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花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的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

红花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的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

红花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的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

朱玮玮;李梦佳;马莲顺;刘梅;林熙;朱林燕;肖飞

【摘要】目的:研究红花注射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作用.方法:兔耳缘静脉持续滴注LPS建立兔DIC模型.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全自动血浆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尿素氮(BUN);ELISA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DIC模型组APTT和PT进行性延长,ALT活性和BUN含量显著升高,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显著降低,血小板计数进行性减少,血浆FDP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给予红花注射液后,DIC模型兔APTT和PT的延长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活性均明显恢复,血浆ALT、BUN、FDP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红花注射液对LPS诱导的兔DIC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年(卷),期】2013(029)008

【总页数】6页(P1481-1486)

【关键词】红花注射液;脂多糖类;肝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

【作者】朱玮玮;李梦佳;马莲顺;刘梅;林熙;朱林燕;肖飞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医学院

药理学系,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

医学院药理学系,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广东广州51063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由于某些

致病因子的刺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中,导致血管内凝血酶增加,进而使微循环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同时或继发纤溶亢进,产生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情况的一个病理过程[1]。DIC具有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凶险、死亡率高的特点。由于DIC病因及病理生理过程复杂,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抗凝、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抑制纤溶、溶栓治疗等,其中以肝素抗凝治疗最为常用[2]。尽管肝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DIC的发展进程,但存在较严重的副作用,尤其容易引起或加重患者出血。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毒副作用低的方法治疗DIC。

红花注射液是由单味药物红花精制而成,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红花是菊科植物红花的管状花,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的功效[3]。有研究表明,红花黄色素具有抗凝血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红花黄色素B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体外大鼠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延长大鼠离体血浆凝血

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e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4]。以上证据提示,红花对凝血系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因此,红花注射液可能对DIC有良

好的拮抗作用。

高凝期是DIC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此期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产生增多,血液中凝血酶含量增高,血液表现为高凝状态,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易造成血管栓塞以及器官功能异常[1]。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 DIC模型主要是模拟DIC的高凝期,本研究拟通过注射LPS建立家兔DIC 模型,观察家兔凝血系统相关指标以及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尿素氮(blood urine nitrogen,BU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变化,从而证实红花注射液对LPS诱导家兔DIC的拮抗作用。

材料和方法

1 动物

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60只,体重2.0~2.5 kg,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为SCXK(粤)2008-0002。

2 试剂及仪器设备

红花注射液购于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1 mL相当于红花原生药0.5 g。LPS购于Sigma;肝素购于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 products,FDP]和 TNF-αELISA试剂盒购于 BD Biosciences;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Ⅲ)活性检测试剂盒购于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Sysmex CA1500+CA6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Kobe);Sysmex SE-9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Kobe);HITACHI 7170全自动血浆分析仪(Hitachi)。

3 主要方法

3.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参照文献[5-6]方法建立家兔DIC模型。从家兔耳缘静脉按30 mg/kg注射3%戊巴比妥钠麻醉,分离右侧颈动脉、插管,以备取血。LPS 溶于60 mL生理盐水中,然后从家兔耳缘静脉以100 μg·kg-1·h-1(10 mL/h)

的速度滴注,连续 6 h给药,建立家兔DIC模型。给药后2 h和4 h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维持动物的持续麻醉状态。

3.2 动物分组将家兔随机分6组,每组10只:(1)正常对照组;(2)DIC模型组;(3)低剂量红花注射液治疗组;(4)中剂量红花注射液治疗组;(5)高剂量红花注射液治疗组;(6)肝素对照组。

3.3 给药方法 (1)正常对照组:从家兔双侧耳缘静脉以10 mL/h的速度滴注生理盐水(既不注射LPS,也不注射红花注射液和肝素,连续6 h)。(2)DIC模型组:从家兔一侧耳缘静脉以100μg·kg-1·h-1(10 mL/h)的速度滴注LPS,同时从对侧耳缘静脉以10 mL/h的速度滴注生理盐水,连续6 h。(3)红花注射液治疗组:将红花注射液溶于60 mL生理盐水,从家兔一侧耳缘静脉滴注LPS的同时,从对侧耳缘静脉以1 mL·kg-1·h-1(低剂量)、3 mL·kg-1·h-1(中剂量)和10 mL·kg-1·h-1(高剂量)的速度滴注红花注射液(10 mL/h),连续6 h给药。(4)肝素对照组:将肝素溶于60 mL生理盐水中,从家兔一侧耳缘静脉滴注LPS的同时,从对侧耳缘静脉以6×105 IU·kg-1·h-1(10 mL/h)的速度滴注肝素,连续6 h给药。

3.4 观察指标和样品的收集在注射LPS前和注射2 h、6 h后分别从动脉取血1 mL,置于含有1/10体积的枸橼酸钠抗凝液的塑料管中,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待测血浆-20℃保存。用Sysmex CA1500+CA6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APTT、P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用Sysmex SE-9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用Hitachi 7170全自动血浆分析仪测定血浆ALT活性和BUN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蛋白C及ATⅢ的活性;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FDP和TNF-α含量。

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红花注射液对LPS诱导的DIC兔死亡率的影响

给药6小时后,DIC模型组家兔死亡数为5只,死亡率为50%;其余各组死亡数均为0只。与DIC组比较,各剂量红花注射液组家兔死亡率均明显下降(P <0.05)。

2 红花注射液对LPS诱导的DIC兔凝血系统的影响

2.1 APTT和PT DIC模型组注射LPS 2 h和6 h后,APTT分别为

(44.54±13.39)s和(98.62±24.51)s,与正常对照组[(19.69±1.97)s和

(20.38±1.56)s]比较均明显延长(P<0.05),见表1;DIC模型组 PT值分别为(11.73±1.69)s和(20.54±5.83)s,与正常对照组[(6.37 ±0.94)s和(6.05±0.56)s]比较均明显延长(P <0.05),见表1。用红花注射液给药2 h后,各剂量组APTT

和中、高剂量组PT均明显缩短(P<0.05);给药6 h后,各组APTT和PT都显著缩短(P<0.05),见表1。肝素组在给药6 h后APTT和PT亦明显缩短(P<0.05),

见表1。

2.2 血小板计数 DIC模型组注射LPS 2 h和6 h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83.08±34.76)×109/L和(186.36 ±27.51)×109/L,与正常对照组[(407.35±28.27)×109/L 和(416.83 ±21.56)×109/L]相比显著下降(P<0.05),见表1。注射红花注射液2 h后,中、高剂量组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给

药6 h后,各组血小板计数都显著升高。肝素组在给药2 h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给药6 h后显著升高(P<0.05),见表1。

2.3 纤维蛋白原含量 DIC模型组注射LPS 6 h后纤维蛋白原含量

(1.78±0.36)g/L,与正常对照组[(4.67 ±0.81)g/L]相比明显降低(P <0.05),见表1。注射红花注射液6 h各剂量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升高(P<0.05),见表1。肝素组在给药6 h后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P<0.05),见表1。

