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2《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

32《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

32《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种构成物质微粒——分子与原子这。在上节课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节课的学习——离子。因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掌握还不十分熟练,对抽象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又缺乏想象力。所以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在学习了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后,自然而然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一探索证明一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通过探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教学过程】【导入】离子

1.复习物质的构成微粒——分子与原子,引出本节课重点第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即“离子”

2.复习原子的构成,着重原子核与电子的电性,电量。【活动】画出你想象中原子的结构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一一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在巩固原子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原子的样子。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

第1页

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讲授】核外电子的排布2.设问思考。

(1)既然电子带有负电荷,而原子核含有质子并带有正电荷,那么为什么电子并没有被原子核吸引过来并结合在一起呢?

以太阳系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与原子中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做类比。用发射人造卫星的原理和俄罗斯套娃的模型,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们得出结论,电子具有能量。距离原子核的距离由电子自身的能量大小决定。

(2)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以氧原子与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让学生总结出:“排布规律”排布特点1:电子在核外是(两个字总结)

排布特点2:原子的第一层最多排电子,第二层最多排

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

2个电子。排布特点3: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的电子层里。【活动】

画出属于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

教师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

每位学生画出手中元素卡片上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分享【活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思考:分析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

发现1: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___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或多于___个,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个(He是—)。

发现2:再认真观察同一横排(同一周期)、同一纵列(同一族)的原子,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同一周期的原子具有相同的,同一周期中都是按元素、

元素、元素递变。

第2页

同一族的原子具有相同的,同一族原子的递增。【活动】

化学餐厅

活动3:“化学餐厅”就餐规则

稳定结构: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结构。若只有一个电子层,则2个电子也是稳定结构(如:He是2个)。

思考:那么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怎样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呢?【练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怎样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呢元素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结论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个,易电子,发生化学反应,元素的

化学性质与原子关系密切。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个,易电子。稀有气体

最外层电子数个(He为—个),(稳定结构)发生化学反

应【讲授】氯化钠的形成过程1.氯化钠(NaCl)的形成过程2.离子: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阳离子原子阴离子【课堂训练】

(提示:打开配套习题,互动答题,更快更便捷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堂小结】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离子的形成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第3页

学案

复习:回忆一下原子的结构?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活动1:画出

你想象中原子的构成1号氢H8号氧0思考:

1.既然电子带有负电荷,而原子核含有质子并带有正电荷,那么为什么电子并没有被原子核吸引过来并结合在一起呢?

2.碳、氧、钠、硫原子等核外都有多个电子,这些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如何运动的呢?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核的距离:由

能量:由排布特点1:电子在核外是(两个字总结)

排布特点2:原子的第一层最多排电子,第二层最多排

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排布特点3: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的电子层里。

思考: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

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2:画出属于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分析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

发现1: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或多于个,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个(He是)

发现2:再认真观察同一横排(同一周期)、同一纵列(同一族)的原子,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第4页

同一周期的原子具有相同的,同一周期中都是按元素、元素、元素递变。

同一族的原子具有相同的,同一族原子的递增。小知识:物质都有趋向于稳定状态的特点(如:水往低处流;树上的苹果往下掉)。原子也不

例外也有趋向于稳定结构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原子的稳定结构呢?

活动3:“化学餐厅”就餐规则

稳定结构: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结构若只有一个电子层,则2个电子也是稳定结构(如:He是2个)。

思考:那么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怎样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呢?元素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结论最外层电子数个易电子发生化学反应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关系

密切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个易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

个(稳定结构)发生化学反应(He为—个)二、离子的形成

情景引入:钠原子与氯原子该怎么办?1、氯化钠(NaCl)的形成过程2.离子: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

