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导论

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

(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强调空间)

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如: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

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强调经济活动)

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3)、经济上完整。(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

(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

(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

(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

(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

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

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

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

应用型的区域模型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

(2)区位决策: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在这些选择之中,凡是要涉及到地点、距离、范围等区位因素的,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作为区位决策。

2 区位决策的主体和区位决策主体的决策范围。

(1)厂商——在其市场区域范围内。(2) 居民——在有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3) 政府——在其行政管辖界限内。

;

3 厂商的区位决策(厂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位决策)

(1)草根企业(Grass-roots Enterprises):是指那些经营活动集中在它们的起源地、主要面向本地市场的小型厂商。

草根企业建立的最直接基础,是它们在自己的诞生地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经济要素、特别是包括自然资源和土地等不动产在内的不可移动的经济要素,并且在它们可以达到的市场范围内存在着对其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关注社会关系,不注重成本)

(2)独立工厂:仅在一地拥有生产工厂,但产品的销售可能远在本地区之外。在工厂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地点建立相应的营业机构(技术支持、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机构),则正是厂商更好地接近市场、增加跨地区营收的重要手段。营业机构通常会被布局在各个市场区域的中心位置。(一地生产,多地销售)

(3)典型公司:在总部以外的城市拥有第二家或更多制造工厂的厂商。典型公司是区位决策研究的核心内容。厂商的制造工厂必然趋向于分布在其中一些制造成本和经营费用相对较低的地区。(生产成本控制,多地生产,多地销售)(4)虚拟厂商:没有制造工厂的厂商(厂商集团)。在厂商的企业空间组织之中,研究开发、培训推广等部门的重要性明显上升。这些部门在布局上与营业机构和制造工厂有很大的不同,分别趋向于向那些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研究开发部门)或合作伙伴的往来便利的地区(培训推广部门)集中。(没有车间,厂商活动外包,只有管理和研发,倾向劳动力素质高,强调人才重要性)

①虚拟厂商分支的区位决策:研发中心、代表机构。分别趋向于向那些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研究开发部门)或合作伙伴的往来便利的地区(培训推广部门)集中。

②虚拟厂商的伙伴——代工方的区位决策。

~

4 厂商的区位决策性质

(1)厂商的区位决策同样是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为前提的。从这一点来看,这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一致的。

(2)厂商的区位决策需要在成本最小化和市场最大化之间寻找最佳的均衡点。表现在空间上,中心地学说是最为典型的。

第三章西方主要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名词解释,简答)

1 提出的时间、文章、背景和作者

杜能,1826,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

背景:在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探索合理农业的生产方式。

2 杜能的假设前提

①一个国家:孤立国。

②一个城市:城市即市场。

③运输费用的假定:运费与运输距离和农产品的质量成正比,由农业生产者承担,运费低于农产品价格。

④价格的假定:城市中每种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是一定的。

3 杜能环

含义:为求地租收入极大化,农场经营随着与城市距离远近成同心圆式的空间配置。

/

结构:第一圈:自由式农业。第二圈:林业。第三圈:轮作(不休耕)。第四圈:谷、草、休耕轮作。第五圈:三圃式(距城市最远、最粗放)。第六圈:畜牧(距城市51-80(250)公里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

4 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命题

运费决定产品的成本,单位产品的利润与三个变量有关:

P=V-(E+T)

其中:P—利润;V—价格;E—生产费用;T—运费

结论: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利润减少,直至为零

5 区位地租理论

区位地租: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

区位地租的计算:

由于各地的生产成本是相同的,因此区位地租只与运费有关:R=E(P-a)-Efk

其中:R—区位地租 E—单位面积产量

P—单位产品的价格 a—单位产品的生产费

f—产品的运费率 k—距城市的距离

杜能环图示: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

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逆杜能环: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环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环。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小考点)

]

1 提出时间、文章、背景和作者

Alfred Weber, 1909 《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

背景:产业革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企业以成本极小化为原则决定设厂区位。而成本因素中只有运费和劳动费和区位相关→进一步专注于运费最小地点的计算。

