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5)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

[设问]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结论]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不带电中心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 粒子种类 电性 质量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1.672 6×10-27 kg

中子 不带电 1.674 9×10-27 kg

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 863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镁 12 12 12 24 氯 17 18 17 35

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质量可以忽略

(4)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是唯一没有中子的原子)

(5)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等)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运动特点:无固定的轨迹,高速运动,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2、电子层: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

3、离核越近,电子能量越低。

4、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则:“一低三不超”

①电子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排满上层,再排下一层;(能量最低原理)

②第一层最多不超过2e-;

③第二层最多不超过8e-;

④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e-。

5、原子结构示意图:

[练习]1、已知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则X= ,Y= 。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7、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相对稳定结构: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最外层电子数

A 、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B 、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C 、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He 为2个电子),是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 ③.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原子总是力求通过得失电子使自身的结构趋于或达到稳定结构。 举例说明: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借助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三类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特点及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

第二课时

2 Y 4 +X

三、离子的形成

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形成:

[图片展示]Na+、Cl-、NaCl的形成。

[小结]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一般地,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例:氯化镁、氯化钾等。

3、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符号表示式为X n+或X n-

①阳离子:Na+、K+、Mg2+、Ca2+、Al3+、NH4+、Fe2+、Fe3+

、CO32—、NO3—、OH—

②阴离子:O2—、F—、S2—、Cl—、SO-2

4

注意:a、简单阳离子所带电荷数等于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b、简单阴离子所带电荷数等于其原子(8—最外层电子数);

c、离子所带电荷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1”省略不写。

4、物质与其构成粒子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

;两个镁离子:2Mg2+ 亚铁离子4个硫离子

1. 3个硫酸根离子:3SO-2

4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氢原子(H)1 1

氢离子(H+)10

2

A.1

B.10

C.11

D.12

4.朝核问题引起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A )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分析]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比如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 kg,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为了便于研究问题,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四、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是Ar

2、相对原子质量(A r )=碳原子的质量

该原子的质量 12/1 [分析] 也可以用比较形象的方法解释。

[展示投影]

3、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是1通常不写。

[分析] 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 836倍,所以电子的质量与原子的质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近似地表示为我们刚才从表2中推导出的:

4、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5)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 [设问]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结论]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不带电中心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 粒子种类 电性 质量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1.672 6×10-27 kg 中子 不带电 1.674 9×10-27 kg 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 863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镁 12 12 12 24 氯 17 18 17 35 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1原子的构成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 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3. 了解元素的类别、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关系。 学习重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 学习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具准备 1-18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也就是说原子不能再破裂,它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是不是一个不可再分割的、简单的实心球体呢?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自然界的任何粒子都是可分割的,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证明原子的可分性。 投影:原子结构模型 二、新授 (一)自学 请同学们自习教材P53-P55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了解以下知识: 1.原子能否再分,是否带电? 2.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么样构成原子的? 3.原子核外电的排布有何特点、规律? 4.举例说明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5.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联? (二)展示

原子的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电性如何?空间如何分配? 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阅读“表3-1”完成下列问题: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②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③是否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原子核居于原子_________,占据的空间小,原子核外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内作______________。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做电子层。人们把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_______层,最多也只有______层。离核最近的称为_______层,能量最_______,离核最远的称为_______层,能量最_______。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_____个(中有一层的,电子数不超过______个)。原子结构示意图 以钠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上图中,钠原子核外一共有______个电子层,第二层(次外层)上电子数为_______,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 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 仔细观看图3-12填好下面的表格 元素类别最外层电子数稳定结构得失电子趋势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 教案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从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中学习原子的基本构成; 2.通过对几种原子内含各粒子数量的观察,总结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前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运用对比、归纳、总结规律以及适当的比喻等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观察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四数相等原则、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画 三、教学方法 科学史辅助、问题启发式教学 四、课前准备 PPT辅助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割的,但原子是不是真的不能分割呢?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研究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们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让我们重走一遍科学家们走过的路。 投影:原子理论的产生 1.古代原子学说创立——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2.近代科学原子论的创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1)意义 发现原子量,原子具有了可用数量来表达的特征 (2)局限 视原子为绝对不可分割、没有内部结构的终极粒子。 3、原于结构的发现

