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探究》

嵇康(742-824),著名的唐代文学家、乐理家,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学历史。嵇康提出的“五音六律”,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基础,他认为音乐应该具有“和谐”、“悦耳”、“节奏”、“节拍”和“旋律”等特点,从而构成完美的音乐美学。此外,嵇康还认为,音乐能够调节人的情绪,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心灵的安宁。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被认为是中国音乐理论的基石,并且被称为中国音乐美学的奠基人。嵇康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音乐的传统,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和创作。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中国音乐理论、美学和传统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魏晋时期,名士们讲究玄学,尤重风度,提倡旷达,以我国古代先秦时期老子、庄子为楷模。东汉王充著《论衡》,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音乐的享受而返回到无声无息的自然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于是,轻视礼教、崇尚自然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从“竹林七贤”的豪饮狂歌,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们由向往山水自然到欣赏艺术音乐,更追求生命的本真和性灵的自由。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自然”、“真”、“天籁之音”、“知音难遇”等观点的具体反映,也体现出这一时期文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但同时又给后世文人以深刻的影响。 一,“自然”论:自然即大自然,“自然”一词来源于老庄哲学,这里泛指天地万物存在的状态。在音乐方面,嵇康主张以自然为根本。他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审心以度声”。既不需要音乐表达哀乐,也不允许音乐表达喜怒。在当时,从未有人能够做到完全脱离世俗音乐来创造新的音乐,嵇康这种主张必定会遭到非议。但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中的一员,在当时可谓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而且他崇尚自然,一生不曾服药,更不愿意依附权贵,因此也有些特立独行,而这样的个性使得他在音乐领域的发言极具权威性。嵇康还提出了“自然”的多层含义。 嵇康认为音乐的首要作用就在于感人,音乐的终极目的在于获得人心的解放。如果用音乐表现生活情感、人格精神、自然景色等等都

属于艺术范畴,那么艺术作品必须达到超越世俗情感的目标。艺术的根本目的是获得解放,“凡音者,生人心者也”。他强调音乐不仅仅要传达一种情感,更应该表达人的精神境界,获得人心的解放,使人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中和”、“平淡”、“平易”是指把握了中庸的原则。嵇康不仅是一个理论家,还是一个实践家。他不拘泥于形式的束缚,他不满足于“遏末而求本”的音乐创作,他追求的是与自然合一,“自然”的音乐。他在听到山涛演奏晋简文帝司马昱所赠白鹿角笛的时候,称赞说:“这个曲子已经达到自然的境界了”。白鹿角笛被誉为神器,能与之媲美的只有长笛和洞箫,可见嵇康对音乐“自然”境界的高度赞赏。 三,“天籁之音”说: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还体现在对音乐“天籁之音”的描绘。

嵇康的音乐本体论

嵇康的音乐本体论 嵇康的音乐本体论 在音乐本体论上,嵇康认为心与声是需要区分的事物,人的感情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但音乐本身却只存在旋律和乐曲的变化,并不存在任何感情。因此,音乐本体并不代表着人们的思想,也不反映任何的情感其只是一种自然中的物质,也是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所谈到的“自然之和”,即音乐感性本体和音乐理性本体。 (一)音乐感性本体 音乐的感性本体是由人们现实生活中具体的音乐所决定的,人们在欣赏或探讨的这些音乐所存在的本质其实就是音乐感性本体。大自然中有无数种颜色和声音,音乐的声音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动听或刺耳,还是遭遇了岁月的变迁,它的.本心都不会发生改变,既不会因为人们的喜好或厌恶改变品质,也不会因为人们的情绪而变换尺度。音乐本身所具有“自然之和”决定了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指出,“和”指的是音乐的和谐,是极富自然特征的音乐。音乐之“和”具有自然的特征,“和”就是音乐的和谐,即是“八音会谐”也是“音声和比”,其本意是为了强调作为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和”是客观规律中存在的精神,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念为基础,这种所谓的“自然之和”是无形的、不可分析的。 (二)音乐理性本体 音乐中存在的艺术精神就是音乐的理性本体,理性存在于“自然之和”中,要达到“大音希声”的高度,才能真正成为本体。《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对于音乐理性本体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天地合德,万物生长,寒暑交替,需要通过五行来完成,文章为五色,发出五种音律,音乐被创作后,其气味仍然会存留在天地之间。音乐作为天地间的产物,本体与身是相统一的,这种“和”的本体,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美学中的范畴,是传统艺术精神的核心。“和”是历史上各朝文人毕生追寻的理想,也是一种超越了感官和现实的本体世界。在这个本体世界中,天和与人和相互存在,相互作用,甚至超