2.4 血浆FDP含量 DIC模型组注射LPS后FDP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见表1。注射红花注射液2 h后,中、高剂量组FDP含量明显下降;6 h后各剂量组FD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见表1。肝素组在给药后FDP含量显著下降(P <0.05),见表1。

2.5 血浆蛋白C和ATⅢ活性 DIC模型组注射LPS 2 h和6 h后,血浆蛋白C水平分别为(67.97±17.68)% 和(41.09 ±16.19)%,与正常对照组

[(94.63±5.46)%和(98.34±5.03)%]相比明显降低(P<0.05),见表1;ATⅢ的活

性水平分别为(79.30±14.87)%和(57.63±12.06)%,与正常对照组[(97.72±3.87)%和(99.67±3.14)%]相比明显降低(P<0.05),见表1。注射红花注射液6 h后,各组血浆蛋白C及ATⅢ活性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见表1。肝素组在给药6 h后血浆蛋白C及ATⅢ活性明显升高(P<0.05),见表1。

表1 红花注射液对LPS诱导的DIC兔凝血系统的作用Table 1.Hemostatic parameters 2 h and 6 h after LPSinfusion into rabbits in different treatment groups(Mean±SD.n=10)*P <0.05 vs DIC group.Group Time APTT(s)

PT(s) Platelets(×109/L) Fibrinogen(g/L) FDP(μg/L) Protein C(%)

ATⅢ(%)Normal 2 h 19.69 ±1.97* 6.37±0.94* 407.35±28.27* 4.65 ±0.47* <0.05* 94.63±5.46* 97.72±3.78*6 h 20.38 ±1.56* 6.05±0.56* 416.83±21.56* 4.67 ±0.81* <0.05* 98.34±5.03* 99.67±3.14*DIC 2h 44.54 ±13.39 11.73±1.69 283.08±34.76 3.54 ±0.87 85.73 ±14.62 67.97±17.68 79.30±14.87 6h 98.62 ±24.51 20.54±5.83 186.36±27.51 1.78 ±0.36 114.68 ±21.71 41.09±16.19 57.63±12.06 Safflower injection Low-dose(1 mL/kg) 2h 39.58 ±12.94* 10.78±2.14 313.17±36.10 4.13 ±0.94 69.12

±18.71 69.52±10.94 83.54±14.53 6 h 73.28 ±19.36*

15.49±3.62* 274.54±39.36* 2.68 ±0.46* 83.37

±11.49*60.32±12.42* 78.65±10.79*Medium-dose(3 mL/kg) 2 h 30.27 ±8.95* 8.36±1.37* 343.24±31.86* 4.09 ±1.24 45.64

±12.47*83.65±15.27 87.10±15.94 6 h 43.10 ±12.76*

13.06±2.94* 330.31±34.92* 3.36 ±0.42* 63.62

±18.22*75.96±24.26* 90.35±20.83*High-dose(10 mL/kg) 2 h 27.46 ±6.27* 8.18±1.72* 395.96±31.78* 4.18 ±0.65 38.68

±13.11*88.69±19.81* 93.56±19.05 6 h 35.09 ±8.42*

8.54±1.93* 378.61±30.16* 3.75 ±0.97* 42.53

±14.39*81.43±20.10* 91.76±21.46*Heparin 2 h 29.54 ±10.36* 7.67±1.36* 373.58±32.15* 3.57 ±0.86 40.17

±14.32*73.63±14.25 87.58±22.14 6 h 32.68 ±12.49*

8.05±1.42* 342.34±27.12* 3.63 ±0.72* 50.23

±10.56*79.56±17.35* 84.69±23.07*

3 红花注射液对LPS诱导的DIC兔血浆ALT及BUN的影响

DIC模型组注射LPS 2 h和6 h后血浆ALT及BUN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注射红花注射液2 h后,中、高剂量组血浆ALT活性与DIC模型组相比明显

下降(P<0.05),高剂量组血浆BUN含量与DIC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见图1、2。注射红花注射液6 h后,各组血浆ALT活性和BUN含量与DIC模型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见图1、2。

Figure 1.Effect of Safflower injection on the plasma level of ALT in LPS-induced DIC rabbits.Mean ± SD.n=10.*P <0.05 vs DIC group.图1

红花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的DIC兔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Figure 2.Effect of Safflower injection on the level of BUNin LPS induced

DIC rabbits.Mean ±SD.n=10.*P <0.05 vs DIC group.图2 红花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的DIC兔血尿素氮的影响

4 红花注射液对LPS诱导的兔DIC纤维蛋白微血栓的影响

DIC模型组注射LPS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可见广泛性微血栓伴毛细血管腔中性

粒细胞浸润;低剂量红花注射液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可见广泛性微血栓伴毛细血

管腔中性粒细胞浸润;中剂量红花注射液组未见明显微血栓,毛细血管腔见少量中

性粒细胞浸润;高剂量红花注射液组未见明显微血栓,见图3。

5 红花注射液对LPS诱导的DIC兔血浆TNF-α含量的影响

DIC模型组注射LPS1 h、4 h、8 h和12 h后血浆TNF-α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

对照组相比);注射红花注射液1 h后,高剂量组血浆TNF-α含量与DIC模型组相

比明显下降(P<0.05);注射红花注射液4 h、8 h和12 h后,各组血浆TNF-α含量与DIC模型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见图4。

讨论

DIC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全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征。这种改变可来自并引起微血管系统的损害,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7]。在众多引发DIC的原因中,感染性疾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感染性DIC主要表现

在凝血系统激活,大量凝血因子消耗,生成过量凝血酶,继而在微循环内形成血栓。LPS即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主要成分,其分子结构由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高浓度的LPS可激活补体替代途径,引

起发热、低血压,以及活化凝血系统,最后导致DIC[8]。本实验通过静脉持续滴注LPS诱导家兔DIC的发生,实验结果显示APTT和PT呈进行性延长,血小

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ALT和BUN明显升高;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的

活性显著降低;血清TNF-α含量显著升高。这与Hermida等[9]的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已成功建立兔DIC模型。

反映凝血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主要有APTT、PT、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计数、蛋白C含量、ATⅢ等。它们在DIC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APTT能反

映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评价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指标。PT是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途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陷以及存在相关因子抑制物的过筛实验。它反映凝血因子Ⅰ、Ⅱ、V、Ⅶ和X的含量或循环抗凝物质的存在[10]。血小板是止血及凝血中所需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物质,血小板活

化后,不仅依赖本身的黏附与聚集功能而形成白色血栓,更通过其促凝作用加强血凝,促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加重、加速DIC的发生发展。纤维蛋白原即

凝血因子Ⅰ,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11]。FDP对凝血酶具有明显的抑

制作用,能与纤维蛋白原以及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形成[11]。蛋白C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抗凝因子,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

