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1湘教版必修3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1湘教版必修3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3.通过分析图,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重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教学难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式] 谈话法, 探究归纳法,案例分析法,联系实际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时事点击)

思考为何美国匹兹堡工业正在复苏时?

(学生)因为它在在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后走向了衰落。

(教师小结)好,说明一个区域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板书)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2、认识区域发展阶段的发展特征。

(重难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环节一知识铺垫】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指标

1、常用指标有:、、

2、综合指标有:、、

3、区域类型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地区

【环节二主要内容】

二、区域发展阶段

教材对比区域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中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及区域发展状态方面的差异,并填写表格。

(小结)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区域发展过程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承转)下面我们以美国匹兹堡的发展为例了解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

【环节三案例探究】

根据教材P9、11、12美国匹兹堡的发展案例,开展探究活动,归纳总结得出区域发展的一般

规律。

材料一:匹兹堡的兴起

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毛皮贸易站,尽管这里优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几乎无工业可言。

无烟煤炼铁技术发明以后,苏必利尔湖附近的优质铁矿、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得到开发。1834年,宾夕法尼亚运河完工和铁路通车后,这里成为水路交通枢纽。

19世纪70年代后位于煤田中心地带的匹兹堡,利用五大湖和运河廉价的水运条件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享有“钢都”之称。这里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1.在地图册中找出匹兹堡,结合材料说说它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2.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的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匹兹堡、伯利恒等中心逐渐向东、向西扩展,出现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许多工业中心,区域不断扩展;同时,产业结构也逐步复杂化了,出现了多种机械加工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工业部门。生产的发展,不仅本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被大量开采使用,还从区域外部输入(包括从国外进出境口)大量资源,以满足生产增长的需求。同时,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大量排放出来。因此,区域内的环境(包括五大湖水)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地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方面和空间结构方面发生了怎么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提示:区域的发展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如果忽视环境效益,最终经济效益也会丧失。)

5.联系上述材料,说一说,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材料三:近半来世纪来,美国东北部受到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减少,工业化地位显著下降。目前,匹兹堡的钢铁产量只相当于以往高峰时期的70%—80%。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

1、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2、处于衰退阶段的区域,原先的发展优势还存在吗?其人地关系会怎样变化?

(材料四)为了改变区域衰退的局面,美国东北工业区推出庞大的复兴计划。

1.积极进行环境治理。

2.压缩传统工业规模。

3.加大技术革新力度。

4.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经过治理匹兹堡这座昔日“没有屋顶的地狱”,如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医疗和计算机科技发展水平均已排在美国城市前列,被誉为“知识城”。

【环节四探究小结】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优势分析:资源、交通)

成长阶段(发展变化分析)

美国东北部工工业化的阶段

业区的区域发展衰退阶段(原有优势逐渐丧失,

区域衰败,出现问题)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分析改进措施和阶段特征)

【环节五课堂练习】

1、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

2、读“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东北部工业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我国钢铁工业基地①是,美国冶金工业中心②是。

(2)图中我国石油工业基地③是,美国石油化工与航天中心是。

(3)目前,图中两个区域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4)为全面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案:(1)鞍山布法罗(2)大庆

休斯顿(3)资源衰减设备老化

污染严重

(4)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改

进技术工艺,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

业,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高效

益的工业基地;治理环境污染。

【环节六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应该学到的是一种方法,学会分析一个区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能否分析一下德国鲁尔区与我国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特征?附表格:

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

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021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8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差异与发展教案

第一讲区域差异与发展 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本专题考查点集中 在区域的含义、不同 区域地理特征的差 异表现及原因等方 面 结合实例学习区域 的含义,用对比的方 法学习掌握不同区 域地理特征的差异 并分析其原因 区域的含义 [基础知识填充] 1.含义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特征 (1)整体性: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差异性: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3)可变性: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 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4)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5)开放性: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具有联系. [学考真题对练] (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可以按照同一类指标进行归类的是() A.黄河流域、东南丘陵、寒带 B.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C.热带、温带、江南丘陵 D.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 B[黄河流域属于河流流域的划分;东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寒带属于热量带的划分,A项错误;广东省和广州市都属于行政区划分,云贵高原属于地形区的划分,D项错误。热带和温带属于热量带的划分;江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C 项错误;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都属于干湿地带的划分,应属于同一类指标进行的归类,故选B。]

区域相对一致性的含义 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并非是区域内部地理要素的绝对相同,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区域内部只是求大同而存小异。 [最新模拟快练] (2019·广东省惠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回答1~2题. 1.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下列区域中与上图区域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国界②干湿区③热量带④东中部经济区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3第一章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单元检测含答案

