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内容梳理(武大吴传清版)

《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内容梳理(武大吴传清版)

《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内容梳理(武大吴传清版)
《区域经济学》重点知识内容梳理(武大吴传清版)

1.如何认识区域经济学学科视域中的“经济区域”(“区域”)概念?P5-6

(“区域”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上一定的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学中专指“经济区域”。)

①概念: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

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的的地域空间。

②四个基本内涵(对概念的理解):

(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经济空间;

(2)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同质性和内聚性是界定和划分经济区域的两大基准;

(3)是指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多构成的经济空间;

(4)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③五大基本要素: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边界。

④分类:规划区域、极化区域或(均质区域或繁荣区、处于扩张过程中的欠发达区、潜在

的欠发达区和落后区(克拉森))

2.如何认识“极化区域”的内涵、构成要素?P5 P9-11

①内涵:是指由若干异质空间经济单元所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又称集聚

区域;即由一系列与上一级增长极保持密切联系且这种联系要强于其他同等级中心的经济空间单元组成的区域。如长三角城市圈区域、珠三角城市圈区域、武汉都市圈区域等。

②(特点:内部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

③构成要素

(1)核心要素: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点即城市。具有四大特征:(1)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2)城市选择性(3)经济中心性(4)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

(2)基础要素:经济腹地,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具有三大经济特征:(1)经济运动的多元性(2)多元运动的相关性(3)经济腹地的多层次性。

(3)经济网络,包括渠道、系统和组织三层含义,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系统和组织。

3.如何认识“区域经济主体”概念?P16

①区域经济主体是指区域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他们的经济决策及其相互作用决定区域经

济运行水平。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②二类说:微观主体(企业、农户、家庭户及其他经济单位)和政府机构。

③三类说:企业、家庭(居民)和公共机构(政府)。

④四类说:区域经济主体是指能够实现一定经济空间组织和运行的最少类别的围观承载对

象,包括企业、居民、地方政府、区域协调组织。

4.史密斯的盈利空间界限理论:基本内容、应用价值。P55

①以“满意人”为假设前提,强调区位选择行为的目的不是最佳化,而是最大满足化。

②史密斯将韦伯的空间费用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线相结合,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

确定“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构建了盈利空间界限理论。

③基本原理: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④盈利空间界限区位模型:(1)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既能形成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

也能形成利润的空间界限,超过此界限就无法获得利润;(2)空间费用和收入曲线能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工业越集中,反之,则越分散。

⑤企业家能力影响的盈利空间界限区位模型:企业家经营能力强、水平高,使总费用降低,

反之上升。优秀企业家的利润空间要比同类企业的范围大,不仅在最佳区位能获得较大的利润,而且区位选择的空间范围也相对较大。

⑥政府调控政策影响的盈利空间界限区位模型:政府通过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调控

政策引起盈利空间界限区位的变化,促进或限制某区域的经济增长。

⑦注意:企业家的区位选择决策行为不一定只是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还收非经济性因素影

响,如企业家的出生地、模仿或群居性等。

5.如何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P64

①划分依据是根据经济增长要素的区域来源。

②内部因素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包括

(1)供给面要素(生产要素的供给):劳动、资本、技术;

(2)需求面要素(消费与投资);

(3)区域空间接结构。

③外部因素反映外部环境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

(1)区域间要素迁移(流动):劳动、资本和技术知识的流动;

(2)区域间贸易:贸易障碍(区域间距离、区域间运输成本)、区域间需求(区域外部对本区域财货的需求);

(3)国家区域政策。(于宗先、陈栋生)

6.如何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P65 P67

①含义:制度因素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间接因素,通过对影响生产条件、劳动力和生产

资料的质量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②内容:包括正式制度(体制、法规、政策、组织、规划等)和非正式制度(道德、伦理、

观念、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企业家精神等)。

③作用机制:制度供给的有效性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及质量的重要因素:正式制度通

过改变区域的要素供给和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进度;非正式制度通过引致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7.区域输出基础模型。P68-69

①输出基础理论(Export Base Theory,又译作“输出基地理论”、“出口基础理论”)是

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一种侧重从需求角度阐述区域经济增长动因的经典理论。代表人物:诺斯和帝伯特。

②输出基础理论将经济部门划分为两大部门,即基础部门(basic sectors,包括所有的

区域外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和非基础部门(non-basic sectors,包括所有的区域内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强调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输出导向型基础部门的增长,区域外部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③经济关系等式:E=D+X Y=D+M M=My (m<1)

E为区域内总支出;Y为区域内总收入;D为区域内需求(非基础部门提供);M为进口;

X为出口(基础部门提供);m为边际进口倾向。

市场均衡的条件:Y=E 且 M=X 得 Y=(1/m)X,输出基础乘数:1/m。

④输出基础理论认为,基础部门产量的增加将通过乘数效应直接引起区域经济的增长。相

对于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它既强调了需求因素的作用,又未忽视区域经济的供给面,但其突出缺陷是未对区域出口需求的决定因素进行系统的解释。

8.20世纪50-80年代西方经典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P6-78

①主要观点:主张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是一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②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分为两类:无时间变量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如增长极

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有时间变量的区域经济不平

9.功能学派增长极理论。P84-85

①功能学派增长极理论是学者对佩鲁增长极的发展而形成两大增长极理论流派之一,强调

推进型产业和企业。

②功能派增长极理论把地理空间的增长极看成是具有抽象经济空间的一个区域节点,并重

视推进型产业对区域的影响,主张在落后区域建立大型推进型工业,以此作为增长极来推动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

③功能学派增长极理论强调增长极的产业“极化效应”,即推进型产业的建立或产品的

增加会导致原区域中未曾配置的其他产业活动的出现。

④极化区域累积增长的每个必备条件:极化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及其创新,主导产业与相关

产业存在于极化区域内。

⑤代表人物:布袋维尔、达万等。

10.地理学派增长极理论。P86-87

①地理学派也是两大增长极理论流派之一,强调地理空间极化。基本抛开了佩鲁增长极理

论中的产业概念,而将增长极作为地理空间中的一个实体(即城镇或城市)看待。

②早期(贺希曼):增长点或增长极出现的必要性意味着增长在区际间的不平等是增长本

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此处所说的“增长极”或“增长点”基本上指的是极化空间(或极化区域)中的节点,即城市等地理单元。因此,“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就变成了城市中心对周围腹地的影响。

③中期(彼拉德):引入区域规划之中,进一步发展成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地理)增

长极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彼拉德在《工业化与欧洲经济》(1973)中提出了“发疹过程论”,即工业化过程类似“发疹”,它会从一个区域“感染”到另一个区域。这实际上是主张以城市的扩张带动落后区域的发展。

④后期:转而强调城市作为一国或一个区域的发展极和发展中心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注重

城市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时的作用。

⑤代表人物:贺希曼、尼克尔斯、帕尔等。

11.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P89-91

①提出一国经济发展中区际经济差异变动的长期一般趋势,认为“国家发展水平与区域不

平衡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在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扩大,即倾向于不均衡增长(即发散);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则渐趋缩小,即倾向于均衡增长(即收敛)。

②图形表示

③早期阶段的原因解释:

(1)区际劳动力迁移存在巨大障碍。由于迁移成本昂贵,落后区域的劳动力难以支付昂贵的迁移费用。劳动力迁入区和迁出区之间也存在着结构性障碍。发达区域需要的具有专门技术、管理才能及教育程度颇高的劳动力,而落后区域希望迁出的是那些在本地无发展机会、缺乏一技之长的劳动力。

(2)由于发达区域的先发优势所产生的巨大聚集力,对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大,再加之落后区域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投资风险高、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业家人才等,因此,促使资金、人才由落后区域流向发达区域。

(3)国家初期的经济发展目标是追求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因此,政府的公共投资倾向于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发达区域,贸易、关税等优惠政策也偏向于保护发达区域的产业。

(4)由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交通通讯业不发达,区际联系不畅通,因此,区域间连锁效应(interregional linkage effects)的缺乏导致发达区域的技术、产业、社会变革思想等的波及效果传递甚缓,无法影响落后区域的发展。

④成熟阶段的原因解释:

(1)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落后区域投资机会增多,发达区域产业发展达到拥挤程度后开始向外扩散。由于昂贵的运输成本转为下降、迁移费用减低、选择性迁移消失,隐藏性失业劳动力有能力迁出,再加之发达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亦趋于饱和,有技能的劳动力开始回流至发展程度较低的落后区域。

