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必修3湘教版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一)

地理必修3湘教版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一)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结论】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

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

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

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

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

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

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

三角洲地区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

区、莱美工业区等。

好吧,让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区域的概念。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地球分为几个热量带?怎样划分?

【学生回答】

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或明确或模糊的边界。例如,一个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区域。一个工业区的区域等等,这就是区域的有界性。

板书2、基本特征

(1)有界性

【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区域的界都是明确的”这种说法合适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自然带之间总有一个过渡地带。例如温带草原和温带森林带之间有森林草原带,草原和荒漠之间有草原荒漠带等。另外,气候区之间的界线、农业区之间的界线等往往是不明确的。但我们也能找到许多有明确界限的区域。这些多数是人为划定的,例如行政区的界线、大洲的界线。

【多媒体显示】教材第二页图沙漠景观和森林景观等四幅图。我们以自然带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四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应当属于不同的区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描述四个自然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明确区域的差异,然后分析与当地的差异(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区域的自然差异。应从植被和土壤两方面分析)【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热带沙漠:(其内部均以植被缺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荒漠土为特征)——高温干旱

热带雨林:(其内部均以树木高大茂密、层次分明、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砖红壤为特征)——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其内部均以湿季草木葱郁,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红色棕钙土为特征)——干湿季明显

高山地区:(其内部均以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为特征)——水热条件随海拔变化而变化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内部均以植被类型多样,种属繁多、多数常绿、红壤为特征)——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广东汕头的澄海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背面印凤凰山、莲花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干冷气流南侵强度弱;境内水域面积广,海岸线长,面临南海,夏季受热带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其四季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雨热同季、酷热期短、雨量多集中于春、夏两季,

无霜期长,四季不慎分明。)

【教师总结】所以说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板书(2)内部相对一致,之间明显差异

【教师引导】那么也由此说明每一个区域肯定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点。

那么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说明每一个区域肯定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点。这些特色如果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优势”。这也是“区域”应当具备的一大特征。(如为什么在澄海以步行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商业中心——交通发达,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板书(3)具有一定优势、特色、功能

【教师提问】区域与区域之间是否孤立不联系?从我们了解的区域来看,无论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它们之间总是与其他区域有一定联系的。资源上的调配,文化上的交流,政治上的沟通等。

板书(4)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的

【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用活动题3来加深同学们的区域概念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第2页的“阅读”,了解区域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知道“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那么对区域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呢?

【学生回答】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过渡】接着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板书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第一自然段,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

【教师归纳】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分析哪些是这一概念的关键词。(区与要素、相对位置关系、空间分布形式)

【教师延伸】“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包括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

【教师提问】那么,这些要素的区域空间分布形式是否一样呢?请同学们讨论

【多媒体显示结论】

板书2、空间分布形式

【教师提问】那么,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何?请同学们阅读第5页

【教师提问】根据以上所了解,一个区域大致可分为几个地域?各有何特征?

板书3、区域划分

乡村地域——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表现为面——范围大

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表现为点或线——范围小

【教师提问】区域的空间结构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变。请同学讨论完成第4-5页活动题,按要求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归纳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注意从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两个角度,区域发展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来回答;其次,活动材料中所呈现的不同阶段的三幅图表示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应从图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一是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信息,如运输方式、空间分布形式呈线状还是网络状等方面的变化;二是有关城市建设方面的信息主要是城市、农业用地方面的变化。2、从图中分析出涉及四个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三次产业结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状况、城市化水平。)【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结论】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早期——线状;中期——出现了铁路,交通运输线路更加密集;晚期——网络状,并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线状发展成网络状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早期——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减少;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

2、随着湖南省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推动了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大、中、小城市数量不断争夺,使得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渐趋均衡的特点。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对外联系不断加强等方面。

从图中分析出涉及四个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板书4、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影响因素

【教师总结】

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线状发展成为网络状;地域发展,由乡村地域发展成为城市地域。

【过渡】生产力是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区域中心城市市区与产业空间结构的核心,外围地域的发展状况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环境条件决定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个性。

【教师提问】什么是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请在教材第6页找出来

板书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影响因素

【教师指导】三次产业之间划分的标准和范围,世界各国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同学们参照教材第6页图1-10及阅读部分,分析归纳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的范围。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指导】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多,到底有哪些呢?根据上述影响因素,请同学们讨论,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就是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是否相同?(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探究活动题第7页第1题

【多媒体显示结论】A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AB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CD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在20%左右;D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结构不大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板书2、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教师提问】

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变化趋势是什么?为什么?完成第7页第三题

板书3、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最后一自然段和第7页活动题第3题,总结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多媒体显示】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并完成下表

【板书设计】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概念

2、主要特征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2、影响因素

3、区域划分

4、空间分布形式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

2、影响因素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4、区域产业结构差异(1)指标差异

(2)空间差异

5、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地理必修3湘教版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学过程一)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结论】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 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 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 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 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 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 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 三角洲地区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 区、莱美工业区等。 好吧,让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区域的概念。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地球分为几个热量带?怎样划分?

