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血液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诊断

(一)AA诊断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数<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2.一般无肝、脾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50%)或重度减低(<正常25%),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有条件者作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均匀减少);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Fanconi贫血、Evans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MDS、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症、某些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二)AA分型诊断标准1.SAA-I:又称AAA,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或(和)出血。血象具备下述三项中两项: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骨髓增生广泛重度减低。如SAA-I的中性粒细胞<0.2×109/L,则为极重型再障(VSAA)。

2.NSAA:又称CAA,指达不到SAA-I型诊断标准的AA。如NSAA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达SAA-I型诊断标准时,称SAA-II型。

二、鉴别诊断

(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典型患者有血红蛋白尿发作,易鉴别。不典型者无血红蛋白尿发作,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可增生减低,易误诊为AA。但对其动态随访,终能发现PNH 造血克隆。该克隆细胞的酸溶血试验(Ham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CoF试验)和微量补体溶血敏感试验(mCLST)可呈阳性。骨髓或外周血可发现CD55- 、CD59-的各系血细胞。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MDS中的难治性贫血(RA)有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有时不高甚至降低,骨髓也可低增生,这些易与AA混淆。但RA有病态造血现象,骨髓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PAS)可阳性,早期髓系细胞相关抗原(CD13 、CD33、CD34)表达增多,造血祖细胞培养可出现集簇增多、集落减少,可有染色体核型异常、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SCD)阴性等。

(三)Fanconi贫血(FA)又称先天性AA,是一种遗传性干细胞质异常性疾病。表现为一系或两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可伴发育异常(皮肤色素沉着、骨骼畸形、器官发育不全等),高风险发展为MDS、AL及其他各类肿瘤性疾病;实验室检查可发现“Fanconi基因”,细胞染色体受丝裂霉素C作用后极易断裂。

缺铁性贫血

一、诊断

(一)ID 1.血清铁蛋白<12ug/L;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少于15%;

3.血红蛋白及血清铁等指标尚正常。

(二)IDE 1.ID的1+2;2.转铁蛋白饱和度<15%;3.FEP/Hb>4.5ug/gHb;4血红蛋白尚正常。(三)IDA 1.IDE的1+2+3;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MCV<80fl,MCH<27pg,MCHC<32%。

(四)病因诊断只有明确病因,IDA才可能根治;有时缺铁的病因比贫血本身更为严重。例如胃肠道恶性肿瘤伴慢性失血或胃癌术后残胃癌所致的IDA,应多次检查大便潜血,必要时做胃肠道X线或内镜检查;月经过多的妇女应检查有无妇科疾病。

二、鉴别诊断应与下列小细胞性贫血鉴别:

(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遗传或不明原因导致的红细胞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性贫血,但血清铁蛋白浓度增高、骨髓小粒含铁血黄素颗粒增多、铁粒幼细胞增多,并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和铁饱和度增高,总铁结合力不低。

(二)海洋性贫血有家族史,有溶血表现。血片中可见多量靶形红细胞,并有珠蛋白肽链合成数量异常的证据,如胎儿血红蛋白或血红蛋白A2增高,出现血红蛋白H包涵体等。血清铁蛋白、

骨髓可染铁、血清铁和铁饱和度不低且常增高。

(三)慢性病性贫血慢性炎症、感染或肿瘤等引起的铁代谢异常性贫血。贫血为小细胞性。贮铁(血清铁蛋白和骨髓小粒含铁血黄素)增多。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总铁结合力减低。(四)转铁蛋白缺乏症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先天性)或严重肝病、肿瘤继发(获得性)。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含铁血黄素均明显降低。先天性者幼儿时发病,伴发育不良和多脏器功能受累。获得性者有原发病的表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一、诊断

(一)根据患者血细胞减少和相应的症状,以及骨髓中二系以上的病态造血、细胞遗传学异常、病理学改变、体外造血组细胞集落培养的结果,MDS的诊断不难确立。应注意的是,虽然病态造血是MDS的特征,但有病态造血不等于就是MDS。目前,MDS的诊断尚无“金标准”,MDS是一个除外性诊断,常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二、鉴别诊断

(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常须与RA鉴别。RA的网织红细胞可正常或升高,外周血可见到有核红细胞,骨髓病态造血明显,早期细胞比例不低或增加,有特征性克隆性染色体核型改变,而CAA无上述异常。

(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也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和病态造血,但PNH检测可发现CD55+、CD59+细胞减少、Ham试验阳性及血管内溶血的改变。

(三)巨幼细胞贫血MDS患者的细胞病态造血可见巨幼变,易与巨幼细胞贫血混淆,但后者是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补充后可纠正贫血;而MDS的叶酸、维生素B12不低,予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无效。

(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CML的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为阳性,而CMML 则无。

巨幼细胞贫血

一、诊断根据营养史或特殊用药史、贫血表现、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结合特征性血象、骨髓象改变和血清VitB12及叶酸水平等测定可做出诊断。若无条件测血清VitB12及叶酸水平,可予诊断性治疗,叶酸或VitB12治疗一周左右网织红细胞上升者,应考虑叶酸或VitB12缺乏。二、鉴别诊断

(一)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6型、红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骨髓可见巨幼样改变等病态造血现象,叶酸、VitB12水平不低且补之无效。

(二)有红细胞自身抗体的疾病如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vans综合症、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不同阶段的红细胞可因抗体附着“变大”,又有间接胆红素增高,少数患者尚合并内因子抗体,故极易与单纯叶酸、VitB12缺乏引起的MA混淆。其鉴别点是此类患者有自身免疫病的特征,用免疫抑制剂方能显著纠正贫血。

(三)合并高粘滞血症的贫血如多发性骨髓瘤,因M蛋白成分粘附红细胞而使之呈“缗钱状”,血细胞自动计数仪测出的MCV偏大,但骨髓瘤的特异性表现是MA所没有的。

多发性骨髓瘤

一、诊断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依据为:1.骨髓中浆细胞>15% ,且有形态异常;2.血清中有大量的M蛋白(IgG>35g/L, IgA>20g/L, IgM>15g/L, IgD>2g/L, IgE>2g/L)或尿中本周蛋白>1g/24h;3.溶骨性病变或广泛的骨质疏松。诊断IgM型时一定要具备3项,仅有1、3两项者属不分泌型;如仅有1、2两项者,须除外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及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二鉴别诊断(一)

