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含答案)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含答案)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质清澈、苇草肥美,

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读图,完成1~2题。

扎龙湿地位置示意图

扎龙湿地月平均降水量和径流量示意图

1.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④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

A.1—2月

B.6—9月

C.3—5月

D.10—12月

1题,扎龙湿地的形成条件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地下水位低不易形成湿地。第2题,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主要表现为蓄洪防旱、涵养水源。由图可知,扎龙湿地6月至9月降水量较大。因此,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为6月至9月。

2.B

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1995年,互花米草被引种到崇明东滩,由于其具有强适应性和强扩散能力,现已大面积分布于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下图是崇明东滩三种主要植物种群的面积变动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崇明东滩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海洋污染严重

B.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C.陆地向海洋扩展

D.海岸遭受侵蚀

4.互花米草具有适应性强和扩散能力强的特点,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

A.抗寒能力

B.抗旱能力

C.抗盐能力

D.抗病虫害能力

3题,读图可知,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种群面积不断增加,挤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对本地生物种群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使本地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第4题,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处,经常遭受海水入侵。互花米草能在此处迅速扩散,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抗盐能力。

4.C

野生亚洲象食量大,每头野象需10~12平方千米的采食范围。近年来,西双版纳的勐养自然保护区中野象大量取食当地农作物,人象冲突频发。下图为勐养自然保护区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勐养自然保护区中人象冲突频发的原因不包括()

A.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

B.自然保护区中人类活动增多

C.高速公路阻碍野象迁徙

D.农作物属于野象的食物

6.减少人象冲突的措施,可行的是()

①适当增加人工投食②建设生物通道③全部生态移民④国家补偿农民损失⑤建动物园圈养野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5题,根据材料可知,每头野象的采食范围较大,勐养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能够保证野象有充足的生存空间,人象冲突少。A正确。第6题,为了减少人象冲突,可以适当增加人工投食,从而减小野象的采食范围;在野象迁徙路线上建设生物通道,减少高速公路对野象迁徙的影响;对于农作物受到损失的农民,国家要给予一定的补偿。B正确。

6.B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甘草是一种豆科多年生草本中草药,其用途广、销量大。鄂尔多斯高原遍生甘草。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掠夺性采挖,野生甘草资源急剧减少。2000年,当地建立了鄂尔多斯甘草自然保护区。下图为鄂尔多斯高原略图。

(1)根据甘草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推测其生长习性。

(2)分析建立甘草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

(1)题,甘草自然保护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光照充足,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土壤贫瘠,据此推测甘草的生长习性为耐旱、喜光、耐热、耐寒、怕涝、耐贫瘠。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掠夺性采挖,野生甘草资源急剧减少”可知,当地由于掠夺性采挖,野生甘草资源急剧减少,所以建立甘草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滥采乱挖,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荒漠化,保护野生甘草资源,提高土壤肥力。

甘草耐旱、喜光、耐热、耐寒、怕涝、耐贫瘠。

(2)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为滥采乱挖,可以缓解荒漠化;保护野生甘草资源,提供优质多样的甘草种源;提高土壤肥力。

关键能力提升练

图示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读1976年、1987年和2000年我国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图,完成8~9题。

8.导致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是()

A.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

B.修建108国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

C.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和秦岭隧道通车

D.发生了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

9.关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

B.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C.国道的建成使大熊猫栖息地扩展

D.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8题,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主要

是因为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即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和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范围扩大。第9题,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可知,1976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大,成片分布;1987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明显缩小,碎片化严重;修建道路,导致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缩小;2000年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9.C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此完成第10题。

10.下列属于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是()

A.净化水质

B.调蓄洪水

C.涵养水源

D.发展航运

,城市众多,生产和生活废水排放量大,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净化水质功能,有利于保护河口生态环境,故选A。

位于江苏中部沿海的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滩涂湿地。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丹顶鹤从栖息地迁徙至盐城滩涂湿地。下图为丹顶鹤迁徙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丹顶鹤选择滩涂湿地越冬,体现出的湿地功能主要是()

