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请简述唐代舞蹈思想的七点内容

请简述唐代舞蹈思想的七点内容

请简述唐代舞蹈思想的七点内容

唐代舞蹈思想之一:舞者乐之容

表现为人体的姿态动作、空间调度、服装道具。但这里的舞者乐之容的“容”除了上述字面意思之外,还有更加深入的内涵。“乐”作为古代礼乐统治中的重要因素,其性质为——乐与政通,那么,对唐代而言,乐舞不仅与政通,还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国情;从乐舞的内容形式中,能反映出国家的气象;也就是说“乐”决定“容”,有什么样的“乐”就会有什么样的“容”,乐舞之宣扬“文”与“武”,反映了统治者是和平仁慈还是好战残暴;由此可见,舞者乐之容的意思不仅是说舞蹈是乐的外化体现,还阐述了乐、舞蹈、与国家政治的彼此反映与关联。

唐代舞蹈思想之二:舞以象功德

舞以象功德也非常好理解了,就是乐舞象征着统治者的政绩与功德,从周代纪功舞蹈的内容我们就已经知道,功成作乐自那时起已经成为历代君王的传统,成为毋庸置疑的共识;既功成作乐,以舞象之;

这些作品都无不作证着舞以象功德再唐代的进一步深入化、多样化以及思想化。

唐代舞蹈思想之三:舞以美德操

在唐代,乐舞被当成善人心、美道德、成教化、易风俗的有效手段;乐舞是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舞蹈也是凭借人体动作来表达某种情感意念,容易被人接受,起到陶冶性情、高尚情操的作用;舞以美

德操的传统同样可以在周代礼乐制度中的六小舞中找到源头,六小舞对贵族子弟或端庄之文气或健壮之武身的熏陶都是以乐舞为手段的对人的教化,但是在唐代,这种教化相对于六小舞对人的外在气度的教化更深了一步,更加明确的关注到了乐舞对善人心、美道德、成教化、易风俗的深刻作用。

唐代舞蹈思想之四:舞以摅shū情志

舞以摅shū情志,是指舞蹈能够展示人类心灵与情感世界;舞蹈是表达人类情感表现最直接强烈的手段;舞蹈可以充分展示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人类的心态、心志、情感、情思;可见,舞蹈对人类心灵与情感世界之“情”的表达,经过汉、魏晋之以舞言“情”的发展之后,在唐代获得了进一步的思想上的共识性确立。

唐代舞蹈思想之五:悲悦在人心

欢者听之则喜悦,哀者听之则悲伤。悲与悦主要在于人内心的感受,不是音乐本身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在“乐舞”与“人心”的关系问题上,唐代的这种悲悦在人心的思想虽然有所进步,但其只强调了审美主体——“人心”的单方面,而忽略了审美客体——“乐舞”的影响力。如果忽视这一点,也就否认了乐舞所具有的情感影响力,则历代统治者一致将乐舞作为治心、劝善、和风俗、谐人神的手段,也就成为了虚妄。

唐代舞蹈思想之六:知乐为君子

在知乐为君子的理论思想认识中,“乐”可按层次高低分为声、音、乐;“声”是最低层次的乐;“音”则被当做具有一定艺术性质的

音乐;惟有“乐”才是积淀了多种内容,包括艺术、政治、哲学意义的东西,把握了“乐”几乎相当于了解了“道”,可见“乐”之内涵的丰富与深刻;这也就是为何“惟君子能知其乐”的原因。可见在唐代,“乐”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代舞蹈思想之七:礼乐宁邦国礼

为了区别等级,乐是为了和睦上下,乐与礼相互调剂,就能使人们分贵贱而不疏远,情融洽而不轻慢;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但礼与乐要有“度”,既不能损,亦不能盈,礼损则坏,乐盈则崩。可见礼乐宁邦国思想是唐代对礼乐制度的肯定与明晰,乐与礼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统治阶级的秘术,而成了当时乐舞思想的共识。

请简述唐代舞蹈思想的七点内容

请简述唐代舞蹈思想的七点内容 唐代舞蹈思想之一:舞者乐之容 表现为人体的姿态动作、空间调度、服装道具。但这里的舞者乐之容的“容”除了上述字面意思之外,还有更加深入的内涵。“乐”作为古代礼乐统治中的重要因素,其性质为——乐与政通,那么,对唐代而言,乐舞不仅与政通,还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国情;从乐舞的内容形式中,能反映出国家的气象;也就是说“乐”决定“容”,有什么样的“乐”就会有什么样的“容”,乐舞之宣扬“文”与“武”,反映了统治者是和平仁慈还是好战残暴;由此可见,舞者乐之容的意思不仅是说舞蹈是乐的外化体现,还阐述了乐、舞蹈、与国家政治的彼此反映与关联。 唐代舞蹈思想之二:舞以象功德 舞以象功德也非常好理解了,就是乐舞象征着统治者的政绩与功德,从周代纪功舞蹈的内容我们就已经知道,功成作乐自那时起已经成为历代君王的传统,成为毋庸置疑的共识;既功成作乐,以舞象之; 这些作品都无不作证着舞以象功德再唐代的进一步深入化、多样化以及思想化。 唐代舞蹈思想之三:舞以美德操 在唐代,乐舞被当成善人心、美道德、成教化、易风俗的有效手段;乐舞是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舞蹈也是凭借人体动作来表达某种情感意念,容易被人接受,起到陶冶性情、高尚情操的作用;舞以美