(一)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可由慢性炎症、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转移癌等引起。浆细胞一般不超过15%且无形态异常,反应性浆细胞的免疫表型为CD38+、CD56-,与骨髓瘤细胞CD38+、、CD56+不同,IgH基因克隆性重排阴性且不伴有M蛋白。

(二)巨球蛋白血症:本病系骨髓中淋巴样浆细胞大量克隆增生性所致,M蛋白为IgM,无骨质破坏,与IgM型多发性骨髓瘤不同。

(三)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除有M蛋白外并无临床表现,既无骨骼病变,骨髓中浆细胞增多也不明显。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一般少于10g/L,且历经数年而无变化,血清β2微球蛋白正常个别在多年后转化为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

(四)反应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偶见于慢性肝炎、自身免疫病、淋巴瘤、白血病等;蛋白尿也偶见于淋巴瘤、白血病和癌肿患者。这些疾病均无克隆性骨髓瘤细胞增生。

(五)骨转移瘤:骨转移瘤有骨痛和骨质破坏,但后者往往伴有成骨过程,骨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且常伴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与骨髓瘤的凿孔样溶骨性改变不同。骨髓涂片检查如发现成堆的癌细胞或发现原发病灶,将有助于鉴别。多发性骨髓瘤的骨病变还须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肾小管性酸中毒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相鉴别。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诊断1.广泛出血累及皮肤、黏膜及内脏;2.多次检验血小板计数减少;3.脾不大或轻度肿大;

4.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5.具备下列五项中任何一项:a.泼尼松治疗有效;b.脾切除治疗有效;c. PAIg阳性;d .PAC3阳性;e.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二、鉴别诊断本病的确诊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MDS、白血病、SLE、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本病与过敏性紫癜不难鉴别。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一、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外周血中持续性单克隆性淋巴细胞大于5×109/L,骨髓中淋巴细胞≥40%,以及根据免疫学表面标志,可以作出诊断和分类。

二、鉴别诊断

(一)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增多:是多克隆性和暂时性的,随着感染控制淋巴细胞数恢复正常。

(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与CLL易混淆者通常由滤泡或弥漫性小裂细胞型淋巴瘤转化而来,具有原发病淋巴瘤的病史,细胞常有核裂并呈多形性;淋巴结和骨髓病理活检显示明显滤泡结构;免疫表型为SmIg、SMC7、和CD10强阳性,CD5阴性。

(三)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病程较CLL为急,脾大明显,淋巴结肿大较少,白细胞数往往很高,血和骨髓涂片上有较多的(>55%)带核仁的幼淋巴细胞;PLL细胞高表达FMC7和CD22和SmIg;CD5阴性;小鼠玫瑰花结试验阴性。

急性白血病

一、诊断虽然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诊断白血病一般不难。但因白血病细胞类型、染色体改变、免疫表型和融合基因的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亦随之改变。因此初诊时应对患者做MICM检查分析,以获得宝贵的原始资料。并应注意排除下述疾病。

二、鉴别诊断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该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易与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细胞小于30%。WHO分类法已将RAEB-t 划归AL。

(二)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形态与原始细胞不同,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效价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

增多症、风疹等病毒感染时,血象中淋巴细胞增多,但淋巴细胞形态正常,病程良性。骨髓象原始幼稚细胞均不增多。

(三)巨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有时可与红白血病混淆。但前者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增多,幼红细胞PAS反应常为阴性。

(四)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在药物或某些感染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骨髓中原、幼粒细胞增多。但该症多有明确的病因,血小板正常,原、幼粒细胞中无Auer小体及染色体异常。短期内骨髓成熟粒细胞恢复正常。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病史注意追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和周期性,及药物、毒物或放射线的接触史。有无急、慢性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等。有无家族史。

(二)体检有无淋巴结、肝、脾大、胸骨压痛及相关疾病的阳性体征和感染病灶。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观察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及是否伴有其他各系细胞减少和异常细胞。对怀疑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者,应每周检查血象2-3次,连续6周。

2.骨髓象观察骨髓增生的程度、粒系各阶段比例及形态改变,可为诊断原发病或寻找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提供线索。自身免疫病继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可见粒系核左移,早期细胞代偿性增加。白血病、转移瘤等可见异常细胞浸润。中毒、药物和严重感染等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可见粒细胞核固缩,胞浆内中毒性颗粒、空泡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者骨髓增生受抑,三系减少。

在恢复阶段,骨髓粒系比例增高,原粒及早幼粒细胞增加,外周血的白细胞数也可高达正常值的数倍,并且出现早幼粒、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

3.特殊检查

A肾上腺素试验肾上腺素促使边缘池的中性粒细胞进入循环池,从而可鉴别假性粒细胞减少。

B 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测定包括白细胞聚集反应、免疫荧光粒细胞抗体测定法等,以了解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状态。

慢性心力衰竭

一、诊断心力衰竭的诊断是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而作出的。首先应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心衰的症状体征是诊断心衰的重要依据。疲乏、无力等由于心排血量减少的症状无特异性,诊断价值不大,而左心衰竭的肺淤血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右心衰竭的体循环淤血引起的颈静脉怒张、肝肿大、水肿等是诊断心衰的重要依据。

二、鉴别诊断心力衰竭主要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一)支气管哮喘左心衰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称之为“心源性哮喘”应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或慢性心瓣膜病史,后者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前者发作时必须做起,重症者肺部有干湿性罗音,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后者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咳出白色粘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

(二)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由于腔静脉回流受阻同样可以引起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表现,应根据病史、心脏及周围血管体征进行鉴别,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确诊。

(三)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应与慢性右心衰竭鉴别,除基础心脏病体征有助于鉴别外,非心源性肝硬化不会出现颈静脉怒张等上腔静脉回流受阻的体征。

糖尿病

一、诊断

1.糖尿病诊断是基于空腹(FPG)、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时血糖值(2hPG)。空腹指8-10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是指一日内任何时间,无论上一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OGTT 采用75g无水葡萄糖负荷。糖尿病症状指多尿、烦渴多饮和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FPG 3.9-6mmol/L(70-108mg/dl)为正常;6.1-6.9mmol/L(110-125mg/dl)为IFG。2003年11月国际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建议将IFG得界限值修订为 5.6-6.9mmol/L;≥7.0mmol/L(126mg/dl)应考虑糖尿病。OGTT 2Hpg<7.7mmol/L(139mg/dl)为正常糖耐量;7.8-11.0mmol/L(140-199mg/dl)为IGT;≥11.1mmol/L(200mg/dl)应考虑糖尿病。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或FPG≥7.0mmol/L(126mg/dl)或OGTT 2hPG≥11.1mmol/L(200mg/dl)。