在于血浆中,可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

为活化蛋白C(activeated protein C,APC),发挥以下作用:(1)灭活凝血因子Ⅴa

和Ⅷa;(2)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从而激

活纤溶系统;(3)抑制凝血因子Ⅹa、Ⅴ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4)加强ATⅢ-凝血

酶复合物的结合。ATⅢ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以丝氨酸为活性

中心的被激活的凝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Ⅶa)、凝血酶以及蛋白酶(纤溶酶、激肽释放酶、胰蛋白酶)都有抑制作用,它对因子Ⅹa的抑制作用大于凝血酶[12]。与DIC模型组相比,用红花注射液给药后各组APTT和PT都明显缩短、FDP含量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小板计数都明显升高、蛋白C和ATⅢ进行性升高。由此表明红花注射液可以减轻DIC所致的凝血反应、减少凝血物质的

消耗、增强抗凝物质的作用,并且通过同时抑制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通路从而发挥抗凝血作用。

Figure 3.Effect of Safflower injec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fibrin

microthrombi in LPS-induced DIC rabbits(fibrin staining,×400).图3 红花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的DIC兔纤维蛋白微血栓的影响

Figure 4.Effect of Safflower injection on the plasma level of TNF-α in LPS-induced DIC rabbits.Mean ± SD.n=10.*P <0.05 vs DIC group.图4 红花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的DIC兔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影响

BUN和ALT是评价肝肾功能的重要实验室指标。当BUN升高时,提示肾实质受到损害;当ALT升高时,提示肝细胞受到损害。红花注射液使LPS所诱导的DIC兔的ALT和BUN显著下降,提示红花注射液可以在LPS诱导的兔DIC发生时保护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炎症介质的释放是DI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促炎介质通过活化内皮细胞、促进凝血及补体活化等作用使机体产生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DIC的发生[13]。有研究表明,TNF-α可明显增加组织因子的表达和活性,而TF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子,TF表达增加可引起凝血级联反应,诱发血栓形成及DIC [13-14]。与DIC模型组相比,用红花注射液所治疗3组的血浆TNF-α含量都明显下降。从而提示红花注射液可以通过降低促炎因子的水平来起到对LPS所致的兔DIC的拮抗作用。

综合上述,在LPS所致的兔DIC模型中,红花注射液可以明显降低DIC兔的死亡率,显著缩短APTT和PT,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增强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有效降低FDP、ALT、BUN和TNF-α水平。这可能是与红花注射液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表达、减少凝血物质消耗、促进抗凝系统激活以及抑制凝血系统的发展有关。同时,红花注射液可以减少肝肾等重要脏器在LPS 诱导的DIC发生时的损伤。由此表明红花注射液对LPS所致的DIC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为今后DIC的预防与早期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9-197.[2]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61-665.

[3]万先惠,秦亚利,颜涛.红花注射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1,

39(6):109-110.

[4]贾菲菲,柴秋彦,贾俊,等.红花黄色素B抗凝作用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3):13-15.

[5]孙浩,王珣,柳佳利,等.清开灵注射液对LPS诱导的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2,28(5):895-900.

[6] Qi J,Lin X,Chen J,et al.A novel fibrinogenase 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 protects against DIC via direct degradation of thrombosis and activation of protein C [J].Biochem Pharmacol,2012,84(7):905-913.

[7] Taylor FB Jr,Toh CH,Hoots WK,et al.Towards definition,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riteria,and a scoring system f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J].Thromb Haemost,2001,86(5):1327-1330.

[8]李凡,刘晶星,徐志凯,等.医学微生物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4-76.

[9] Hermida J,Montes R,Paramo JA,et al.Endotoxin-induce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rabbits:effect of recombinant hirudin on hemostatic parameters,fibrin deposits and mortality[J].J Lab Clin Med,1998,131(1):77-83.[10]郑练,郑晓辉,方驰华,等.益母草对大鼠模型重症胰腺炎DIC形成作用的研究[J].广东医学,2007,28(8):1212-1213.

[11]宋善俊,王鸿利,李家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M].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53.

[12]李家增,王鸿利,韩朝忠,等.血液实验学[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89-403.

[13]陈懿建,陈方平,万通,等.肿瘤坏死因子-α对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

物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0):3376-3379.

[14] Szotowski B,Atoniak S,Poller W,et al.Procoagulant soluble tissue factor is released from endothelial cells in response to inflammatory cytokines[J].Circ Res,2005,96(12):1233-1239.

病理生理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概念:由于某些致病因子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DIC的特征:广泛微血栓形成、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的特征:先高凝后低凝 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 一、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引起DIC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DIC可以由单一因素或同时由多种原因引起。其始动环节是凝血系统激活引起广泛微血栓形成。 (一)、DIC常见原因: 感染性疾病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败血症等; 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等 肿瘤性疾病肝癌、白血病、子宫癌、胃癌等 妇产科疾病流产、妊娠中毒症、子宫破裂等 创伤及手术严重软组织创伤、大面积烧伤等 1、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三个阶段: 内凝途径/外凝途径-→凝血活酶形成(Ⅹa、Ⅴ、PL、Ca2+)-→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生成 ●凝血活酶形成的作用: ●反馈性加速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 ●诱导血小板的不可逆聚集; ●激活Ⅻ、ⅩIII; ●激活纤溶酶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 (1)内源性凝血系统:血管内皮损伤-→接触胶原-→各种凝血因子 (2)外源性凝血系统:组织损伤-→组织因子-→各种凝血因子 共同途径是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2、抗凝血系统 (1)体液抗凝: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凝血酶Ⅲ,蛋白C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2)细胞抗凝:单核巨噬细胞,肝细胞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酶具有广泛的丝氨酸水解酶活性,能水解凝血终产物纤维蛋白生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也能水解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多种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与组织蛋白。 (二)DIC的发生机制 1.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组织损伤(创伤、产科意外等)、肿瘤组织坏死、白血病细胞破坏 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TF)入血+Ca2++F Ⅶ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 促进DIC发生 常见于:

病理生理学题库及答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十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名词解释 1.DIC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FDP 4.血液高凝状态 5.组织因子 6.裂体细胞 7.代偿型DIC 8.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二、填空题 1.典型的DIC临床上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期。 2.按DIC发生的速度,一般将DIC分成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型。3.在DIC发生过程中,按凝血因子的生成与消耗情况,可将DIC分成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型。 4.DIC的主要临床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5.DIC病人发生出血的主要机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6.DIC患者并发休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7.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的组织、细胞释放______并与______结合而开始的;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是______。 8.DIC的触发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等。 9.DIC的发病机制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三个环节。 10.DIC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1.根据DIC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病理生理特征,DIC可分为_____ 、______、_____等三期。 12.早期,诊断DIC的三项原则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按DIC的发生速度,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三型。 14.妊娠末期妇女因胎盘产生的__________活性增高以及血泡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含量________,导致血液处于_________状态。 三、选择题 (一)A型题 1.大量组织因子入血的后果是 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B.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C. 激活纤溶系统 D.激活激肽系统 E.激活补体系统 2.DIC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 A.广泛微血栓形成 B.凝血功能失常