第一章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在下列各类活动中不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的是() A.杜邦公司研究制造的氟、氯和碳的有机化合物 B.法国沿海核电站的热水排放 C.运往某海港的油轮在途中发生泄漏 D.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植柽柳 国务院已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蓝色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据此回答2~3题。 2.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土地资源B.海洋生物资源 C.淡水资源D.油气资源 3.下列保护和利用黄河三角洲的荒地和滩涂资源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大规模开垦沿海滩涂,扩大耕地面积 B.发展生态旅游业 C.适度发展养殖业,有序发展原盐业 D.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4~7题。 4.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5.世界能源从________开始进入“煤炭时代”() A.①B.② C.③D.④ 6.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7.后天性资源在地区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出现在() A.①B.②

C.③D.④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8~10题。 8.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A.地方病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公害病 9.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①地震、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10.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A.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B.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C.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 D.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B.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C.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12.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A.工业排放废气B.建筑工业扬尘 C.汽车排放尾气D.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修2教学设计2: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案

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多种多样的区域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区域,通过了解区域的特征和不同的划分标准,能够更好地把握区域的概念。其次介绍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以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和同-尺度不同发展条件和方向的区域为例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区域。本节课的内容为本章后面的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 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 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归纳、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取人地和谐。 核心素养: 1. 区域认知:从自然环境基础视角认识区域发展。 2.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白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 地理实践力:绘制自然条件与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思维导图。 4. 人地协调观:说明自然条件和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辩证地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K老师』(导入)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威、卢森堡等,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国家确是澳大利亚,其人均财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自然资源对澳大利亚能够成为世界人均财富的首富有多少贡献? K老师】陈述:答案就在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然环境基础如何影响区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含答案))

【上好地理课】2020—2021学年高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练习)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位置及工程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历史上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主导因素是 A.农业B.政策C.地势D.气温 2.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推测鱼嘴的首要功能是 A.净水B.蓄水C.拦水D.分水 3.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至关重要。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A.全面硬化渠岸,减少侵蚀B.种植热带树种,涵养水源 C.定期内江截流,淘滩清淤D.上游梯级建坝,蓄水发电 答案1.C 2.D 3.C.解析第1题,成都平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上游支流汇水量大,加上河道淤积严重,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容易出现洪涝。季风区降水年际变化大,水旱频繁,故与地势关系最大,C正确。水旱灾害与政府政策、农业和气温关系不大,排除A、B、D。第2题,鱼嘴主要由石块建成,无净水功能,A错误。鱼嘴位于江中,是整片石块构成的,没有蓄水功能,B错误。由于鱼嘴只位于江中,没有占据整条河道,所以拦水功能有限,C错误。鱼嘴位于江中,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所以鱼嘴的首要功能是分水,D正确。第3题,全面硬化都江堰渠岸,使都江堰附近植被覆盖率减少,不利于都江堰的保护,A错误。都江堰位于亚热带地区,引种热带树种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做法不现实,B错误。河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 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2.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浙江省青田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1 200多年稻田养鱼历史。2005年,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里的务农人员锐减,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面临困难。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各要素之间是怎样关联的?青田县与外界的哪些联系能够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 [新课教学]: 一、区域整体性 师:我们在上节课讲了区域的概念,知道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当我们在认识一个区域的时候,首先你会想到什么?以华北平原为例。 生:以平原为主,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 师:那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区域的要素,区域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熟知的自然和人文要素。 生: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

师: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区域要素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比如说,现在我们国家在创建文明城市,引导公民爱护环境,不破换公共环境,从而也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还有我们靠风能发电,这些说明了区域各要素的什么关系呢? 生: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师:那我们再说一说,浙江省青出县在稻田里养鱼,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水稻为鱼类提供氧气、有机物质等,形成良性循环的稻鱼共生系统。在稻鱼共生系统之中又有着区域各要素的什么关系呢?生: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 师:在干旱地区的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节水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同时,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条件。 生: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教师总结: 1.区域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1)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 2.区域内各要素的关系: (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过渡】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部分的学习。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师:我们在上一节课把区域分成了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区域之间是不是肯定存在着差异,那同一空间尺度的区域之间会有差异么? 生: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师:正因为每个区域之间都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不同区域之间才会有联系,比如说,甲区域劳动力丰富,但是缺乏技术;乙区域有技术,但是劳动力缺乏。所以两区域就可以相互关联,共同发展。所以说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师:区域之间的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那我们刚刚讲的甲乙之间的区域关联属于哪一类?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学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知识梳理]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1)主要表现? (2)典例?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1)有些区域的自然条件虽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不高,如孟加拉国。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却发展得很好,如日本。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遵循的原则?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归纳提升]