(2)发达区域因拥挤而出现聚集规模不经济,水电、土地价格上涨,环境污染加剧,投资效益下降,资本开始从发达区域倒流至落后区域。

(3)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由经济高速增长目标(即效率目标)转向福利目标(即公平目标),政府政策开始对区域发展失衡谋求补救之道,公共投资倾向于落后区域,优惠政

策也偏向支持落后区域的发展。

(4)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区域间连锁效应增强,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的辐射作用增强,其波及效果有足够的力量影响落后区域的发展。

⑤促使区际经济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动趋向的决定因素可归结为:人口迁移成本;投

资收益率;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区域之间的连锁效应。

⑥评价:不具有普适性,但从长期来看是正确的。

12.陈栋生、魏后凯的区域经济成长四阶段理论。P96-97

①待开发(不发育)阶段(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总体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生

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所占比重极高;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市场规模狭小,经济增长缓慢,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甚至自给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自我资金积累能力低下,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发展途径:将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输入和区域内条件有机结合,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启动区域经济增长。

②成长阶段。当区域经济跨过工业化的起点且呈较强增长势头时,标志着区域经济发展进

入成长阶段。总体特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急剧变动,工业逐渐超过农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部门;商品经济发育成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优势产业已形成或处于形成中;人口和产业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形成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或增长中心;伴随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性变化,区域社会文化观念也相应嬗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不发育阶段进入成长阶段的实现途径有:外部推动型、国家投入型、自身积累型和边贸启动型。

③成熟(发达)阶段。区域经济经过成长阶段的高速增长后逐步进入成熟(发达)阶段。

总体特征: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并渐趋稳定;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服务业较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信息已形成网络;生产部门齐全,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区内资本积累能力强,人力资本丰富。通常是国家经济中心区的所在。区域经济发达、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潜在的衰退因素:由于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过度集中,导致地价、劳动力成本上涨,环保压力渐增;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增加,导致许多产业、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部分在成长阶段支撑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增速减缓,有的甚至沦为衰退产业。

④衰退阶段。由于运输地理位置的变更、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资源的枯竭、技术和需求

的变化,部分区域在经历成熟阶段后,有可能转入衰退阶段。总体特征:经济增长缓慢,原有的增长中心和主导产业发展势头丧失;传统的衰退产业所占比重大,区域主导产业链条在时序上缺乏有机连接,导致区域经济的结构性衰退,若结构调整滞缓,缺乏新兴潜代产业,则区域经济将出现绝对衰退,逐步走向衰落.在区域沦为衰退区前,应适时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扶持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谋求经济的多元化,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开始新一轮成长过程。

⑤评价:陈栋生、魏后凯的区域经济成长(增长)阶段论是中国学者最早创造性地倡导的

一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它实质上是一种关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

的定性分析和描述。

13.区域产业结构的功能分类法。P119-120

①划分依据:根据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及各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功

能和作用,将区域产业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类,功能分类法在各区域产业分类法中居核心地位。

②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两个特点:生产规模大、

产品输出率高,占较高比重;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导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发展。

③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与主导产业的协作配

套产业。根据其余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认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

④基础性产业是指为区域经济社会增长、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基于其作用性质

不同分为: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

⑤关系: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依据与主导产业的经济技

术联系彼此形成紧密有序、相互依存、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

⑥评价:产业功能分类法能较好地体现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的要求、区域内各产业的地位、

功能和作用,以及相互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所以它是区域产业经济分析的常用的区域产业结构分类法,是进行区域产业结构配置规划的理想工具。

14.区域产业链的形成因素和动力机制。P141-142

①形成因素:

(1)自然资源(自然基础和源点)

(2)区位条件(先天性优势)

(3)产业基础(“路径依赖”)

(4)地域文化

(5)产业技术(技术链)

(6)正式制度安排(开放性政策或限制性政策)

(7)历史事件与机遇

②动力机制

(1)驱动机制:产业链形成主要靠下游市场的“拉力”或“引力”驱动(拉力驱动型产业链);市场是产业链运行的原动力

(2)运行机制:区域产业链以自组织为基本运行机制,是一种内在驱动为主的自组织系统,;系统成员间的非线性竞合作用是产业链运行与演化的基本过程与主要形式。

15.如何理解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界定说?P143-147

①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基于竞争力研究框架首倡“产业集群”概念,

被公认为将产业集群应用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的第一人。

②概念: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区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

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

③他认为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对手;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四类。再加上机会和政府这两类变数,构成完整的钻石体系

④钻石体系:产业是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单位,一国的成功并非来源于某一产业的成

功,而是来自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最能体现钻石体系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⑤波特提出三种略

存差异的“产业集群”定义,但均强调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内、特定(产业)领域中一群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相关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

⑥两大特性:(1)产业特性:产业集群通常围绕区域内主导产业的生产及服务展开,基于

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内各国茶叶连或其他竞合关系联结,共享产业要素,塑造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构成产业生态系统;(2)地域特性,产业集群成员在地域上相互临近,共同“锁定”特定区域,具有显著的地域空间集聚特性。

16.基于集群内部产业关联、企业关联的产业集群分类法。P149-150(区域产业集群的类型)

①Markusen(1996):将产业区分为马歇尔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

和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

②国内学者将其改造为:

(1)马歇尔式产业集群,以地方性小企业为主体,规模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区内贸易高于区际间贸易,劳动力市场高度灵活,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专业资源和“耐心资本”;(2)轮轴式产业集群,以一个或多个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为轴心,有显著区内贸易关系和长期七月合作关系的供应商环绕,规模经济水平较高,核心企业常拥有资金、技术和商业服务的控制权,供应商对其有一定的依赖性;

(3)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它是总部在集群以外的分厂企业的集合,集群和外部企业特别是母公司保持高度的合作关系,劳动力市场和关键的投资决策在外部,但缺乏区内的贸易网络和与地方供应商的长期承诺,区域内没有“耐心资本”。

③培德森Pederson(1997):基于单个厂商垂直专业化的多元产业集群、基于垂直和水平

专业化相结合的转包产业集群。

④仇保兴(1999):市场型产业集群(也称共和国式企业集群)、中卫型产业集群(也称锥

形企业集群)、混合网络型产业集群(企业间以信息联系为主)。

⑤其他:垂直型(产业集群内产业呈纵向一体化分布,形成专业化分工)、水平型(企业

多处于同一行业,提供差别化产品)、混合型产业集群(同时存在同质产品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大量厂商积聚而成)。

17.基于集群形成方式的产业集群分类法。P151(钱平凡,2003)

①诱致性自发型产业集群:是因某些因素诱导、“由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两类

因素:特定供给因素和特定需求因素。两大共同点:(1)本地特有不可转移;(2)因稀缺、难以模仿、不可替代而具有价值。

②强制性培育型产业集群:是“自上而下”的人为性产业集群,即政府通过制定并实施明

确的产业集群战略规划,从关键性企业的催生开始介入集群的培育活动。

③引导培育型产业集群:“上下结合的产业集群,即政府通过观察发现产业集群的雏形后,

及时介入,主动积极地运用产业集群发展方式对产业区集群加以引导和培育。

18.如何理解波特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论?P154-155

①迈克尔波特将产业集群的演进划分为诞生、发展和衰退三个阶段。

②诞生阶段: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本地需求。机遇条件很重要。

③发展阶段:产业集群一旦启动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其发展流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钻石

体系中各箭头的效能,或回馈环的功能表现,尤其体现在本地竞争的密集程度、本地创新环境,以及将集群成员聚合起来的正式、非正式制度的效能三个领域。一般10年才获得稳固的竞争优势。

④衰退阶段:原因:一是内生的,源于内部僵化,如过度合并、卡特尔和集体思维抑制创

兴等导致生产力和创造力衰退;二是外来的,因外部环境持续发展或中断发展而造成,如技术间断、客户需求变化。

19.如何理解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点要素”、“线要素”和“面要素”?P171-175

概念: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点要素

①含义: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点要素一般是空

间经济活动最密集、最活跃的地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所在;它是区域要素中的最基本形式,是组成线和面的基础。

②区位属性:一是绝对区位(Site),指一个点的经纬度位置;二是相对区位(Situation),

指—种连接度和通达性度量。相对区位比绝对区位重要。

③基本特征:

(1)“点”有明确的位置,即作为绝对区位而存在,有其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2)“点”的大小和形状本身反映地域空间的特征;

