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文约3700 余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孟子?尽心(上)》首次提出,白居易在《卷四十五?书序? 与元九书》中引用。这也是白居易一生的写照。

诗人白居易一生也酷好音乐,他的生活时时与音乐相伴,他的众多诗文记述了唐代社会乐舞生活的诸多方面从白居易的自述来看在《七德舞》中白居易有诗句曰“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1 从白居易社涉及音乐方面的诗作,在《全唐诗》中载有三百三十首左右,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十左右。他爱听音乐爱看舞蹈,曾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及《小童薛陶阳吹筚篥歌》等大量听乐诗;喜爱《霓裳羽衣》、《绿腰》、《水调》和《杨柳枝》等歌舞曲;自己也会演奏乐器以及演唱歌曲。他尤喜爱弹琴听琴,对琴乐有很深的心得。在他的诸多诗词中均有体现。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的音乐思想正如秦序先生所称是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这也正是由于多层次的白居易的音乐美学观的发展变化的原因。2

(一)崇雅

首先,白居易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和音乐内容的重要性。他认为“音声之道,与政通矣”。“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3他认为(复古)乐、声、情都服务于政,政为第一义。白居易接受儒家的乐论思想,他进一步说明“礼”、“乐”两者的关系。他说:“礼者纳于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于和,而不能别也。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是以先王并建立国,故理天下如指掌耳”。在白居易看来,音乐在于它能调和人情,稳定人心,使人从情感上接受各种等级观念而安分守己,不乱时政。

对于雅乐与郑声:在《复乐古器古曲》中,提出了“正始之音”一词,主张“销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孔子认为挑动人欲之情的郑声是坏乐,必须放逐。他认为乐器只是发音的工具,乐曲只是音乐思维所藉以表现的形象,音乐的好坏,并不是在于乐器、乐曲之为古代或是现代,改善音乐,并不在于改变乐器,乐曲,而在于改善政治。4 同时他认为必须“少抑郑声”这样才能使音乐“合而不流矣”。

白居易对华声与“夷声” (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也采取同样的态度,对琴与其他器乐、对古乐与今乐采取不同样的态度。在诗中均有所体现。

(二)爱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响亮口号。我们从白居易大量的适闲诗、感伤诗和律诗的诗中可以清晰看到中唐时期民间音乐的发展。他赞美民歌、新曲,如:“《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

取新翻《杨柳枝》。”……5 管息弦繁拍渐稠,《绿腰》婉转曲终头。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6

他不仅赋诗赞美,而且为之填词,如《竹枝词四首》、《杨柳枝词八首》即是。《杨柳枝二十韵》有小序云:“《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枝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故赋之。” 7

同时他对于歌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主张“唱歌兼唱情”。其《问杨琼》说: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向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8 此即主张声情并茂,反对为歌唱而歌唱,对后世唱论有深远影响。又其《竹枝词四首》之四涉及歌曲中的词曲关系,与此意相通: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他的思想矛盾在于他提倡“复正始之音”,又揭露雅乐的腐朽性;他提出“声之邪正,不系于器之今古也”,又反对新声新乐新器;他提出“夷声邪乱华声和”,又对《霓裳羽衣曲》大加赞赏;他留恋“太古声”又喜爱新词新曲;他在言论中反对民间音乐,又在实际中喜爱民间音乐。

(三)原因分析

一方面,从白居易《策林》撰写的前后经过表明,它们本为参加国家科举考试而作,其好坏成败直接关系前途命运。因此他的言论一定是遵循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观念。但是,白居易所处

的中唐时期,在经过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王朝重新恢复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但是内部矛盾重重,政治上中央集权和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矛盾,文化上儒家传统思想与佛老思想的对抗。作为白居

易来说,他一方面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而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盛唐走向衰

落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无能。所以他的音乐思想在传统和现实中挣扎。而崇雅种种言论可能更多是站在“为邦”的角度。

