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湿病诊断标准

风湿病诊断标准

一、国外诊断标准(1987年美国风湿协会(ARA)诊断标准)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1小时,持续至少6周。

2、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炎肿胀持续至少6周。

3、腕关节、掌指关节或近侧指间关节肿胀6周或以上。

4、对称性关节肿胀。

5、手的X线照像应具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改变而且必须包括糜烂和骨质脱钙。

6、类风湿结节。

7、类风湿因子阳性。

具备上述4项即可确诊。

分期:

A、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

B、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腐蚀。

C、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纤维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惩破坏、脱位或融合。

(二)、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

1、下背疼痛持续3个月,活动后减轻,休息后无缓解。

2、腰椎侧弯和前后活动受限,扩胸度较正常年龄组及性别减少。

3、双侧II——III级骶髂关节炎。

4、单侧II——IV级骶髂关节炎。

确诊:单侧II——IV级或II——III级骶髂关节炎和至少具备3条临床资料中的1条。(三)、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美国风湿协会(ARA)1982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1、颊部红斑:遍及颊部或高出皮肤的固定性红斑,常不累及鼻唇沟部位。

2、盘状红斑:隆起的红斑上覆有角质性鳞屑和毛囊栓塞,旧病灶可有萎缩性斑痕。

3、光过敏:日光照射引起皮肤过敏。

4、口腔溃疡:口腔或鼻咽部无痛性溃疡。

5、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2个以上周围关节,关节肿痛或渗液。

6浆膜炎:(1)胸膜炎:胸痛、胸膜摩擦音或胸膜渗液。

(2)心包炎:心电图异常,心包摩擦音或心包渗液。

7、肾脏病变:(1)蛋白尿:大于0.5g/L或>+ + +

(2)管型:可为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性管型。

8、神经系统异常:(1)抽搐:非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所致。

(2)精神病:非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所致。

9、血液学异常:(1)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增多。

(2)白细胞减少,少于4×10[9]/L。

(3)淋巴细胞少于1.5×10[9]/L。

(4)血小板减少,少于100×10[9]/L(除外药物影响)

10、免疫学异常:(1)LE细胞阳性。

(2)抗dsDNA抗体阳性。

(3)抗Sm抗体阳性。

(4)梅毒血清实验假阳性。

11、抗核抗体:棉衣荧光抗核滴度异常,或相当于该法的其他实验滴度异常,排除了药物诱导的“狼疮综合征”。

上述11项满足4项或4项以上者可以确诊为SLE。

(四)、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诊断标准(1980年Masi诊断标准)

具有下列1项主要或2项次要标准,可以确诊:

1、主要标准:近端硬皮病,手指和掌指关节以上皮肤对称性增厚、绷紧和硬化。这类变化可累及整个肢体、面部、颈及躯干(胸和腹部)。

2、次要标准:(1)手指硬皮病:上述皮肤改变仅限于手指。

(2)手指的凹陷性斑痕或指垫组织消失:缺血所致的指尖凹陷或指垫(指肚)组织消失。(3)双侧肺基底纤维化:标准胸片上显示双侧网状的线形或线形结节阴影,以肺的基底部分最为明显;可呈弥散状斑点或“蜂窝肺”外观,这些改变不能归因于原发性肺部病变。(五)、干燥综合征诊断标准(1992年欧洲诊断标准)

1、有3个月以上的眼干涩感,或眼有沙子感,或每日需用3次以上的人工泪液。凡有其中任一者为阳性。

2、有3个月以上的口干症,或进干食时须用水送下,或有反复出现或持续不退的腮腺肿大。凡有其中任一者为阳性。

3、滤纸试验< 或=5mm/min或角膜染色指数>或=4为阳性。

4、下唇黏膜活检的单核细胞浸润灶>或=1/4mm2为阳性。

5、腮腺造影、腮腺同位素扫描、唾液流率中有任一项阳性者。

6血清抗SSA,抗SSB抗体阳性。

凡具备上述6项中的至少4项,并除外另一结蹄组织病,如淋巴瘤、爱滋病、结节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则可确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已有没,某一肯定结蹄组织病,同时有上述第1或第2,另又有第3、4、5项中的2项阳性,可确诊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六)、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诊断标准(1982年Maddin诊断标准)

