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3测量1 毫米、分米的认识

小学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3测量1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分米的认识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课时目标导航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22页)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课件PPT、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的),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或储蓄卡),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

一、情景引入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毫米(mm)。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问: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位于厘米间的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mm)。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从尺子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10个)?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的长度,长度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用毫米作单位计量的。(电脑演示:①自动铅笔、签字笔标志mm、mm等;②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

第1题:284 2

第2题:略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毫米的认识

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都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1.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估测,在测量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一根绳子长6厘米,每10毫米剪一段,一共剪成几段?一共要剪几次?

分析:10毫米等于1厘米,要求剪成几段,用绳子的总长6厘米除以每段的长1厘米,

再用剪成的段数减去1即是要剪的次数。

解答:10毫米=1厘米6÷1=6(段)

6-1=5(次)

答:一共剪成6段,一共要剪5次。

解法归纳:剪绳子的次数等于剪成的段数减1。

将牙膏开口扩大1毫米

美国有一间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记录显示,前十年每年的营业增长率为10%~20%,令董事部雀跃万分。不过,业绩进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三年时,则停滞下来,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

董事部对此三年业绩表现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董事部说:“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个建议,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元!”

总裁听了很生气地说:“我每个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分红、奖励。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你还要另外要求5万元。是否过分?”

“总裁先生,请别误会。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一分钱也不必付。”年轻的经理解释说。

“好!”总裁接过那张纸后,阅毕,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那位年轻经理。

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 mm。

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

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多用1 mm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倍呢?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小学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3测量1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分米的认识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课时目标导航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22页)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课件PPT、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的),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或储蓄卡),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 一、情景引入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毫米(mm)。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问: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位于厘米间的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mm)。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从尺子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10个)?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的长度,长度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用毫米作单位计量的。(电脑演示:①自动铅笔、签字笔标志mm、mm等;②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 第1题:284 2 第2题:略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毫米的认识 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都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1.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估测,在测量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备课资料参考 【例题】一根绳子长6厘米,每10毫米剪一段,一共剪成几段?一共要剪几次? 分析:10毫米等于1厘米,要求剪成几段,用绳子的总长6厘米除以每段的长1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三年级上数学《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小朋友们,大家还记得上学期咱们学过的量长度的单位吗?你能用手指和胳膊比量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我们在什么时候用到米?什么时候用到厘米?(学生比划) 2、揭题: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分米和毫米。 二、新授知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 )毫米5厘米=( )毫米70毫米=( )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三、生活中的毫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 (3) 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四、练习 1、你能说说他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 小组合作练习: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先讨论量这两种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再独立进行测量。 2、在(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 ) 床长2( ) 大米宽2( ) 黄瓜长2( )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 3、身边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是一毫米长度或厚度的吗?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太湖县百里镇虹桥小学王如情 一、教学内容: 毫米、分米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五、教学教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铅笔,硬币,纸张,书本,小棒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1、复习旧知 提问:现在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猜一猜老师我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公布答案:老师我今年的身高是1米56厘米(并在黑板上板书答案),这里有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米和厘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测量 知识点归纳

《测量》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一、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用字母分别写作mm、cm、dm、m、km 。 2、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常用毫米作为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为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常用千米作为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3、在直尺上,相邻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相等的,是1毫米。 4、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有多长: ①一分钱的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②一只手指的手指甲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一个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④一张书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⑤1千米有多长,可以参考自己学校的操场1圈有多少米,例如400米一圈,则跑两圈半就跑了1千米。 5、大小比较: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6、单位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1千米=1000米。进率是1000 。 7、大单位转化为小单位,看进率有几个0,就在末尾添上几个0 。 8、小单位转化为大单位,看进率有几个0,就在末尾去掉几个0 。 9、不同单位的数要进行比较或者计算,应先把单位转换为相同的。