德操的传统同样可以在周代礼乐制度中的六小舞中找到源头,六小舞对贵族子弟或端庄之文气或健壮之武身的熏陶都是以乐舞为手段的对人的教化,但是在唐代,这种教化相对于六小舞对人的外在气度的教化更深了一步,更加明确的关注到了乐舞对善人心、美道德、成教化、易风俗的深刻作用。 唐代舞蹈思想之四:舞以摅shū情志 舞以摅shū情志,是指舞蹈能够展示人类心灵与情感世界;舞蹈是表达人类情感表现最直接强烈的手段;舞蹈可以充分展示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人类的心态、心志、情感、情思;可见,舞蹈对人类心灵与情感世界之“情”的表达,经过汉、魏晋之以舞言“情”的发展之后,在唐代获得了进一步的思想上的共识性确立。 唐代舞蹈思想之五:悲悦在人心 欢者听之则喜悦,哀者听之则悲伤。悲与悦主要在于人内心的感受,不是音乐本身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在“乐舞”与“人心”的关系问题上,唐代的这种悲悦在人心的思想虽然有所进步,但其只强调了审美主体——“人心”的单方面,而忽略了审美客体——“乐舞”的影响力。如果忽视这一点,也就否认了乐舞所具有的情感影响力,则历代统治者一致将乐舞作为治心、劝善、和风俗、谐人神的手段,也就成为了虚妄。 唐代舞蹈思想之六:知乐为君子 在知乐为君子的理论思想认识中,“乐”可按层次高低分为声、音、乐;“声”是最低层次的乐;“音”则被当做具有一定艺术性质的

唐朝的舞蹈艺术与表演形式

唐朝的舞蹈艺术与表演形式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其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在众多艺术 形式中,唐朝的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广受赞誉。本文将探讨唐朝的舞蹈艺术与表演形式,展现其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唐朝舞蹈艺术既丰富多样又富有表现力,分为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两大类。宫 廷舞蹈多以宴会、祭祀等场合为背景,娴熟的舞姿和华丽的服饰展现了贵族阶层的荣耀和尊贵。在宫廷舞蹈中,舞者们身着绫罗绸缎制成的华服,佩戴美丽的花冠和饰品,舞姿翩翩起舞,流露出优雅婉约的气质。 除了宫廷舞蹈,唐朝的民间舞蹈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民间舞蹈多以 祈福、丰收、婚庆等民俗活动为背景,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燕乐”和“秧歌”。燕乐舞蹈流传至今,乐队演奏独特的曲调,舞者们配合音乐节奏, 轻盈起舞,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秧歌舞是一种快节奏、高难度的舞蹈,舞者们优雅地踏着秧歌步法,舞姿舒展,热情洋溢,为民间节庆增添了欢乐的氛围。 除了表演形式的不同,唐朝的舞蹈艺术还注重于舞台设计和服装效果。舞台设 计上,唐朝的舞蹈常常配以华丽的舞台装置,如花坛、宝座和装饰墙等,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宏伟壮观的画面。服装方面,舞者们的服饰颜色鲜艳,融入了大量的绘画元素,绸缎的流动和丝绒的质感赋予了舞者们更加舒展自如的舞姿。这些细致入微的设计让舞蹈艺术更加生动立体,增添了观赏的乐趣。 唐朝的舞蹈艺术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宴会和庆典的重要节目,也是政治宣传和外交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宴会上,皇帝和贵族们常常请舞者们表演精彩的舞蹈,以增添宴会的气氛,展示尊贵的身份和气派。同时,在政治宣传中,皇帝也借助舞蹈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统治思想和政策,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传达给民众,有效扩大影响力。此外,唐代与外国交往频繁,舞蹈艺术也是外交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唐朝的舞蹈通过外交使者与各国代表进行演出交流,增进了唐朝与其他国家的友谊和互信。

唐朝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唐朝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时代。在 这个时期,唐朝的音乐与舞蹈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独具特色 的文化瑰宝。本文将从唐朝音乐与舞蹈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 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音乐的特点 唐朝音乐以丰富多样的曲调和乐器演奏而闻名。首先,唐代音乐注 重旋律的优美性和情感的表达。许多脍炙人口的曲调在这个时期出现,例如《阳关三叠》、《凉州词》等,这些曲调具有婉转抒情的特点, 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唐朝音乐注重曲调的变化 和节奏感。不同曲调在音乐中相互结合,使整个演奏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唐代音乐还使用了多种乐器,包括丝弦乐器、管乐器、打 击乐器等,通过这些乐器的演奏,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独特韵味。 二、舞蹈的特点 唐代舞蹈以舞姿婀娜、形态优美而著称。首先,唐朝舞蹈注重舞者 的表演技巧和舞姿的展现。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舞姿,表达 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例如,《长恨歌》中舞者们的舞姿婀娜多姿,将诗意和舞蹈完美结合,使人们欣赏到了高贵优雅的艺术魅力。另外,唐代舞蹈还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设计。舞台布景的精美细致和服装 的华丽繁复,为舞蹈表演增添了视觉上的享受。 三、唐代音乐与舞蹈的代表作品

