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马工程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马工程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马工程重点整理

“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是为民族立魂、为人民立命、为万世树绝学、为国家开太平的大事,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做好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为此,“马工程”各教材大都聘请了三位或三位以上首席科学家,成立专门的编写委员会,花费数年甚至10年时间才编制出版。《区域经济学》教材编委会成员都是来自国内“985工程”大学的一线教师,特别是三位首席科学家,他们原先都编写过区域经济学教材,甚至是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目前各高校使用教材或考研参考书中大多是這几位首席科学家主编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即便如此,这次编写“马工程”《区域经济学》教材,也花费7年多的时间,前后召开全国性的研讨、审查会议就达十多次。可以说,目前出版的《区域经济学》凝聚了当前众多国内一流区域经济学家的心血,也包括“马工程”其他编委的智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区域经济学教学研究的最高水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是有保证的。有鉴于此,无论从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高度上讲,还是从区域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具体任务方面讲,“马工程”《区域经济学》教材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使用。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系(院、部):公共管理学院 教研室:公共事业管理系 XX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系

编写说明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习该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将理论学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和规律,以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因此,无论是在教师讲授知识,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证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应贯穿始终,让学生们通过学习,不但能够提高理论素养,而且还能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2.注意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区域经济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广泛汲取和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就区域经济学而论区域经济学,相反,应善于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和讲授能够为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第一章导论) ■ P14-18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的地理范围一个是国内区域,另一个是国家。(习惯于将研究另一国的理论和方法照搬来研究 国内某一地区,忽视区域特点) (2)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界定。(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将逐步增加,由此所列出的问题清单也将会越来越长) (3)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其意图是弥补以往经济学研究忽视空间维的缺陷,不过由于定义过于宽泛,以至于囊括了许多以地理空间为对象的学科)(4)把区域经济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咩有很好把握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质 (5)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必然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应当有一个比较同意而准确地规范。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当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能够反映 本学科研究的最本质的问题。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达,应当有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和 术语,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出高度概括。据此,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具有区域 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2、主要内容 (1)经济活动区位。所谓经济活动区位,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各种区位问题,既包括微观层次 的企业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又包括中观层次的城镇和区域产业区位的选择及其结构优化,还包括宏观层次的全国产业区位优化和区位政策问题。在第一篇中,我们将从经济学角度,并借鉴经济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探讨经济活动区位的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即运输成本和 聚集经济,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产业区位理论,国际投资区位。与区位密切相关的集中,专业化与集群问题,也将在这里进行重点讨论。 (2)区域供给与需求。深入考察区域供给与需求关系,这是开展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市场需求方面的因素往往比供给因数更为重要。当然,区域经济学除了要考虑供给与需求因数外,还十分重视空间维因素如运输成本和集聚经济的 重要作用。这一点,也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经济学其他分支的关键所在。在第二篇中,将 首先分析区域产出与要素市场,包括区域资本,劳动力,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以及区域基础设 施问题,然后从一般意义上探讨区域的支出,价格和交换关系。 (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就是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其结构变迁。它是区域经济学所特有的,具有排他性的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发展问题,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发 展问题,考虑区域特性是它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在第三篇中,我们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讨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五个重要方面,即区域经济增长,城市与区域发展和创新,制度变 迁和区域发展,人力资本与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4)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单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还要研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问题。一般意义上对单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 剖析之后,还必须把区域经济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背景中加以考察,分析各地区之间形 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并揭示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性。区域经济学并不是孤立的研究某个区域内 的资源最优配置,而是在实现国民经济总体最优的目标下分析各地区的资源配置问题,考察 各地区经济的兴衰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区域开发: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产权: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区域经济开发: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的过程区域经济发展: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区位商: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地区生产专业化: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布局指向:在各种因素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大范围区域的产业布局往往具有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趋势。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城镇群体所组成的空间体系。 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 区域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的安排。 区域经济政策: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 简答题 1、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主要有哪些?就广西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所处发展阶段而言,最适宜采用哪种开发模式,请说明理由。 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网络型模式。 广西适宜采用增长极模式,在建设资金有限,而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巨额社会资本投资的情况下,关键是选择一二个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构成区域的增长极或增长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适宜采用网络型模式,一个地区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增长极开发和点轴开发阶段以后,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上或者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区域经济开发适用网络型模式。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 第一章导论 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 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 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 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 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 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 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

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 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 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 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 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静态的排列。 划分需要有明确的自然或者经济标识。 4.系统区(长江流域) 系统区是区域之间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 认为“凡是研究经济现象位置移动的经济学都是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混淆了经济现象位置移动与区域经济特征。 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不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在日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本身,都难以分清。 三、古典区位论 1.农业区位论 (1)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孤立农业圈层理论、级差地租 (2)四个假设:城乡二元、自然禀赋相同、运费取决于运距、获取最大利润 (3)P = V – ( E + T ) (4)划分为六大圈层 2.工业区位论 (1)韦伯运费、产业聚集和劳动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四个假设 (2)原料指数决定工业布局的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 (3)企业迁至劳动费最低点所减少的支出是否大于运费的增加 (4)企业的种类与结构,聚集的规模 3.运输区位论 胡佛《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经济活动的区位》。 运输成本:线路运营费(运距的函数) + 站场费用(常数)。 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在产销地可直达的条件下应该布局在原料地或者消费地,而在产销地不能直达且原料指数大于1时应该布局在港口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一导言 1.经济区域概念及三个特征: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 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3)、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目的是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二第一章 〔一〕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1屠能,V.Th nen区位理论的鼻祖。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孤立国》屠能。 2形成背景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0 即:P = p - (c + t) 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3)轮作农作圈,粮食。 (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6)畜牧圈。 再向外是毫无任何经济价值的荒野。