2.对于临床工作,推荐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如用毛细血管血或全血测定,其诊断切点有所变动。如用全血测定,应于采血后立即测定,或立即离心并置于0-4℃保存,即使如此亦不能避免血细胞利用血糖。因此,不宜测定血清葡萄糖。

3.临床医生在做出糖尿病诊断时,应充分确定其依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对于无急性代谢紊乱表现,仅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必须在另一天按诊断标准内三个标准之一复测核实,如复测结果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应让患者定期复查,直至诊断明确为止。应注意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各种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血糖升高,不能以此诊断为糖尿病。IFG或IGT的诊断应根据3个月内的两次OGTT结果,用其平均值来判断。

4.儿童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

5.实践中应用诊断标准时应注意其调查目的。

二、鉴别诊断

(一)其他原因所致的尿糖阳性肾性糖尿因肾糖阈降低所致,虽尿糖阳性,但血糖及OGTT 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胃空肠吻合术后,因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吸收快,可引起进食后1/2-1小时血糖过高,出现糖尿,但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弥漫性肝病患者,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功能减弱,肝糖原储存减少,进食后1/2-1小时血糖可高于正常,出现糖尿,但FPG偏低,餐后2小时至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急性应激状态时,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可使糖耐量减低,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应激过后可恢复正常。某些非葡萄糖的糖尿如果糖、乳糖、半乳糖也可与斑氏试剂中的硫酸铜呈阳性反应,但葡萄糖氧化酶试剂特异性较高,可加以区别,此外,大量维生素C、水杨酸盐、青霉素、丙磺舒也可引起斑氏试剂法的假阳性反应。

(二)药物对糖耐量的影响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可抑制胰岛素释放或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引起糖耐量减低,血糖升高、尿糖阳性。

(三)继发性糖尿病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Cushing综合症、嗜铬细胞瘤可分别因生长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拮抗胰岛素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此外,长期服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糖尿病。详细询问病史,注意起病经过的特殊性,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配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鉴别。

原发性高血压

一、诊断和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测量的血压值,采用经核准的水银或电子血压计,测量安静休息坐位时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必要时还应测量平卧位和站立位血压。高血压的诊断必须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

一旦诊断高血压,必须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做有关实验室检查,评估靶器官损害和相关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预后不仅与血压升高水平有关,而且与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以及靶器官损害程

度有关。因此,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角度,现在主张对高血压患者作心血管危险分层,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分别表示10年内将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的概率为<15%、15%-20%、20%-30%、和>30% 。具体分层标准根据血压升高水平(1、2、3级)、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发症情况见表3-6-2。用于分层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胆固醇>5.72mmol/L(220mg/dl);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女性<65岁,男性<55岁)。靶器官损害:左心室肥厚(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蛋白尿和/或血肌酐轻度升高(106-177umol/L或1.2-2.0mg/dl);超声或X线证实有动脉粥样斑块(颈、髂、股或主动脉);视网膜动脉局灶或广泛狭窄。并发症: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血肌酐升高超过177umol/L或2.0mg/dl);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外周血管病);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

继发性高血压

一、肾实质性高血压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病、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和肾移植后等多种肾脏病变引起的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所有肾脏疾病在终末期肾病阶段80%-90%以上有高血压。肾实质性高血压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肾单位大量丢失,导致水钠潴留和细胞外容量增加,以及肾脏RAAS激活与排钠激素减少。高血压又进一步升高肾小球内囊压力,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肾脏病变。临床上有时很难将肾实质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伴肾脏损害区别开来。一般而言,除了恶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很少出现明显蛋白尿,血尿罕见,肾功能减退首先从肾小管浓缩功能开始,肾小球滤过功能仍可长期保持正常或增强,直到最后阶段才有肾小球滤过降低,血肌酐上升,肾实质性高血压往往在发现血压升高时已经有蛋白尿、血尿和贫血,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肌酐清除率下降。如果条件允许,肾穿刺组织学检查有助于确立诊断。二、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是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引起的高血压。常见病因有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动脉粥样硬化,前两者主要见于青少年,后者见于老年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发生是由于肾血管狭窄,导致肾脏缺血,激活RAAS。早期解除狭窄,可使血压恢复正常;后期解除狭窄,因为已经有高血压维持机制参与或肾功能减退,血压也不能恢复正常。凡进展迅速或突然加重的高血压,均应怀疑本症。本症大多数有舒张压中、重度升高,体检时在上腹部或背部肋脊角处可闻及血管杂音。大剂量快速静脉肾盂造影、多普勒超声、放射性核素肾图有助于诊断。肾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并提供具体狭窄部位等信息。分侧肾静脉肾素活性测定可预测手术治疗效果。

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本症是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分泌过多醛固酮所致,以长期高血压伴低钾血症为特征。少数患者血钾正常,临床上常忽视了对本病的进一步检查。由于电解质代谢障碍,本症可有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烦渴、多尿等症状。血压大多为轻、中度升高,约1/3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实验室检查有低血钾、高血钠、代谢性碱中毒、血浆肾素活性降低、血浆及尿醛固酮增多。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增大有较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超声、放射性核素、CT可确定病变性质和部位。

四、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体内其它部位嗜铬组织,肿瘤间歇或持续释放过多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典型的发作表现为阵发性血压升高伴心动过速、头痛、出汗、面色苍白。在发作期间可测定血或尿儿茶酚胺或其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如有显著增高,提示嗜铬细胞瘤。超声、放射性核素、CT或磁共振等可作定位诊断。

五、皮质醇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又称Cushing综合症,主要是由于促肾上腺皮质素激素(ACTH)分泌过多导致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者肾上腺皮质腺瘤,引起糖皮质激素过多所致。80%患者有高血压,同时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毛发增多、血糖增高等表现。24小时尿中17-羟和17-酮类固醇增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有助于诊断。颅内蝶鞍X 线检查,肾上腺CT,放射性核素肾上腺扫描可确定病变部位。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放射和药物方法根治病变本身,降压治疗可采用利尿剂或与其它降压药物联合应用。

