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实验2 急性DIC

实验时间:5月23日

【实验目的】

1、学习复制急性DIC动物模型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诊断DIC的常用方法及其意义。

3、结合实验和血液学指标测定结果,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实验对象】

家兔1只,雌(未孕)雄均可。体重~kg。

【药品和试剂】

1%普鲁卡因、%枸椽酸钠液、2%兔脑粉浸出液(临用时配制)、饱和氯化钠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液。

【实验器材】

兔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包括手术刀、普通剪刀、眼科剪刀、止血钳)、电热恒温水浴箱、台式离心机、721分光光度计、秒表、刻度离心管(10ml)、试管(13×75mm、15×100mm)、刻度吸管(2ml、5ml)、试管架、微量定量移液器(10µl、50µl、500µl)、橡皮吸球、乳胶滴管、玻片、棉球、纱布、颈动脉插管(硅胶管)2根、动脉夹,注射器。

【实验方法】

1、将家兔仰位固定兔台、颈部剪毛、皮下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作正中纵切口(约3~4cm左右),常规暴露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夹闭;在结扎线下方剪口插入硅胶管并固定,松夹放血7ml至盛有%枸椽酸钠液2ml的10ml刻度离心管中,立即混匀离心(3000rpm,5分钟),分离血浆,备作纤维蛋白原定量与3P试验。再松动动脉夹放血2~3滴于洁净玻片上,作凝血时间测定。

2、复制DIC模型:用10ml注射器吸取2%兔脑粉浸液,按3ml/kg的量缓慢(以每分钟2ml的速度为宜)注入家兔耳缘静脉内,同时观察其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躁动不安,即停止注射,速行第二次采血(方法同1),如未出现反应可注射毕后采血。重复上述各项指标测定。

4、整理并分析实验结果。

【附录】

1、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放血2~3滴于洁净玻片上,同时按动秒表,用清洁废针头挑拨血滴,见有明显血丝出现,迅即停表,记录时间。

2、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饱和盐水法):取15×100mm 试管一支,置样本血浆,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立即混匀,于37℃水浴中孵育3分钟取出,再混匀后以721分光光度计,520nm 滤光板比浊,读取光密度值;以生理盐水替代饱和氯化钠液作同样操作后为空白对照管调零,测出光密度,按下式计算;

)/(10005

.0dl mg 纤维蛋白原测定管光密度值=⨯ 3、3P 试验:取13×75mm 试管一支,置血浆,加入1%鱼精蛋白液,轻轻摇匀,于37℃水浴中15分钟后取出,于黑色背景下观察,如见絮状沉淀或胶冻状即为阳性,清澈则为阴性。

【实验结果】

组别

CT(min) 3P test OD 520nm Fbg(mg/dl) OD 520nm Fbg(mg/dl)

正常 注射后 正常 注射后 N 测 D 测 1

/ / / / / / / / 2

1’32 6’18 - - 372 190 3

0’22 1’22 - + 410 186 4 0’55 0’50/1’40 -

+++ 496 224/232

5 1’20 2’20 - +++ 240 204

6 0’24 / - - 462 84

【讨论】

1、家兔实验性DIC的致病原因:

兔脑脊液属于组织因子,大量的兔脑脊液静脉注射后,激活家兔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依次激活凝血因子FIX,FVIII,FX等和凝血酶,从而使血小板聚集,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促进凝血。此外,凝血酶反馈性激活FIX,FX,FXI,FXII等,扩大凝血反应。此为高凝期,微循环易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大量凝血酶的激活和微血栓的形成,大量消耗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可能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造成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不平衡,血液处于消耗性低凝期,有明显出血症状。

DIC时产生的大量凝血酶和FXIIa等激活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纤溶酶,导致纤溶亢进,形成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抗凝作用明显,为继发性纤溶亢进,此时出血十分显著。(厉彬杰)

2、CT测定的原理:新鲜血液离体后,因子被异物表面(玻璃)激活,启动了内源性凝

血。由于血液中含有内源性凝血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血小板及钙离子,血液则发生凝固。

