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探究不同因素物质对于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采用颈动脉放血取血~用不同的因数处理各试管中的血液~记录凝血时间。【结果】肝素~2%的草酸钾~石蜡会导致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棉花~肺组织浸液会大大加快血液凝固。【结论】棉花、肺组织浸液、生理盐水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石蜡油、肝素、草酸钾使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并且外源性凝血时间比内源性凝血时间短。关键词:抗凝,内源性,外源性引言血液凝固的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组织因子参与下的血凝固过程。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1]

1(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

1 / 19

实验动物:家兔

实验仪器:注射器~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

实验药品:氨基甲酸乙酯~石蜡油~冰块~草酸钾~肝素~生理盐水~棉花~肺组织浸液。

实验方法

用200g/L 氨基甲酸乙酯按5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将兔子仰卧固定在兔手术台上。

切开颈部皮肤后~分离颈外静脉~采血10ml~制备血浆和血清。

分离一侧的经总动脉~头部用线结扎~向心端夹上动脉夹。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的血管壁剪一个“V”字的小口~向心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线结扎固定。以备取血之用。

取10支试管~编号1-10.按照下图预先加入各个准备物。

号试管各加入血液2ml~9号管有纤维蛋白~10号去除纤维蛋白。立即用秒表记时间~每隔15s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记下时间。

记录各管的凝血时间

2.实验结果

3.实验讨论

2 / 19

5号试管作为对照组~5号凝固是因为血液与试管壁接触~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

1号试管血液凝固时间比5号试管长~是因为血液稀释的血液凝固能力减弱。

2号试管血液凝固时间比5号试管短~血液接触到粗糙的表面~引起血小板黏着~促进凝血。

3号试管70分钟内不凝固~由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黏着~即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

4号试管血液不凝固~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冰水降低了血液中凝血酶的活性~使凝血过程减慢。

6号试管血液凝固时间5号试管短~是因为肺组织浸液含组织因子~组织因子F启动了外源性凝血过程~加速了血液凝固过程.

7号试管血液不凝固~是因为肝素是抗凝剂~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增长了血液凝固时间:增强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

+ 8号试管血液不凝固~原因是草酸钾是抗凝剂与血液中Ca结合生成草酸钙2+沉淀~减少了Ca~抑制了凝血过程。

9号烧杯血液不凝固~主要是因为内源性影响血液

3 / 19

凝固的因素—纤维蛋白取出后会使血液不再凝固,10号烧杯中血液不凝固~可能因为当天温度过低~实验兔血液中缺少凝血因子等,实验时秒表记录时间及每隔十五秒倾斜一次试管~难免带来一定的人为误差。

5.实验结论

棉花、肺组织浸液、生理盐水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石蜡油、肝素、草酸钾使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并且外源性凝血时间比内源性凝血时间短。

4(实验结论

棉花、肺组织浸液、生理盐水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石蜡油、肝素、草酸钾使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并且外源性凝血时间比内源性凝血时间短。

5(参考文献

[1] 陆源~林国华~杨午鸣.机能学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

——20潘晴

【实验目的】

1、了解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并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

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

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

4 / 19

疗~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救治措施。

【实验原理】

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休克期,休克晚期。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状态。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器材】

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手术器械、输液装臵、尿量测定装臵、量筒、注射器、针头、20%乌拉坦、1%肝素、1%NA、生理盐水。

【观察指标】

5 / 19

动脉血压 mmHg 中心静脉压 cmH2O 呼吸频率、幅度尿量 ml/10min 【实验步骤】

1、称重麻醉:;

2、固定备皮: 仰卧固定~颈部和腹部剪毛备皮;

3、血管分离: 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外V和左侧颈总A ~穿双线备用;

4、荷包缝合: 切口部位: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3-5cm内~正中切口;

5、肝素抗凝:排净空气~尽量靠近远心端~回抽有血;了

6、血管插管: 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

7、呼吸装臵: 胸腹部正中皮肤呼吸最明显处~穿单线固定~并连于张力传感器; 8、 %AD 第一次记录 9、复制休克第二次记录 10、注射NA 第三次记录11、静脉补液第四次记录