音乐欣赏之儒家和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比较

音乐欣赏之儒家和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比较 本文将从儒家音乐思想和嵇康音乐思想二者产生的背景、本质、功能、审美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索他们之间的关联和产生的影响。 标签:儒家音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比较 儒家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它由孔子奠基,经孟子、荀子发展,集大成于《乐记》,其核心为礼乐思想。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音乐家。嵇康在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崇尚天道自然无为。其著作《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嵇康音乐思想。这是中国音乐史上“自律论”美学最早的典型表达。儒家音乐思想和嵇康音乐思想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一、产生背景 西周以来执行了严格的礼乐制度,以礼为核心,即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西周的衰落期间东迁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周天子逐渐失去共主的地位。与周政权共生的礼乐制也逐渐分解,乐也从礼的束缚中得到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它的变化过程经历整个春秋时代近三百年。儒家音乐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基本继承了西周的礼乐思想,又把礼与乐不同的作用区分开来。嵇康音乐思想产生于魏晋时期。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崩溃,士人们思想信仰发生了动摇,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怀疑,思想的多元化出现了。根源于道家思想的魏晋“玄学”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同时它也提供了逃避现实的一种思想体系。 二、两家的音乐思想 (一)、儒家音乐思想的《乐记》 《乐记》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它提出“物动心感”的命题。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它认为音乐不是外物在人心中的反映,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感情对外物的一种反应,是本性在音乐中的显露。它区分了声、音、乐三个概念。声是一种生理现象,它构成音和乐的基础。音和乐则虽然也是一种声,但它们又属于一种特殊的声。音是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特殊之声(相应之声、成方之声),它是一种纯粹艺术形式;音作为一种纯粹艺术形式,是受情驱使的。音乐本身并没有什么情感特征,只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嵇康明确否定了乐和感情之间的联系,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音乐不表现任何感情,它只是音响的自然运动。如果听者有了哀乐之感,那是因为他在欣赏音乐之前内心已先有了哀和乐,并不是音乐使他产生了或哀或乐的感情。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就要提到魏晋朝的作者嵇康。魏晋朝以来,随着玄学的诞生和佛教的传播,两汉历来传承的“独尊儒术”这一巩固的儒家思想遭受了强有力的撞击。就在这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他所作的《声无哀乐论》在音乐思想上引起了极大轰动。他的论著内容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这两个身份,采用八个回合的辩论形式,其中涉及到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的社会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对中国音乐美学领域的研究极富有意义。 一、《声无哀乐论》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思想领域继先秦之后出现了又一个活跃时期。这极大地冲击了以儒家传统为思想的汉民族音乐文化,儒家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开始逐渐松动瓦解。同时,由于百姓们深受战争的折磨、政治的压迫,许多名士纷纷将才情寄情于山水之间,从而创造出了许多优秀之作。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是中国音乐漫长历史上一部拥有绝对划时代意义的音乐美学论著。 二、嵇康简介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魏晋时著名的琴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他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戌、刘伶等隐居竹林,被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三、《声无哀乐论》的观点

《声无哀乐论》内容总共有八个部分,文章采用“秦客”首先发问,“主人”则逐一来进行解答问题的这种形式,反复论述了嵇康“声无哀乐”的观点,同时也涉及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音乐美学中这一系列重要问题。“声无哀乐”阐明了音乐的本位是“和”,是一切美丑、高低、单复、善恶的总和。嵇康反对先秦儒家过分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重视音乐对人的精神教化作用等思想,嵇康认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即“自律性”。同时,他还强调音乐的艺术性,注重音乐感性给自己带来的艺术美感。 四、《声无哀乐论》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作为音乐家,他格外重视音乐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他的《声无哀乐论》有着明显的思辨性色彩。他作为我国音乐史上“自律论”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强调了音乐的审美功效及其带给人们的娱乐感受。他独特且有创造性的音乐美学思想极大推动了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在我国音乐历史上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音乐的本质 嵇康,他所创作的作品,全部都秉承着追寻自然本质、崇敬恬淡之美的思想。他认为音乐是产生于自然,产生于天地之中,音乐是独立客观存在的,具有“自律性”,音乐与人无关,它不会因为人的任何意志而进行转移,音乐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嵇康说:“声音以平和为体。”②“和”指的是音乐的和谐,音乐的本质就是“自然之和”,他认为“心”在“乐”中占据着主体引导地位。嵇康对于音乐本质的