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时间(clotting rime,CT)。

3、由实验结果分析,

发生DIC后,凝血时间变长。

机制: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使得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Ⅴ、FⅧ、FⅩ及血小板明显减少,使凝血过程发生障碍。

纤溶系统激活:血液中FⅫ激活的同时,激肽系统也被激活,产生缓激肽酶,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激活纤溶系统。纤溶酶除了可使纤维蛋白降解外,还可水解凝血因子,如:FⅤ、FⅧ、凝血酶、FⅫ等,使凝血功能发生障碍,使得凝血时间变长。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形成: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使纤溶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最终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溶系统激活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裂解出纤维肽A和纤维肽B,余下片段为X片段,继续被分解为D片段和Y片段,Y片段可继续分解为D和E片段。如果纤维蛋白原先经凝血酶作用为纤维蛋白,纤溶酶再分解纤维蛋白,则可使其分解为X’、Y’、D’、E’及各种二聚体、多聚体等片段。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如:X、Y、D 片段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集,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此外,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

结合,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

发生DIC后,有些组3P实验呈强阳性,有些阳性不强或阴性。

机制: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鱼精蛋白可与FDP结合,将其加入患者血浆后,血浆中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与FDP分离后彼此聚合,形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在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由于纤溶系统激活,产生大量纤溶酶。纤溶酶大量降解纤维蛋白多聚体,产生大量FDP。FDP与sFM在血浆中可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不会降解。加入鱼精蛋白后,可溶性复合物解离,游离出的FM便会相互聚合形成不溶性的肉眼可见的颗粒状、絮状或胶冻状沉淀,因此可观察到阳性反应。

出现阴性结果的原因:由于DIC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导致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及多聚体,因此3P实验应该可见沉淀,呈阳性。到实际上未能观察到阳性反应,可能为采血时家兔已处于DIC中晚期,sFM也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成FDP,而3p实验要求较大分子量的FDP或sFM,因此未能形成沉淀。

发生DIC后,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机制: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使纤溶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最终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溶系统激活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裂解出纤维肽A和纤维肽B,余下片段为X片段,继续被分解为D片段和Y片段,Y片段可继续分解为D和E片段。如果纤维蛋白原先经凝血酶作用为纤维蛋白,纤溶酶再分解纤维蛋白,则可使其分解为X’、Y’、D’、E’及各种二聚体、多聚体等片段。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如:X、Y、D片段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集,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此外,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DIC晚期,纤溶系统激活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因此,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分期及治疗:

高凝期:又称弥漫性微血栓形成期。病初,机体的凝血活性增高,以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点,加之血小板的粘附性增高,各脏器微循环可有严重程度不同的微血栓形成。因此,该期治疗应在于抑制广泛性微血栓形成,防止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即治疗以抗凝为主。

消耗性低凝期:该期主要特点为大量凝血因子的持续消耗和血小板的减少,且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因此会出现严重程度不等的出血症状,也可能有休克或某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该期微血栓形成仍在进行,抗凝治疗仍然非常重要,但因凝血因子的进行性消耗,故应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该期微血栓形成已基本停止,主要特点为继发性纤溶亢进。大多有严重程度不同的临床出血症状,严重病人有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临床

症状。若临床确认纤溶亢进是出血首要原因,则可适量应用抗纤溶药物,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也应积极补充。

5、DIC的治疗:

DIC早期(弥漫性微血栓形成期)以微血栓形成为主,此期治疗目的在于抑制广泛性微血栓形成,防止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因此治疗以抗凝为主。

DIC中期(消耗性低凝期)此期微血栓形成仍在进行,抗凝治疗仍然必不可少,但因凝血因子进行性消耗,临床中引发出血情况,故在充分抗凝基础上,应进行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

DIC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此期微血栓形成已基本停止,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要矛盾。若临床确认纤溶亢进是出血首要原因,则可适量应用抗纤溶药物,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也应积极补充。

