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同步教案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同步教案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知识点(重点、难点): 1.认识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

⎬⎫

⎩⎨⎧)

()()()(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不带电中子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 道尔顿——实心球

汤姆森——西瓜模型——电子 卢瑟福——有核模型——原子核 学习过程:

师生互动活动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的欲望

【情景创设】小活动:画出一条1.48cm长的线段,将其分为1亿份,试试你能做到吗?

画线段,分线段,思考、感受

【导入新课】如果把它等分为1亿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氧原子的直径。原子非常小,难怪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介绍近代科学原子论。那么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板书课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非常小,但确实是存在的,那么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

【学生猜想】说出乒乓球、篮球、铅球、土豆、樱桃、桃、山杏、苹果、葡萄等。

【引导过渡】同学们对原子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原子结构的探究之旅…环节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魅力

【实验探究一】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示意图如下:

【讨论分析】

1、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

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通过小活动导入新奇、有趣又富有鼓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人觉得更难做到,采运用逆向思维,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原子“真的太小了”。

顺理成章地给出道尔顿的论断,引入近代科学家对原子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微粒内部结构的猜想。

用原型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学生的参与面,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通过想象,激发学生想探究原子内部结构的欲望。

将科学家做的实验保持本质不变的进行加工,抽取出初中生感兴趣、能理解的实验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探究氛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热情。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大胆猜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的体现了科学探

生1:这种微粒带负电荷,因为这束射线偏向了正电极板。

生2:形成射线的微粒不是原子,因为原子不显电性。

【过渡】早在1897年汤姆森就做了这个实验,发现了这种带

负电荷的微粒。这种微粒就是电子,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

子不可分的观点,标志着人们终于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

那么原子中只含有电子吗?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这种带正电

的微粒和带负电的电子怎样构成了原子就成了当时科学家们

最关心的问题。在20世纪初已经提出了几种原子模型,其中

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汤姆森的西瓜模型。

【实验探究二】a粒子散射实验

flash动画展示a粒子散射实验

【思考回答】观察实验的模拟动画,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1、大多数α粒子没偏转

2、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

【判断思考】原子的西瓜模型是否成立?原子具有怎样的内

部结构?

【讲解】早在1911年卢瑟福就做了这个实验,这个居于原子

中心、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微粒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的发

现否定了汤姆森的西瓜模型,从而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课件展示:卢瑟福及其行星式有核模型

究所倡导的理念,最后再呈现汤姆

森的和他的研究成果,平地中突现

高山,让学生心理得到强烈地刺激,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汤姆生发现电子

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进行探究的能

力,同时体会原子的有核模型是如

何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使学生意

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

巨大的努力。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

发展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也

在不断的完善着。

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入手,抓住

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这两个实验,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模型吗?

生: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

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核外有相对很大的空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师:假如把原子比喻成十层大楼,而原子核仅相当于十层大楼中的一粒樱桃。那么在原子核的外面就有一个相对来说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就被电子所占据,电子就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速度之快,近似光速。

课件展示原子弹爆炸的场面

原子弹的爆炸告诉我们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交流共享】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交流的方式,阅读表格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原子中各微粒的带电情况,能否得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三者的大小关系?

2、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同时体会原子的有核模型是如何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也在不断的完善着。

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入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

根据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提出假设,这是人们在研究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既巩固了“原子的构成”的知识,又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了新问题,将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

学生1:能得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学生2: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质量差不多,电子的质量要比它们小的多,约为质子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讲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道尔顿实心球——汤姆森西瓜模型——卢瑟福有核模型——薛定谔电子云模型——?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他们一样的科学家不懈探索,才使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步步走向深入,走向本来....未来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将会怎样,这肯定不是终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964年盖尔曼发现了质子、中子等微粒是由夸克构成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国的科学家又提出比夸克更深层次的微粒称为亚夸克。美国一位科学家曾建议把亚夸克更深层次的微粒称为“毛粒子”,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论断。但目前对亚夸克的研究尚未有新的发展,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尖端科技做出应有的贡献。

【投影】

【阅读】自学课本,归纳原子的基本性质。了解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常见物质。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通常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电子数三者的大小关系设置成问题探究的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资料的加工整理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联系,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一原子的组成 教材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初三化学(上)第四单元物质组成的神秘。课题一原子的组成,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研究原子的 组成和学习相关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知识。 课标要求: 标准活动与研究建议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写科普小论文:我想象中 组成的。的原子构造。 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 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 (1)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2)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能充足利用教材供给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 课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归纳等 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经过议论与沟通,启示学生的思想,逐渐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 和学习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心主义看 法的教育。 教材剖析与设计思想 教材剖析 物质组成的神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此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行少的工具。而原子的组成又是学习物质构造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所以,原子的组成是本单元以致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要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看法的