护理药理学试题及答案(五)

护理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抗变态反应性疾病药 (一)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阻断H1受体而发挥抗过敏作用的药物是 E A.麻黄碱B.葡萄糖酸钙C.肾上腺素D.沙丁胺醇E.氯苯那敏 2.防止晕动病呕吐可用 A A.苯海拉明B.氯苯那敏C.阿司咪唑D.特非那定E.雷尼替丁 3.几乎无镇静、嗜睡不良反应的药物是A A.特非那定B.氯苯那敏C.苯海拉明D.异丙嗪E.赛庚啶 .4.对支气管哮喘几乎无效的药物是D A.肾上腺素B.异丙肾上腺素C.异丙托溴铵D.异丙嗪E.酮替芬 5.因可能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应谨慎使用的药物是B A.氯苯那敏B.阿司咪唑C.苯海拉明D.异丙嗪E.赛庚啶 6.过敏性鼻炎宜选 E A.特非那定B.氯苯那敏C.苯海拉明D.异

丙嗪E.左卡巴斯汀 7.钙剂具有抗过敏作用是由于 D A.阻断H1受体B.阻断H2受体C.阻断β受体 D.增加毛细血管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E.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过敏介质释放 8.下列何种疾病钙剂可口服给药 C A.荨麻疹B.低血钙抽搐C.佝偻病D.硫酸镁中毒 E.链霉素急性中毒 9.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宜选 C A.去甲肾上腺素B.异丙肾上腺素C.氯化钙D.氢化可的松 E.苯海拉明 10.手足搐搦症宜选用何药止痉 A A.氯化钙B.苯巴比妥C.地西泮D.硫酸镁E.苯妥英钠 多项选择题 11.苯海拉明具有的药理作用ABCD A.阻断H1受体B.中枢抑制C.防晕止吐D.抗胆碱

E.抑制胃酸分泌 12.无中枢抑制作用的H1受体阻断药是CD A.苯海拉明B.异丙嗪C.特非那定D.阿司咪唑E.氯苯那敏 13.H1受体阻断药具有ABD A.完全对抗组胺引起的胃肠平滑肌收缩B.部分对抗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 C.完全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D.不能对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 E.完全对抗组胺引起的中枢抑制 14.H1受体阻断药的不良反应有ABCD A.嗜睡、乏力B.消化道反应C.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 D.过敏反应E.晕动病 15.钙剂具有下列药理作用ABCDE A.抗过敏B.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C.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 D.钙镁竞争性拮抗E.对抗链霉素急性中毒 16.钙剂的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有ACE A.静注时有全身发热B.静注过快可使心脏停搏于舒张期 C.钙盐刺激性大,宜稀释后缓慢静注D.应用强心苷

DIC

又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因很多如血管内皮受损,组织损伤大量促凝物质进入血循,红细胞或 血小板破坏等. 【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essiminated inti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类获得性的疾病,发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由于小血管发生凝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大量的凝血因子被消耗,并继发激活纤维蛋白溶解,因而引起严重的广泛的全身性出血。本病也被称为:①去纤维蛋白综合征;②消耗性凝血病;③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等不同的名称。本病在临床上可有出血、休克、器官损害、溶血等一系列的主要表现,病势凶险,死亡率高。 【诊断】 DIC是在一些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在一些有可能发生DIC的疾病中要提高警惕,可以早期明确诊断。从临床的症状中,特别要注意到突然出现在原发病中难以解释的大量或广泛的出血、血液凝固障碍,难以纠正的顽固性休克、血管内栓塞及器官功能衰竭,急性的症状以大量出血为主;慢性的以栓塞为主,而可无明显的大量出血。急性DIC的出血还须与继发纤溶和严重肝病的出血区别。但原发性纤溶的病倒在临床上比DIC远为少见。在化验方面如同时有血小板减少,PT或/及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三次化验符合,结合临床,诊断即比较肯定。如仅有三项中的两项符合,就要考虑到化验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要做进一步的化验项目,必要时,也要做动态观察。新的一些化验项目,对技术设备要求高,也要求有一定的化验试剂。D-二聚体的检查已在临床上应用。对DIC诊断的可靠性较高。 【治疗措施】 (一)对病因及原发病的治疗原发病的治疗是DIC治疗的一项根本措施,例如,积极控制感染、清除子宫内容物如死胎、胎盘等,抗肿瘤治疗,对原发病不能控制往往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支持疗法与DIC同时存在的缺氧,血容量不足、低血压、休克等可影响治疗的结果应当尽力加以纠正,提高疗效。 (三)肝素DIC中对肝素用法的意见尚未统一,一般人认为,DIC的治疗应首先针对病因,如病因可以迅速去除,可不一定用肝素,或仅选择性地用。对仅为DIC疑似的病例,或仅有化验阳性时,应严格掌握指征。对有栓塞症状为主,确认DIC的病例,则应争取早用,防止病情发展加重。肝素的治疗一般采用中等量,每4~6小时静脉50mg;也可静脉滴注,每小时10mg左右,24小时的剂量为200~300mg。肝素用量尤其是开始时不宜过大,根据治疗反应加以调整。凝血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1~21/2倍。小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较稳定,有人认为优于肝素。最近有人采用小剂量肝素,每12小时皮下注射一次,每次2,500单位。小剂量肝素治疗的优点是无出血并发症,不需要实验室监测。肝素治疗有效时,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于治疗后1~3天恢复,FDP降低,肝素过量时,可静脉输入鱼精蛋白中和及输新鲜血。 (四)抗血小板药物常用的是潘生丁成人剂量每日400~800mg,分三次口服,或100~20mg置于100ml 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4~6小时重复一次,也可用阿司匹林,每日1.2~1.5g, 【分三次口服或两者合用,适用于轻型病例或高度怀疑而诊断尚未肯定者,此外,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500ml静脉滴注可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也可与潘生丁合用。 (五)抗纤溶药物一般在继发性纤溶作为主要的出血因素时用,常用药包括6-氨基已酸、对羧基苄酸、止血环酸或抑肽酶,好转后减量。 (六)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过低,可输血、血浆或给纤维蛋白原制剂。每克可提高血浓度25~50mg%,止血作用要把纤维蛋白原提高到100mg/dl以上,如血小板减少,可输浓缩血小板。 (七)ATⅣ浓缩剂的应用 有人在静脉滴注肝素时,同时静脉滴注ATⅣ,提高疗效,静脉滴注1500u/d(相当于血浆内1500ml中的含量)。 【病因学】 引起DIC的病因很多。根据国内一组材料的分析中,以感染为常见,约占发病总数的1/3以上,其次为恶

