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篇一: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苏教版高一年级化学1《原子核的组成》的教学设计

化学113 童佳燕 11080123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的组成部分:原子核的组成;各组成电性的判断及质量的

分布;原子组成的表示;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质量数、相对

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核素、同位素的定义。由对初中学过知识的

回顾,引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因质子、中子和电子的

质量、电荷各不相同,得出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电子带1个单

位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通过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得出原子是

电中性。通过对表中3个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加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的分析,总结出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

并用符号表示原子。通过氕、氘、氚三种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原子,引出核素的概念以及给出同位素的定义。

2.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与学习。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原

子核的组成,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也知道同位素的概念,但是对原子核没有深入了解。本节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科学对原

子结构的认识,也为化学2中具体深入学习原子结构及电子排布和

元素周期表具有铺垫性作用。学习原子结构对我们整个化学元素学

习都具有指导性作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的学习

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的学习

二、学习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初中已经学习了原子核的组成,对原子结构

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同位素有了初步的接触认识,学生经过多年的

化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与总结文字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抽象概

念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这一切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可可能遇到的问题

刚进入高中,自我分析能力不强,对全新的知识较难接受;对原子

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的本质认识不清,知识迁移能力比较弱,无法将抽象的概念与现实结合;对抽象概念的学习能力较弱,

需要老师给予点拨和帮助。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

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符号原子的组成,及质子数、电子数

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2)说明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

子数、质量数、相对原子数之间的关系;(3)通过复习元素的概念,能概述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并区分它们。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出其中的一些规律;

(2)通过对微观粒子的认识,逐步形成抽象思维,具有观察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准备化学i教材、笔记本。 2.教师的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新闻、图片、音像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1)多媒体设备(2)实物投影仪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简单原子结构模型。

五、教学过程设计

● 活动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图片展示]展示两张图片,分别是铜锅和水。 [提问]

师:金属铜是由什么构成?生:铜原子

师:那么水分子呢?

生: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师: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对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原子是构成物质

的一种微粒,那它自身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 活动2:回顾旧识,发散思维

[过渡]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本节课将对原子核部分进行剖析,寻找原子核内部的化学规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1页的第一段文字,思考两个问题(1)原子核由哪些微粒构成,所带电性如何?(2)原子和原子核所带电性如何?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

[总结]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故原子核带正电。因为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所以原子不带电,显中性。原子核所带的电就是原子核内所有质子所带的电。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质子数与核电荷数有什么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

师:在元素周期表中,1号元素是h,2号元素是he,3号元素是ne,这些元素编排顺序的依据?生:??

师:其实是质子数,化学规定,原子序数=质子数

推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请大家根据这个推论思考13号元素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分别是什么? a同学回答:??

活动3: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读表1-7,学生自己理解相对质量

[得出结论]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体积虽小,但整个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我们假定质子、中子相对质量为1,那么电子的相对质量相当于质子、中子相对质量的1/1836,几乎可以忽略,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渡]完成p31问题解决,并仔细分析表1-8,请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结论]质子数之和等于相对原子质量教师引出质量数,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 [练习]

1.一种氯原子质量数为35,则其中子数为()

2.一种氯原子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质量数为()

通过阅读问题解决2,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在化学中,用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的质

a

子数,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则符号就是zx。

12

如6c表示质量数为(),原子核内有()个质子和()个中子的碳原子。

12

[思考]“6c”与“c”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讨论]6c表示一个具体的碳原子,而c除了表示一个碳原子外,还

表示碳元素。

a

请用符号zx表示表1-8中的原子,请总结出原子质子数、中子数、

电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活动4:拓展思维

[拓展视野]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微粒构成,那么基本粒

子还可以再分吗?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阅读,使学生了解人们对夸

克等基本粒子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入。

[思考]假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它还会显中性吗?此时,它还可以称作原子吗? +2+2--na、mg、s、cl的形成

[思考]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结论]离子所带电荷数等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23

[过渡]下面请看三种原子:1h、1h、1h,计算各原子的中子数引出

核素的概念: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121314

[举例]如6c、6c、6c分别为碳元素存在的三种原子,通常人们所说

的c-12原子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

绝大多数元素存在多种核素,我们把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2332162183

[练习]1h2、1h、1h2、1h2o、1h2o、1h2 上述微粒中有几种原子?几种分子?上述物质中有几种元素?

[讨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拓展视野]同位素的应用

[练习]作业本??