6、实验中出现失误,动脉夹松掉大量出血,导致兔子提前死亡。实验中出现这种情况时,应立即找到出血原因,如本实验中应重新夹好动脉夹,使实验得以继续进行

7、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加上广泛出血造成的血容量减少等因素,使心输出量减少, 加重微循环障碍而引起休克。DIC形成过程中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激肽、补体C3a和C5a),造成微血管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高,回心血量减少。

预防和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是防治DIC的根本措施。采用扩充血容量、解除血管痉挛等措施及早疏通阻塞的微循环。在高凝期可应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等阻止凝血过程的发动与进行,预防新血栓的形成。出血倾向十分严重的病人,可输血或补充血小板等凝血物质以及使用纤溶抑制剂。

8、注意事项

采血时不得将动脉夹移开,以免放血后不能及时

夹闭动脉造成放血过量和失血。

采集抗凝血需掌握好血液:抗凝剂之比例(1:9)并充分混匀(颠倒混匀)。

注射兔脑浸液前,要做好第二次采血的一切准备工作,如换好新的动脉插管(因原来插管内可能已有血栓阻塞),或向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

注射兔脑浸液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要缓慢推注(<2m1/min),同时密切注意家兔反应,如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和躁动不安,应立即放血。

【结论】

在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血液的凝血时间变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3P试验阳性。

在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晚期,由于sFM被分解,3P试验阴性。

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三 重症急救——失血性休克及抢救 报告人:徐子岩 实验名称:失血性休克 实验时间:2017年5月25日14:00-22:00 实验地点:仙林基础医学楼机能学实验室 实验人员:主管——邢思妍 主操作人——许雅丽 仪器监护——杨雪 助手——徐子岩 实验目的: 1.学习动脉插管测量和记录动脉血压并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动脉血压的调节作用。 2.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并分析抢救措施。 3.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过程中动物的代谢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 4.观察不同药物对动物血压指标的影响,并学习其作用机制。 实验材料: [动物] 新西兰纯种白兔 [药品] 20%乌拉坦、利多卡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125U/ml肝素溶液、1%普鲁卡因,7.5%高渗盐水、5%葡萄糖、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佩尔(乌拉地尔),硝酸甘油注射液。 [器材] 手术器械,注射器(1ml、5ml、10ml),动脉插管,压力换能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呼吸机。针头(9号、16号)、头皮针、动脉导管、气管插管、兔手术台、听诊器、压力换能器、HX200型呼吸流量换能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输血输液装置、微循环观察装置。 实验步骤: 动物体征:体重1.92kg,排便量大,难麻。 1. 家兔称重后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按5ml/kg)麻醉。待动物麻醉后,于仰卧位固定在兔手术台上。 2.连接心电电极,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中记录心电图。 3.手术局部剪毛,颈前正中切开皮肤6-8cm,直至下颌角上1.5-2cm,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气管及与气管平行的左右血管神经鞘,细心分离一侧鞘膜内的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在气管下穿两根粗结扎线备用。 4.全身肝素化:经耳缘静脉注射125U/ml的肝素1ml/Kg进行全身肝素化。 5.结扎左颈总动脉远心端,做左颈动脉插管,将导管与动脉结扎固定,接上压力换能器,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中记录血压。 6.行右颈静脉插管,连接输液器,按5-6滴/分钟输入生理盐水,保持输液管道畅通。7.在环状软骨下约1cm处做倒T型剪口,清除气管切口及气管里的血液和分泌物,插入气管插管并结扎固定。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中记录呼吸流量。 8.监测正常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用听诊器听心音强度、肺部呼吸音等。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9. 暴露小肠襻:在腹部左侧距中线5cm处剪毛,做长度约6cm的纵行切口,打开腹腔。将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 ——2011302280083 潘晴【实验目的】 1、了解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并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 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 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救治措施。 【实验原理】 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期)。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状态。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器材】 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手术器械、输液装置、尿量测定装置、量筒、注射器、针头、20%乌拉坦、1%肝素、1%NA、生理盐水。 【观察指标】 动脉血压(BP) mmHg O 中心静脉压(CVP) cmH 2 呼吸(R)频率、幅度 尿量(U) ml/10min