另一方面,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唐社会状况和白居易自身的两个方面找到答案。从社会方面来说,中唐时期的时局动荡,宫廷中大量优秀的乐伎乐人流落民间,间接促进了音乐的传播和蓬勃发展。从白居易自身来说,他从被贬江州开始了宦游生涯,先后又任职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这样使他有更多机会可以接近民间音乐,感受到民间音乐的魅力。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文约3700 余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孟子?尽心(上)》首次提出,白居易在《卷四十五?书序? 与元九书》中引用。这也是白居易一生的写照。 诗人白居易一生也酷好音乐,他的生活时时与音乐相伴,他的众多诗文记述了唐代社会乐舞生活的诸多方面从白居易的自述来看在《七德舞》中白居易有诗句曰“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1 从白居易社涉及音乐方面的诗作,在《全唐诗》中载有三百三十首左右,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十左右。他爱听音乐爱看舞蹈,曾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及《小童薛陶阳吹筚篥歌》等大量听乐诗;喜爱《霓裳羽衣》、《绿腰》、《水调》和《杨柳枝》等歌舞曲;自己也会演奏乐器以及演唱歌曲。他尤喜爱弹琴听琴,对琴乐有很深的心得。在他的诸多诗词中均有体现。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的音乐思想正如秦序先生所称是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这也正是由于多层次的白居易的音乐美学观的发展变化的原因。2 (一)崇雅 首先,白居易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和音乐内容的重要性。他认为“音声之道,与政通矣”。“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3他认为(复古)乐、声、情都服务于政,政为第一义。白居易接受儒家的乐论思想,他进一步说明“礼”、“乐”两者的关系。他说:“礼者纳于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于和,而不能别也。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是以先王并建立国,故理天下如指掌耳”。在白居易看来,音乐在于它能调和人情,稳定人心,使人从情感上接受各种等级观念而安分守己,不乱时政。 对于雅乐与郑声:在《复乐古器古曲》中,提出了“正始之音”一词,主张“销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孔子认为挑动人欲之情的郑声是坏乐,必须放逐。他认为乐器只是发音的工具,乐曲只是音乐思维所藉以表现的形象,音乐的好坏,并不是在于乐器、乐曲之为古代或是现代,改善音乐,并不在于改变乐器,乐曲,而在于改善政治。4 同时他认为必须“少抑郑声”这样才能使音乐“合而不流矣”。 白居易对华声与“夷声” (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也采取同样的态度,对琴与其他器乐、对古乐与今乐采取不同样的态度。在诗中均有所体现。 (二)爱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响亮口号。我们从白居易大量的适闲诗、感伤诗和律诗的诗中可以清晰看到中唐时期民间音乐的发展。他赞美民歌、新曲,如:“《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约公元772~846年),西晋末期的伟大文学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著名诗作《渔家傲秋思》通过平实而幽默的语言,唤起了人们对宁静渔家生活的思索,这首诗也被称为“白氏宗室”。白居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他创作了大量的有关音乐的诗歌,这些诗都有着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本文就是针对白居易的音乐诗,试图从美学思想的角度,探讨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的音乐诗描述的是宁静的景象,但又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思想。他创作的诗极具诗意,深具哲理,朴实而又能够表达真情实感。例如,《秋思》在唐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其中有一首诗:“晚风又细雨,天气有变。早知今日,到明日了。”这里充满诗意,象征性的表达了一种忧郁的情怀。另一首《春夜喜雨》的诗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唯有秋风两股劲。”这里简洁而又富有诗意,说明白居易以隐喻的手法把几乎所有的景物都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此外,白居易也将音乐美学思想融入诗歌之中,从而发挥出更丰富的美学效果。他的作品中,多采用绕口令的诗句,发挥出韵律重复、韵脚跳跃等特色,也极富音乐性。《青玉案寻隐者不遇》中的诗句“杨柳依依千条斜,桃花尽日独自开”就有着相当优美的节奏,它将抒情清新的静谧融入了形象优美的描写之中。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以美景为主的情节中,宛如演唱者的吟咏,又能使人们体会到深层的哲理。

最后,白居易的音乐诗不但能融合文学与音乐,还让诗歌变得更深刻,他的音乐诗歌表达的正是他的美学思想:感受芳草的美,感受山水的宁静,最终可达至“心无瑕”的境界。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无论是形象的传达还是诗篇的安排,都能体现出他坚持的美学思想:“芳草衰荣易自知,宁静美貌最是难”。他的这种美学思想强调的是心地真挚、表达的淳朴、心灵的宁静以及清新的景色。白居易通过他的音乐诗,把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音乐诗是具有深刻诗意抒情和美学思想的作品。它既体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情思考,又重现了音乐上的抒怀情感,从而发挥了丰富的美学效果,这也是白居易诗歌不可多得的魅力所在。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864年),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出生在河南省郑县。二十八岁(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三十岁中“拔萃”甲科,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考试,以第四名入选,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被刺,武身亡,裴重伤。白居易因上疏请速捕贼,得罪了当政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得到朝中要人的援助,升为忠州(治所在临江,即今四川省忠县)刺史。以后又曾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晚年寓居洛阳,号称“香山居士”,人称“白香山”。曾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唐代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近三千首,不仅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而且有许多传世的名篇。白居易恰好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走向崩溃的历史时期,他自己从入仕到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段,在政治上都是积极进取的,曾写出著名的《策林》七十五篇,针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意见。在诗歌理论方面,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故这些诗能紧密地结合现实,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和悲惨遭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白居易在艺术上是一位勇敢的革新家,他与元稹等提倡的“新乐府运动”,乃是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次成绩卓著的革新运动。他还写下了《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代表了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白居易的诗形象鲜明、平俗易懂、自然流畅,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不少诗歌还具有民歌风味,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白居易又是一位精通音律的大诗人,他的音乐、舞蹈诗的数量之多,冠居唐代诗人的首位,其艺术成就堪称第一。在白居易众多音乐诗中,竟也隐藏着许多音乐美学观点,大都散落于白居易的音乐诗及《策林》中,笔者就其音乐生活及其音乐美学思想,窥探一二,以示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一、白居易的音乐生活 音乐,在白居易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他曾以“酷好三事(诗、酒、琴)”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由此可以看得出,白居易对音乐(特别是对古琴)是十分钟爱的。有诗为证: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好听琴》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论乐诗,诗中一开始就说明了喜爱音乐(丝桐:琴的别称,这里泛指音乐)乃是他的“本性”,有了音乐就能“万事离心中”,听到了音乐就可以忘掉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忧愁,尤其是“听《三乐》”,诗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寻到了一丝安慰。 白居易不仅喜听音乐,还是一个弹琴能手,常常是:“夜深数十声”、“惬心潜有情”。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数十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夜琴》 夜深人静,琴调舒缓,自弹自娱,“亦不要人听”。在这里,诗人的自我陶醉讲究的只是一种“入耳淡无味”的恬淡和清正之音,并非着意追求完美的官能享