经管类专业课复习资料-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所引起的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的国家的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regional economy 在一定区域内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反映不同地区内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三、简答题 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1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或消费拉动;

马工程经济法学重点总结 (2)

马工程经济法学重点总结 1. 简介 马工程经济法学是工程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涵 盖了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它主要研究工程项目的经济性、管理性和法律性问题,以实现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 2. 工程经济学 2.1 概念 工程经济学是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效益和风险等 经济问题的学科。它主要通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投资决策、成本估算、效益评估和风险分析,以帮助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2.2 基本原理 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时间价值、资金流量和效益评估。时间价值原理指出在不同时间发生的资金具有不同的价值,需要根据时间价值进行折现计算。资金流量原理是指需要对工程项目的现金流量进行清晰的了解和分析,以评估其经济性。

效益评估原理是指对工程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量化和评估,以确定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先级。 3. 工程管理学 3.1 概念 工程管理学是研究工程项目的组织、计划、实施和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和要求。 3.2 主要内容 工程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计划与控制、项目实施与监督等。项目组织管理涉及项目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管理,以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项目计划与控制是指通过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并对项目进展进行监控和控制,以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实施与监督是指对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4. 工程法学 4.1 概念 工程法学是研究工程项目的法律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关注 如何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合法合规地进行管理和操作。 4.2 主要内容 工程法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合同法是指工程项目中所涉及的各种合同关系的法律规定和约束。建筑法是指建筑工程所需遵循的法律规定和标准。招标投标法是指工程项目招标和投标等活动所需要遵守的法律规定和程序。 5. 工程经济法学应用 工程经济法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在 项目的投资阶段,需要进行财务评估和风险分析,以确定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和风险控制策略。在项目的实施阶段,需要进行成本控制和资源管理,以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在项目的运营和维护阶段,需要进行合同管理和法律风险防控,以确保项目的合法合规运营。

区域经济学马工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马工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和 发展模式。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变得 越来越重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区域经济学马工程教学大纲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设计一个全面而有效的教学大纲。 首先,区域经济学马工程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教学大纲可以 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区域经济学的理论 和实践知识。同时,教学大纲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课程的结构和目标。因此,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 学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那么,一个全面而有效的区域经济学马工程教学大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大纲应该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要求。区域经济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涉 及到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一个好的教学大纲应 该明确课程的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学习什么,以及他们应该达到 的学习效果。 其次,大纲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区域经济学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地区发展理论、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等。在设计教学大纲时,应该根据课程的学时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确保 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此外,大纲还应该包括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区域经济学是一个实践性很 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学大纲应该包括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设

计,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最后,大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区域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成功。因此,教学大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一些研究项目和论文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设计一个全面而有效的区域经济学马工程教学大纲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包括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马工程笔记

宏观经济学马工程笔记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的行为和表现的一门学科,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等主题。以下是关于宏观经济学的马工程笔记的一些主要点: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如何理解和解释经济的总量变化?如何理解和解释经济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如何理解和解释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2. 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是衡量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中没有工作但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它是衡量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4.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它可能是由于需求超过供应、货币供应过多或者预期未来价格上涨等原因引起的。 5.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6.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7.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为什么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8. 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指经济活动出现严重混乱,如大规模的失业、严重的通货膨胀或者经济衰退等。 9.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国际贸易可以增加商品的多样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10. 开放经济:开放经济是指与世界其他地区有广泛贸易和投资往来的经济。开放经济需要考虑国际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以上只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具体的学习还需要深入阅读经济学教材和相关文献,进行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