【注意事项】

1、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吸。

2、牵拉肠袢要轻~以免引起创伤性休克。

3、动、静脉导管~事先用肝素充盈~排除空气。导管插入后~再推入少量的肝素抗凝~防止导管前端堵塞,静脉导管插入后可缓慢滴注生理盐水保持管道通畅。放血后也应及时往动脉导管内推注肝素。

6 / 19

4、血管插管时~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颈外V:先夹闭近心端~后结扎远心端~插入4-5cm,颈总A:先结扎远心端~后夹闭近心端~插入2-4cm。剪口部位尽量靠近远心端~成45度角朝向近心端剪开小口~约为管径的1/3-2/3~插管方向朝向近心端。

5、输液时应注意三通管的使用~输液装臵只能单向与静脉导管相通~不能在输液的同时测中心静脉压。要观察中心静脉压时~需关闭输液通道~使换能器与静脉导管单向相通。

6、第一次实验记录:动物稳定10min后~记录正常状态下,

7、第二次实验记录:颈总A插管的三通开关处断续放血~血压维持于

40mmHg 左右20-30min~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每放血10ml即关闭开关~监测BP变化,血压维持于40mmHg时~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变化。

8、第三次实验记录:休克动物的抢救措施一:耳缘V缓注1% NA~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变化

9、第四次实验记录:休克动物的抢救二:静脉输入生理盐水~输液速度---40-60滴/分~输液总量---约为失血量的2-3倍~每输液50ml即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

【实验记录】

结果一:

7 / 19

结果二:

【理想结果】

【注】实验并没有很成功:其中没有进行抢救措施一~所以注射NA后的变化没有记录,抢

救措施二中的生理盐水错误地沿着耳缘静脉输入了~BP,CVP变化不明显。

【思考讨论】

1、说明各实验因素引起动脉血压变化的机制,

答:注射乙酰胆碱后: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使细胞膜对K 离子通透性增加~对Ca的通透性降低~心率减慢~方式传导速度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

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MA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ɑ受体结合~血管强烈收缩~

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另外~NA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2、休克时~血液动力学有何改变,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机制, 答:失血性休克时~血压刚开始时会降低。

机制: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心脏搏出量、心率、

8 / 19

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大失血刚开始时~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急剧下降~导致心脏搏出量迅速降低~血压也就急剧下降~经代偿后~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比

才会发生变化~而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在大失血时补充循环血量作用甚微~因此血容量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所以大失血开始时血压急剧下降。

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心率加快。

机制:循环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排出量降低~平均动脉压降低~引起心血管反射~抑制迷走神经~刺激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减少~对M受体兴奋作用降低~负变时作用减弱~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激活β1受体~产生正变时作用~因此在代偿期心率提高。

失血休克代偿期~血压有所恢复。

机制:如所言~迷走神经抑制~心率加快。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β1受体~兴奋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作用于血管α1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收缩~恢复循环血量~一是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可迅速而短暂的减少血管床容积~增加回心血量~引起“自身输血”作用,二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

9 / 19

胺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降低~促使组织液回流入血管~起“自身输液”作用。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循环血量恢复~促进血压回升。因此在实验中~中途停止放血后~由于家兔处于代偿期~动脉血压有所恢复。

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呼吸频率加深加快。

机制:休克早期~由于失血~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肺部微循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比微静脉强度更大~使肺毛细血管处于“少灌多流”状态~使得血液与肺泡氧交换不充分~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潴留~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由于大量失血~造成组织缺氧~从而组织无氧酵解增加~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血液H+浓度上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使呼吸加深加快。但是由于血液中的H+不易进入细胞~因此H+对呼吸频率的影响较小

3、对失血性休克应如何抢救,请设计出一套抢救方案。

答:首先及时止血~并将放出的血液用50ml注射器从颈静脉缓缓回输~加快生理盐水的滴注速度~并每10 min记录1次各项

观察指标变化~借此迅速补充血容量,

用NaHCO3以补充HCO3-~去缓冲H+~纠正酸中毒,

10 / 19

在此基础上可用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强心肌收缩力。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