【课堂总结】

六、形成性评价

1、请填写下表

16

3、许多元素有多种核素,而且在自然界中各种核素都有固定的原子分数。如氧元素存在8o、

o、6o三种核素,氢元素有1h、1h 、1h三种核素。

1612

(1)请你估计,8o、1h、1h三种核素最多组成几种水分子?

216

(2)现有10.0g由h和o组成的水分子,其中含质子数为(),中子数为(),电子数为()。

6

18123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原子核的组成

一、原子的构成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原子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在一个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离子中离子所带的电荷=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x表示某种元素符号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二、

1.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不同的核素之间的互称。

【篇二:原子核组成教案陈功】

【课题名称】:原子核的组成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选择了化学史中人类对原子认识的不断深入、原子结构模型

的不断演变的过程来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这样安排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带入完全的化学微观世界,又为整个专题“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作了恰到好处的诠释,同时也为化学2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原子的构成和同位素的相关知识,本单元中有关“原子核的组成”的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化学学习和研究必须进入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认识、使用符号原子的组成。及质子数、电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出其中的一些规律;通过对微观粒子的认识,逐步形成抽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

思维能力;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

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元素的概念,认识元素、核素、

同位素的概念,并区分它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质量数、核数、同位素的概念及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和质量

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拟人、讲述、练习、比较

【教学过程】:

【回顾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它可以被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回顾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我们了解

到了原子组成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

原子核

【板书】原子

【引入】仅仅知道原子可以再分,是不是就可以满足人类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求知欲

呢?

【情境创设】:

1.据报道,人类研制出了在一些西方阴谋家眼中具备“摧毁地球”能

力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新型加速器——大型质子对撞机(lhc)能重新建立一些条件,其中包括能量密度——在约150亿年

前宇宙诞生之后仅仅10亿分之一秒宇宙中存在的能量密度。有些人

甚至认为它能造成人造黑洞并毁灭地球,当然,这是不可信的。

2.中子星的密度为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厘米,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质量竟为一亿吨之巨!在中子星里,压力是如此之大(白矮星中

的简并电子压再也承受不起了: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中,同质子中

和为中子)使原子变得仅由中子组成。(而整个中子星就是由这样

的原子核紧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这样说,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

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

【过渡】例子中所说的质子,中子又是怎样的粒子呢?他们和原子

核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前面我们主要研究对象是核外电子这部分,

那么本节课我们将把目光对准对原子核部分进行剖析(圈出板书上的“原子核”),探寻原子核内部的组成。

+)

(+)

【板书】 0)

-)

【自主学习】同学们请观察教材上的表1-7,注意电子,质子,中子的电荷,质量和相对质量的大小。相对质量的概念可以参考课本本页下方的注释。

【提问】看完了表格,请同学们想想看,质子数和电子数有怎样之间的关系,原子的总质量主要取决于上述的哪些粒子。

【学生得出结论】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整个原子电中性)

可能一:质子质量+中子质量+核外电子质量

请仔细观察:电子质量大约是质子和中子质量的1/1836,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上

可能二:质子质量+中子质量

对,因为电子相对于质子和中子质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1/1836),所以原子质量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的加和。

(买西瓜时一只蚂蚁爬到西瓜上,并不影响西瓜重量)

【引入】我们给这个加和值一个名称,即质量数;

【板书】质量数的概念:中子数+质子数=质量数

【讨论验证】我们得出了这个结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表格1-8为我们提供了几组数据,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否准确。

【得出结论】近似相等,结论准确

质子与中子在组成原子核的时候,会释放出巨大的结合能(核反应范畴),导致质量亏损(e=mc2),即使得结合后的原子的质量小于质子中子的简单加和的质量。而我们平时所见的相对原子质量,则是取中性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即结合能释放时的静止质量与一个12c的1/12作比值(当然此时的碳原子质量也是最低能量状态的静止质量)。

【拓展】那么我们得到的上述两个数量关系,对于离子来说是否适用呢?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灵活的运用这些数量关系。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rn- 元素r的阴离子rn-,核外有x个电子,

其核内的中子数为m,则r的质量数是_______。

请同学上黑板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原子中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此时r原子得到外界的n个电子,变为阴离子形式,它原有的电子数是多少?——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答案:m+x-n

【延伸】离子的核电荷数与质子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怎么样呢?