(3)“点”具有极化和扩散功能。极化是对外部要素的吸引和融合,扩散是内部经济能量向外的辐射和扩展。在二者相互作用下点不断变化引致区域空间结构不断演变。

线要素

①含义:指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确定线段的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和水源供应线。其中

交通线路最为重要,是空间经济活动的基础和空间经济活动横向拓宽的先决条件。

②分类:一级发展轴线、二级发展轴线,以此类推。等级越高,轴线的影响就越大,其在

经济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就越重要。

③特点:具有线形、具体、高速、高效、灵活特点。

④节点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促成了线的产生,并将线作为节点之间或与周边地区联系的纽

带,点与线的结合是形成空间网络结构的基础。

面要素

①含义:面(域面)是节点、线以及空间网络三者间的作用和影响在地表上的扩展,具有

确定的空间范围。即“经济腹地”。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三大要素的基础。

②特征:域面作为各项空间经济活动“场所”,其空间范围及其内部要素的密集程度等都

随着它们与节点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状态而变化。其发展水平主要受节点和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的制约。

了联结和促进的作用,并通过域面来消化吸收,最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区域系统。20.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古典):地域构成单元论、相互作用论、演化过程论。

P177-178

①地域构成单元论:(1)概念:地域构成单元是指构成空间结构的实体,一般是城市、

乡村或其他经济活动的发生地域。(2)区域分为中心区和外围区。中心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区,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这类区域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围绕中心区分布并受其影响的区域被称为外围区,包括上过渡区域、下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见图5.2)。

②相互作用论:一方面,中心区从外围区吸聚生产要素产生大量的创新(材料、技术、社

会和文化体制等),另一方面,这一创新又源源不断地从中心区向外扩散,引导外围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和聚落类型的转换,从而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中心区对外围区所具有的支配和控制地位可描述为六大反馈效应:

(1)从外围区净获得资源的支配效应;

(2)因各种要素增长、潜在相互作用增强和创新速度提高,给中心区带来的信息效应;(3)因创新机会多且预期成功率高而使创新者向往中心区的心理效应;

(4)因转变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组织机构,而有利于创新出现的现代化效应;

(5)因一种创新的产生而引致其它创新出现的连锁效应;

(6)因扩大规模经济和降低创新成本引致更多创新性产业配置的生产效应。

③演化过程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阶段性,历经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四个阶段。各阶段都反映了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关系的变化特点。经过四个阶段的演变,由最初的区域不平衡逐步形成功能各异的城市集群系统。

21.陆大道的点轴系统理论。P189-193(点轴式空间结构)

①提出: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借鉴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松巴

特的生长轴理论、赫格斯特兰的空间扩散理论等理论基础上,首倡“点—轴”空间结构理论模式。在1984-2003年近20年间对该理论模式作了系统的研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点轴系统理论体系。

②点轴式空间结构的内涵

点的基本类型:

(1)各级居民点和工矿区;(形成初期的点形态)

(2)各级中心地,亦即各种中心城市(镇);

(3)集聚区。集聚区是扩大了的“点”或点的集合,是最高程度的空间集聚形式,是在发展条件优越,往往是高级轴线交汇地附近建设起来的人口、城镇和经济设施密集的区域(点

即增长极)。

轴的基本类型:沿海岸型(包括大型湖泊沿岸);大河沿岸型;沿陆上交通干线型;混合型发展轴四种。

③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过程

(1)点轴形成前的均衡阶段: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客体在匀质空间内无组织分布,经济效益低,点轴在酝酿发展中。

(2)点轴开始形成阶段:社会经济客体开始集聚,点轴同时形成,区域局部出现有组织状态,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属工业化初期阶段。

(3)主要的点轴系统框架形成阶段:社会结构、空间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空间结构变动幅度大,呈现出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

(4)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阶段区域进入全面有组织状态,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效率高,

但人口和经济增长并非高速。

④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制

(1)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存有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两大趋向,这是社会经济客体运动的基本特征,也是点轴系统的形成机理。

(2)点轴渐进式扩散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关键和直接原因。

(3)区域可达性(要求点轴渐进式扩散)和位置级差地租(制约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重要原因。

22.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P186-188

①含义:极核式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极化发展在地域空间中的表现。极核式结构是指在区

域经济系统中,经济要素首先在一个点上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点与周边区域相互传递要素流而形成一个“极核——域面”结构。极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角色。

②形成机制: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

(1)极化效应:(1)是指极核借助自身积累的经济优势,对周边区域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边区域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转移、集聚到极核区域的过程。(2)其形成源于三个方面: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3)影响:为极核区获得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为其增长提供支持;但剥夺了周边地区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使发展差距扩大。

(2)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区域变化过程,它使经济要素从极核地区向外围区域扩散、延展,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其形成源于四个方面: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政府政策的调控作用。

(3)极化、扩散效应与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符合作用的结果,极化效应导致极核经济体的不断发展,是极核形成的主要机制;当极核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反集聚效应的作用渐趋明显,社会经济结构慢慢向极核扩散发展阶段演变,而这一演变过程中将导致极核体系最终形成。

23.如何理解“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容和方式”?P226

区域经济传递的内容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企业迁徙或产业转移等。区域经济传递的对象是生产要素。

24.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P227-230

①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1957)系统阐述了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分析了地理上的二元经

济结构的成因;倡导“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

(spread effect,扩展效应)概念阐述区际经济关系。其区际经济传递理论又称之为“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

②回波效应指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或其它一些非经济因素而发

生的的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的现象。

产生回波效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区域将会从其它区域吸引净人口流入。

(2)资本运动也会增大区域间的不平等。

(3)贸易活动的情况也往往是偏向有利于发达区域而不利于落后区域。

③扩散效应:(1)发达区域的资本、技术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效益,向周边落后区域扩散,

带动周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这种倾向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即为“扩散效应”。(2)原因:发达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生产成本上升。

④回波效应倾向于扩大区际经济差距,而扩散效应则可抵消这种变化。由于市场机制的作

用,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在循环累积过程中,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经济差异。主张国家干预。

25.赫希曼的极化效应-涓滴效应学说。P230-231

①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倡导“极化效应”(polarization effect)和“涓滴效应”

(tricking down effect)概念阐述区际经济关系。从地理视角而言,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平衡的,某一点的进步会给其它附近点带来走向增长的压力、拉力和强制力量。

②赫希曼以“北方”指代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以“南方”指代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北方

的经济增长对南方将会产生各种影响,有利的影响称之为“涓滴效应”,不利的影响称之为“极化效应”。

③涓滴效应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在互补的情况下,北方商品购买的增加和南方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机会,从而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2)北方吸收南方一部分潜在的失业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隐蔽性失业问题,并由此提高南方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及人均消费水平。

④极化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南方劳动力要素流入北方,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

(2)南方资金流向北方,也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

(3)北方的贸易条件优于南方。

⑤政策建议: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相比,涓滴效应终究将会占据优势,当经由涓滴效应和

极化效应显示的市场力量导致极化效应占暂时优势时,可通过国家干预政策(公共投资的区域分配政策)有效地矫正此种情势。

26.如何理解“狭义梯度”和“广义梯度”概念?P243-248

狭义梯度

①区域经济学视域中狭义梯度是指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

②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

(1)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

(2)产业结构的优劣是衡量区域经济梯度水平的核心。

(3)经济技术存在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的趋势。

(4)梯度推移主要是依托多层次城镇系统展开。

(5)各区域所处的梯度是相对的和动态变化的。融合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的梯度理论,可称之为动态梯度理论。成为高梯度区域。

③拓展:反梯度推移理论;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梯度推移主导论。

广义梯度

①广义梯度是指不仅包括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梯度,而且还包括区域之间的社会、自然

资源、生态环境、制度、文化等差异形成的梯度。

②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等客观事物的梯度分布;

二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布;

三是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梯度分布。

③(评价:广义梯度推移理论扩展了区域经济学视域中梯度概念,梯度应包含区域之间经

济、技术、社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度、文化等差异形成的梯度;为区域开发过程中的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和区际公平提供了理论基础;是对狭义梯度理论的饿融合和发展。)

27.“区域梯度推移粘性”。P250

①含义:所谓梯度推移粘性,是指在区域梯度推移过程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潜在的

诸多因素产生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区域环境的区位差异和区位引力场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梯度推移不能循序进行,从而出现粘性。