唐朝音乐与舞蹈的代表作品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长恨歌》、《凉州词》、《广陵散》等。《长恨歌》是唐代宫廷歌舞剧, 以统一的曲调和舞蹈动作展现了杨贵妃的美丽与伤感,深深地打动了 观众。《凉州词》是一首表现边塞风情的歌曲,它融入了西域音乐的 元素,通过动听的旋律和舞蹈动作,展现了大漠风光与边疆人民的生活。《广陵散》是一首以琵琶独奏为主的器乐曲,通过曲调的起伏和 变化,表现了忧愁和雄壮的情感,成为古代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四、对后世的影响 唐朝的音乐与舞蹈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在音乐方面,唐代音乐曲调的丰富和多样性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 源和灵感。许多古琴曲、笛子曲等乐曲的基础就是在唐代形成的。其次,在舞蹈方面,唐代舞蹈的舞姿和舞台表演形式为后世的舞蹈艺术 指明了方向。例如,唐代的舞蹈动作和舞台表演形式在宋代继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的基础。 总结起来,唐朝的音乐与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美的表演艺术,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音乐注重曲调的美感 和情感的表达,舞蹈则以舞者的舞姿和表演技巧见长。唐代音乐与舞 蹈的代表作品《长恨歌》、《凉州词》等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唐代音 乐与舞蹈艺术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对后世的音乐艺术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重要起源之一。

唐朝的舞蹈与音乐

唐朝的舞蹈与音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舞蹈和音乐发展的一段黄金时期。在唐朝时期,舞蹈和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礼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的舞蹈和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唐朝的舞蹈 唐朝是中国舞蹈历史上的高峰时期,分为宫廷舞和民间舞两大类。宫廷舞蹈是贵族阶级和官僚阶级的高贵艺术表现,而民间舞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和文化表现。 1、宫廷舞 唐朝的宫廷舞蹈在构思和设计上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唐朝的皇帝和贵族非常重视宫廷舞蹈,认为它是展示皇权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唐朝的宫廷舞蹈分为许多种类,如宴乐舞、嫔宫舞、台省舞、外国舞等。其中宴乐舞是最为盛行的一种舞蹈形式。宴乐舞是在

庆祝皇帝生日、加冕、招待外国使节、祭祀等场合中表演的。从乐舞的名称来看,这种舞蹈是与宴乐同时使用的。 宴乐舞的动作轻盈舒展,内容广阔,包括折花舞、花枝乱搖、千叶扇、繐带舞等,表达了皇权的尊崇、佞臣的迎合、高官的推让、美女的竞艳等场面。宴乐舞蹈凭借它独特的绚丽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唐代宫廷文化的代表之一。 2、民间舞 唐代的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平民居民间,而且是属于人们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唐代的民间舞蹈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街头巷尾的中军舞、蝶恋花、水袖舞等,并且在唐朝晚期知识分子和宫廷贵族直接为民间舞蹈编创取材、创作,也就使得唐代民间舞蹈繁荣不衰。 二、唐朝的音乐 唐朝的音乐文化同样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唐朝期间,音乐制度得到大力发展和创新,它已经成为中国音

乐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唐朝时期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它们和舞蹈一样也占据着唐朝文化的重要地位。 1、宫廷音乐 唐朝的宫廷音乐是与宴乐舞相呼应,两者并存,共同展示出唐代宫廷文化的美妙。唐代的宫廷音乐体系因历代的演变而更加成熟和完善,其中以“大和乐”为代表最为广为人知,这是唐朝宴会时的一种特殊音乐演奏形式,主要由乐队和舞蹈组成,其规模和制度都十分完备。 2、民间音乐 唐代的民间音乐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之一,它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情感、哲学、宗教等方面文化和意识形态。唐代民间音乐受到了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西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使得它具有了许多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结论

唐朝的音乐舞蹈介绍大全

唐朝的音乐舞蹈介绍大全 唐朝在融合国内各民族乐舞的特点和吸收外来乐舞养份的基础上,创造了风格多样、优美和谐的中国民族乐舞。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唐朝的音乐舞蹈介绍大全,希望你喜欢。 唐朝的音乐 高祖时沿用隋朝的九部乐。太宗定乐为十部,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乐队规模很大,中外乐器和乐曲竞相争辉。其后,乐又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有六种乐,演奏时坐于堂上,立部伎有八种乐,演奏时立于堂下。唐玄宗本人也是一个音乐家,他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在梨园教以音声,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反映了当时音乐的盛况。 唐朝的舞蹈 唐朝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种,舞时配以音乐。健舞姿势雄健,舞曲有剑器、胡旋、胡腾等。软舞姿势柔软,舞曲有凉州、回波乐、鸟夜啼等。当时,来自中亚的柘枝舞流行一时。盛唐时,流行由西凉传来的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对此有所反映。但舞者服饰华丽无比,非宫廷豪家无法演出。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舞蹈艺术,唐代舞蹈式样之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皆为历代所不能企及. 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风格登上艺术舞台.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说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 舞蹈编导包括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说明了编导水平的成熟. 舞蹈能够在唐朝发展的如此繁荣,这和唐朝的君主,经济,政治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自唐高祖登基之后,宫廷舞蹈开始了改革发展,宴享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 而"立部伎""坐部伎"中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一部乐舞是<秦王破阵乐><新唐书.礼乐志>记:"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很可惜的是,我国已经失传,但在日本还有保留.而说起唐朝乐舞,<霓裳羽衣