【学生回答】 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或明确或模糊的边界。例如,一个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区域。一个工业区的区域等等,这就是区域的有界性。 板书2、基本特征 (1)有界性 【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区域的界都是明确的”这种说法合适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自然带之间总有一个过渡地带。例如温带草原和温带森林带之间有森林草原带,草原和荒漠之间有草原荒漠带等。另外,气候区之间的界线、农业区之间的界线等往往是不明确的。但我们也能找到许多有明确界限的区域。这些多数是人为划定的,例如行政区的界线、大洲的界线。 【多媒体显示】教材第二页图沙漠景观和森林景观等四幅图。我们以自然带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四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应当属于不同的区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描述四个自然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明确区域的差异,然后分析与当地的差异(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区域的自然差异。应从植被和土壤两方面分析)【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热带沙漠:(其内部均以植被缺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荒漠土为特征)——高温干旱 热带雨林:(其内部均以树木高大茂密、层次分明、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砖红壤为特征)——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其内部均以湿季草木葱郁,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红色棕钙土为特征)——干湿季明显 高山地区:(其内部均以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为特征)——水热条件随海拔变化而变化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内部均以植被类型多样,种属繁多、多数常绿、红壤为特征)——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广东汕头的澄海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背面印凤凰山、莲花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干冷气流南侵强度弱;境内水域面积广,海岸线长,面临南海,夏季受热带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其四季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雨热同季、酷热期短、雨量多集中于春、夏两季,

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06年我国、浙江省、宁波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平如何?宁波的产业结构表明宁波在浙江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第一章___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__湘教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概念: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区域之间的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是模糊的。 3、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区域之间有显著的。 4、区域具有一定的。 5、区域之间是。 二、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和。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活动、城市化水平、和等。 3、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和。 4、区域的空间分布形状有:、、、和。 5、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呈现状,交通运输线路呈现状和状,城市和工业呈现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呈现状。 【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3、完成P4活动题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4、完成P5活动题2: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课内训练巩固】(同步训练、达标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下列区域中有明显界线的是() A. 行政区域 B. 文化区域 C. 植被区域 D. 气候区域 3、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 A. 显著的差异性 B. 明显的相似性 C. 基本的不连续性 D. 完全的相同性 4、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A. 整体性特征 B. 差异性特征 C. 开放性特征 D. 稳定性特征 5、图中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A.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 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 两区域的领导人差异 【探究拓展】 下面两图分别为某城市1968年、2000年相同比例尺平面示意,比较两幅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1)比较2000年与196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 (2)从上述两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3)2000年与1968年相比,郊区农业布局有何变化?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知道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知道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5.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1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了解到世界有七大洲,可分为十三个大区,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可分为四个地区。在高中阶段,我们又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自主学习】比较下列两副图,分析归纳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相对性);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 1 / 6

部编版2020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3)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⑴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⑵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学时难点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1】: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报道,一个美国家庭尝试抵制“中国制造”一年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为了给孩子买生日蜡烛,他们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都没有买到。总之,“没有中国产品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上述材料表明不同区域产业活动存在较大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区域特征对比的重要方面,接下来,我们就学习区域的两大对比指标。 【导入新课2】 【活动】阅读课本第4页顶部的三幅图,分别说出他们的区域特征。在地里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别?