药理学题库-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第五章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1.主要通过中和胃的发挥抗消化性溃疡作用的是 A.氢氧化铝 B.西米替丁 C.奥美拉唑 D.甲氧氯普胺 E.硫酸镁 参考答案:A 2.奥美拉唑的主要机制是 A.阻断H2受体 B.中和胃酸 C.灭活H+,K+-ATP酶 D.促进胃粘液分泌 E.覆盖于胃粘膜上,阻断胃酸做用 参考答案:C

3.雷尼替丁最适用于治疗 A.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B.荨麻疹 C.慢性胃炎 D.胃、十二指肠溃疡 E.过敏性皮炎 参考答案:D 4.阻断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是 A.法莫替丁 B.哌仑西平 C.氢氧化铝 D.丙谷胺 E.奥美拉唑 参考答案:A 5.西咪替丁的作用主要是由于

A.阻断胃壁H+泵 B.阻断5-HT受体 C.阻断H2受体 D.阻断M受体 E.阻断DA受体 参考答案:C 6.预防功能性便秘的最佳措施是 A.口服酚酞 B.多吃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C.口服液体石蜡 D.口服大黄 E.应用开塞露 参考答案:B 7.阻断胃壁细胞H+泵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米索前列醇 B.哌仑西平

C.奥美拉唑 D.丙谷胺 E.枸椽酸铋钾 参考答案:B 8.阻断CTZ的P2受体,产生强大的中枢性止吐作用的是 A.氢氧化铝 B.西米替丁 C.奥美拉唑 D.甲氧氯普胺 E.硫酸镁 参考答案:D 9.阻断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的是 A.氢氧化铝 B.西米替丁 C.奥美拉唑

D.甲氧氯普胺 E.硫酸镁 参考答案:B 10.抑制胃壁细胞内质子泵而抑制胃酸分泌的是 A.氢氧化铝 B.西米替丁 C.奥美拉唑 D.甲氧氯普胺 E.硫酸镁 参考答案:C 11.容积性泻药是 A.酚酞 B.甘油 C.液状石蜡 D.硫酸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八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复习提要 一、概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引起以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和凝血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二、常见病因 败血症、病毒血症;烧伤、创伤、挤压伤;血管内溶血、输血反应;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白血病、恶性肿瘤转移;严重肝脏疾病 三、发生机制 DIC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

组织损伤,分别启动了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以凝血机能失常为主的病理生理改变。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细菌、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创伤及大手术、缺氧、酸中毒等均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使内皮下的胶原暴露,由于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可使血液中流动的无活性的凝血因子Ⅻ激活(Ⅻα)而启动了内源性凝血途径。 此外,活化的Ⅻ因子(Ⅻa)可使血浆激肽释放酶原(prekallikrein, PK)转变为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 KK),激活激肽系统引起小血管扩张;Ⅻa因子还可激活纤溶、补体系统,进一步促进DIC的发展,带来细胞损伤。 2. 组织损伤,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在大手术、严重创伤、产科意外(如胎盘早期剥离、官内死胎等)、恶性肿瘤或实质性器官严重破坏时,有大量的组织因子(即凝血因子Ⅲ,或称组织凝血活酶)释放入血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因子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含有大量磷脂,广泛存在于人、动物的组织细胞中,脑、肺和胎盘的含量尤为丰富。感染、组织损伤、内毒素血症时组织因子释放入血浆,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组织因子与因子Ⅶ结合,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实验2 急性DIC 实验时间:5月23日 【实验目的】 1、学习复制急性DIC动物模型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诊断DIC的常用方法及其意义。 3、结合实验和血液学指标测定结果,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实验对象】 家兔1只,雌(未孕)雄均可。体重~kg。 【药品和试剂】 1%普鲁卡因、%枸椽酸钠液、2%兔脑粉浸出液(临用时配制)、饱和氯化钠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液。 【实验器材】 兔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包括手术刀、普通剪刀、眼科剪刀、止血钳)、电热恒温水浴箱、台式离心机、721分光光度计、秒表、刻度离心管(10ml)、试管(13×75mm、15×100mm)、刻度吸管(2ml、5ml)、试管架、微量定量移液器(10µl、50µl、500µl)、橡皮吸球、乳胶滴管、玻片、棉球、纱布、颈动脉插管(硅胶管)2根、动脉夹,注射器。 【实验方法】 1、将家兔仰位固定兔台、颈部剪毛、皮下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作正中纵切口(约3~4cm左右),常规暴露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夹闭;在结扎线下方剪口插入硅胶管并固定,松夹放血7ml至盛有%枸椽酸钠液2ml的10ml刻度离心管中,立即混匀离心(3000rpm,5分钟),分离血浆,备作纤维蛋白原定量与3P试验。再松动动脉夹放血2~3滴于洁净玻片上,作凝血时间测定。 2、复制DIC模型:用10ml注射器吸取2%兔脑粉浸液,按3ml/kg的量缓慢(以每分钟2ml的速度为宜)注入家兔耳缘静脉内,同时观察其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躁动不安,即停止注射,速行第二次采血(方法同1),如未出现反应可注射毕后采血。重复上述各项指标测定。 4、整理并分析实验结果。 【附录】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 篇一: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 DIC。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 DIC 的常用方法。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 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 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 1.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

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 离心管中注入%枸橼酸钠溶液。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 DIC 模型:抽取 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 2ml以下。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其中一支试管吸入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实验):向吸取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

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 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 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枸橼酸钠溶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溶液。 实验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37℃电热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刻度离心管(2 支),试管(5支),移液器(100μl,1000μl),纱布。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现象记录 家兔皮下注射局麻药后,在皮下形成鼓包,经按摩揉动数分钟后,鼓包仍存在,局麻药未完全吸收。经家兔耳缘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soluble thromboplastin)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Etiology of DIC)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of DIC) DIC始于凝血系统的被激活,基本病理变化是在微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因此,启动凝血过程的动因和途径是DIC发病的重要方面。 1.凝血酶原酶形成 (1)血管内皮广泛受损:细菌及内毒素、病毒、缺氧和酸中毒等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聚集和Ⅻ因子激活,然后相继激活多种凝血因子,最终形成凝血酶原酶。因为参与反应的各种因子都存在于血浆中,因此这一凝血途径被称为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破坏:在严重创伤、烧伤、外科大手术、恶性肿瘤时,损伤和坏死组织可释放组织因子(或称Ⅲ因子)入血,形成凝血酶原酶。由于触发物质(Ⅲ因子)来源于组织,故被称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目前认为组织因子释放引起的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是造成DIC的主要途径。 (3)促凝物质释放:损伤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可释放大量的促凝物质,如磷脂蛋白、血小板3因子(PF3),加速凝血过程。 2.凝血酶形成