六、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缩窄多数为先天性,少数是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临床表现为上臂血压增高,而下肢血压不高或降低。在肩胛区、胸骨旁、腋部有侧支循环的动脉搏动和杂音,腹部听诊有血管杂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肋骨受侧支动脉侵蚀引起的切迹。主动脉造影可确定诊断。治疗主要采用血管手术方法。

稳定型心绞痛

一、诊断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一般即可建立诊断。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平坦或倒置,发作过后数分钟内逐渐恢复。心电图无改变的患者可考虑作心电图负荷试验。发作不典型者,诊断要依靠观察硝酸甘油的疗效和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如仍不能确诊,可多次复查心电图或心电图负荷试验,或作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如心电图出现阳性变化或负荷试验诱致心绞痛发作时亦可确诊。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二、鉴别诊断

(一)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仿,但性质更剧烈,持续时间多超过30分钟,可长达数小时,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和)休克,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使之缓解。心电图中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ST段抬高,并有异常Q波。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心肌坏死标识物(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或T、CK-MB等增高)。

(二)其他疾病引起心绞痛包括严重的主动脉狭窄或关闭不全、风湿性冠状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肥厚型心肌病、X综合症(Kemp1973年)等病均可引起心绞痛,要根据其他临床表现来进行鉴别。其中X综合症多见于女性,心电图负荷试验常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则阴性且无冠状动脉痉挛,预后良好,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系统毛细血管功能不良所致。(三)肋间神经痛及肋软骨炎本病疼痛常累及1-2个肋间,但并不一定局限在胸前,为刺痛或灼痛,多为持续性而非发作性,咳嗽、用力呼吸和身体转动可使疼痛加剧,肋软骨处或沿神经行径处有压痛,手臂上举活动时局部有牵拉疼痛,故与心绞痛不同。

心肌梗死

一、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以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

对老年患者,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而原因未明,或突然发生较重而持久的胸闷或胸痛者,都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宜先按急性心肌梗死来处理,并短期内进行心电图、血清心肌酶测定和肌钙蛋白测定等的动态观察以确定诊断。对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血清肌钙蛋白测定的诊断价值更大。

二、鉴别诊断

二、急性心包炎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但心包炎的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时加重,早期既有心包摩擦音,后者和疼痛在心包腔出现渗液时均消失,全身症状一般不如心肌梗死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T波倒置,无异常Q波出现。

三、急性肺动脉栓塞可发生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绀、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水肿等。心电图示I导联S波加深,III 导联Q波显著T波倒置,胸导联过度区左移,右胸导联T波倒置等改变,可资鉴别。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一、诊断主要根据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的心电图检查,和(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发现患者有心肌缺血的改变,而无其他原因,又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确立诊断。

二、鉴别诊断

(一)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此病有肾上腺素能β受体兴奋性增高的类型,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和T波倒置等改变,患者多表现为精神紧张和心率增快。服普萘洛尔10-20mg后2小时,心率减慢后再作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有助于鉴别诊断。(二)其他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疾病、其他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和药物作用等情况都可引起ST段和T波改变,诊断时要注意排除,但根据其各自的临床表现不难作出鉴别。

缺血性心肌病

一、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主要依靠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和排除可引起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检查除可见心律失常外,还可见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变化,包括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QT间期延长、QRS波群电压低等。放射性核素检查示心肌缺血和室壁运动异常。二维超声心动图也可显示室壁的异常运动。如以往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则有助于诊断。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可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要考虑与心肌病(特别是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心脏病、内分泌性心脏病等相鉴别。

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血液系统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血液系统也容易受到各种 疾病的影响,如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在临床上,鉴别诊断是诊 断血液系统疾病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将介绍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鉴 别诊断方法。 一、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导致氧气输送不足的一种疾病。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鉴别诊断贫血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铁代谢指标、骨髓穿刺等。此外,还 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胃肠镜、尿常规等。 二、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中白细胞过度增生而导致的恶性肿瘤。根据白 血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两种类型。鉴别诊断白血病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 验室检查。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免疫学检查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CT、MRI等。 三、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淋巴瘤是一种由淋巴细胞或淋巴组织恶性增生而导致的疾病。根据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种类型。鉴别诊断淋巴瘤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淋巴结活检、免疫学检查等。此外,还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CT、MRI等。 综上所述,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铁代谢指标、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等是常见的检查项目。此外,还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CT、MRI等。通过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地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内科系统常见病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胸痛(心梗)鉴别:1、心绞痛:发作多有诱因,胸痛位于胸骨中上段之后,程度较 心梗轻,无左上肢反射痛,含服硝酸甘油可在数分钟内缓解,无心肌坏死物质吸收的表现。心电图动态观察有助于鉴别。2、急性心包炎:该病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早期即可有心包摩擦音,全身症状一般不如心肌梗死严重,心电图除aVR外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抬高,T波倒置,无异常Q波出现。3、主动脉夹层:常有高血压基础,胸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可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常呈撕裂样疼痛,测双侧上肢血压、脉搏可有明显差别。主动脉MRI可鉴别。4、急性肺动脉梗塞:多有诱因如骨科手术及长期卧床史等,症状典型者呈难治性低氧血症、胸痛、咯血三联症,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肺部ECT呈节段性充盈缺损,有利于鉴别。5、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返流性食管炎等,可引起嗳气、返酸等症状,可合并胸闷不适,与活动无关,查体可有剑突下或上腹轻压痛;胃镜、胃PH测定等检查有利于鉴别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1、肾动脉狭窄:高血压进展迅速,呈 恶性高血压表现,药物治疗无效,查体上腹部或背部肋脊角可闻及血管杂音,肾动脉B超、造影检查等可助诊断。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典型者有“低钾、高血压、夜尿增多”三联症,可查血立卧位醛固酮、肾素活性,肾上腺B超、CT,螺内酯试验等以鉴别。3、库欣综合征:系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分泌糖皮质激素过多所致。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肩、皮肤紫纹、毛发增多等表现,24小时尿17-羟及17-酮类固醇增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阳性有助于鉴别。4、嗜铬细胞瘤:为嗜铬细胞瘤间歇或持续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所致,有“阵发性头痛、心悸、脸色苍白、出汗”4P 征,对一般降压药无效。血压增高期测血或尿儿茶酚胺、VMA,查肾上腺B超、CT等可鉴别。 胸闷、气促鉴别:1、慢性支气管管炎急性发作:慢性支气管炎多缓慢起病,病程较 长,有多年的反复咳嗽、咳痰和/或喘息病史,急性发作时有大量脓性粘液痰,或伴有发热,查体可有肺部干、湿性罗音增多。该患者此次发作无伴明显咳、痰、发热,肺部无干鸣音,不支持慢性支气管管炎急性发作,可排除。2、肺心病:患者有活动后胸闷、气促,故应考虑该病可能,但本病有慢支、肺气肿或其它肺胸疾病等基础疾病,体检有明显肺气肿征象、剑突下心脏搏动、肝界下移等,下肢浮肿具有下午明显次晨消失的特点,与本患者不符,胸片结果亦不支持,故可排除本病。3、心包积液:亦可有气促、胸闷痛、双下肢浮肿等,症状常与体位有关。心脏B超有助鉴别。4、肺梗塞:多有诱因如骨科手术及长期卧床史等,症状典型者呈难治性低氧血症、胸痛、咯血三联症,常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胸片可合并影像学充盈缺损、肺部ECT呈节段性充盈改变等,有利于鉴别。5、支气管哮喘:常有过敏史,常于年幼起病,以发作性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为主,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加剧,长期可致肺功能下降。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呼气流量峰值日变异率测定可助鉴别。 (以下未改) 连续性杂音的疾病进行鉴别:(1)先天性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为胎儿期主 动脉发育不全,使主动脉-肺动脉间隔处留有缺损所致,其临床表现类似于大的动脉导管未闭,连续性机器样杂音更响,位置较低(低一肋间),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该患连续性