2 假定条件

(1)、原材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是既定的

(2)、产品的销售地与规模是既定的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

(4)、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劳动力可无限供给

*

3 布局指向性

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向型等类型。

4 运输指向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运输指向型产业:又称运费最低点指向型产业。当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由运费的高低决定时,则这类产业的最优区位在运费最低点上,称为运输指向型产业

运输指向型产业又分为原料地指向型、燃料地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

如果只在原料地和市场区之间进行选择,用原料指数来判断

如果在原料地、燃料地和市场区等多个点中进行选择,用区位多角形来确定

5 原料指数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Mi>1 或区位重量>2为原料地指向型,如甜菜糖厂, Mi =8

,

Mi <1或区位重量< 2市场指向型,如可口可乐, Mi =

Mi =1或区位重量=2既可在原料地,也可在市场区,如纺织业

6 原料地指向产业的特征(选择)

1)原料指数大于1

2)2)原料在加工过程中虽不会失重,但却会使体积缩小,体形变得更标准,便于运输

3)3)原料易碎、易腐、易爆,而成品却无此问题

4)4)市场区分散,而原料地集中

三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 克里斯塔勒 Christaller , 1933 六边形

(1)中心地理论是关于一定区域范围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相互作用及其空间结构规律性的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中心地的等级:不同商品服务范围不同,昂贵的商品服务范围大,提供该职能的中心地也能提供廉价商品,提供职能越多,中心地等级越高,反之越低。

(3)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中心地的等级来确定市场区的空间组织结构。

(4)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4 次一级中心地移至六边形边的中点上。(交通最优)多种商品的中心地系统K=3(市场最优)(六边形六个边的交点)

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 (行政最优)管辖范围内适合新开发区、地形地势特殊的地区

(5)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第四章西方主要发展理论

1.均衡发展论述大推进理论

英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研究战后东欧和东南欧落后地区工业化问题时提出的一种均衡发展理论。

大推进的三个理由—三个不可分性不可分性之一:生产函数不可分不可分性之二:需求不可分不可分性之三:储蓄不可分

资金来源:

国内投资:不降低生活水平—投资—收益的相当部分用于储蓄—投资—生产率提高—收入提高

国外投资:引进外资—投资—新增收入用于储蓄—投资—生产率提高—收入提高

投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轻工业部门手段:计划手段

2.如何使一个落后国家脱贫(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两个恶性循环:

1、收入水平低—储蓄不足—资本缺乏—投资不足—生产率低下—收入水平低

2、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市场规模有限—缺少投资诱惑力—投资不足—生产率低—收入水平低

,

解决办法:同时、全面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投资,使各部门同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相互利用便利的生产销售条件,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

评述大推进理论及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投资重点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产品与发达国家交换。(二)片面的强调政府计划的左右

3.非均衡发展增长及理论重点掌握

名词解释增长极:20世纪50年代提出,增长极是指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单位,也称推动型单位。

(论述时候用到)推动型单位和被推动型单位的关系:1、支配效应2、连锁效应3、推动效应极化效应—促进增长极形成—扩散效应—带动其他邻近地区发展

(多选、简答)增长极形成的三个条件1、强调创新:人;企业(区位经济)2、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3、相关条件和环境

增长极的功能:极化效益,扩散效应 1.极化效应的结果是产生了聚集经济效益,并出现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 2扩散效应扩散的原因:客观原因导致的扩散—经济因素主观原因导致的扩散—政府

@

评价增长极理论

只注意到增长极对区域的积极影响,忽略了其对区域的消极影响。

3.(多选)下列哪些是非均衡发展理论

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核心区—边缘区)、倒U型学说、梯度推移理论

4.(名词解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弗农以技术差距理论为基础,把生命循环论引入区域经济学中,提出了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