发展经济学马工程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马工程知识点总结 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总结 并无劳动力的快速增长 在60年代,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认为只有设法进行大规模的资本积累和迅速的工业化,才能获得经济发展。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实际发展进程却与这种设想相差甚远。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在20世纪60年代其生产量的增长速度很高,但即使在这种高速经济快速增长年代,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也远远滞后于工业的.快速增长。发展经济学家把历史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曾发生的这种现象称作并无劳动力的快速增长,或更正式宣布的称作生产量――劳动力落后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了,就业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称之为无就业的增长。 发达国家,工业化速度比城市化速度必须慢,可以稀释每年快速增长的劳动力。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它的城市化提升,就可以招揽所有的劳动力。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较之城市化必须快得多,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并使城市化水平提升,但工业化没小的发展,这些人就不能获得他们理想的工作,所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是密切相连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人员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全然倚赖快速现代部门产业的快速增长去化解不断快速增长的失业问题就是不现实的。必须化解失业,就要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产出与就业增长的两种观点 1、生产量与劳动力一致的观点 回忆哈罗德・多马模型。有高的资本积累率,就有高的经济增长,就会吸纳高的就业人员,产出和就业是同方向变动的。 2、生产量与劳动力冲突的观点 主要是回忆新古典增长模型。关于资本产出比重新假定的变量。如果一个国家经济要大量增长,大量投资了资本和技术,高产出低就业率产生出一个冲突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 一、简述经济区域的内涵与特点 答:(一)经济区域的内涵:经济区域是指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二)经济区域的特点 1.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2.经济区域应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 3.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4.经济区域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为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两者的规划区。 二、简述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 答:(一)经济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腹地:载负着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运动,且这些经济运动具有共同指向、共同经济中心的地域范围。 (三)经济网络: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联系渠道。 三、简述经济中心的含义 答:(一)经济中心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中心的意义和作用 1.经济中心的意义:经济中心是经济区域区别于自然区和行政区的重要标志。 2.经济中心的作用:集聚作用与扩散作用。 (三)经济中心的空间特征 1.经济中心具有层次性 (1)不同层次的区域有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 (2)同一个城市可以有不同层次的中心地位; (3)特定范围形成不同等级的中心,构成规模等级体系。 2.经济中心具有选择性 (1)经济中心必须凝聚相当的经济能量,而且这种能量凝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 (2)在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常常重叠,这是一种特有的现象。 3.经济中心不是地理中心或几何中心 四、什么是同质区与极化区? 答:(一)同质区的概念:同质区是指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它反映的是区域的均质平面状态,不探究区内的结构、差异和联系。 (二)极化区的概念:极化区是指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在空间组织上具有内聚力,从而在空间结构上是由若干在功能上联系密切的异质部分组成的区域。划分依据是组成极化区各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强调区域内事物的相互联系性和内聚力,反映的是一种结构。 五、简述古典区位论包括的内容、主要结论和重要贡献 答:(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1.农业区位论的内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

0区域经济学习题马工程

0区域经济学习题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有: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艾德加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 4、资源缺乏型 区域制度环境的构成:政府政策,民间法则,公司条例. 非均衡理论的连锁效应包括:1、前向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 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1、成本最低的选择2、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 3、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类型: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1、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目标2、区际公平目标 3、区域发展的稳定性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1、区域财政政策2、区域产业与投资政策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 4、区域创新政策 城市化测度标准: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 区域基础实施包括:1、区域交通系统 2、公用事业系统 3、公共工程 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划分为:1、即顺序-规模分布型2、双中心型 3、网络型 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城市化的测度有:1、土地利用指标 2、复合指标法 生产要素禀赋论:赫可歇尔-俄林理论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地的市场间市场分界点为两地作用的均衡点。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聚集效应: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 产业布局指向:是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分布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它是通过企业受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影响下向某类地域集中,从而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不同类别的指向,将使一定的地域呈现出不的产业布局特征。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于196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经济区: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

1.

2.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他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埃德加·胡佛提出的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自然资源的定义: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稀缺性和区域性。 5.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6.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纯自然资源型;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型;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资源缺乏型。 7.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再生性、社会性 8.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的,具体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

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9.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10.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投入高效率产业、投入高效率地区);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11.均衡增长理论:低水平增长的描述理论(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纳克斯认为造就需求;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 12.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13.连锁反应: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马工程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量与带来收入变化量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 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棘轮效应:指消费者的消费容易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就是指与社会总需求或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非常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降低而只能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的价格不会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售出来换成货币,即使手中又另外新增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即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会持在手中,这种情况叫做“凯恩斯陷阱” ,也叫“流动偏好陷阱”。 IS曲线:表示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LM曲线:表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 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使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 部门的消费与投资减少。 货币幻觉:人们不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自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对国民收入冲击和干扰的机制。 自愿失业: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 非自愿失业: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但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 法定准备率:银行法(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存款金融银行(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中 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比例。 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金融市场信贷供给与利率, 从而影响投资和社会总需求,以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为了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 政府收支、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时所收取的利率。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通货膨胀:指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普遍、持续地上升。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学必修课-背诵读书笔记-知识点整理-第八章到结束

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运动: 单个资本的运动-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本运动过程及采取的职能形式;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 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社会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基本比例关系,经济危机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社会生产过程,总是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这种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指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则指大于原有生产规模的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表明:(1)可变资本是劳动者自己创造的;(2)经过一定时期后,全部资本都会变成剩余价值的积累物;

(3)从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需要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例:有一个资本家有资本5000,假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是4:1(他用其中的4000元购买生产资料,1000元购买劳动力),剩余价值率为100%。第一年生产结果为: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再假定资本家将500M用于个人消费,另外500M转化为资本,按原来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4:1的比例,合并到原有资本中去。 则第二年:资本总额为5500,其中不变资本4400C,可变资本1100V,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假设剩余价值率仍为100%,则第二年的生产结果为: (4000+400)C +(1000+100)V +1100M =6600 (2)资本积累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的规模,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从资本积累看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