血液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诊断 (一)AA诊断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数<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2.一般无肝、脾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50%)或重度减低(<正常25%),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有条件者作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均匀减少);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Fanconi贫血、Evans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MDS、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症、某些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二)AA分型诊断标准1.SAA-I:又称AAA,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或(和)出血。血象具备下述三项中两项: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骨髓增生广泛重度减低。如SAA-I的中性粒细胞<0.2×109/L,则为极重型再障(VSAA)。 2.NSAA:又称CAA,指达不到SAA-I型诊断标准的AA。如NSAA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达SAA-I型诊断标准时,称SAA-II型。 二、鉴别诊断 (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典型患者有血红蛋白尿发作,易鉴别。不典型者无血红蛋白尿发作,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可增生减低,易误诊为AA。但对其动态随访,终能发现PNH 造血克隆。该克隆细胞的酸溶血试验(Ham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CoF试验)和微量补体溶血敏感试验(mCLST)可呈阳性。骨髓或外周血可发现CD55- 、CD59-的各系血细胞。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MDS中的难治性贫血(RA)有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有时不高甚至降低,骨髓也可低增生,这些易与AA混淆。但RA有病态造血现象,骨髓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PAS)可阳性,早期髓系细胞相关抗原(CD13 、CD33、CD34)表达增多,造血祖细胞培养可出现集簇增多、集落减少,可有染色体核型异常、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SCD)阴性等。 (三)Fanconi贫血(FA)又称先天性AA,是一种遗传性干细胞质异常性疾病。表现为一系或两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可伴发育异常(皮肤色素沉着、骨骼畸形、器官发育不全等),高风险发展为MDS、AL及其他各类肿瘤性疾病;实验室检查可发现“Fanconi基因”,细胞染色体受丝裂霉素C作用后极易断裂。 缺铁性贫血 一、诊断 (一)ID 1.血清铁蛋白<12ug/L;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少于15%; 3.血红蛋白及血清铁等指标尚正常。 (二)IDE 1.ID的1+2;2.转铁蛋白饱和度<15%;3.FEP/Hb>4.5ug/gHb;4血红蛋白尚正常。(三)IDA 1.IDE的1+2+3;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MCV<80fl,MCH<27pg,MCHC<32%。 (四)病因诊断只有明确病因,IDA才可能根治;有时缺铁的病因比贫血本身更为严重。例如胃肠道恶性肿瘤伴慢性失血或胃癌术后残胃癌所致的IDA,应多次检查大便潜血,必要时做胃肠道X线或内镜检查;月经过多的妇女应检查有无妇科疾病。 二、鉴别诊断应与下列小细胞性贫血鉴别: (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遗传或不明原因导致的红细胞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性贫血,但血清铁蛋白浓度增高、骨髓小粒含铁血黄素颗粒增多、铁粒幼细胞增多,并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和铁饱和度增高,总铁结合力不低。 (二)海洋性贫血有家族史,有溶血表现。血片中可见多量靶形红细胞,并有珠蛋白肽链合成数量异常的证据,如胎儿血红蛋白或血红蛋白A2增高,出现血红蛋白H包涵体等。血清铁蛋白、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血液系统疾病 缺铁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铁的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年人引起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见于溃疡病、胃肠道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痔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女性可见于月经过多。 铁需求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婴幼儿、儿童,尤其是早产儿、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铁量增加等,长期食物含铁不足。 铁吸收不良:胃大部切除术或胃空肠吻合;萎缩性胃炎;长期腹泻。 临床表现 症状: 常出现行为异常、乏力、心悸、耳鸣、烦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尤其显著。 部分患者(尤其儿童)可有嗜食泥土、生米等异食癖。严重者,出现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及感染等。 体征:皮肤黏膜苍白,睑结膜、口唇黏膜、甲床呈苍白;心脏体征有心动过速,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C<32%。成熟红细胞苍白区扩大,大小不一。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中幼红细胞及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致密,胞质较少,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边缘不整齐。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消失或显著减少。 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浓度常<8.9μmol/L, 总铁结合力>6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常降至15%以下; 血清铁蛋白<12μg/L可作为缺铁依据。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FEP/Hb>4.5μg/gHb有诊断意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男性Hb<120g/L 女性Hb<110g/L 孕妇Hb<100g/L MCV<80fl MCHC<32%。 有缺铁的证据 贮铁耗尽: 血清铁蛋白<12μg/L; 骨髓铁染色阴性; 铁粒幼红细胞<15%。具备其中一条即可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血清铁<8.95μmol/L 总铁结合力>6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15% FEP/Hb>4.5μg/gHb。 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铁剂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家族史,周围血片可见多量靶形细胞,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均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常有异常。 慢性病性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高。常伴有肿瘤或感染性疾病。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罕见,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铁染色可见典型的环状铁粒幼细胞。 治疗 病因治疗 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首选方法。最常用硫酸亚铁片,其他有琥珀酸亚铁及富马酸铁等。 注射铁剂: 口服铁剂不耐受或无效,需要迅速纠正缺铁; 严重消化道疾患; 不易控制的慢性出血; 常用右旋糖酐铁和山梨醇枸橼酸铁,臀部深位肌注。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呈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 药物及化学物质:首位病因。最常见的药物是氯霉素、抗肿瘤药和保泰松等解热镇痛药。 电离辐射:X线、放射性核素等。