试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价值

试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价 值 嵇康是晋代文学家、乐坛巨匠,曾被誉为“琴中大圣”。他所写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本文从音乐、美学、哲学角度出发,试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价值。 一、音乐美学与意境 古人所谓“声乐者,以德良心为之”,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而《声无哀乐论》中最为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无哀乐之分”,表明音乐本身并没有感情属性,诸如哀乐之类的情感是由演奏者或听众主观投射上去的,与音乐本身无关。这种观点一方面反对了传统的“音哀则哀,音乐则乐”的认识,实质上是对音乐美学的一次解构;另一方面也说明,音乐的意境是建立在音乐本身与演奏者、听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的,而非仅在音乐本身的属性之中去寻找。 二、音乐美学与审美感受 在嵇康的美学观中,音乐的美并非建立在外在形式上,而是建立在音乐的内在结构中。他认为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中所体现的秩序美、节奏美、和谐美等。比如,音乐中的旋律可以被分割成不同的节奏单元,均衡的节奏产

生了鲜明的韵律美感。同样的,音乐中的和声处理和乐器相互配合的和谐模式,也构成了音乐美学中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嵇康还提出了“积习造成人之感情,感情作为审美的源泉,而感情深切则能产生审美的感受”的观点,也就是说,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须通过演奏者对音乐内在因素的呈现,来引导听众产生相应的审美情感。 三、音乐美学与哲学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在时间、空间、人文等方面都具有哲学上的深刻思考。比如,嵇康关于“有声以发为始,而无形之中含元气”的论述,强调了音乐产生的自然本质,也反映了自然哲学中的相应思想。此外,嵇康还强调了音乐与道德、品德的联系,认为音乐应当符合人类道德的要求,并鼓励演奏者通过音乐来培养自己的品行、修养。这种联系不仅有益于音乐艺术本身,还有助于推进人类道德的升华。 综上所述,嵇康《声无哀乐论》作为古代音乐美学中的经典之作,从音乐、美学、哲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他对音乐美学的深入探讨和精准的表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音乐艺术的内在美和审美魅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和品德的升华。