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过渡】既然前面得到的结论准确,我们就可以把我们得到的结论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形式最好简洁美观。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已经学过的原子个数,化合价,电荷数的符号化表示方式。

【追问】那么我们如何符号化的表示原子的组成呢?

我们先回顾一下元素类型,原子个数,化合价,电荷数的表示方式 ??

【ppt展示】以o为例,着重介绍a,z的表示形式。

【板书】168o

【小组交流讨论】从表达方式中得到的信息o br

元素符号

原子序数

质子数

质量数

中子数

结合电子的能力

可能的化合价

核外电子的排布

【练习】rn- 元素r的阴离子rn-,核外有x个电子,

其核内的中子数为m,则r的质量数是_______。

请同学上黑板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原子中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此时r原子得到外界的n个电子,变为阴离子形式,它原有的电子数是多少?——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答案:m+x-n

【延伸】原子中粒子数量关系,推广到离子

粒子所带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离子的核电荷数与质子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怎么样呢?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视野拓展】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科学家们并没有对此满足。如今,以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理論為基礎而論,因為質子是複合粒子,所以不再被編入基本粒子的家族中。这是因为质子还可以再分,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阅读资料卡,简要回答现代科学对这个问题的解释。

【结论】可以再分,还有可能可以分的更细

【情感培养】图中是目前我们人类对微观粒子的分割情况,目前人类还没有得到单独的夸克,可能还有比夸克更小的微粒去等待我们发现,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学习化学,争取有一天得到新的发现!【板书,引出】在探讨相对质量时,我们提到了碳-12,它和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又和我们所说的同位素,核素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不妨从简单的情况入手,一起来看一个比较

【篇三: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学习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拓展思维。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录像机、挂图(原子的构成)。

2.学生用具:原子构成的有关资料和张青莲教授的事迹简介。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上一单元我们学习过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

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关于分子和原子,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与它们有关的哪些知识?

[学生提出问题]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是不可分的,究竟原子能不

能再分?

2.原子是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3.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

4.如何去称量分子和原子的质量?

5.原子到底有多大?

??

[引入新课]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分子和原子的问题,可见大家有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

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板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过渡]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打出下列讨论题: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内容,随后小组之间展开激烈争论。教师可以巡视学生阅读情况并适时参与他们的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问题1的答案]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所以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思考]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

[答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过渡]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挂图,看一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挂图]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学生观看挂图,说出自己从挂图上得到的有关信息]

[学生陈述自己得到的有关信息]

学生甲:从挂图可知,原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学生乙:原子已经很小了,而原子核更小,其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微观世界真是很神秘、有趣啊!

学生丙:原子内有如此大的空间供电子自由运动,电子可真自由,想到哪里就到哪里,由此我想到了排球场上的“自由人”。

学生丁:我想问一个问题:既然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对原子再进行分割了,那么又是如何发现原子的构成的呢?通过什么方法对它进行分割呢?

[教师]同学们所谈的想法很好!大家思维都比较活跃,而丁同学提的问题更及时。可见同学们对化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正是每一位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必备的品质和素养。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也就是说用化学方法不能对原子再进行分割了,但是用物理方法可以对原子进行分割。很多年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确实不能再分了,直到十九世纪末,英国的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人们才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才知道它本身还具有复杂的结构,还可以再分。

[问题2的答案]尽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但原子核带的是正电荷,核外电子带的是负电荷,而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思考]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答案]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来自于质子所带的电荷。由于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

2.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全部集中在质子上。而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具有如下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3.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而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有如下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推广此等量关系,得: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师]我们通过一个表格,全面系统地了解质子、中子、电子这几种粒子在电性和质量上的关系。

[投影]展示表格。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请学生说出从此表格中得到的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1.质子和电子带相反的电荷,中子不带电。

2.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而电子的质量很小。只有质子和中子质量的1/1836。

[问题4的答案]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教师]我们来看下面表格,比较几种原子的构成。

几种原子的构成

[提问]通过此表格,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1.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如氢的中子数就为0。

2.可以得到等量关系:质子数=电子数。

3.中子数和质子数没有等量关系,某些原子中出现了等量关系,那也是偶然。

[小结]通过刚才大家阅读、讨论、思考,我们终于搞清楚了原子的构成。

[讲解并板书]1.原子的构成

?)?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不相同。

[提问]1.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有没有质量?

2.原子的质量该如何去衡量?

[回答]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都有质量。

[追问]为什么?