中国中古音乐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中古音乐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中古音乐时期是指公元前255至公元589年(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音乐美学思想 中古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同时也是自先秦以来在哲学解放、思想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日益巩固和推广,地主阶级士族、门阀占据了这一历史舞台,并开始引用道家学说来解释儒家的经典——《周易》,这就打破了自汉以来儒家思想统治的一统天下。所以,魏晋的“玄学”顺应了时代发展,它突破了数百年汉儒统治的意识,是一个重新寻找和建立封建理论思维新的历史时期。 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在这一时期,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的士族门阀的音乐美学思想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更代表了“士族门阀”地主阶级的音乐观和人生观。 嵇康(223—--262)字叔夜,魏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音乐家,是魏晋时代“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曹魏集团取得中国领导权时,他以同乡身份与魏宗室结婚为长乐亭主婿,迁郎中,又拜为中散大夫。当司马氏集

团篡夺了中央集团领导权之后,他以反对派的姿态与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等人组成“竹林七贤 ”,避居于曹魏宗室聚居的河北山阳,同司马氏集团 相对抗。在“竹林七贤”中,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攻击尤为激烈。他不仅通过清淡思想,并且通过自己锐利的言行反对司马氏集团。司马氏标榜要以孝治天下,他就居丧饮酒食肉;司马氏集团通过用武力夺取政权,又想通过禅让夺取政权,他却在《与山居源的绝交书》中提“非 汤武而薄周孔”;司马氏要拉拢名士,以资号召,他 就避居河东,并因为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把他推荐给司马氏集团而与他“绝交”,以此作为他与司马氏集团绝交的象征,因而被司马氏集团杀害。 嵇康不仅是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并 能弹得一手好琴,他弹奏的《广陵散》“声调绝伦 ”,在我国“琴史”上有重要地位。 《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东野主人”的对话形式写成。 在这篇文章里,嵇康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 ”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 乐是人们被触动以后所产生的感情,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嵇康认为音乐是自然的音响,其本身并不包含“哀 ”和“乐”的感情,所以音乐不能使听者

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角度

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角度 白居易的《琵琶行》音乐角度 《琵琶行》将听觉抽象为一种视觉的形象,表达出了音乐的连续性与过程性。文章主要从音乐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白居易是唐朝的伟大诗人,其诗歌形式多样,涉猎范围广泛,语言朴实无华,真实、准确的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疾苦,白居易的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等,即使过了千年,这些作品依然在我国的诗歌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琵琶行》兼具文学与音乐的特点,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下面就从音乐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一、《琵琶行》中对于音乐效果的把握 琵琶是由历史的曲项琵琶与直项琵琶发展而来,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是最早的,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则发展成为主要的演奏乐器,有效的推动了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 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创作中很好的把握住了音乐效果,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句中即可看出琵琶女丰富的情感,要演奏出美好的音乐,必须要具有深刻的情感,一首音乐如果失去了感情就等于失去了生命。这句话更是为后续琵琶女的演奏奠定好了基础。琵琶女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演奏中,利用各种手法将自己的情思化为琵琶语。诗人在琵琶女的歌曲中了解到了她的情思与惆怅,在演奏戛然而止时,诗人并未觉得不妥,反而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琵琶女演奏完成后,听者还沉醉在她动人的演奏中,极力的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思。音乐是有声的,无声是一个短暂的存在,这种短暂的`存在让作品中蕴含出独特的韵味,在声音戛然而止之后,听众可以顺着琵琶女的演奏思绪来分析其中的情思,这种无声很好的表达出了音乐没有的东西。在音乐戛然而止之后,很多听众认为演奏已经结束了,但是其实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节奏刚劲急促,情绪饱满,表现出了琵琶女对现实与命运的愤懑,满腹的