A.调节气候

B.美化环境

C.净化污染

D.保护生物多样性

12.作为丹顶鹤的越冬地,与迁徙路线上的辽河口、黄河口湿地相比,盐城湿地的主要优势是()

A.人类影响较少

B.气候更为温暖

C.食物来源丰富

D.栖息面积更大

11题,丹顶鹤选择滩涂湿地越冬,体现出的湿地功能主要是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故选D。第12题,作为丹顶鹤的越冬地,与迁徙路线上的辽河口、黄河口湿地相比,盐城湿地的主要优势是纬度较低,气候更为温暖,故选B。

12.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十大沙地之一,这里分布着温带榆树稀树草原。近几十年来,该地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京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该地生态环境。下图为浑善达克沙地温带榆树稀树草原分布示意图。

(1)指出该地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分析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恶化对京津地区影响严重的原因。

(1)题,从浑善达克沙地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可以得出,该地的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其特征形成原因与季风环流和海陆分布有关,由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夏季风影响变小,水汽越来越少。第

(2)题,从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和其与京津地区距离两个角度分析。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为林地面积减少,防风固沙功能减弱,风沙快速移动,沙地面积扩大,京津地区沙源增多。从地理位置来看,沙地距离京津地区较近,并且位于其西北部,冬季西北风强劲,将沙地中的大量沙尘吹到京津地区。

分布特点: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影响因素: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2)生态恶化造成林地面积减少,防风固沙功能减弱;沙地面积扩大,沙源增多;沙地位于京津地区西北部,且距离近;冬季盛行西北风,风力大,输沙能力强。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含答案)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质清澈、苇草肥美, 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读图,完成1~2题。 扎龙湿地位置示意图 扎龙湿地月平均降水量和径流量示意图 1.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④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 A.1—2月 B.6—9月 C.3—5月 D.10—12月

1题,扎龙湿地的形成条件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地下水位低不易形成湿地。第2题,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主要表现为蓄洪防旱、涵养水源。由图可知,扎龙湿地6月至9月降水量较大。因此,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为6月至9月。 2.B 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1995年,互花米草被引种到崇明东滩,由于其具有强适应性和强扩散能力,现已大面积分布于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下图是崇明东滩三种主要植物种群的面积变动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崇明东滩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海洋污染严重 B.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C.陆地向海洋扩展 D.海岸遭受侵蚀 4.互花米草具有适应性强和扩散能力强的特点,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 A.抗寒能力 B.抗旱能力 C.抗盐能力 D.抗病虫害能力 3题,读图可知,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种群面积不断增加,挤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对本地生物种群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使本地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第4题,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处,经常遭受海水入侵。互花米草能在此处迅速扩散,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抗盐能力。 4.C 野生亚洲象食量大,每头野象需10~12平方千米的采食范围。近年来,西双版纳的勐养自然保护区中野象大量取食当地农作物,人象冲突频发。下图为勐养自然保护区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勐养自然保护区中人象冲突频发的原因不包括() A.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测评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二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不仅能使土地生产力不断恢复更新,而且能使土地永续利用。据此完成1~2题。 1.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角度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后者应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地区是(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 D.江南丘陵和太湖平原 2.华北平原在农田质量提升方面的重点任务是( ) ①发展节水灌溉技术②增施有机肥③改善耕层结构④治理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应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鄂尔多斯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应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第2题,华北平原在农田质量提升方面的重点任务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改善耕层结构等。华北平原水土流失并不严重。 2.A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问题,是强国富民的基础。下图反映2000—2015年我国各地分区水稻、小麦、玉米和豆类作物产量的贡献率(产出量/投入量×100%)变化格局。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a、b、c、d分别代表的作物是( ) A.小麦、豆类、水稻、玉米 B.豆类、水稻、玉米、小麦 C.玉米、豆类、水稻、小麦 D.水稻、小麦、玉米、豆类 4.东北区a作物产量贡献率雄踞第一主要得益于其( ) A.地广人稀 B.科技发达 C.土壤肥沃 D.雨热同期 5.b作物生产空间的变化会导致其( ) A.储存难度增加 B.出口数量扩大 C.流通效率提高 D.运输成本上升 3题,读图可知,a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应为豆类;b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应为水稻;c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和黄淮海区,应为玉米;d作物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区,应为小麦。第4题,我国东北区黑土广布,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大豆生产,从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因此,东北区a作物产量贡献率雄踞第一主要得益于其土壤肥沃。第5题,b作物为水稻,图示其产量的贡献率在东北区明显提高;水稻在我国南方地区需求量大,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促使大量水稻南运,导致其运输成本上升。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单元检测试卷(Word含答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极有可能在世界地图中消失。据此完成1~2题。 1.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 ①大量砍伐森林②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③海水体积膨胀④陆地外流区河流流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下列措施中对减缓海平面上升可行的是()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国际合作 B.开发新能源,放弃使用一切化石燃料 C.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 D.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 下图为1999—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耗量、工业增加值及能耗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1999—2007年,我国工业() A.碳排放量逐年下降 B.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 C.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 D.工业增加值增速慢于能源消耗量增速 4.为了降低碳排放量,短期内我国亟须采取的措施是()

