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兔血液凝固

家兔血液凝固

不同因素对家兔血液凝固的影响

摘要 目的 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探究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 采用颈动脉放血取血,用不同因素处理各试管血液,记录凝血时间。结果 试管中放有肺组织浸液的先发生凝血反应,其次是放有少许棉花的试管中的血液发生凝固,再是放有生理盐水的血液发生凝固,其他因素作用下的家兔血液在试验结束仍然没有发生凝血反应。结论 少量生理盐水、少许棉花、肺组织浸液能够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凝血时间。液体石蜡、草酸钾、冰块、肝素能够减慢凝血过程,延长凝血时间。

关键词 家兔;血液凝固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家兔。

1.2. 实验仪器:兔手术台,常规手术器械,注射器,小烧杯,试管架,试管,动脉夹,动

脉插管,秒表。

1.3. 实验药品和试剂:石蜡油,冰块,肝素,草酸钾溶液,肺组织浸液,氨基甲酸乙酯,

生理盐水。

1.4. 实验方法

1.4.1麻醉固定

家兔称重后,按1g/kg 体重剂量耳缘静脉注射200g/L 氨基甲酸乙酯。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1.4.2颈部手术

剪去颈前被毛,颈前正中切开皮肤6~7cm,直至下颌角上1.5cm,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左、右颈总动脉鞘。用玻璃分针分离出两侧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在一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并在动脉下面预先穿一细线备用。用眼科剪在靠近结扎处动脉壁上剪一“V ”字形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颈总动脉内,结扎导管以备取血。

1.4.3取8支试管,按下表准备不同的实验条件

表1-1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1.4.4取血

试管

编号 实验条件 凝血时间(秒)

每管加血2ml 1 NaCl 0.1 ml (室温24)

2 放棉花少许 3

石蜡油涂管内壁 4

冰浴 5

肝素1ml 6

2﹪草酸钾0.1ml 7 肺组织浸液0.1ml

开动脉夹,每管加入血液2 ml 。

1.4.5记录凝血时间

每个试管加血2 ml 后,即刻开始计时,每隔壁15 s 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再流动为止,记录所经历的时间。5、6、7号试管加入血液后,用拇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颠倒两次,使血液与药物混合。

2. 结果

3. 讨论

血液凝固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在组织因子参与下的血凝过程。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接触而启动。当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时,首先是F Ⅻ结合到异物表面,并被激活为F Ⅻa 。F Ⅻa 的主要功能是激活F Ⅺ成为F Ⅺa ,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成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又称组织因子途径。组织因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数组织细胞。在生理情况下,直接与循环血液接触的血细胞和内皮细胞不表达组织因子,但约有0.5%的F Ⅶ处于活化状态(F Ⅶa )。当血管损伤时,暴露出组织因

子,后者与F Ⅶa 结合而形成F Ⅶa —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在磷脂和Ca 2+存在的情况

下迅速激活F Ⅹ生成F Ⅹa 。

试管

编号 实验条件 凝血时间(秒)

每管加血2ml 1 NaCl 0.1 ml (室温24) 1184

2 放棉花少许 97

3 石蜡油涂管内壁 在2252秒之内不凝

4 冰浴 在2252秒之内不凝

5 肝素1ml 在2252秒之内不凝

6 2﹪草酸钾0.1ml 在2252秒之内不凝

7 肺组织浸液0.1ml 61

由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所生成的FⅩa,在Ca2+存在的情况下可与FVa在磷脂膜表面形成FXa—FVa—Ca2+—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原复合物,进而激活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作用下激活成为凝血酶。

1、加入生理盐水稀释了血液,使凝血酶的浓度降低,延长了血液凝固的时间

2、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表面,容易使血小板发生黏着、聚集,然后发生解体,释放许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子;另外棉花含许多带负电荷的植物纤维,也能激活凝血因子XⅡ,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因此放有棉花的试管血液凝固加快。

3、由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黏着,即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另外石蜡油为绝缘体,其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不利于凝血因子XⅡ的激活,因此血液凝固比放有棉花的试管慢,也比正常对照组慢。

4、血液凝固的过程由许多蛋白质酶的参与,所以当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减弱,因此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长时间不凝固,此即低温影响了凝血酶的活性有关。

5、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是机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等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是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抑制或失活,从而达到抗凝的作用。肝素则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结合,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使血管内壁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作用。因此在试管内放入肝素时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6、凝血过程中Ca2﹢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其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许多环节,当血液中没有Ca2﹢时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在试管中加入草酸钾之,由于草酸钾与Ca2﹢发生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是血液中没有Ca2﹢,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7、肺组织浸出液中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Ⅲ,易通过外源性哪些途径迅速发生凝血反应,因此加肺组织浸出液的试管血液凝固发生最快。