——《医学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作者:Aspirin

实验日期:2017年12月18日

院系: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临床医学

【实验题目】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

【实验目的】

1. 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

2. 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过程中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

3. 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治疗方案

【实验原理】

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大出血、创伤、中毒、烧伤、窒息、感染、过敏、心脏泵功能衰竭等~以机体微循环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

11 / 19

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超过总血量的25%~30%~超出机体代偿的能力~即可引起心排血量和平均动脉压下降而发生休克。

根据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休克中期、休克晚期。但依失血程度及速度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必要是可予抗炎等治疗。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家兔

2. 器材与药品

器材:兔手术台、婴儿秤、兔用器械1套、动脉导管、三通管、气管插管、体温计、注射器、输液装臵、丝线、

纱布、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

药品:25%乌拉坦溶液、肝素生理盐水、1%普鲁卡因

3. 方法与步骤

麻醉固定

12 / 19

家兔称重后~25%乌拉坦溶液按4ml/kg剂量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

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减去手术部位被毛。

颈部手术

从甲状软骨向下作5cm长的颈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外静脉、左侧

颈总动脉和气管~穿线备用。

启动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选择“失血性休克”实验配臵。

插管及心电的描记

左侧颈总动脉插入与相应换能器相连的颈动脉导管~描记血压曲线,右侧颈外静脉插入与相应换能器相连的静脉

导管~深约5cm~描记中心静脉压曲线,气管

插管~连接呼吸换能器~描记呼吸曲线,按要求分别将白、红、黑色心

电电极放臵于动物的左后肢、右前肢和右后肢皮下~描记心电波形。

肝素化处理

按10mg/kg剂量~经颈外静脉输入肝素作肝素化处理。

【观察项目】

13 / 19

1. 观察家兔皮肤黏膜颜色、肛温、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呼吸等一般生理

指标。

2. 休克模型复制

打开三通开关~使血液从颈总动脉流入含少量肝素抗凝的50ml注射器

内~一直放血使血压下降并稳定在40mmHg水平~15~20min后观察失血后动物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

3. 抢救治疗

回输原血和生理盐水按1:1配臵的混合液。抢救过程中注意观察各项生

理指标是否逐渐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

1. 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

吸。

2. 动、静脉导管事先用生理盐水充盈~排除空气~导管插入后~经颈外静脉推

入肝素作肝素化处理~放血后也应及时往动脉导管内推注肝素生理盐水以免血液凝固。

3. 输液时应注意三通管的使用~输液装臵只能单向与静脉导管相通~不能在输

14 / 19

液的同时测中心静脉压。要观察中心静脉压~需关闭输液通道~使换能器与静脉导管单向相通。同样~放血的同时亦不可测血压。

4. 放出来的血要顺着瓶壁流入输液瓶~尽量减少红细胞的损伤。

【实验结果】

1. 三次观察家兔各项生理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家兔正常各项生理指标

平均动中心观察呼吸肛温心率口唇黏 1 脉压静脉压2 指标膜颜色

放血前

放血后

抢救后 37 36 49 - 转淡粉

注:1.实验过程中造成家兔失血较多~可能对平均动脉压的测定值产生影响,

2. 由于实验操作等各方面原因~使得本组右侧颈外静脉导管插管失败~故本组数据并未得到。参考班级其他实验组中心静脉压数据进行讨论分析,

3.在截图过程中~可能造成实验数据变化在图线上显示不明显。

4.在测抢救后家兔肛温过程中~家兔排出大量透明尿液。

15 / 19

2.放血前、放血后及抢救后~家兔血压曲线、呼吸曲线及心电波形分别如图1、图2、图3所示:

【实验讨论】

1. 当血压降至40mmHg以后~停止放血~可以观察到血压有所回升~为什么,

停止放血之后~机体处于休克代偿期~血量可适当恢复~心率加快~血

压有所回升。其机制为: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使大多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在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下~来维持动脉血压接近正常值。调节各器官的血流量分布来维持脑和心脏的供血,容量血管收缩~使回心血量不致下降太多~维持一定的心输出量,心率明显加快。

