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14例骨髓和肾脏活检病理分析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14例骨髓和肾脏活检病理分析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14例骨髓和肾脏活检病理分析

张炜;刘沁华;徐兴欣;江肖;黄建尧;何涛;尹玉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22(38)6

【摘要】目的探讨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骨髓和肾脏活检病理学特征。方法回

顾性分析14例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的骨髓和肾脏活检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患者中,2例为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轻链管型肾病(light chain cast nephropathy,LCCN):黏稠伴裂纹管型沉积于肾小管伴单核细胞反应、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肾小管基底膜破裂;1例为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known significance,MGUS)合并膜性肾病:大

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上皮下和基底膜内;11例为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renal significance,MGRS):包括增生性肾

小球肾炎伴单克隆丙种球蛋白沉积(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Ig deposits,PGNMID)2例:肾小球表现为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免疫荧光及电镜

显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沉积于系膜区、内皮下,淀粉样变性肾病9例:肾小球系膜区、血管壁呈现均质无定形物质沉积,电镜下可见紊乱、僵硬、8~10 nm淀粉丝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内皮下、系膜区。3例MGRS患者血清和尿液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MIg)及骨髓穿刺阴性,10例患者肾组织中MIg与血清及尿液检查一致,1例膜性肾病血清及尿液为MIg,而肾内为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结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异质性高,肾脏病理结合骨髓病理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有利

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临床诊治。

【总页数】6页(P702-707)

【作者】张炜;刘沁华;徐兴欣;江肖;黄建尧;何涛;尹玉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2

【相关文献】

1.血液病骨髓涂片与骨髓病理活检诊断对比分析

2.多发性骨髓瘤、焖烧型骨髓瘤、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的概念

3.糖尿病视网膜病与活检证实的糖尿病肾脏病临床病理分析

4.全身MRI诊断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多发性骨髓瘤分级和制定治疗计划

5.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诊断与治疗——Ⅱ.多发性骨髓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具有临床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具有临床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由一组异质性疾病组成,其特征在于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克隆性增殖产生免疫球蛋白。大多数患者血液或尿液中可检测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具有临床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疾病谱广泛(图1)、疾病表现多样,可侵及多器官,如心脏,肝脏,皮肤,肾脏和神经等,而且大多为少见甚至是罕见疾病,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一、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损害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继发肾脏损害时,即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RS),可导致终末期肾病和移植肾复发,死亡率高,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MGRS肾脏损害可表现多种病理类型,可累及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肾血管等各个部位,也可累及肾外多系统,其临床进展快,预后差。该部分主要就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MIDD)以及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C3肾小球病进行综述。 1. MIDD MIDD主要分为轻链沉积病(LCDD),轻重链沉积病(LHCDD)以及重链沉积病(HCDD)。MIDD相关肾损害主要见于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60%~70%),少数为多发性骨髓瘤(MM)(30%~40%)。1LCDD是由免疫球蛋白轻链的异常产生

并沉积于全身组织而导致的一种系统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高峰年龄为40~60岁。肾脏最常受累且为早期受累。大多患者可检测出蛋白尿,常合并血尿、高血压,约30%人群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镜下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光镜下可见结节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伴有无定形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阴性;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单一轻链沿基底膜线状沉积;电镜下可见特征性颗粒状电子致密物沿基底膜下沉积;血液学检查可见M 蛋白(大部分为κ型轻链)。肾脏受累最常见,其他器官如心脏、肝脏、肺脏等亦可受累。LCDD若不经治疗整体预后差,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高龄、合并MM 和诊断时已为终末期肾病。2HCDD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因重链沉积于组织器官而命名。HCDD发病主要由于单克隆浆细胞或淋巴细胞分泌CH1缺失的重链,这些恒定区异常的重链仅部分与轻链结合,大多则游离于血液中,经过血液循环不断沉积于受累组织器官,如皮肤、肾脏、血管等,累及不同的器官将出现各自相应的症状。HCDD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常见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低补体血症及血清常伴异常的单克隆条带,肾脏病理可见肾小球明显结节性病变。HCDD主要特点是单一重链在肾小球基膜和肾小管基膜上沉积,无轻链沉积,其中以γ型重链最常见。诊断后及随访过程中须监测血、尿轻链和免疫固定电泳,必要时行骨髓活检,以明确是否出现骨髓瘤。 2. M 蛋白相关性Fanconi综合征 M 蛋白相关性Fanconi综合征导致的骨软化症是MIDD的罕见合并症,其发病原因为轻链(主要为κ型轻链)沉积在近段肾小管造成获得性近段肾小管功能障碍,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尿糖阳性(血糖正常)、氨基酸尿、低尿酸血症、低钙血症和低磷血症,以及高尿磷、代谢性酸中毒和骨软化;肾活检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病变轻微,肾小管上皮空泡样变性;免疫荧光染色常常阴性或可见单一轻链在近段小管内的点状沉积;电镜下可见近段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晶状体沉积和溶酶体增多。 3. 伴有肾病的MGRS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要点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要点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绝大部分病例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的分泌,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害。常见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血钙增高和感染等。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逐年增加,其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现已达2/10万左右,低于西方国家(约5/10万)。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目前仍无法治愈。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遗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抗原刺激等可能与骨髓瘤的发病有关。尽管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对MM分子机制的研究显示MM是一种由复杂的基因组改变和表观遗传学异常所驱动的恶性肿瘤。遗传学的不稳定性是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明显多变的染色体异常核型,同时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耐药的发生。 临床表现 1.骨骼损害 骨痛为主要症状,以腰骶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部和下肢。活动或扭伤后剧痛者有病理性骨折的可能。MM骨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失衡所致。 2.贫血 贫血为本病的另一常见表现。因贫血发生缓慢,贫血症状多不明显,多为轻、中度贫血。贫血的发生主要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与骨髓瘤细胞浸润抑制造血、肾功能不全等有关。 3.肾功能损害 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急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多因脱水、感染、静脉肾盂造影等引起。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①游离轻链(本周蛋白)被近曲小管重吸收后沉积在上皮细胞胞