②主要由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类因素决定

(1)硬环境:与基础设施相联系的交通、通信等环境以及与企业产、供、销密切相关的投资销售网络和市场容量等环境。具体包括初始投资地的人缘地缘关系、沉没成本、生产协作网络、基础设施、市场容量及市场化程度和投资信息传导机制等。

(2)软环境:由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制度和政府行为等决定和影响投资企利益的因素所组成的环境,此类因素一般具有非物质性、非同质性、非永恒性、非直接性、非单一性等特点,具体包括政府政策与行为、信用与商业道德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

28.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P255-256

①推力因素是促使产业离开现有区域向其他区域转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缺乏用地的

发展空间、要素成本(工资、土地价格、水电价格等)的上涨、严格的劳动保护及环境保护法规、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远离消费市场等。

②拉力因素是吸引产业从其他区域转入本区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充足低廉的要素

(土地、劳动力、水电等)供应、政府的投资刺激政策、宽松的劳动保护及环境保护法规、接近当地市场等。

③阻力因素是指转出区促使产业继续留在本区域的各种因素、转入区限制转出区产业转移

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前者如维持现有劳动雇用关系、维持现有供应商关系、转移所需承担的迁移成本和沉没成本、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管理者旅行成本的增加等;后者如转入区对污染性产业、高能耗性移入的限制或禁止等。

④“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合力,即构成了“区际产

业转移力”。推力和拉力都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调控作用下形成的。

⑤盈利空间界限的变动(P257-258)

29.产业梯度系数

待查

30.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和特征P266-270

①概念:区域经济政策是中央政府“自上而下”调控区域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提高

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②产生于1920年代—1930年代,凯恩斯倡导的国家干预主义是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学理

基础。区域经济政策是一国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内涵:

(1)区域经济政策的决策主体是中央政府、国家立法机构等组织

(2)区域经济政策是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按工具性质可分为激励政策(“胡萝卜政策”)和限制政策(“大棒政策”)。前者是对特定区域的发展予以直接或间接支持的各种工具集合;后者是对特定区域的发展实施一定限制的各种工具集合。

(3)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对象是问题区域

(4)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公平”和“效率”。

④区域经济政策的特征

(1)区域经济政策的高度权威性和积极空间倾斜性

(2)区域经济政策的阶段性

(3)区域经济政策的有限性:

a)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领域是有限的,区域不论大小,它本身是一个相对独立和

完善的系统;

b)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1.区域经济政策目标和战略P270-274

①区域经济政策目标是指运用区域政策工具解决区域问题时所要实现的目的或达到的目

标,它对具体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的选择、实施以及政策评价具有导向作用。

②区域经济政策总目标:政府干预区域经济活动追求的总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

的最大化。即促进区域之间均衡发展的均衡目标或公平目标,提高资源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增长目标或效率目标。

③子目标可分为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政治目标等类型。面对不同性质的问题

区域,区域经济政策的子目标各不相同,且各子目标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呈动态性特征。

④目标量化:(1)必要性:目标量化有利于限制区域经济政策目标的数量和规模,避免财

政负担过重;使政策实施具有可操作性、有哦利于评价区域经济政策效应。(2)指标:诸如失业率、迁移率(迁出率和迁入率)、人均收入水平(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环境质量等等。

⑤区域经济政策目标组合:(1)要解决好区域经济政策总目标之间、区域经济政策子目标

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具体国情对区域经济政策目标进行组合选择。(2)四大原则:根据具体的区域问题类型选择;根据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选择;根据当前的区际差异程度选择;根据未来的经济发展预测选择。

⑥区域经济政策战略又称区域经济政策界线,是指为解决区域问题而明确的区域经济政策

目标的大致方向,区域经济政策战略决定区域经济政策具体目标与工具类型的战略性选择。区域经济政策战略涉及的内容是动态变化的,需要根据特定国家区域的具体问题以及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来确定各类选择问题,而且不一定是相互矛盾的。

32.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的分类

①中国学者常将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划分为区域财政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公共投资政

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外贸政策、区域就业政策以及区域行政手段、区域法律手段等。

这种分类方法尽管条目清晰,也具可操作性,但大多又是重叠交织的。

②阿姆斯特朗—泰勒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分类法

(1)内容:英国区域经济学家阿姆斯特朗和泰勒认为,区域经济政策工具主要是用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区位选择或改变特定区域的收入和支出水平;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可分为微观政策工具、宏观政策工具和协调政策工具。

(2)评价:优点:它改造了传统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分类法,并考虑到政策协调工具,因此,其分类较为全面。缺陷:将部分宏观经济政策纳入进区域经济政策工具之内,使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过于宽泛;财政政策内容在微观、宏观政策工具重叠交叉出现。③陈耀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分类法

(1)内容:提出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类型六分法。即将最常用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分为公共投资、转移支付、经济刺激、直接控制、政府采购和公共区位六类。

(2)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种类型;最具灵活性、多样性的是经济刺激类工具。(3)评价:这种分类方法的特色在于它是对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实践的总结概括,可操作性强,缺陷是其所划分的类型过于多、杂,而实际上部分类型是可以重叠的。

④张可云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分类法

(1)根据各种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在解决区域问题中的具体功能,将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分为奖励工具和限制(控制)工具两类。

(2)奖励工具又称“胡萝卜”政策,包括直接援助(拨款、优惠贷款和减免税收等)和

间接援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工业与科技园区)两种。

(3)控制工具又称“大棒”政策,包括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直接控制即直接禁止与区域经济政策目标相背的特定经济行为;间接控制即规定在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必须交纳高额税收或获得许可证。

(4)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功能分类法的优点表现在:凸显了各种工具的主要功能和性质;

基本包含了主要的财政、金融、行政手段,也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工业与科技园区的工具属性。其缺陷是忽视了政策协调工具。

武汉大学分子生物学真题2001-2014

一.解释概念(20分,每个4分) 卫星DNA 复制体逆转座子反式激活因子衰减子与衰减作用 三、问答题(50分) 1. 说出双链DNA复制起始有关的五种重要的酶或蛋白并简述它们的功能。(15分) 2. 简述增强子的特点和性质及作用机制。(10分) 3. 简述真核RNA聚合酶II的转录起始复合物装配过程和转录起始(15分) 4. 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I是人们熟悉的常用内切酶,它是在大肠杆菌 (E.coli)R株中发现的,它被广泛用于分子克隆操作和DNA分析。pUC质粒是常用克隆载体之一,它的多克隆位点上有EcoRI、BamHI、KpnI、HindIII等酶切点。假如要你把一段由EcoRI切割产生的外源DN**段克隆到pUC质粒中,并把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株来扩增,已知条件是所用的R菌株中只有EcoRI一种限制性内切酶,你设计如何做才能确保成功?为什么?(10分) 武汉大学2002分子生物学 三.问答: 1.简述(或绘图说明)真核细胞RNA聚合酶II转录的起始需要哪些基本转录因子及其装配过程(15分) 2.简述(或绘图说明)色氨酸操纵子弱化的机制(15分) 3.在讨论基因家庭时经常提到胚胎、胎儿和成体形成的蛋白质,这些述语是指什么现象?可用什么术语来描述这一类基因家族(5分) 4. 你正在进行Southern blot分析,并刚刚完成凝胶电泳部分,下一步是将胶浸泡在NaOH溶液中使DNA变性为单链,为了节约时间,你跳过这一步,直接把DNA 从胶上转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你将标记好的探针与膜杂交,却发现放射自显影结果是一片空白,哪里错了呢?(5分)

一、下列名词翻译成中文,并简要解释 1、Domains and motifs 2、Alternative splicing 3、Reporter genes 4、The PCR cycle 5、Restriction mapping 6、Multiple cloning sites 7、DNA libraries 8、Proteomics 9、Replicon 10、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 1、请列举三种以上蛋白质纯化技术,并说明不同纯化技术的简单原理。 2、简述DNA损伤与DNA突变之间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3、简述密码的简并性(degeneracy)和同义密码子(synonymous codon)及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 4、简述原核生物转录起始与转录终止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及其具体作用。 5、简述cDNA文库的构建过程。 三、论述题(共5题,1-4题每题15分,第5题10分,共70分) 1、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是什么? 2、什么是操纵子(operon)?试说明色氨酸操纵子(Trp operon)在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的调控机制和重要作用。 3、请简要解释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并举二例加以说明它们的相互作用方式。 4、试说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基因转录、翻译及DNA的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5、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有哪几种类型?哪一种类型的限制酶最适合于基因工程,为什么?请简要说明其理由。