唐朝舞蹈特点

唐朝舞蹈特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舞蹈艺术在这个时期也达到了巅峰。唐朝舞蹈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多样 唐朝舞蹈形式多样,包括宫廷舞、民间舞、宗教舞等。其中,宫廷舞是最为精致华丽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的舞姿优美、动作流畅、音乐和谐,富有宫廷文化的特点。民间舞则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舞蹈动作更加自然、朴实,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民间文化特色。宗教舞则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性质的舞蹈形式,它的舞姿庄重、肃穆,富有宗教气息。 二、舞姿优美 唐朝舞蹈的舞姿优美,动作流畅,舞蹈者的身体柔韧度和协调性都非常高。唐朝舞蹈注重舞姿的美感,舞者的身体线条流畅,舞姿优美,舞蹈动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音乐和谐

唐朝舞蹈的音乐和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唐朝舞蹈的音乐和舞蹈动作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 四、服饰华丽 唐朝舞蹈的服饰华丽,富有宫廷文化的特点。宫廷舞的服饰多为华丽的宫廷服饰,民间舞则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服饰更加朴实自然。唐朝舞蹈的服饰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五、文化内涵丰富 唐朝舞蹈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还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如汉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文化,以及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唐朝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总之,唐朝舞蹈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式多样、舞姿优美、音乐和谐、服饰华丽、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舞蹈艺术的瑰宝之一。唐朝舞蹈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上,更是对今天的舞蹈艺术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唐朝舞蹈特点

唐朝舞蹈特点 引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舞蹈在当时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代舞蹈以其优美的形态、灵动的动作和多样的表现方式而闻名于世。本文将探讨唐朝舞蹈的特点,包括舞蹈形式、舞蹈音乐、舞蹈演出和舞蹈服饰等方面。 唐朝舞蹈的形式 宫廷舞蹈 宫廷舞蹈是唐朝舞蹈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在皇宫中演出。宫廷舞蹈以优雅、大气的舞姿为特点,强调舞姿的舒展和舞者的仪态。宫廷舞蹈的动作优雅流畅,舞者的身姿伸展开来,寓意着皇权的神圣与威严。 民间舞蹈 唐朝的民间舞蹈多样丰富,表现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民间舞蹈形式灵活多变,有手舞、足舞、器舞等多种类型。民间舞蹈动作活泼、欢快,节奏明快,富有强烈的节日气氛。 佛教舞蹈 佛教舞蹈在唐朝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舞蹈形式。佛教舞蹈主要是在寺庙中演出,通过舞蹈的形式来宣扬佛教教义和慈悲信仰。佛教舞蹈的动作庄重肃穆,舞者身穿僧袍,舞姿严谨庄重。 唐朝舞蹈音乐 唐代舞蹈音乐在舞蹈表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唐代舞蹈音乐主要包括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种类型。

宫廷音乐 宫廷音乐是唐代舞蹈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音乐具有严谨庄重的特点,音调高亢而宏大。宫廷音乐往往由管乐和弦乐组成,乐曲优美婉转,与舞者的动作相得益彰。 民间音乐 民间舞蹈音乐节奏明快、欢快活泼,能够激发人们的情绪。民间舞蹈音乐往往以打击乐器和弹拨乐器为主,音乐旋律简单明快,让舞者能够更好地表达欢乐和喜悦的情感。 唐朝舞蹈的演出形式 群舞 唐朝舞蹈中,群舞是一种普遍的表演形式。群舞中有多名舞者同时执行相同的或类似的舞蹈动作,形成整齐划一的画面。群舞能够展现出舞蹈的壮美和集体的力量感。 独舞 独舞在唐朝舞蹈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形式,一名舞者独自表演舞蹈,动作流畅、婉转。独舞能够更好地展示舞者的个人表达和技巧。 伴舞 伴舞是唐朝舞蹈中舞者之间互相配合的一种表演形式。在伴舞中,舞者之间相互呼应,相互配合,通过相互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唐朝舞蹈的服饰 唐朝的舞蹈服饰以华丽、富丽堂皇为主,注重服饰的色彩和细节。舞蹈服饰通常采用丝绸、绸缎等质地豪华的材料制作,颜色鲜艳丰富。舞者的服饰常常配有鲜花、珠宝等装饰物,使舞蹈更加美丽动人。

浅析唐代乐舞

浅析唐代乐舞 作者:侯丽园 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6期 摘要:现如今,我国舞蹈演员与观众对乐舞的服饰与妆容的审美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此,笔者以唐代著名的舞蹈家杨玉环表演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舞》为例,结合自身体验,分析唐代乐舞服饰与妆容的情形,同时立足现当代潮流,回看盛唐时期的服饰与妆容与现代的异同以及对现代的影响。通过分析使舞蹈演员不仅认识到舞蹈本身的千姿百态,也认识到乐舞服饰与妆容的魅力,提高舞者的审美感觉。 关键词:唐代服饰与妆容审美影响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030-03 中国舞蹈的发展史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自原始社会,人们在群体中生活,共同劳动以获取维持生活的物质材料,人们用手势及其他形体动作辅助发音,用肢体动作传情达意,因此孕育了舞蹈,舞蹈在夏商时代逐渐步入表演领域。两周时期,西周出现了制礼作乐的态势,宫廷祭祀乐舞发展突出,东周礼崩乐坏使得民间舞尤为繁盛。舞蹈在汉代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汉代的舞蹈活动非常兴盛,汉朝是我国乐舞的第二个集大成时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混乱,从而导致了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使得汉族乐舞文化与少数民族乐舞文化得到了长期交流,在魏晋南北朝的过渡下,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舞蹈活动更加兴盛,渗透在方方面面,舞蹈艺术高度发展。宋代是舞蹈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明清时期戏曲舞蹈发展繁荣。 一、唐代历史文化背景 唐代(618年—907年),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十分发达,文化交流频繁,政治文明、军事力量强大。唐代乐舞经过了原始社会、夏商周、汉、魏晋南北朝,集前代乐舞之大成。唐朝几代君王都喜爱乐舞并大力提倡,唐太宗、唐高宗、武后喜歌舞,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乐舞发展最为成熟,唐玄宗为中国古代乐舞艺术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唐玄宗不仅是位优秀的政治家,更是杰出的音乐家,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玄宗他在执政期间完善了乐舞机构,创立了太常寺、教坊、梨园等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集中了一大批艺人进行训练和表演,客觀上提高了唐代乐舞的发展。唐玄宗宠爱的爱妃杨玉环不仅姿色丰艳,还擅长歌舞,通晓音律,唐玄宗的爱臣安禄山擅西域歌舞,也深得了皇帝喜爱。虽然后来唐代衰落,但是它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二、唐代乐舞概述