基础上深入研究原子的内部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由,并介绍相 对原子质量。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优秀贡献的 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剖析 学生在前方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累积的感性知识不充足,而 原子的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 表达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课的难点。教课策略剖析 因为本课题教材的特色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故教材编排简短简要,内容浅易,并且许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 既加强了直观性,了如指掌,又便于进行类比、剖析,启示学生的想像。还能够初步培育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 能力。 对于“原子的组成”这部分,因为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所以教课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 协助手段,以加强教课的直观性。为了突出要点、打破难点,本设 计将联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构造的历史过程为主线, 指引学生睁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课要点:原子的内部构造、相对原子质量。 教课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课准备:①PPT 课件 ②原子放大构造模型(或图片) ③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 教课过程 创建情境 【P PT 出示】: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话“一尺之椎 ,日去其半 ,万世不停”【设问】:这段文字的意思?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过渡】这句话告诉我们“物质是无穷可分的”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能够再分。假如能:那么我们想象的原子是什么样子的?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第1节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推论物质的原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初步了解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对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培养质疑、反思精神。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由此“打开”原子,步步深入了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对象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等,变化的事实,但是对学到的微观知识认识的仍很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并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及模拟动画等,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想象和推理,从而促进理解。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答案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微观粒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氧气、氮气、氢气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硅、金刚石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分子(原子)的性质 (1)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实验: ①实验1与实验2 探究过程:向盛有蒸馏水的烧杯A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为无色,说明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再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滴加浓氨水,溶液变红,说 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②实验3 探究过程:(如图所示) 现象:A烧杯中溶液变红,B烧杯中没有明显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氨气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 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结论:(1)分子是运动的(2)浓氨水有挥发性 (3)酚酞遇氨水变红(4)氨水显碱性 (3)分子(原子)间有间隔 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受物质的状态和温度影响,具体为: ①气体分子间的间隔> 液体分子间的间隔> 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②温度: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3、思考题: (1)课本48页实验3-1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2)下列实例说明分子的哪些特点? (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ⅹ10-26kg (2)物质的热胀冷缩 (3)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4)香水和汽油都要密封保存 (5)25m3的石油气可以在加压的情况下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 (1)(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3)(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4)(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5)(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同步教案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知识点(重点、难点): 1.认识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 ⎬⎫ ⎩⎨⎧) ()()()(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不带电中子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 道尔顿——实心球 汤姆森——西瓜模型——电子 卢瑟福——有核模型——原子核 学习过程:

师生互动活动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的欲望 【情景创设】小活动:画出一条1.48cm长的线段,将其分为1亿份,试试你能做到吗? 画线段,分线段,思考、感受 【导入新课】如果把它等分为1亿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氧原子的直径。原子非常小,难怪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介绍近代科学原子论。那么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板书课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非常小,但确实是存在的,那么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 【学生猜想】说出乒乓球、篮球、铅球、土豆、樱桃、桃、山杏、苹果、葡萄等。 【引导过渡】同学们对原子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原子结构的探究之旅…环节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魅力 【实验探究一】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示意图如下: 【讨论分析】 1、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 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通过小活动导入新奇、有趣又富有鼓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人觉得更难做到,采运用逆向思维,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原子“真的太小了”。 顺理成章地给出道尔顿的论断,引入近代科学家对原子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微粒内部结构的猜想。 用原型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学生的参与面,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通过想象,激发学生想探究原子内部结构的欲望。 将科学家做的实验保持本质不变的进行加工,抽取出初中生感兴趣、能理解的实验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探究氛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热情。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大胆猜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的体现了科学探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总结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考点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主要是分子、原子和离子。 2、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3、微观粒子的性质: ①粒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②粒子总是运动的(温度越高,粒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说明:利用此知识点可以解释:气味、扩散、挥发、液体蒸发、气化、溶解等常见现象。 ③粒子之间存在着间隔。(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物质的三种状态,间隔顺序为:气体>液体>固体。特别注意的是,同质量的水,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 说明:利用此知识点可以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气体可以压缩、同质量的物质、一般情况下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所占据的体积不同。 以上可以总结为“两小、一动、一间隔”,它是所有粒子都具有的性质。 ④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例如:过氧化氢分子的化学性质和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考点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以下几种: ①大部分的气体:例如:氧气()氮气()氢气()氯气()臭氧()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气()氯化氢() ②水()过氧化氢() ③有机物:甲烷()乙醇【俗称酒精】()乙酸【俗称醋酸】() 葡萄糖() ④其他物质:氧化汞()足球烯() 【要求写出上述物质的化学符号】 从上可以看出:有些物质的分子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的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或者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例如:水蒸发仅仅是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同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但是分子本身不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开变成了原子,原子重新进行了新的组合产生了新的分子。例如:过氧化氢分解时,过氧化氢分子分开变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变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和氧分子就不能够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了。 综上所述可知: 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只要分子本身被破坏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②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分子在化学变化总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原子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最小”理解为:化学变化中各种原子的种类、质量、个数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②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例如:氧气),不同种原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认识与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原子弹的资料 一、课前复习,导入新课(8分钟) 情景导入: 同学们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 【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屏幕显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 【学生交流】汇报有关原子弹的资料 【学生归纳】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讲解】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二、新课教学(25分钟)