4.结论

加了肝素、草酸钾等抗凝剂的试管,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现象。温度对血液凝固也有影响,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凝固也明显减慢,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现象。棉花和石蜡油是观察血液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显示血液中有棉花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并涂石蜡油润滑是试管壁的快。加肺组织浸液的试管血凝最快,加生理盐水的试管比正常血凝稍微加快,但差别不是很大。

5.参考文献

[1]朱大年.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3-69

家兔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家兔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家兔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引言: 血液凝固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它在维持血管完整性和止血方面起着 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血液凝固过程,我们进行了一项家兔血液凝固实验。本报告旨在详细描述实验步骤、结果和讨论,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家兔血液凝固过程,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试管、止血带、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2. 实验步骤: a. 选择一只健康的家兔,确保它处于安静状态。 b. 用止血带约束家兔的前腿,以便容易抽取血液。 c. 用消毒酒精擦拭家兔的耳朵,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d. 使用注射器从家兔的耳朵上抽取适量的血液,并将其转移到试管中。 e. 在试管中观察血液的凝固过程。记录凝固开始的时间,并定期观察血液的 状态。 f. 使用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现象: 1. 血液凝固的开始:家兔血液在接触到空气后很快开始凝固,凝固时间约为2- 3分钟。

2. 凝固过程的变化:血液逐渐由液态变为凝固状态,形成了血块。 3. 血小板的变化: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血小板数量的显著增加,并且它们聚集在血块周围。 讨论和解释: 1. 凝固开始的时间:家兔血液相对较快地开始凝固,这可能是由于家兔的血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它们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血小板的作用: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它们在血液凝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血栓,从而阻止出血。 3. 血液凝固的调节: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系列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机体能够通过激活和抑制凝血因子来维持血液凝固的平衡。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疾病。 结论: 通过家兔血液凝固实验,我们对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因子的活化在血液凝固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血液凝固的调节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血液凝固实验

姓名:吴海林(0106)杨秀芳(0107) 小组号:第一大组第二小组 小组人员:吴海林、杨秀芳、陈坤、陈炳光、龚意珍日期:2012年9月20日 室内温度:25℃湿度:58 大气压强:标准大气压 一、实验名称:血液凝固 二、实验目的: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对象:家兔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略) 五、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发现静置杯内的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经搅拌过后,毛刷上见到凝固的血块,用水冲洗后发现毛刷上有白色的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表1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条件凝血时间 粗糙面棉花少许5分4秒 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表面>20分 温度37℃3分4秒 浸在盛有碎冰块的烧杯中>20分 肝素8U(加血后摇匀)>20分

草酸钾1~2mg(加血后摇匀)>20分 从表1可以看出:在粗糙面对比实验中,加有棉花的试管血液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已凝固,而用石蜡油润滑过的试管中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在温度对比的实验中,水浴37℃试管中的血液凝固较快,而在0℃中水浴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血液中加入肝素和草酸钾的实验均是实验时间到了20分钟了还未见凝固。 3、观察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过程: 表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观察 试剂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 富血小板血浆0.2ml 少血小板血浆0.2ml 0.2ml 生理盐水0.2ml 0.2ml 兔脑粉悬液0.2ml 0.025mol/LCaCl20.2ml 0.2ml 0.2ml 血浆凝固时间3分15秒5分15秒1分 从表2可以看出:三支试管中第三支凝固时间最短然后到第一支,最后才是第二支。 七、实验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浆与组织中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