1、肢带肌(肩胛带肌、骨盆带肌以及四肢近端肌肉)和颈前屈肌呈现对称性软弱无力,有时尚伴有吞咽困难或呼吸肌无力。

2、肌肉活检显示病变的横肌纹纤维变性、坏死、被吞噬、再生以及单个核细胞的浸润等。

3、血清肌酶谱(CK、AST、LDH、ALD等)增高。

4、肌电图有肌源性损害。

5、皮肤特征性皮疹,包括上眼睑紫红色斑和眶周为中心的水肿性紫红色斑;掌指关节和指关节伸面的Gottron丘疹;甲根皱襞毛细血管扩张性斑;肘膝关节伸面,上胸“V”字区鳞屑性红斑皮疹和棉布皮肤异色病样改变。

判定标准:(1)确诊为皮肌炎:符合前3-4项标准以及第5项标准。(2)确诊为多发行肌炎:符合前4项标准,但无第5项标准。(3)可能为皮肌炎:符合前4项标准中的2项标准以及第5项标准。(4)可能为多发行肌炎:符合前4项中的3项标准,但无第5项表现。

(七)、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诊断标准(1986年Godon Sharp诊断标准)

一、主要标准

1、肌炎(重度)

2、肺部病变:(1)CO弥散功能>70% (2)肺动脉高压(3)肺活检示增殖性血管损伤

3、雷诺氏现象。

4、手肿胀或手指硬化。

5、抗ENA>或=1:10000,抗U1 RNP(+)及抗SM(-)。

二、次要标准:

1、脱发

2、白细胞减少

3、贫血

4、胸膜炎

5、心包炎

6、关节炎

7、三叉神经病变

8、颊部红斑

9、血小板减少

10、肌炎(轻度)

11、有手背肿胀既往史

确定诊断:4项主要标准及抗U1RNP(+)和抗ENA>或=1:4000,除外抗SM抗体(+)。

三、可能诊断:

1、三项主要标准

2、二项主要标准(1-3项标准中的1项或1项以上)和二项次要标准及抗U1RNP(+)和抗ENA>或=1:10000

四、可疑诊断:

1、三项主要标准

2、二项主要标准及抗U1RNP(+)和抗ENA>或=1:10000

3、一项主要标准和三项次要标准及抗U1RNP(+)和抗ENA>或=1:10000

(八)、重叠综合征诊断标准

同时或先后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结蹄组织病,并均可满足各自诊断条件者。可有SLE与PSS 重叠;PSS与PM或DM重叠;SLE与PM重叠;SLE与RA重叠;SLE与结节性多动脉炎重叠等。亦可出现以上六种结蹄组织病与其近缘疾病之间的重叠,如与白塞病、干燥综合征、结节性脂膜炎或韦格内肉芽肿病之间的重叠,还可与桥本甲状腺炎、溶血性贫血等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重叠。有时可出现上述疾病之间的移行或转化。

(九)、指导风湿热诊断的Jons标准

一、主要表现:

1、心脏炎

2、多关节炎

3、舞蹈症

4、环行红斑

5、皮下节结

二、次要表现:

1、已经有风湿热或现患风湿性心脏病

2、关节痛

3、发热

4、ESR加速或C发应蛋白阳性或白细胞数增多

5、P-R间期延长

凡临床上有以上2项或1项主要表现加2项次要表现,并有近期链球菌感染证据,如ASO 增高或咽试子培养阳性者,可确立风湿热诊断。

(十)、幼年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美国风湿协会1989年修订的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在16岁以下。

2、一个或几个关节炎症,表现为关节肿胀或积液,以及具备以下两种以上体征如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活动时疼痛或触痛及关节局部发热。

3、病程在6周以上

4、根据起病最初6个月的临床表现确定临床类型。(1)多关节型:受累关节5个或5个以上。(2)少关节型:受累关节4个或4个以下。(3)全身型:间歇发热,类风湿皮疹、关节炎、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

5、除外其他类型关节炎。

如果只有典型发热和皮疹而不伴随关节炎者,应考虑可能为全身型JRA。如果合并关节炎,可确定为全身型JRA。

(十一)、脊柱关节病诊断标准(1991年Amor诊断标准)