原子

第5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3 .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3、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资源分析】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在本单元中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使学生所学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完整化。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核外电子的排布”(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它的教学作了一个铺垫。【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展开讨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教学准备】 1.自制的有关投影片、离子形成的动画片、复印的课文插图; 2.网上下载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学案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案) 【我思我学】 1、想一想:①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定义的?它和原子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②核外电子的运动具有什么特征?不同电子层是怎样形成的呢? ③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和核内质子数有什么关系? 2、试一试:①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2.657×10-26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 1.993×10-26千克,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②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的总和。H2的相对分子质 量为,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③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④氢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氢的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中子 B、氢原子必然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C、氢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电子 D、氢原子中必须有一个电子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掌握相关计算。 2、知道:离子与原子之间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的,并注意电荷数与得失电子数的关系。能以食盐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3、学会:离子符号书写方法,并记住下列离子符号(H+、OH-、Cl-、Na+、Ca2+、Mg2+、SO42-、CO32-)。 二、方法指引: 1、你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吗?如何应用呢?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一”符号为“1”,通常省略不写。由于在原子的结构中,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约相等,而电子的质量很小,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可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约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近似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则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故根据原子相对质量的定义可得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因为任何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12的原子质量的相比较可得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即: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原子中的电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2.能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会画出简单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知道离子符号的书写。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总结。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资源与设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二节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都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中的原子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那么,原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对此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既然分子可分,那么原子也一定可分;也有的认为,既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发生变化,原子应该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了。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可以通过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逐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培养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敢于质疑权威的科学态度。本节的起点应为原子结构认识发展史,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引领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原子的构成,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目前的实验手段还难于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准备。因此,我选择了多媒体手段,用电脑模拟动画来讲解,这样就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学生已经建立了原子可分的观念,他们势必会想原子中更小的粒子(如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这里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至于质子、中子、电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不想做过多的讲解,只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科普进行了解,形成“人们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是在不断深入的”观念。 对于电子能量不同则运动区域不同这一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所以教学时,我想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启发。如我准备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耳机当做道具来演示。以此类比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原子结构示意图,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教学时只需要让学生了解示意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说出相应原子的构成即可。部分善于思考的学生也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会得失电子,那么为什么还说原子在化学反应的前后不发生变化呢?在这里,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元素的知识,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正常的。教学时,可指出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而决定原子种类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而不是电子数,所以电子数改变了,原子的种类却没有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为什么会发生电子的得失,是由原子的结构决定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多识一点”,在学生明确了原子都有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后,对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3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种构成物质微粒——分子与原子这。在上节课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节课的学习——离子。因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掌握还不十分熟练,对抽象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又缺乏想象力。所以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在学习了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后,自然而然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通过探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教学过程】 【导入】离子 1.复习物质的构成微粒——分子与原子,引出本节课重点第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即“离子” 2.复习原子的构成,着重原子核与电子的电性,电量。 【活动】画出你想象中原子的结构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在巩固原子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原子的样子。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讲授】核外电子的排布 2.设问思考。 (1)既然电子带有负电荷,而原子核含有质子并带有正电荷,那么为什么电子并没有被原子核吸引过来并结合在一起呢? 以太阳系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与原子中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做类比。用发射人造卫星的原理和俄罗斯套娃的模型,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们得出结论,电子具有能量。距离原子核的距离由电子自身的能量大小决定。 (2)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以氧原子与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让学生总结出:“排布规律” 排布特点1:电子在核外是_________(两个字总结) 排布特点2: 原子的第一层最多排_________电子,第二层最多排_________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排布特点3: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_______的电子层里。 【活动】画出属于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 教师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 每位学生画出手中元素卡片上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分享 【活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思考:分析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 发现1: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___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或多于___个,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__ _个(He是___)。 发现2:再认真观察同一横排(同一周期)、同一纵列(同一族)的原子,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同一周期的原子具有相同的______,同一周期中都是按______元素、______元

【精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 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种类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引入】阅读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内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相当于体育场中的小蚂蚁),它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将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大家猜一猜,我和我的同伴在原子里是怎样运动的呢? 【过渡】不同的原子有不同数量的电子,那么这些电子在原子中是怎样运动的呢?会不会发生碰撞?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播放视频】核外电子是如何运行的? 【展示图片】 【讲解】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区域内出现,这些区域叫做“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此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总结与交流】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为第二层、第三层…。 2.能量低的电子优先排在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中,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作最外层。 3.每个电子层所排布的电子数是不同的,第一层最多为2个,第二层最多为8个,最外层最多为8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 【提问】如何直观、形象地表示电子的分层排布呢? 【讲解】为了简明、方便的表示出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科学家们引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展示图片】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提问:1、你对电子有何认识? 2、你对电子还想了解什么? 问题: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运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3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 猜想:1、电子绕核运动 2、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3、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4、电子是在固定轨道上运动的 验证:从课本上寻找资料,从网上查找资料 出示:从网上下载的电子形成模型 二、教授新课