【实验步骤】 1、称重麻醉:(乌拉坦5ml/kg); 2、固定备皮:仰卧固定,颈部和腹部剪毛备皮; 3、血管分离: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外V和左侧颈总A,穿双线备用; 4、荷包缝合:切口部位: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3-5cm内,正中切口; 5、肝素抗凝:(耳缘V,1ml/kg)排净空气,尽量靠近远心端,回抽有血;了 6、血管插管: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 7、呼吸装置: 胸腹部正中皮肤呼吸最明显处,穿单线固定,并连于张力传感器; 8、 0.01%AD(0.2ml)第一次记录 9、复制休克(40mmHg,30min)第二次记录 10、注射NA(耳缘注射,1ml/kg)第三次记录 11、静脉补液(40~60滴/分)第四次记录 【注意事项】 1、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吸。 2、牵拉肠袢要轻,以免引起创伤性休克。 3、动、静脉导管,事先用肝素充盈,排除空气。导管插入后,再推入少量的肝素抗凝,防止导管前端堵塞;静脉导管插入后可缓慢滴注生理盐水保持管道通畅。放血后也应及时往动脉导管内推注肝素。 4、血管插管时,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颈外V:先夹闭近心端,后结扎远心端,插入4-5cm;颈总A:先结扎远心端,后夹闭近心端,插入2-4cm。剪口部位尽量靠近远心端,成45度角朝向近心端剪开小口,约为管径的1/3-2/3,插管方向朝向近心端。 5、输液时应注意三通管的使用,输液装置只能单向与静脉导管相通,不能在输液的同时测中心静脉压。要观察中心静脉压时,需关闭输液通道,使换能器与静脉导管单向相通。 6、第一次实验记录:动物稳定10min后,记录正常状态下; 7、第二次实验记录:颈总A插管的三通开关处断续放血,血压维持于40mmHg 左右20-30min,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每放血10ml即关闭开关,监测BP变化;血压维持于40mmHg 时,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变化(重点记录BP上升的最高值及变化时间)。 8、第三次实验记录:休克动物的抢救措施一:耳缘V缓注1% NA(1ml/kg),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变化(重点记录BP上升的最高值及变化时间)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实验二十六家兔失血性休克 一:实验目的 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家兔模型;观察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 二:实验方法 通过对比同一只家兔正常时和大量失血时的角膜反射、血压、心跳频率、呼吸频率、呼吸幅度以及红细胞压积来观察失血性休克时机体的变化。 三:实验步骤 1.取健康家兔一只称重、固定,用1%普鲁卡因溶液皮下浸润麻醉颈部和股三角区动脉搏动明显部位,分离颈总动脉和股动脉,在两动脉下穿双线备用 2.耳缘静脉注射1%肝素溶液1.5ml/Kg 3.颈总动脉插管以及股动脉插管,股动脉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以备放血用 4.观察正常时的各项指标,同时用比积管取一管血作为正常红细胞压积测定 5.从股动脉大量放血,直至血压降至正常血压一半,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10min后再次从股动脉取血做红细胞压积测定,将两管置于离心机,4000r/min,离心5min,读数。读数时注意取斜面最高点和最低点数值之和的一半。单位为ml%,读数结果乘以二才为最终结果 6.大量放血后15min时观察各项指标

四:实验结果 正常时: 大量失血后即刻: 大量失血十五分钟后:

家兔失血性休克结果 家兔失血性休克时,嘴唇发绀 五:讨论 1.为何大量放血后家兔血压会下降?之后血压又有所回升? 在突然对家兔实施大量放血时,家兔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急