知识点二、吨的认识 1、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用字母分别写作g、kg、t 。 2、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为单位。测量一般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千克作为单位。测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常用吨作为单位。 3、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①一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 ②四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③一辆小汽车大约重1吨。 4、大小比较:1吨>1千克>1克 5、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 6、大单位转化为小单位,看进率有几个0,就在末尾添上几个0 。 7、小单位转化为大单位,看进率有几个0,就在末尾去掉几个0 。 8、不同单位的数要进行比较或者计算,应先把单位转换为相同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课件【三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课件【三 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 (三)德育点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

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3教师板书:1厘米10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6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重点知识复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复习 第三单元:测量 基本概念: 1、常用的长度单位,从小到大: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这些长度单位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计量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km),(主要用于计量行程,比如车速,两地距离等)。人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15分钟。 记忆方法:结合生活常识用手势比拟, 1毫米:两指尖微微张开,即身份证、硬币的厚度; 1厘米:指甲盖的长度,即直尺上相邻两个数据之间的距离; 1分米:两手指张开的距离,直尺上从0-10之间就是1分米; 1米:两手张开,两臂之间的长度,老师上课用的米尺就是1米长。 熟记进率: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2、常用的重量单位,从小到大:克(g)、千克(kg)、吨(t),每相邻的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平常我们多用克与千克表示(如食物、人体重量等),计量较重的物体时,用吨做单位(比如大型货物、汽车、轮船、飞机等的载重量)。记忆方法:结合生活经验,熟记进率,超市里购物,多观察包装袋上所标重量,多用克作单位;人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体重在25千克左右,成人体重大约在50-80千克左右;大型货物与车船载重一定用吨作单位。 熟记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3、单位换算方法:在熟记单位进率的基础上, 小单位化大单位:小单位的数÷进率=大单位的数 大单位化小单位:大单位的数×进率=小单位的数 基本练习: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可用实物结合生活经验来判断填写) 一棵树高约100()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 一块橡皮长约4()一桶花生油重5() 一只曲别针重约2()一辆货车能载重约10 ()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 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一头大象重4() 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一盏台灯的高约2() 一只猫重2()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 2、在○里填上>、<或=。(记住:同级单位才能进行比较,不能只看数的大小) 6厘米○60毫米 50千米○400厘米 800克○1千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毫米、分米的概念。 2.学生能够准确读写毫米、分米的数值。 3.学生能够运用毫米、分米单位在生活中对长度进行测量。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毫米、分米的概念。 2.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毫米、分米的数值。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毫米、分米之间的转换关系。 2.帮助学生练习运用毫米、分米进行长度测量。 四、教学准备 1.手段材料:黑板、彩色粉笔、尺子、绳子、毫米尺和分米尺。 2.教师准备:教案、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1.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测量长度,近距离的物体一般用毫米,稍微远一点的物体就要用分米了。那么,毫米和分米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步:讲授 1.引导学生观察毫米尺和分米尺,然后解释这两种尺的概念和区别。