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出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即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什么知识?) 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观察:课本表4—4 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 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是否有关系?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哪一部分有关? 小结: 板书:二、离子的形成

出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简图,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结构特征讲解分析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涵义、离子和原子的比较。 小结: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H+Na+ Mg2+ Al3+阴离子:Cl-、O2-、S2-、3、离子符号的意义 四、知识巩固:课后习题 五、课堂小结:学生小结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并举例说明 六、作业:背笔记,创新设计|29903 74CF 瓏38387 95F3 闳21335 5357 南 34730 87AA 螪 O20889 5199 写39557 9A85 骅34815 87FF 蟿25438 635E 捞,38833 97B1 鞱3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教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1.知道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理解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内容和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物质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也知道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通过微观的分析,认识到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再通过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的学习,对原子的内部构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何表示原子的结构,原子中的电子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怎样关系,还是相当陌生也比较朦胧。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认识一种表示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同时初步认识科学计量的方法。 4.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知识点(含重点、难点): 重点:①原子的分类②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离子的形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异同点③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准备:教学视频,离子形成图片。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活动意图【创设情境】 观看动画视频,感受原子的内部世界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结合视频内容,我们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原子的构成。 【你知道吗】 1、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2、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3、电子总是先占据能量低的电子层 这是描述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你看明白了吗?结合视频的学习,让学生加深对原子内部构成的认识,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死板的知识生动化,让学生的理解趣味化。同时也为原子中的电子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作出了充分的准备。 让学生会借教材知识及补充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 2.3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课时)鲁教版

分子的构成课题 §2-3原子的构成 内容标准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 质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由微观微粒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法及学法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前 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 §2-3原子的构成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 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学过程: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板书】注意: 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 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 [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2

3. 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离核最远,能 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 4. (了解)每个电子层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电 子层数)。 提问: 第N层最多能容纳多少电子?那么教材中氙原子核外电 子排布为2、8、18、18、8。 指导学生填表:1~18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找出规 律。 5.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板书 四、离子的形成 在1~18元素中,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 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小结 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 义: 请同学们研究一下稀 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 层排布的情况,自己得 出结论。 稳定结构:原子最外 层电子数达到8个 (若第一层为最外 层,达到2个)的结 构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

② 提问 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小结 课堂练习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 n+与N 元素的阴离子N m-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A.m+n+a B.m+n-a C.a-n-m D.a+m-n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2.三种元素的粒子X m-、Y n+、Z 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学生讨论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原子的构成》名师教案第二课时

第一节·第二课时原子质量的计量 一、教情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宏观实例的对比理解基准的选择特征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②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学生定量研究物质的引导,使学生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用相对标准衡量原子质量大小的科学方法及其意义; ②通过原子质量的计算培养学生定量进行化学研究的观念。 2.教学重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3.教学难点 学生科学计量观的建立。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原子的内部结构,也知道了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那原子的质量很小,但我们怎么从质量的方面对原子进行计量学生根本不清楚。 三、课标分析 《原子质量的计量》这一节课是在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的二级主题质量守恒定律中,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只是要求学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也就是说定量研究理念应该贯穿于初中化学的每一节有关定量的课程中,本节课也属于典型的培养学生计量观的形成的一节课,所以通过本节课学生认识科学计量的意义对于完成课标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对学生化学计量观的建立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求,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体验学习过程,