生: 不同的区域有着自己的区域特色。从空间的角度看,这三个区域也有不同的表现。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 区域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 区域空间分布形式 【活动1】探究: ⑴读课本第4页图1-8 《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从图中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黄色部分为市区,白色为交通线路) 学生分别说明后,教师启发补充为下表。 ⑵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生:人口的变化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大,产业结构的变化为第一产业不断减小,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城市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很显然是城市化、工业化的结果。 社会生产力是产业空间发展的原动力。 师:劳动的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直接原因,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核心,外围地域的发展状况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当地的资源、设施等条件决定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个性。 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的。区域核心为中心城市,或者是比较大的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枢纽以及著名旅游地等。区域核心下面还有次一级的区域中心。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由各种交通线路、信息网络等组成的地域分布体系。外围空间是区域相对核心而言的,它的部门构成、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等,都受到区域核心和网络系统的制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bìxiū)3知识点总结 高二全体理科(lǐkē)、文科班使用地理学案姓名: 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划分(huà fēn)的,是农业、工业、交通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的综合体。 2、区域的特点:⑴区域有一定的界限(如国界、气候区等)⑵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⑶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⑷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主要由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空间分布形态:城市与工业—点状;交通运输业—线状、网状;农业—面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 4、区域的产业结构:至三次产业及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了一、二产业的其他各业 1.2区域发展阶段 1、区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2、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值、人文指数(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 3、区域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1.3区域发展差异 1.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差异、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不包括港澳台) (1)东部低地区(12省市):辽、冀、京(不沿海)、津、鲁、苏、沪、浙、 闽、粤、琼、桂 (2)中部地区(9省):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 (3)西部地区(10省市):新、甘(陇)、宁、陕(秦)、渝、川(蜀)、 贵(黔)、云(滇) 藏、青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教案标题: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 2. 学会描述和解释不同类型的区域;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幻灯片或白板; 2. 世界地图和地理图表;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 引入: 1.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知道区域是什么意思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区域的概念? 2. 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并简单描述不同的地区。引导他们认识到地理上划分的区域。 探究:

1. 使用幻灯片或白板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解释区域是指地理上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可以根据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来划分。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并让他们讨论并列出划分该地区的可能因素。 3.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地区的划分因素,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划分因素的共同点和差异。 拓展: 1.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区域划分的更深层次问题,如影响区域划分的文化、历史和政治因素等。 2. 学生个人思考并写下他们所在地区的划分因素,并与同学分享。 巩固: 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区域划分知识。 2. 教师检查和评估学生的练习册,给予及时的反馈。 总结: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的学习内容,强调区域在地理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更多的区域划分,并与同学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延伸活动: 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行政区域或特定的区域,并让他们观察和体 验该地区的特征和划分。 2. 学生自主研究某个特定区域的文化、经济和地理特征,并进行报 告和讨论。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了他们对区域划分的兴趣。 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学生不仅掌握了区域的基本概念,还锻炼了他 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延伸活动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区域的 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并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反馈,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并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区域。 2.了解区域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掌握区域划分的方法和工具,能够进行简单的区域划分和研究。 教学内容: 1.区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区域的类型和特征 3.区域的划分和研究方法 4.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10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提问:你们对地理学中的“区域”一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二、概念解释和讲解(20分钟) 1.讲解区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区域是指地理空间中具有一定特征的一块地区。 -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划分,比如地理特征、人文特征等。

2.介绍区域的类型和特征。 -功能区域:以其中一中心点为核心,辐射特定功能的地区,如市中 心商业区、港口区等。 -自然区域:以自然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气候带、植被带等。 -文化区域:以人文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语言区、宗教区等。 -经济区域:以经济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工业区、农业区等。 -行政区域:以行政管理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市、县、省等。 三、划分和研究方法(30分钟) 1.介绍区域的划分方法。 -形态划分:根据区域特征的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划分,如界线划分、 格网划分等。 -功能划分:根据区域内不同功能需求的差异进行划分,如农业区、 工业区、居民区等。 -层次划分:根据区域内不同等级的特征进行划分,如城市等级划分、行政区域划分等。 2.讲解区域研究的方法。 -实地调查:通过走访和观察的方式获得地理信息。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进行区域研究。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研究区域的变化规律和可能的结果。 四、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20分钟)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案:11《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 1.教学内容: (1)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区域的分类和划分方法; (3)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目标: (1)理解区域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区域的分类和划分方法; (3)了解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区域的分类和划分方法; (2)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难点: (1)理解区域的特点; (2)分析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提问:你能说出身边的一些区域吗?这些区域有什么特点? 2.概念解释: (1)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区域的概念; (2)定义区域:区域是指有着相对清晰的边界,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理范围或地区。 3.区域的特点: (1)含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 (2)有明确的边界和相对一致性的特征; (3)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理要素。 4.区域的分类和划分方法: (1)按地理位置划分: a.洲际区域:如亚洲、欧洲等; b.国家或地区:如中国、美国等; c.地理区域: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等。 (2)按地理要素划分: a.自然区域:根据自然要素进行划分,如气候区域、植被区域等; b.人文区域:根据人文要素进行划分,如宗教区域、文化区域等。

