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案: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案:原子的构成

2.3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知识解读】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原子的结构:

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如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④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

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

叫氕pi ē、氘d āo 、氚chu ān

其结构如图:

⑤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⑥原子里含有带电微粒,但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它们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恰好完全中和。

⑦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⑧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

【知识解读】

1、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

2、8、8。

2、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3、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4、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三.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为1,通常省

略不写。)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四、离子(重点)

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3.离子的形成如图

4.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知识解读】

1.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的右上方,且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如果离子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电荷数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Na+、Mg2+、Al3+、NH4+;阴离子:Cl-、SO42-等。

2.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3.原子与离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而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中子不发生得失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案:原子的构成

2.3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知识解读】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原子的结构: 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如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④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 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 叫氕pi ē、氘d āo 、氚chu ān 其结构如图: ⑤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⑥原子里含有带电微粒,但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它们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恰好完全中和。 ⑦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⑧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 【知识解读】 1、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 2、8、8。 2、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3、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4、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三.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为1,通常省 略不写。)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案: 原子的构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 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 3.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的内容,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被电子占据,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是一个空心球体。 1.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分子带电吗?物质呢? 2.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课本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从表中纵向、横向、普遍性、特殊性等方面寻找)?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量时只计算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构成指数: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2)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3)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

(4)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4.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1.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2)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原子、分子。 (3)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质子、中子。 (4)带正电的粒子是:质子、原子核。 (5)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 (6)不带电的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子。 2.某原子中共有82个粒子,其中30个粒子不带电,则它的核外电子数是( A ) A.26 B.30 C.52 D.56 3.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所占体积很小;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③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④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⑤原子核具有很高的密度; ⑥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其中正确的是( C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 4.为形象地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应的微观粒子。其中表示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C )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所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可决定元素的类别以及金属性、非金属性等性质。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原子中的电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2.能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会画出简单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知道离子符号的书写。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总结。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资源与设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二节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都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中的原子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那么,原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对此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既然分子可分,那么原子也一定可分;也有的认为,既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发生变化,原子应该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了。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可以通过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逐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培养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敢于质疑权威的科学态度。本节的起点应为原子结构认识发展史,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引领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原子的构成,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目前的实验手段还难于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准备。因此,我选择了多媒体手段,用电脑模拟动画来讲解,这样就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学生已经建立了原子可分的观念,他们势必会想原子中更小的粒子(如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这里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至于质子、中子、电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不想做过多的讲解,只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科普进行了解,形成“人们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是在不断深入的”观念。 对于电子能量不同则运动区域不同这一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所以教学时,我想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启发。如我准备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耳机当做道具来演示。以此类比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原子结构示意图,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教学时只需要让学生了解示意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说出相应原子的构成即可。部分善于思考的学生也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会得失电子,那么为什么还说原子在化学反应的前后不发生变化呢?在这里,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元素的知识,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正常的。教学时,可指出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而决定原子种类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而不是电子数,所以电子数改变了,原子的种类却没有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为什么会发生电子的得失,是由原子的结构决定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多识一点”,在学生明确了原子都有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后,对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化学)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知识梳理 1.原子的结构 (1)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________和带负电的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在原子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________,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中子不带电。 (3)在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只有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 (4)每一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_________的多少决定了原子的种类,所以同一类的原子中,其核内的________一定相同。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原子核核外电子(2)正电荷负电荷(3)原子核上(4)核电荷数质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________并不相同,因此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图2-5 图2-5是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圆圈表示________,圆圈里的数字表示________,弧线表示________。 答案:能量原子核核内质子数电子层 3.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________,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例如: ________、________等,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例如: 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离子阳离子H+Fe2+阴离子OH-Cl- 4.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对原子质量 疑难突破 怎样理解原子可分又不可分? 剖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将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电子,并认识到电子是所有原子中共有的粒子,从而说明了原子是可分的。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原子就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所以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它一般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问题探究 问题如何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教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1.知道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理解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内容和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物质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也知道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通过微观的分析,认识到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再通过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的学习,对原子的内部构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何表示原子的结构,原子中的电子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怎样关系,还是相当陌生也比较朦胧。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认识一种表示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同时初步认识科学计量的方法。 4.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知识点(含重点、难点): 重点:①原子的分类②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离子的形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异同点③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准备:教学视频,离子形成图片。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活动意图【创设情境】 观看动画视频,感受原子的内部世界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结合视频内容,我们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原子的构成。 【你知道吗】 1、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2、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3、电子总是先占据能量低的电子层 这是描述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你看明白了吗?结合视频的学习,让学生加深对原子内部构成的认识,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死板的知识生动化,让学生的理解趣味化。同时也为原子中的电子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作出了充分的准备。 让学生会借教材知识及补充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复习教学案(无答 案)鲁教版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不能再分 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核电荷数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A )原子 (B )分子 (C )电子 (D )原子核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体积大小不同 (B )质量不同 (C )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 (D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6.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 ,则该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核、 个质子和 个电子 7.已知一种原子的核电荷数,即可确定该原子内的 ( ) A 、质子数 B 、 中子数 C 、 原子量 D 、 最外层电子数 8.在化学变化中,必然会发生改变的是 ( ) A 、 分子的种类和数目 B 、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C 、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数目 D 、 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 9.分子与原子相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 分子中一定含有比它更小的原子 B 、 分子或原子在不停地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隙 C 、 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D 、 分子的质量一定等于组成它的各原子质量的总和 10.原子相对质量的测量方法是: ( ) A 、 用精密天平称量,取其质量的近似值 B 、 经过精密的仪器和实验 测出 C 、 根据原子体积的大小排列顺序 D 、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 取其相对比值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 、 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C 、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2.已知一种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 ,一个A 原子质量是6.64×10- 26kg 。则A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 A 、 40 B 、 24 C 、65 D 、6.64×10-26kg 6.(09河南)草莓、香蕉等水果具有芳香气味,是因为其中含有乙酸乙酯(化学式 为C 4H 8O 2)等物质。下列关于乙酸乙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物质属于氧化物 B .其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8 D .该物质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 ︰1︰16 7.(09太原)若R 元素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粒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 B .R 元素是金属元素 C .该粒子是了阳离子 D .该粒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 8.(09太原)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测定室内空气的污染物甲醛的含量是否超标。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KMnO 4+5CH 2O+6H 2SO 4=2K 2SO 4+4MnSO 4+5X+11H 2O ,其中X 的化学式为【 】 A .CO B .CO 2 C . H 2CO 3 D .K 2CO 3 9.(09海南)“A 、D 钙奶”中的“钙”指的是【 】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10.(09海南)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A.Na + —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Mg —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C.2NO 2—2个二氧气氮分子 D.2H —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11.(09兰州)LiFePO 4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奥运会绿色能源的 新宠,已知P 的化合价为+5价,则LiFePO 4中Fe 的化合价为【 】 A .+1 B .+2 C .+3 D .+4 12.(09兰州)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B .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C .①③④表示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 .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14.(09陕西)“达菲”是治疗甲型H1N1型流感的有效药物,莽草酸是生产“达菲”的关键原料,它是从中药八角中提取的物质,其化学式为C 7H 10O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莽草酸属于混合物 B .莽草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0:5 C .1个莽草酸分子中含有5个水分子 D .1个莽草酸分子中含有22个原子 19.(09乐山)下图中的化学符号表示2个分子的是【 】 20.(09雅安)以下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CO2 B.两个氮分子:2N 2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粒子种类电性质量 质子1个单位正电荷 1.672 6×10-27kg 中子不带电 1.674 9×10-27kg 电子1个单位负电荷质子质量的1/1836 (3)请你找出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看下表) 原子种类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氢 1 1 碳 6 6 氧8 8 钠11 11 硫16 16 氯17 17 钾19 19 区别:它们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六三制)第2单元学案:2.3原子的构成(无答案)