2.让学生手握一个尺子,看看上面有没有刻度,然后让学生注意每一条长线代表着多少个单位,然后告诉学生,毫米尺是用“毫米”作为计量单位进行长度测量,每一个短线代表1毫米;而分米尺是用“分米”作为计量单位进行长度测量,每一个长线代表1分米。 3.请学生看看教师的笔记,学习如何画图表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 第三步:练习 1.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然后记录下自己的身高和其他同学的身高。 2.让学生用毫米尺和分米尺测量教室的一些物体,例如桌子、椅子等等,并记录下每个物品的长度。 3.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应的练习,并将尺子的刻度和长度写出来。 第四步:巩固 1.请学生观察一组图形,其中一些图片是用“毫米”做单位,而另一些图片是用“分米”做单位,然后求出这些图形的长度。 2.让学生解决一些长度单位转换的例题,例如:如果一根绳子的长度为3分米4毫米,那么用“毫米”表示这个长度应该是多少? 第五步:总结 1.给学生总结当天所学的知识点,并强调毫米、分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让学生填写自己的学习笔记,帮助他们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六、作业 1.请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2.每位学生写一篇总结,列举出他们掌握的三个知识点。 七、板书设计 毫米尺:1毫米=1个短线 分米尺:1分米=10个毫米=10个短线=1个长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毫米、分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 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用尺子测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 毫米,1分米=10厘米。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他们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用尺子测量的能力。而且学生已具备直观感知和简单的抽象推理能力。这些都是教学中的可利用资源。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估测、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说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体现新形势下课改要求,在教法上我主要重在借助直观、引导观察操作,形成表象,建立长度观念。同时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操作、简单的推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我着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理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点,知道1厘米= 10毫米、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简单的推理水平。 3. 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点。 三、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点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理解——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适宜,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 1.理解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理解——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新人教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4.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 理解长度单位剪的十进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说教学和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这里我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1、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1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的1厘米,接着通过闭眼想1厘米,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归纳测量的方法。(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0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方法绝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测量,往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设计意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 说课稿(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中《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该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分米和毫米,是日常生活中测量的需要,是对以前知识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并为以后学习千米打下基础。教材十分注重联系以前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直尺,体会新知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画、估、数、比、量等多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能力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长度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1、操作实践法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课件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课设计及反省 教课目的: 1、经过丈量物体长度的活动,感觉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点 和着手操作能力。 2、经过实质丈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经过估一估计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着手能力。 教课要点: 感觉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 教课难点: 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课准备: IC 卡、回形针、一分米长的纸卡、米尺 教课过程: 一、课题引入。 1.能谈谈你的身高吗?用到了哪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的有关知识。 3.你还知道其余的长度单位吗?(报告)今日先来研究毫米和分米。(板书 课题) 二、认识毫米。 谁知道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给大家介绍一下。 1. 在格尺上找到 1 毫米。

2.IC 卡的厚度大是 1 毫米,感知 1 毫米的度。 3.一哪些西的度能够用毫米做位。 4.通数格尺上的格子领会 1 厘米 =10 毫米,介国位符号,用字母表示个关系式。 5.先估,再量 IC 卡的度和回形的度。同桌合作,量出食指的 度。 6.画段: 2cm5mm 30mm 10cm 三、分米。 1.段 10 厘米能够成 1 分米,介国位符号,用字母表示个关系式。 2.在格尺上找到 1 分米:数字 0-10 、1-11 、2-12 ⋯⋯ 3.用手卡住 1 分米的彩条,比划一下 1 分米有多。 4.四人小合作,用手中的工具量桌子的高度。 5.四人小合作,利用手中的米尺和已知道的关系式研究米和分米之的关系。 四、合。 1.把四个度位按从小到大的序排一排,一它之的关系。 2.依据度位之的率填空。 3.改正调皮的信顶用的度位。 4.比大小和填位(机) 五、全。 1.你有什么收。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毫米分米的认识》 秋溪中心小学邓珊珊【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 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 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1米=100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师:你知道你学习的最亲密伙伴是谁吗?(书、文具盒、削笔刀、橡皮、铅笔等)你知道它们的身高是多少吗?它们有多厚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在估算课本的长、宽、厚)组织学生在下面一起来估算一下,然后用直尺量一量。 2、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出示小朋友测量数学书动画)师:多一点,少一点,究竟是多少呢?能不能用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毫米。 3、引出毫米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单位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4、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的长度。在1厘米长度中,你又看到了什么?(有许多小格)你们发现的每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电脑演示每一个1毫米)引出1厘米=10毫米,它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课件演示数格) 5、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课件出示) 6、要求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 7、认识分米,把米尺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习观察,总结出1米=10分米 8、出示“分米”练习题 三、布置作业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的例2。 二、教学目标: 1、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测量与观察,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并能根据这三个单位间的进率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四、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正确表象。 五、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六、教具准备: 米尺图,尺子,纸条,小黑板。 七、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吗?(学生比划,教师评点) 2、填空。 1米=()厘米1厘米=()毫米 7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 一根跳绳的长约2()直尺的厚约()毫米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学生估算课桌的长和宽,汇报估算结果。 (2)以小组为单位用学生尺测量课桌(双人桌)的长。 (3)汇报测量方法: 以15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5+15+15+15+15+15+7=97(厘米) 以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8+18+18+18+18+7=97(厘米) 以12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引导学生比较这四种测量方法,小结:以15厘米、18厘米、12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比较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比较多,但计算比较简单。 (4)引导学生认识分米。 针对学生中的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师: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分米。 2、探索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