[回答]因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如果质子、中子和电子没有质量,则原子就没有质量,从而物质就没有质量,可这是不可能的。可见,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都具有一定的质量。

[提问]既然原子有一定的质量,那它的质量又等于什么呢?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⒈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⒉知道同位素概念。 过程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自己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跟同学交流、自己完成讨论结果的方法,教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总结出规律。 情感态度: 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设计: 展示图片: 原子结构图 引入新课: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8中的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 阅读表1-8,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有同学会问:什么是相对质量?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 原子核 质子中子 电性和电量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31相对质量1/1836 1.007 1.008 (2)归纳总结 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3)填写下表: 原子质子 数(Z)中子数 (N) 质子数+中 子数(A) 相对原 子质量 F 10 18.998 Na 12 22.989 Al 14 26.982 交流讨论: ⑴若用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用A Z X表示图中的原子组成分别为: ⑵质量数的概念:。 (3)电性关系: ⑷质量关系 整理归纳: ⒈原子的构成是本节重点,我们需要掌握的关系式: ⑴A Z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A Z X q p中各个字母的含义: A:质量数; Z:质子数; q:原子个数; p:电荷数。 ⑵电性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Z)=核内电子数—电荷数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 19.1《原子核的组成》教案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 (2)了解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 (3)会写核反应方程式. (4)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2.掌握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的思想来分析核反应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已知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通过物理实验研究和探索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及体会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严谨性.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中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它是确定原子核组成的实验基础. 2.用已经学过的能量和动量守恒以及有关的知识来分析核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难点.教具准备 1.分析卢瑟福做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2.讲解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做的“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石蜡的实验”. 用投影幻灯、投影片.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那么原子核有没有结构,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天然放射性现象 1.放射性 铀和含铀的矿物质都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使包在黑纸箱里的照相底片感光.物体放射出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 深化升华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部发出的,说明原子核不是最小结构,原子核可以再分. 2.放射性元素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并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地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元素这种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现在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制造放射性同位素. 记忆要诀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3.天然放射性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元素叫做天然放射性元素. 虽然具有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种类很多,但它们在地球上的含量很少. 4.天然放射现象发现的意义: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实际上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就是从天然放射性开始的. 联想发散原子核内部的消息,最早来自天然放射现象.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的秘密.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论它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也就是说,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放射性仅与原子核有关.因此,原子核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也存在着一定结构. 二、射线到底是什么 1.研究方法:让放射线通过电场或磁场来研究其性质. 把样品放在铅块的窄孔底上,在孔的对面放着照相底片,在没有磁场时,发现在底片上正对孔的位置感光了.若在铅块和底片之间放一对磁极,使磁场方向跟射线方向垂直,结果在底片上有三个地方感光了,说明在磁场作用下,射线分为三束,表明这些射线中有的带电,有的不带电,由三种粒子组成,如图所示. 2.各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 (1)α射线:卢瑟福经研究发现,α射线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4,即α粒子是氦核,其速度是光速的1/10,有较大的动能. 特性:贯穿本领小,但电离作用强,能使沿途中的空气电离. (2)β射线:贝克勒尔证实,β射线是电子流,其速度可达光速的90%. 特征:贯穿本领大,能穿透黑纸,甚至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电离作用较弱. (3)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光子流,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波长λ<10-10 m.

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5 19.1原子核的组成(教案)(2篇)

第十九章原子核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 (3)知道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新课程学习 19.1 原子核的组成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教学方法

原子结构 教案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原子核的构成及基本微粒;初素原子百分比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元素原子量、元素的近似原子量与同位素原子量、原子质帚数之间关系的对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体积、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木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科学方法:认识微观世界的基本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质量数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导:相关知识的回顾 一、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二、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 三、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 四、原子的特点 1.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体积小 3.原子质量小 学:教材研读提示 1.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曾引起很大的轰动,因而他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他的学说中有下 述两个观点: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你认为上述两个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由