【讲解并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 【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看书71页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屏幕演示】重放动画1、2 【学生归纳】 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教师讲解并板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70页表4-1,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回答】原子核带正电,并说明理由。(其他人补充) 【教师启发】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显不显电性呢? 【屏幕出示】课本70页表4-2 1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 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 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 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 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

《原子的构成》名师教案第一课时

第一节·第一课时原子的结构 【课标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学习,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态度。 2.通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分析,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通过“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的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4.通过举例,认识原子不仅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是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认识原子的性质。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设置本单元的目的就是在学生认识分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构成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原子的结构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发展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本节教材的编制是从原子结构理论发现史的角度逐步展开的。首先展示了人们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即“原子是最微小的粒子”,这也是多数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的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科学家的认识有认同感,激发探究的热情。而后教材又展示了汤姆森发现电子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原子是可分的、原子内部是有结构的”认识。随后介绍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思考,认识到原子中必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且带正电荷的部分,这个带正电荷的部分就是原子核。通过这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形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原子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差别在于它们的数目不尽相同。同时

2018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word复习教案

《物质的构成》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并能区分哪些物质是由这些微粒构成的。 2.了解原子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了解离子的形成,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构建物质构成粒子的知识网络,形成对此部分知识的完整认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分子、原子、离子知识是学生学习微观知识的基础和开始,是微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原子的构成和结构是重点,难点是离子的形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将自主复习作业完成,并订正答案。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领,引出课题 通过之前的学习,回想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本节就这三方面知识进行复习。 (二)回顾积累,知识构建 1 思考回答: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哪些物质由离子构成?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简单定义。 2 原子知识复习 写出原子的各部分构成并标示出各部分的带点情况。(部分同学板演) 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归纳总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那么原子的质量由什么决定?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教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

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 4. (了解)每个电子层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数)。 提问: 第N层最多能容纳多少电子?那么教材中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 2、8、18、18、8。 指导学生填表:1~18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找出规律。 5.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板书 四、离子的形成 在1~18元素中,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 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小结 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 切。 引入 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小结 请同学们研究一下稀有气 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的 情况,自己得出结论。 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 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 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 个)的结构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 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 稳定?

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如何表示离子? 提问 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设疑 比较原子和离子 小结 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② 提问 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小结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学生讨论

2020-2021学年八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制)全一册原第三单元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1》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原子的构成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原子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差别在于它们的数目不尽相同。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是有结构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基本构成是相同的”等化学基本观念。 二、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对于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三、教学设计思想: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3、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3)初步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分性,了解原子、离子、分子之间的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和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能举例说明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知道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图示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物质是有结构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化学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回顾旧知,问题引入→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探究,交流提高→课堂总结,能力提升

《原子的构成》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都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而是重新组合。对于原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明确的。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原子的构成》效果分析 通过《水的分解与合成》这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对于原子是否再分,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的同学认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可分,原子应该是最小的粒子。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盲目给出结论。所以我在本节的起点应建立在了解人类原子结构的历史过程,通过卢瑟福的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我设计了视频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更加清晰透彻,想象原子内部的结构,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开始时学生对原子内部结构认识不够清晰,因此这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对原子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较为清晰的认识。 本节课大致包括三个大的环节: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达标测试。 在预习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自学中来,自己解决不了的们能够借助于小组同伴的力量。在预习测评环节中,学生的通过率达到了95%以上,说明自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在交流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思考,在组长的组织下,能够展开有效的讨论,并且,有的小组对于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能够做到明智的求助其他小组或者老师,充分表现出了他们的智慧!在本节课的“达标测试”环节学生的达标率达到了90%以上。从这一数据来看,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总的来说,结果告诉我们: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突破难点等方式,成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双基落实到位,学生掌握牢固,教学效果让人满意!