实验7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7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 【摘要】 目的 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加深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方法 往加了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棉花、石蜡、肝素、草酸钾和放在室温、冰块里的8支试管里加等量的家兔血液,分别记录凝血时间。 结果 血液凝固的顺序分别为加了棉花的试管,肺组织浸液的试管,生理盐水的试管,室温的试管,涂了了石蜡的试管,放在冰块里,加了肝素和草酸钾的血液在一个小时内未见凝血现象。 结论 棉花、肺组织浸液、生理盐水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石蜡有微弱的抗凝作用,肝素、草酸钾、低温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并且外源性凝血时间比内源性凝血时间短。 【实验对象】 家兔体重适宜,雌雄不限, 【材料】 石蜡油,冰块,肝素,草酸钾,氨基甲酸乙脂;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秒表。 【方法】 1.用200g/L 氨基甲酸乙脂按5ml/kg 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将兔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切开颈部皮肤后,分离颈外动脉,采血10ml,制备血浆和血清。 3.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头端用线结扎,向心端夹上动脉夹。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的血管壁剪一“V ”行小口,向心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线结扎固定。以备取血之用。 4.取8支试管,编号。 5.取8支试管,编号, 分别按下表1.中的要求准备试管、准备手表记血液凝固的时间。血液刚进入各试管时同时计时间,每管2ml ,每隔15s ,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时,记下所历时间。5~8管加入血液 试管 编号 实验条件 每管加血2ml 1 对照管(无添加) 2 棉花少许 3 石蜡油涂管内壁 4 冰块 5 草酸钾0.1ml 6 生理盐水3ml 7 肺组织0.1ml 8 肝素1ml 小烧杯放血20ml 放血时用竹签不断搅动,3~5分钟后用水冲洗竹签后观察之 小烧杯放血20ml 对照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 引言: 凝血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保证了伤口的封闭和血液的凝结,从而防止过多的出血。为了更好地理解凝血机制,我们进行了家兔凝血实验。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过程、结果和讨论。 实验目的: 1. 了解家兔凝血机制; 2. 探究不同因素对家兔凝血时间的影响; 3. 分析实验结果,对凝血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实验材料: 1. 家兔血液样本; 2. 凝血试剂; 3. 实验室仪器:计时器、离心机等。 实验步骤: 1. 收集家兔血液样本:使用无菌注射器采集家兔血液,注入抗凝剂处理,防止血液凝结。 2. 分离血浆和血小板:将血液样本放入离心机中,以高速离心分离血浆和血小板。 3. 准备凝血试剂:根据实验需求,准备不同的凝血试剂。 4. 凝血时间测定:将血浆样本和凝血试剂混合,使用计时器记录凝血时间。 5.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实验结果: 我们进行了多组实验,分别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家兔凝血时间的影响。以下是部分实验结果的总结: 1. 温度影响:通过将血浆样本置于不同温度环境中进行实验,我们发现较高的温度会加速家兔凝血时间,而较低的温度则会延长凝血时间。 2. 凝血因子:我们使用不同凝血试剂,其中包含不同凝血因子,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凝血因子的添加会显著影响家兔凝血时间,进一步验证了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血小板数量:我们通过调节血小板的含量进行实验,发现血小板数量的增加可以缩短家兔凝血时间,而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则会延长凝血时间。 讨论与分析: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家兔凝血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凝血因子的种类和血小板数量等。 2. 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凝血时间,这与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凝血反应相似。 3. 凝血因子的添加和血小板数量的变化,都会对家兔凝血时间产生显著影响,这进一步证明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实验结果为深入研究凝血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未来开展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结论: 通过家兔凝血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凝血机制,并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家兔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数量都是影响凝血时间

家兔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家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摘要: 目的:复制急性实验性DIC动物模型,通过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纤维蛋白原定量、血小板计数所测的几项血液学实验结果,讨论急性DIC的发病机制,并初步了解检查急性DIC的几项血液学的常规方法。 方法: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射兔脑粉制作急性实验性DIC动物模型,测定家兔注入兔脑粉前5分钟、注入兔脑粉开始后10分钟及40分钟后3P实验、纤维蛋白原定量和BPC的血液学实验结果并比较。 结果:DIC前后血压、呼吸频率、血小板计数、3P试验、纤维蛋白原定量。 结论:DIC为促凝物质大量入血引发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继发纤溶系统激活,进而发生出血综合征。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兔DIC模型;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纤维蛋白原定量;血小板计数 前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弥漫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继之因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而发生的出血综合征。临床上,DIC患者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和贫血。 实验室检查是DIC诊断的一项重要依据,有确诊意义的化验能直接反映凝血酶或纤溶酶活性。基于此,为了了解DIC的血液学变化和发病机制,初步了解检查急性DIC的几项血液学的常规方法,我组进行了本次实验。 1.实验材料: 1.1动物:健康、清洁家兔一只(母,1.95kg,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器材:电热恒温水浴箱,秒表,小试管架,5ml试管×8,血细胞计数版,离心机, 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注射器(1ml一支,5ml一支,10ml一支,50ml一支),加样 枪,2ml离心管×6,家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手术线,纱布,粗剪,止血 钳,组织剪,眼科剪,眼科镊,动脉夹。 1.3药品和试剂:4%兔脑粉生理盐水浸液,1%硫酸鱼精蛋白液,血小板稀释液,20%乌 拉坦,0.1%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饱和氯化钠溶液。 1.4仪器设备:PcLab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压力换能器,动静脉插管,三通管 2.测量指标: 2.1凝血系统指标: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 2.2纤溶系统指标: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3.实验动物的制备方法及步骤: 3.1动物麻醉固定备皮:挑选家兔,捉拿,称量体重(Kg),按家兔体重计算麻醉量(20% 乌拉坦5ml/kg),耳缘静脉缓慢注射,待家兔四肢肌肉松弛,疼痛反射、角膜反射消 失,呼吸平稳后,将其固定于手术台上。用粗剪去除家兔颈部兔毛。 3.2静脉插管:沿家兔颈正中线切开皮肤,钝性分离右侧颈静脉,穿双线,闭夹近心端, 结扎远心端,剪开静脉插入预先充满生理盐水的压力换能器的导管。 3.3动脉插管:钝性分离出左颈总动脉,穿双线,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剪开动脉 插入预先充满生理盐水并与PcLab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压力换能器相连的导管。 待各项指标稳定后,观察并记录正常血压、呼吸。 3.4取血样本:用充有0.4ml 0.1%肝素生理盐水的5ml注射器经颈总动脉取血3ml,分两 管,测定正常指标:3P试验,纤维蛋白原定量,血小板计数。