2.阅读教材表5-1归纳,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数量上有何关系?各自起何作用?为什么说质 量数可以近似地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是否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试举反例。 探: 结:知识优化 1.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 的几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万分之一,但集中了几乎整个原子的质量,核外一个电子的质量只有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质量的1/1836,它绕核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 2.质量数 (1)含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L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用符号A表 示:中子数用符号N表示;质子数用符号Z表示。 (2)公式: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 (3)理解:质量数是一个整数,质量数是原子相对质量近似值 3.元素的四角和上标号码的意义 A-b n- Z m 说明:质子数:Z 质量数:A 电荷数:n个单位的正电荷或n个单位的负电荷或不带电原子数:m化合价:+b价或一b价或O价 4.原子内各种关系 (I)质量间的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篇一: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苏教版高一年级化学1《原子核的组成》的教学设计 化学113 童佳燕 11080123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的组成部分:原子核的组成;各组成电性的判断及质量的 分布;原子组成的表示;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质量数、相对 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核素、同位素的定义。由对初中学过知识的 回顾,引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因质子、中子和电子的 质量、电荷各不相同,得出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电子带1个单 位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通过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得出原子是 电中性。通过对表中3个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加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的分析,总结出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 并用符号表示原子。通过氕、氘、氚三种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原子,引出核素的概念以及给出同位素的定义。 2.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与学习。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原 子核的组成,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也知道同位素的概念,但是对原子核没有深入了解。本节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科学对原 子结构的认识,也为化学2中具体深入学习原子结构及电子排布和 元素周期表具有铺垫性作用。学习原子结构对我们整个化学元素学 习都具有指导性作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的学习 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的学习 二、学习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初中已经学习了原子核的组成,对原子结构 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同位素有了初步的接触认识,学生经过多年的 化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与总结文字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抽象概 念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这一切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可可能遇到的问题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3原子核的组成参考教案

第三单元 人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2课时 原子核的组成 学习目标: 1. 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 知道原子结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3. 知道同位素和核素的概念。 学习重、难点:原子结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元素、同位素、核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引入] 1、原子上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板书]原子核的构成 二、 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原子结构 板书]一、原子结构 展示]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讲述]因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和电子所带负电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其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我们用Z 来表示核电荷数,便有如下关系: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2 1 3 1 1 1 板书]1、电量关系: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分析原子的质量。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 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 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 板书]2、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讲述]这样,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算出另一个数值来。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板书]3、原子符号: X 你知道吗]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指的是什么原子? 解析:(1)C-12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的碳原子或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练习] 归纳]由以上计算我们可得出,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板书] 设问]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那么我们怎样来称呼这些微粒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2后回答。 讨论与归纳]核素,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A Z

高中原子核的组成学案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 编写:吴维根审核:陶海林【知识要点】 1.放射性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称为天然放射现象。2.三种放射线性质的比较: 种类组成速 度 贯穿本领电离本领 氦核4 2 He(正电)很小(空气中射程为几厘米)很强 电子0 1e - (负电)较强(能穿透几毫米的铝板)较弱 高频电磁波(中性)很强(能穿透几厘米的铅板)更小 天然放射线可以通过磁场或电场进行分离、鉴别 3.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由________与__________组成,质子与中子统称为。 (2)核子数=质量数,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 (3)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 4.原子核的表示方法:A Z X:Z:代表原子核的__________。A:代表原子核的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在电场中分成甲、乙、丙三束,如图所示,其中 A.丙为氦核组成的粒子流 B.乙为比X射线波长更长的光子流 C.乙为比X射线波长更短的光子流 D.甲为高速电子组成的电子流 例2.关于原子核210 83 Bi,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核外有83个电子,核内有127个质子B.核外有83个电子, C.核内有83个质子,127个中子D.核内有83个质子和210个核子 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 B.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一定跟核外电子数相等 C.用a粒子轰击氮等元素的原子核都可以打出质子,人们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D.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核电荷数,因而原子核内还存在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 【课堂检测】第一课件网 1.可见光和g射线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见光的衍射现象没有g射线的衍射现象明显 B.用可见光照射某种金属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时,换g射线就有可能产生光电效应 C.在同一种介质中,可见光的传播速度比g射线的传播速度大 D.g光子的能量比任何一种可见光光子的能量都要大 2.下列粒子从初速度为零的状态经过加速电压为U的电场后,速度最大的粒子是

第十九章原子核全章教学案及配套训练

原子核物理导学案 课题:19.1原子核的组成 1、知道天然放射现象及规律,知道天然放射现象的原因是核的衰变 教学目 标: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扩如何用磁场或电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内容: 一、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 1896年法国的物理学家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磁场X X X 2.放射性: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叫______________ 具有这种性质的 元素的原子序号大于或等于_____________ 能够_______________ 放出 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3.放射性元素: 二、三种射线: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射线会分成三束(如图),其中有两束发生了不同的偏转,说明这两束_______________ 另一束则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 这三种射线叫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a射线: Y射线:

说明:放射性元素有的原子核放出a射线,有的放出B射线,多余的能量以丫光子的形式 射出• 三、原子核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原子核由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成,其中质子和中子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核所带的电量总是质子 电量的_______ ,所以通常用质子数表示原子核的电量,叫原子核的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质子和中子的总数目叫原子核的_______________ 具有相同 ________________ 不同 ______________ 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它们互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质子: 2冲子: 3.核子 4.原子核的电荷数 5.质量数: 6.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而 不同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位置,因而互相称为同位素。如:氢的同位素有、、三种。 例题分析: 1.下列哪些事实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A.a粒子的散射实验 B.天然放射现象

5.1原子核的组成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5.1原子核的组成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放射性物质的的射线分成三束的实验事实出发,分别介绍了a 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通过研究这三种射线,确定了原子核内是由结构的。最后有卢瑟福和它的学生共同完成了原子核构造的猜想与验证,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知道三种射线的特性,原子核的组成及其表示符号。 科学思维∶通过一些宏观实验,去猜测、探究微观结构,建立微观模型。 科学探究:分析天然放射现象和a粒子散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揭示原子核的科学本质。 科学态度与责任∶尊重客观实验事实,认识到原子核可以再分。体会到极大极小的原理,感悟生命的渺小,更加的热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种射线的本质,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核能是人类第一次利用除太阳以 外的能量。(动图展示核电站) 核能是蕴藏在原子核内部的能 量。核能的发现是人们探索微观物质 结构的一个重大成果。人类通过许多 方式利用核能,主要的途径是发电。 一、新课引入 关于原子核内部信息的研究,最早来自矿物的天然放射 现象。

那么,人们是怎样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秘密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天然放射现象 1.贝克勒尔的早期研究 1896年,贝克勒尔发 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 出看不见的射线,它能穿透 黑纸使底片感光。这是铀原 子本身的性质。(视频介绍新中国发现的铀矿,增加爱国主 义教育。) 2.居里夫妇的研究 居里夫妇对铀和含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 研究了一种沥青铀矿,根据它的含铀量计算发出的射线不会 太强。 ①居里夫妇对最早提出了放射性的概念 ②命名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 3.放射性的概念 ①放射性: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 ②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 ③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的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 放射性并不是少数元素的专利,所有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元素以及部分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 思考:研究这些放射现象有什么用呢? 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人们意识到原子核也是具有结构的,其内部发生了变化,才是产生放射性的原因。后来科学家发现原子核有更加基本的粒子组成,也就是质子和中子。 (二)射线的本质

2019-2020学年高二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案:第三章 第1节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

第三章原子核 一、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及质子和中子的发现情况,掌握原子核的表示方法及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的关系,同位素的概念。 2.知道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并了解核子间存在核力及核力的性质 3.掌握什么叫核反应并学会书写核反应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的关系 难点:核反应方程的书写 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讲原子核的组成,是这一章的重点,虽然是微观世界的知识,但初中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要求也比较低,所以学生接收起来并不太难,难点主要在核反应方程的书写上。所以这节课主要以识记的思想来设计教学,更多的让学知道是什么。另外通过“实验事实—猜想(预言)—实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和玻尔的原子模型,知道原子是 有结构的,那么组成原子的原子核有没有结构呢? 【课堂学习】 (一)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后来又从许多轻元素中打出了质子,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质量与质子质量不等,但电荷数相同,由此卢瑟福预言在原子核中还在一种中性的粒子。 (2)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得到中子(查德威克用实验验证)。 (3)核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统称为核子。 (4)电荷数: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5)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基本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Z)=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核的表示方法:A Z X(X是元素符号;A是“核质量数”;Z是“核电荷数”) 2.同位素 (1)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统称为同位素。 问题2:互称为同位素的两原子核质量数一样吗:(不一样) (2)同位素因质子数相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因中子数不同,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氢的三种同位素,叫氕、氘、氚,分别用11H、21H、31H表示。

高中物理 第三章 原子核 1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案 教科版选修3-5-教科版高中选修3-5物理教案