端正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以本节课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心理,把握教学目标,科学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比如我从生活中的青岛天价虾入手让学生感受科学计量就在我们身边,拉近了本节课与学生的距离。接着通过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问题,带领学生感受科学计量中基准的选择方法和必要,理解计量理念中以大比大、让数值变小和以小比小、让数值变大的重要意义,进而顺理成章的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当然学生定量研究化学反应观念的建立,不仅仅是通过这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以后逐步渗透、深入,加深学生定量研究的意识。 四、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生《原子质量的计量》这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原子内部的结构和原子的基本特征。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已经埋下伏笔,本节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如何用相对质量将原子的实际质量给体现出来到底什么才是原子的相对质量 由于原子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对它质量的表述太过抽象,如果没有具体的实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课本中出现了较直观的用天平称量的图片,展示氢原子、氧原子与碳12原子的十二分之一这一基准的关系,进而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教参中还建议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对质量的基准,可以举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如天文学中计量恒星或行星间的距离,采用光年作为单位,运用的是“以大比大、使数值变小”这样的计量原理。这样学生就不难想到要将非常小的原子质量变大,就要运用“以小比小、让数值变大”的计量原理。从而让学生建立科学计量的观念,这样的思想不仅可以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而且更可以成为生活中的智慧。 教材要求展示了公式之后,要通过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动笔计算一下,充分感受到科学计量的优点。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也是这样做的,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印象深刻。 本节课借相对原子质量这一知识点,关键是让学生领会科学计量的重要意义,所以对学生化学计量观念的渗透和提升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授课过程中我也是通过真实的数据和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计量观,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原子中的电子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原子中的电子 【学习目标】 1.知道核外电子的排布。 2.认识原子中的电子对原子化学性质的影响。 3.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能正确书写离子符号。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原子中的电子对原子化学性质的影响。 2、难点: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能正确书写离子符号 【学习过程】 。 一、知识链接激情导入 完成原子结构的填空 (每个带1个单位) (带正电) (1)原子 (不显电性)() (每个带1个单位的) (2)在原子中= =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电子的排布: 排布特点:(1).核外电子是排布的,能量越,离核越;能量越,离核越。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特点:(2).原子的第一层最多排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个电子)。3.电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4.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离子符号的书写: 离子符号的含义: Mg2+表示 3Mg2+“2”表示 “3”表示 5.原子、离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四、成果展示疑难点拨

四、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板书设计】 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电子的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电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4.离子: 5.原子、离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作业设计】《新动力》p72:17、18 【教学反思】 思维导图(每个带1个单位) (带正电) (1)原子 (不显电性)() (每个带1个单位的) (2)在原子中= =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三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原子中的电子》

板书设计: 原子中的电子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二、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 三、离子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内容,该部分内容抽象性、理论性强,是课题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承上是承接原子的构成知识,启下是学习离子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新课程标准中对于离子的内容要求不高,只是“知道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初步建立粒子观,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学生虽然学习了原子构成的知识,但知识储备还不够,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还较差,所以学习本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了解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但对原子得失电子后的变化还不清楚,借助多媒体展示“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学生的掌握离子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具体事例讲解同学之间有互助合作的精神,过度到原子之间也有互助合作的精神,这样就形成了离子,利用多媒体,以卡通形象的动画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化静态为动态,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效果分析 1、学生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因,记住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知道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能够说出离子的形成过程,能正确书写简单的离子符号。 2、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自主、合作,我们小组内每位成员巩固并加深了对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理解,了解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学会了书写简单的离子符号,增强了做题的自信心,提高了解题的效率。 3、教师评价: 交流和小结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不同同学回答来检验教学效果。同时让各小组评论本组和其他小组的学习效果的优劣,最后由老师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中的表现等,教师通过褒奖,鼓励的语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习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基础好、中、差学生是否各尽其智,各有所获,均衡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较好,能力发展程度较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各类学生的识记策略、建构的知识层级不同,以致在把握知识内涵、灵活运用知识思维解决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

原子构成教案模板(共6篇)

原子构成教案模板(共6篇) 第1篇:原子的构成教案A 原子的构成教案A【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思考讨论的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点评 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和国际形势入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 以讨论探究问题入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启导⒈原子的构成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积极性,增大学生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 的参与面,暴露了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 [问题促思]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 学生的原始思维。 教师的点拨及时,使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误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