白居易诗歌中的盛唐音乐描写

白居易诗歌中的盛唐音乐描写 白居易诗歌中的盛唐音乐描写 导语:白居易诗歌作品中有大量关于盛唐音乐的描写,其意图在于表达对盛唐的无限怀恋和对当下社会弊端的婉转批判,他之所以选择音乐入手,是因为受传统的诗乐文化的影响。 盛唐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唐代诗歌中有很多篇目涉及到盛唐音乐,内容包括乐器、乐歌、乐舞与乐人等,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白居易的诗歌作品。首先从数量上看,据清人学者对《全唐诗》进行统计,白居易作品中涉及到音乐的诗歌有100多首,直接描写音乐的诗歌有70多首,而专门描写音乐主题的诗作如《琵琶歌》、《和满子》与《立部伎》等也有40余首。 其次,从对音乐作品描写内容上看,几乎涉及到音乐的各个方面,如乐器、音乐、歌舞样式、音乐感受以及乐人的描写,其中尤以对乐人的描写十分出色。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大量描写乐器的诗篇,诗中有不少的诗篇把音乐器材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东西来加以运用。白居易一生专写琵琶艺术的诗就在十首以上,如《琵琶行》、《听李士良琵琶》等。当然不止于琵琶,描写其他的还有《五弦》、《夜筝》与《琵琶》等,其中以《琵琶行》最为著名。描写乐歌的诗篇也很多,有《法曲》、《清吟调》与《骠国乐》等。在众多作品中,白居易描写乐人的数目是相当多的,而且写的十分出色,作品大约有36首。 而这些数量极多的音乐诗篇,就时间而言主要是在盛唐,所以对白居易的音乐诗篇进行分析,不但有利于了解盛唐音乐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了解他在这些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下文将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音乐的描写,表达他对大唐盛世的向往和怀恋之情。以《霓裳羽衣曲》的描写为例,它是盛唐宫廷乐舞的代表作,关于《霓裳羽衣》的来源目前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最初由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改名而成,进入宫廷后,玄宗也进行论述改编,后人又将此神话了,说是玄宗游月宫得仙乐而作,还有说是玄宗望仙山所作。此舞曲在盛唐宫廷非常受欢迎,宫廷经常

琵琶乐在白居易诗中的艺术表现

琵琶乐在白居易诗中的艺术表现 琵琶乐在白居易诗中的艺术表现 在唐代,琵琶是重要乐器,描写琵琶乐的诗歌也很多,而将琵琶描写得最出神入化的首推白居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乐在白居易诗中的艺术表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关于琵琶 琵琶属于拨弦乐器,其形状因时而异,我们今天所见的琵琶,乃自唐宋以来,在圆形直颈琵和半梨形曲项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而来。隋唐年间,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琵琶,又称“批把”,武帝时,为了让远嫁之女能解思乡之情,便命人制作一种能在马背上弹奏的乐器,此乐器即为琵琶,东汉刘熙《释名》说:“批把,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可见琵琶的名称是基于演奏的手法而定。琵琶其音域十分宽敞,可以表现轻细和顺的抒情曲调,也可诠释雄浑激昂的热烈曲调。琵琶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形制、姿势、指法都有明显的变化。唐代时候,琵琶是件重要乐器,宫廷里、市井里,求风祈雨,争艳斗丽都有琵琶相伴。琵琶或加入合奏、或用于独奏,而且在演奏大曲时作为主奏乐器,位于领衔。唐代的琵琶名手如云,如曹妙达、段善本、曹钢等等。白居易有诗云“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听曹钢琵琶兼示重莲》)“四弦谱出是新声,珠颗泪沾金杆拨。”(《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这几句诗都是与曹钢有关联的。当时流行的琵琶有三种:一种是直项琵琶,又称秦琵琶、软咸、秦汉子;一种叫做曲项琵琶;另一种叫做五弦琵琶。《乐府杂录》上说直项琵琶传入较早,而曲项琵琶则是南北朝时期才传入。曲项琵琶外形曲项、半梨形音箱,长约三尺五寸、四弦四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即是曲项琵琶。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对于琵琶乐的文学描绘,在汉代已有零星的作品。不过当时的琵琶只是在“相和歌”中担任伴奏的角色,地位并不显著。《晋书.乐志》

乐与诗的融合

乐与诗的融合 作者:陈思雨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8期 摘要:唐代诗人白居易对音乐极度喜爱,他把诗歌创作与音乐艺术融会贯通,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诗。本文即以白居易的音乐诗为探析对象,旨在分析其对古琴的偏爱的原因及音乐美学思想,从而为白居易音乐诗的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诗;美学思想;意义 一、白居易对古琴的偏爱 唐代与南北朝及少数民族音乐兼容并蓄的时代风气为白居易音乐诗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唐代繁荣的文化背景下,唐代的音乐发展状况在白居易的诗作中都能被反映出来,其音乐诗更是在历代作品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在他的音乐诗中,诗人对古琴最为偏爱。 (一)琴为艺术,而非技艺 琴分文人琴与艺人琴。文人琴注重传达意象,平白朴实;艺人琴注重弹奏技巧,雍容华丽。但在同一时期下,两者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又是互相促进融合的。文人琴在汉至魏晋时期倍受欢迎,到了唐代则遭到了冷落的地步,但白居易对古琴的钟爱丝毫未受时代的影响,琴多次出现在其诗中。并且,诗人对古琴的喜爱,是因为其重视的不是“琴技”而是“琴艺”,不是“琴技”而是“琴境”。 在他看来,琴已经远远超越了物质范畴,由琴弹奏出来的曲子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符号,而是升华为一种精神媒介。如《夜琴》中:“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弹琴不是为了愉悦他人,纵使琴声音质寡淡无味、声调平和缓慢,甚至让听者感到清冷孤寂。但正是由于琴声如此清淡,所以只有用情聆听它的人才能品出这其中的滋味。琴音没有浓墨重彩的修饰,没有别具匠心的勾勒,但这份与热闹华丽不相容的清净平和恰好能抒发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诗人把这种与自己的心境融为一体的声音称之为艺术,这是多么高的一种意境,远远超出了那些只是用琴作为生存的市井乐技。诗人把琴视其为“知己”,再用文字把这种感想抒发出来,这就是白居易所写的音乐诗的可鉴之处。 (二)借琴之势,喻己遭遇 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在白居易的诗歌里表现的淋漓尽致,白居易如此爱把音乐与诗歌融合起来也是有原因的。他自幼刻苦求学,十五六岁时中进士,踏入仕途。但白居易在仕途上却极其不顺,在其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期间,由于“盗杀宰相武元衡”事件中,白居易激于意愤,因此而触犯了封建阶级权贵之人,因此被贬为江州司马,成为了他政治上的巨大转折点。