唐代时期的舞台艺术

唐代时期的舞台艺术 唐代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缔造了许 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中舞台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赞誉。唐代舞台艺术在艺术形式、 内容、表现力方面均已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并对后世文艺创作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唐代舞台艺术的流派和发展 1.大历流派 唐代初期,大历流派的出现是唐代舞台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流派的代表作是《大历史》,它是一部反映唐朝历史的 戏曲,剧情曲折,人物众多,陆续演出了数十年,深受唐代民众 的喜爱。这个流派在唐代晚期趋于式微,但它的后继者——吕洞宾、白乐天等的文艺作品,却为唐代文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汉唐皇家乐队

汉唐皇家乐队是唐代舞台艺术另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由乐师、舞师、演员、助手等组成,演奏器乐、歌唱、舞蹈,也常出现在武将、宰相、皇帝等特别场合。 3.中晚唐时期的复兴 到了唐代中后期,唐朝社会发展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时候的舞台艺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有唐代北京歌谣剧、武阳夏鼓剧、少华山大戏等。这些剧种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奠定了唐代舞台艺术的基本框架。 二、唐朝舞蹈的表现形式 唐代舞蹈分为宫廷舞和民间舞两种。其中宫廷舞源自于古代宫廷的祭祀和宴会活动,表演的方式庄重华丽,动作流畅优美。宮廷舞具有不同性質的舞蹈節目,行蹺、板、脚为各类舞蹈项目,行蹺类似于现代的合唱,板舞是一种偏向于手的舞蹈,脚舞则是一种偏向于脚的舞蹈。

另一方面,民间舞则以喜庆、节日、祝贺、欢迎等为主题,形 式更为活泼自然,动作多样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华亭舞”,是 源自陇西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简单,但曲调优美动人,风靡一时。此外,还有“飞天”的男子舞蹈和“龙树园”系列舞蹈,这些舞蹈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唐代歌舞文化的发展。 三、唐代舞台艺术的社会意义 唐代舞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反映当时社会文化、生活情趣、思想风气的重要标志。唐代舞蹈所表现的都是当时人 们的生活和情感;而唐代歌舞剧则直接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 文化、艺术、宗教、思想等诸多方面,是唐代文艺创作中最为重 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唐代舞台艺术的普及与流传,使得唐代的歌 舞文化得以繁荣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文化的 内涵。 总之,唐代舞台艺术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 成部分,无论是在艺术形式、内容、表现力等方面,都趋于完善。它的成功、繁荣,不仅打造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舞台剧目,也为后 世文艺创作树立了榜样。同时,唐代舞台艺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 化风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唐代舞蹈艺术的繁盛时期

唐代舞蹈艺术的繁盛时期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盛的时期,艺术也是如此。唐代舞蹈 艺术在繁盛的时期中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了中国舞蹈艺术的 一个重要时期。 一、唐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背景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顶峰时期,文化繁盛,艺术发展迅速。唐朝时期,统治者倡导“尚武好文”,鼓励兵士和文人都要学 会舞蹈。唐代皇帝更是喜欢舞蹈,他们自己也亲自参与和督导舞 蹈表演,对于舞蹈文化的会演都很重视。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为唐 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此时期还有很多外来文化,给唐代舞蹈艺术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形式。 二、唐代舞蹈艺术的特点 唐代舞蹈艺术特点丰富多样,主要有以下方面: 1. 门类繁多 唐代舞蹈艺术的门类很多。其中,宫廷舞、娱乐舞、神仙才艺 都是显著的代表。唐代的宫廷舞蹈大气恢弘,舞步轻盈优美;娱

乐舞和肢体舞则更具轻松欢快的节奏;神仙才艺中飞天舞便是最著名的一种,尤其是“丝竹合奏”表演更是把唐代舞蹈艺术的独特风格展现出来。 2. 表演形式多样 唐代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舞蹈要求单人表演,有的则需要多人配合演绎,更有很多大规模的盛大宴会上演出的集体舞蹈。唐代的舞蹈演员不仅要表演舞蹈本身,还要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状态。 3. 跳的动作复杂 唐代舞蹈艺术的动作也很特别,舞者常常极力展示自己的身体能力。舞者们在跳舞时缓缓扭腰、转身、站立,再一跳一滚,动作相对而复杂,难度极大。还有一些蕴含着时间、空间、人物、形式等等因素的动作组合,需要舞蹈演员进行长期专业训练才能掌握。 三、唐代舞蹈艺术的意义

