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拿出手中的一个纸条(长65毫米)

2.提出问题和要求:你能测量出他的长度吗?自己独立完成

3.暴露资源

1)65毫米;2)6厘米5毫米

4.组织研讨:这张纸条的长度即可以用6厘米5毫米表示,也可用65毫米表示,

这是怎么回事呢?

5.提升认识

师小结:单位不同,表示的方法就不同

三、巩固练习

二、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基础题

一、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把小刀长约7()4()。

2.一本字典的厚度大约是3()。

3.一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

4.这栋楼房高约35()。

二、连一连。

13毫米42毫米

4厘米2毫米170毫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三、实践应用,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

1毫米的认识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22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正确的表象。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 学生准备:直尺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点名学生回答) 师:你能比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点名学生演示)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21页例1。 (1)认识毫米。 师:同学们每人手里都有1本数学课本,你能估计一下这本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吗?(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出了各自不同的估计结果,究竟哪位同学估计更准确?我们应该如何验证呢?(引导学生回答用尺子量)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用尺子来量一量,大家要尽量测得准一点哦!(学生独立测量,老师巡视提醒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师:同学们都测好了吗,刚才哪些同学估计的结果比较接近自己测量出的实际数据?请举手! 师:真不错,请你和大家说说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点名学生回答) 师: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出了“不到1厘米,只有4小格”“比18厘米多4小格”“不到19厘米,还差6小格”这样的话,说明这几位同学测量非常仔细,观察也非常认真。当测量的结果不到1厘米或者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如何准确表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老师板书)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 教案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及数学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间的换算。 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生回答)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思考,汇报) 师:1米和1厘米有什么关系?你能用手比划出来1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吗?

(生动手比划,感知学过的长度) 师: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哪些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发现新知 师:你们手里都有一本数学课本,你能估计一下这本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吗?大家互相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找学生汇报估测结果)师:估测的准确吗?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生回答测量)师:那么自己动手量一量吧,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刚才老师听到有几位同学说出了“18厘米多”、“大约18厘米”、“不到1厘米”、“大约1厘米”这样的话,那么当遇到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mm)。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探究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直尺,能不能找到1厘米的长度?在1厘米的长度厘米还能发现什么?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1厘米里面有许多小格,那么其中的1小格表示多长呢? (生回到,师小结: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这是放大后的1厘米,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师生齐数,得出1厘米里面有1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生齐读)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 进一步发展同学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 培养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丈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课件,纸尺,直尺,卷尺,一分硬币。 公开课教案JIAOXUE SHEJI数学三年级培训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

高了!你现在有多高,知道吗? 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 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 生2:××高1米35厘米。 …… 答: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 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丈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丈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丈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 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近1米39厘米? 师:这里面有咱们学的几个长度单位? 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 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米等于100厘米。 [评析:本节课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由谈话引入,围

绕着同学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亲切、自然,切合实际,同学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只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习,为后边的新知研讨打好了知识基础。]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公开课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毫米的 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 【主题与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和描述物体的长度。 2.经历用尺测量——用标准测量——不用尺画等操作活动,体会毫米、厘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知道1厘米=10毫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毫米产生、实践测量、生活应用的等学习场景,感悟毫米单位度量更精确的价值及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设计说明:基于课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叙写本课学习目标: 学什么:根据课标三年级测量单元相关的“内容要求”确定学习内容目标1、2; 学到什么程度:根据课标“学业要求”确定评价目标2、3; 怎么学:根据课标“学业质量”设计三个活动任务实现目标2、3。【资源与建议】

1. 毫米作为新的长度扩充单位,需要学生在测量情境中经历“更小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 2.由于1毫米较小,教学的目标是要建立准确1毫米的长度观念和具体的单位表象,用多媒体设备物体会被放大数倍,存在严重的视觉误差,建立表象无从谈起。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真实的直尺以及1毫米的生活实物,用这些生活中熟悉、常见且活动起来又易于小学生操作的物品作为建立表象的介质设计课堂活动。 3.提供测量方法的学习支架 本节课舍弃测量方法的教学,对单名数与复名数的等量代换也不作为重点。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在测量验证1毫米物品的活动中确实存在测量的操作障碍,因此在活动中需要提供操作的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测量方法的“锦囊”(见下图所示),保证每个孩子在测量活动中人人都能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获得成功的体验。 4. 4人一组操作学具准备:(见下图所示) 5个1元硬币、2个1分硬币、10张借书证、4张扑克牌、2块橡皮(厚1毫米)、一个信封锦囊。 5.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感悟毫米单位的度量价值。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唤醒旧知 我们以前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 1 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 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师: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预设:1米=100厘米。 师:你能估一估你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吗?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建立的长度观念进行估测,目的在于回顾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为毫米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探究点1 认识毫米 1. 估一估,量一量。 课件出示问题: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估得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注意测量时尺子的用法! 全班交流:能说说你量的是多少吗? 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 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 预设3:我量出的厚度不到1厘米…… 师:不到19厘米、不到1厘米这些长度具体是多少呢?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毫米。 师:观察自己的刻度尺,我们还发现在每一厘米中间 还有许多小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探究点2 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 课件出示直尺。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 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 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 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2. 感悟1毫米的长度。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预设1:身份证大约厚1毫米。 预设2: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 探究点3 用毫米作单位表示测量结果 师:你知道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吗?(学生自由回答)师科普:我们用的中性笔芯是用毫米作单位的,一般为:0.35毫米,0.5毫米,0.7毫米。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我们的手指甲约10天长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用毫米作单位的有好多。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理解毫米的实际意义。 2.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厘米 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即1厘米=10毫米。 3.能够使用毫米进行物体长度的测量和画线段。 4.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 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即 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理解毫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能够使用毫米进行物体长度的测量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演示讲解法。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的长度,并学会测量和画线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小朋友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们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你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 老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使用哪些工具呢?(尺子、三角板等)

老师:在开始课前,请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数学书,仔细观察,你们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你们能估计准确吗? 老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你们以前测量过吗?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书本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现在,请你们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老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我们该怎么办呢? 老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更准确地测量它们,我们就要研究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 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 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好又多、易初莲花、海王星辰”等会员卡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 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 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 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 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 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 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 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尺子、会员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量一量。 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如果我们要量课室的长我们就要用到“米”作单位,如果要量课本的长我们就要用到“厘米”作单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书本的长度,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课本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

3 测量 【单元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观念。 2.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吨”的轻重。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

高。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3.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如,让学生先估计课本的长、宽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长(宽),再测量验证。再比如,让学生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练习中设计三个不同路程的出游情境,提出“他们该怎样去?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在教学中,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

课题毫米的认识课型新授课课时3-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在具体的测量活动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知识要点:1厘米=10毫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 学法指导采用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 法 教具、学具 课件、米尺、学生 尺、线绳、各种小 物体等。 通案个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学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同学们,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出示放大的的1厘米图 (2)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互相交流一下 (3)在直尺上找一找,数一数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

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使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准备: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有多长。并会测量和线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比一比。 在小动物运动会上,两只蚂蚁A和B比跳远,让学生做裁判,比一比它们谁跳得远。课件出示a、b两条线段(a=5厘米,b=5厘

米3毫米),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2.要想准确地比较a、b两条线段的长,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就来学习毫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 设计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 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