武汉大学慕课答案

第一章 一、有人认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还是以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的研究为主,所以不需要严格要求其遵守学术规范。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30分) 得分点:答对1为中、答对2、3为良,针对2、3有详细分析为优。 1.回答这种看法是不对的(10分、中) 2.指出学习、模仿和借鉴不仅包括对他人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学习,还包括对学术活动全过程的研究能力、方法的训练以及对学术行规的训练。(10分) 3. 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具有双重性进行分析(10分) 二、你认为研究生在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和解决途径。(30分)得分点:(自由行文,只要是围绕学生个人的专业与课程的必要性开展讨论即可,但对字数有一定要求,不能寥寥数句,形同敷衍。) 三、简述2001年10月修订的著作权法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0分) 得分点:(见1.3.3 学术侵权与刑法) 1. 列出《著作权法》(2001年10月修订)分为6章,共60条。(此项为10分); 2. 列出包括的主要内容总则;著作权;著作权许可使用和转让合同;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以及附则。(列出1和2的为中) 3. 有分析说明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开展研究、发表论文及公布成果等方面都必须遵守著作权法的相关要求,使自己的行为在合法前提下进行。(简单分析为良) 第二章 一、请举例说明如何开展文献调研。(50分) 得分点:简单说明如何开展文献调研为中。解释文献调研概念,简单说明如何开展为良。能举例说明而且有概念解释和全面的结合举例的分析为优。 二、什么是超量下载行为?这是否属于学术不端?你认为应该如何避免产生这种行为?(50分) 得分点:答对1为中,2有简单分析为良,分析全面为优。 1. 概念解释(20分) 2. 说明如何有效的避免超量下载行为(30分): a.图书馆方面 b.用户、读者方面 第三章 一、日本的考古学家藤村新一采用自埋自挖的考古标本方式,制造了多起“重大发现”,后经日本考古协会特别委员会调查发现,由藤村新一参与的162处旧石器遗迹挖掘并未进行相关工作。请指出案例中的当事人做出了何种学术不端行为?试分析这种行为对科学研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50分) 得分点:答对1为中,能解释伪造的概念,结合本案例对对伪造进行简单分析并说明伪造的后果为良,分析全面并能结合本案例的为优。 1.属于伪造/捏造数据。(25分),回答篡改数据的不得分。 2.影响:(25分) a.伪造的概念(10分)伪造是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记录或报告无中生有的数据或实验结果的一种行为。伪造不以实际观察和试验中取得的真实数据为依据,而是按照某种科学假说和理

武汉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题库及答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资料见第二页 封 面 第1页

分子生物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病毒ΦX174及M13的遗传物质都是单链DNA。 2.AID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 3.X射线分析证明一个完整的DNA螺旋延伸长度为3.4nm。 4.氢键负责维持A-T间(或G-C间)的亲和力 5.天然存在的DNA分子形式为右手B型螺旋。 二、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关键性实验是: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和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这两个实验中主要的论点证据是(C)。 A.从被感染的生物体内重新分离得到DNA作为疾病的致病剂 B.DNA突变导致毒性丧失 C.生物体吸收的外源DNA(而并非蛋白质)改变了其遗传潜能 D.DNA是不能在生物体间转移的,因此它一定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分子E.真核心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的DNA能相互混合并彼此替代 2.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A)。

A.多核苷酸DNA链通过氢键连接成一个双螺旋 B.DNA的复制是半保留的,常常形成亲本-子代双螺旋杂合链 C.三个连续的核苷酸代表一个遗传密码 D.遗传物质通常是DNA而非RNA E.分离到回复突变体证明这一突变并非是一个缺失突变 3.DNA双螺旋的解链或变性打断了互补碱基间的氢键,并因此改变了它们的光吸收特性。以下哪些是对DNA的解链温度的正确描述?(C、D)A.哺乳动物DNA约为45℃,因此发烧时体温高于42℃是十分危险的B.依赖于A-T含量,因为A-T含量越高则双链分开所需要的能量越少 C.是双链DNA中两条单链分开过程中温度变化范围的中间值 D.可通过碱基在260nm的特征吸收峰的改变来确定 E.就是单链发生断裂(磷酸二酯键断裂)时的温度 4.DNA的变性(A、C、E)。 A.包括双螺旋的解链B.可以由低温产生 C.是可逆的D.是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E.包括氢键的断裂

武汉大学分子生物学试卷

2002年 三、问答: 1、简述(或绘图说明)真核细胞RNA聚合酶II转录的起始需要哪些基本转录因子及其装配过程(15分) 2、简述(或绘图说明)色氨酸操纵子弱化的机制(15分) 3、在讨论基因家庭时经常提到胚胎、胎儿和成体形成的蛋白质,这些述语是指什么现象?可用什么术语来描述这一类基因家族(5分) 4、你正在进行Southern blot分析,并刚刚完成凝胶电泳部分,下一步是将胶浸泡在NaOH溶液中使DNA变性为单链,为了节约时间,你跳过这一步,直接把DNA从胶上转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你将标记好的探针与膜杂交,却发现放射自显影结果是一片空白,哪里错了呢?(5分) 2001年 三、问答题(50分) 1.说出双链DNA复制起始有关的五种重要的酶或蛋白并简述它们的功能。(15分) 2.简述增强子的特点和性质及作用机制。(10分) 3.简述真核RNA聚合酶II的转录起始复合物装配过程和转录起始(15分) 4. 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I是人们熟悉的常用内切酶,它是在大肠杆菌(E.coli)R株中发现的,它被广泛用于分子克隆操作和DNA分析。pUC质粒是常用克隆载体之一,它的多克隆位点上有EcoRI、BamHI、KpnI、HindIII等酶切点。假如要你把一段由EcoRI切割产生的外源DNA片段克隆到pUC质粒中,并把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株来扩增,已知条件是所用的R菌株中只有EcoRI一种限制性内切酶,你设计如何做才能确保成功?为什么?(10分)

2003年分子生物学 一。下列名词翻译成中文,并简要解释4*10 1.Domains and motifs 2. Alternative splicing 3.Reporter genes 4. The PCR cycle 5.Restriction mapping 6.Multiple cloning sites 7.DNA libraries 8.Proteomics 9.Replicon 10.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二。简答题8*5 总计40分 1. 请列举三种以上的蛋白质纯化技术,并说明不同技术的简单原理。 2. 说说DNA损伤与DNA突变之间的区别和相互关系。 3. 简述密码的简并性(degeneracy)和同义密码子(synonymous codon)及其在生物上的重要性。 4. 简述原核生物转录起始与转录终止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及其具体作用。 5. 简述cDNA文库的构建过程。 三。问答题(1-4每题15,5题10,总计70) 1.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是什么? 2. 什么是操纵子(operon)?试说明色氨酸操纵子(Trp operon)在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的调控机制和重要作用。 3. 简要解释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并举二例说明他们的相互作用方式。 4. 试说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基因转录,翻译及DNA的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5.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有哪几种类型?哪一种类型的限制酶最适合于基因工程,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004年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子生物学试卷 一名词翻译与解释 1synonymous codons 2RNA editing 3Spliceosome 4Microarray 5Plaque hybridization 6Open reading frame 7Ribozyme 8RFLP

武汉大学慕课试题(三)

一、单选题(题数:19,共 95 分) 1 学术期刊是以广大读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的杂志。 分 A、 定期 B、 不定期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 判断:在学术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包括作者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材 料和研究结果等内容,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给予注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分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对预防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良好的学术环境 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分 A、 一个第三方的独立审查平台 B、 隶属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

C、 一个学术机构创办的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 “本校购置的数据库属于公共资源,校外人员可以使用,将个人借阅证件的账号和密码告诉 他人没关系。”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分 A、 不正确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规定,高校范围内处 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机构是 分 A、 教育部学术委员会 B、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 C、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 D、 各高校研究生院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从作品完成之日起自动获得著作权,不需要通过有关行政部门的登记”。对或错 0分 A、 错 B、 对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A 7 ()是采用自然科学的工具与规则对社会领域和人类经验进行研究,通过对客观物质世界 的观察与测量,寻求对现存事物的解释,对未来事物进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分 A、 实证研究方法 B、 思辨研究法 C、 实验研究法 D、 类比研究法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8 教育部针对高等学科技术领域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分别出台了两个文件,以下不正确的文件名称是 0分 A、