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的作用下,形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形成 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首先形成纤维蛋白单体,进而形成稳定的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与凝血系统保持相对平衡的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沉积在血管中的纤维蛋白溶解,去除由于纤维蛋白沉着引起的血管阻塞。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纤溶酶原被激活,形成纤溶酶。随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随血流运走。 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清除循环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及内毒素的作用,可抑制血栓形成;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损伤时,会导致机体凝血功能紊乱而易发生DIC 2、肝功能障碍:正常肝细胞能合成多种血浆凝血因子及抗凝物质,也能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和纤溶物质,在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当肝功能严重障碍时,患者体内的凝血和纤溶过程紊乱,极易发生DIC。 3、血液高凝状态:血液中凝血物质和血小板数目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可见于妊娠妇女。缺氧及酸中毒: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也可以损伤血小板及红细胞,促进凝血物质释放 4、微循环障碍:正常血液流速较快,能将血浆中出现的少量活化的凝血因子及微小的纤维蛋白凝块稀释并运走;若微循环血流缓慢,血小板和红细胞易聚集,加速微血栓形成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DIC) 根据病情进展速度,DIC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Stages of DIC) DIC通常分为三期,即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表)。

病理生理学试题库-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刘艳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选择题 A型题: 1.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A.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B.纤溶亢进 C.凝血功能障碍 D.大量微血栓形成 E.溶血性贫血 [答案]:D 2.诱发动物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时,第一次注入小剂量内毒素的作用是: A.使动物体内凝血系统激活 B.使血管内皮系统广泛受损 C.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D.消耗体内凝血抑制物 E.消耗体内大量纤溶酶 [答案]:C 3.在DIC病理过程的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体内 A.凝血系统的活性远大于纤溶系统活性 B.纤溶系统的活性大于凝血系统的活性 C.激肽系统被激活 D.凝血系统被激活 E.纤溶系统被激活 [答案]: B 4.红细胞大量被破坏时释放出红细胞素,在DIC发病中的作用类似: A.凝血因子Ⅴ B.纤溶酶 C凝血酶 D.凝血因子Ⅹ E.血小板因子Ⅲ [答案]: E 5.DIC时血液凝固障碍准确的表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 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D. 纤溶活性增高 E.血液凝固性降低 [答案]:B 6.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 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组织因子入血 C.异物颗粒大量入血 D.内毒素血症

E.血液高凝状态 [答案]:E 7.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这主要是由于: A.微循环血流淤滞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E.胎盘功能受损 [答案]:B 8.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 A.体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生成增加 C.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清除减少 D.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 E.纤溶系统活性减弱 [答案]:C 9.细胞损伤后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的作用是: A.和凝血因子Ⅺ共同激活凝血因子Ⅸ B.和Ca2+、凝血因子Ⅴ、Ⅹα共同激活凝血酶 C.激活凝血因子Ⅹ D.激活凝血因子ⅩII E.和Ca2+、凝血因子Ⅶ共同激活凝血因子Ⅹ [答案]:E 10.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 B.凝血因子Ⅲ大量入血 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D.凝血因子X被激活 E.直接激活凝血酶 [答案]: B 11.急性DIC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结果 A.血小板计数减少 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浓度增高 C.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 D.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 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答案]: D 12.下列哪项是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 A.凝血因子Ⅴ的激活 B.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C.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D.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E.凝血酶生成增加 [答案]: E

兽医病理学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 1、淤血的病理变化是:() A.体积增大,颜色鲜红,局部温度降低,机能加强B.体积增大,颜色暗红,局部温度降低,血流缓慢C.体积增大,颜色鲜红,局部温度升高,代谢旺盛D.体积增大,颜色暗红,局部温度升高,血流缓慢 2、肺淤血时,肺脏内出现的细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 A.尘细胞B.心力衰竭细胞C多核巨细胞.D.单核细胞 3、肌肉组织所发生的坏死一般称为 A、蜡样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干酪样坏死 D、湿性坏疽 4、下列因素中,哪个属于化学性致病因素() A.病毒B.刀伤C.电离辐射D.农药 5、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感染时肺脏病变属于:() A、肺气肿 B、纤维素性肺炎 C、肺肉变 D、肺萎陷 6、急性炎症组织以哪种细胞浸润为主() A.巨噬细胞B.嗜中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 7、当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有可能是以下哪种原因() A.急性炎症B.慢性炎症C.增生性炎症D.寄生虫感染 8、造成纤维素性肠炎的主要病因是以下哪种疾病() A.猪肺疫B.猪的败血型链球菌C.猪瘟D.猪蓝耳病 9、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肺、脑及胃肠道B.肺、肝及胃肠道C.、脾、肺及胃肠道D.肝、脾及胃肠道10、病毒性肝炎的间质内浸润的炎性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C.嗜中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 1、渗出性出血的原因:() A.血管壁通透性降低 B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C血流加快D血管破裂 2、等渗性脱水是以下哪种情况() A.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B.失盐与失水比例大致相等,血浆渗透压未变 C.失钠大于失水D.低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 3、肺脏发生的凝固性坏死一般属于() A、蜡样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干酪样坏死 D、干性坏疽 4、当机体发生慢性消耗性疾病时所发生水肿的机理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C.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高D.淋巴回流受阻 5、鸡败血性大肠杆菌病时其肝脏所发生的炎症属于:() A、固膜性炎 B、浆液性炎 C、浮膜性炎 D、卡他性炎 6、嗜中性粒白细胞增多常见于以下哪种情况() A.急性炎症B.病毒感染C.寄生虫感染D.慢性炎症 7、炎症的变质是指局部发生() A.萎缩和变性B.萎缩和坏死C.变性和坏死D.变性和再生 8、造成肝脏出现小的灰白色坏死灶的主要病因是以下哪种疾病() A.鸡霍乱B.猪的败血型链球菌C.猪瘟D.猪蓝耳病 9、外周血液中血细胞衰老、死亡后,可不断地从造血器官血细胞得到补充,这个过程是()A.完全再生B.生理性再生C.不完全再生D.病理性再生 10、脂肪变性常发生于哪个器官()

2024年度研究生统一考试《西医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2024年度研究生统一考试《西医综合》练习 题及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5题) 1.下列关于创伤性窒息的病理生理改变,错误的是()。 A.瞬间声门紧闭 B.小支气管和肺泡破裂 C.胸内压骤增 D.上腔静脉系统血逆流 2.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感觉传入通路中少见 B.减少突触前神经元递质释放 C.增加被抑制神经元的CI-内流 D.被抑制神经元产生IPSP 3.病毒性肺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 A.肺内增生细胞内病毒包涵体 B.肺间质炎症 C.肺泡性炎 D.化脓性细支气管炎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以发生的血栓是()。 A.透明血栓 B.混合血栓 C.白色血栓 D.红色血栓 5.刺激生长素分泌的代谢因素中.作用最强的是 A.低血糖 B.高血糖 C.低血脂 D.高血脂 6.男性,50岁,行甲状腺癌切除术,术后10小时开始感呼吸困难,心悸。查体:R32次/分,BP 140/92mmHg,心率124次/分,切口处饱满。