A.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对钢铁、化工、电力等高能耗工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 C.着力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D.加强宣传,倡导居民绿色出行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被定义为人类从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益。下图为某区域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图(内环为2000年,外环为2016年)。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中,价值最大的是() A.气候调节 B.土壤形成与保护 C.生物多样性 D.废物处理 6.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的变化可能是() A.水田面积增加 B.湖泊面积减少 C.草地面积减少 D.建设用地减少 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是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是描述植被群落及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我国华北地区生态区可划分为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图1示意华北地区的三类生态区分布,图2示意植被生长期内华北地区三类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7~8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3章第3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含答案

第3章第3节 【A培优基础练】 (时间:20分钟总分:40分) [知识点1:污染物跨境转移。知识点2: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太平洋垃圾岛”是指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群岛之间的海域上漂浮的垃圾带,以塑料垃圾为主。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在该区域发现了大量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据此完成第1~2题。 1.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最可能源自() 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B.美国夏威夷群岛 C.日本东海岸 D.加拿大西海岸 2.该“垃圾岛”会() A.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B.增加海洋气象灾害 C.影响洋流流向 D.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答案】1.C 2.D[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推测,该“垃圾岛”的物质应该是在洋流的作用下汇集而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洋流向南流,不可能把垃圾反向带到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群岛之间的海域上;日本多地震和海啸,为了减轻地震伤害,沿海地区多木质房屋,且日本汽车拥有量大,发生海啸时容易把日本东海岸的木质房屋残骸和汽车残骸带入海洋,再由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带入“垃圾岛”所在区域;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主要向北流,不会流向“垃圾岛”。第2题,该“垃圾岛”主要以塑料垃圾为主,不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该“垃圾岛”会释放许多污染物质,影响水质,“垃圾岛”会影响海水的光照条件,影响海洋水气交换,从而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知识点1、2]欧洲土地有限,农牧业普遍采取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天然放牧被圈养取代。这对促进欧洲各国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如1996年欧洲暴发了疯牛病,2001年2月英国暴发的口蹄疫又迅速在欧洲蔓延。据此完成第3~4题。 3.1996年英国出口的牛肉中检测出疯牛病病毒,这属于污染物跨国转移的() A.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B.污染物跨国传输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章末测评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高中地理: 章末综合测评(三)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①~⑥环节揭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2.据图分析,我们应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 A.乡村更多使用沼气获得绿色能源 B.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 C.大力开发水能和核能 D.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 1.B 2.D[第1题,图中的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的过程,A错。图中的④环节表示人们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二氧化碳,因此要减排,就要控制④环节,B对。图中的⑤环节是大气圈和水圈的碳物质的循环,此环节的速度加快,碳排放的速度也会加快,C错。①~⑥环节揭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D错。第2题,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发展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率,可降低碳排放。乡村更多使用沼气获得绿色能源,适用面有限,A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能代替化石燃料,B错;核电发展要求技术高,有一定的限制性,C错。]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3~4题。 3.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3章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含答案