生物条件过度捕捞、引进物种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入侵破坏植被区域生态问题严重 2.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如下图所示: [课后检测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农业生产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 D.华北平原 2.本区域主要改造的区位因素主要是() A.热量和土壤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D.积温和降水 3.影响该区农业类型随高度的变化的主要自 然因素是() A.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法规玉门老城(老君庙)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至20世纪80年代,玉门市总面积扩张到1.35万平方千米,人口13万余人,但是到了2001年玉门老城却出现了人走楼空、弃楼遍地的现象。目前,玉门市正在进 行产业升级和转型。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 4.20世纪80年代以前,玉门市迅速 扩张的主要因素是() A.石油 B.气候 C.地形 D.交通 5.2001年玉门老城出现弃楼遍地的 主要原因是() A.房价大幅提高 B.石油资源枯竭 C.生态环境恶化 D.城市新区建设

【高中地理试卷】《区域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题 2021-2022学年高二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省级行政区2011-2015年三大产业产值的比重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据图可知,2011-2015年该省级行政区() A.第一产业比重稳中有升B.第二产业产值持续降低 C.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D.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减少 2.该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创新加快B.劳动力成本下降C.人口数量增加D.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3.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B.甘肃C.黑龙江D.云南 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下表为三个省级行政区主要民谣。完成下面小题。 4.甲、乙、丙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A.山东、北京、上海B.山西、辽宁、西藏C.陕西、黑龙江、云南D.江西、内蒙古、贵州

5.“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乙地农村地区常见的习俗,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A.冬季寒冷,新鲜蔬菜较少B.气候湿热,蔬菜容易腐烂 C.海拔较高,蔬菜运输不便D.城市化水平高,需求量大 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从西向东依次为山地、高原、平原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 C.降水量大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D.河流径流量由北向南依次增大 7.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降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8.下列排序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自北向南变化的是() A.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 C.剑麻—棉花—桑蚕—亚麻D.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

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含答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属于成长阶段 B.当前属于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 C.区域内煤、铁、森林、水资源匮乏 D.按收入水平划分为中等收入地区 2.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多为水田,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程度高 B.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优越的水热条件,使其农作物能够一年两熟至三熟 C.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水面广,水产业较发达 D.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甜菜和棉花 1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属于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当前属于精细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发展经济;区域内煤、铁、森林资源匮乏,但水资源丰富;按收入水平划分为中等收入地区。第2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河湖密布,耕地多为水田,分布分散,农业生产以人力劳动为主,机械化水平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等,甜菜是北方地区的农作物。 2.C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完成3~4题。 3.从自然条件看,两地的差异是() A.甲比乙土壤肥沃 B.甲比乙矿产丰富 C.甲海洋比乙海洋广阔 D.甲比乙热量条件差 4.利用各自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两地都发展了() A.钢铁和造船 B.甘蔗种植业 C.淡水养殖业 D.造纸和化工

3题,从自然条件看,由于两地纬度不同,因此热量条件不同,乙(珠江三角洲)纬度较甲(长江三 角洲)低,因此乙热量条件比甲好。第4题,两地所在地区地势低平,降水多,因此都发展了淡水养殖业。 4.C (2021广东卷)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下表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 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从自然因素考虑,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 A.丰沛的降水 B.昼夜温差大 C.充足的光热 D.肥沃的土壤 6.三大产棉区中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 A.长江流域棉区 B.黄河流域棉区 C.西北内陆棉区 D.三大棉区皆是 7.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主要得益于() ①土地资源丰富②沙漠化强度减弱③机械化水平高④气候暖湿化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创设了生活实践情境,考查了区域差异、农业区位因素等必备知识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对数据解读和整理的能力要求较高,主要体现了知识考查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该组题提供的情境和主题从侧面向考生展示了新疆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回击了国外反华势力对中国的诽谤和攻击,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第5题,应从三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对比分析。西北内陆地区降水不丰沛,土壤也不肥沃,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昼夜温差相对较小,三地夏季光热资源都较充足,适宜 棉花生长。C项正确。第6题,通过数据对比可知,只有西北内陆棉区面积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一直大于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C项正确。第7题,西北内陆地区面积广大,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①正确;结合材料可知,2020年,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率已达69.8%,说明机械化水平高,③正确;沙漠化强度减弱和气候暖湿化与当地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无直接关系,②④错。B项正确。 6.C 7.B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据此完成8~9 题。 8.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国家倡导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地区,从全局上看主要是为了() A.利用西部大量富余劳动力 B.提供西部所需的大量资金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第2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时评价含解析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图为12月22日a、b、c、d四城市昼夜长短情况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1、2题。 1.a、b、c、d四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2.a、b、c、d四城市按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解析】1选A,2选C。第1题,赤道全年昼夜平分。读图可知,a城市在12月22日昼夜等长。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第2题,12月22日,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所以四城市由南向北排列依次是cadb。 (2020·某某高一检测)下图为天气网某某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秋分(9月23日) B.寒露(10月8日) C.春分(3月21日) D.清明(4月5日) 4.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南半球,向北移 B.北半球,向北移 C.北半球,向南移 D.南半球,向南移 【解析】3选C,4选A。第3题,根据图示日出日落时间计算白昼时间,今日白昼时间为11小时48分,明日白昼时间为11小时50分,白昼时间变长,但是昼短于夜,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位于12月22日至3月21日之间,且白昼时间接近12小时,离春分近。第4