质内,使肾小管细胞变性,功能受损,如蛋白管型阻塞,则导致肾小管扩张; ②高钙血症引起肾小管和集合管损害; ③尿酸过多,沉积在肾小管,导致尿酸性肾病; ④肾脏淀粉样变性,高黏滞综合征和骨髓瘤细胞浸润等。 4.高钙血症 食欲缺乏、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和便秘等,主要由广泛溶骨性改变 和肾功能不全所致。 5.感染 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6.高黏滞综合征 头晕、眩晕、眼花、耳鸣、手指麻木、视力障碍、充血性心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血清中M蛋白增多,可使血液粘滞性过高,引起血流缓慢、组织淤血和缺氧。部分病人的M蛋白成分为冷球蛋白,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出现雷诺现象。 7.出血倾向 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多见。出血机制: ①血小板减少,且M蛋白包裹在血小板表面,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②凝血障碍:M蛋白与纤维蛋白单体结合,影响纤维蛋白多聚化,M蛋白尚可直接影响凝血因子活性; ③血管壁因素: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淀粉样变性损伤血管壁。 8.淀粉样变性 少数病人可发生淀粉样变性,常见舌体、腮腺肿大,心肌肥厚、心脏扩大,腹泻或便秘,皮肤苔藓样变,外周神经病变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心肌淀粉样变性严重时可猝死。 9.神经系统损害 肌肉无力、肢体麻木和痛觉延迟等。脊髓压迫是较为严重的神经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14例骨髓和肾脏活检病理分析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14例骨髓和肾脏活检病理分析 张炜;刘沁华;徐兴欣;江肖;黄建尧;何涛;尹玉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22(38)6 【摘要】目的探讨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骨髓和肾脏活检病理学特征。方法回 顾性分析14例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的骨髓和肾脏活检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患者中,2例为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轻链管型肾病(light chain cast nephropathy,LCCN):黏稠伴裂纹管型沉积于肾小管伴单核细胞反应、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肾小管基底膜破裂;1例为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known significance,MGUS)合并膜性肾病:大 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上皮下和基底膜内;11例为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renal significance,MGRS):包括增生性肾 小球肾炎伴单克隆丙种球蛋白沉积(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Ig deposits,PGNMID)2例:肾小球表现为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免疫荧光及电镜 显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沉积于系膜区、内皮下,淀粉样变性肾病9例:肾小球系膜区、血管壁呈现均质无定形物质沉积,电镜下可见紊乱、僵硬、8~10 nm淀粉丝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内皮下、系膜区。3例MGRS患者血清和尿液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MIg)及骨髓穿刺阴性,10例患者肾组织中MIg与血清及尿液检查一致,1例膜性肾病血清及尿液为MIg,而肾内为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结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异质性高,肾脏病理结合骨髓病理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有利 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临床诊治。 【总页数】6页(P702-707)

肾意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诊治

肾意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诊治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 mined significanees,MGUS)指浆细胞异常单克隆增殖并在血清中产生M蛋白的一组 疾病。疾病进展可累及肾脏。2012年,国际肾脏病与单克隆免疫丙种球蛋白病研 究组[1]将MGUS疾病中因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分泌M蛋白所致的肾脏损害命名 为“肾意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renal significance,MGRS) 。 1.发病机制、风险分层评估 MGRS直接证据是肾组织中发现MIg。[2]M蛋白可通过经典途径及旁路激活途 径影响肾组织。[3,4]见图1。美国Mayo临床医学中心认为需从临床变化特点和流 行病学,围绕血清蛋白电泳进行风险分层评估,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异常(<0.26 或>1.65)、高M蛋白水平(>15g/L)和非IgG型MGUS是疾病进展的3个危险因素。 [5]均无危险因素为低危组,每6个月进行随访并复查血清蛋白电泳、血常规、血 肌酐、血清钙,如处于稳定状态,可每2-3年复查,当提示为浆细胞恶性肿瘤症 状出现时则需密切随访,国际骨髓瘤工作组[6]也是如此建议。有其中1个危险因 素的患者为中危组,具有全部危险因素的则是高危组,20年的疾病进展风险率分 别为21%、58%,这类患者一经确诊除要行血液学实验室相关检查外,还需行骨 骼影像学检查、骨髓细胞遗传学、骨髓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以后每年复查以上项目。[6] 图1.肾意义 单克隆免疫 球蛋白血症 分类