第3章第2节 【A培优基础练】 (时间:15分钟总分:36分) [知识点1: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知识点2:设立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很多人认为,指狐猴(如图)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然而,指狐猴也是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据此完成第1~2题。 1.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这主要体现了生态退化中的() A.森林资源匮乏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D.生物多样性减少 2.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的主要原因有() ①指狐猴生活的环境受到破坏或丧失②水土流失③土地退化④人类高强度的捕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D 2.D[解析]第1题,指狐猴是一种生物,其濒临灭绝属于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题,指狐猴生活的环境受到破坏后,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存和繁殖,加上因为经济利益,人类高强度猎捕指狐猴,加剧了指狐猴数量的减少。 [知识点1]3.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是用来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 B.在自然保护区内可建设旅游设施 C.可作为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D.无法起到维持环境稳定的作用

【答案】C[解析]自然保护区可保护生态系统、濒危物种和自然遗迹;只有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才可以建设旅游设施;自然保护区内涵盖的森林、湿地等能够起到维持环境稳定的作用;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知识点1]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为亚太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水禽越冬地,已成为周边地区生态旅游目的地。下图为崇明岛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下列关于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心区可以发展旅游 B.缓冲区可以发展旅游 C.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D.缓冲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5.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 A.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 B.合理控制核心区的游客数量 C.保护鸟类栖息地 D.适当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 【答案】4.C 5.C[解析]第4题,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不可发展旅游,A、D项错误;缓冲区只准从事科研活动,不能发展旅游,B项错误;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C 项正确。第5题,发展生态旅游主要是在实验区,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不现实,A项错误;核心区不可发展旅游,游客不能进入,B项错误;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保护鸟类栖息地,C项正确;缓冲区需要重点保护,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会破坏环境,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理念不符,D项错误。 [知识点2]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8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长期以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7题。

高中新教材湘教版地理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Word版含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基础巩固 环境问题按产生的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A.地方病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公害病 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主要由人为原因引起的是() ①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会导致地方病的产生,因此地方病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公害病是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如汞、镉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的,属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如破坏地表植被),以人为原因为主。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灌溉引起的。第2题,滑坡、泥石流是由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地面塌陷、森林火灾都可能由人为因素造成。 读图,完成3~4题。 3.图片中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导致图片③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气候干旱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属于环境污染,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第4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垃圾种类与总量日益增多,许多地方固体废物的排放与堆积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垃圾占据了大量土地,并持续向水、大气释放有害物质,使水体、水质、大气质量恶化,危及人体健康。据此完成5~6题。 5.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①垃圾中的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污染②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污染水体③垃圾经过风化、雨淋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一些有毒液体渗入土壤,破坏土质④垃圾经过强光照射,逸出氟氯烃,影响臭氧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下列有关固体废物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固体废物污染和其他类型的污染一样,污染途径单一 B.固体废物污染以迁移转化为主,其过程是长期的、缓慢的 C.因为自然环境对固体废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我们不必过分注意固体废弃物造成的危害 D.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可避免大气二次污染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垃圾经过强光照射会产生有毒气体从而污染大气,造成地区性大气污染,但不会逸出氟氯烃影响臭氧层。第6题,在一定条件下,固体废物会发生化学、物理或生物的转化,并通过水、大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垃圾种类与总量日益增多,许多地方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与堆积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会产生粉尘等污染物,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界中寻找治疗伤病的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司匹林的成分。世界上这些以植物作为基础的药物总价值大约是6 000亿美元。然而,对入药植物和动物的需求导致了这些物种濒危。 材料二明朝“药圣”李时珍在采药撰写《本草纲目》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400年后的今天,许多名贵的中草药和动物药材已很难寻觅了。并且许多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减少、有毒成分增多。照此下去,中草药将不复存在,中医将难以发展。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2)造成这些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应如何保护中草药资源? 答案:(1)①动植物资源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②药物被污染,环境污染严重。 (2)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和过度采集天然药材;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水土污染严重。 (3)保护中草药的原生环境,有计划地开采中草药资源。