原子的构成 一、学习准备 1.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微粒。 3.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水分子破裂成________和_________,每两个氢_______构成一个 氢_______,每两个_________构成一个____________,大量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分别构成了氢气和氧气。 二、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画出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认识原子内部结构 1、认识电子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带电荷,它的质量很。从而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 【小结】原子中心有,体积,质量,带电。原子中带负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__, 活动二:探究原子核的结构 1、感知原子核的小 观察图片:原子的构成示意图,从图片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2、原子核能否再分 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一个______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________不带电。一个_______的质量相当于一个______质量的1/1836。________和________的质量大约相等,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上。 活动三:探究原子中各粒子数量之间的关系 1.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发现了哪些规律?

(①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我发现的规律有:(1)不同种类的原子中质子数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如水、氧气、氢气是由构成的。而金、金刚石是由构成的。 报纸上的一个墨点就含有1018个碳原子说明;长时间旋转的铁块和铅块会融合在一起说明;水银温度计中水银会热胀冷缩说明. 三、自我检测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可以再分 B.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 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D.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和② B.②③和④ C.③和⑤ D.③和⑥ 3、有一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中子数为66,则这种元素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分别为()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王新玉。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依据我在教育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理解,本次说课我将分以下五部分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题1。物质构成的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教学内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设定如下: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提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的能力。○4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新的物理量,因此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当然,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获取信息,以及合理的使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3原子的构成

2.3 原子的组成 教课目的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原子的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认识原子构造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构造表示图的含义。 3.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过想象、猜想—研究、证明—概括和学生间互相议论、沟通,加强学生概括知识、获得 知识的能力。 2.经过参加科学家对原子构造的研究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 培育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领会物质组成的神秘,培育抽象思想能力、想象力 和剖析推理能力。 2.建立“构造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心主义观。 教课重难点 【教课要点】 原子的构造、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教课难点】 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课过程 一、课程导入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在我国西部地域新疆罗布泊上空,一个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 了沙漠沙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原子弹爆炸过程中原子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使得原子弹有很大的威力。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构造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 组成。 二、新课解说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红原子。原子是一种特别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对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响中,分子能够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以够再分,是否是说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实心球体? 1897 年,应当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构造的秘密——在必定条件下,原子是能够再分的。 (一)原子的构造 【解说】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1.原子的构造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发问思虑】原子核还可以不可以再分呢?想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