5.区域的作用和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区域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集中发展; (2)促进文化交流: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促使人们相互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 (3)保护自然环境:区域划分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促进政府管理:区域划分有利于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划。6.总结和拓展: (1)点名回答本节课的要点; (2)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区域吗?为什么?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加深对区域概念及其分类和划分方法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 1.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提问的反馈和指导; 2.小组合作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评价彼此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结构(同步练习)

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结构(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读“某一区域的发展过程图”,回答1~2题。 1. 关于该区域由阶段1→阶段2→阶段3交通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交通运输线路的长度在增加 B. 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在增加 C. 交通运输线路的密度在增加 D. 交通网络体系没有变化 2. 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 A. 外围空间范围在扩大 B. 区域核心范围在减小 C. 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D. 区域经济发展在阶段3最低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示意图,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 关于该省产业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第一产业产值降低,说明农业地位下降 B.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依然占主导地位 C.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 D. 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4. 关于该省经济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扭转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局面,突出农业的主导地位 B. 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改变其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的局面 D.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限制第一产业,压缩第二产业,扶持第三产业 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

5~6题。 5. 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①④③② 6. 图中发展阶段表明() A. 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 B. 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 C. 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D. 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 读“某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完成7~8题。 7. 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 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 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 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8. 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 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9. 读“某一区域的发展过程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区域发展早期区域发展中期区域发展晚期(1)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图中区域空间结构大致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2)该区域由发展早期→发展中期→发展晚期,交通条件有何变化? (3)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核心的范围在________,外围空间的范围在________,这说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在不断________。 10. 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设计思想】 在高中地理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牢牢抓住地理新课程要走向生活、面向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以学生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 笔者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区域,教学中采用情境-自主-探究-构建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区域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思维归纳区域主要特征,探究区域空间结构以及差异性的原因等,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地理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2、【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举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特征,活动建议为 --结合当地或某个熟悉的区域的情况,说明区域的主要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试图在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使学生建立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的特征。而这种观点在后来的区域发展阶段、差异与联系的学习中将不断的被强化。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区 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还提出了教学建议和活动建议: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同区域的典型图片或影像资料,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区域的四个主要特征;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等。 二、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内容节选自湘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中的第一、二部分。必修一和必修二教材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三则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导下,将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应用于某个具体的区域中。从理论到实践,意味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本课内容为区域的基本特征和空间结构,通过学习初步让学生掌握区域的基础知识、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和能力,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提供理论和学习能力支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主要特征精编作业 Word版含答案

(答题时间:30分钟) 下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 区域没有固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 每一个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 区域的划分是人们主观意愿的结果 2. 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方向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水平 D. 生活条件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第3题。 3. 该流域新垦区() A. 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B. 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 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D. 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 图示区域中,县界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可能是() A. 河流明确的 B. 湖泊模糊的 C. 交通线模糊的 D. 山脉明确的 5. 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A. 化学工业 B. 建材工业 C. 电子工业 D. 纺织工业 读“某年杭州两产业园区域图”,回答6~7题。 6. 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A. 整体性特征 B. 差异性特征 C. 联系性特征 D. 稳定性特征 7. 图中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 地理位置差异 B. 气候、地貌差异 C. 人种分布差异 D. 技术条件差异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 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A. 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 边界有实有虚 C. 属于不同层次的区域 D. 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9. 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 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 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 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 10. 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D两地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有哪些地理分界线大致经过该线,请你归纳4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位于季风区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气候高寒,人口稀少的是________________;受海洋影响最大,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的地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及名称)

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结构 (讲义)

1. 理解区域空间构造的概念及其分布形式,理解影响区域空间构造的主要因素; 2. 理解区域产业构造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3. 理解区域产业构造的差异性。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区域划分及空间分布形态; 2. 区域空间构造的变化; 3. 区域产业构造的差异及演进。 难点: 1. 区域空间构造的变化; 2. 区域产业构造的差异及演进。 一、区域空间构造 1. 概念:区域空间构造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 影响因素 区域空间构造的形成是人类在自然条件的根底上,不断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影响区域空间构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3. 区域的分类 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二者的主要区别和联络如下: 4. 区域的空间分布形式 5. 区域空间构造 1. 概念: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 影响因素 3.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4. 区域产业构造的差异 区域产业构造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消费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区域经济的开展是产业构造变化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开展的不同阶段,产业构造有所不同。 ①区域产业构造的地区差异