《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及音乐思想

白居易作为唐代的著名诗人的同时,也是著名的音乐理论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在这一曲隐喻很强的音乐演奏里,弹者满怀凄凉,沉落江湖,孤身空船;邀者情殷,听者入港;夜江寂静,秋月如鉴,都在绵绵不尽的余韵之中。它真实地把读者引入了音乐所展示的意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甚至似乎都有亲临其境之感了。 一首好诗的魅力在于,使你的视觉和听觉都惬意起来,并且使心灵摇撼和波动起来。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写琵琶女弹奏的情节是形象和声音具佳的典型。人们读了这段诗之后,不得不承认,既仿佛看到了一个忧心愁容的琵琶女的形象,又听到了悦耳的令人心醉的琵琶乐曲。我们不难看出,《琵琶行》不仅有高度的概括力和不朽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我们还可以看到白居易对乐器的性能、演奏的方法、音响的效果等方面精辟的见解,是我们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文献。白居易非常喜欢音乐,同时也懂得欣赏音乐,而且还会亲自弹琴。他有两部著作《与元九书》和《论礼乐》集中体现了他的音乐思想。 白居易特别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所以他也不赞成以唐玄宗为代表的最高统治者大搞民间音乐,白居易认为大搞民间音乐会增加人民负担。他说:“故臣以为谐神人和风俗者,在乎善其政,欢其心,不在乎变其音,极其声也。”他的这种强调改善政治,反对极端复古,反对统治阶级过分的音乐享受是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民间音乐的发展。 在音乐的教育作用和作品的阶级标准问题上,白居易继承了儒家的观点。他认为“声”对人有很强的感染力,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他认为“和人心,厚风俗”才是音乐的根本目的。他在音乐美学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他明确提出了歌唱艺术的“声”(声音美)“情”(思想感情)兼备的原则。他反对当时流行的脱离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去追求声音美的形式主义观点,这种美学思想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借鉴意义。 但是白居易作为一个封建的士大夫和文人,他的音乐观点仍然是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的。所以他提出“歌诗合为事而作”与“惟歌生民病”的口号,其目的无非是帮助统治者更好地进行统治。他另一方面的局限性在于一方面极力反对复古派的谬论,又极力推崇古乐,并要求“少抑郑声”限制民间音乐的发展。而他在音乐思想方面最大的偏颇的观点是反对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是极其不可取的。 提到白居易,我们首先是把他当作一个具有较高成就的诗人来研究的,而研究其音乐思想,也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去全面和综合地去了解和研究其文学、政治和艺术的观点,从而达到对白居易的研究更加客观和具体。

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探究其音乐美学思想

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探究其音乐美学思 想 一、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 生平。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现存的诗近三千首,在诗歌理论方而,白居易主张反映现实,他的诗作大多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和悲惨遭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白居易在艺术上是一位勇敢的革新家,他与元镇等提倡的“新乐府运动”,是唐代诗歌创作中一场很具影響的革新运动,他还写下了《新乐府》五十首,代表了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白居易的诗作形象鲜明、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少诗歌还具有民歌风味,很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欢迎。白居易同时又是一位精通音律的大诗人。在白居易众多音乐诗中,还隐藏着许多音乐关学观点,大都散落于白居易的音乐诗和《策林》中,现就其音乐生活及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论述。 音乐创作。①《琵琶行》。《琵琶行》是我国唐代现实主义叙事诗的经典之作。白居易以精湛的写作手法从不同角度对琵琶曲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在诗电“琵琶”是一个帮助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诗中将诗人所有的情感、意境、风格全部依托在琵琶所奏乐曲之中,诗中对琵琶的形制、演奏

技法等作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琵琶这件乐器细致入微的观察,如琵琶的形制、性能、演奏技巧等,通过描绘性的手法表现出音乐的关。另外,作品中的描绘也反映出唐代空前盛世的景象,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使诗作充满强烈的视听效果,表现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通感关。②其他诗乐创作。音乐在白居易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酷爱诗、酒、琴,白居易对音乐,特别是对古琴十分钟爱,这在他的诗中也均有记载,如:“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憧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诗中一开始就表现出他喜爱音乐的本性,听到音乐就可以忘掉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忧愁,诗人通过音乐寄托自己的情感。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琵琶行》中有这样一些诗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晰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前四句表明的是“无声之关”,而后四句体现的则是“崇雅斥郑”的思想。白居易所表述的“无声之关”正是道家音乐关学思想的反映。 儒家关学思想。白居易不仅是一位音乐鉴赏家,也是一位有自己独到见解的音乐关学家,他的论述与《乐沦、《乐记》一脉相承,儒家的关学思想被他传承并发挥到极致。