嵇康声无哀乐论开题报告

嵇康声无哀乐论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声无哀乐论》是三国时期魏晋名士嵇康的重要音乐美学著作,他通过深入探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对音乐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然而,学界对于《声无哀乐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音乐美学思想的解析和评价,对于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探讨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地研究《声无哀乐论》,揭示嵇康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和哲学思考,同时探索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二、文献综述 自《声无哀乐论》问世以来,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美学领域。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多数研究集中在对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解读和评价,而对于其背后的哲学思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学术空白,为全面理解《声无哀乐论》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三、研究问题与假设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其哲学思考的?我们假设: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哲学思想紧密相连。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将深入分析《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并将其与嵇康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 对《声无哀乐论》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总结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2. 搜集和整理关于嵇康哲学思想的文献资料。 3. 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其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关联与差异。 4. 结合现代社会的视角,探讨《声无哀乐论》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 5. 撰写研究报告,提出对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新的理解和评价。 五、研究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理解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揭示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这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嵇康的音乐美学理论,并为当今社会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六、研究计划与时间表 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文献收集与整理(第1-2个月):完成对《声无哀乐论》及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2. 文本分析与对比研究(第3-5个月):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并对比研究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 3. 现代社会视角探讨(第6-7个月):结合现代社会的视角,探讨《声无哀乐论》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 4. 研究报告撰写(第8-9个月):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 乐论音乐美学思想 一、《声无哀乐论》的背景 中国古代魏晋时期是一段社会混乱且黑暗的时期。魏末,司马氏假借禅让之名篡夺魏氏政权,这在当时的社会道德观下,是对君臣之道的极大扭曲,诸多有志名士拒绝与司马氏合作,将才能寄情于山水之间,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要首推嵇康。由于他与魏宗室姻亲,所以在反对司马氏专权方面就比其他文人更为激烈执着。 嵇康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上。文章通过一秦客向东野主人发难,东野主人逐个解答来展开。实际上东野主人暗指的就是嵇康本人,秦客是那些所持观点与他不同的人。《声无哀乐论》的中心思想是推崇音乐的自然之理,它独立于天地之间,有自己的自然本性,而与人的哀乐无关。即同一音乐有人听了会哭,有人听了会笑,哀乐并非音乐所给,而是人心在音乐开始之前就有了哀乐之情。人心作用于音乐,从而产生不同的燥静效果,而唤不起相应的感情。音乐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的,二者不相经纬。这些都是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继承。同时还认为“声以平和为体”,即具备哀乐正等,没有倾向特征的音乐就是好音乐。这是在老子“自然无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嵇康有志不能伸,他极力反对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能与他的现状与思想相呼应的只有老庄的无为思想,他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他的理论更多充斥的是唯心主义,这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但嵇康同时也是以为音乐的实践者,当他在接触实践而对某些个别的音乐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他的理论往往特别发出光彩。总的来说,嵇康的理论在他的时代中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作者:李朦 来源:《学业》2019年第05期 摘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嵇康的代表作,从本人对音乐的基本认知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礼化思想的羁绊。认为声音并无人的主观设计安排,并不是音乐的性质是有特定的人为安排,音乐本身的淳朴性是通过旋律来自然处理和变化的。通过旋律的变化而对人所产生了心智变化是多样地。 关键词:音乐;美学;乐论 《声无哀乐论》这篇文章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話说,就是"心与声为二物"。 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还要它起占卜功用,嵇康的这些思想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并且他所看到的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一、《声无哀乐论》的基本观点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东野主人”的对话形式写成。其一、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其二、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和”。其三、嵇康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映,具体地说是受政治影响的结果。其四、嵇康还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相对抗。其五、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等同于政治,而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的音乐观,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在反复论证他的观点时相当广泛触及了音乐艺术本身所包含的一些矛盾,即: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之间的关系;感情表达的多样性和音乐表达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音乐欣赏和条件反射式联想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儒家音乐思想中没有触及过的。他在这方面的探讨已大大超越了在此之前音乐美学重在阐述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的界限,而向着音乐艺术内部深入。 《声无哀乐论》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音乐表现的就是音乐本身,不具有感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摘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嵇康的代表作,从本人对音乐的基本认知 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礼化思想的羁绊。认为声音并无人的主观设计安排,并不是音乐的 性质是有特定的人为安排,音乐本身的淳朴性是通过旋律来自然处理和变化的。通过旋律 的变化而对人所产生了心智变化是多样地。 关键词:音乐;美学;乐论 《声无哀乐论》这篇文章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 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问题等, 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話说,就是"心与声为二物"。 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 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嵇康大胆 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还要它起占卜功用,嵇康的这些思想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并且他所看到的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 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 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 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一、《声无哀乐论》的基本观点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东野主人”的对 话形式写成。其一、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其二、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和”。其三、嵇康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映,具体地 说是受政治影响的结果。其四、嵇康还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劳 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相对抗。其五、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等同于政治,而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的音乐观,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在反复论证他的观点时相当广泛触及了音 乐艺术本身所包含的一些矛盾,即: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之间的关系;感情表达的多样 性和音乐表达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音乐欣赏和条件反射式联想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儒家 音乐思想中没有触及过的。他在这方面的探讨已大大超越了在此之前音乐美学重在阐述音 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的界限,而向着音乐艺术内部深入。 《声无哀乐论》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 倡的音乐思想,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音乐表现的就是音乐本身, 不具有感情色彩“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嵇康意谓,移风易俗者,不纯为乐。礼乐相须,闻乐识礼,乐表礼实,如此方能移风易俗。纯用音乐,无此实效也。这在论中是反驳关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解。同样也显示嵇康的高度的思辨能力和论辩技巧。其出人