原子的构成 课题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 初步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愿意为科学献身的情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建立基本的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方法讲解、类比、引导探究、练习 手段多媒体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回顾旧知识-分子与原子的相同点、不同点、联系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有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知识 出发,引出新问

思考有关原子的问题 踏着历史的足迹,感受科学的发展,认识到微粒的可分性 根据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分析原因,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感受原子核非常的小 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核还能再分 感受原子模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通过表格找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这一规律讲述原子的发展史,德谟克利特- 道尔顿-汤姆森-卢瑟福 引导学生分析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中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 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原子核与原 子的大小关系 并且过渡到原子核还能再分成质 子和中子。 展示卢瑟福的行星原子模型与电 子云原子模型 引导学生从原子不显电中得出质 子数等于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这 题,从而导出新 课 感受科学的进 步,并且培养学 生的质疑精神 培养学生归纳能 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 兴趣 练习巩固

九年级化学上册 2.3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课时)鲁教版

分子的构成课题 §2-3原子的构成 内容标准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 质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由微观微粒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法及学法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前 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 §2-3原子的构成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 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学过程: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板书】注意: 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 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 [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是鲁教版课本上要教学的内容,说课稿能帮助原子的构成的教学工作进行。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本节课包括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原子的电性、电量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不同种类原子的差别和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第二部分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元素、离子、化学式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对学生的准确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已经初步知道原子的构成,对原子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观察分析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从感性上认识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因此,本节课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学生这两个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2、初步了解相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及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三、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显得尤为重要。以探究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分析比较法,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史、模拟动画、图表等这些形象可感的材料中分析、归纳,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以上这些方法再与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促使了学生用眼看、动嘴说、用脑想,主动以多向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评价。

化学九年级上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⑴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逐步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衡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相关知识 重点 难点 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 思维误区 本节知识 结构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 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⑴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 ⑵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及联系 ⑶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原子的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从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很多题的解法就以这两个公式为突破口。 ⑵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认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 教手段,以加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 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是必记的知识,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⑴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事实: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的化 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 ⑵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事实:氢原子核没有中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 原子核中子:(不带电) 构成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 原子 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性质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 离子分类:阳离子、阴离子 表示方法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鲁教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化学组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选自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小节。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内部构成的一节课,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元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会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感受到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养成科学探究的学习精神。 依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重点认识原子的构成。难点为:理清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其次,学情分析。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

将十分困难。 因此,结合学生认识规律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感悟提升”及“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的三环五步式导学案课堂模式,同时,以问题引出、小组交流、讲解点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借助导学案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接下来我将具体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本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逐层深入、获得新知;点拨探究、扩展新知;课堂练习、迁移新知。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让学生回忆分子的特征,接着提出分子已经很小了,构成分子的原子岂不是更小,那么它能不能再分呢?他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今天,我们我们学习的内容将有效的解答这个问题。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的进入第二个环节:逐层深入、获得新知。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从而明确努力方向。 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发展历史,从“坚硬的实心小球”到“葡萄干布丁模型”,再通过多媒体演示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看到绝大多数α粒子顺利穿过金箔,只有一小部分发生偏转,还有极少被反弹,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原子结构是以上两种模型的话,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吗?经过学生讨论,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原子质量的计量 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质量的计量》。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相对分子质量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将对学生情况进行预测,8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喜欢自主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改要求,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相对原子质量含义及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计量的思想,逐步建立计量观。 研读教材,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了解相对原子质量含义及计算。 为了更好地讲解重难点,我将把讨论交流法、启发引导法以及多媒体展示法等相结合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将从4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 通过展示借助隧道显微镜拍摄的原子图片,提出问题:原子非常的很小,那它有质量吗?这样在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导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展示几种原子的实际质量,用具体的数据直观的告诉学生,原子有质量,虽然很小。接着抛出一个问题: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表示呢?类比钻石用克拉衡量质量的由来,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比上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板书。通过类比,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并展示微观示意图,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有哪些区别呢?学生交流讨论后总结出:相对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实际质量是称量出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我会给出几种原子的实际质量,让学生练习算出它们的相对质量。以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展示“一些常用的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观察总结出:不同的原子相对质量不同,说明不同原子的实际质量也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之比等于其实际质量之比;用相对质量表示的数值更简约。让学生体会科学计量的思想,逐步建立计量观。 展示几种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表格,让学生观察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寻找规律的能力。 接着练习粒子数目的填空,将这一结论印入脑海,对原子中的两个等式加以巩固:1,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