1、夜间腰痛或背痛,或腰或背区晨僵1

2、不对称性少关节炎2

3、臀区痛——如左右交替痛1或2

4、手指或足趾腊肠样2

5、足跟痛或其他明确附着点炎痛2

6、葡萄膜炎2

7、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子宫颈炎,关节炎起病1月前发生1

8、急性腹泻伴有关节炎,或关节炎起病1月前发生腹泻1

9、现有或既往史有银屑病或龟头炎或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小肠炎)1

10、骶髂关节炎(双侧>2级,单侧》3级,遗传背景)3

11、HLA-B27(+)和/或家族史有强直性脊柱炎、REITER综合征、葡萄膜炎、银屑病或慢性肠病3

12、用非甾体抗炎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停药后症状复发。

注:以上12项积分至少达6分者可考虑为脊柱关节病

(十二)、白塞综合征诊断标准(日本198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

一、主要症状:

1、反复口腔溃疡

2、皮肤病变:结节红斑、皮下栓塞性静脉炎、毛囊炎样皮疹、痤疮样皮疹

3、眼病变: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

4、外阴溃疡

二、次要症状

1、无畸形关节炎

2、附睾炎

3、回盲部溃疡为主的消化系统病变

4、血管病变

5、中度以上的中枢神经病变

三、诊断标准

1、完全型:病程中有4个主要症状出现。

2、不完全型:(1)病程中有3个主要伴2个次要症状;(2)病程中有典型眼病变及另1个主要症状或2个次要症状。

3、可疑者:有主要症状出现,但尚不够诊断标准,或是反复出现次要症状并有恶化倾向。

4、特殊类型:肠白塞病、血管白塞病、神经白塞病。

有助于诊断的方法

1、皮肤针刺反应

2、炎症反应迹象:血沉上升,血清CRP阳性,外周血白细胞增多。

3、HLA-B15(B5)阳性。

(十三)、痛风诊断标准(Holmes1985)

1、在滑囊积液的白细胞内有尿酸盐结晶。

2、痛风结节针吸或活检中有尿酸盐结晶。

3、未查出有特殊的尿酸盐结晶,但有高尿酸血症,典型的急性关节炎发作和无症状间歇期,及对秋水仙碱治疗有特效者。

具备上述3条中任何1项者可确诊。

二、国内诊断标准

(一)风湿性关节痛

1、有风湿寒邪侵袭史

2、症状有些关节或肌肉酸楚,麻木、疼痛甚至剧痛;活动困骓,遇冷或天气变化(阴天、下雨、刮风)病情加重。

3、体征受累关节因疼痛所至活动功能受限,但活动后减轻;多数病例只痛不肿,少数病例在关节周围轻度肿胀(无红热)。

4、实验室检查ESC绝大多数正常,少数稍快,ASO、RF、血常规等皆属正常。5、X线检查除少数病例可见软组织肿胀外,一般崐无骨质改变;由于风湿寒邪(尤以湿或寒湿之邪)长期刺激;部分病例可并发骨质增生(此并非老年退行性改崐变所致),应进行X线摄片予以排除。如有骨质增生应诊断为风关痛并骨质增生。

6、预后缓解期或治愈后受累关节不留畸形,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二)风湿性关节炎(简称风关炎)

1、病前多有溶血性球菌感染史

2、症状四肢大关节(腕、肘、肩、踝、膝、髋)游走窜痛或肿痛。

3、体征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或肿痛,活动功能受限,部分病例可兼有低热,结节性红斑、环形红斑或心脏病变等。

4、实验室检查活动期ESR一般多增快,非活动期多正常。活动期ASO多阳性(1:600u 以上),如ASO阴性者(1:400u以下),必须见有环形红斑或结节红斑,否则不能诊为风关炎。

5、X线检查受累关节仅见软组织肿胀,无骨质改变。

6、预后缓解期或治愈受累关节不留畸形。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

1、症状态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他病鉴别,关节症状必须持续6周以上),晨僵。

2、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取限,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3、实验室检查RF阳性,ESR增快。

4、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均可诊断。

分期

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虽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公显未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庋腐蚀。

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纤维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大中型融合。

(四)强直性脊柱炎

1、症状以两骶骼关节,腰背部反复疼痛为主。

2、体征早、中期患者脊柱子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晚期患难与共者脊柱子出现强直或驼背固定,胸廓活动度减速少或消失。双侧骶骼关节检查(如骨贫分离试验、骨盆挤压试验、4字试验等)显示阳性结果。

3、实验室检查ESR多增快,RF多阴性,HLA-B27多阳性。

4、X线检查:具有强直性脊柱子炎和骶骼关节典型改变。

分期

早期:脊柱功能活动受阴,X线显不骶骼关节间隙模糊,椎小关节正常或公关节间隙改变。中期:脊柱活动受阴甚至部分强直,X线显示骶骼关节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方椎、小关节骨质破坏间隙模糊。