题,结合上题分析,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南半球,向北移。 【知识拓展】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下图所示的是位于120°E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5、6题。 5.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6.此日三地昼长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5选A,6选C。第5题,夏至日是位于同一条经线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此时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由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角度和方向,可推知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就是正午太阳高度由小到大的顺序。第6题,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由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知,图中三地的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③②①,昼长由短到长的顺序也是如此。 【补偿训练】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2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

第2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建议用时:40分钟) “整个非洲之角,人们正在挨饿。冲突、粮食价格昂贵以及旱灾等灾祸,造成1 100多万人处于极度贫困中。几个月来,联合国一直发出警告。我们原先不想用‘饥荒’这个词,但是,我们已承认这个急转直下的现实。索马里部分地区的确存在饥荒,而且正在蔓延。”这是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洛杉矶时报》撰写的《索马里饥荒》的第一段文字。索马里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牲畜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此完成1~3题。 1.索马里处于区域发展的阶段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B.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C.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D.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2.索马里目前的开发方式主要是( ) A.粗放型B.集约型 C.高效益的综合型D.精细型 3.下列地理事象中,符合索马里的是( ) A.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C.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采矿业 1.A 2.A 3.A[第1、2题,“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是关键信息,说明农业产值比重最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故索马里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开发方式为粗放型。第3题,选项B、C属于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索马里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4~6题。 4.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5.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 A.a时期城镇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6.能分别正确反映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排序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4.A 5.D 6.C[第4题,a时期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约为55%、20%、25%,以第一产业为主,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b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约为20%、55%、25%,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c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约为15%、30%、55%,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故排序为abc。第5题,a时期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城市化水平低,A项错误;b时期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环境质量往往较差,B项错误;c时期第三产业比重高,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C错误;b-c时期工业比重下降,可能出现产业外迁现象,D项正确。第6题,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增大,故排序为cba。] 尼日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但采矿业比较发达,铀矿资源丰富。自1959年发现铀矿后,现已探明铀矿储量为21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已先后成立三家合资企业。据此回答7~8题。 7.“尼日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的衡量指标通常有( ) ①地区生产总值②国内生产总值③人均国民收入④教育程度⑤三次产业构成 ⑥预期寿命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③④⑤D.②④⑥ 8.下列属于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的有( ) ①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②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③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④强调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 7.B 8.D[第7题,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第8题,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附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1 第一章地理环境及区域发 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编写审稿:林锦生班级组别姓名登分号成绩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区域的内涵和一般特征,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2、比较长江三角洲及松嫩平原地理环境,说出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课前自主预习】

【我的疑惑】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1、区域的内涵和特点 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地区的划分。 (1)甘肃省降水的分布规律有什么特点?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甘肃省内分为几个干湿区? (2)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边界是明确的,还是过渡的? (3)从干湿区的划分,归纳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探究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阅读教材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和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回答问题。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探究3、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课后自主检测】 1-5 D D B B A 6-10 A A A C B 11 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1题,每题4分,共44分) 1.读右图,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③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B.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C.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D.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3.下列传统民居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的是 A. 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B. 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C. 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D. 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读“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完成4-6题。 4.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没有固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性质相对一致 C.每一个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综合测试卷)(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综合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图1、图2为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图1图2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1月的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B.甲、乙两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C.甲地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都位于季风区 2.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A.四川盆地、浙闽丘陵 B.渭河平原、成都平原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藏南谷地、江汉平原 3.两地自然环境不同,导致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 D.河流流向 淮河是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同时也是皖北与江淮之间的分界线,而长江则是皖南与江淮的分界线。图3为淮河、长江局部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5题。 图3 4.淮河成为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主要是因为() A.淮河南北植被差异明显 B.历史上黄河曾夺淮入海 C.淮河源头位于秦岭山脉 D.自然地理分异指标显著 5.明清时期,皖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皖北,主要原因是() A.长江水运比淮河发达 B.山地物产比平原丰富 C.两地气候差异明显 D.皖南种植业更发达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右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