创新阶段:影响因素是科学和工程技术和集聚经济,区位选择在大城市。

发展阶段:影响因素是管理和资本,区位由大城市向外扩散到外围城市。

成熟和衰退阶段:产品市场饱和,技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影响因素是廉价的劳动力,区位向落后地区转移。

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由汤普森提出,克鲁默和海特发展。(针对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城市的变化)

主要观点:工业区像生命有机体一样,存在规律性的演变,从年轻到成熟再到衰老。

年轻时期:

成熟时期:

衰老时期:

梯度推移理论(二)梯度推移理论的主要内容

(1)梯度存在的客观性

(2)高梯度地区是产业创新的发源地。

}

(三)梯度推移理论的演变

静态梯度推移理论

动态梯度推移理论

反梯度推移理论

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5.可持续发展:名词解释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第五章区域开发模式及案例

名词解释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指开发主体在不破坏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以求得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最大效益的过程。

注意要点:

区域开发主体是政府部门,客体是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

区域开发目标是在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最大效益。区域开发的方式包括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论述三种开发模式

一、增长极开发模式及案例

(一)增长极开发模式(适合尚未开发领域)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布戴维尔提出

应用:优先发展区位条件好,增长潜力大的城市

(

(二)点轴开发模式(有了一些发展较好的点和轴)

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

点轴开发模式的主要思路是:

第一,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选择若干比较优势明显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第二,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使之成为增长极,并确定其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

第三,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重点开发较高级别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点轴系统,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点轴开发模式往往成为开发程度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首选的空间开发模式。

对轴的要求:

1、轴线所连接的各极点在经济梯度上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或是其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

2、轴线及其沿线地带具有较丰富的自然或社会经济资源,有适合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自然条件与环境容量。

3、轴线本身具有较强的通过能力和较高的传递效率,其通达程度与所连各点产业的兴衰有较强的相关性。

运用点轴开发模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2、注意各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

3、注意发展轴的选择及经济合理的空间距离

(三)网络开发所需具备的条件:(要求区域开发程度高)

(1)区域面积较大,资源分布均匀及载体质地相对均一。

~

(2)交通道路已经或容易形成网状

(3)已有三个或三个上的分散的增长极,两条及两条以上的发展轴。

(4)区域增长极和发展轴存在较强的扩散效应,新的增长极和发展轴存在良好的生长与发展条件。

第七章产业结构分类

1.霍夫曼分类法

霍夫曼的分类法:分为三类

1)消费资料产业(食品、纺织、皮革、家具)轻

2)资本资料部类(冶金、金属材料、运输机械、化学)重

%

3)其他产业。

★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家用电器等)是重工业,但仍属消费资料产业

划分依据:某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费资料作为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料的就是资本资料产业。

2.名词解释主导产业:在各个产业中居于主要支配地位的产业,一是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业规模大,产品调出规模业大;二是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系统的主体和核心,产值比重大,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强。

3.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包括经济发展的过程往往表现为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的过程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总体趋势。

4. 霍夫曼定律概念第一个研究重工业化规律,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相比,得出霍夫曼比率,

霍夫曼比率=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率不断下降,即霍夫曼定律。

(

5.为什么下降到60%-65%之后趋于稳定

霍夫曼比率是递减下降的,但降到60—65%左右便趋于稳定,说明重工业化不是无限的,达到一定程度便停滞。停滞的

原因与重工业内部结构有关,工业化后期是靠重工业机械工业的增长率来支持的,其中耐用消费品工业又是一大支柱,一旦耐用消费品普及到一定程度后,机械工业的增长缓慢下来,从而重工业增长也趋于停滞。

五、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1、收入提高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

2、生产率上升率的不均等增长

3、国际贸易的促动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产品需求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观察该弹性系数,生产高收入弹性的产品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能占有更大份额。

地区主导产业:指在区域发展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具有参加国际服务分工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人们收入提高首先需要的产品)

6.雁行产业发展形态适合于落后国家的发展,日本的赤松提出来立足发展中国的经济,说明国际贸易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随着发达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方面演变。