晚期:脊柱子强直或驼背固定,X线片显示骶骼关节融合,脊柱旦竹样改变。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 一、诊断标准: 1. ACR(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诊断标准: (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 (2)至少三个关节区的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 (3)手关节炎。关节肿胀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 (4)对称性关节炎。同时出现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 (5)皮下结节。 (6)RF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的检出率<5%。 (7)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注:表中1-4项必须持续超过6周,符合表中7项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RA 但是,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2. 国内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1988): 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并有如下分期: 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3. 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2010)新标准:

风湿病诊断标准

一、国外诊断标准(1987年美国风湿协会(ARA)诊断标准)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1小时,持续至少6周。 2、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炎肿胀持续至少6周。 3、腕关节、掌指关节或近侧指间关节肿胀6周或以上。 4、对称性关节肿胀。 5、手的X线照像应具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改变而且必须包括糜烂和骨质脱钙。 6、类风湿结节。 7、类风湿因子阳性。 具备上述4项即可确诊。 分期: A、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 B、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腐蚀。 C、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纤维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惩破坏、脱位或融合。 (二)、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 1、下背疼痛持续3个月,活动后减轻,休息后无缓解。 2、腰椎侧弯和前后活动受限,扩胸度较正常年龄组及性别减少。 3、双侧II——III级骶髂关节炎。 4、单侧II——IV级骶髂关节炎。 确诊:单侧II——IV级或II——III级骶髂关节炎和至少具备3条临床资料中的1条。(三)、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美国风湿协会(ARA)1982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1、颊部红斑:遍及颊部或高出皮肤的固定性红斑,常不累及鼻唇沟部位。 2、盘状红斑:隆起的红斑上覆有角质性鳞屑和毛囊栓塞,旧病灶可有萎缩性斑痕。 3、光过敏:日光照射引起皮肤过敏。 4、口腔溃疡:口腔或鼻咽部无痛性溃疡。 5、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2个以上周围关节,关节肿痛或渗液。 6浆膜炎:(1)胸膜炎:胸痛、胸膜摩擦音或胸膜渗液。

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关节炎,会对关节、软骨和骨骼构成组织造成破坏,以及对多种器官系统带来炎症改变,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疾病。RA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严重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和质量生活。因此,正确诊断RA和早期有效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诊断RA的基本原则是“按症状诊断”,症状的准确判断是依据《风湿性关节炎国际诊断准则(ACR/EULAR诊断准则)》(简称ACR/EULAR 诊断准则)。根据中国临床免疫学会《关节炎共同诊断标准》,智能诊断RA需三项以上满足:1.反复性疼痛或僵硬4周以上,并伴有可变的疼痛模式、症状性变化及体征性变化;2.肌肉关节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3.血液学检查结果;4.免疫学检查结果;5.病理学检查结果。 疼痛性关节活动度检查是RA的主要诊断依据,包括查看外表、关节活动度和比较活动度检查等,以便诊断受累关节的病变程度。关节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楚反映RA病变部位,对关节病变的程度、活动度及对症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是RA的首要检查手段之一。 血液学检查是诊断RA的重要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上,患者常有白细胞偏多、伴有粒细胞偏多;血淀粉样物质检查,尿胆原测定及C反应蛋白检查,可以反映RA活动度。 免疫检查是诊断RA以及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检查指标之一。检测常见的免疫指标有IgM、IgG、IgA、抗核抗体(AN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等。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RA的重要依据,也是诊断的难点和诊断的最终凭据。可以采用组织学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细胞生物学检查和流式细胞术等多种诊断方法检查患者的关节平滑肌组织情况。 此外,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应观察抗炎活动度,如果持续反复性发病,应考虑RA诊断,并采取相关的措施及时有效控制RA的发展。 总之,RA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多种检查项目,来做出准确的诊断结论。此外,患者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主动沟通,积极参与,也是RA诊断及治疗的重要环节。

风湿类疾病国内诊断标准

风湿类疾病国内诊断标准 (一)强直性脊柱炎 1、症状以两骶骼关节,腰背部反复疼痛为主。 2、体征早、中期患者脊柱子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晚期患难与共者脊柱子出现强直或驼背固定,胸廓活动度减速少或消失。双侧骶骼关节检查(如骨贫分离试验、骨盆挤压试验、4字试验等)显示阳性结果。 3、实验室检查ESR多增快,RF多阴性,HLA-B27多阳性。 4、X线检查:具有强直性脊柱子炎和骶骼关节典型改变。 分期 早期:脊柱功能活动受阴,X线显不骶骼关节间隙模糊,椎小关节正常或公关节间隙改变。