毛细血管处组织液重吸收增加: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故组织液的回流多于生成~使血浆量有所恢复~血液被稀释。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生成增加~通过缩血管作用既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量的恢复。

2. 失血性休克时各观察指标变化的机制是什么,

呼吸变化的机制:

16 / 19

大量失血~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收缩~外周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内气体交换加强~血氧分压降低~使颈动脉体缺氧性兴奋~呼吸频率加快。

大量失血后~肺动脉压降低~通气血流比值降低~肺泡无效腔增大~使肺代偿性通气减弱。

综合考虑:大量失血时~神经-体液调节较为敏感~主要是交感神经起作用~引起呼吸的加深加快。

血压变化的机制:

停止放血后~血压有所回升~其机制同讨论1中所述, 大量放血时~血容量急剧下降~有效的循环血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平均动脉压下降~加之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减弱~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有效血压灌流量不足~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进一步减少~血压下降~超越机体的代偿能力~造成失血性休克。

肛温变化的机制:

大量失血时~机体交感、肾上腺活性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腹腔内脏和体表小血管收缩~产热减少,

大量扩容治疗时~输入低温液体~体热丧失。

综合考虑~失血性休克时~机体体温下降~随时间推移~体温进行性下降~以致低温的发生。

17 / 19

心率变化的机制:代偿性加快

机制:循环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排出量降低~平均动脉压降低~引起心血管反射~抑制迷走神经~刺激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减少~对M受体兴奋作用降低~负变时作用减弱~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激活β1受体~产生正变时作用~因此心率代偿性加快。

口唇粘膜颜色变化机制:

由于大量失血~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外周循环血液流速缓慢~淤滞~使毛细血管内血液与组织气体交换增多~血液含氧降低~还原血红蛋白增多~造成紫绀。

3. 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原则及措施是什么,采用的是何种治疗方案,效果如何,

其机制是什么,

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原则是:及时尽早。可采取的措施是:迅速补充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合理应用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采用扩充血容量~血压急剧回升至正常值水平。机制是:回输原血和生理盐水按1:1配臵的混合液~即补充血容量~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增加~组织灌流改善~血压恢复。输液的原因:大量快速补液可以充分补足钠晶体溶液。由于在休克时微循环内血流迟缓~血液粘稠度成倍增加~

18 / 19

此时如先输血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重微循环障碍,先输入晶体溶液~能使微循环的血液粘稠度下降~有利于增加微循环的血液。自身输血可快速恢复血容量~恢复血压。综合考虑~回输原血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可以更好地达到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的目的。

【实验结论】

1.家兔快速大量失血超过机体总血量的25%~30%后~可造成失血性休克~但通过代偿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血压适当回升。

2.补充血容量可使血压上升至正常水平~达到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9 / 19

相关文档: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家兔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家兔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家兔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引言: 血液凝固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它在维持血管完整性和止血方面起着 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血液凝固过程,我们进行了一项家兔血液凝固实验。本报告旨在详细描述实验步骤、结果和讨论,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家兔血液凝固过程,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试管、止血带、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2. 实验步骤: a. 选择一只健康的家兔,确保它处于安静状态。 b. 用止血带约束家兔的前腿,以便容易抽取血液。 c. 用消毒酒精擦拭家兔的耳朵,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d. 使用注射器从家兔的耳朵上抽取适量的血液,并将其转移到试管中。 e. 在试管中观察血液的凝固过程。记录凝固开始的时间,并定期观察血液的 状态。 f. 使用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现象: 1. 血液凝固的开始:家兔血液在接触到空气后很快开始凝固,凝固时间约为2- 3分钟。