英国的约瑟夫·约翰·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西瓜原子模型 欧内斯特·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及质子——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核式原子模型 德威克(卢瑟福的学生)发现中子 思考: 为什么有大部分α粒子直接通过? 为什么小部分发生了偏转? 为什么极小的一部分被反弹回去? 让我们自己阅读53页第二段寻找答案。 投影:一、原子的结构 原子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讲解】从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就想这幅图,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核外电子在直径约为10-10m的空间做高速无规则运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得到的信息是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原子核 核外电子-1 质子+1 中子0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海口实验中学杜晓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原子结构的模型,初步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 2、通过对不同原子的构成的比较,培养学生从文字和表格、图形中获取信息,提高对比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原子构成的发现史,形成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无可穷尽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其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2、难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讨论、启发、视频模拟、对比归纳 四、教学过程 【引入】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浩瀚的星空,群星闪烁,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有4.21光年。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人们还在探索着。 在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教师展示】老师这里有一瓶水,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再分;(停顿)构成这把铁尺的微粒是铁原子。 【教师】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师】人类为了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征途。让我们跟随科学家走过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认识原子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 1803年,道尔顿最先向全世界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恩格斯在评价道尔顿的原子论时说:“原子论的提出,是人类向未被征服的领域进攻的开始。”此后近一百年,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没有大的变化。 大约100年以后,汤姆生在原子内发现了一种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叫什么呢?——叫电子,从此人们终于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同学们可以看着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均匀镶嵌在整个原子中。 又过了十几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通过精密实验证明原子不是像他的老师说的那样是一个实心球体,而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我们把这个核叫做原子核,电子像行星一样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提问】听了老师刚才讲述的历史故事,同学们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原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教师】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之后,现代化学认为原子内部都是类似这样一个结构:【课件展示】原子模型 【教师】①你能从这个模型中找出原子核和电子来吗? ②原子核是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核呢?(点击“原子核”屏幕上出现了渐放大的原子核结构示意图) 【教师】(1)原子内部各粒子分别带多少电量?请大家阅读课本P70找到答案。 (2)原子核所带电荷是由什么粒子决定的?核电荷数与质子数是什么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原子的构成(重点)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2.相对原子质量(重点)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 原子质量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 虐,当时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 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 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原子的构成。 归纳总结 1.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的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如氢原子。

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 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12 1 *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 (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拓展 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来源 与性质 测定得出,绝对的 比较得出,相对的 数值 与单 位 非常小,单位“千克” 大于1,单位“1”,一般不写 以碳 12为 例 1.993×10-26kg 12 联系 (原子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启发思维,增强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什么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 人们认识原子的过程:曲折、漫长 二、探究新知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1903年汤姆生发现电子。 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再分。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1.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 2.电子带电吗?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 3.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叫做核电荷数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几种原子的构成 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发现: 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分别相等。 3.有的原子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等。 4.不同原子核外电子数不同。 5.不同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6.所有原子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在核外分层排布 电子层 1 2 3 4 5 6 7 离 核:近 远 能 量 :低 高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电子先排满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再排能量稍高的电子层。依此类推。 ②每一层最多容纳2n 2个电子。 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

九年级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结构 (2)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科学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2)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获取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原子的构成及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情景教学、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讲解结合 【提问】对于体积这么小的原子,它还可以 再分吗? 【提问】发挥想像,同学们想象中的原 子是什么样的? 【引入】原子的结构是不是和同学们想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引导:原子是实心的?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中含

教学反思 10月,根据琼海市初中化学学科协同研修活动的安排,作为一名刚上任一个多月的新教师,我有幸作为我们学校的主讲老师讲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很感谢学校以及各位领导和老师给我这次学习机会。 在备课过程中,自己也很清楚地知道这节课内容虽少,但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和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的认识存在一定难度。在试讲前,刘老师和李老师也给了我十分宝贵的建议: 1、在原子结构发现史中的原子模型,可结合生活中的实物便于学生想象。 2、在原子结构探索中不够深入,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探究过少。 3、多给学生探究活动,讨论和交流的机会。 因此,我的备课中,十分注重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播放原子结构发现史相关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提高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图片和课本上的表格,使得学生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逐渐认识原子的构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试讲后,大家听后又提出了好多宝贵的建议:如李吉麟老师并指出我的一些科学性错误和口误:中和电性、电子转动等。 通过这次的讲课,自己也学到了很多。如对于这样的理论课,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的构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印象,能整体全面地看问题,而不能局限于一点。在教学中,要协调“讲解”和“探究”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表达、合作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的对话关系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此再次谢谢大家。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6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