中期:脊柱活动受阴甚至部分强直,X 线显示骶骼关节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方椎、小关节骨质破坏间隙模糊。 晚期:脊柱子强直或驼背固定,X线片显示骶骼关节融合,脊柱旦竹样改变。 (二)风湿性关节痛 1、症状有些关节或肌肉酸楚,麻木、疼痛甚至剧痛;活动困骓,遇冷或天气变化(阴天、下雨、刮风)病情加重。 2、实验室检查 ESC绝大多数正常,少数稍快,ASO、RF、血常规等皆属正常。 3、有风湿寒邪侵袭史 4、体征受累关节因疼痛所至活动功能受限,但活动后减轻;多数病例只痛不肿,少数病例在关节周围轻度肿胀(无红热)。 5、X线检查除少数病例可见软组织肿胀外,一般?无骨质改变;由于风湿寒邪(尤以湿或寒湿之邪)长期刺激;部分病例可并 发骨质增生(此并非老年退行性改?变所

致),应进行X线摄片予以排除。如有骨质增生应诊断为风关痛并骨质增生。 6、预后缓解期或治愈后受累关节不留畸形,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三)风湿性关节炎(简称风关炎) 1、病前多有溶血性球菌感染史 2、症状四肢大关节(腕、肘、肩、踝、膝、髋)游走窜痛或肿痛。 3、体征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或肿痛,活动功能受限,部分病例可兼有低热,结节性红斑、环形红斑或心脏病变等。 4、实验室检查活动期ESR一般多增快,非活动期多正常。活动期ASO多阳性(1:600u以上),如ASO阴性者(1:400u以下),必须见有环形红斑或结节红斑,否则不能诊为风关炎。 5、X线检查受累关节仅见软组织肿胀,无骨质改变。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1.ACR评价标准:RA的治疗反应可根据下列标准评价: 1)临床症状:包括关节肿痛、晨僵时间、关节肿胀、疲劳、全身不适等。 2)体征:包括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度、畸形、皮下结 节等。 3)实验室检查:包括RF、抗CCP抗体、ESR、CRP等。 2.DAS评价标准:RA的治疗反应可根据疾病活动分数(DAS)评价。DAS包括关节肿痛、晨僵时间、关节肿胀、 疲劳、全身不适等指标。 3.SDAI评价标准:RA的治疗反应可根据简化疾病活动指 数(SDAI)评价。SDAI包括关节肿痛、晨僵时间、关节肿胀、疲劳、全身不适等指标。 4.CDAI评价标准:RA的治疗反应可根据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价。CDAI包括关节肿痛、晨僵时间、关节肿胀、疲劳等指标。 5.RAPID3评价标准:RA的治疗反应可根据Rapid3评价。RAPID3包括关节肿痛、晨僵时间、全身不适等指标。

6.EULAR评价标准:RA的治疗反应可根据欧洲风湿病联盟(EULAR)评价。EULAR评价包括疾病活动水平、治疗反应、疾病活动的持续时间等指标。 ___和他的团队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主要是根据各关节软骨的面积确定各关节的指数。他们通过称量覆盖骨骼上关节软骨原先占据面积的铝箔的重量获得了相对准确的关节指数,具体数据见表47-6. 在计算疾病程度时,可以将受累关节的指数相加后除以 10再乘以百分号,从而得到代表关节受损程度的一个百分比。这个百分数对于估计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疾病进展情况(spread)有效,在发病初期也可N代表疾病的活动性,但大于关节畸 形的发生率。而随着疾病的进展,关节畸形及活动受限的发生率会逐渐超过这个值。如果希望将关节炎症程度以及畸形程度考虑在内,则评估就变得相对复杂。依靠影像学方法等可以较准确地确定关节受损程度,但操作上比较麻烦。通过研究,Lansbury及其同事认为可以将症状粗略地分为4级(表47-7), 但具体到一个病人时分类只能依靠临床医生的分析以及经验。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价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评 价标准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评价标准 一、诊断标准: (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诊断标准: (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 (2)至少三个关节区的关节炎:关节肿痛涉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共14个关节区中至少3个。(3)手关节炎。关节肿胀累及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腕关节。(4)对称性关节炎。同时出现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关节炎(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不要求完全对称)。 (5)皮下结节。 (6)RF阳性(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的检出率﹤5%)。 (7)手和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或骨质疏松。 注:表中1-4项必须持续超过6周,符合表中7项中至少4项者可诊断为RA。但是,不除外符合标准者合并另一种疾病的可能性。 2.国内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1988): 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并有如下分期: 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3.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2010)新标准:

风湿病常见临床指标介绍

风湿病常见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1、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因为这种抗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延续时间较长,因此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发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正常值阴性(<20kU/L) 阴性(乳胶凝结试验)。 临床意义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结节病,SLE等。RF是一种自身抗体,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因5%的正常老年人RF可阳性,随年龄的增高,阳性率可增高,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人,RF假阳性率为2-25%不等。而且在许多其他疾病中出现,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SLE、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风、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活肝、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检测到类风湿因子。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且骨破坏发生率高。有学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是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因子。 2、血沉[ESR]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显著增快,是病情活动程度的指标。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临床意义:血沉增快,应该考虑以下病理性因素:(1)风湿活动或病情活动: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2)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hyperglobuinemia):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慢性肾炎和肝硬化等引起的相对性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等血浆病理性高球蛋白血症。值得注意的是如IgM明显增多而导致血浆黏稠度增高(高黏综合征)的巨球蛋白症患者,血沉可正常甚至减慢。(3)各种急性的全身和局部感染:活动性结核病,心肌炎,疟疾,肺炎等;(4)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1周左右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5)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常使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6)其它: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铜、砷或酒精中毒等。 3、抗链球菌溶血素“O” 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 正常参考值:成人<200 U。 正常值因试剂不同,年龄、季节、天气、链球菌感染情况,尤其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别。溶血性链球菌发生的一种代谢产物能溶解红细胞,因此这种产物被取名为“O”溶血素人体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O”溶血素在体内作为一种抗原物资存在。为了对抗这测定这种能中和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含量,就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正常仁一般在200单位以下,若高于200单位,说明最近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些病人抗”O”升高,但是没有关节酸痛等症状,不能以为就是患了风湿关节炎,只能说明近期曾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患了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一类疾病。但是,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切实与链球菌的感染有关,因此,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抗“O”是会升高的。据研究,柯萨奇B病毒、高胆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肾病综合症等疾病,均可展现非特异性的抗“O”增高,但是滴度不是很高,

acr-eular标准

标题: ACR/EULAR标准:风湿病诊断与治疗的里程碑 导言: 风湿病是一类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症状包括关节炎、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和全身性疲劳等。为了确诊和治疗风湿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与欧洲风湿病学会(EULAR)联合制定的ACR/EULAR标准。本文将介绍ACR/EULAR 标准的背景、内容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背景: ACR/EULAR标准于2010年首次发布,旨在为风湿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统一的指导。此标准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和影像学表现,确保风湿病的诊断和治疗具备一致性和准确性。 ACR/EULAR标准的内容: ACR/EULAR标准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诊断和治疗。该标准将RA的诊断分为四个层次,包括关节炎的存在、症状的持续时间、关节受累的部位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除此之外,标准还规定了关节炎的影像学要求和排除诊断的重要指标。 ACR/EULAR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ACR/EULAR标准已成为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该标准,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RA,并及早开始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症状。此外,标准还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并在疾病监测和随访中提供指导。 ACR/EULAR标准的优势和局限性: ACR/EULAR标准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医生能够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然而,该标准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风湿病,有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体化处理。 结论: ACR/EULAR标准是风湿病诊断和治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凭借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该标准为医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以确保风湿病患者得到最佳的诊断和治疗。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期望未来能有更加精确和个体化的风湿病标准的出现,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风湿病诊疗常规

风湿病诊疗常规 一、类风湿关节炎 (一)诊断要点 根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标准: 1、晨僵 2、3个或3个区域关节部位的关节炎 3、手关节炎 4、对称性关节炎 5、类风湿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 7、放射学改变 符合上述4项,病程大于等于6周,并能排除其他结缔组织病,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二)鉴别诊断 1、骨关节炎 2、痛风 3、银屑病关节炎 4、强直性脊柱炎 5、系统性红斑狼疮 6、感染性关节炎 (三)药物治疗 1、非甾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洛索洛芬阿西美辛舒林酸 罗非昔布等 以上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DSAIDs同时服用. 2、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 1)甲氨蝶呤小剂量5-15mg/周 2)柳氮磺吡啶0.5-1.0 每天2-3次 3)来氟米特20mg/d 二线用药