Fig1.The classification of 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renal significance 2.MGRS的诊断 MGRS临床表现可缺如也可多样,缺乏特异性,肾脏损害可以血尿、蛋白尿等 尿检异常为主,也可呈肾炎或肾病、肾功能综合征不全、终末期肾病等表现,以 尿检异常、肾功能不全常见。临床表现不典型,不作为确诊的标准。尿液、血清 免疫固定电泳及骨髓或组织器官中检查出免疫球蛋白阳性,加之尿检异常或肾功 能不全,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对疾病的定性有重要意义。由于MGRS仅有少 量浆细胞或B细胞异常增生克隆,Bridoux等[7]建议可以进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分析。主要确诊手段还是肾脏病理活检,进而行免疫荧光或电镜[8],可明确病理类型、严重程度及M蛋白性质。[9]MGRS中的有些类型如肾淀粉 样变、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初诊时的基线肾小球滤过率对肾脏远期预后有 决定性影响[10、11],所以在临床上,MGUS患者的尿检、血肌酐即使正常但肾小 球滤过率下降,建议行肾活检。 3.MGRS的鉴别诊断 继发性免疫球蛋白增多症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感染性疾病如结核分 枝杆菌或链球菌感染、内分泌性疾病如甲状旁腺亢进症及肝硬化等影响蛋白代谢 的肝病可检测到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有原发疾病的临床特点,且多是产生多克隆 免疫球蛋白,血清、尿液免疫固定电泳检查结果为单克隆M蛋白或轻链即可鉴别。许多常见的恶性肿瘤、转移癌可检出单克隆蛋白,特别以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多见,如淋巴瘤、白血病,器官移植和干细胞移植后也可伴有M蛋白增多,但原发 疾病明确,不难鉴别。[12] 肾脏淀粉样变性 M蛋白和骨髓浆细胞的百分比与MGUS的诊断标准一致,发 病时常有多个脏器受累,肾脏受累以肾病综合征、终末期肾病为常见,同时常合 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肿大、周围神经病变和腕管综合征等,行受累器官或牙龈、脂肪的病理检查,可见轻链在组织中沉积。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表现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表现 *导读:原因不明性巨球蛋白血症是具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特征的细胞恶性增生,临床表现为异常细胞对脏器的浸润和大量单克隆IgM(巨球蛋白)的产生。…… 本病常发生于老年,男性多于女性。初起症状较轻,可持续数年。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出血和发热,酷似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0%患者有血清粘度增高,从而影响了血液循环和毛细血管的灌注,轻者有头痛、头昏、眩晕、雷诺氏现象,重者脑内血管栓塞引起嗜睡、痴呆,甚至昏迷、瘫痪。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蛋白电泳中出现单克隆系巨球蛋白和骨髓象中典型的异常淋巴样细胞。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有烷化剂。青霉胺等,必要时作血浆分离术。 中医虽无本病的记载,但据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似与寒冷侵袭、正气内伤有关。固体虚受寒,气血被遏,阳气不能温运四肢,而发雷诺氏现象;血液凝滞脉络,脑失濡养,轻则头痛、眩晕,重则嗜睡、昏迷、瘫痪;气滞血瘀,雍遏络道,成为症积。治宜用温经散寒,益气活血之法。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临床免疫学特征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突出的特点是患者血清在存在异常增多的

单克隆蛋白(monoclonalprotein,MP,M蛋白),其理化性质十分均一,是研究Ig结构、制备各亚类特异性杭血清的天然原料;但是多无免疫活性,所以又称副蛋白(paraprotein)。M蛋白可以是IgG、IgM、IgA、IgE或IgD,也可以是κ或λ轻链中的任何一型。若κ或λ轻链的合成超过重链时,则轻链游离于血清中,分子量为45kD,容易从尿中排出,这种现象早在1847年就由Bence-Jones测知,故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本周蛋白。 血清中的M蛋白多来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增生。与其他肿瘤细胞的发生相似,关于浆细胞异常增殖的真正原因尚未明了,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基因突变有关,通过这些因素触发浆细胞增殖。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可分为良性和恶性;除原发者外,也可继发于一些良性或恶性疾病。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解读参考答案(华医网国家1类5分)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解读 国家I类5.0学分 一、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治和管理 1、MGCS的器官损害不包括(E) A、肾脏 B、周围神经 C、皮肤 D、眼睛和出凝血系统 E、嘴巴 2、(A),骨意义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A、MGBS B、MGDS C、MGNS D、MGRS E、POEMS 3、(A)是早期诊断MM重要的入组或排除标准 A、血浆粘稠度和ESR B、核磁共振 C、肾脏活检 D、血浆粘稠度和超声检查 E、以上都不是 4、(B)是诊断MGRS的金标准 A、血常规 B、肾脏活检 C、核磁共振 D、尿常规 E、超声检查 5、MM早期筛查的三个阶段是(A) A、调查问卷,M蛋白鉴定,MM专科检查 B、常规体检,M蛋白鉴定,MM专科检查

C、调查问卷,常规体检,MM专科检查 D、调查问卷,M蛋白鉴定,常规体检 E、人口筛查,M蛋白鉴定,MM专科检查 二、多发性骨髓瘤的维持治疗 1、除了已证实的疗效外,选择持续治疗方案不需要考虑(D) A、可耐受 B、不良反应可控 C、无累积毒性 D、环境天气 E、给药途径方便 2、MM的治疗药物中属于免疫调节剂的是(D) A、苯达莫司汀 B、马法兰 C、硼替佐米 D、沙利度胺 E、帕比司他 3、MM的巩固治疗大约需要(B)疗程 A、4-6 B、2-4 C、2-5年 D、6-8 E、8-10 4、伊沙佐米应避免与(A)同服 A、CYP3A强诱导剂 B、来那度胺 C、地塞米松 D、沙利度胺 E、安慰剂