湘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湘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综合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下图为全球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全球可燃冰分布及开发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分布于陆地边缘的浅海区 B.已发现可燃冰在南印度洋分布较多 C.开采成本高,技术难度较大 D.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空洞问题 2.我国南海海底可燃冰的开发,将() A.扩大我国油气出口量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D.利于我国能源安全 2015年11月,烟台(蓬莱)到大连(旅顺)海底隧道施工方案正式出炉。工程采用全海底隧道方案,主要施工内容包括海底沉管隧道工程、陆域段隧道工程、接线道路工程等。下图示意烟台到大连的海底隧道路线。据此完成3~5题。 3.工程采用全海底隧道方案而不采用桥梁方案,原因是全海底隧道方案() A.利于沿线岛屿居民出行 B.可降低工程成本 C.可降低工程难度 D.可降低极端天气影响 4.该工程建成后将() A.利于山东的油气资源销往东北 B.缓解烟台与大连间海运紧张状况 C.加剧海水污染 D.使蓬莱的服务范围超过烟台

5.车辆在该路段行驶时,可能面临的威胁是() A.地震灾害 B.海水侵蚀 C.地下低温 D.海风吹袭 被称为“把交通工程轻轻放进大自然”的钱江隧道(长约4.45千米)荣获2016年度菲迪克工程项目杰出奖。下图为钱江隧道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把交通工程轻轻放进大自然”说明钱江隧道() A.有效保护钱塘江沿岸的湿地 B.对钱塘江大潮几乎没有影响 C.较好维护了钱塘江的防潮大堤 D.稳固了长江三角洲的地质构造 7.钱江隧道建设遇到的工程难题是() A.强潮汐,高水压,地质构造复杂 B.里程长,跨度大,河水湍急 C.设计精度高,技术要求高 D.流沙暗滩多,风急浪高 8.钱江隧道的通车对杭州湾地区的重要意义是() A.加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内部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缩短钱塘江沿岸城市之间距离,方便居民出行 C.优化旅游景点的布局,促进旅游业发展 D.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变城市空间形态 江苏滨海湿地是中国乃至世界为数不多的典型的原始海岸湿地之一。围垦是滨海湿地人为干扰的主要因素,直接改变了滨海湿地景观自然演变的过程和方向。下图为江苏省不同年份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的距离。读图,完成9~11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章末综合测验(含两套,付答案解析)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测评(两套) 第一套 (1) 第二套 (14) 第一套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目前,我国粮食形势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供需矛盾。2005—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但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而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此完成1~3题。 1.读材料可知,我国() A.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 B.农业竞争力强 C.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 D.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我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稻谷、大豆库存量大 B.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丰富的地区集中 C.运输距离远 D.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粮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3.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为减少我国大豆进口,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③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提高耕地质量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1.D 2.C 3.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国内市场上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而玉米、稻谷却阶段性过剩,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没有面对市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说明我国农业生产竞争力不强;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第2题,我国粮食库存量大,生产地与消费地相距较远,还有大量粮食进口,都是长距离运输,流通费用高;大豆产需缺口较大,库存量不会太大;我国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北方核心产区集中,而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粮食安全问题对流通费用影响较小。第3题,针对大豆产需缺口较大的问题,应增加大豆生产,尤其是提 高大豆的商品率,因而应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同时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可以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读图, 完成4~5题。 4.维持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5.下列关于图示耕作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于经济作物的种植 B.能够缓解耕作造成的水土流失 C.使滑坡灾害发生概率大大降低 D.梯田方向与等高线垂直 答案:4.B 5.B 解析:第4题,此生态系统中的决定性要素是水资源,而梯田只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使水资源得以持续的关键是山顶的森林。第5题,梯田能够减缓水土流失,增加土地生产能力,梯田的走向与等高线平行。 读图,完成6~7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平安 .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广义的自然保护区: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 一、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 (一)自然保护区的设立 1 .我国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条件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2.我国自然保护区设立现状 目前,我国建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 740个,总面积大约147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 1.类型和级别 2.三大类别