~

产品循环说适合发达国家

三只大雁的特点一进口二国内生产三出口

7.如何对产业结构进行综合评价

1.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资源结构是指生产要素结构,即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和科学技术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2 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区域层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做出独特地贡献。

3、区域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即产业之间是否协调,特别是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何。

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怎样

定量分析 1、产业的比较优势度

`

1)比较成本

2)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 L1

生产率的年增长率, L2B2代表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率, B2 1,说明研究区域某行业具有比较优势。

2、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3产业专门化率

4.区位商 J1和j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较高级区域某同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b1和b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高层次区域就业人数,Q代表研究区域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Q大于1,则说明研究区域在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其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

9. 地区主导产业:指在区域发展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具有参加国际服务分工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

一般而言,在区域发展初期,主导产业的大农业、矿产采集业,手工业为主,进入集聚发展阶段,以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为主,进入成熟期后,以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为主。

~

10.简答当产业关联度和发挥地区优势有矛盾时,为什么要以优势度指标为主

(1)关联度高的产业不一定是本地区具有优势的产业。如果各地都争上关联度高的产业,势必造成重复建设。如汽车业。

(2)主要能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那怕关联度低一点,也有技术的扩散和传递,发挥主导产业带动作用。

3)区内产业关联度低的产业,也可能具有较大区间关联度。

(4)区域范围越小,出现产业断层和缺陷可能性越大,即区内关联度低,但从高层区域看可能是重要的。所以,产业关联度只可作为主导产业的参考指标。

主导产业与区位发展阶段分析一般而言,在区域发展初期(工业化初期),主导产业的大农业、矿产采集业,手工业为主,进入集聚发展阶段,以矿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为主,进入成熟期后(工业化后期),以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为主。

第八章

1. 城乡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即城市郊区,是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的产物。

2. 形成理论 1、山鹿城次的阶段论(1)一般农业(大田农作物)向商品性农业(蔬菜、瓜果、花卉、奶牛、禽

畜等商品)转掉的产品的商品化阶段。

(2)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向兼业的农工户、农商户的转化的劳动的商品化阶段。

(3)农民卖掉成出租土地,不再务农的土地商品化阶段。可见,城乡边缘区是农村要素商品化程度不断提

高而形成的。

2、英国科曾的周期性增长理论

3、埃里克森动态模拟理论

4、劳动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工理论

3.区域地域结构的演化的四个阶段(陆大道)1.低水平平衡阶段:以农为主,生产力低下,封闭、稳定、原始。如西

北、西南的贫困落后地区。

2. 聚集、二元结构形成阶段:工业化在优势地区聚集,形成城市增长极和农村的腹地,经济不

平衡加剧。如东、中部的广大地区。

3. 扩散、三元结构形成阶段:城市向周边扩散,形成城乡边缘区,从而形核心——城乡边缘区——外围

三元经济结构。如珠三角、长三角、辽中南地区。

4.区域空间一体化: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基本消失,以区域城市体系为核心和骨架,实现地域结构的均衡

一体化,实现高水平稳定平衡。

4.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因素有哪些及如何影响1)自然因素:气候气候中的热量决定了农作物的品种和熟制

土壤不同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肥力不同,产量不同。

地形地形不同,农业类型不同: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机械化耕作,发展耕作业;

2)经济条件市场市场需求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规模、类型和分布,接近市场可节省运费,降低成本交通园艺业,乳蓄业等产品需要保鲜要求有方便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近市场公路;交通运输的改善可以扩大农业的市场范围

劳动力

科技水平改造不利自然因素,减轻农业生产对自然因素的依赖

政策

5. 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那些把在全球流动着的财富吸引住并黏着下来的地方,但黏力的大小是随集群的发

展而改变的。

6.新产业区 20世20年代后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才成熟,阶段通常以1990年美国迈克尔波特《论国家竞争优势》:可以看成空间,也可以看成一个形势,高度集聚的特定空间,企业以相互关系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的新的组织形式。

7.对于创新阶段企业在布局阶段应考虑的因素:决定高技术产业区位的要素:

一是创新源的易达性;

二是劳动力质量;

三是市场因素;

四是集聚因素;

五是风险和资本的可获得性;

六是发达的通讯网和运输网的易达性;

优秀的产业集群的特征:

1、外部规模经济和分工专业化经济

2、外部范围经济

3、节省交易成本

4、自组织能力导致系统运行秩序的提高

5、创新和学习机制

8.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起飞阶段;

成熟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题型: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论述 1、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1)要求靠近市场。 (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 (3)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 (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 (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 (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2、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 (1).需求潜力大。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较大量、长期、稳定的需求。当然首先是针对国内市场。市场需求是所选择的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 (2).技术进步快且适用性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所选择的主导部门应当能够集中地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我国受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制约,整个产业技术水平还很低,不能过分追求高技术。我国技术与经济发展本来就有多层次的特点,技术进步也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并非一定具有最高水平。所以,我国选择主导产业,必须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多层次性和协调性,选择具有启动关联作用的“适用技术”。 (3).部门带动性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它应具有较大的前、后向联系和影响,通过这种关联产生对一系列部门的带动与推进作用,并使这些部门派生出对其它部门的进一步促进作用,从而产生经济发展中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 (4).就业效果好。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相对过剩,这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我们选择的主导产业应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样可以既缓解就业压力,又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利益优势。 (5).有进口替代或出口创汇能力。虽然我国主导产业应以国内市场作为主体市场,但在开放条件下,还必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重视国际贸易的作用。主导产业应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有外向发展潜力,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从而既增加有效供给时间,又可为国家换取外汇。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还应注意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基础,但产品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产业加以重点扶植,尽快实现产品的进口替代,并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转化、创新能力,闯出一条“进口依赖——进口替代——出口创汇”的道路。 3、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生命周期是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是指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一般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 对一个地区来讲,只有懂得产业生命发展周期,才能了解产业发展规律,针对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产业规划,制定产业政策。通过对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产业生命周期阶段、产业生命周期机制三个方面对产业生命周期进行研究,掌握产业生命周期规律,了解各种因素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影响,正确判断产业所处阶段,认识产业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才能做出正确的产业战略,区域战略,企业战略,实现真正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否抓住产业生命周期规律是一国经济能否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

区域经济学 课堂笔记 全书梳理 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①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② 应用性 ③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1 内涵 ①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②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③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 , 杜能 ,《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 结构,包含三要 素: 腹地 核心(中心城市群) 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二)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① 0.45: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②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0.16 2004年:0.47 ③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5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6 区域经济政策 四研究方法 1 实地调查法 2 对比分析法 3 系统分析法 4 数量分析法

老师笔记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1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 增长极是地理空间中的一个实体(城市或城镇),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者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产业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2、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3、产业链 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 4、产业集群 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 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区域。 7、经济区域 一国范围之内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8、回波效应 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合成的有机整体) 经济区域:一国范围之内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区域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科技进步、区域社会福利、以及文教条件的改善等。 经济增长:某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产出在增长,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区域经济学考点(25个题目)