5、(A)指治疗后残留的肿瘤细胞,这些残留细胞最终导致疾病复发 A、MRD B、PFS C、OS D、IRD E、CR 三、高危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管理 1、MM的化疗方案中DRD方案指的是(A) A、CD38单抗+来那度胺+地塞米松 B、CS1单抗+来那度胺+地塞米松 C、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 D、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 E、卡菲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 2、(B)是CNS-MM的主要诊断标志 A、CD56的阳性 B、CD56的阴性 C、CD57的阴性 D、CD58的阴性 E、CD59的阴性 3、(A)为HR-MM标准治疗推荐方案 A、KRD-SCT B、Dara-KRD C、DRD方案 D、ERD方案 E、VRD方案 4、(C)是CNS-MM的标准的放射学检查方法 A、超声 B、X光

免疫球蛋白轻链淀粉样变(原发性淀粉样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表现和诊断

免疫球蛋白轻链淀粉样变(原发性淀粉样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表现和诊断Author: S Vincent Rajkumar, MD Section Editors: Richard J Glassock, MD, MACP Robert A Kyle, MD Deputy Editor: Rebecca F Connor, MD 翻译: 谢毅, 主任医师,教授 Contributor Disclosures 我们的所有专题都会依据新发表的证据和同行评议过程而更新。 文献评审有效期至:2016-09 . | 专题最后更新日期:2016-07-18. There is a newer version of this topic available in English. 该主题有一个新的英文版本。 引言—淀粉样变是指由多种正常血清蛋白的低分子量亚单位组成的细胞外组织纤维沉积的通用术语。这些纤维具有以反平行β折叠为主的构象(X线衍射所见),并在活检标本上既可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到其特征性表现,也可通过与刚果红(使其在偏振光下呈绿色双折射)和硫磺素T(产生强黄绿色荧光)的结合能力来识别。 20多种不同低分子量蛋白质可形成淀粉样蛋白纤维,系统性淀粉样沉积的两个最常见原因为: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轻链(AL)淀粉样变(以前称为原发性淀粉样变),其中的纤维由单克隆轻链的片段组成。受累的患者可以仅存在淀粉样变,或者也可以伴有其他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 WM)。纤维来自单克隆轻链的所有类型系统性淀粉样变,不管潜在浆细胞病[如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MGUS)、多发性骨髓瘤或WM]的性质如何,均考虑为AL淀粉样变。 ●淀粉样蛋白A(AA)淀粉样变中纤维由急性期反应物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片段组成,AA淀粉样变一般是慢性炎症反应性病变(即,继发于慢性炎症)。(参见“Pathogenesis of secondary (AA) amyloidosis”) AL淀粉样变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可表现出多种症状或体征,包括严重的蛋白尿(通常在肾病范围)、水肿、肝脾肿大、其他理由不能解释的心衰以及腕管综合征。尽管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多系统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但证据显示主要有一个器官受累的情况并不罕见。(参见“肾淀粉样变性”和“胃肠道淀粉样变性”和“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of amyloid cardiomyopathy”)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周围神经病(副蛋白血症周围神经病)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周围神经病(副蛋白 血症周围神经病)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免疫球蛋白病、副蛋白血症及血内蛋白异常症,此组疾病也被称为浆细胞病。是一组肿瘤性或具有肿瘤倾向性的疾病,由源自免疫B细胞系的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并分泌免疫球蛋白而引起。 周围神经髓鞘由多种糖脂和糖蛋白构成,其中鞘糖脂(glycosphingolipids)和髓鞘相关蛋白(myelin sheath associated glycoprotein,MAG)被认为是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的相关抗原。 鞘糖脂包括神经节苷脂(GM)和硫酸糖苷脂,前者根据所含唾液酸数量的不同又可分为GM1、GM2、GD1a、GD1b、GT1B、GQ1b和LM1。后者包括脑硫脂和SGPG(sultate-3-glucuronyl paragloboside),其中SGPG与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关系最为密切。由于不同抗原的空间分布