1 .自然保护区保存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 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贮备地,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 3.自然保护区在修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5.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提示: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能给今后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平安 1.生态平安 (1)概念:生态平安是指国家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者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2)特点:生态平安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和战略性。 (3)生态破坏的影响 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导致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4)重要性:生态平安与经济平安、军事平安和国防平安同样重要,是国家平安的重要基石。 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平安 (1)关系: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构筑生态平安空间格局的关键节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2)现状:我国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3)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平安的意义: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平安屏障、确保

湘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1-3章+期末共4套综合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湘教版(2019)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1-3章+期末 共4套综合检测试卷汇编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综合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创造性地将低洼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具有独特的水土利用方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读垛田农业示意图,完成1~2题。 1.垛田农业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A.废物充分利用,利于经济发展 B.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 C.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D.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垛田农业生产可缓解当地的()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洪涝、干旱 D.土地污染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及郊区地形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城市冬季最有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沙尘暴 B.水污染 C.酸雨 D.霾 4.该城市冬季上述环境问题比周边城市严重,其原因可能是() A.降水丰富,水汽充足 B.风力较小,大气稳定 C.城市绿地面积大 D.废水排放量大

5.当晚霞洒满青藏铁路时,一群藏羚羊披着金色的余晖,悠闲、欢快地通过铁路。为了给藏羚羊迁徙让路,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关掉隆隆的机器,有些还撤离了工地。这样做可以避免的环境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扬沙、沙尘暴天气 下图为某地某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此问题对农业发展十分不利。读图,完成6~8题。 6.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过度放牧 B.围湖造田 C.大量施肥 D.不合理灌溉 7.该环境问题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A.土地沙化严重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降低 D.地下水位下降 8.华北平原土壤中盐分向地表运动最强烈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一些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人建议立法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从根本上减轻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造成的压力。读反映汽车尾气排放的漫画,完成9~11题。 9.漫画不能说明的是() A.汽车尾气对城市污染大 B.汽车尾气危害人体健康 C.汽车尾气使氧气大大减少 D.汽车尾气使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增多 10.为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城市内部禁止汽车行驶 B.大面积植树造林 C.开发便携式呼吸面罩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湘教版地理(2019)选择性必修3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四大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过高,是因为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水资源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跨流域调水 2.