如以下图所示: 产业构造变化图〔工业兴旺国家的一般规律〕 【随堂练习】 以下关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络和区别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②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③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根本的生活资料④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效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思路分析:乡村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城市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线路纵横交织,甚至连地下也利用了起来。乡村功能单一,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功能多样,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效劳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蔬菜、鲜鱼、牛奶、家禽家畜、水果等根本生活资料;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效劳,包括教育、娱乐、医疗、通信、金融和保险等。城市还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向乡村扩散文化。 例题1以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21年就业构造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2〕题。 〔1〕产业构造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程度的进步,表如今〔〕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进步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1.1区域及其类型 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1.1 区域及其类型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4课时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能够结合现实中区域重新划分的案例,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人类的产业活动对区域变动的影响,理解区域存在动态性的特征。 综合思维: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划分实例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对区域划分的变动进行系统的解释。 区域认知:能够分析区域的相关资料,为行政区域的变动、新型经济区域的设立、特殊文化区域的存在等提供科学的解释;能够比较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划分的利弊,提出较为合理的区域划分建议。 地理实践力:能够独立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资料,规划不同的区域划分体系;能够查阅相关文献,运用时空思维,对某一现实区域的发展变化进行合理解释;能够结合已有资料,对现实区域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域的基本含义,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难点:区域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目标】 1、能够依据实力推测区域划分的标准归纳区域特征,分析某些区域特色现象的成因。 2、能够运用时空综合的观点,动态的认识区域的变化,并为区域合理划分,提供依据, 3、通过探究区域的特征和区域类型划分的问题,发展学生的人力协调官,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可以选择两种新课导入方式,第一种是课本中主题探究活动或者是第二播放《雄安新区宣传片》,引出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1.【主题探究活动】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我国主要地域差异包括: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气候主要特征的差异,自然历史演变的主要差异,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方向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将全国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大区。又基于温度、水分的组合情况,以及三个自然大区各自的主导地域分异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七个自然地区。 (1)说一说,我国三个自然大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气候特征的差异、自然历史演变的差异、人类活动与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的差异。 (2)在我国三个自然大区的基础上,每个自然大区又划分为若干个自然地区。想一想,其划分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温度、水分的组合情况。如东部季风区又可以划分为华南湿润热带地区,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这四个分区既有温度的差异(从热带到亚热带再到暖温带、温带),又有水分的差异(从湿润区到湿润半湿润区)。 (3)你家乡属于哪个自然大区和哪个自然地区?描述其自然地理特征。 【参考答案】杭州属于东部季风区中的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是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以水稻土为主,物产丰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2.播放《雄安新区宣传片》让学生了解雄安新区的位置、范围、设立目的、区域功能定位等内容。主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区域的概念及四大特征。

地理教案(湘教版)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一章课时60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课时60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联系 1.区域与区域之间必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联系。 2.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等。 3.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联系形式: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4.区域联系的突出表现 突出表现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经济全球化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特别提醒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第二,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第三,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 第四,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二、区域协调发展 1.意义: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合作效果表现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 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 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案大全】 前言走进地理学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理学的内容和意义。? 2.引导学生懂得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为学好地理课程指出正确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通过什么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 2.了解地理学是什么、做什么和怎样做。?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 教具准备 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或论文精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 师生互动 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 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 请大家安静,我想再问一个问题: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 我再提一个问题:

因此这就涉及到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地理课的学习一定 要把重点落在“理”上,一定要注意分析每个地理问题的原因,如果 没有弄清楚原因就不要去记。 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如果我讲不出原因,只有两个原因: 一、地理学家还不能正确的解释,需要大家以后研究, 二、我自己都搞不懂,我没有办法说清楚。 下面说一下我上课的纪律: 第一条纪律.上地理课不允许小声说话,但是可以大声说话。 在我的课堂上,大家可以随时打断我讲课提出问题,我很喜欢这样 的学生,只要问题与我的讲课内容有关就可以了。我们一起讨论, 如果我能马上回答,我立即回答,如果你的问题太难,我回答不了,我下课后查了资料在回答你。但是不准在下面小声议论哦,要说话 就让全班所有同学能听见。 第二条纪律,上地理课允许睡觉,但是不允许发出鼾声 谁要发出鼾声影响他人听课,我就影响你睡觉。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 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学会搜集地理资料和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从图表、资料中获取 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 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 普通性和特殊性。 3.学会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近年来重大天象奇观和当代人 类对宇宙的探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 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分布形式,理解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重点)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难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界线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界线有的是明确的,也有的是模糊的 内外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特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关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特别提醒]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并非内部地理要素绝对一致,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存在绿洲,即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只是求某某而存小异。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区域划分 分类乡村地域城镇地域

X围大较小 产业活动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相互关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3.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产业内容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 ①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②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①主要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②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区域产业比重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