2. 凝固过程的变化:血液逐渐由液态变为凝固状态,形成了血块。 3. 血小板的变化: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血小板数量的显著增加,并且它们聚集在血块周围。 讨论和解释: 1. 凝固开始的时间:家兔血液相对较快地开始凝固,这可能是由于家兔的血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它们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它们在血液凝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血栓,从而阻止出血。 3. 血液凝固的调节: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系列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机体能够通过激活和抑制凝血因子来维持血液凝固的平衡。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疾病。 结论: 通过家兔血液凝固实验,我们对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因子的活化在血液凝固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血液凝固的调节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DIC。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DIC 的常用方法。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 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 1.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离心管中注入0.5ml3.8%枸橼酸钠溶液。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 4.5ml,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DIC 模型:抽取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2ml以下。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其中一支试管吸入0.5ml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实验):向吸取0.5ml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 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3.8%枸橼酸钠溶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溶液。 实验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37℃电热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刻度离心管(2 支),试管(5支),移液器(100μl,1000μl),纱布。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现象记录 家兔皮下注射局麻药后,在皮下形成鼓包,经按摩揉动数分钟后,鼓包仍存在,局麻药未完全吸收。经家兔耳缘静脉缓慢推注兔脑浸出液后,家兔表现较平静。推注完成后计时2min27s时家兔出现呼吸急促,燥动不安,欲挣脱动作,此时进行第二次采血,并离心,进行各项指标测定。家兔在第二次采血后,又重新恢复平静,呼吸正常。一小时后家兔仍未死亡。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 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 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 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 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 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 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 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 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 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 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 血时间 50’’ 8’15’’ 2’15’’ 6’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 15’’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 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搅拌过的杯内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 引言: 凝血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保证了伤口的封闭和血液的凝结,从而防止过多的出血。为了更好地理解凝血机制,我们进行了家兔凝血实验。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过程、结果和讨论。 实验目的: 1. 了解家兔凝血机制; 2. 探究不同因素对家兔凝血时间的影响; 3. 分析实验结果,对凝血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实验材料: 1. 家兔血液样本; 2. 凝血试剂; 3. 实验室仪器:计时器、离心机等。 实验步骤: 1. 收集家兔血液样本:使用无菌注射器采集家兔血液,注入抗凝剂处理,防止血液凝结。 2. 分离血浆和血小板:将血液样本放入离心机中,以高速离心分离血浆和血小板。 3. 准备凝血试剂:根据实验需求,准备不同的凝血试剂。 4. 凝血时间测定:将血浆样本和凝血试剂混合,使用计时器记录凝血时间。 5.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实验结果: 我们进行了多组实验,分别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家兔凝血时间的影响。以下是部分实验结果的总结: 1. 温度影响:通过将血浆样本置于不同温度环境中进行实验,我们发现较高的温度会加速家兔凝血时间,而较低的温度则会延长凝血时间。 2. 凝血因子:我们使用不同凝血试剂,其中包含不同凝血因子,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凝血因子的添加会显著影响家兔凝血时间,进一步验证了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血小板数量:我们通过调节血小板的含量进行实验,发现血小板数量的增加可以缩短家兔凝血时间,而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则会延长凝血时间。 讨论与分析: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家兔凝血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凝血因子的种类和血小板数量等。 2. 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凝血时间,这与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凝血反应相似。 3. 凝血因子的添加和血小板数量的变化,都会对家兔凝血时间产生显著影响,这进一步证明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实验结果为深入研究凝血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未来开展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结论: 通过家兔凝血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凝血机制,并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家兔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数量都是影响凝血时间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 篇一: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DIC。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DIC 的常用方法。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 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 1.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

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 离心管中注入%枸橼酸钠溶液。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DIC 模型:抽取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2ml以下。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其中一支试管吸入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实验):向吸取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

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 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枸橼酸钠溶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溶液。 实验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37℃电热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刻度离心管(2 支),试管(5支),移液器(100μl,1000μl),纱布。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现象记录 家兔皮下注射局麻药后,在皮下形成鼓包,经按摩揉动数分钟后,鼓包仍存在,局麻药未完全吸收。经家兔耳缘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引言: 家兔DIC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家兔血液凝固功能。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是一种病理性凝血状态,常见于严 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疾病中。本实验旨在观察家兔DIC发生的过程和相 关指标的变化。 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选取30只健康成年家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 2. 实验组处理:将实验组家兔注射一定剂量的内毒素,诱发DIC发生。 3. 对照组处理:对照组家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4. 实验指标测定:在实验开始前、注射内毒素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家兔血液 样本,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 实验结果: 1. 凝血时间(PT):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PT明显延长,且随着时间的推 移逐渐增长。对照组家兔的PT基本保持稳定。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APTT明显延长,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对照组家兔的APTT变化较小。 3. 血小板计数: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且呈现持续 性减少的趋势。对照组家兔的血小板计数基本保持稳定。 4. 纤维蛋白原(FIB):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FIB水平逐渐下降,且呈现持 续性减少的趋势。对照组家兔的FIB水平变化较小。