1、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有哪些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很高的创新率,对于一定阶段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且本身增长率较高、带动力较强的成长型产业,其特征:1、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专门化优势2、较大的生产规模、较高的增长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3 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4、关联效应强 2、怎样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1、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同期资源结构是否适应,能否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 2、区域产业系统 的功能能否承担起全国性地域分工的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层次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能否做出应有的贡献。3、区域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各产业之间是否能协调特别是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4、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化能力和应变能力。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 3、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有何含义 区域空间结构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可以通过点、线、面三种形式得到表达。点状要素指的是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通常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现状要素指的是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集聚而形成的现状分布形态。有较强的变动性,可以对其作不同类型的划分,例如,交通线、通信线、能源供给线、城镇连绵线等。面状要素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集聚而形成的面状分布形态,其特征有:界限的非规则性和不确定性,类型的多样性 4、T字型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T”字形发展战略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的,这种发展战略认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带又称的T“形地域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技术基础雄厚、交通便利等多方面优势,应当作为国家的一级重点开发轴线,重点建设、重点布局,以实现最佳的空间组合。亦即,以东部沿海地域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形成的国家的一线生产布局与开发重点,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若干二级、三级开发重点。”T“字形发展战略在确定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国家生产布局重点的同时,增加了长江流域地带,强调和重视长江的运输和辐射功能,推动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经济开发进程 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的进一步推论)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将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但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上升时,劳动力将进一步向第三产业移动。。。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导论 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 (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强调空间) 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如: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 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强调经济活动) 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3)、经济上完整。(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 (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 (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 (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 (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 [ 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 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 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 应用型的区域模型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 (2)区位决策: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在这些选择之中,凡是要涉及到地点、距离、范围等区位因素的,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作为区位决策。 ] 2 区位决策的主体和区位决策主体的决策范围。 (1)厂商——在其市场区域范围内。(2) 居民——在有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3) 政府——在其行政管辖界限内。 3 厂商的区位决策(厂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位决策) (1)草根企业(Grass-roots Enterprises):是指那些经营活动集中在它们的起源地、主要面向本地市场的小型厂商。 草根企业建立的最直接基础,是它们在自己的诞生地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经济要素、特别是包括自然资源和土地等不动产在内的不可移动的经济要素,并且在它们可以达到的市场范围内存在着对其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关注社会关系,不注重成本) (2)独立工厂:仅在一地拥有生产工厂,但产品的销售可能远在本地区之外。在工厂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地点建立相应的营业机构(技术支持、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机构),则正是厂商更好地接近市场、增加跨地区营收的重要手段。营业机构通常会被布局在各个市场区域的中心位置。(一地生产,多地销售) (3)典型公司:在总部以外的城市拥有第二家或更多制造工厂的厂商。典型公司是区位决策研究的核心内容。厂商的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区域开发: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产权: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区域经济开发: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的过程区域经济发展: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区位商: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地区生产专业化: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布局指向:在各种因素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大范围区域的产业布局往往具有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趋势。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城镇群体所组成的空间体系。 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 区域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的安排。 区域经济政策: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 简答题 1、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主要有哪些?就广西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所处发展阶段而言,最适宜采用哪种开发模式,请说明理由。 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网络型模式。 广西适宜采用增长极模式,在建设资金有限,而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巨额社会资本投资的情况下,关键是选择一二个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构成区域的增长极或增长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适宜采用网络型模式,一个地区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增长极开发和点轴开发阶段以后,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上或者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区域经济开发适用网络型模式。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 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相关知识)P126 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T=Px/Py*100%, T表示贸易条件。Px表示输出商品的价格总指数,Py表示输入商品的价格总指数。如果一个地区的T值不断增加,则意味着该区域输出商品价格总水平比输入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幅度大,说明区域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意味着区域贸易条件恶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区域经济发展: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 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政策是处理“区域问题在何处进行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区域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 (2)整体性由于城镇体系的各个城镇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经济社会联系,决定了各个城镇之间必然由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连结。 (3)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包括行政级别层次和规模层次两个方面。 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基础产业:工业中上游产品的生产,包括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属第二产业。 区域空间结构: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经济区: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经济区划: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他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安排。它包括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体系等多方面内容。 投资环境: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地区形象塑造:对地区形象的科学的总结和设计,是将已经存在的地区特征归纳,总结出来,并设计出一个鲜明的表达方式,便于区内,区外公众对该区域的认识和了解。简答题 1、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是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孤立化方法研究而形成的。通过四个假定,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 第一章导论 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 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 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 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 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 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 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