“音声无常,和声无象”——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音声无常,和声无象”——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 想探微 张泽 【摘要】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其文章论说新颖,往往打破陈见,师心独到.《声无哀乐论》作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一反旧说,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在文中指出音乐不能表现具体的情感,要求音乐以平和为体,不涉伦理,反对儒家的乐教思想,反对把音乐当作名教的工具、统治的手段.《声无哀乐论》的出现解放了被礼教长期束缚的音乐美学思想,有利于 对音乐自身形式规律的探讨和发展,在音乐美学史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围绕嵇康 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声无常”、“和声无相”两个核心论点,分别从思 想基础、心声关系、审美差异、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分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 并对嵇康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作出客观评价.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16)002 【总页数】6页(P64-69) 【关键词】声无哀乐;音声无常;审美差异 【作者】张泽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绪论 魏晋之际,社会动荡、战乱频发,思想领域更是继先秦之后出现了又一个活跃时期。儒家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逐渐松动瓦解,继之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玄学开始兴盛,无论是文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都相继崇尚思辨精神。 以论说思辨而论,嵇康的造诣很高,可谓是魏晋时期的杰出代表。《文心雕龙·论说》曰:“叔夜之《辩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① 而嵇康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论说代表作非《声无哀乐论》莫属。体现了嵇康思辨精神的《声无哀乐论》全篇分为八个部分,以“秦客”(传统论调)与“东野主人”(作者自况)的八次辩难交锋[1]266、往复问答为基础,详尽阐述了嵇康音乐美 学思想的核心论点及其美学主张。 一、思想基础论 《声无哀乐论》音乐思想的诞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受到了历朝历代思想家、学者对音乐思想不断探索的启示。正因为有了这些涓涓不息的思想源泉的浇灌,才使得嵇康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音乐思想汲取前人成果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是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吕氏春秋·适音》提出:“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②这是强调如果审 美主体本身已经具有哀乐之情,音声就很难使人情思涌动,心绪改易。 两汉时期国家长期繁荣稳定,为文学、音乐思想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淮南子·齐俗训》曰:“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 笑可哀者,载使然也,是故贵虚。”③内心充满悲哀的人,听到歌声就会流泪;而心中满怀喜悦的人,即使见到哭泣的人也可能会发笑,这说明审美主体的心境对内

和声无象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和声无象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黄毓任 【摘要】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个从本体论到欣赏论的思辩性很强的完整体系.嵇康在对儒家音乐美学的传统命题"声有哀乐"的批判中,把道家关于本体的"道"、"和"的思考引伸和运用到具体的、现实的音乐形式上.他以"和"论乐,指出"和"是一种超越各种具体情感、局部现实及有限感官的形上本体世界,是超越了一切"偏固之音""一致之声"的无具体声像而又有无限可能的自由的平和之境.这与玄学家的"无"是相通的.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道家美学的逻辑发展与深化,也是魏晋玄学在美学上的完成与落实.同时,嵇康把审美本体的地位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他已经认识到音乐与人们的生理、心理情感在形式上有着某种对应关系,触及到审美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1)004 【总页数】6页(P85-90)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和;无;本体论 【作者】黄毓任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中,这篇专论主要对音乐的本质 以及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他的思考是在音乐的本体与欣赏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任何思想都从历史中来,因此要想较准确地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对历史进行沿波讨源是必要的。任何思想也必须放回历史中去,这样才能凸现其应有的历史位置。因此在进入对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讨论之前,应对此前的有关历史作一简单回溯。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儒道两家。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肇始于孔子,发展于荀子,完成于《乐记》。儒家认为音乐是人们情感的表现,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反过来也能陶冶、塑造人们的心理情感,并进而影响社会风俗。这种思想在孔子那里主要还是侧重于情感本体的陶铸,但到后来却越来越把音乐视为伦理教化的工具和政治统治的附庸,并在理论上越来越把音乐与一些具体、限定的情感进行简单类比。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肇始于老子。它一开始就以儒家对立面和补充面的身份出现,虽然老子很少直接对音乐进行议论,甚至还曾站在“为腹不为目”的实用立场上主张否定音乐,但他有关“道”的论述和“大音希声”观点的提出,却奠定了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调。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它的最根本特点便是“无”。“无”不是纯粹的一无所有,而是无规定性,无限定性,当然也无意志,无人格,无情感。由于对本体某一特征的强调突出,“无”后来在魏晋玄学那儿也获得了本体的地位。老子的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他的理想的音乐——“大音”的本体。所谓“大音”,就是“道”的声音。既然“道”是无具体规定性、无限定性、超越人的具体的情感意志的,那么“大音”也就不是那种“一致之声,偏固之音”[1](P32)了。这也就是“大音希声”的意思。当然,“大音”也就超 越人的具体的哀乐等情感了。所以说早在老子就开了“声无哀乐”的滥觞。 老子的这种思想到了庄子那里有了进一步发展。庄子同老子一样,也强调音乐的本体是“道”,而不是人的情感。他理想的音乐则是“天籁”。“天籁”“静而与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