课题研究论文:《琵琶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

94645 音乐论文 《琵琶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与音乐美 学思想 我国古代不乏描述音乐的文学作品,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就是其中的典范。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琵琶演奏时的音乐美,与此同时,琵琶在当时当景给人的情感上的调动,深刻的体现了高超的琵琶弹奏技艺,超强的韵律感,让弹者与听者都无不为之动容。 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表现音乐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于琵琶演奏的描写,作者通过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和对比。在《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段是《琵琶行》中的经典段落。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出琵琶弹奏的音色。其中也有大弦和小弦的对比,大弦的声音像是急雨,小弦的声音像是私语,这样的对比,贴切的阐释出琵琶这种乐器中大小弦的区别,同时通过比喻,让人们感知到琵琶这种乐器的音乐美。在大小弦的切换之

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音符,营造出一种韵律感十足的氛围。 白居易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琵琶演奏时的音乐美,精妙的修辞,至今都是文学史中对音乐描绘的经典片段。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聆听琵琶女一曲技艺精湛的琵琶曲,引得万千愁丝。在对音乐的描述中,作者善于通过人们熟知的声音来进行比喻,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作者所描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的交错,让没有听过琵琶的人,也能够想象到琵琶演奏时高低起伏的音律美。这些人们本来就熟悉的声音,本身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错综复杂的音色交替,让一场琵琶演奏的盛宴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白居易创作最大的特色就是通俗易懂,他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写入文中,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律动。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生动而不晦涩的表现出音乐难以言说的美。 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让音乐的美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加之白居易本身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通过通俗浅显的语言,表现出音乐美,让人们难以忘怀。 二、正面描绘琵琶弹奏的方法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时也有正面描绘琵琶弹奏方法。白居易对琵琶弹奏的动作、神态等都给予细致的

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

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 借《琵琶行》谈音乐美学观 白居易《琵琶行》不仅仅是我们学习欣赏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多种元素的结合体。 一、音乐之美源于“情” 1、“无”声中的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转动旋轴,先轻轻地弹了三两下,还“未成什么曲调”,便露出了她那无限的深情。作者不仅在写琵琶女,而且也流露出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无限情怀。 2、“有”声中的情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本来白居易对音乐就极强敏感,更何况,突然听到的又是具有“京都韵味”的琵琶声。诗人昔日在京城为官,今日远贬他乡,此声不禁牵动了他敏感的神经,扣动了他的心扉。于是诗人不禁问道:“寻声暗问弹者谁?”又不禁“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见到琵琶女后,听着她那“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的琵琶声,又将作者带入了那无尽的回想境界。 3、“断”声中的情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声的突然停止,不仅没让听众有不适之感,反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所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不正是因为一个“情”字的填充才使无声之美胜于有声之美吗? 二、音乐之美出于“技” 诗文中也有一部分是描写琵琶女神情姿态的。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琵琶女“始出来”,并且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可见她不是以貌和技取悦于人的轻浮女子,她具有含蓄、朦胧和羞涩之美,令人肃然起敬。这是琵琶女自身涵养之美。 然而,描写琵琶女的自身涵养之美是为她的演奏技巧做铺垫的。

因为作者情感的抒发是建立在琵琶女超高的琵琶技巧之上的。比如:“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曲终收拨当心画” 中的“拢”、“ 拈”、“ 抹”、“ 挑”、“当心画”都是对琵琶的演奏技能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诗人运用“声音听觉的无形” 比喻“形象视觉的有形”把琵琶的各种音色、音量描绘得生动可见,使音乐成为成一幅具体形象的画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子进入高潮段落,此时琵琶声像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像铁骑奔突,刀枪齐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006.,琵琶女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在四弦齐响中结束了乐曲。可见,白居易很用心地描绘了琵琶女演奏的全过程。 三、音乐之美限于“境” 1、琵琶女的昔日与今日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是琵琶女对自己“昔日辉煌”叙述;“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这是琵琶女诉说她今日的遭遇,种种不幸都落在她的身上,寂寞失落,漂泊憔悴。 2、作者的昔日与今日 作者描写琵琶女以前得意的时光,其实也在描写他当年在京城风光的“自己”。当琵琶女叙说她自己之前的快乐时光时,更勾起了作者的心境:29岁时中进士,曾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至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职;作者用大量笔墨来描写琵琶女后来的遭遇,这何尝又不是作者的.遭遇?今日的白居易却因直谏皇帝而受到打击、排挤。诗人正是借琵琶女来抒发自己昔日在京城为官与今日远贬他乡的情感落差之痛苦。 可见,他们的境遇是相同的:一个是被京城贬谪的官员,一个是

浅析白居易古琴诗中的美学意蕴

浅析白居易古琴诗中的美学意蕴 摘要:古琴诗歌中的美学意蕴在于古琴艺术所独有的音韵美,也包括文学美。古琴自古便是文人雅士的精神或者追求寄托排遣的存在,白居易的古琴诗历来为人所称道,从琴境与诗境到琴心与诗心,都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思想感情。 关键词:白居易古琴诗琴境与诗心美学影响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古文中的“琴”就是指古琴,如今区别于其他乐器,我们才习惯将其称作古琴或七弦琴。古琴之美,其造型就是一种中庸美学的体现,而内在的美学意蕴更值得探究。汉代蔡邕在《琴操》中说:“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可看出我国自古就把琴视为表征道德的乐器,用以陶冶性情,进而“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人飘逸洒脱的风范为古琴文化增添了几许人文气息,古琴乐曲也不再是政治的工具。 到了唐朝,古琴文化艺术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相融,体现在了唐诗之中,而古琴美学也因此蕴藏在了这些唐诗之中。《全唐詩》的古琴诗中有120首出于白居易之手,虽仅占千余首古琴诗的十几分之一,