剧下降,导致心脏搏出量快速降低,血压也就急剧下降,虽然经过代偿作用后,心率、外周阻力以及循环血量等发生变化,但是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在大量出血时作用很小,因此代偿作用也弥补不了因血容量降低而引起的血压急剧降低。 血容量减少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学,同时还有许多缩血管体液因子参与,共同起到缩血管作用,同时儿茶酚胺可作用于β受体,使微循环动-静脉短路开放,真毛细血管网血流量明显减少,同时伴随着“自身输血”和“自身输液”作用,使得血压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升于,但并不能回复到正常水平。2.为何在大量失血后家兔心率会加快? 大量失血后家兔血容量降低,引起回心血量降低,导致心脏搏出量快速降低,动脉血压降低,从而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心脏β1受体,产生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 3.为什么大量失血后家兔呼吸会加深加快? 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肺部小血管收缩,而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更为明显,使肺部毛细血管处于“少灌多流”的状态,使得血液与肺泡氧交换不充分,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塔潴留,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同时由于失血过多,组织缺氧,导致组织无氧酵解增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堆积,使血液氢离子浓度上升,也会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4.为什么大量失血后角膜反射正常?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家兔DIC实验报告结果 引言: 家兔DIC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家兔血液凝固功能。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是一种病理性凝血状态,常见于严 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疾病中。本实验旨在观察家兔DIC发生的过程和相 关指标的变化。 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选取30只健康成年家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 2. 实验组处理:将实验组家兔注射一定剂量的内毒素,诱发DIC发生。 3. 对照组处理:对照组家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4. 实验指标测定:在实验开始前、注射内毒素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家兔血液 样本,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 实验结果: 1. 凝血时间(PT):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PT明显延长,且随着时间的推 移逐渐增长。对照组家兔的PT基本保持稳定。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APTT明显延长,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对照组家兔的APTT变化较小。 3. 血小板计数: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且呈现持续 性减少的趋势。对照组家兔的血小板计数基本保持稳定。 4. 纤维蛋白原(FIB):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FIB水平逐渐下降,且呈现持 续性减少的趋势。对照组家兔的FIB水平变化较小。

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家兔DIC模型的建立成功: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PT、APTT延长,血 小板计数和FIB水平下降,与DIC的临床特征一致,表明家兔DIC模型的建立 成功。 2. 凝血功能受损:DIC是一种病理性凝血状态,实验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PT 和APTT的延长表明凝血功能受到抑制,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3.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组家兔血 小板计数的持续下降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无法有效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4. 纤维蛋白原降低: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质,实验组家兔FIB水平 的持续减少表明凝血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受到抑制,导致血液凝固功能降低。 结论: 通过家兔DIC实验,我们成功建立了家兔DIC模型,并观察到了与DIC相关的 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家兔DIC模型可用于研究DIC的发生机制和寻找 新的治疗方法。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DIC的分子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总结: 家兔DIC实验结果显示,内毒素注射后家兔出现了DIC的特征性变化,包括凝 血时间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下降和纤维蛋白原降低。这些结果为研究DIC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然而,还需要 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了解DIC的病理过程,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家兔实验报告

家兔实验报告 家兔实验报告 引言: 家兔是一种常见的宠物,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本次实验旨在探 究家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生理反应,以期对家兔的行为习性和适应能 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一:家兔的社交行为观察 在实验室中,我们将一只家兔放入一个空旷的笼子中,并观察其在不同情境下 的社交行为。首先,我们将另一只家兔放入笼子中,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家兔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好奇和警惕,它们会相互嗅探、触碰,并进 行轻微的互动。这表明家兔具有一定的社交行为,并且对同伴的存在产生兴趣。接着,我们将一只陌生的家兔放入笼子中,观察其与实验家兔的反应。实验家 兔表现出明显的警戒和攻击行为,试图驱逐陌生家兔。这显示了家兔在面对陌 生环境或陌生伙伴时的防御本能。然而,当陌生家兔表现出服从和退缩的姿态时,实验家兔的攻击行为逐渐减弱,最终停止。这暗示了家兔在社交行为中也 存在一定的协调和适应能力。 实验二:家兔的运动行为观察 为了了解家兔的运动行为,我们设计了一个迷宫实验。在实验中,我们将家兔 放入一个迷宫中,并记录其在不同迷宫通道中的行为表现。结果显示,家兔表 现出了较高的活跃性和探索欲。它们会迅速适应迷宫环境,并寻找出口。在迷 宫的选择过程中,家兔表现出了较高的智慧和记忆力,能够记住正确的路径, 并尽快找到出口。这表明家兔在运动行为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实验三:家兔的生理反应观察 为了了解家兔在不同刺激下的生理反应,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理监测实验。 首先,我们测量了家兔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体温变化。结果显示,家兔在较高 温度下会出现明显的体温升高,而在较低温度下会出现体温降低的情况。这表 明家兔具有一定的体温调节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 接着,我们观察了家兔在受到声音刺激时的生理反应。结果显示,家兔在听到 较大声音时会出现明显的惊吓和紧张表现,例如耳朵竖立、身体僵硬等。这表 明家兔对声音刺激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并会做出相应的生理反应。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家兔的行为习性和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家兔表 现出了一定的社交行为,对同伴和陌生环境都会产生特定的反应。在运动行为中,家兔表现出了较高的活跃性和探索欲,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生理反应方面,家兔能够适应不同的温度环境,并对声音刺激表现出敏感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仅仅是对家兔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初步观察,还需 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来全面了解家兔的行为特征和适应能力。希望本次实验 能为家兔的保护和饲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家兔实验报告

