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下册认识毫米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测量。教学准备:一分的硬币,电话卡,光盘、学生尺及文具,测量表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板书]

2、你们能用手比一比一米、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长?我们已成功进入长度单位王国,看看这里的小朋友用尺子在干什么?(生答)

3、生活中还要用到很多长度单位,快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4、长度单位的聪明猴也一起来和我们上课了,看看聪明猴在为什么为难呢。《课件:聪明猴的难题》原来,有两兄弟为了一枚一分硬币的厚度争吵了起来。哥哥说厚一厘米,弟弟说厚一毫米。你同意谁的意见?

5、当我们量较短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要用毫米做单位。[板书:毫米] 用字母mm表示。

二、感知

1、观察引出“毫米”

师:请你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尺子上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生:厘米之间还有更小的刻度。

师:我们可以用两支笔尖指出来,两笔尖之间的这一小段的长度就是1毫米,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一毫米么?《找学生展示台操作2-3》

预设:(看看其他两个刻度中还有没有1毫米了)。生:用手比1毫米的长度。师:纠正不太规范的。

师:那你现在能帮聪明猴解答一分硬币到底多厚了么,是1厘米还是一毫米?你有什么感受?

生:1毫米特别短特别小。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1 毫米师:1毫米确实太短太小了,所以就可以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看老师手中的这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举例。电话卡、ID、充值卡等。

3、明确进率

师: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从0刻度起到刻度1中间有几个小格?赶快数一数。生自己数。10个小格。看你和老师数的一样不一样。《课件:毫米的渐变》带着学生一毫米一毫米的数,1毫米、2毫米、3毫米……10毫米。那刻度2到刻度3之间是几毫米?1厘米=10毫米,那2厘米=?毫米你是怎样想的?

生:一个1厘米等于10毫米,两厘米就是2个1厘米等于20毫米

7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90毫米=?厘米

4、练习

师:(1)同学们说的可真好,老师这有一根黄粉笔,想知道它有多长,谁能帮帮我。4厘米6毫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1:1厘米1厘米地数,到4刻度就是4厘米,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再加上6毫米就是46毫米。

生2:从0刻度到4刻度是4厘米也就是40毫米,再加上6毫米是46毫米。师: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看整厘米,整厘米是几就是几厘米,再数有几小段。或者一厘米一厘米地数,看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再看有几小段。

5、测量

师:同学们都很会说,不知你们的动手能力怎样,我这有一根彩笔,谁能帮我量出来。师:测量时要注意:物体一端对齐0刻度,末端对着那个刻度就是多长,没有0刻度找一个刻度为起点,用末端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是他的长度。

6、请你测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并记录下来。如果出错:你是怎么测量的。

7、画线段

现在请你画一条长28毫米的线段。

三、综合练习

1、34页2题。

看来同学们在长度王国里旅行很愉快,可有个人还闷闷不乐呢,聪明猴、他想让我们帮他闯过第二关。快伸出我们友爱的手帮帮他吧。《课件:实物高度》预测:如果出现用错单位的,用手比一比。

2、同学们真棒,闯过第二关了,看看第三观。《课件:文字叙述》

四、小结。

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五、延伸:那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老师找到很多用毫米做单位的物体,你能在生活中找一找吗?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0 10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m

dm

cm

mm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二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 毫米和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 毫米和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 厘米多,不到21 厘米。书的封面宽14 厘米多,不到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 厘米多,不到21 厘米;宽14 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 厘米,差多少?不到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长是20 厘米还多7 个小格;宽是14 厘米还多5 个小格;厚是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0 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

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 个小格,都是10 毫米。3教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 毫米、1 厘米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做一做66 页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 分米中有多少个1 厘米?板书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板书4.测量,做一做67 页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蜡笔长6 毫米。跳绳长2 厘米。课桌高7 米。粉笔长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三

【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教材分析】

本课为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

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常规:米尺、卷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

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谈话:有个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别喜欢看《齐天大圣》这本书,每晚必读。这天晚上,甜甜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谁了?预设:齐天大圣。

教师谈话:对,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可以变长?.变成1千米长,还可以变小,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还能变得更小,变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观察图上呈现的数学信息,根据图上信息对话,变成1千米长,变成1分米,变成5毫米。

教师引导:可甜甜这时急了,她不知道1毫米有多长,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米。

(板书:厘米、米)

教师谈话:用字母怎样表示?

预设:Cm、m。

教师谈话:请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指尖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教师谈话:1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两臂展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

教师谈话: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预设:1米=100厘米

教师谈话: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预设:直尺上0-1的距离是1厘米,1-2的距离是1厘米,4-5的距离也是1厘米。

设计意图: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

二、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谈话:(出示1分硬币)请看我手中的1分硬币,请你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几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能用厘米表示,没有1厘米厚,刚好够1小格(即1毫米),教师谈话:你知道1小格是多少吗?