唐代舞蹈艺术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深的文化历史意义。 1. 表现时代精神 唐代舞蹈艺术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思想,在唐代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舞蹈作为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在阐述着唐代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感。 2. 传承中华文化 唐代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它人们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唐代社会,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唐代舞蹈艺术的遗产和推广更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四、总结 唐代舞蹈艺术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在唐代这个封建帝国时期,唐代舞蹈艺术有很好的环境和条件可以发展壮大。因此,它在舞蹈艺术领域中名声大振,

浅谈唐代舞蹈鼎盛之源 修改过

浅谈唐代舞蹈鼎盛之源 肖开山 摘要:唐代是历史上最灿烂的一个篇章,拥有开阔的疆土和南北众多融会贯通的民族,对于异国的音乐、舞蹈无所顾忌的引进、吸收和发扬,可为空前绝后。是什么让唐代舞蹈最终站在了中国古典舞蹈都无法达到的高度呢?唐代舞蹈又较古代舞蹈有着什么进步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唐代的历史体验唐代舞蹈的多彩,探索唐代舞蹈的鼎盛之根源。 关键词:唐代舞蹈;社会繁荣;民族交融;诗词歌赋 在公元618年—907年,中国的大陆上出现了一个令当时很多西方国家都为之向往,望尘莫及的强盛帝国——大唐。自李渊建唐, 立都长安以来,便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广大的疆土,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至唐总章元年灭高丽后,唐的版图臻于极盛。大唐在开疆拓土的同时以开放的思想、轻松的政治手法来促进南北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正因这种大气、通达的政治态度和大唐人民无所畏惧的接纳、吸取所致,南北各民族,以及因“丝绸之路”而引入中原的异国文化相互积极地融合终于共同造成一种统一的和谐的思想文化局面。 一、唐代舞蹈发展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不安,导致中原地区与周边很多少数民族产生了政权上的相互更迭,并形成民族之间的冲突、对峙及相互融合的情况。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在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兵伐北周将其剿灭并建立隋朝,中国形成了短暂的统一局面。公元618年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在政治上沿用了隋王朝的重要制度——三省六部制和科举等制度。并且以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广纳百川的作风实现了多民族文化、经济取长补短并和睦相处。在当时大唐是属于世界性的先进国家,在农耕、织造、科学发明上的成就也都遥遥领先于东西方各国。在各国都争相朝拜、效仿和外来文化、信息流入的同时,唐代也将带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思想理念传播到东西方很多地区,日本、韩国曾派送大量的‘遣唐使’,‘留

《中外舞蹈史》复习资料

中外舞蹈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原始舞蹈 1 1973年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饰陶盆把中国舞蹈历史的发展追溯到了5300多年前。 2 崖画上的舞蹈包含有:图腾崇拜、祭祀礼仪、生殖崇拜、狩猎征战四方面的内容。 3 传说中的舞蹈有 《扶犁》:反映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 《扶来》:反映伏羲氏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 《大韶》:歌颂先帝舜的乐舞。孔子盛赞其“尽美矣,又尽善也。” 《刑天舞干戚》:在炎、黄二帝之间的争战中,炎帝的臣刑天在被砍去头颅的情形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干戚而挥舞。干是盾,戚是长把斧。“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 4 原始舞蹈的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的全民性、完全的娱神性。 5 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有: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第二章夏商奴隶制时代 1 女乐的出现、发展和壮大及历史作用 夏、商时代是奴隶社会发展时期,生产力发展改变了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状况。私有制产生,阶级开始分化。伴随整个社会发展而来的舞蹈,步入了随着个人权力日益增长而来的声色追求的娱乐范围——舞蹈进入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中,从事表演艺术的乐工人员,即女乐队伍开始发展并庞大起来。史籍记载,夏桀宫中女乐三万人之多,追求“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豪华奢侈乐舞场面。 这些女乐经过一定训练,具有一般人不能掌握的技术,她们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音乐舞蹈家。尽管在她们的创作和表演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在声色娱乐上的奢侈追求,但她们创造的精美乐舞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她们的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2 甲骨文中出现的乐舞人员“万”或“万人”的记载,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舞蹈的文字记载。 3 奴隶制时代,被形容为:那柔软的身肢,旋绕折缩,似可“入怀袖也”的舞蹈是《旋怀》。 第三章两周时期的舞蹈 1、雅乐体系的建立及社会功能是什么? 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其统治,极力加强等级观念,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集中、整理、增删了前代各氏族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朝贺等大典。它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意在通过礼乐的并举,促使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快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以致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导致群体和谐。它首开中国古代雅乐(舞)之先河,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西周制定的雅乐舞体系分歌颂那些杰出的氏族首领的《六舞》(或称《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及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小舞》(或称《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从舞蹈的政治作用看,周代充分利用了乐舞的特殊功能,有效地为其统治服务。在此后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一直被视为“正声”,各朝各代均不断增修变化,以适应自身的政治需要,雅乐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终止才告结束。 2 《大武》: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孔子称其:尽美未尽善。是一个有诗、有乐、有舞、有特定主题的大型男子群舞,执干戚而舞,与《大濩》一起归入武舞。 3 《六小舞》是教育少年“国子“的教材,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其中《人舞》“以手袖为威仪”不执舞具,徒手而舞。 4 儒家乐舞理论: 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他主张乐舞用于教育和政治,赞成“雅颂正声”“先王之乐”,反对“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歌舞;认为乐舞可以陶冶情操,移风易俗,起到教化作用;乐舞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表露,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乐舞,可以调和阶级矛盾。