4)抗疟药氯喹或羟氯喹 5)青霉胺从小剂量开始,渐渐增量至0.25,每天3次 6)金诺芬3mg 每天2-3次 7)硫唑嘌呤50-100mg/天 8)环孢素3-5mg/kg.d 3、糖皮质激素用小剂量5-10mg/d (四)外科治疗 1、滑膜切除术 2、人工关节置换术 (五)心理和康复治疗 (六)其他治疗: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二、成人Still病 (一)诊断标准 Cush标准 1.必备条件 发热>39℃ 关节痛或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阴性 抗核抗体阴性 2.加下列2项条件 白细胞>15x109/L 皮疹 胸膜炎或心包炎 肝大或脾大或淋巴结肿大 (二)鉴别诊断 1、感染性疾病

2、恶性肿瘤 3、结缔组织病 4、血管炎 (三)治疗方案及原则: 类似类风湿关节炎,1/4左右经合理使用NSAIDs可以控制症状,预 后较好。 三、强直性脊柱炎 (一)诊断标准 纽约标准:1)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 息不减轻; 2)腰椎在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 3)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值; 4)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Ⅳ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Ⅳ级。 如果患者具备4)并分别附加1)~3)条中的任何1条可确 诊为AS (二)非药物治疗 1.病者及家属的宣教 2.谨慎不间断的体育锻炼 3.站、立、卧姿势 4.定期测身高,及早发现脊柱弯曲 (三)药物治疗(类似类风湿关节炎) 1、非甾类抗炎药 2、柳氮磺胺吡啶 3、甲氨蝶呤 4、糖皮质激素:对其他治疗不能控制的下背痛,在CT指引下行皮质 类固醇关节注射,部分患者可改善症状,疗效可持续3个月左右。

严重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严重类风湿关节炎(2023年版) 一、类风湿关节炎(RA)标准住院流程 (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M05 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 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1h,连续时间≥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连续时间≥6周。 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连续时间≥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连续时间≥6周。 5、皮下结节。 6、手部X线片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确诊RA,至少需具有7项中的4项标准。 为了对初期RA及时诊断和干预,2023年欧洲风湿病协会(EULAR)与美国风湿病学会共同提出了新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1、受累关节数(0-5分):1个中大关节0分;2~10个中大关节1分;1~3个小关节2分;4~10个小关节3

分;>10个,至少1个为小关节5分。 2、血清学抗体检测(0-3分):类风湿因子(RF)或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均阴性0分;RF或抗CCP至少1项低滴度阳性2分;RF或抗CCP至少1项高滴度阳性3分。 3、滑膜炎连续时间(0-1分):<6周0分;6周1分。 4、急性期反映物(0-1分):C反映蛋白(CRP)或红细胞沉降率(ESR)均正常0分;CRP或ESR增高1分。 以上4项累计最高评分6分或以上可以诊断RA。 (三)病情活动度的判断。 根据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CRP、有无骨侵蚀破坏等指标可以判断RA的疾病活动度。病情活动指数(DAS28)较常用。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23年),《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 1. 非药物治疗 (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 (2)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2. 药物治疗:涉及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