与其他诗人的作品相比,实为《全唐诗》古琴诗之最。本文拟从白居易诗中之琴曲、琴境与诗心、美学的影响对白居易的古琴诗中的美学意蕴进行分析。 一、诗中之琴曲 白居易的古琴诗中涉及了很多琴曲,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晦。比较明显的有《弹秋思》、《听幽兰》分别欣赏了两首清高淡雅的古琴曲——《秋思》与《幽兰》。《听弹湘妃怨》和《听弹古渌水》两首诗,分别是其听《湘妃怨》、《古渌水》的审美感受,绘情绘意地道出了琴音独特的魅力。《雨中听琴者弹别鹤操》中《别鹤操》是一首哀怨凄凉的琴曲,主要表现了夫妻情深却深迫于礼教不得不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就连双鹤的悲鸣都像是在为这对恋人感到惋惜与悲痛。“清泠石泉引,雅澹风松曲”(《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顺之琴者》)中的“石泉引”、“风松曲”分别指的是晋阮咸所作的琴曲《三峡石泉》与晋嵇康所作的《风入松》。白居易仅用“清泠”、“雅澹”两词,就将这两首古琴曲雅韵以及诗意琴境展现出来。 有些琴曲则隐蔽于诗歌中。“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还有“却怪钟期耳,唯听山水间”(《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都是反映了《高山流水》这首琴曲。白居易喜欢与琴为友,琴音中冲和平淡的声音总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 白居易的诗在于可以达到视觉与听觉的贯通,既可以说是琴给白居易带来了灵感,又不可否认是白居易将琴曲美感以文字的方式传承。如“调清声直韵疏迟”将一曲秋思的琴韵特点抓到极致,“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更是体现了一般古琴曲的音韵特色以及情感表现。 二、琴境与诗心 唐代的文献所反映出来的古琴音乐思想可分为两种:一为艺术琴,一为文人琴。“艺术琴”者,是以琴为音乐艺术,反映着古琴音乐艺术变现古人、时人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讲求艺术之美,讲求音乐技巧。“文人琴”是文人爱好,或以琴作自我修养,或以琴娱宾悦己,或以怀圣思贤,或以琴避世羡仙。白居易古琴诗所展现的文学意蕴展

秋月荻花瑟瑟胡曲——从《琵琶行》看白居易的西域音乐情结

秋月荻花瑟瑟胡曲——从《琵琶行》看白居易的西域音乐情 结 宿月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8)6 【摘要】白居易对西域音乐情有独钟,他在许多诗歌中都表现出对西域音乐的独特感受.他将对西域音乐的理解领悟力与其西域情结相沟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意象,为人们呈现出对西域音乐与众不同的感受,生动再现西域音乐特色.而<琵琶行>中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精湛描摹,更体现了他对西域音乐的高超鉴赏力和音乐素养,将西域音乐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Bai Chuyi (772-846) had a deep affection for the music from the Western Regions, both north and south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With a special love to the Western Regions, he had expressed hi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music in the lines of his poems with vivid ima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his affection for the music by a case study of his poem The Song of a Lute, in which he had given a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lute-pla-ying girl's skills. An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such a description present the readers the nature of the music from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his own unusual taste for music as well. 【总页数】5页(P37-41) 【作者】宿月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诗乐合一双乐齐鸣——李白的笛箫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诗对比赏析

诗乐合一双乐齐鸣——李白的笛箫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诗对比赏析 作者:曾莹莹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0期 摘要:唐代诗人李白钟情于笛箫,白居易则嗜琵琶如命,这与两大诗人对艺术的审美追求 有关,他们都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诗乐合一”的传统。管吹乐器笛箫演奏简单、抽象朦胧, 更能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品格,而弦鸣乐器琵琶则技法复杂、内容具体,更能反映白居易的现 实主义情怀。但音由心生,从乐器作为情感的载体来说,两大音乐诗委婉幽怨,双乐齐鸣,具 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诗乐合一李白笛箫诗白居易琵琶诗双乐齐鸣 泛读《全唐诗》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盛唐诗人李白钟情于管吹乐器笛箫,中唐诗人 白居易则钟情于弦鸣乐器琵琶。本文利用“全唐诗库”①对李白涉及笛箫及白居易涉及琵琶的 诗作进行了相关数据统计,详见如下。 为何两大诗人钟情于两乐并写下了与此相关的大量诗作呢?在探究其原因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诗乐合一”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主要脉络,自 古以来诗歌和音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尚书·舜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② 《毛诗正义·序》孔疏亦云:“在心为志,出口为言,诵言为诗,咏声为歌,播于八音,谓之为乐。”③ 诗歌本身具有韵律,谱上曲调,成为音乐,即可歌唱,广为传播。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代,诗歌和音乐更是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借乐而广为流传,乐因诗而闻名于世,两者相映生辉。唐代既可称为 “大唐诗国”,亦可称作“大唐乐国”。一部《全唐诗》似乎就是一部断代音乐史,更是一部 音乐百科全书。“《全唐诗》共收入48000多首诗文,其中仅诗题上描写乐器和乐曲的诗文就 有300多首,而内容上关于赏乐的诗篇达400首。”④唐诗与音乐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表现在 唐诗本身具有音乐化特点,谱上曲调即可传唱,而且表现在音乐大大丰富了唐诗创作的内容题材。唐代的文人们大都多才多艺,既是诗人,也是音乐家,他们在诗歌和音乐领域的双重造诣 大大促进了唐诗与音乐的联姻,李白和白居易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下面将从李白的笛箫情缘、白居易的琵琶情结及双乐齐鸣三方面来进行对比赏析。 一、李白的笛箫情缘