家兔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家兔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家兔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和生理反应,以了解家兔的适应能力和响应机制。 实验方法: 1. 实验前准备:选择健康的家兔作为实验对象,保证实验环境为安静、舒适且没有干扰因素。 2. 分组实验:将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3. 实验条件:实验组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实验,如高温、低温、噪音等环境刺激;对照组保持正常环境。 4. 实验内容: a. 行为观察:记录家兔的行为表现,如活动程度、食欲、睡 眠等。 b. 生理指标测量:测量家兔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 指标。 5. 实验时间: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一定时间的观察,如1小时、6小时或24小时。 6. 数据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行为表现和生理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高温环境下,家兔的活动程度减少,食欲下降,呼吸频率增加等。 2. 低温环境下,家兔会寻找温暖的地方躲避,活动程度可能增加,体温可能下降。 3. 噪音刺激会引起家兔的警觉性增加,可能导致心率加快和活动程度增加。 结论:家兔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对环境刺激作出相应的行为和生理反应。高温、低温和噪音等环境刺激能够明显影响家兔的行为和生理指标。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观察家兔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探索了家兔的适应能力和响应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家兔对不同环境刺激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生理反应。通过这些观察和测量,我们对家兔的行为和生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一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家兔的生态和生理特点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同时,实验中的观察和测量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动物的行为研究和动物福利评估等领域。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家兔模型;观察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 二:实验方法 通过对比同一只家兔正常时和大量失血时的角膜反射、血压、心跳频率、呼吸频率、呼吸幅度以及红细胞压积来观察失血性休克时机体的变化。 三:实验步骤 1.取健康家兔一只称重、固定,用1%普鲁卡因溶液皮下浸润麻醉颈部和股三角区动脉搏动明显部位,分离颈总动脉和股动脉,在两动脉下穿双线备用 2. 耳缘静脉注射1%肝素溶液Kg 3.颈总动脉插管以及股动脉插管,股动脉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以备放血用 4.观察正常时的各项指标,同时用比积管取一管血作为正常红细胞压积测定 5.从股动脉大量放血,直至血压降至正常血压一半,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10min 后再次从股动脉取血做红细胞压积测定,将两管置于离心机,4000r/min,离心5min,读数。读数时注意取斜面最高点和最低点数值之和的一半。单位为ml%,读数结果乘以二才为最终结果 6.大量放血后15min时观察各项指标四:实验结果 正常时: 大量失血后即刻:

大量失血十五分钟后: 家兔失血性休克结果 家兔失血性休克时,嘴唇发绀 五:讨论 1.为何大量放血后家兔血压会下降?之后血压又有所回升? 在突然对家兔实施大量放血时,家兔血容量降低,回心血量急剧下降,导致心脏搏出量快速降低,血压也就急剧下降,虽然经过代偿作用后,心率、外周阻力以及循环血量等发生变化,但是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在大量出血时作用很小,因此代偿作用也弥补 不了因血容量降低而引起的血压急剧降低 血容量减少引起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学,同时还有许多缩血管体液因子参与,共同起到缩血管作用,同时儿茶酚胺可作用于B受体,使微循环动-静脉短路开放,真毛细血管网血流量明显减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实验2 急性DIC 实验时间:5月23日 【实验目的】 1、学习复制急性DIC动物模型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诊断DIC的常用方法及其意义。 3、结合实验和血液学指标测定结果,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实验对象】 家兔1只,雌(未孕)雄均可。体重~kg。 【药品和试剂】 1%普鲁卡因、%枸椽酸钠液、2%兔脑粉浸出液(临用时配制)、饱和氯化钠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液。 【实验器材】 兔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包括手术刀、普通剪刀、眼科剪刀、止血钳)、电热恒温水浴箱、台式离心机、721分光光度计、秒表、刻度离心管(10ml)、试管(13×75mm、15×100mm)、刻度吸管(2ml、5ml)、试管架、微量定量移液器(10µl、50µl、500µl)、橡皮吸球、乳胶滴管、玻片、棉球、纱布、颈动脉插管(硅胶管)2根、动脉夹,注射器。 【实验方法】 1、将家兔仰位固定兔台、颈部剪毛、皮下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作正中纵切口(约3~4cm左右),常规暴露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夹闭;在结扎线下方剪口插入硅胶管并固定,松夹放血7ml至盛有%枸椽酸钠液2ml的10ml刻度离心管中,立即混匀离心(3000rpm,5分钟),分离血浆,备作纤维蛋白原定量与3P试验。再松动动脉夹放血2~3滴于洁净玻片上,作凝血时间测定。 2、复制DIC模型:用10ml注射器吸取2%兔脑粉浸液,按3ml/kg的量缓慢(以每分钟2ml的速度为宜)注入家兔耳缘静脉内,同时观察其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躁动不安,即停止注射,速行第二次采血(方法同1),如未出现反应可注射毕后采血。重复上述各项指标测定。 4、整理并分析实验结果。 【附录】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实验报告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 ——《医学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 作者:Aspirin 实验日期:2013年12月18日 院系:第一临床医学院 专业:临床医学

【实验题目】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 【实验目的】 1.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 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过程中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 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治疗方案 【实验原理】 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大出血、创伤、中毒、烧伤、窒息、感染、过敏、心脏泵功能衰竭等,以机体微循环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超过总血量的25%~30%,超出机体代偿的能力,即可引起心排血量和平均动脉压下降而发生休克。 根据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或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休克中期(可逆性失代偿期或微循环瘀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不可逆性失代偿期或微循环衰竭期)。但依失血程度及速度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必要是可予抗炎等治疗。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 家兔(体重2.0kg以上) 2.器材与药品 器材:兔手术台、婴儿秤、兔用器械1套、动脉导管、三通管、气管插管、体温计、注射器(1ml、10 ml 、50 ml)、输液装置、丝线(7#、1#)、 纱布、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 药品:25%乌拉坦溶液、肝素生理盐水、1%普鲁卡因 3.方法与步骤 ①麻醉固定 家兔称重后,25%乌拉坦溶液按4ml/kg剂量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减去手术部位被毛。 ②颈部手术 从甲状软骨向下作5cm长的颈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外静脉、左侧颈总动脉和气管,穿线备用。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 篇一: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 DIC。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 DIC 的常用方法。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 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 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 1.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

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 离心管中注入%枸橼酸钠溶液。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 DIC 模型:抽取 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 2ml以下。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其中一支试管吸入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实验):向吸取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

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 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 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枸橼酸钠溶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溶液。 实验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37℃电热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刻度离心管(2 支),试管(5支),移液器(100μl,1000μl),纱布。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现象记录 家兔皮下注射局麻药后,在皮下形成鼓包,经按摩揉动数分钟后,鼓包仍存在,局麻药未完全吸收。经家兔耳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