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 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 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 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 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静态的排列。 划分需要有明确的自然或者经济标识。 4.系统区(长江流域) 系统区是区域之间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 认为“凡是研究经济现象位置移动的经济学都是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混淆了经济现象位置移动与区域经济特征。 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不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在日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本身,都难以分清。 三、古典区位论 1.农业区位论 (1)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孤立农业圈层理论、级差地租 (2)四个假设:城乡二元、自然禀赋相同、运费取决于运距、获取最大利润 (3)P = V – ( E + T ) (4)划分为六大圈层 2.工业区位论 (1)韦伯运费、产业聚集和劳动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四个假设 (2)原料指数决定工业布局的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 (3)企业迁至劳动费最低点所减少的支出是否大于运费的增加 (4)企业的种类与结构,聚集的规模 3.运输区位论 胡佛《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经济活动的区位》。 运输成本:线路运营费(运距的函数) + 站场费用(常数)。 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在产销地可直达的条件下应该布局在原料地或者消费地,而在产销地不能直达且原料指数大于1时应该布局在港口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 区域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 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 2)研究 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 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 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 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 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 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 1)区域结构 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 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 4)区际分工与联系 5)区域经济政策 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 1、基本概念: 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李赫龙 名词解释(部分)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3,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4,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5,二元产业结构:就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同时并存的现象。 6,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异质相关联的地域单位。 7,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即指向周围区域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8,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 9,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10,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 11,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 12,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13,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导论 1.简述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①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 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①规模经济 ②聚集经济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 (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2.区域有什么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 影响: (1)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区域的经验,但必须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区域具有独立性。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所以应区别对待每个区域,找到针对不同区域发展的政策、方法,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3)区域之间在许多方面没有根本差别,人为的限制性较少。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强,则开放程度越高,因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区域是一个整天、体,是各因素的综合,只有处理好各利益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1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一导言 1.经济区域概念及三个特征: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 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3)、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目的是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二第一章 〔一〕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1屠能,V.Th nen区位理论的鼻祖。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孤立国》屠能。 2形成背景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0 即:P = p - (c + t) 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3)轮作农作圈,粮食。 (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6)畜牧圈。 再向外是毫无任何经济价值的荒野。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 一、简述经济区域的内涵与特点 答:(一)经济区域的内涵:经济区域是指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二)经济区域的特点 1.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2.经济区域应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 3.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4.经济区域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为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两者的规划区。 二、简述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 答:(一)经济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腹地:载负着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运动,且这些经济运动具有共同指向、共同经济中心的地域范围。 (三)经济网络: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联系渠道。 三、简述经济中心的含义 答:(一)经济中心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中心的意义和作用 1.经济中心的意义:经济中心是经济区域区别于自然区和行政区的重要标志。 2.经济中心的作用:集聚作用与扩散作用。 (三)经济中心的空间特征 1.经济中心具有层次性 (1)不同层次的区域有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 (2)同一个城市可以有不同层次的中心地位; (3)特定范围形成不同等级的中心,构成规模等级体系。 2.经济中心具有选择性 (1)经济中心必须凝聚相当的经济能量,而且这种能量凝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 (2)在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常常重叠,这是一种特有的现象。 3.经济中心不是地理中心或几何中心 四、什么是同质区与极化区? 答:(一)同质区的概念:同质区是指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它反映的是区域的均质平面状态,不探究区内的结构、差异和联系。 (二)极化区的概念:极化区是指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在空间组织上具有内聚力,从而在空间结构上是由若干在功能上联系密切的异质部分组成的区域。划分依据是组成极化区各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强调区域内事物的相互联系性和内聚力,反映的是一种结构。 五、简述古典区位论包括的内容、主要结论和重要贡献 答:(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1.农业区位论的内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