心血管病历鉴别诊断模板

胸科医院鉴别诊断模板 1.消化性溃疡:可出现剑突下疼痛,多与进食相关且伴有反酸,饱涨,嗳气等症状,GI或消化道内镜可帮助鉴别。 2.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冠状动脉通常行走于心外膜下的结缔组织中,如果一段冠状动脉行走于心肌内,这束心肌纤维被称为心肌桥,行走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被称为壁冠状动脉。由于壁冠状动脉在每一个心动周期的收缩期中被挤压,而产生远端心肌缺血,临床上可表现为类似心绞痛的胸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或猝死。冠状动脉造影时可显示该节段收缩期血管腔被挤压,舒张期又恢复正常,被称为挤奶现象(milking effect)。血管内超声声能准确地反映出心肌桥的存在,冠脉内多普勒可呈现特征性的舒张早期血流加速及收缩期前向血流减弱或逆流现象。 3.心脏神经官能症:本病病人常诉胸痛,但为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较持久(几小时)的隐痛,病人常喜欢不时地深吸一大口气或作叹息性呼吸。胸痛部位多在左胸乳房下心尖部位附近,或经常变动。 4.肋间神经痛:本病疼痛常累及1~2个肋间,但并不一定局限在胸前,为刺痛或灼痛,多为持续性并非发作性,咳嗽、用力呼吸和身体转动可使疼痛加剧,沿神经走径处有压痛感,手臂上举活动时局部有牵拉疼痛,故与心绞痛不同。 5.X综合症:以反复发作劳累性心绞痛为主要表现,疼痛亦可在休息时发生。发作时或负荷后心电图可示心肌缺血表现、部分病人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核素心肌灌注扫描可发现节段性心肌灌注减低和再分布征象。但本病多见于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不明显,疼痛症状不甚典型,冠状动脉造影无有意义的狭窄但常可见血流缓慢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降低。治疗反应不稳定但预后良好。 6.风湿性心瓣膜病:发病前常有风湿性肌炎或关节炎史,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的瓣膜损害,以二尖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为主。临床可见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咯血、咳嗽等症状。重度二尖瓣狭窄常有“二尖瓣面容”。心超可明确二尖瓣狭窄。 7.高血压心脏病: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逐渐出现的左室向心性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可以导致胸闷,气促,咳嗽咳痰。心电图可见左室高电压,电轴左偏,左室肥大。心超检查可以见到左室肥厚。入院可进一步心超检查,排除可能。 1.急性肺栓塞:多合并有深静脉血栓史或易患因素,胸痛多为胸膜痛,血D-2聚体可明显升高,心电图多为右室损伤改变,与本病例心电图及临床表现不符合。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第一章贫血概述 定义: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3.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 【铁代谢】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其一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l5%)、转铁蛋白铁(3~4mg)、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其二为贮存铁(男性l 000mg,女性300~400mg),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mg/kg.女性35~40mg/kg。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l~1.5mg,孕、乳妇2~4mg。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食物铁的状态(三价、二价铁)、胃肠功能(酸碱度等)、体内铁贮量、骨髓造血状态及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均会影响铁吸收。 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胞饮人细胞内,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Fe2+吸收→Fe3+转运→Fe2+利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二)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三)铁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过多(如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 二、发病机制 (一)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当体内贮铁减少到不足以补偿功能状态的铁时,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贮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于红系造血细胞膜表面,当红细胞内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受体脱落进入血液成为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二)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红细胞内缺铁,血红素合成障碍,大量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以游离原卟啉(FEP)的形式积累在红细胞内。 (三)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组织缺铁,细胞中含铁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患者的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及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缺铁可引起粘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 【临床表现】 一、缺铁原发病表现。 二、贫血表现。 三、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血片中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 二、骨髓象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即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 1

心血管内科常见的20种疾病

心血管内科常见的20种疾病 心血管内科是专门研究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科室。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淋巴管。以下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20种疾病: 1. 高血压: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状况,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 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组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3. 心力衰竭:心脏功能不全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常引起疲劳、呼吸困难等症状。 4. 心律失常: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心搏过速、心搏过缓、心房颤动等。 5. 功能性心脏杂音:非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心脏杂音,常见于贫血、发热等情况。 6.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发生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心血管疾病。 7. 心肌炎:心肌感染或炎症导致心肌功能障碍,常伴有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 8. 心肌病:一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包括扩张型心肌

病、肥厚型心肌病等。 9. 心包炎:心包膜感染或炎症引起的心包炎症反应,常伴有胸痛、胸闷等症状。 10. 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动脉壁发生斑块形成,引起动脉狭窄和血液供应不足。 11. 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极度衰竭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12. 高脂血症: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3.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发育异常引起的心脏结构缺陷,常见于婴幼儿。 14. 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心脏瓣膜受损。 15. 动脉瘤:动脉血管壁局部扩张和脆弱,常见于主动脉和脑血管。 16. 血栓性静脉炎:静脉内发生血栓形成导致炎症反应,常见于下肢静脉。 17. 淋巴结炎:淋巴结感染或炎症导致淋巴结肿痛,常见于颈部和腋窝。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概述 1、心脏病分类 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搏动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心功能不全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风湿热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单心房心包囊肿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膜部狭窄梅毒性心血管病二尖瓣关闭不全限制性心肌病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三尖瓣狭窄慢性粘连性心包炎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风心病二尖瓣脱垂综合症感染性心肌炎心包炎单心室 2、心脏病有什么症状? 疲劳: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疼痛: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的病人均可感到胸部疼痛。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心绞痛往往以劳累、激动、饱餐为诱因突然发作,疼痛部位多在胸部正中,有压迫、灼热或挤压感,甚至是一种濒临死亡的窒息感,有的可放散在左肩、背及左上臂内侧。疼痛持续时间短,3—5分钟消失,最长不超过20分钟。 气短:气短是心脏病常见症状。最显著特点是劳力性气短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劳力气短就是气短与活动有关。心脏病人常说,我上二层楼都心慌、憋气,受不了;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即夜间睡卧不平,有时从梦中憋醒,端坐且喘息一会儿方可缓解。 紫绀:皮肤、粘膜、耳轮周围、口唇鼻周、指端发紫。 水肿:全身或下肢水肿,有时还会出现胸腔或腹腔的积水。 心悸:病人常感心悸,尤其在活动以后。 3、心脏病早期症状 ◆呼吸作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皮肤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耳朵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