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家兔DIC模型的建立成功: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PT、APTT延长,血 小板计数和FIB水平下降,与DIC的临床特征一致,表明家兔DIC模型的建立 成功。 2. 凝血功能受损:DIC是一种病理性凝血状态,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PT 和APTT的延长表明凝血功能受到抑制,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3.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组家兔血 小板计数的持续下降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无法有效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4. 纤维蛋白原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质,实验组家兔FIB水平 的持续减少表明凝血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受到抑制,导致血液凝固功能降低。 结论: 通过家兔DIC实验,我们成功建立了家兔DIC模型,并观察到了与DIC相关的 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家兔DIC模型可用于研究DIC的发生机制和寻找 新的治疗方法。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DIC的分子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总结: 家兔DIC实验结果显示,内毒素注射后家兔出现了DIC的特征性变化,包括凝 血时间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下降和纤维蛋白原降低。这些结果为研究DIC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然而,还需要 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了解DIC的病理过程,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

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试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根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 c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试齐I」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刈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刈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田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加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 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外表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刈,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

2021年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原因 (一)试验目: 经过本试验来了解血液凝固基础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部分原因。 (二)试验对象: 家兔 (三)试验步骤: (略) (四)试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 试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 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血凝块, 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部分理化原因: 以下表9-1所表示。 表9-3 影响血凝部分理化原因试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 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 以下表9-2所表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 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 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一样路径: 内源性凝血路径和外源性凝血路 径。内源性凝血路径是由凝血因子? 开启, 参与血凝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 可被多种带负电荷物质等所激活, 如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路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凝血因子ⅲ所开启, 其它参与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路径或外源性凝血路径, 她们最终是使血纤维蛋白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试验中, 因为参与凝血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 所以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因为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 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 , 开启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终阶段时, 在凝血酶作用下, 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 形成纤维蛋白不停地交叉成网状结构, 把血液中全部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8’15’’ 2’15’’ 6’45’’ 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 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 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 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血液, 因为发生了上述血液凝固过程, 所形成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 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搅拌过杯内血液, 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 但所形成纤维蛋白却不停缠绕到毛刷上, 当杯内血液纤维蛋白原全部水解掉后, 形成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 这时血纤维只能网罗毛刷周围部分血细胞, 在毛刷上见有血凝块。经水漂洗后, 血细胞被冲走, 毛刷上剩下是白色细丝状纤维蛋白。搅拌后杯内血液因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 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 则搅拌后杯内血液不发生凝固。由此可见, 血液凝固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 就不会引发血液凝固。 在血液凝固两个过程中, 它们是有所不一样。