区域经济学考试笔记

区域经济学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容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3.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5.经济区:是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 6.经济区划: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 7.区位地租: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 8.等费用线:将运费相等的点联结成线称为等费用线。 9.临界等费用线:指节约的劳动力费用与离开运费最低点所追加的运费相等的点的连线。 10.空间结构: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11.集聚机制: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和过程。 12.区位指向: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13.扩散机制: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就近扩散、跳跃扩散、等级扩散、随机扩散。 14.空间近邻效应: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15.集聚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或地点集中的向心力,是导致城镇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16.规模经济: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长期平均成本降低的规律。 17.规模不经济:经济实体超过一定的生产规模可能增加的单位产品的成本和降低的效率。 18.外部性:指个体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给其他个体带来成本或收益,并没有相应补偿或获得报酬。 19.动态的外部经济:当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累积产量扩大时,该产业各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通常被称为动态的外部经济。 20.范围经济: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21经济群落:是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22.市场化: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由计划配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让市场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3.区位商:一个地区某特定部门所雇用的职工人数在地区职工总人数中所占比重与该部门全国雇用的职工人数在全国职工总数中所占比重的比值。 24.二元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存在着现代化产业与传统的自然经济,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产业断层。 25.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6.人口素质:人口群体所拥有的决定其面貌和发展前途的自然和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总和。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

1.

2.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他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埃德加·胡佛提出的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自然资源的定义: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稀缺性和区域性。 5.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6.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纯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型;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资源缺乏型。 7.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再生性、社会性 8.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的,具体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

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9.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10.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投入高效率产业、投入高效率地区);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11.均衡增长理论:低水平增长的描述理论(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纳克斯认为造就需求;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 12.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13.连锁反应: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高洪深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旳场合。 2经济区域:人旳经济活动所造就旳、环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旳、具有特定地区构造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旳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旳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旳区域决策旳科学。 4区域构造:各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空间中所处旳区位位置和其数量对比关系旳总和。 5综合经济区:是一种以中心都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都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觉得实行更高一级总旳目旳独立承当一种方面任务旳连接成片旳区域。 6都市化:一种国家或者一种地区旳人口、产业、资本、市场旳集中过程。 7核心区:指在全国或者区域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旳地区,一种国家或者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旳重要地区。 8外围区: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旳地区,处在经济技术水平低旳梯度上,接受核心区旳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9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旳国家或者地区,为了维护共同旳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伙,互相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渐消除成员国间旳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旳社会经

济政策,形成一种跨国界旳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旳统一旳经济区域旳过程。 10区位单位:指布局与某一区位上旳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旳各个构成部分。 (往年旳考试不会超过这个界线) 二、重点理论和考试旳考点(只要记住,考试九十分以上没有任何 问题) 1、经济发张与现代化进程中旳辐射理论(重要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限度较高旳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限度相对较低旳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旳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旳传播。 2、简述点辐射理论: 一般以大中都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旳一种辐射方式。 3、线辐射理论: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海旳陆地带为辐射旳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者上下游地区推开旳一种辐射方式。 4、面辐射理论 某些地区旳中心都市和小都市连成一片,形成了具有较强辐射能力旳辐射源,并进一步和周边地区进行互相辐射,这些地区体现为一种面,因此称之为面辐射。

区域发展的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发展的经济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经济全球化一直被视作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具有广泛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区域经济学这一研究领域凭借着其针对性极强、趋近于实践的研究立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 1.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缘单位——地区的经济问题,从更微观的层面来解释和预测国家、地区、城市等层面的经济现象。其基本特征在于具有区域性、实证性、局部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2. 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与应用 新区域经济学是在传统区域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旨在解析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各种驱动因素,并寻求改善和优化地区经济的实际措施。 3. 坚持区域发展的多样性 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要推行各大区域的不同区域发展路线,利用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科学研究各大区域在不同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质特征,为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方针和战略调整建议。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1. 战略发展与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得到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各地政府围绕区 域发展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重点发展经济优势产业,推动工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区域经济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加强这区域物流、生产、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 产业转型与升级 随着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多变,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转 型和升级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地区工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效应”亟待解决。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企业产品、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效率、高品质、高附加值和环境友好型结构的转型。 3. 外向型经济的拓展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国际市场的快速变换,地方政府和企业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注重对外招商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工具,科学规划区域产业链,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各类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与环境。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作为当今热门的研究领域,旨在拓展经济研究的范围, 深入研究地方发展的特殊性和经济问题。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各方面要协同合作,携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