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少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3.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河流径流量较小 B.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 C.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D.水资源春夏多,秋冬少 【解析】1选C,2选D,3选C。第1题,根据图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最高,所以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是黄河流域。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第2题,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黄河流域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对水资源需求量大。第3题,河西走廊是我国主要的灌溉农业区,所以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如图为2007—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消费的能源中既属于清洁能源,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是( ) A.煤炭 B.石油 C.水电 D.天然气 5.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是( ) A.新能源比重下降 B.能源利用单一化 C.已进入石油时代 D.以化石能源为主 【解析】4选C,5选D。第4题,煤炭、石油、天然气都属于非可再生能源,只有水电既属于清洁能源,又为可再生能源。第5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是新能源比重上升,能源利用趋向于多元化;仍以煤炭为主,尚未进入石油时代;能源以煤炭、石油为主也就是以化石能源为主。 读“部分国家人均耕地比较图”和“我国土地利用构成图”,回答6、7题。 6.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B.土地资源总量不足,种类少 C.土地资源总量少、但人均数量多 D.各类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较均匀 7.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有利方面表现在 ( ) A.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B.人均耕地少 C.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D.山地多,平地少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综合检测)(附答案)—高二下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综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起于漠河市,终于大庆市,穿越500千米原始森林无人区和多年冻土地带。读中俄原油管道二线示意图,完成1~3题。 1.中俄原油管道二线穿越原始森林无人区和多年冻土地带,建设过程中需注意() A.防范低温缺氧现象 B.预防强紫外线照射 C.克服高温干燥环境 D.控制施工作业宽度 2.相对于夏季施工,冬季施工会() A.降低火灾风险 B.缩短施工工期 C.减少冻土融沉 D.降低焊接难度 3.下列关于加强中俄能源合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强了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系数 B.改变了国内油品供输格局 C.降低了东北地区石油开采成本 D.促进了石化企业转型升级 广东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进行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4~5题。 4.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A.耐湿 B.耐旱 C.耐盐碱 D.抗倒伏 5.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A.化肥 B.农家肥 C.农药 D.淡水 6.下列因素与成品汽油价格有关的有() ①收入水平②人口数量③石油产量④石油蕴藏量⑤石油消耗量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⑤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各种形式加以抵消,达到相对的“零排放”。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A.提高化石能源价格 B.缩小工业规模 C.发展清洁技术,植树造林 D.加快城镇化速度 8.当前我国推进“碳中和”的主要障碍是() A.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B.森林总面积在不断缩小 C.公众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 D.生产技术进步比较缓慢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其中有五个省级行政区(图1所示)最适宜发展风力发电。目前,随着清洁能源的推广,我国有许多城市的路灯采用风光互补照明(图2所示),它是由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方阵两种发电设备共同组成的新兴发电系统。读图,完成9~11题。 图1 图2 9.从风、光资源角度考虑,下列省级行政区最适合推广风光互补照明路灯的是() A.山东 B.山西 C.宁夏 D.陕西 10.若在西宁安装风光互补照明路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其太阳能电池方阵平面板应该朝向() A.正东 B.正南 C.正西 D.正北 11.风光互补照明路灯的应用引起国内众多新能源企业的关注,一些中小企业踊跃投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项目的实施,利于节能减排,能得到政策支持 B.该项目市场前景广阔,投资风险较小 C.产品投入使用的寿命长,受自然变化影响小 D.产品应用可缓解城乡照明对常规电能的依赖 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读某年份全国主要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及单产情况统计表,完成12~13题。