不同,各自介导的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也不相同。如GM1主要分布在运动神经的髓鞘上,由它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为单纯运动神经病。GD1b主要分布在感觉神经的髓鞘上,因而介导产生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MAG是神经髓鞘上的一种较小的糖蛋白,集中分布在轴周施万细胞膜和髓鞘的结旁襻上,是连接轴突和施万细胞的黏附分子,它含5个类免疫球蛋白区和一个碳水抗原决定簇,该抗原决定簇可以与HNK-1黏附分子发生反应。 (二)发病机制 单克隆丙球病合并周围神经病的重要病理机制是M蛋白中含有多种直接作用于髓鞘和轴突膜的抗体。如MAG抗体能插入排列紧密的髓鞘板层结构中,并与MAG结合,从而破坏髓鞘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导致产生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免疫组化研究已经发现周围神经上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沉积。动物实验也证实应用MAG、GM和SGPG免疫动物或应用病人的血清被动转移均可成功建立脱髓鞘神经病的动物模型。 腓肠神经活检可见节段性脱髓鞘或轴突变性,有时可见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在儿科的应用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是从大量健康人混合血浆分离提出的免疫球蛋白G(IgG)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提炼生产和血浆内感染因子监测与杀灭技术的提高,国产IVIG已达到国家血的制品监查质量标准,可供静脉注射 目前临床已应用IVIG治疗50多种疾病,疗效疗效良好,副作用少,在危重症的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丙种球蛋白的药理作用 1 抗感染 IVIG中含有多价抗原特异性IgG抗体。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和抗CMV抗原多种功能,IVIG中还存在抗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SPD-A)和抗葡萄球菌肠毒素抗体,可直接中和毒素使其血浓度下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2.抗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IVIG直接抑制未成熟T细胞的成熟和增殖,从而抑制了细胞因子、炎性介质(IL -2.3.4.5.10和TNF-â)的分泌与产生,IVIG中有特异性抗IL-1、LI-6、IL-8和TNF抗体,可直接中和这些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使其血中浓度下降IVIG中大量IgG的Fc段可与吞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其不能与自身抗体以及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吞噬细胞不被激活,故使机体组织和细胞不受破坏3.免疫调节作用 IVIG对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增强作用,提高了机体抗感染的能力 大量IgG可与患者血中抗原结合,改变其比例,使免疫复合物分子变小,不易沉积,从而避免补体激活沉积后产生的免疫性血管内炎症故IVIG在临床上可有效地治疗过敏性紫癜、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 二、丙种球蛋白的投药方法 1.目前主要采取静脉注射的方法 2.肌肉注射其容量有限,并起效缓慢,局局部刺激性大,现多不用。 三、IVIG的临床应用 1.细菌感染性疾病 a.新生儿及早产儿败血症 早产儿因胎盘转移输送的母体IgG不足,血清IgG水平较低,故可考虑用IVIG 预防治疗 方法:新生儿细菌感500mg/kg.d,每周一次。共4次 早产儿细菌感染500-750mg/kg.d.每2周1次,共3次 b.烧伤脓毒败血症 细菌所致的脓毒败血症是导致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与烧伤面积的烧伤后的时间在关,烧伤后48小时内IgG水平下降,主要与IgG的分解有关,而与合成速度无关。 常用剂量为400mg-750mg/kg.d 2.病毒感染 a.巨细胞病毒感染 IVIG能防止或缓解病毒感染,尤其对巨细胞病毒感染为著 常用方法400-500mg/kg.d,每周1次,连用4-8周

临床医学检验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试题(网友回忆版)

临床医学检验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试题(网友回忆版) [单选题]1.下列哪种胆红素有细胞毒性() A.非结合胆红素 B.单葡萄(江南博哥)糖醛酸结合胆红素 C.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 D.与血清白蛋白牢固结合的胆红素 E.蛋白非结合型胆红素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胆红素的生理生化特点。蛋白非结合型胆红素为脂溶性,极容易透过细胞膜产生细胞毒性。 [单选题]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对诊断下列何种白血病意义最大() A.AML-M2型 B.AML-M7型 C.AML-M5型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的临床意义。非特异性酯酶染色AML-M2(+);AML-M7(-);AML,M5(+);A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单选题]3.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索性贫血 B.AML-M4型白病细胞-酯酶双染色阳性 C.服华法林的监测指标-APT D.TT延长,被甲苯胺蓝纠正-血中存在狼疮抗凝物质 E.多毛细胞白血病-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且被L酒石酸抑制 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关于试带法检测血尿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尿中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均呈阳性反应 B.尿中红细胞呈阳性反应 C.阳性程度与镜检法呈正相关 D.不同型号的试带敏感性不同 E.维生素C对试验有干扰作用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干化学法检测血尿的原理及注意事项。干化学法既可与完整的红细胞反应,又能测定游离的血红蛋白,且尿中含有的不耐热酶、肌红蛋白或菌尿也可引起假阳性,而大量维生素C又可引起假阴性,因此阳性程度与镜检时尿中红细胞数不一定呈正相关。 [单选题]5.检测浆膜腔积液何种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胰腺癌诊断()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诊断标准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诊断标准 一、什么是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是指由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体内丙种球蛋白异常增殖为主要特点的免疫增生性疾病,根据丙种球蛋白增生的类型可将其分为多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两种,前者常见于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后者则常发生于多发性骨髓瘤。 二、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症状有哪些 1.贫血症候群包括面色苍白、心悸、头昏、乏力等。无论是恶性浆细胞疾病抑或慢性肝病、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均可以出现贫血,前者是由于骨髓中正常红细胞生成受到抑制或合并反复出血造成,贫血常为中到重度。后者则多为慢性病贫血,贫血一般为轻中度,呈正细胞性或小细胞性,部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可能合并叶酸代谢障碍而出现大细胞贫血。 2.黄疸黄疸是慢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常见症状,后者是引起反应性高球蛋白血症的重要原因,约占全部病例的60%以上。某些结缔组织病、淋巴增殖性疾病,可能因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而出现黄疸,前者为肝细胞性黄疸,后者为溶血性黄疸,两者鉴别不难。 3.骨、关节疼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造成溶骨性损害、病理性骨折和(或)严重骨质疏松,引起骨骼疼痛,最常表现为胸痛、腰背痛。而结缔组织病的疼痛多表现为多发性大关节疼痛。 4.发热在反应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中,发热特点随原发病而不同。肝硬