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 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4〕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5〕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学习运用比照、归纳、讨论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所学知识进行比照学习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运用比拟、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以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教育 2〕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考点 1、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2、核外电子的排布 3、离子形成、离子符号的意义和写法 三、教学难点、学困点和易错点 1、原子的构成 2、核外电子的排布 3、离子的形成、离子符号的意义和写法 4、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不同 四、3课时 五、教学活动

活动2、预习“原子的结构〞 3、记忆1—20号元素符号 课中活动介绍: 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1897 年发现了电子 2、英国科学家卢瑟福1906年 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原子内部存在着一个质 量大,体积小,带正电荷局部 —原子核。〔他在1908年获得 了解有关原子结构的 典故 了诺贝尔奖〕 一、原子的构成 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原因 是核内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的电 观察教材P53图3—8, 3-9,阅读教材P53 “一、原子的构成〞 总结信息 1、原子由原子核,核 外电子构成 2、原子核很小,电子 占有的空间较大 3、原子核里有质子和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案】原子的结构(化学九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2.掌握原子的质量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了解原子的电荷平衡和稳定性原理。 4.能够应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各种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1.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的理解 2.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的掌握 3.电子云模型和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学过的基本粒子知识,如质子、中子、电子等。 2.通过质子和电子的运动带电荷和质量进行分析,引出原子的基本组 成和结构的重要性。 二、理论讲解(30分钟) 1.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a.原子的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b.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质量远小于原子核。

2.原子的基本性质 a.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和质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 子和中子的总个数)的概念。 b.原子序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量数决定同位素的存在。 3.电子的排布规律 a.电子按能级(壳层)依次排布,能级越高,能量越大。 b.每个能级有一定数量的轨道(子能级)。 c.每个轨道能容纳的电子数目:2n^2(n为轨道数)。 d.前两个能级的轨道数及容纳电子的数量。 4.电子云的模型和波粒二象性 a.电子不是固定轨道运动,而是呈现为电子云模型。 b.电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三、实验探究(30分钟) 1.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黄绿线实验,展示不同元素的光谱, 让学生发现元素的不同特性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2.利用实验观察出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拓展应用(20分钟) 1.进一步探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包括元素的化学性质、电化学性质等。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案主题:原子的结构 学科:化学 年级:九年级 课时数: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 2.了解原子序数、质量数以及元素符号的含义; 3.理解电子的能级概念,能够描述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分布; 4.理解原子的稳定性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原子的基本结构 2.电子能级 三、教学准备: 1.幻灯片或黑板 2.实验器材:玻璃板、黄色的抽纸、黑色的剪刀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1.引入问题: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2.引入概念: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原子,了解原子的结构对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非常重要。 步骤二:呈现(15分钟) 1.展示一个导入问题的答案: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2.展示原子的标准符号:原子的标准符号由元素的英文名首字母或首字母和第二个字母组成。 3.描述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云是围绕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在电子云中电子是呈云状分布的。 4.示意图:展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并注释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 步骤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实验目的: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原子的电子云结构。 2.实验步骤: a.准备实验材料:玻璃板、黄色抽纸、黑色剪刀。 b.在玻璃板上放置黄色抽纸,用剪刀剪出各种形状的孔洞。 c.将黑色剪刀放在黄色抽纸上,观察剪刀的形状和抽纸孔洞的形状。 d.分析实验结果:黄色抽纸上的孔洞代表了电子云的形状,剪刀代表了原子核的形状。 3.讨论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并描述黄色抽纸上的孔洞形状与剪刀形状的相似性,引导他们得出结论,即电子云的形状是围绕原子核的。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四、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结合多媒体动画、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提问复习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相关知识前置性作业展示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相对原子质量是怎么规定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过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