风湿三项

风湿三项(ASO RF CRP) 1 抗O (aso) 临床意义: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1周后,ASO即开始上升,4—6周内达高峰。风湿热病人于感染后4—6周时,80%可见ASO增高,如有血沉增快及白细胞增多,应结合临床表现,考虑风湿活动。 2、高胆固醇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ASO也可增高,可能被检血清中有某种抑制溶血的物质存在。 2 类风湿因子(RF)测定 参考值:正常人1:20稀释血清为阴性。 临床意义: 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其他风湿性疾病如SLE阳性率为20%—25%;硬皮病与皮肌炎阳性率为10%—24%,滴定度较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RF有IgG、IgA、IgM、IgD和IgE五类,用凝集试验法测出的主要是IgM类。多数作者认为,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G类RF的含量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IgA类RF见于RA、硬皮病、Felty综合征和SLE,是RA临床活动的一个指标。IgD类RF研究甚少。IgE类RF除RA患者外,也见于Felty综合征和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 RF的检测大多数RA患者血清中含有巨球蛋白类抗体,称RF。RF是抗变性IgG自身抗体,能与人或动物的变性IgG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现实验室测定RF的方法主要是胶乳凝集法,此方法特点:经济、简便、快速。约70%~90%RA患者血清中可检出RF阳性。RF在RA中的检出率和效价高于多种其他疾病,RF阳性支持早期RA倾向性诊断。尽管RF在RA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但并不具有特异性,如红斑狼疮、风湿结节、病毒性感染、细菌感染等体内均可测出低效价的RF,给RA的诊断带来困难。因此RF对预测发生本病的价值不大,RF的检测不适合作为筛选本病的一个检验项目。但高滴度的RF对RA的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即随着RF滴度升高,RF对RA诊断特异性增强。 3 C反应蛋白(CRP)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能与肺炎双球菌C多糖体反应的急性期反应蛋白,能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其他的免疫调控作用。它广泛分布于人体,胸水、腹水心包液、血液等处。在炎症、组织损伤时常迅速升高CRP能激活补体、促进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运动与吞噬有调理素样作用,并具有其他的免疫调控作用;能促进测定正常人末稍血单核细胞对黑色素瘤细胞的破坏作用;能影响淋巴细胞对促细胞分裂物质的反应性,与部分T淋巴细胞结合,抑制其功能;能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血小板第3因子活化和内源性ADP与5—羟色胺释放,对血小板凝集和血块收缩有抑制作用。临床意义: ⑴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在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线损伤等时,CRP在病后数小时迅速升高,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影响。 ⑵各种化脓性炎症、组织坏死(心肌梗塞、严重创伤、烧伤等)、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血清CRP含量增高。 ⑶风湿热急性期及活动时,CRP含量可高达200mg/L。病情好转逐渐下降到正常。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典型类风湿根据其发病多为女性青壮年,关节肿胀呈对称性,最先侵犯四肢小关节(特别是手指关节、跖趾关节),有晨僵,有类风湿结节、血中RF阳性,以及典型的X线表现等,诊断一般无困难。晚期有关节滑膜肥厚及关节畸形,如指掌关节尺侧偏斜则更易诊断。 我们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诊断标准。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必须具备下述7条中4条或4条以上: ①晨僵至少1小时,持续6周以上。 ②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以上。 ③腕关节、掌指关节(MCP)或近端指间关节(PIP)肿胀6周以上。 ④对称性关节肿胀。

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二)

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二) 来源:“HAOYISHENG”微信号 类风湿关节炎 【病史采集】 1.关节表现:主要累及小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应包括受累关节部位、晨僵、痛与压痛、肿胀、畸形及功能障碍。 2.关节外表现:除发热、食欲减退、乏力、贫血等周身症状外,伴随关节炎随时皆可出现以下表现: (1)类风湿结节; (2)类风湿血管炎; (3)肺(肺间质病变、结节样改变、胸膜炎); (4)心(心包炎、类风湿心脏病); (5)神经系统(脊髓受压、周围神经炎/病); (6)肾(药物性肾损害、淀粉样变); (7)干燥综合征(口干、眼干); (8)Falty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伴脾大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生命体征、各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关节体征:肿胀、压痛、表面温度、畸形、活动度、双手握力; (2)关节外体征:皮下结节以及受累器官的相应体征。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应做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补体、类风湿因子+滴度、抗核抗体、抗ENA抗体; (2)必要时做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Sa抗体、抗RA33抗体等。

2.器械检查: (1)应做手足关节X光正位片、胸部X光正位片; (2)必要时做心电图、心脏及肝脾B超、CT、MRI。 3.特殊检查:必要时做关节穿刺滑液检查和类风湿结节活检。 【诊断与鉴别诊断】 1.有下述7项中的4项者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1)晨僵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 (3)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 (4)关节肿对称性; (5)皮下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7)手X线改变,应包括有骨侵蚀及脱钙。 2.类风湿关节炎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强直性脊柱炎; (2)骨关节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4)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 (5)痛风; (6)结核性关节炎; (7)风湿性多肌痛。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关节制动(急性期)、关节功能锻炼(恢复期)、物理疗法等。 2.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选用1种,不可同时用2种。 (2)慢作用抗风湿药:如甲氨喋呤、柳氮磺胺吡啶、金诺芬、氯喹、青霉胺、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霉素A、雷公藤多甙等,应视病情选用一种甚至2种以上的联合应用,强调个体化。 (3)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可滥用,只适应于有关节外症状或关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