1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 一、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的发现 1919年,卢瑟福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从氮核中打出了一种新的粒子,测定了它的电荷和质量,确定它是氢原子核,叫做质子,用11p或11H表示,其质量为m p=1.67×10-27_kg. 2.中子的发现 (1)卢瑟福的预言:原子核内可能还有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名字叫中子. (2)查德威克的发现:用实验证明了中子的存在,用10n表示,中子的质量非常接近质子的质量. 3.原子核的组成 (1)核子数:质子和中子质量差别非常微小,二者统称为核子,所以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叫核子数. (2)电荷数(Z):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通常用这个整数表示原子核的电荷量,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 (3)质量数(A):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的总和,而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

数. (4)A Z X元素符号原子核的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核电荷数=原子核的质子数,即元素的原子序数 4.同位素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它们互称为同位素.例如:氢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11H、21H、31H. 二、核力 1.核力 (1)核力: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核力,也称强力. (2)核力的特征 ①在核的线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 ②核力是短程力,当两核子中心相距大于核子本身线度时,核力几乎完全消失; ③核力与电荷无关,质子与质子、质子与中子以及中子与中子之间的核力是相等的. 2.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比例 由于核力是短程力,自然界中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但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越重的原子核,两者相差越多.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在原子核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 提示:组成原子核的相邻核子间存在着核力. 三、核反应 1.核反应 用一定能量的粒子轰击原子核,改变了核的结构,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做核反应.

《原子核的组成》名师教案

第一节原子核的组成 一、核心素养 通过《原子核的组成》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放射性及放射性元素; 2.知道三种射线的特性;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会正确书写原子核的符号; 4.通过核结构模型的探究,经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 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 知道三种射线的性质和原子核的组成。 五、教学活动 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根据优教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 (优教提示:请登陆优教平台,发送本节预习任务) 【导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在我们最开始研究原子核内部的信息时,最早是来自天然放射现象。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今天我们也从“天然放射现象”入手,逐步揭开原子核的神秘面纱。 【问题1】看书第65页,“天然放射现象”一部分,并完成讲学稿。 (一)天然放射现象 1.放射性: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2.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3.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 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4.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原子核还可再分。 例1、天然放射现象说明:(BC ) A.原子不是单一的基本粒子 B.原子核不是单一的基本粒子 C.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D.原子是由带正电和带负电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问题2】通过课件分析: 1.在磁场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三种射线的电性。 答:三束射线中有两束发生偏转,左偏的带正电,右偏的带负电,不偏的不带电。2.在电场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三种射线的电性。 答:三束射线中有两束发生偏转,左偏的带负电,右偏的带正电,不偏的不带电。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三种射线”) 【问题3】看书第65页,“射线到底是什么”一部分,分组讨论进行总结,填入表格。 (二)三种射线

12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的组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了解质量数的含义。 2、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了解同位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二、重点、难点: 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核素、同位素的辨析。 三、课堂互动 【问题导学】由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 、 、 。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某些元素的最外层电子会 ,从而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因此化学变化中,实质是 不变,化学变化不产生新元素。 【学法指导】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组成 原子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中子数分别用符号 、 表示。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其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 ,对于电中性的原子必然有如下关系: 核电荷数= = 。 【即时巩固】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请举例说明。 定义: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 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其表示符号为 。即A = + 相对原子质量与质量数的关系: 4、原子组成的符号表示:用字母X 表示元素符号,A 表示原子的质量数 质子 个 原子核 原子(X A Z ) 中子数 个

核外电子 个 【课堂练习1】根据要求,填写下表 z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z X m-):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 。 【课堂练习2】1.X 、Y 分别代表两种元素。如果a X m+ 和b Y n- 这两个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 、a + m = b -n B 、a -m = b + n C 、a + m = b + n D 、a -m = b -n 2.与OH -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 ( ) A .F - B .NH 3 C .H 2O D .Na + 【课堂练习3】 11H 2 16O ,21H 2 18O , 31H 2 ,21H 2 ,31H 2 ,16O 2 上述微粒中有 种原子, 种分子,上述物质中有 种元素。 总结: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或 ,而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和 二、核素与同位素 1、核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种元素,因为中子数的不同而分为多种原子,如氢元素有三种原子 我们把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一种 。如碳元素存在三种核素,它们的质子数都是6,中子数分别是6、7、8,它们可以表示为 , , ,其中用来作原子量标准的C – 12指的是 。 2、同位素:绝大多数元素存在多种核素,我们把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 不同的核素互称为 。例如: 11H 、12H 、13 H 互称为 。 同位素的性质: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虽然质量数 ,物理性质 ,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 。 如:分别由H 11、H 21、H 3 1组成的单质,它们都具有氢气的化学性质。 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 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数一般是不变的。比如:只要是自然界 中存在的水,它所含有的H 11、H 21、H 31原子的个数比是一定的。