唐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唐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是人体的动态性艺术,它含有体态和运动线两大方面。对其审美特征的认识,既要有宏观把握,又要有动作规律的微观认识。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技术技巧外,还须具备正确的审美观。有关唐舞的审美特征,应概括为如下三点:审美系统具有开放性 众所周知,唐代乐舞是中国乐舞发展的顶峰。唐代政治、经济的全面开放带来了文化的全面开放和繁荣。其中受惠最大的莫过于音乐舞蹈了。 唐代舞蹈是一个多元性的民族舞蹈,是大融合后的成果,除了大量吸收并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汉民族中原乐舞的优秀传统外,它还一手伸向民间,一手伸向国外和西域各地传统的少数民族乐舞。国力强大,政治稳定,生产力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根基的巩固,精神支柱的安稳,促成唐代人的文化心态是从容大度、胸怀宽广的,艺术鉴赏的水平也是很高的。1300年前,中国已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文明大国的形象,它吸收了许多国家的学者进入长安,学礼献乐,进行文化交流,不少皇帝更是喜歌爱舞、知音律,更加促进了宫廷乐舞的繁荣。 唐代承接了隋代孤《七部乐》、《九部乐》,经过改造和创新后,于贞观年间形成了《十部乐》。 《十部乐》中,只有《燕乐》与《清商》两部是汉族传统乐舞,其余八部都是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并且都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当时这些乐舞还相当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处在将兄弟民族及国外乐舞原样搬进来的阶段,且大都来自西域。这些纳入宫廷的乐舞,每部中又都包含许多舞蹈和乐曲,其中许多是著名的舞蹈,如《破阵乐》、《庆善乐》、《公莫舞》、《马渝舞》、《铎舞》、《鞭舞》、《巾舞》、《前溪舞》等。 唐代时边塞的少数民族及其他小国,经常向唐朝廷晋献舞乐,为唐代文化生活增添了奇光异彩。诗人胡直匀在看完《骠国乐》后有诗道:“异国来骠国,初被奉常人。才可宫商辩,殊惊拍节新。转观回绣面,曲折动文身。舒散随鸾吹,喧呼杂鸟春。” 这类观赏乐舞的诗,唐代留下了许多。从中不仅看到当时人们对异国乐舞的好感,还有对民间舞蹈的热情。《踏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娱性民间舞(早在汉代已有记载),它不单是某一个舞蹈的名称,也是古人对以脚踏地为节拍载歌载舞的群舞的通称。《踏歌》这种歌舞形式传到宫廷后很快便在宫中流传,成为王公大臣、贵妇宫女十分喜爱的歌舞形式。唐先天二年元宵节,朝廷曾组织几千人参加的《踏歌》活动。当夜在安福门外,上千名宫女,穿着罗绮锦绣做成的衣服,载着闪亮耀眼的珠饰,一个花冠,一个巾帔,就价值万钱,装束一名伎女就需要三百贯。从长安、万年两地选出的多名青年妇女,也穿戴华丽,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夜,可谓盛况空前。李白《赠汪伦》描写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顾况的“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储光羲的“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所逐人归”等形象描绘踏歌的诗句,也都成了人们世代传颂的千古佳句。 审美属性具有独立性 人类舞蹈艺术的发展史,大都经历了从综合到独立,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在混沌的状态中,综合是一种原始的综合。舞蹈艺术大都与歌、舞混杂在一起,统称为乐。当它们逐渐分离,各自成为不同的艺术品类的时候,说明人类的思维已大大向前跨越了。它的实现,证明人类的艺术迈进了一个近于科学的新时期。 翻开欧洲的舞蹈史,看到芭蕾脱离于诗、乐、歌逐渐独立是16世纪,而我国早在周代就已出现了明确的舞的概念,唐代乐舞虽然从大的方面和管理上仍习惯地把它们放在一起,但舞蹈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艺术品类。这与欧洲相比,约早800-1000年。 在大量的唐代舞蹈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表现某种风格和比较单一的情绪的舞蹈。另一部分是歌、舞、戏三者结合,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歌舞戏。《踏谣娘》、《钵头》、《大面》(即《代面》)等就是唐代著名的歌舞戏。唐代的歌舞戏,虽然有些还不十分成熟,但这