完成第6~7题。 6.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墚”“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7.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生态敏感脆弱区,是指受污染、开发、资源过度利用等人为活动干扰,且生态问题突出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划定依据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8~10题。 8.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保护红线的是() A.人为划定的,并不封闭的界线 B.海岸线、湖岸线 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地的边界 D.自然保护区与城镇、耕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9.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A.目的是促进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 B.是为了防止保护区野生动物外出伤人 C.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最基本要求 D.可促进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 10.下列地区中,属于生态敏感脆弱区的是() A.基本农田保护区 B.水土流失严重区 C.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 D.水土保持植被区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读图,完成第11~12题。

2021-2022学年新教材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学案:1.2+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素养目标 1.能够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协调观) 2.结合区域地理环境,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地理实践力) 3.结合区域地理要素,知道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区域认知) 4.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角度,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如何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发展。(综合思维) 知识导引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________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图示法表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图示法表示工业化阶段 发达地区人均收入一定较高,但是高收入地区不一定属于发达地区。如一些资源出口国,人均收入很高,但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并不属于发达地区。 [思维拓展]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 ①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②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区域发展水平 (1)常用指标:____________、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 (2)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区域总体发展水平 以______________(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由于区域具有显著的________,对于某一特定区域来说,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________,扬长补短,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探究点一区域发展阶段 [核心归纳] 1.区域的发展阶段 2.“四看”法分析区域发展阶段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应用体验]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综合检测卷)(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2018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覆盖陕西、甘肃、山西三省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商洛、铜川、平凉、临汾、运城等城市,面积10.71万平方千米。培育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有利于引领和支撑我国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图1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图1 1.下列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有一定范围、形状,没有明确边界 ②为人文区域,是小尺度区域 ③为内陆区域,有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可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图1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关联性④综合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我国有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地区,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据此完成第3~4题。 3.我国四大经济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①自然条件②经济基础③发展水平④政策法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右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第5~6题。 5.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墚”“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6.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自然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成分(岩石、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群落等)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根据这一标准,我国总体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如图)。读图,完成第7~9题。 7.划分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A.气候和地形 B.土壤和气候 C.植被和土壤 D.岩石和植被 8.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为昆仑山脉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为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为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 D.三大自然区之间的界线划分,主要考虑的因素均为气候和土壤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1.区域发展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指标。 2.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及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3.利用区域发展理论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一、区域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 1.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2)综合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 (1)影响因素: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 (2)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二、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发展特点 (图示) 三、工业化阶段 1.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就业结构 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3.空间结构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4.发展状态 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四、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项目特点 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 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发展状态处于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发展特点(图 示) 1.不同区域开发方式的特点及后果

[对点演练] 阅读天涯社区中一个帖子的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2017年清明,我从外地回到家乡(新丰西康)扫墓,令我吃惊的是在家乡泛滥开采稀土的这一行为,为何没有得到制止,而到现在还在大规模开采。祖祖辈辈在这里耕种着320多亩农田,在这农田周围的山林地带有着丰富的稀土矿资源。 (1)作者家乡目前的区域开发方式是________的区域开发方式,这种开发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家乡的社会经济通常是________的。 (3)作者家乡开采稀土的行为会导致怎样的生态后果?(答三条即可) 解析:确定某区域的开发方式需要考虑两点: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第(1)题,“泛滥开采”是关键词,说明这里的开发方式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属于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第(2)题,该区域属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社会经济通常是相对封闭的。第(3)题,滥采破坏植被、稀土的反应池排放大量化学液体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答案:(1)粗放型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生态环境的大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教案中图版必修2.doc

第二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并能归纳出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熟练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综合思维)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说明我国的区域差异,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 一、区域比较 1.作用 (1)可以明确区域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存在问题。 (2)为明确区域发展状况、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评估区域发展潜力提供依据。 2.主要要素 (1)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等要素。 (2)人文环境包括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旅游、商业、文化、历史和政治等因素。 3.方法 (1)分析区域间的异同,考虑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2)考虑本区域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环境特征,以及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 [特别提醒]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制约着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同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也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1.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 地形类型山高谷深,以高原、高大山地、以山地、平原为主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

(1)上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③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 ④巩固加强第二产业。 ⑤改善投资环境,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 (2)中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 ③利用水能、矿产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④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三产业水平。 (3)下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 ②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高效益的增长。 ③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