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立即B超 B.立即拆线 C.立即查血钙 D.立即做喉镜 7.在人类,属于单突触反射的是()。 A.腱反射 B.逃避反射 C.吮吸反射 D.翻正反射 8.大动脉硬化,血压和脉压的变化() A.收缩压增大,舒张压增大,脉压增大 B.收缩压减小,舒张压减小,脉压减小 C.收缩压减小,舒张压增大,脉压减小 D.收缩压增大,舒张压减小,脉压增大 9.原发性高血压时细动脉硬化的病变是()。 A.水样变性 B.脂肪变性 C.玻璃样变性 D.淀粉样变性 10.糖有氧氧化调控的机制是()。 A.无氧酵解对有氧氧化的抑制 B.NADH增加促进有氧氧化 C.ATP/ADP比值影响调节酶的活性 D.糖异生与糖酵解底物循环的平衡 11.休克代偿期的临床表现是()。 A.血压正常或稍高,心率和脉压正常 B.血压正常或稍低,心率和脉压正常

三基考试-医技三基-基础理论-病理生理学(第2部分)

--2 判断题 1.反映氮质血症的最佳指标是血肌酐含量。 答案:( 是) 判断题 2.输液过多过快可导致肺水肿。 答案:( 是) 判断题 3.多系统器官衰竭时因肠功能损害可发生内源性内毒素血症。 答案:( 是) 判断题 4.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病人发绀一般不明显。 答案:( 是) 判断题 5.免疫系统衰竭时可出现败血症。 答案:( 是)

判断题 6.代谢性酸中毒最基本的特征是血浆中HCO 浓度原发性减少。 答案:( 是) 判断题 7.新生儿时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分泌排泄功能不成熟而发生新生儿生理性黄疽。答案:( 否) 判断题 8.心率加快在一定范围内可提高排血量。 答案:( 是) 判断题 9.细胞凋亡与细胞的坏死均是细胞的死亡,二者无显著的差别。 答案:( 否) 判断题 10.所有缺氧病人都会出现发绀现象。 答案:( 否) 判断题 11.血清中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Na。 答案:( 是) 判断题 12.等渗性脱水病人既有低渗性脱水的部分症状,又有高渗性脱水的部分症状。

答案:( 是) 判断题 13.所有休克病人均会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答案:( 否) 判断题 14. 中枢神经系统衰竭可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者昏迷。 答案:( 否) 判断题 15.小儿失钾最重要的原因是经肾失钾。 答案:( 否) 判断题 16.低钾血症可引起限制性通气障碍。 答案:( 是) 判断题 17.多系统器官衰竭中补体的作用是吸引和激活白细胞,增高血管通透性。答案:( 是) 判断题 18. 由于假性神经递质形成,它可竞争性取代正常神经递质而引起肝性脑病。答案:( 是) 判断题

19.C-myc 基因既能诱导细胞增殖,也能诱导细胞凋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答案:( 是) 判断题 20.休克病人会有皮肤血管扩张、皮温升高的情况。 答案:( 否) 判断题 21.心肌肥大越明显,其收缩性越强。 答案:( 否) 判断题 22.心脏各部分的舒缩活动的协调性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答案:( 是) 判断题 23.慢性肾衰竭病人,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等渗尿。 答案:( 是) 判断题 24.休克早期病人心肌收缩力增加。 答案:( 是) 判断题 25.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答案:( 是)

病理生理学---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生理学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2004年11月教案完成时间2004年7月

第九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介绍本章的授课思路、框架和重点、难点内容。 展示2个病例(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和产科意外)。

这是一个暴发性流脑引起的DIC病例:发绀、全身瘀斑、弛张热、血压下降(40mmHg,休克),外周血PMN上升,吞噬脑膜炎双球菌,肾上腺出血。这种病称为华佛氏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败血症休克时,表现肾上腺皮质出血及肾衰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皮肤有大片瘀斑,本质是DIC。 产科意外病例:这是2004年某医院产科遇到的病例,某女,29岁,因停经38周,阴道见红2小时,于2004年8月21日12Am入院,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 产科检查:宫高33cm,腹围87cm, ROT已入盆,胎心132次/min。 住院情况:产妇于8月22日凌晨1:00/AM开始腹痛,4:00/AM,阵发痛加剧送入产房待产。6:30AM产妇出现阴道流血,胎心减慢到50-70次/min。怀疑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经家属同意,7:20AM

入手术室抢救,行剖腹产,术中发现,有子宫不完全破裂,腹腔积血300ml,血尿100ml,胎儿娩出已死,产妇术中情况一直不好,9:50AM 行子宫全切,血压仍不稳,11AM紧急抽血化验,PT>60sec,pt 8万/mm3,TT>60sec,Fbg<100mg/dl,3P试验阳性。经紧急会诊,全力抢救,输全血13个,但血压仍进行性下降,中午12点心跳呼吸停止,继续抢救1小时无效死亡。问:病人为什么死亡根据PT↑、pt↓、Fbg↓、TT↑、3P试验阳性,可确诊发生了DIC。 从这些病例可知,DIC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内外科、产科比较常见,特别是孕妇生产时(剖腹产),极易引起DIC。WHY因为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一旦发生组织损伤,就会出血不止。当然,正常产妇还是少见的,主要见于流产、妊娠中毒症、子宫破裂、宫内死胎等产科疾病。此外,感染性疾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肿瘤(子宫颈癌、肾癌等)及严重创伤及大手术(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脏器大手术等)都可引起DIC的发生。DIC一旦发生,病情迅速恶化,死亡率高达80-90%。 为了让大家能正确理解DIC,我们先复习正常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第一节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normal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homeostasis)

2024年研究生考试《西医综合》典型题题库(含答案)

2024年研究生考试《西医综合》典型题题库 (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5题)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以发生的血栓是()。 A.透明血栓 B.混合血栓 C.白色血栓 D.红色血栓 2.男性,55岁,1天来出现上腹痛,向腰背部放射,进行性加重,曾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未减轻,大便2次,稍稀,无脓血和里急后重,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5年,查体,体温37.4℃,血压120/80mmHg,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及,腹平软,上腹轻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4次/分。对该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是()。 A.镇痛 B.禁食,补液 C.心电监护和扩冠脉治疗 D.抑酸药物治疗 3.男,55岁,急性胰腺炎3天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既往体健,吸烟史30年。查体T 37.5℃,P 110次/分,R 32次/分,BP 130/80mmHg。口唇发绀,双肺少许湿啰音,胸片显示双肺多发斑片阴影。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医院获得性肺炎 B.肺不张 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D.心力衰竭 4.下列关于核酸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双螺旋多为右手螺旋,但也有左手螺旋