教师谈话: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教师引导:请在尺子上找找1毫米

实物展台出示尺子: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着不同的小格问)学生认识到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教师引导:请你用铅笔尖指着小格的中间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数后发现有10个小格。

教师引导:观察这10个小格有什么特点?(相同之处)

预设:一样大,平均分。

教师引导:1小格是1毫米,1大格是1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引导: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请和同位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师谈话:毫米可以用小写的mm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以一分硬币的测量为设疑,引入毫米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在测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长,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关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教师谈话: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让我们再来感受1毫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捏1分钱的厚度,进一步感知1毫米。

教师谈话:你能在直尺上找出5毫米吗?并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找一找后画下来。

教师引导: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金箍棒可以放在耳朵里呢。

我们周围或生活中的哪些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预设:蚂蚁、米粒、书本厚度、指甲厚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引导:金箍棒还能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1分米有多长呢?

请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同位相互说一说学生同位相互说一说:1分米=10毫米

10毫米=1分米

教师引导: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预设:1分米大约一拃长。

教师引导:一拃长大约就是1分米,金箍棒当然可以放在手心里。

请用皮尺量一量同位的手腕一周的长度。

同位相互量,发现大约12—13厘米。

教师引导:大约10厘米。我们手腕一周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让我们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一拃长。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要注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交流等活动,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如粉笔、铅笔、硬币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1分硬币,磁卡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估测一下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

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怎样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测老师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长度单位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起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

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

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③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汇报交流。

③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④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2.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②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找到1毫米的小格吗?

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吗?那用什么工具指比较合适呢?

④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呢?用笔尖指着数一数。

课件演示1格1格地数,得出结论: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⑤组织学生找不同的1厘米,数一数里面有几个1毫米,从而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①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的长度吗?

②借助1分硬币、磁卡等实物,感受1毫米。

(3)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并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时一般是用“毫米”作单位的?

(4)用毫米作单位,再次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观念。三个探究知识点的设立着眼于这一重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借助生活实物,帮助学生亲身感受,进而抽象出1毫米的长度观念。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及正确读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1题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给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五

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学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在备课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操作来认识分米和毫米,让学生自己多猜测、多动手、多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学起来比较容易。

教学中我把旧知与新知衔接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已有认识,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帮助学生明确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银行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通过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引发学生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还让学生动手测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来。并告诉学生像这样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长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识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节课有很多不足,在认识1厘米等于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当时我只在语言上纠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学生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还比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毫米的认识教案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

2、能力训练点: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动手、迁移、推理创造等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初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准确测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分硬币、米尺、纸条(待量)、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2、提问: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3、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4、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电脑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你能找到1毫米吗?请认识的几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指指看。引导学生说出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

这幅图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币帮助建立毫米概念:

拿出1分硬币,把1分硬币的厚度对准尺子上的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学生回答出步骤,说不全可互相补充。师强调:硬币与尺子一定要垂直。先把硬币捏在指间,再把硬币慢慢从指间抽出,指名说说指间留下的小缝大约有多宽?再把硬币塞回去检查一下。把硬币再次抽出,同桌互相看看,说说这条小缝的宽约是多少?

(4)小组活动:

数一数每一厘米有多少毫米?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厘米=10毫米,还能怎么说?(10毫米=1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5)画一画:在纸上画出1毫米有多长。最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6)电脑出图,看米尺填数。在纸上完成,指名回答。

(7)完成60页3题,看图说出别针和钉子的长度。

(8)量数学书的厚度,指名汇报,说说产生误差的原因。(书纸厚度不同)强调:量时从尺子的0刻度线量起。

2、认识分米:

(1)提问:量数学书的长度时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为什么?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再大一些、比米再小一些的单位就好了,让学生猜一猜有没有?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请同学告诉大家。

(2)小组活动:量指定纸条的长度(10厘米),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

二位新朋友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多长,用手比比,说说1分米是几厘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板书:1分米厘米)

(3)提问:请你用1分米纸条与米尺比比,猜猜1米里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画一画:在练习本上1分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彩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桌子高()从家到学校500()

橡皮长30()文具盒厚4()楼房高30()

小组活动:借助绳子作工具,量出杯子侧面一周的长度。师巡视,指名汇报方法。

2、电脑出图:小蚂蚁爬房顶(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米5分米,90厘米,9分米),一共走了多长?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二年级下册认识毫米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2题。【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 )毫米5厘米=( )毫米70毫米=( )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