高中新教材湘教版地理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章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Word版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基础巩固 1.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成三大类: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和自然遗迹类。其划分依据是() A.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B.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C.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D.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 答案:A 解析: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自然保护区分成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和自然遗迹类三大类。 2.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空气稀薄,湖泊广布。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对象是() A.红树林 B.大熊猫 C.湿地 D.古村落 答案:C 解析:三江源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河的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对象是源头地区的湖泊、湿地等,C项正确。青藏高原上没有红树林、大熊猫、古村落,村落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A、B、D三项错误。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 A.濒危物种种子库 B.自然保护区 C.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D.植物的种子库 答案:B 解析: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长江故道区,南面紧接长江,北面和东面为长江故道环绕,西面是防洪堤,堤内为农业区,是典型的江河泛滥湿地。与其他自然保护区不同,该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的不是保护区内现存的自然对象,而是为了把野外早已灭绝的麋鹿的人工种群重新引进到它们原来生活的自然栖息地,并重建自然种群。据此完成4~5题。 4.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是() A.自然生态系统 B.珍稀濒危野生物种 C.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D.麋鹿的人工种群 5.该地成为麋鹿保护区是因为()

2022-2023学年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解析版)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分层练习 第三章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一、单选题 基础演练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黑龙江省政府将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全省重要的保护对象。根据材料,完成下面1-2小题。 1.下列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①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①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2.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A.涵养水源B.调蓄洪水C.美化环境D.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1.A2.D 【解析】1.水的滞留形成湿地,主要是因为当地水的支出较少,水的支出途径主要有:入渗,蒸发和径流,气温低使蒸发量少,地势低平影响水的径流,冻土使水不易下渗。扎龙湿地位于东北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形成湿地,①正确;扎龙湿地位于45°N以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表水丰富,易于地表积水形成湿地,①正确;扎龙湿地纬度高,地下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容易形成湿地,①正确;如果地下水位低,则地表水容易下渗,地表不易积水,不易形成湿地,①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材料信息表明,扎龙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由此可推知,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D符合题意;扎龙湿地也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的功能,但根据题意判断,这些不是重点保护扎龙湿地的主要目的,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拨】湿地的生态作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湿地的经济作用:提供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灌溉等经济作用。 青藏高原是“江河之源”“亚洲水塔”,生物多样性独特,是综合多重功能的有机体。针对人口分布相对稀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各章章末检测及模块综合检测含答案解析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练习题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1)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11)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24) 模块综合测评 (37)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观察下列图片,完成1~3题。 1.图片中的物质与图例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片中的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得到恢复和再生的自然资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A 2.A 3.C 解析:第1题,图片①②③④依次表示煤炭、沙漠、森林、花卉,图例乙表示能源资源,四种物质中,只有煤炭属于能源资源。第2题,煤炭是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第3题,沙漠目前并没有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森林是生物资源;图片中的花卉是人类培育的结果,不属于自然资源。 2019年3月,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建成,年产能100亿立方米。读成渝地区图,完成4~5题。 4.页岩气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属于() A.气候资源 B.生物资源 C.矿产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 5.下列关于该区域中城市的表述,正确的是() A.等级越高数量越多 B. 3 000米附近无聚落分布 C.宜宾服务范围大于成都 D.重庆市重工业较发达 答案:4.C 5.D 解析:第4题,页岩气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属于矿产资源,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埋藏在地下形成的,C项正确。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分布在地表,属于大气圈、生物圈,非可再生资源是按照增殖性能划分的。第5题,该区域中城市的等级越高,数量越少,A项错误。3 000米附近有聚落分布,B项错误。宜宾的等级比成都低,服务范围小于成都,C项错误。重庆市发展较早,重工业较发达,D项正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1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高中地理学案: 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1.运用图表,说明碳存在形 式及碳循环过程。(综合思维) 2.运用资料,说明碳排放与 温室效应的关系,理解全球气 候变暖的影响。(综合思维) 3.结合资料,说明碳减排国 际合作的重要性。(综合思维) 1.地球上的碳存在于哪里? 2.什么是碳循环? 3.说出碳循环过程。 4.简述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 强的原因。 5.什么是碳排放?什么是温室 气体? 6.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有哪 些? 7.什么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 任”原则?其表现是什么? 一、碳循环 1.概念: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2.主要形式:二氧化碳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如果不考虑火山爆发等突发因素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相对稳定的。 二、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一)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的原因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二)碳排放与温室气体 1.碳排放 碳排放是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2.温室气体 (1)概念:温室气体是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是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主要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检测含解析第三册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4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2020·新疆联考)图中P处为我国建立的重要自然保护区,读图完成1~3题. 1。在区域开发过程中,造成图中P处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A.矿产资源开发不当 B.土地资源开发不当 C。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 D。乱捕滥猎珍稀动物 2.目前,国家在P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地质遗迹 C。草场 D.湿地 3.图中P处自然保护区的沼泽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为() A.提供灌溉水源

B.发展生态旅游 C.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 D。提供多种水产品 【解析】1选B,2选D,3选C。第1题,图示为三江平原地区,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图中P处平原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所以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资源开发不当。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乱捕滥猎珍稀动物不是该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P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面积减少。目前,国家在P 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第3题,根据湿地的主要功能,图中P处自然保护区的沼泽湿地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为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沼泽是地表及地表下层土经常过度湿润,地表生长着湿性植物和沼泽植物的土地。不能提供灌溉水源、多种水产品.环境危险,不能发展生态旅游. (2020·青岛高二检测)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1995年,互花米草被引种到崇明东滩,由于其具有强适应性和强扩散能力,现已大面积分布于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如图是崇明东滩三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面积变动统计图.据此,回答4~6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