【精选】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记住原子的根本性质及其构成;了解分子、原子、物质、元素的相互关系;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2、知道原子中电子的排布特征;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知道原子核离子的区别和联系;会书写常见离子的符号 3、会书写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原子团的符号;知道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周围数字的含义;知道元素周期表的含义;能根据元素组成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和原子团的根价;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并根据化学式求化合价 5、掌握化学式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应知应会,知识梳理: 原子的结构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带正电) 1、原子(不显电性) (不带电) 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 2、原子的性质 原子和分子一样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根本粒子,具有以下三种性质: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2)原子之间存在和(3)原子在不断的3、小结: (1)在原子中,质子数= = (2)在原子中,质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处于原子中心,带电荷,原子核体积很小,相对于电子来说,原子核质量很大,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上。 4、相对原子质量是以实际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 5、相对原子质量= + 5、原子中的电子 (1)电子的分层排布: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高的电子离核能量低的电子离核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2)电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电子不仅决定原子还决定原子在中的表现。如许多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响中容易电子,形成一个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 其符号为;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响中容易电子,形成一个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后形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其符号为;稀有气体的原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 小节: (1)决定原子种类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原子的体积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3)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根本粒子,如氯化钠是由和构成的。(填离子符号,下同)硫酸铝[Al 2 (SO4) 3 ]是由和构成的。 对应训练:

鲁教五四制八年级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_5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1)通过度析讨论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水平和想象水平。 (2)通过学生对学案上两个表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水平。 (3)通过讲述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初步了解人类理解微观世界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科学家在科研中不畏权威,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 对原子内部各微粒的分布和带电情况的想象 教法设计: 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学生难以想像,教学中易采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微观构成形象化,抽象问题生动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导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如果离开了化学变化这个前提条件,原子是否可分呢?如果原子可分,那么原子又可分为哪几种微粒?它们在原子内部又是怎样分布的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原子内部的结构秘密。 一、原子的构成 1. 让学生体会原子很小。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相比较) 那么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呢? 出示道尔顿及其原子结构模型的图片,介绍1803年他的原子不可分的论断和原子模型。 出示汤姆森德图片,告诉学生1897年他发现了电子,改写了原子不可分的论断。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通过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 原子的结构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轮复习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新课学习已经完成,已经初步认识到:物质由元素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大多数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稀有气体、金属、金刚石等由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等物质由离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更微小粒子构成,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分层排布,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知道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等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但由于缺乏总体上加深认识和理解,缺乏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因此,需要作单元整理、归纳等复习。 2.功能与地位: 本单元所学习的有关物质构成奥秘的知识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能从本质上理解物质的性质、用途等化学知识的关键。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课使所学习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习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物质组成元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和理解。 (2)进一步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及用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结构,理解原子不显电性和离子带电的原因是粒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目的不同。 (3)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联系的观念,理解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和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在反应中化学性质活泼是由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 (4)进一步巩固和熟练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有关元素的信息,用于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单元知识的整理复习,学习比较、归纳等复习巩固知识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2)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进对化学科学的理解,强化用元素观、微粒观统领化学知识的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2)知道化学学科学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积累,才能更好地学习化学的观念,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单元知识的整理方法,学习将本单元知识通过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第三单元总结——物质构成的奥秘(鲁教版)

※第三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结构 (1)原子是可分的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也就是说原子不能再破裂,它是化学交化中的最小粒子。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证明原子从结构上是可分的; 1911年,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 ⎩⎨ ⎧间运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核外电子:带负电,在 原子核:带正电原子 【α粒子表击金情实验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①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α粒子碰到了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原子核; ②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α粒子遇到了带有正电荷的物质,因同性相斥而偏转; ③绝大多数α粒子顺利穿过金箱:原子内部有较大的空间。】 (2)原子核是可分的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仍然可以再分,原子核为质子和中子。原子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它们的电性如下表所示。 粒子种类 质子 中子 电子 电性 正电 不带电 负电 (3)原子的结构 ⎪ ⎩⎪⎨⎧⎩⎨⎧积大,质量小)个单位的负电荷,占体个电子带核外电子( 中子(不带电) 个单位的正电荷)个质子带质子( 积小,质量大)原子核(带正电,占体原子(不显电性)1111 ※相关知识: ①在原子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原子核与核外电子两者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在原子中,由于质子与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且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②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约为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质子的质量+中子的质量,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 ④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⑤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中,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叫氕p i ē 、氘d āo 、氚chu ān 其结构如图: ⑥区分原子种类的依据就是核内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