化者可有低热,但合并感染时体温明显上升,适当的抗感染治疗可以将体温降至基线水平;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热则对抗感染治疗无效,应用解热镇痛药和(或)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能控制体温。浆细胞病患者由于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受抑制,体液免疫功能受损,常因反复感染而发热。 5.出血倾向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无论是In蛋白或者多克隆性,都会干扰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功能,造成出血,常表现为皮肤紫瘢。肝病时则由于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加之可能合并脾功能亢进而造成血小板数量减少,除皮肤出血倾向外,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严重时表现为呕血和黑粪。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由于血小板减少以及存在狼疮样抗凝物,可同时表现为血栓和出血。 6.雷诺现象 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诊断标准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诊断一、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病史性别、年龄对于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自身免疫性疾病较多见于青年女性,而多发性骨髓瘤等浆细胞疾病则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二、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体格检查1.皮肤黏膜应注意有无贫血貌、黄染及瘀斑瘀点等。面部蝶形红斑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而肝掌、蜘蛛痣则是肝硬化的有力佐证。舌体肥大致吞咽、构音困难见于淀粉样变性。 2.淋巴结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有全身淋巴结肿大。检查时应注意淋巴结分布、数量、大小、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恶性淋巴瘤为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但增殖率很高的淋巴瘤由于生长十分迅速,牵拉包膜也可导致明显疼痛。 3.心脏长期的贫血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动过速、收缩期杂音等,严重高球蛋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简介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简介 目录 •1拼音 •2简介 •3恶性单 •4良性单 •5继发单 •6症状 1拼音 dān kè lóng bǐng zhǒng qiú dàn bái bìng 2简介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又名单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以浆细胞单克隆增殖并产生均一的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原发恶性、原发良性和继发性三种。 3恶性单 原发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实际上是恶性浆细胞瘤和恶性淋巴瘤,故近代文献已不用此名称,而按各种浆细胞或淋巴细胞疾病命名。4良性单 原发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并不罕见,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国外人群一般占1%,70岁以上者达3%,健康供血者占0.1~0.3%。病因不明,部分病人有家族性。大部分病例无症状,其中5%病例最终演变为恶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必须除外恶性与继发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无恶变时无需特殊治疗。 5继发单 继发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可继发于多种慢性炎症,如结核、肾盂肾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非造血组织的实体肿瘤,如胃肠道癌、乳腺癌、胸腺瘤;代谢性疾病,如急性卟啉病,Gaucher病,以及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肝病等。除原发病外,实验室检查尚有与原发性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相雷

同之处,即血清中单克隆丙种球蛋白增加,但浓度不超过20g/L,正常免疫球蛋白并不减少,尿中仅有少量或没有本周(BenceJones)蛋白,骨髓内浆细胞一般不超过10%,分化较为成熟,X线检查无骨胳损害。治疗与预后均取决于原发病。 6症状 良性单克隆丙球并中,IgG和IgA型M蛋白患者对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给药数天后可以得到改善。另外可以用血浆交换治疗,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而变化,平时要注意饮食可以多吃些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可以多吃些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平时可以适量的运动,例如简单的慢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浆细胞病(包括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

浆细胞病(包括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 浆细胞病(即浆细胞疾病、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症)是指单株(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殖并产生大量异常抗体的一组疾病。浆细胞源于白细胞中的一种淋巴细胞,并能正常地产生抗体以帮助机体防御感染。正常机体有数千种不同种类的浆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和淋巴结中。每个浆细胞分裂增殖形成一个克隆,每个克隆由众多完全相同的细胞组成。一个克隆的浆细胞只产生一种类型的抗体。 浆细胞病plasma cell dyscrasias 浆细胞增生失调性疾病,表现为一系列病理和生化改变。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有关。浆细胞和免疫球蛋白(Ig) 在外周血液中,一般不见浆细胞,风疹麻疹、水痘、血清病、慢性感染与多发性骨髓瘤等患者的血液中偶可发现。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晚期的血液中可出现大量浆细胞,发展为浆细胞白血病。 浆细胞存在于淋巴结、脾、胸腺、骨髓、肠粘膜等组织中,在正常骨髓中占全部有核细胞的3%以下。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经抗原的刺激,致活的B细胞发育成能制造并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能与相应的抗原专一地结合,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蛋白质,统称丙种(γ)球蛋白。196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决定用Ig表示动物体内具有抗体活性或与抗体有关的各种球蛋白。 Ig由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淋巴细胞)合成。每个浆细胞只能合成一种特异的Ig,具有相同的免疫特异性,称为单细胞系或单克隆Ig。正常血清中抗体是5类Ig的混合物,每一类Ig都是成千上万个在结构上既相似又有差别的混合物。 浆细胞病的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殖,并大量产生一种类型的类似抗体的分子物。由于这些浆细胞和它们产生的抗体均是异常的,故不能帮助机体防御感染。此外,正常抗体的产生通常减少,使机体更易招致感染。数目不断增加的异常浆细胞能侵犯并损害各种组织和器官。