浅谈唐代健舞与软舞的风格及划分意义

浅谈唐代健舞与软舞的风格及划分意义 摘要:中国古代历经几千年历史,在朝代的更迭中造就了不同类型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舞蹈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呈现出来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形态。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的分类开始呈现出来,从按照内容分类的西周“文舞”、“武舞”到按照舞蹈风格分类的唐代“健舞”、“软舞”都有着它独特的划分依据与意义。 关键词:唐代;健舞;软舞;风格;划分意义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致大发展的时代,唐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极其强盛的封建帝国。军事力量强大、政治局势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强盛,对外交流密切且频繁,在这样的局势下,唐代舞蹈的发展也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舞蹈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节目众多、分类之细历代所不能及。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的舞蹈精品以及舞蹈家。唐代舞蹈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舞蹈的独立性与表现性的确立和发展,而对于舞蹈的风格划分便是舞蹈之独立性与表现性特征的一大体现。唐代舞蹈按风格划分为“健舞”和“软舞”,它有着极其重要的划分依据及划意义 一、“和”中孕育阴阳之韵——“健舞”“软舞”之风格区别 (一)奔放洒脱显阳刚之美——“健舞” 唐代将流传在宫中、豪门富家以及民间的小型舞蹈进行分类,划分了“健舞”和“软舞” 两大类。“健舞”发展的源头实际上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刑天舞干戚”的战争舞蹈,到周代作为“武舞”分类的《大濩》、《大武》,以及汉代“刀舞”、“棍舞”“剑舞”等道具舞蹈。到了魏晋南北朝,“胡舞”的传入,为唐代的“健舞”做了重要的铺垫。唐代“健舞”的主要风格是奔放、痴狂、洒脱、明快,雄健有力、洒脱明朗,它主要的节目包括有《胡腾舞》、《胡旋舞》、《剑器》、《柘枝》等,其中除《剑器》、《黄獐》都属西域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且三分之二来自于魏晋南北朝的“胡舞”的发展及创编。可见“健舞”无论在与其他民族兼收并蓄中或在中原乐舞的发展中,都体现出了以“阳刚为主导的洒脱之风。 (二)婉曲柔媚表阴柔之美——“软舞” 中国古代舞蹈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基本形态特征——长袖细腰,这是一种代表着中国阴柔风格的典型的舞姿形态,它实际上来源于对“楚舞”的继承与发展。到了汉代之后后,巾舞、袖舞、礼节舞、女乐歌舞《盘鼓舞》、魏晋的清商乐舞诸类也都是对于“长袖细腰舞”的延续和变革。唐代伊始,由于统治阶级的好尚以及宫廷燕乐的发展,这种舞姿舞风更是有了定型与归类。按舞蹈风格进行划分,凡具婉曲柔媚、温馨雅致之风的都称之为“软舞”。例如《屈柘》,由“健舞”《柘技》发展而来,却尽显阴柔之韵,体现“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又如《绿腰》充分展示了传统舞蹈运腰、舞袖、求轻的风格,“柔中有刚”,又有“羞花闭

《中国舞蹈史》

《中国舞蹈史》 中国舞蹈史研究对象:中国舞蹈从原始社会直到当下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揭示舞蹈所反映的时代意识、社会风尚、思想情感、艺术规律审美趣致和价值意义。 1.“乐”是戏曲出现之前古人对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的总称。 2.历史分期:古代是第一分期,近代、现代和当代为第二分期。从原始社会末期至公元前约21世纪到前11世纪的夏商为中国古代舞蹈的萌发期。 3.原始舞蹈的性质:第一,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第二,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第三,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第四,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4.研习舞蹈史的意义:①帮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②研习舞蹈史重在揭示舞蹈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舞蹈史的知识体系,且为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以史为鉴的学术依据,丰富和发展舞蹈理论,促使舞蹈学研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舞蹈文化传统的现代体现提供应有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指导。③通过舞蹈史的学习,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功能。④研习舞蹈史,能形成更多的历史的启示,以史为鉴。 5.周代舞蹈“制礼作乐”制礼就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上的基础上,将法律秩序实行了具体的落实,作乐则是为了配合这种外表上的做法,加强内在修养的辅助措施。 6.六代舞主要是用来服务于天子级别的祭祀天、地、祖的活动,《云门》用于祭天,《咸池》用于祀地,《大濩》用于祀先妣;《大韶》祭祀亡灵;《大夏》与《大武》用于祭天子。对应朝代:云门黄帝时期。咸池唐尧时期。大韶虞舜时期。大夏夏禹时期。大濩商汤时期。大武周武王时期。 六代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文舞(以文德得天下之舞)执龠翟《大濩》

《大武》武舞(以武功取天下之舞)执干戚六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7.“蜡祭”是一种庆祝农业丰收、报谢神祇的祭典,通常在每年的12月举行。 8.在周代,“傩祭”被正统的精神文化活动确立和制度化。全国上下一起参加的称为大傩。 9.“百戏”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演出形式。按特征可分为四类即巾袖舞,鼓乐、器具舞,舞像、情节舞,四夷乐舞。 10.巾袖舞①一脉相承于细腰长袖的"楚舞”,并将其舞蹈风格用汉代人的意识予以强化定型。②巾袖的运用,延长了人的肢体,大大扩展了身体的表现力,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鲜明。③巾与袖的运动所产生的形式美,可以把人们引入非物质的境界之中。④戏曲舞蹈和古典舞身韵的“水袖”及"红绸舞”,是古代巾袖之舞的延续和革新。 11.建鼓舞。建鼓舞之“建”即“竖立”之意,是以木柱穿挂鼓的腰部将鼓竖立起来,鼓面直立,乐人一边击鼓一边舞蹈。 12.舞像:戴假面、著假形(一般为鱼龙百兽假形)而舞。“像”是“象人”(舞像的艺人)扮的鸟兽假形。代表作品:《总会仙倡》和《鱼龙曼延》。盘鼓舞,舞者踏盘、踏鼓而舞,盘和鼓的数量与比例无定数。舞者腾踏于盘鼓之上、回旋于盘鼓之间,既有高超的杂技技巧又具柔美的舞蹈韵律的动态形象。 13.后宫善舞者之人:戚夫人(汉高祖宠妃) 精于楚歌楚舞,“翘袖折腰”。李夫人(汉武帝宠妃) 善歌舞,拥美貌。赵飞燕(汉成帝宠妃) 轻盈飘逸,盘中而舞14.清商乐舞: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总称为“清商乐”,由乐曲、歌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