常见心血管系统慢性疾病鉴别与治疗方案

常见心血管系统慢性疾病鉴别与治疗方案 心血管系统慢性疾病是当前社会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心脑 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这些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 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将就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 病和中风这四种常见心血管系统慢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 探讨。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鉴别与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大脑血管的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出血等。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体格 检查和辅助检查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包括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具体选择何种治疗方法需根据病 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二、高血压的鉴别与治疗 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并伴有心脑血管器官的损害。高血压常见病因有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通过测量血 压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根据不同的诊断标准可以进行 确诊。高血压的治疗方案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 括控制体重、饮食调整、适量运动等,药物治疗包括单一用药和联合 用药,具体的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三、冠心病的鉴别与治疗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冠心病 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方法。冠心 病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药物 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扩血管药物和降脂药物等,具体的药物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指标来确定。 四、中风的鉴别与治疗 中风是指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灌注不足,导致脑功能缺失。中风 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中风 的治疗方案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溶栓治疗是一项 重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部分患者,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系统慢性疾病的鉴别与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确切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疾病的进展,减轻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治疗方案也会 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和并发症等因素,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 好的治疗效果。

医学中的内科疾病诊断

医学中的内科疾病诊断 引言: 在医学领域中,内科疾病诊断是医生们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准确的诊断是治 疗的基础,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将以医学中的内科疾病诊断为主题,探讨各类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一、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心血管疾病是内科领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在诊断心血管疾病时,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判断。病史中包括患者的症状、发病过程、家族史等信息,体格检查可以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心律等指标。辅助检查方面,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指标等都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二、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并结合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判断。体格检查中,医生可以通过听诊患者的肺部呼吸音、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使用呼吸道扩张剂等来辅助诊断。辅助检查方面,胸部X线片、肺功能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等都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在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时,医生需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并结合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判断。体格检查中,医生可以通过触诊患者的腹部、敲击腹部等来辅助诊断。辅助检查方面,胃镜检查、肝功能检查、胃蠕动试验等都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四、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

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功能亢进症等。对于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如多尿、多食、体重变化等,并结合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判断。体格检查中,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体重、血压、皮肤变化等来辅助诊断。辅助检查方面,血液生化指标、激素水平检测、甲状腺超声等都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五、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 血液系统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在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时,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如乏力、出血、淋巴结肿大等,并结合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判断。体格检查中,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淋巴结肿大情况等来辅助诊断。辅助检查方面,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等都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结论: 医学中的内科疾病诊断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康复 至关重要。通过综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医生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临床分析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临床分析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临床医生在面对复杂的疾病时,需要准确地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临床分析方法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一、心脏病的临床分析 心脏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其临床分析主要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三个方面进行。 1. 病史分析:通过与患者充分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频率以及病程等。同时需要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以及可能的心脏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 体格检查: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貌、体型以及听取心音、测量血压等,可初步判断心脏病的可能性。体格检查应包括心肺、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检查。 3. 实验室检查:临床分析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有关心脏功能、心脏结构和心脏搏动情况的详细信息,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癌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癌症是一类严重的疾病,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1. 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扫描、MRI等。这些技术可以提 供癌症部位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判断癌症的大小、部位和侵犯范围。 2. 活检:通过组织活检可以明确癌症的类型和程度,确定治疗方案。常见的活检方法包括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活检等。 3. 血液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癌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癌症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分析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过程,常见的 方法如下: 1. 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部MRI、脑电图等。这些检查可以明确神 经系统疾病的位置、病变程度等信息。 2. 神经系统功能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等。这些检查 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神经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3.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穿脑脊液检查,可以诊断和鉴别诊断多种神 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脑肿瘤等。 综上所述,临床分析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是一项重要而复杂 的工作。医生需要综合利用病史分析、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结合相关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判断与鉴别。只有通过 准确的临床分析,医生才能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和生存质量。

循环系统疾病诊断

循环系统疾病诊断 循环系统疾病是指发生在心血管系统、心脏、血管和血液中的疾病。这些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以及中风等。及早的 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循环系统疾病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循环 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及相关知识。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之一。它是指在血压持续升高的情 况下,动脉血压超过正常值范围(高于140/90mmHg)的一种疾病。高血压通常无明显症状,但会导致各种心血管并发症,如心脏病、中风 和肾脏疾病。 高血压的诊断通常需要多次测量血压,以排除临时因素的干扰,并 确认血压升高的持续性。同时,医生还会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和病史 询问。血压监测可以通过传统的血压计或自动血压测量仪来完成。对 于高血压的确诊,医生还会进行血压监测,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肾 脏功能等,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心绞痛和心肌 梗死。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吸烟和肥胖等。 冠心病的诊断通常包括体格检查、病史询问、心电图、血液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等。体格检查可以检查心脏的杂音和异常心律等征象。

病史询问可以了解患者的风险因素和症状。心电图是一种简便的诊断方法,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血液检查可以评估血脂、血糖和肌钙蛋白等指标,这些指标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和堵塞情况。 三、心衰 心衰是指心脏无法泵血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的一种状态。心衰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体液潴留和心悸等。心衰通常是其他心脏疾病的并发症,如冠心病、高血压和心肌病。 心衰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心脏功能检查等。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的症状、过去的疾病史和生活方式等。体格检查可以检查心脏的杂音、水肿和肝肿大等征象。心脏功能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等,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四、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通常由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 心律失常的诊断通常需要心电图和Holter监测等。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和心律异常。Holter监测是一种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心律失常。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还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等。 五、中风

心血管系统的诊断公式

心血管系统的诊断公式 一、冠心病的诊断公式: 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病,常见症状有胸痛、心慌、气促等。诊断公式如下: 1.症状:胸痛、心慌、气促等; 2.体征:血压异常、颈部静脉压升高、心律不齐等; 3.功能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4.血液检查:心肌酶谱、胆固醇水平等。 二、高血压的诊断公式: 高血压是一种长期血压升高的疾病,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视力模 糊等。诊断公式如下: 1.症状: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等; 2.体征:血压升高、颈动脉搏动强、下肢水肿等; 3.功能检查:血压测量、心电图等; 4.血液检查:血脂水平、肾功能、血糖水平等。 三、心力衰竭的诊断公式: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泵血功能不全的疾病,常见症状有气促、乏力、 水肿等。诊断公式如下: 1.症状:气促、乏力、水肿等;