小粒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我们还要思考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可以它又由什么构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探究新知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56页了解原子内部结构的 [分析]通过图示研究发现原子也是可以再分的。 (一)、原子的构成 [分析]十九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讲述]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归纳]原子的构成 [展示]多媒体展示碳原子的结构动画掌握原子的内部构成,并思考问题。 观察下表找信息: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归纳总结: 1、质子、中子、电子和原子核带电情况。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思考讨论题: 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有什么关系? 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有什么关系? 观察表格,思考下列问题: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案标题: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了解原子的组成部分,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和电子层的命名方法。 4. 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质子、中子的重要性。 5. 能够解释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习题和答案。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写字工具。 教学过程: 引入: 1. 利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思考。 2. 提出问题: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探究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1. 通过展示和解释原子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的定义、原子的大小和原子的不可分性。 2. 使用示意图或模型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原子的组成部分: 1. 解释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和电子。

2. 介绍质子和中子的发现历程和重要性。 3. 解释电子的发现历程和电子的质量和电荷。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和电子层的命名方法: 1. 介绍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能级、轨道和电子填充顺序。 2. 解释电子层的命名方法:K层、L层、M层等。 3. 通过示意图或实例演示电子填充顺序和电子层的命名方法。 原子核的结构和质子、中子的重要性: 1. 介绍原子核的结构:质子和中子的组成。 2. 解释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 1. 解释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电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实例或实验向学生展示不同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结与拓展: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对化学性质的重要性。 2. 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原子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有何影响? 课堂练习和作业: 1. 分发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辅助: 1. 使用教学课件,包括示意图、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2. 使用示意图或模型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结构和电子层的排布。 3. 提供习题和答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 [板书]: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 [板书]:2.特征: (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 [巩固提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完美版

课题 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 法。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 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 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 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 排布特点。 课时安排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1964 年10 月16 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 形势“朝鲜核武器实验”,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 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 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1. 原子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3- 8,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大小。 明晰: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 地球相比。 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 来的。 2. 原子的构成 19 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 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 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1911 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 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很小,它的质量也很小,所以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拓展思维。 【教具准备】 ppt课件、剪刀、钥匙、手电筒、原子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汽车、轮船、飞机等,它们都是用金属材料做的,而金属在微观上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展示: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思考:小小的原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 提出问题:关于原子,同学们想知道它的什么奥秘呢?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是不可分的,究竟原子能不能再分? 2.原子是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3.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

4.如何去称量分子和原子的质量? 5.原子到底有多大? …… [引入新课]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分子和原子的问题,可见大家有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二、讲述新知:原子的构成 [板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过渡]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P 68 [投影]打出下列讨论题: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内容,随后小组之间展开激烈争论。教师可以巡视学生阅读情况并适时参与他们的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问题1的答案]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所 以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思考]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 [答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过渡]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挂图,看一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挂图]PPt播放原子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无条件的话就找个手电在黑板上打光圈来演示,因陋就简。) [学生观看原子内部的结构,说出自己得到的有关信息] [学生陈述自己得到的有关信息]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3.2原子的结构教案

第三章第2节《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大连市西岗中学王卉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标要求 1、知识技能:知道原子是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过程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教材分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虽然体积很小,但是也有一定的结构。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为本章节提供了帮助,教材用简短的文字描述了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不仅包括了原子构成微粒的种类、数量,也包括了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层次、电性、数量、质量方面的关系。由此看来“原子的构成”和“原子的结构”是有区别的,而后者的学习尤为重要。 因此本课设计了由原子结构发现史引发学习,不仅仅引出原子中各个微粒种类、数目之间的关系,也引出了结构以及层次之间的关系。 2、核外电子排布 书上给出了原子核外有很大空间,电子按照能量高低由近及远分层运动,也给出了原子结构示意图。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动、静方面了解原子结构,为了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将原子核外排布规则简单介绍,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原子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在头脑内构建原子结构模型。而简单介绍核外电子排布,对于下节课相对原子质量以及核外电子得失与化学性质关系、离子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但是在前两节对于微观知识的学习很有限,本课又是比较抽象。因为原子很小,肉眼看不见,而初中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对于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再此之前学生初步探究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生的困难在于缺乏想象力,可能误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对于原子的构成微粒和电性也容易硬性记忆。本节课基于发现史设计课程,不断设计冲突,体现了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观,让学生自己跟着科学家的脚步构建原子模型,即容易记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构成和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初步了解原子结构发现史,树立化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以及构成微粒之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和构建 教学资源:多媒体、视频,音乐,图片 教学主线:原子结构发现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