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是指患者体内存在异常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 蛋白的一类疾病。又称丙种球蛋白增殖病,主要是由于lg电泳位置在 球蛋白区域(丙种球蛋白)。 特点是:单克隆细胞增生,lg理化性质十分均一,无活性和正常 的免疫功能,所以又称副蛋白,也称M蛋白。M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 从尿中排出(轻链),因轻链分子量小(45000),在尿中测出轻链故 又称之为本周蛋白,它是1847年由Bence-Jones在尿中检出轻链而命名。 一、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单株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亦称浆细胞瘤。 1.发病机制不明,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遗传因素有关。 (2)细胞因子异常。 (3)与粘附分子、IL-6等信号传递受体和Bcl-2等抑制凋亡的受 体高表达有关,这些物质可使恶变的浆细胞定植于骨髓,还与myc、ra s等原癌基因的异常启动有关,从而直接或间接损伤骨髓细胞和免疫系统。 (4)造血干细胞异常 (5)外因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可引起发病。 2.临床特征

(1)骨质破坏:骨髓瘤细胞增生、浸润破坏骨组织→骨质疏松、溶骨改变→骨痛、骨折。 (2)贫血:骨髓损害→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出血。 (3)感染。 (4)肾功能损害。 (5)其他组织损害,如神经系统。 (6)预后不良,第(3)和(4)常为本病的死因。 3.免疫学特征 (1)血清中有大量的M蛋白,IgG≥30g/L、IgA≥10g/L、IgM≥10g/L、IgD≥2.0g/L、IgE≥2.0g/L或尿中有本周蛋白(>2.0g/24 h尿);(2)骨髓中有大量成熟的浆细胞(>15%),组织活检证实有浆细胞瘤;(3)正常的Ig水平明显↓。 4.诊断标准:免疫学特征3项中具备2项即可诊断;但IgM或IgD除具备免疫学特征(1)、(2)项外,还须有多处溶骨性损害。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后,还要进一步作免疫学检查分型。 5.MM不同类型特征:发生率IgG型最常见(>50%)、IgA型次之(约20%~25%)、IgD型少见(约1%~2%)、IgE型、IgM型罕见。 注意:浆细胞白血病:为MM变异型,其恶性浆细胞不仅在骨髓中可见,在血液中也可见。可与一般的骨髓瘤相鉴别。 二、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以分泌IgM的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多见于老年男性。

原发性肾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

原发性肾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徐瑾;胡芳 【摘要】目的:了解原发性肾病(PGD)和糖尿病肾病(DNP)蛋白尿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水平与健康者差异及蛋白尿与肿瘤标志物水平相关性。方法选取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PGD 患者150例和 DNP 患者140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并分离出血清,检测血清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 19‐9(CA19‐9)、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 ),比较3组人群各指标水平。结果PGD 组和 DNP 组血清CA125、CA15‐3、CA19‐9、TPSA 、TPSA 水平均高于 对照组,AFP 和 FPSA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GD 组和 DNP 组血清 CA125、CA15‐3、CA19‐9、AFP 、TPSA 、TPSA 水平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GD 组与 DNP 组患者中,尿蛋白和血清清蛋白均与血清肿瘤标 志物 CA125、CA15‐3和CA19‐9呈正相关,而与 AFP 、CEA 、TPSA 和 FPSA 呈负相关。结论临床上对于蛋白尿及血清清蛋白异常的肾病患者,根据血清肿瘤标志物来诊断相应肿瘤的假阳性率增高,临床医生应慎重对待,需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 【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 【年(卷),期】2015(000)015 【总页数】3页(P2276-2278) 【关键词】原发性肾病;糖尿病肾病;蛋白尿;肿瘤标志物

第二十五章免疫增殖病及检验

第二十五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Immunoproliferative Disease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掌握免疫增殖病的概念、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临床免疫学特征及检测方法;了解其它类型的免疫增殖病。 二、教学内容 1、免疫增殖病的概念及分类。 2、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的临床免疫学特征: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重链症、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免疫学特征。 3、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电泳、尿中游离轻链的检测方法及临床价值。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有关M蛋白,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多由骨髓恶性增殖的浆细胞分泌 B.是一种异常增多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 C.理化性质均一 D.具有一定的免疫活性 E.其性质可为IgG、IgA、IgM、IgE或IgD 2.下列哪一项不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特征:() A. 骨损害 B. 反复感染 C. 贫血 D. 骨髓中不成熟粒细胞比例增高 E. M蛋白 3.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典型特征是:() A. 贫血 B. 骨损害 C. 尿毒症 D. 高血粘度使血流不畅 E. 反复感染 4.鉴定M蛋白类型,首选的方法是:() A.血清蛋白区带电泳 B. 免疫选择电泳 C. 免疫电泳 D. 免疫球蛋白测定 E. 免疫固定电泳