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内容见练习纸)

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完成P5第1题。

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学生完成P5第二题。

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开心。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1cm=10mm

12毫米=1厘米2毫米

二年级下册认识毫米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毫米的认识》公开课优秀教案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厘米=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

下表)。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商城三小岳昌瑞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演示讲解法。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有多长。并会测量和线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小游戏——猜老师的身高导入,引入旧知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让学生用手分别比划米和厘米的长度,并说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数学书是我们的好伙伴,你知道它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吗?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作业卡上的表格(小组合作估一估、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并记录下来)(学生汇报)长是整厘米,宽比18厘米长又比19厘米短,厚不到1厘米,没法准确测量。 师:宽和厚不是整厘米数,不能进行准确测量。所以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mm)

做单位。——找学生当小老师读毫米的解释,并强调毫米用英文字母(mm)表示。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一)出示直尺,自主探究 仔细观察直尺,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 1.一厘米平均分成了10个小格。 2.直尺上的刻度线长短不同,厘米刻度线最长,毫米刻度线最长,5毫米处的毫米刻度线稍微长。 3.1小格就是1毫米。 4.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所以1厘米=10毫米 黑板上板书: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二)完成作业卡上数学书的测量表格。 (三)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为1毫米呢? 请学生说一说(指名回答) 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我们一起看看。 补充常识:人的手指甲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约20天长1毫米。 (我们要讲究卫生,勤剪指甲) (四)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请你向我这样做一做: 用手捏一捏直尺,你有什么感受?(生答)用手捏住,然后捏直尺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直尺慢慢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手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五)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毫米是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最小长度单位,其实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丝米、忽米、微米和纳米,这些都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三、当堂达标,巩固深化 1、判断下面的测量方法正确吗? 进而强调在测量时直尺一定要放平,要让物体的最左端对准0刻度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公开课《毫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使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演示讲解法。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有多长。并会测量和线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 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尺子、三角板等) 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拿出自己的数学书,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书本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新三年级上册 《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在实践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方法 操作体验法 课前准备 纸条、练习纸、多媒体课件等,使用“学乐师生”AA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这里有三支笔,要知道它们的长度会用到什么工具? 请你试着测量这三支铅笔的长度。(媒体出示:铅笔图) (媒体出示:长尺) 师:这支铅笔的长度是? (生:7厘米) 师:这支笔呢?(媒体出示:长尺和另一支笔) (生:5厘米) 师:这支呢?(媒体出示:长尺和第三支笔) (生:7厘米多或8厘米不到) 师:看来,用“厘米”不能准确知道这支笔的长度,我们就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了。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解决问题中逐步产生新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一种迫切得知新知的学习情感。) 二、新课学习 探究一:认识毫米 1.(媒体出示:厘米尺) 师:这是我们小朋友用得最多的厘米尺,你对这把尺有什么了解呢? (生可能说;0刻度线,厘米数,许多的刻度线……)(媒体出示) 师:从0刻度线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媒体出示) 师:1厘米里面又有几小格呢?数一数。 (学生用自己的尺数。) 师:老师告诉大家,这1小格就是1毫米。(媒体出示) 师:那么4小格就是? (生:4小格就是4毫米) 师:6毫米就是? (生:6毫米就是6小格) 小结:对呀!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2.师:那么这1厘米里面有几毫米呢?为什么?(讨论) (生;1厘米里面有10毫米,因为有10小格) 师:对呀!1厘米=10毫米(媒体出示)(板书) 师:在这把尺上你还能找到10毫米吗? (生可能说:2厘米~3厘米, 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 3.师:现在对于“1毫米”这个长度,你有什么感觉呢? (媒体出示)一堆硬币 师;哪些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1角、5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一元硬币的厚度大约2毫米。 (媒体出示)一叠硬币,猜一猜大约几毫米?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用“毫米”? 小结:现在小朋友已经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并且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观察来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加深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下册认识毫米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测量。教学准备:一分的硬币,电话卡,光盘、学生尺及文具,测量表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板书] 2、你们能用手比一比一米、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长?我们已成功进入长度单位王国,看看这里的小朋友用尺子在干什么?(生答) 3、生活中还要用到很多长度单位,快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4、长度单位的聪明猴也一起来和我们上课了,看看聪明猴在为什么为难呢。《课件:聪明猴的难题》原来,有两兄弟为了一枚一分硬币的厚度争吵了起来。哥哥说厚一厘米,弟弟说厚一毫米。你同意谁的意见? 5、当我们量较短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要用毫米做单位。[板书:毫米] 用字母mm表示。 二、感知 1、观察引出“毫米” 师:请你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尺子上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生:厘米之间还有更小的刻度。 师:我们可以用两支笔尖指出来,两笔尖之间的这一小段的长度就是1毫米,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一毫米么?《找学生展示台操作2-3》 预设:(看看其他两个刻度中还有没有1毫米了)。生:用手比1毫米的长度。师:纠正不太规范的。 师:那你现在能帮聪明猴解答一分硬币到底多厚了么,是1厘米还是一毫米?你有什么感受? 生:1毫米特别短特别小。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1 毫米师:1毫米确实太短太小了,所以就可以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看老师手中的这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举例。电话卡、ID、充值卡等。 3、明确进率 师: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从0刻度起到刻度1中间有几个小格?赶快数一数。生自己数。10个小格。看你和老师数的一样不一样。《课件:毫米的渐变》带着学生一毫米一毫米的数,1毫米、2毫米、3毫米……10毫米。那刻度2到刻度3之间是几毫米?1厘米=10毫米,那2厘米=?毫米你是怎样想的? 生:一个1厘米等于10毫米,两厘米就是2个1厘米等于20毫米 7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90毫米=?厘米 4、练习 师:(1)同学们说的可真好,老师这有一根黄粉笔,想知道它有多长,谁能帮帮我。4厘米6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毫米的认识》教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毫米的认识》教案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差不多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连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量、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明白得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关心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关于本节课学生并不生疏,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体会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能够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猎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依照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明白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白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篇1 一、揭题示标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百宝箱)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吗?(想)但是老师暂时还不能告诉你们,不过看大家这么可爱,老师可以向你们透露一点儿内幕,这里面的所有宝贝都和今天学的新知识《毫米的认识》有关,(板书课题)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一探究竟吧!请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并知道1毫米有多长。 2、能正确使用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3、会说出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齐读)(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有) 要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那就需要大家认真的自学,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自学指导。 一、自主探究。 自学指导(1) 自学课本21面,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3、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毫米作单位? (时间3分钟,比一比,看谁自学的又快又好!) 现在开始!好,停!谁来回答第1个问题,那么谁能说一说用尺