B.每10对碱基对可使螺旋上升一圈 C.双螺旋中碱基间靠非共价键相连 D.G和C碱基之间以两个氢键相连 5.肾脏重吸收葡萄糖的主要部位()。 A.近端小管 B.髓袢 C.远曲小管 D.集合管髓段 6.女性,32岁,发热,尿频尿急尿痛伴腰痛3天,既往无类似病史,查体:T:38℃,血压:120/80mmHg,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可见叩击痛。血常规:Hb:132g/L,白细胞:11.6×109/L,中性粒细胞80%,尿蛋白(+),镜下尿沉渣镜检红细胞2~5个/HP,白细胞30~40个/HP,可见白细胞管型。以下不作为常用治疗的药物是()。 A.环丙沙星 B.阿莫西林 C.罗红霉素 D.头孢呋辛 7.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原因是肌肉组织 A.是贮存葡萄糖的器官 B.缺乏葡萄糖激酶 C.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 D.缺乏肌糖原磷酸化酶 8.不符合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是 A.瓣膜赘生物体积大、污秽、易脱落 B.常伴有败血症 C.发生于已有病变的心瓣膜 D.可引起心瓣膜穿孔,溃疡形成 9.脂肪变性时,脂滴位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按内科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情观察 1.观察出血症状可有广泛自发性出血,皮肤粘膜瘀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应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 2。观察有无微循环障碍症状皮肤粘膜紫组缺氧、尿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如静脉采血血液迅速凝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症状,如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紫绀,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 4。观察有无黄疽溶血症状。 5。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试验等。 6。观察原发性疾病的病情。 二.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每小时1次。 2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每2小时1次。

3 监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4 置病人于休克卧位,分别抬高头、腿30度,以利回心血量及呼吸的改善。 5 吸入氧气,6-8L/min,并予以湿化。 6 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输液途径通畅。 7 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止血芳酸等. 8 随时备好抢救仪器如抢救车、吸痰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 9 肝素疗法的护理:肝素能阻止凝血活性和防止微血栓形成,但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故DIC早期治疗首选肝素。 (1)剂量:静注首次剂量为1mg/kg,每6小时给0.5mg/kg;若持续静滴,首次剂量为50mg,以后每24小时100—200mg,加葡萄糖静脉滴注. (2)适应证:①大多数疾病引起的DIC;②严重的出血和血栓形成; ③应用纤溶抑制剂和凝血因子等治疗时。 (3)治疗有效的指标:①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肾功能均有明显好转;②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比治疗前缩短5秒以上,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不下降或回升,其凝血迹象改善. (4)副作用:①过敏反应:可发生支气管痉挛、荨麻疹、鼻炎和流泪,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②出血:肝素使用过量可引起胃肠道、泌尿系、胸腔或颅内出血,部分病人可发生严重出血。如大出血不止时,须用鱼精蛋白对抗,剂量与肝素相等。注射鱼精蛋白的速度不可过快,否则可因抑制心肌而引起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困难. (二)出血的护理:

临床医技综合试卷答案

临床医技综合试卷(二) (临床病理学、临床检验医学、核医学)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题]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1C)指的是() A、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中有较多的血栓形成 B、全身小动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C、全身小静脉内有广泛的血栓形成 D、小动脉和小静脉内均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 E、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2、细菌性痢疾通常属于哪些炎症() A、纤维素性炎症 B、化脓性炎症 C、卡他性炎症 D、浆液性炎症 E、出血性炎症 3、代偿性高血压心脏病的特点是() A、左心室扩张 B、左心室(向心性)肥大 C、肉柱变扁 D、心肌弥漫性纤维化 E、以上都不是 4、良性肿肿瘤的异型性主要表现在() A、瘤细胞大 B、瘤细胞核大 C、核染色深 D、核浆比例失常 E、主、间质排列异常 5、乳腺单纯癌是指() A、分化好的癌 B、预后好的癌 C、恶性程度低 D、较晚发生转移的癌 E、分化较差的腺癌 6、亚性淋巴瘤是() A、发生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 B、发生于骨髓原始造血细胞恶性肿瘤 C、主要是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形成的肉芽肿 D、主要是淋巴窦上皮反应性增生形成的恶性肉芽肿 E、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7、子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是指() A、子宫腺体发生的原位癌 B、子宫颈表面发生的原位癌 C、子宫颈原位癌突破基膜,浸润至腺体 D、子宫颈原位癌延伸至腺体,基膜未突破 E、早期浸润癌 8、在宿主抗移植物排斥反应中,下列哪种反应最严重() A、急性排斥反应 B、超急性排斥反应 C、慢性排斥反应 D、亚急性排斥反应 E、迟发排斥反应 9、干化学法测定蛋白质系用指示剂蛋白质误差原理,下列哪种提法不准确() A、尿PH对测定影响颇大 B、服用奎宁、奎尼丁或瞎喧者可出现假阳性的 C、主要对白蛋白敏感 D、标本中含生殖系统分泌物可出现假阳性 E、对肾病患者,特别需系统观察尿蛋白病例,最佳方法仍为干化学法 10、采集精液标本,错误的是()

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药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十七)

202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药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十七) 一、A1 1、叶酸可用于治疗 A、神经炎 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缺铁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对维生素B12的治疗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 B、促进二氢叶酸的循环利用 C、促进四氢叶酸的循环利用,增加叶酸的利用率 D、改善叶酸代谢障碍 E、消除B12缺乏时合成的异常脂肪酸,维持正常神经鞘磷脂的合成 3、除治疗栓塞性疾病之外,尿激酶还可用于治疗 A、外伤性组织水肿 B、急性肺水肿 C、动脉粥样硬化 D、缺血性心肌病 E、一过性脑缺血 4、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制是

A、抑制磷脂酶A2使TXA2合成减少 B、抑制酯氧酶,使TXA2合成减少 C、抑制TXA2合成酶,使TXA2合成减少 D、抑制环氧酶,使TXA2合成减少 E、以上均不是 5、预防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最佳的药物是 A、肝素 B、右旋糖酐 C、双香豆素 D、维生素K E、华法林 6、香豆素类用药过量引起的自发性出血,可用何药对抗 A、维生素K1 B、硫酸鱼精蛋白 C、氨甲苯酸 D、氨甲环酸 E、以上均非 7、香豆素类药物的抗凝作用机制是 A、激活纤溶酶原 B、激活血浆中的ATⅢ C、耗竭体内的凝血因子 D、抑制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E、妨碍肝脏合成Ⅱ、Ⅶ、Ⅸ、X凝血因子 8、肝素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是 A、直接灭活凝血因子 B、与血中Ca2+结合 C、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 D、激活纤溶酶原 E、激活血浆中的ATⅢ 9、有关肝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升高胆固醇作用 B、可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 C、肝素具有体内外抗凝作用 D、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E、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DIC 10、肝素过量引起的自发性出血的对抗药是 A、氨甲环酸 B、维生素K C、氨甲苯酸 D、硫酸鱼精蛋白 E、以上都不是 11、为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血栓的发展和心腔内附壁血栓的形成,病人应立即给予的药物是 A、肝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