二者关键区分以下表9-3所表示: 表 9-3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关键区分 区分点 开启凝血因子 x因子激活 参与凝血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理解血液凝固的根本过程及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 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外表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穿插成网状构造,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8’15’’ 2’15’’ 6’45’’ 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 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 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 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搅拌过的杯内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缠绕到毛刷上,当杯内血液的纤维蛋白原全部水解掉后,形成的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这时血纤维只能网罗毛刷附近的一些血细胞,在毛刷上见有血凝块。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毛刷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蛋白。搅拌后的杯内血液因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那么搅拌后的杯内血液不发生凝固。由此可见,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就不会引起血液凝固。 在血液凝固的两个过程中,它们是有所不同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表9-3所示:表9-3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 区别点 启动的凝血因子 x因子的激活 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 凝血时间内源性凝血 ? 需要?因子复合物数量多,且全部在血管中复杂慢、约数分钟外源性凝血ⅲ需要ⅲ因子复合物数量少,ⅲ因子在血管外,其余在血管内简单快、约几十秒钟 由上可知,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在实验结果表9-2中,第1、2试管都是由血小板、生理盐水和cacl2溶液组成的,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故其凝血过程为内源性凝血。而第3试管是由血小板、羊肺悬液和cacl2溶液组成。在第3试管中含有羊肺悬液,其内含有丰富的第ⅲ凝血因子。显然第3试管发生的血液凝固过程主要是外源性凝血途径。因此第3试管凝血时间最快。在第1、2试管中虽然所含成分一样,但血小板含量不一样,第1试管血小板含量高于第2试管。血小板对血液凝固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为:①血小板的质膜上吸附有许多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因子v、因子xi等。②其α颗粒中也含有许多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因子。③血小板因子为血液凝固过程提供磷脂外表,其激活后能加速血凝;同时其能对一些血凝因子具有保护作用,免受抗凝血酶ⅲ和肝素的破坏。可见,第1试管内因含有丰富的血小板,故其凝血时间比第2试管快。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实验2 急性DIC 实验时间:5月23日 【实验目的】 1、学习复制急性DIC动物模型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诊断DIC的常用方法及其意义。 3、结合实验和血液学指标测定结果,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实验对象】 家兔1只,雌(未孕)雄均可。体重~kg。 【药品和试剂】 1%普鲁卡因、%枸椽酸钠液、2%兔脑粉浸出液(临用时配制)、饱和氯化钠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液。 【实验器材】 兔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包括手术刀、普通剪刀、眼科剪刀、止血钳)、电热恒温水浴箱、台式离心机、721分光光度计、秒表、刻度离心管(10ml)、试管(13×75mm、15×100mm)、刻度吸管(2ml、5ml)、试管架、微量定量移液器(10µl、50µl、500µl)、橡皮吸球、乳胶滴管、玻片、棉球、纱布、颈动脉插管(硅胶管)2根、动脉夹,注射器。 【实验方法】 1、将家兔仰位固定兔台、颈部剪毛、皮下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作正中纵切口(约3~4cm左右),常规暴露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夹闭;在结扎线下方剪口插入硅胶管并固定,松夹放血7ml至盛有%枸椽酸钠液2ml的10ml刻度离心管中,立即混匀离心(3000rpm,5分钟),分离血浆,备作纤维蛋白原定量与3P试验。再松动动脉夹放血2~3滴于洁净玻片上,作凝血时间测定。 2、复制DIC模型:用10ml注射器吸取2%兔脑粉浸液,按3ml/kg的量缓慢(以每分钟2ml的速度为宜)注入家兔耳缘静脉内,同时观察其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躁动不安,即停止注射,速行第二次采血(方法同1),如未出现反应可注射毕后采血。重复上述各项指标测定。 4、整理并分析实验结果。 【附录】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浙江大学0 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A 班4 组** 1 目的 1.1学习家兔麻醉及颈动脉采血的方法 1.2学习凝血时间测定方法 1.3 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 1.4 理解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2 结果与分析 图1 2.1 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对照组空管内血液发生凝固,而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竹签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竹签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图1)。 机制:由于竹签表面带有负电荷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 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罗于其中,从而使 血液发生凝固。搅拌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 缠绕到竹签上。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竹签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 蛋白。搅拌后的杯内血液因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则搅 拌后的杯内血液不发生凝固。由此可见,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 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就不会引起血液凝固。 2.2 观察影响血凝的理化因素 采用校正的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凝血时间方差不齐,组间差异显著(***)说明组间凝血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继续两两比较如下 显著性空管0 石蜡1 棉花2 冰水3 肝素4 草酸钾5 肺组织浸液6 空管0 p>0.05p>0.05p>0.05p>0.05p>0.05* 石蜡1 p>0.05p>0.05p>0.05p>0.05*** 棉花2 ***** 冰水3 p>0.05 p>0.05 *** 肝素4 p>0.05*** 草酸钾5 *** 肺组织浸液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