简论白居易“中和”音乐美学思想

简论白居易“中和”音乐美学思想 一、白居易家学渊源及早年经历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白居易出生于河南省新郑市,当时其父白季庚四十四岁,母陈氏十八岁。他出身于一个"世敦儒业";(《旧唐书-白居易传》)的书香门第,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有关,据《太原白氏家状二道》称:白居易的祖父白锽,"幼好学,善属文,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年十七,明经及第";.父白季庚,也是"天宝末明经出身";.他的外祖父陈润,亦是明经出身,曾任鄜城县尉,是大历中有知名度的诗人。白居易的家庭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之家,家学渊源深厚。 白居易年幼时代,正值安史之乱后,强藩剧镇割据称雄,时而互相攻伐,时而连兵抗拒朝廷,战祸连年,民不聊生,河北、山东、河南一带,为害更甚,白居易从此开始了辗转多地的生活。 《将之饶州江浦夜泊》诗云: 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烦冤寝不得,夏夜长于秋。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光阴坐迟暮,乡国行阻修。身病向鄱阳,家贫寄徐州。前事与后事,岂堪心并忧?忧来起长望,但见江水流。云树霭苍苍,烟波淡悠悠。故园迷处所,一望堪白头! 全诗的意境和感情基调是沉重而沉郁的。这一年,二十七岁的诗人已经备尝生活的苦涩和人生的艰辛了。 二、"中和";之美思想源流 西周末年的史伯、春秋末的晏婴在论述社会政治问题时认为"声一无听";"和六律";才能"充耳";,认为音乐是诸多因素"相成";"相济";所构成。老子对对史伯、晏婴的思想进行哲学概括提出"音声相和";的命题。后来医和、伶州鸠则强调音乐必须"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必须"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即认为只有"中";而不"淫";,合乎一定的律吕才能成就音乐之和。荀子不仅认为雅正之乐的根本特性是"中和";,而且说:"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出所以征诛,则莫不听从;入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①而且认为这种音乐的社会功用也在"中和";,因而在历史上第一明确地将"中和";作为一个范畴提了出来。根据"中和";准则,荀子对音乐做出了明确的去就、取舍:"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荀子认为"礼乐";的特点是"中平";"肃庄";,称"中和";之乐为"礼乐";,称"姚冶";之乐为"邪音";,就突出表明"中和";必须以礼乐为本,音乐必须以礼义为根本准则。所以"礼乐";这一范畴充分反映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本质特性,它的提出是对孔子思想的又一重大发展,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荀子所说的"礼乐";就是《韶》《武》一类雅颂之乐,其典范则是所谓《清庙》之歌,荀子对此类音乐的赞美和推崇深刻影响《乐记》和《溪山琴况》,甚至对炎黄子孙的音乐审美心理都影响颇大。荀子《乐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记-乐书》也保存《乐记》十一篇文字,其思想主要是《乐记》的思想,如下:"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

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

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 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 白居易对音乐的描摹和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绘是《琵琶行》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慨,将精湛绝伦的音乐与绵延无尽的深情完美演绎,呈现出精美丰富的艺术色彩。 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 诗歌和音乐,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因为如此,古代诗人不但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韵律美,而且喜欢以音乐为题材,或者在诗词歌赋中,间以音乐美的描写。但是要想对无形的音乐加以形容难度很大。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有这么一句词:“悠然兴会,妙处难与君说。”意思是很多好的作品在欣赏完之后,有很多的好处很难说出来,尤其是对音乐的描写和刻画,因为太抽象太空洞。但是,历史上不是没有这种贤人能士。翻开我国古代诗史,多少描写器乐演奏的名篇佳句,集然入目,伶然盈耳:马融《长笛赋》中“状似流水,又象飞鸿”般的悠扬的笛声;韩愈《听师颖弹琴》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般的雄健的琴声;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的琵琶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箜篌声;苏轼《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幽怨的洞箫声;刘鹗《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一段等等都非常精彩。但若就对乐曲描写的细腻完整、形象生动、精美绝伦,而且还能从乐曲中挖掘出女主人公的形象,并透射出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令人一唱三叹的,就得算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他在描写音乐方面的成功使历史上其他的文章都难以望其项背,恰如清代张维屏《琵琶行》所说:“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中赞美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的完美时说:“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比起同时代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名作来,以其描写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和情感的潜流暗转、突放突收而独具特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