武汉大学考研分子生物学名词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1、gel electrophoresis(凝胶电泳) 2、restriction endonuclease(限制性内切酶) 3、hybridization(杂交) 4、probe(探针) 5、Autoradiogram(放射自显影) 6、DNA cloning 7、DNA ligase(DNA连接酶) 10、transformants(转化子) 11、copy DNA(cDNA) 12、DNA library 13、colony hybridization(菌落杂交) 14、oligonucleotide(寡聚核苷酸) 15、site-directed mutagenesis(定位突变) 16、shotgun sequencing(鸟枪法测序) 17、contig(叠连群) 18、annotation(注释) 19、transcriptome(转录组) 20、BLAST(基本局部比对搜索工具) (11.7.2015) 21、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串联质谱) 22、interactome(互作组) 23、DNA foot printing(DNA足迹) 24、insulator(绝缘子) 25、homeodomain(同源结构域) 26、mediator(中介蛋白) 27、bromodomain(同源调节域) 28、chromodomain(染色质结构域) 29、locus control region-LCR(位点控制区域) 30、heterochromatin(异染色质) (11.10.2015) 31、euchromatin(常染色质) 32、epigenetic regulation(表观遗传调控) 33、constitutive expression(组成型表达) 34、operator(操作子) 35、operon(操纵子) 36、CTD(c端结构域) 37、lysogenically(溶源生长) 38、lytically(裂解) 39、prophage(原噬菌体) 40、antitermination(抗终止作用) 41、retroregulation(逆向调控)

武汉大学_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攻读硕士培养方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学风端正。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高新技术及数据获取原理等,能独立承担本专业科研和教学任务,具备组织科研项目或工程生产的能力。 3.能较熟练地利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科研论文。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主要研究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软件开发方法等,多维动态地理信息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方法、动态地理信息系统的模拟和可视化等,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数据传输技术、自适应性可视化技术等。 2.地理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的动态可视化方法和模型、虚拟现实技术,网络环境下地理信息可视化的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数据传输方法、快速浏览方法等。 3.地图认知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主要研究地理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方法、地图认知理论和方法、地图空间认知模型及计算方法、基于地图模型的可视化地学分析方法等。 4.时空数据建模与分析 利用时空相关和时空逼近等理论,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地图、遥感影像和地理空间数据中时空数据结构化建摸、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支持地理信息智能服务的建立。 5.数字(智慧)城市技术方法

武汉大学大学物理B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B》(上) 教学内容(54学时) 教材:《大学基础物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教学范围从第1章至第12章,有下划线部分为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B》(下) 教学内容(54学时) 教材:《大学基础物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教学范围从第13章至第26章,有下划线部分为教学内容) 第1章质点运动学 1.1质点运动的描述 1.1.1 参考系坐标系质点 1.1.2 位置矢量运动表达式 1.1.3 位移速度 1.1.4加速度 1.1.5两类基本问题 1.2 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1.2.1 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1.2.2 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 1.2.3 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1.3 相对运动(不单独命题,掌握简单应用) 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 第2章牛顿运动定律 2.1 牛顿运动定律 2.1.1 牛顿第一定律 2.1.2牛顿第二定律 2.1.3牛顿第三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建议自学) 2.2.1国际单位制 2.2.2量纲 2.3 常见力与基本力 2.3.1 基本力 2.3.2 常见力 2.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4.1第一类典型问题 (积分类型) 2.4.2第二类典型问题 (求导类型) 2.5 非惯性系惯性力

2.5.1非惯性系 2.5.2平动惯性力和离心惯性力**2.5.3科里奥利力 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 第3章运动的守恒定律 3.1 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3.1.1冲量动量质点动量定理 3.1.2 质点系动量定理 3.1.3 动量守恒定律3.2质心质心运动定理(只讲不考) 3.2.1质心 3.2.2质心运动定理 3.3 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 3.3.1 质点的角动量 3.3.2 质点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 3.3.3 质点系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 3.4 功质点动能定理 3.4.1 功 3.4.2 功率 3.4.3质点动能定理 3.5 保守力势能 3.5.1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5.2常见保守力的功及其势能形式 3.5.3 势能曲线3.6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3.6.1质点系动能定理 3.6.2 功能原理 3.6.3机械能守恒定律 3.7碰撞 3.7.1 恢复系数 3.7.2 完全弹性碰撞 3.7.3完全非弹性碰撞 3.8 能量守恒定律*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3.8.1能量守恒定律*3.8.2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 第4章刚体力学 4.1 刚体的基本运动 4.1.1 平动 4.1.2 转动 4.2 刚体定轴转动的描述 4.2.1 刚体转动的角速度及角加速度 4.2.2 匀变速转动的公式 4.3 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4.3.1 力矩 4.3.2 转动定律 4.3.3 转动惯量**4.3.4平行轴定理正交轴定理

2015年武汉大学885分子生物学考研真题(B卷)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武汉大学885分子生物学考研真题(B卷)及详解 一、专业术语翻译与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Exon 答:Exon中文名称是外显子,是指断裂基因的一部分,包含在一个基因的转录物中,并在核内RNA剪接过程中保存下来成为细胞质中信使RNA的一部分。外显子在编码蛋白基因中处于三个明显的区域:第一部位,不翻译成蛋白质部分,是RNA转录物起始部分的信号并含有引导mRNA到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顺序;第二部位是含有翻译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信息部分;第三部位是转录为mRNA的一部分含有翻译终止和加多腺苷酸尾的信号。 2.Promoter 答:Promoter中文名称是启动子,是指基因中控制基因表达(转录)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的程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启动子本身并不控制基因活动,而是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而控制基因活动的。启动子就像"开关",决定基因的活动。 3.Proteomics 答:Proteomics中文名称是蛋白质组学,是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本质上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4.Frame-shift mutation 答:Frame-shift mutation中文名称是移码突变,是指由于插入或缺失非3的倍数个的核苷酸导致阅读框发生移动,随着转译成不正常的氨基酸的一种突变。这种突变通常会导致多肽链上一系列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严重影响后续蛋白质或酶的结构和功能。 5.Wobble hypothesis 答:Wobble hypothesis中文名称是摆动假说,是解释遗传密码简并性的假说,克里克于1966年提出。具体内容是:对氨基酸专一的密码子的头两个碱基与相应转移RNA上反密码子的第2个和第3个碱基互补配对,而密码子的第3个碱基(3'端)与反密码子5'端碱基的配对专一性相对较差。在反密码子的5'位置上常发现次黄嘌呤(Ⅰ)或与之相似,仅能形成2个氢键的嘧啶。 6.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 答: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中文名称是单链结合蛋白,又称DNA结合蛋白,是指结合于螺旋酶沿复制叉方向向前推进产生的单链区,防止新形成的单链DNA重新配对形成双链DNA或被核酸酶降解的蛋白质,是DNA复制所必须酶。DNA解旋后,DNA分子只要碱基配对,就有结合成双链的趋向。 7.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答: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中文名称是串联亲和纯化,是指一种可以经过两步特异性亲和纯化可快速得到生理条件下与靶蛋白质存在真实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来研究体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技术。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GIS考研题库

武测地理信息系统考试题库 注:本题库后注释的考过的题仅代表遥感院考过。资源环境学院的试题本人没有看过,没有标注。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数据库有什么异同?与地理信息的关系是什么? 2.地理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3.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都包含哪些? 4.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基本功能与应用功能是根据什么来区分的? 5.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的哪些功能是比较独特的? 6.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有哪些?是否可以称地理信息系统为一门科学? 7.试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2005年复试时考过,大题25分) 8.GIS近代发展有什么特点? (2005年复试时考过) 9.城市发展规划中应用GIS的意义有哪些? 10.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中应用GIS的迫切性有哪些? 11.你认为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最重要的几个应用领域是什么?给出一些项目例子。 12.你认为地理信息系统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系吗?请举例说明。 13.你认为地理信息系统在政府决策中应该起什么作用?GIS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14.地籍GIS有些什么特点?GIS功能应如何扩展? 第二章空间数据结构 1.GIS的对象是什么? 地理实体有什么特点? (2004年时考过名词解释) 2.地理实体数据的特征是什么?请列举出某些类型的空间数据.(2004年时考过名词解释)3.空间数据的结构与其它非空间数据的结构有什么特殊之处?试给出几种空间数据的结构描述。 4.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区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九几年时考过,忘了哪一年了) 5.矢量数据在结构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武汉大学C2016大学物理C期末试卷(A)