子量出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用毫米表示)用字母表示。 大家真会自学!学的这么好,那让我们乘胜追击,请看自学指导(2)。 自学指导(2) 自学课本22面,再次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尺子,找到1厘米,数一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几小格?其中的1小格就是()。 2、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4、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自学时间:4分钟) 二、合作提升 自学完了,自学效果怎么样呢?现在我们就来检测一下。 拿出我们的尺子,结合认真的数一数。 0~1是1厘米,中间有()个小格 1~2是1厘米,中间有()个小格 2~3是1厘米,中间有()个小格 你发现了什么? 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且每一小格的长度相等,即: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首先,我们自己先在尺子上找一找,比一比,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也帮老师找一找,比一比。(演示)如果我们不用尺子,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 (两个手指之间很小的缝隙就是1毫米,全班伸出小手演示) 好!现在就让1毫米的长度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睁开眼睛,再次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自己想一想,说一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理解毫米的实际意义。 2.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厘米 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即1厘米=10毫米。 3.能够使用毫米进行物体长度的测量和画线段。 4.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 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即 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理解毫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能够使用毫米进行物体长度的测量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演示讲解法。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的长度,并学会测量和画线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小朋友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们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你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 老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使用哪些工具呢?(尺子、三角板等)

老师:在开始课前,请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数学书,仔细观察,你们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你们能估计准确吗? 老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你们以前测量过吗?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书本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现在,请你们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老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我们该怎么办呢? 老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更准确地测量它们,我们就要研究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 计范文(精选3篇)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毫米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毫米的认识教案1 【学习内容】 新课程人教版第21—22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节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设计理念】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自我体验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单位,形成表象,并应用概念正确表

示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相信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西游记》里面猴哥孙悟空有一样非常厉害的法宝,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教师:对了,就是他的金箍棒,他的金箍棒吖,不但可以变长,还可以变短。现在猴哥一声令下:“变长!”,就变成了1米,1米=100厘米。猴哥说:“变短!”这是多长啊?金箍棒变短,变成1厘米。 金箍棒再变短,变成1毫米,但用尺子量,还没到1厘米,这究竟是多长呢?开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毫米。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介绍毫米: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来表示。字母表示为:mm 2、学习毫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教师: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 3、即使做练习:金箍棒再变长,让学生看看数数现在是多长。 4、在生活中找一找1毫米,介绍我找的身份证的厚度,内存卡的厚度,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1理解毫米的长度单位。 师:怎样用手表示1毫米? 6、动手操作:(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