2.体征:心音遥远、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减弱等; 3.功能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4.血液检查:B型钠尿肽、肾功能等。 四、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公式: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壁发生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有胸痛、肢体疼痛等。 1.症状:胸痛、肢体疼痛等; 2.体征:颈动脉搏动衰减、肢体血管搏动减弱等; 3.功能检查:经皮血管超声、动脉血压测量等; 4.血液检查:脂质代谢水平、炎性指标等。 以上仅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公式,实际上每个疾病的诊断还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特殊检查结果和个体化处理等,以确定最准确的诊断结果。同时,心血管系统的诊断公式也会根据医学研究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血液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

血液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在血液科临床实践中,影像学检查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对血液科常见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本文将对血液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进行综述。 一、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类 血液科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血液系统良性疾病和血液系统感染等。 1.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 血液系统良性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血液系统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 二、影像学检查在血液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1.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1)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源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常见的有骨骼改变、淋巴结肿大及浸润等。通过骨骼X线检查、骨髓穿刺活检以及全身骨骼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白血病的病情及进展情况。

(2)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其影像学检查常见的有淋巴结改变、脾脏增大及肝脏浸润等。通过CT、MRI以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对淋巴瘤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估。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其影像学检查常见的有骨髓改变及外周血象异常。通过骨髓穿刺活检、核磁共振以及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 2. 血液系统良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1)缺血性溶血性贫血:缺血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或产生异常引起的贫血。其影像学检查主要通过红细胞生存时间测定、核素扫描以及骨髓活检等来评估红细胞破坏的程度及原因。 (2)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受损所导致的贫血。其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骨髓穿刺活检、核素扫描以及造影等来评估造血功能的恢复情况。 3. 血液系统感染的影像学诊断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血液科常见的感染疾病。其影像学检查主要通过CT、MRI以及超声等来评估感染的范围与严重程度。 (2)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血液科常见的感染疾病之一。其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核酸检测、胸部X线以及CT等来评估感染的部位与病情。

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分类

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分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内科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 率逐年上升。了解和熟悉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分类,对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有效管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内科疾病的 临床表现和分类,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医学知识。 一、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呼吸道的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咳 痰等症状。根据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的不同,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感 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结构性疾病等。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 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心悸、气短等。根据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心血管系统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的不稳 定型等。 三、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炎等。临床表现常见的症 状包括上腹痛、恶心、呕吐等。根据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因,消化系 统疾病可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等。 四、内分泌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临床表现 常见的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根据病理变化和患者的临 床表现,内分泌系统疾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 型糖尿病等。 五、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临床表现常见的 症状包括乏力、贫血、淋巴结肿大等。根据病理变化和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系统疾病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六、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尿路感染、肾炎、尿毒症等。临床表现常见 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血尿等。根据病理变化和患者的临床表现, 泌尿系统疾病可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七、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中风、帕金森病、癫痫等。临床表现常见的 症状包括头痛、肢体麻木、抽搐等。根据病理变化和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疾病可分为脑梗死、脑出血等。 八、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肺炎、结核病、艾滋病等。临床表现常见的症 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等。根据病原体和感染部位的不同,感染性 疾病可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知识点

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知识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得到了 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内科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 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类型。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诊断和治 疗内科疾病的知识点。 一、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指引起心脏和血管功能异常的疾病,包括心脏病、高 血压、冠心病等。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 介入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高血压药物、抗心绞痛药物和抗凝血药物。手术治疗主要指冠脉搭桥手术、心脏搭桥手术等。介入治疗包括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心脏射频消融术等。 二、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诊断呼吸系统 疾病的常用方法有胸部X线片、肺功能检测、支气管镜检查等。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吸氧治疗和物理治疗。常用 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等。吸氧治疗主要用于重度 呼吸衰竭患者。物理治疗包括胸部物理理疗和呼吸训练等。 三、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是指由于体内某种物质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诊断代谢性疾病的常用方法有血糖检测、甲状腺

功能检测等。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常用的药物包括降糖药物、甲状腺激素等。生活方式调整主要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定期检查等。 四、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肝炎、胃溃疡等。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有胃镜检查、肝功能检测等。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酸药、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等。手术治疗主要用于胃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五、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尿路感染、肾结石、肾功能不全等。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有尿常规检查、B超检查等。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利尿剂等。手术治疗主要用于肾结石等疾病的治疗。 六、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有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等。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常用的药物包括升白细胞药物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白血病等疾病。 总结: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知识点。诊断方法包括图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症状分析等。治疗方法包

循环系统疾病诊断与鉴别

循环系统疾病诊断与鉴别 循环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心血管系统以及相关器官和血管的疾病。随 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全球范 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为了准确地诊断和鉴别循环系统疾病,医 生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体征、疾病史等方面的信息,并结合相关 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本文将依次介绍一些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并探讨其诊断与鉴别方法。 1.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其特点是持续的血压升高。在 诊断高血压时,医生通常会测量患者的血压,并综合评估患者的病史、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除了常规的血压测量外,医生还可 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尿液分析等检查,以帮助 确定高血压的原因和可能的并发症。 2. 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见症 状包括胸痛、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等。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以及相关心脏酶的检查。此外,放射性核素显像、冠脉造 影等检查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冠心病鉴别诊断信息。 3.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导致全身组织 器官的功能障碍。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史、体

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常见的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超声、胸 部X光、B型钠尿肽(BNP)等。 4.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以及心房 颤动等。诊断心律失常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结果 进行评估。有时候,可能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监测以及 电生理研究等特殊检查,以帮助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原因。 5. 动脉瘤 动脉瘤是指动脉壁出现局部扩张或膨胀,常见于主动脉和腹主动脉。鉴别动脉瘤的最常见方法是通过超声检查,但有时候可能需要进行磁 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TA)等特殊检查,以 确定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 6. 风湿热 风湿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发的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心脏、关节和皮肤等组织器官。诊断风湿热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评估。血液检查、心电图以及心脏超 声等检查可以提供风湿热的诊断依据。 总结: 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体征、病史以 及相关检查结果。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应仔细评估各项指标,并对可能 的疾病进行全面的鉴别。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现代诊断手段提供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