5.临床上诊断为骨髓瘤,但免疫电泳无异常发现,这可能是:()A.淀粉样变性 B.非分泌性骨髓瘤 C. 分泌性骨髓瘤 D.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E.重链病 6.在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中,一般的检测顺序为:() A.免疫电泳,血清蛋白区带电泳,Ig定量测定 B.血清蛋白区带电泳,Ig定量测定,免疫电泳 C.本周氏蛋白测定,血清蛋白区带电泳,Ig定量测定 D.Ig定量测定,免疫电泳,本周氏蛋白测定 E.血清蛋白区带电泳,Ig定量测定,本周氏蛋白测定 7.下列关于重链病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 是一种良性病变 B. 常伴有骨损害 C. 尿中多可检出本周氏蛋白 D. 血清和尿中出现大量游离的重链 E. 常见的有α、δ和μ型 8.某患者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发现有异常球蛋白区带,进一步免疫电泳发现,患者血清仅与λ抗血清产生一条特殊的沉淀弧,与五种抗Ig抗血清不产生沉淀,可能是:() A. 伴有肾功能不全的轻链病 B. 伴有肾功能不全的重链病 C. 轻链病,肾功能正常 D. 重链病,肾功能正常 E. 尚未发现的新型轻链病 9.某患者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发现有异常球蛋白区带,进一步免疫电泳发现,患者血清与抗IgA抗血清及抗κ轻链抗血清产生明显的特殊沉淀弧,可诊断为:() A. IgG κ型骨髓瘤 B. IgG λ型骨髓瘤 C. IgAκ型骨髓瘤 D. IgAλ型骨髓瘤 E. 尚不能做出诊断 10.尿本周蛋白的本质是() A.IgG B.IgA C.H链 D.K\入链 11.冷球蛋白检测的主要临床意义为() A.用于肾功能的判断 B.用于冷球蛋白血症的判断 C.用于肝功能的判断 D.用于Ig异常的判断 12.免疫增殖病诊断中用于检测和鉴定异常增殖的最常用方法是()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

第三节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血液学和免疫学手段。其中免疫学检测尤为重要。一般,免疫球蛋白的多数分析测定技术都可用于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当临床上考虑为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或其它浆细胞恶变疾病时,首先应该做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如果发现有异常球蛋白区带,继而进行免疫球蛋白测定与免疫电泳,作进一步定量分析和免疫球蛋白分类鉴定。注意作追踪观察,以助病情、疗效的了解和预后的推断。良性或继发患者往往是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进行血清蛋白区带电泳而发现的。当疑为冷球蛋白血症或轻链病时,均应进行冷球蛋白测定或本周蛋白测定加以证实。 一、血清蛋白区带电泳 蛋白质区带电泳是血清蛋白的经典分析方法,血清(或尿液)标本中不同性质的蛋白质可明显分开形成不同的区带,通过正常的电流图谱进行比较分析,很容易发现患者电泳图谱不一狭窄而浓缩的集中带,即M区带(图26-1),这是由于M蛋白的化学结构高度均一,因而其电泳迁移率十分一致。如果将这些区带电泳图谱扫描,还可计算出异常蛋白的含量和百分比。这种M区带较多见于γ或β区,偶亦可见于α区。M区带的电泳位置可大致反应出免疫球蛋白的类型,IgG型多位于α区至γ慢区,IgA型多位于γ1与β区,IgM型多位于β2或γ区,IgD型多位于β或γ区。但是区带电泳不能完全确定免疫球蛋白的类型,最终确定还需用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出现假的狭区带,易与M蛋白混淆,应注意区别。例如溶血标本中血红蛋白形成的β位区带,陈旧血清中聚合IgG形成的近原位窄区带,以及由类风湿因子形成的位于γ区中间的细区带都易于M区带相混淆,遇到这些可疑情况时,应进一步做免疫电泳等分析加以区别。 非分泌型骨髓瘤患者血清蛋白区带电泳中不能检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的M区带,往往呈现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特征,临床上却存在浆细胞骨髓瘤的表现。为明确诊断需对患者骨髓中恶性浆细胞进行表面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或提取其恶性浆细胞,经溶解后再行免疫球蛋白分析。轻链病有时血清中也检测不出M蛋白,这就需要进行尿中本周蛋白的检测。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临床上更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其病因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明显不同,是受一些抗原刺激引起多株细胞过度免疫应答的结果。因此,血清蛋白电泳图谱是在γ区域呈现着色深浓、宽阔而不匀的区带,易与M蛋白相区别。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中免疫球蛋白的升高谱型大多无特异性,一般以IgG升高为多,可伴IgA或IgM 升高,也可IgA或IgM单独升高。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则表现为γ区的缺失。结缔组织中多克隆丙种球蛋白增高有随疾病严重程度而升高的趋势,而肝病中的增高程度也可用来估计肝损伤的程度。 二、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较常用的方法有单向扩散法与免疫浊度法,前者较为简便,后者更为准确迅速。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常呈现某一类丙种球蛋白的显著增高,大多在30mg/ml以上;而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包括与M蛋白同类的丙种球蛋白的含量则显著降低。在良性丙种球蛋白病的血清标本中,M蛋白的升高幅度一般不象恶性丙种球蛋白病那么高,多在20mg/ml以下;M蛋白以外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一般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如在单向扩散试验中出现双圈状沉淀环,则标本中可能存在某种免疫球蛋白片段的M蛋白。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的血清中常有多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升高,每类上升的幅度不太大,但总的丙种球蛋白水平增主比较明显。 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检测,有时会由于不同实验室所用抗血清特异性的差异,而造成M蛋白定量结果的不同,特别在使用某一株M蛋白制备的抗血清检测其他患者的M蛋白时。如能配合作用区带电泳光密度扫描,常可纠正这种误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