小学数学三年级《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探究中形成集体荣誉感,在探究验证活动中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体悟数学学的价值,逐步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2.通过测量,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毫米产生的意义及用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一分硬币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 5厘米=()毫米 70毫米=()厘米(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请你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一: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p 及设计意图: 《毫米的认识》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展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络,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理论操作才能、简单的推理才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时,安排了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和宽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根底上进展教学,建立了已有知识和新知的联络。 2、在层层深化中建立长度观念

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时,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在测量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估测的活动贯穿教学活动之中,在实际测量长度前,都先让学生进展估测,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展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展简单的换算。 2、借助详细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开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二年级数学下册《毫米的认识》教案1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 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 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 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 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 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 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 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 写写帮文库 第一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济南市玉函小学 寇文娟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2—3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米尺、直尺、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小方片 一、复习 师:同学们回忆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米做单位? 生:测量门的高度时用米作单位(大树的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师: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少? 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生:测量铅笔的长时用米做单位(橡皮的长,铅笔盒,书本) 看来前面的知识大家学的非常扎实。 二、导入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写作业用的小演草,你们手中也有这样的小演草,请你先观察,再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估一估小演草的宽度。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估测小演草的宽度大约是10厘米。师:你估测的依据是什么? 生:1厘米大约有这么长,小演草宽度大约有10个这么长。 师:老师也进行了估量,我感觉小演草的宽度比15厘米的尺子短一点,它大约有14厘米宽。 师: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用什么方法验证?生:可以用尺子测量生测量、汇报 谁想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 生:比12厘米长 生:不到13厘米 生:12厘米半

《毫米的认识》案例(推荐五篇)

《毫米的认识》案例(推荐五篇) 第一篇:《毫米的认识》案例 教学案例《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下册,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 毫米的长度概念。 1、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 厘米=10毫米。教学难点: 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法与学法: 师:谈话法。 生:探究学习法。教学具准备: 米尺、估测记录单、学生尺、一分硬币、电话卡、购物卡、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们能估测一下老师的身高吗?(指名回答) 2、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那些长度单位吗?生:米、厘米。 2、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生:1米=100厘米。 3、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生:教室的长、宽、高等。 4、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师:同学们真能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测量。

(通过估测老师的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的回顾和经验的总结,架起学习新知的桥梁。) 二、探究体验: 1、探究活动,发现新知。 (1)、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你们手里都有一本崭新的数学书,喜欢吗?那你能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吗?在小组里说说! 生:小组交流完后,全班交流。汇报估测情况。(2)、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并用你自己想出的方法验证一下。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验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结果。汇报测量结果。 (3)、刚才老师听到了有几位同学说出了“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说明同学们测量得非常仔细,观察得非常认真。同学们,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通过小组估测、测量验证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让学生在测量中体会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探究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师:在屏幕上出示放大的1厘米的图 请大家看屏幕上放大的1厘米图。数一数,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1小格表示多长呢?想一想,厘米和毫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看课件) 生:1厘米的长度里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表示1毫米。也就是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独立数每一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然后把数的结果和发现与同组的同学说一说。冲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操作与交流中理解了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长度。 (1)、组织学生观察直尺上的1毫米的长度,并用手势表示1毫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倾听能力,并在学习活动中渗透一定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准备:一人一张光盘,一把直尺。同桌一份活动物品(2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2张识字卡片,一块磁铁,一颗象棋子),一张记录表。 教学预设: 一、引入 1、估计老师有多高?说说怎么想的? 2、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我们在测量哪些物体的时候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测量书本的宽度,是多少厘米? 4、看来书本的宽度不是一个整厘米数,要想比较准确地知道数学书的宽度,就要用到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

位,毫米。(板书课题,齐读。) (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引导孩子们回忆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趣而自然。并通过孩子们自己测量发现书本的宽度不是一个整厘米数,体验到需要一个比它更小的长度单位,由此明确了学习毫米的必要性,简单而深刻。) 二、展开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有多长呢?请大家观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哪到哪是1毫米长呢? 2、电脑演示放大的直尺,认识1毫米的长度。 3、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呢?请大家拿起铅笔用笔尖点着数一数。(板书:1厘米=10毫米)2厘米呢?5厘米呢?10厘米呢? 4、画出1毫米的长度。对1毫米长的线段你有什么感受? 不用尺子画1毫米,同桌检验,并马上修正。 5、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长度、宽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品?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让孩子们先尝试着自己在尺上找一找1毫米,然后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厘米和毫米的关系,通过找一找,点一点,数一数,画一画,说一说一系列活动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感受1毫米、几毫米的长度。 1、测量光盘的厚度,看看够不够1毫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