2022物理第12章近代物理初步第2节原子结构和原子核教案

第2节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一、原子结构 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原子的核式结构 (1)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氢原子光谱 (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各种颜色的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系是氢光谱在可见光区的 谱线,其波长公式1 λ=R错误!,(n=3,4,5…,R是里德伯常量,R=1。 10×107 m-1)。 (4)光谱分析:利用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可以用来鉴别物质和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且灵敏度很高。在发现和鉴别化学元素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4.玻尔理论 (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E n。(h是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 (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5.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甲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组成

甲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组成 第一篇:甲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组成 甲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组成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 (2)了解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 (3)会写核反应方程式. (4)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引入新课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存在着复杂的内部结构,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人们开始寻找研究原子核组成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一、质子的发现 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是指为了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人们有目的的用高速粒子去轰击某些元素的原子核,通过对核反应过程及其产生的新粒子的研究,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粒子的本质及特点. 2、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有了很重要的发现. 实验装置:容器C中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射出的α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α粒子恰好被它完全吸收而不能透过,在F后面放一荧光屏S,用显微镜M观察荧光屏.实验现象:当在荧光屏上恰好观察不到闪光后,通过阀门T往容器C里通入氮气,此时卢瑟福从荧光屏S上又观察到了闪光.分析:闪光点的产生不是α粒子的效应,因为铝箔F的厚度能阻挡(或吸收)所有的α粒子,肯定是α粒子与氮气作用所产生的新粒子而引起的闪光,那么,它是什么性质的粒子?它是否带电?质量多大? 结论:这表明,有一种新的能量比α粒子大的粒子穿过铝箔,撞

击在S屏上,这种粒子肯定是在α粒子击中某个氮核而使该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这样,卢瑟福通过人工方法实现了原子核的转变,人类第一次打开了原子核的大门。 3、质子的发现. ①若想知道新粒子的性质,必须测出粒子的电性、电量、质量和速度等. ②新粒子的电性 将粒子引入电场或磁场中,观察粒子的偏转轨迹. 在匀强电场中粒子的轨道是抛物线,若粒子向下 偏转,说明粒子带正电;若向上偏转,说明带负电. 在匀强磁场中粒子的轨道是圆,若粒子向上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正电,若粒子向下做圆运动,说明粒子带负电. 实验证明:这个新粒子带正电. ③粒子的速度 使粒子通过一个正交的电磁场,调节B或E的值,使粒子在正交场中,沿入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可知此时 实验说明:这个新粒子速度很大,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④粒子的荷质比 使粒子通过匀强电场,根据粒子的偏转量y求出.或使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根据半径R求. 如图5,在匀强电场中,粒子的偏转量为y: U为两极板间电压,则可测出荷质比为: 如图6,在匀强磁场中,粒子做圆运动的半经为R. 结论:通过对新粒子的研究与测定,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质子 4、对核反应过程的研究. 这个质子是α粒子从氮核中直接打出的,还是α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的复核发生衰变时放出的呢? 分析:若质子是α粒子从氮核中直接打出来的,如图7中甲图,碰撞过程中应有四条径迹;若α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一个复核,这个

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9篇

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9篇 原子结构 1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认识原子核教学设计方案

认识原子核教学设计方案 认识原子核教学设计方案 认识原子核教学设计 第3单元时2 认识原子核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认识原子组成的符号。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核素、质量数、同位素的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原子核的组成;同位素等概念。 三、设计思路 本时设计从原子相对比较形象、具体的“质量”出发,在学生了解原子的质量基础上,回顾上节所涉及到的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让学生推测原子核的电性,并与电子比较质量相对大小,使学生主动参与原子核的组成、性质以及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探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已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

大呢?不同的原子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 例如: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kg,即1.993×10-26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88×10-26kg。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表示一粒沙子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提出问题]你知道C—12原子指的是什么原子吗?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那原子核中又有哪些结构和性质呢?今天就让我们认识原子核。 [提出问题]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 [板书] 一、原子的组成: 中子 原子核 质子 1.原子 核外电子 [讲解]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