2021-2021学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3.1毫米、分米的认识 3.1毫米、分米的认识 一、选择题 1.(2021二下·新沂期中)哪种物品的厚度比较接近1毫米。()。 A. 一张白纸 B. 一本数学教科书 C. 一张身份证 【答案】C 【考点】毫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解答】A:10张白纸的厚度接近1毫米; B:一本数学教科书的厚度接近1厘米; C:一张身份证的厚度接近1毫米。 故答案为:C。 【分析】1厘米=10毫米,毫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1毫米厚度的物品即可。 2.(2021三上·景县期中)下面三幅图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答案】A 【考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A选项测量方法正确; B选项左端未和0刻度对齐; C选项被测物体的左端未靠近刻度尺。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判断后选择即可。 3.(2021二下·龙岗期末)下图中,铅笔的长度是()。 A. 53毫米 B. 53厘米 C. 53分米 【答案】A 【考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 铅笔的长度是53毫米。

故答案为:A。 【分析】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或几毫米,据此测量即可。 4.(2021二上·江宁期末)大力在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时,不小心把尺子弄断了。于是,他从刻度3cm量起,刚好量到了刻度11cm,他的铅笔长()厘米。 A. 3 B. 8 C. 11 【答案】B 【考点】物体长度的测量与计算 【解析】【解答】解:11-3=8(厘米) 故答案为:B。 【分析】他的铅笔长度=测量结束的刻度-开始测量的刻度。 5.比较大小。 100毫米()8厘米4毫米。 A. B. C. 【答案】A 【考点】毫米的认识与使用,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解析】 二、填空题 6.(2021三上·通榆期中)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________作单位,用字母表示是________。 【答案】毫米;mm 【考点】毫米的认识与使用 【解析】【解答】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单位,用字母表示是mm。 故答案为:毫米;mm。 【分析】了解长度单位毫米的使用即可解答。 7. 1厘米=________毫米30厘米=________分米 3厘米5毫米=________毫米40厘米=________毫米 78毫米=________厘米________毫米35分米=________厘米 6分米=________ 厘米= ________毫米 50毫米=________厘米. 【答案】10;3;35;400;7;8;350;60;600;5 【考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老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一)︳人教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一) 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3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

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学生拿出银行卡、硬币等,测量,感受 1毫米。) 5、用手势比出1毫米。(学生分组讨论, 进行小组汇报)再次感受1毫米。 (三)认识分米 1、课件出示尺子。请在老师的米尺上指 出10厘米的长度。(每组请一位同学指出10 厘米的位置,请学生判断对错。) 2、学生拿出尺子,数出10厘米,自己 数,全班一起数。认识分米(dm )。 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 )作单 位。 板书:10厘米=1分米 (学生默读1分钟,记忆公式) 3、用手势比出1分米。(学生分组讨论, 进行小组汇报)再次感受1分米。请学生上 台分享。 4、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分米?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汇报结果。 5、观察老师的米尺,可以知道:1米= 10分米,让我们来数一数。 板书:1米=10分米 三、知识应用 1、填一填。 数学书22页。(学生独立完成,请两位 同学上黑板完成,学生检查对错,教师再次检 查,并讲解解题过程。) 2、量一量。 3、 选择适合的长度在( )里画“√”。 黑板长: 3厘米( ) 3分米( ) 3米( ) 浴巾长: 7厘米( ) 7分米( ) 7米( ) 四、课堂小结 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的比 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 )做单位。 10毫米=1厘米 2、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 )作 单位。 毫米 毫米 毫米

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创设情境不但巩固了1米和1厘米长度表象。通过观察直观教具,使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的,向学生渗透分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我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致力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课是很抽象的一课,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实物很重要,课前也要求学生准备了关于毫米和分米的物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真实感受毫米和分米。初步理解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1米=10分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