武汉大学2015—2016学年下学期 大学物理C 期末试卷(A 卷) 命题人:黄慧明 审题人:沈黄晋,艾志伟 姓名 学号 班号 成绩 .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一质点的运动表达式为2()8m 4r t ti t j ,该质点在任意时刻t 的速度为 ,加速度为 。 2.质量2m kg 的质点沿x 轴运动,其加速度为22(53)m/s a x i 。如果该质点在0x 处时速度00 v ,则它运动到4m x 处时速度的大小为 。 3.一质点在力(32)F t i N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在03 秒内,力的冲量为 。 4.(理工专业学生做)如图所示,一长为l 质量为m 的匀质细杆OA 可绕通过其一端O 且与杆垂直的水平光滑固定轴转动。将 细杆从与水平方向成o 60的位置无初转速地将其释放,则当杆转至水平位置时的角加速度为 ,此时A 端的线加速度为 。(细杆对轴的转动惯量为2 13 I ml ) 4 .(医学药学专业学生做)某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0.5m 处,欲 使他能看清远物,应配屈光度为 的 (凸或凹透镜)。 5.如图所示,电场强度为E 的均匀电场与半径为a 的半球面的轴线平行,则通过此半球面的电通量为: 。 6.一根无限长的载流导线被弯曲成如图所示形状,其中bc 段是半径为R 的半圆弧,cd 段与ab 段垂直,导线中的电流强度为I ,则半圆弧圆心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 7.如图所示,把一半径为R 的半圆形导线ab 置于磁感强度为B 的均匀磁场中,当导线以速率v 水平向右平动时,导线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 , 端电势较高。 a b a E

武大地理信息系统笔记(制作:武汉大学教学队伍)

武测地理信息系统笔记(制作:武汉大学教学队伍) 武测地理信息系统笔记 制作:武汉大学教学队伍: 胡鹏程雄李建松吴艳兰郭庆胜杜清运游涟 第一章绪论 §1-1 GIS概念 一、信息与数据 1、信息 1)定义: 信息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以文字、数据、符号、声音、图象等形式记录下来,进行传递和处理,为人们的生产,建设,管理等提供依据。 2)信息的特性: A、客观性:任何信息都是与客观事实相联系的,这是信息的正确性和精确度的保证。 B、适用性:问题不同,影响因素不同,需要的信息种类是不同的。信息系统将地理空间的巨大数据流收集,组织和管理起来,经过处理、转换和分析变为对生产、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有用信息,这是由建立信息系统的明确目的性所决定的。 如股市信息,对于不会炒股的人来说,毫无用处,而股民们会根据它进行股票的购进或抛出,以达到股票增值的目的。 C、传输性:信息可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传输信息的传输网络,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D、共享性:信息与实物不同,信息可传输给多个用户,为用户共享,而其本身并无损失,这为信息的并发应用提供可能性。 2、数据 指输入到计算机并能被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象等符号。 数据是对客观现象的表示,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数据的格式往往和具体的计算机系统有关,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3、两者关系(有人认为,输入的都叫数据,输出的都叫信息,其实不然)。 数据是信息的表达、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形与质的关系。

只有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才成为信息,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成为信息。 例如“1、”“0”独立的1、0均无意义。 当它表示某实体在某个地域内存在与否,它就提供了“有”“无”信息,当用它来标识某种实体的类别时,它就提供了特征码信息。 二、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 1、地理信息 1)定义:指与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图、文、声、像等的总称。 2)特点: A、地域性:(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标志)。 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位置的识别与数据相联系,它的这种定位特征是通过公共的地理基础来体现的。 B、多维结构: 指在同一位置上可有多种专题的信息结构。如某一位置上的地理信息包括(例图) C、时序特征: 时空的动态变化引起地理信息的属性数据或空间数据的变化。因此,一实时的GIS系统要求能及时采集和更新地理信息,使得地理信息具有现势性。以免过时的信息造成决策的失误或因为缺少可靠的动态数据,不能对变化中的地理事件或现象作出合理的预测预报和科学论证。例如98年龙王庙特大洪水险情正是武汉勘测设计院利用先进的摇感、GPS技术测得实时数据为抗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显然,如果用过时数据,这将造成多大的损失,这就是地理信息的时序特征。 2、地学信息 与人类居住的地球有关的信息都是地学信息。 3、两者信息源不同 地理信息的信息源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人类活动等; 地学信息所表示的信息范围更广泛,不仅来自地表,还包括地下、大气层甚至宇宙空间。它是人们深入认识地球系统、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和保证。 四、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 Information System ,IS )

武汉大学慕课试题(五)

一、 单选题(题数:19,共
95
分)
1 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自然科学以(D)为基础的获取方式。 A、对比 B、计算 C、观察 D、实验 2“所谓具有创新性的选题,指的是那些尚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预期经过研 究可获得一定价值的课题”。对或错?A A、对 B、错 3 以下是一条什么类型文献的著录格式?[1] 李德华.学术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 [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D A、学位论文 B、期刊 C、电子文献 D、专著 4 李老师将他的一篇文章投到国内的某期刊社,被该期刊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同时 刊载,请问这属于“一稿两投”行为吗? B A、属于 B、不属于 5 判断题: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从其提纲、思路、观点到最后定稿参加学位论文 答辩,都凝聚了导师大量的心血,所以导师可以做为合作者署名。A A、错 B、对 6 判断题:科研经费可以用于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项目参与者可以把科研经 费当做的生活补贴。A A、错 B、对 7 判断题:学术论著的写作应该遵循国家标准《GB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 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的要求。A A、对

B、错 8 下列哪个序次语或编号后搭配的符号是错误的 C A、首先, B、一、 C、1、 D、1.1.1 9 合著者应该按( )排名,且事先必须征得所有合著者的同意。D A、字顺或音序 B、职称高低 C、年龄长幼 D、贡献大小 10 判断题:研究数据是申请专利或在发表的成果真实性受到质疑,以及数据要 接受法庭传审时使用的法律文件。B A、错 B、对 11 教育部制定的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中规定, 高校范围内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机构是 A A、教育部学术委员会 B、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 C、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 D、各高校研究生院 12 以下是一条什么类型文献的著录格式?[2]刘仁文.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值得 重视[EB/OL].[2014-7-22] https://www.doczj.com/doc/f19214396.html,/oldnews_653/20060615/t20060615_183753.shtml.C A、学位论文 B、期刊 C、电子文献

2001-2013年武汉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武汉大学 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分子生物学科目代码: 477 一、解释概念(20分,每个4分) 卫星DNA 复制体逆转座子反式激活因子衰减子与衰减作用 二、填空(30分,每空1分,请将答案写在答卷上) 1. 从病毒到高等生物的研究表明,遗传物质是。 2. 冈崎片段的发现证实了双链DNA的复制,在复制过程中,一条新生链的合成 是的,称为链;而另一条链的合成是的,称为链。 3. 大肠菌中有三种DNA聚合酶,其中的pol I的作用是,而pol III的作用是。pol I和pol III都有的三种活性是、、。 4. 由于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要有一段RNA为引物,因此线状的DN A复制后必须存在着5’端缩短的问题。已发现有一种端粒蛋白称为 ,它由构成,可以使单链DNA的5’延长。 5. 对DNA损伤有几种修复系统,其中只有

修复系统可以造成DNA变异,与这一系统有关的一套基因平时受到一称为 的抑制蛋白所抑制,它发挥抑制作用是结合在一段约20bp长的称为 的DNA序列上,当DNA损伤时,另一种蛋白质称为 把这种抑制蛋白水解后,修复系统的基因才会被激活。 6. 真核细胞中有三种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分别合成不同的RNA,RNA pol I负责合成,RNA pol II负责合成,RNA pol III负责合成。 7. 大分子互相作用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包括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DNA或RNA之间的互相作用,蛋白质有四种重要的结构花式与大分子互相作用有关,这些结构花式是, , 。 8. NO是气体小分子信号,它可由脱氨产生,它的作用方式是直接与 酶作用使产生cGMP(环式GMP)。 9. 真核mRNA的5’ 端通常有帽子结构,3’ 端有polyA。在polyA上游有一保守序列称为polyA信号,其序列为 。polyA能提高mRNA的翻译水平是由于:

新编大学物理_桑建平_丁么明_丁世学_武汉大学出版社_习题解答[1]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一、选择题 题1.1 : 答案:[B] 提示:明确?r 与r ?的区别 题1.2: 答案:[A] 题1.3:答案:[D]提示:A 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的加速运动, B 切向加速度, C 明确标、矢量的关系,加速度是 d dt v 题1.4: 答案:[C]提示: 2 1 r r r ?= -,12 ,R R r j r i ==-,21v v v ?=-,12,v v v i v j =-=- 题1.5: 答案:[D] 提示:t=0时,x=5;t=3时,x=2得位移为-3m ; 仅从式x=t 2-4t+5=(t-2)2 +1,抛物线的对称轴为2,质点有往返 题1.6: 答案:[D]提示:a=2t=d dt v ,2224t v tdt t ==-?,02 t x x vdt -=?,即可得D 项 题1.7: 答案:[D] 北 v 风 v 车1v 车2 提示: 21=2v v 车车,理清=+v v v 绝相对牵的关系 二、填空题 题1.8: 答案: 匀速(直线),匀速率 题1.9: 答案:2 915t t -,0.6 提示: 2915dx v t t dt ==-,t=0.6时,v=0 题1.10: 答案:(1)21192 y x =-

(2)24t -i j 4-j (3)411+i j 26-i j 3S 提示: (1) 联立2 2192x t y t =??=-?,消去t 得:21192y x =-,dx dy dt dt =+v i j (2) t=1s 时,24t =-v i j ,4d dt = =-v a j (3) t=2s 时,代入22(192)x y t t =+=+-r i j i j 中得411+i j t=1s 到t=2s ,同样代入()t =r r 可求得26r ?=-i j , r 和v 垂直,即0?=r v ,得t=3s 题1.11: 答案:2 12/m s 提示:2(2)2412(/)dv d x a v x m s dt dt ===== 题1.12: 答案:1/m s 提示: 200 t dv v v dt t dt =+=?,11/t v m s ==,20 1332t v dt t R θπ===? ,r π?== 题1.13: 答案:2 015()2 t v t gt -+- i j 提示: 先对2 0(/2)v t g t =-r j 求导得,0()y v gt =-v j 与5=v i 合成得05()v g t =- +-v i j 合 2 01=5()2 t v t gt -+-∴?r v i j t 合 合dt= 题1.14: 答案:8, 2 64t 提示:8dQ v R Rt dt τ==,88a R τ==,2 264n dQ a R t dt ?? == ??? 三、计算题 题1.15:

武汉大学分子生物学真题10,12,13

201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分子生物学 科目代码638 一、名解(4*10=40) 1.epigenttic change 2.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3.RNA splicing 4.house keeping gene 5.frame-shift mutation 6.DNA binding domain 7.Shine-Dlagarno sequence 8.Gel retardation 9.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10.Rho-dependent 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二、简答(5*10=50) 1.什么是CPG岛?一段DNA序列中的CPG岛高度甲基化的含义是什么? 2.说出5种RNA的名称及其功能。 3.什么是enhancer?它有哪些特点? 4.真枋生物DNA与原核生物DNA复制有哪些差异? 5.简述突变类型及其遗传效应。 三、论述题(3*20=60) 1.请描述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机制。 2某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野生植物,准备对该植物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请设计实验制备该植物的cDNA文库。 3.2009年三名美国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请分析他们为什么获奖,解释他们对分子生物学的贡献。并用他们的发现解释克隆的多莉羊早衰死亡的一个原因。 武汉大学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子生物学 一、专业术语翻译与解释 1. base flipping 2. RNase P 3. histon chaperones 4. Viral-like retrotransposon 5. paracodon 6. trans-splicing 7. sliding clamp 8. initial transcribing complex 二、简答题 1、简述保证tRNA和mRNA正确配对的三种机制。 2、简述DNA复制中RNA引物的去除所需要的酶及其作用。 3、简述核糖开关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 4、简述真核生物抑制子的作用方式。 5、简述细菌RNA聚合酶的校正机制。 三、论述题 1、从分子水平和感染条件解释λ噬菌体溶原生长途径的建立过程。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

武大遥感院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研究方向简介 1.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 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的核心问题是摄影中心位置和影像姿态的恢复以及高精度的对地目标定位。其主要内容包括以点、线为匹配基元,研究影像的定向、交会及区域网平差等,恢复单张影像或大区域内多张影像的摄影中心位置和姿态,利用共线方程、有理函数等数学模型描述像方与物方对应关系的参数特性及误差传播规律等。在近景摄影测量、低空摄影测量、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 2.数字摄影测量 数字摄影测量是将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机视觉的相关理论相结合,从数字影像中自动(半自动)提取所摄对象以数字方式表达的几何与物理信息的摄影测量学分支。其关键技术强调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理论与方法,自动或半自动地提取所摄对象的几何信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稳健数字影像匹配、特征提取、目标三维重建、地物变化信息检测与自动更新、近景与视觉测量等技术及其应用。 3.数字近景摄影测量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一般指采用数码相机采集影像,拍摄范围较小的摄影测量,具有信息丰富、非接触测量、精度高、较易实施等优势,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和相应的摄影测量几何处理,摄影系统检校、获取被摄目标形状、大小和运动状态等信息,在建筑工程、机械制造、城区规划、地质、医学、生物、考古、视觉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4.微波遥感 微波遥感研究利用微波段电磁波进行遥感的理论和方法,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随着高分辨率雷达卫星的不断升空,现已发展成为与光学遥感同等重要的一种遥感手段。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微波电磁波特性,地物与微波的相互作用,微波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和辐射处理,微波遥感图像信息提取以及雷达干涉测量基本原理等方面,在农业、林业、气象、地质以及灾害应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5.高光谱遥感 高光谱遥感是指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利用成像光谱仪以非常窄的波长间隔获取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和信息提取的技术。高光谱遥感数据包含了丰富的空间、辐射和光谱信息,能够对在多光谱遥感中难以探测的目标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在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地质矿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6.热红外遥感 热红外遥感是指传感器工作波段为热红外波段的遥感技术,探测区间通常在8~14微米之间。热红外遥感通过热红外探测器收集、记录地物辐射出来的热红外辐射信息,并利用这种热红外信息来识别地物和反演温度、发射率、湿度、热惯量等地表参数。在植被分析、土壤调查、精准农业和海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7.定量遥感 定量遥感主要指从对地观测电磁波信号中定量提取地表参数的技术和方法研究,

大学物理课后习题答案(上下册全)武汉大学出版社 习题3详解

3-1 有一半径为R 的水平圆转台,可绕通过其中心的竖直固定光滑轴转动,转动惯量为J ,开始时转台以匀角速度ω0转动,此时有一质量为m 的人站在转台中心,随后人沿半径向外跑去,当人到达转台边缘时,转台的角速度为 [ ] A. 2ωmR J J + B. 02 )(ωR m J J + C. 02 ωmR J D. 0 ω 答案:A 3-2 如题3-2图所示,圆盘绕O 轴转动。若同时射来两颗质量相同,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并在一直线上运动的子弹,子弹射入圆盘后均留在盘内,则子弹射入后圆盘的角速度ω将:[ ] A. 增大. B. 不变. C. 减小. D. 无法判断. 题3-2 图 答案: C 3-3 芭蕾舞演员可绕过脚尖的铅直轴旋转,当她伸长两手时的转动惯量为J 0,角速度为ω0,当她突然收臂使转动惯量减小为J 0 / 2时,其角速度应为:[ ] A. 2ω0 . B. ω0 . C. 4ω0 . D. ω 0/2. 答案:A 3-4 如题3-4图所示,一个小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与一绳的一端相连结,绳的另一端穿过桌面中心的小孔O . 该物体原以角速度ω 在半径为R 的圆周上绕O 旋转,今将绳从小孔缓慢往下拉.则物体:[ ] A. 动量不变,动能改变; 题3-4图 B. 角动量不变,动量不变; C. 角动量改变,动量改变; D. 角动量不变,动能、动量都改变。 答案:D 3-5 在XOY 平面内的三个质点,质量分别为m 1 = 1kg, m 2 = 2kg,和 m 3 = 3kg,位置坐标(以米为单位)分别为m 1 (-3,-2)、m 2 (-2,1)和m 3 (1,2),则这三个质点构成的质点组对Z 轴的转动惯量J z = . 答案: 38kg ·m 2 3-6 如题3-6图所示,一匀质木球固结在一细棒下端,且可绕水平光滑固定轴O 转动,今有一子弹沿着与水平面成一 角度的方向击中木球并嵌于其中,则在此击中过程中,木球、子弹、细棒系统对o 轴的 守恒。木球 被击中后棒和球升高的过程中,对木球、子弹、细棒、地球 题3-6图 v v m m ω O O 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