不同因素对家兔血液凝固的影响

不同因素对家兔血液凝固的影响 xxx (浙江中医药大学20xx级xxxxxxxxxx,20xxxxxxxxx) 摘要:目的以血液凝固时间作为指标,了解对血液凝固影响的因素,加深对生理止血过程的理解。探究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将家兔颈动脉采血放血,用不同因素(生理盐水、棉花、液体石蜡、冰水、肝素、草酸、肺组织浸液)处理各试管血液,通过测定凝血时间,对比分析各个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少量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少量棉花能缩短凝血时间;液体石蜡涂壁、肝素和草酸钾能延长凝血时间。结论少量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少量棉花能促进凝血;液体石蜡涂壁、肝素和草酸钾能抑制凝血。 关键词血液凝固;凝血时间;颈动脉;生理盐水;棉花;液体石蜡;冰水;肝素;草酸钾;肺组织浸液 1.材料与方法[1] 1.1实验对象:家免。 1.2验药品:200g/L氨基甲酸乙酯,0.89% NaCl溶液,棉花,石蜡油、冰块,肝(8U/ml),38g/l 草酸钾溶液、肺组织浸液. 1.3实验仪器:兔手术台,注射器,动脉夹,动脉插管,常用手术器材,秒表,试管。试 管架,烧杯(100ml),竹签。 1.4实验方法与步骤 1.4.1用200g/L氨基甲酸乙酯按5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射麻醉。 1.4.2将兔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正中切开颈部,分离一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用线结扎 阻断血流,近心端夹上动脉夹。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的血管壁剪一“V”形小 口,向心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线结扎使之不易滑动,以备取血之用。 1.4.3取试管7支,编号。按下实验条件准备完毕。 试管1加入0.89% NaCl溶液0.1 ml(对照管) 试管2放少许棉花 试管3用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内表面 试管4置于有冰块的小烧杯中 试管5加肝素8U 0.1 ml 试管6加38g/L草酸钾溶液0.1 ml 试管7加肺组织浸液0.1 ml 1.4.4放开动脉夹,每管加入血液2 ml。 1.4.5每只试管加血2 ml后,即刻开始计时,每隔壁15 s 倾斜一次(30度角左右), 观察血液是否凝固,直到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再流动为止,终止计时。5、6、7号 试管加入血液后,用拇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颠倒两次,使血液与药物混合。 1.4.6记录各管凝血时间,即开始计时到终止计时所经历的时间。 2.实验结果 试管编号实验条件凝血时间(秒) 1 0.89% NaCl溶液1184 2 放棉花少许97 3 石蜡油涂管内壁>2252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

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 50’’ 8’15’’ 2’15’’ 6’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 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

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及血型鉴定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目的和原理]目的:观察Ca2+和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增加对血液凝固机制的理解。原理:血液在心血管内处于流动状态,不发生凝固,当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后,很快就会凝固,形成血块,这一现象称为凝血。凝血过程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与纤维蛋白形成三个步骤。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器材和药品]烧杯、毛刷、2%CaCl2溶液、3.8%枸椽酸钠溶液。 [实验步骤] (一)家兔颈动脉取血,方法同实验三。 (二)烧杯内加入枸椽酸钠溶液0.5 ml,放血4.5 ml于烧杯内混匀。 (三)放血5 ml于烧杯内,用毛刷慢慢搅拌,血中出现丝状物缠于毛刷上,直到血中无丝状物为止。 [观察项目] 1、取载玻片两片,分别滴加枸椽酸钠血和去纤维蛋白血5滴,10分钟后用大头针挑是否有丝状物,如有丝状物表示血液凝固,观察两种血是否凝固。 2、在两种血中各加2%CaCl2溶液1滴,约15~20分钟后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思考题] 1、用毛刷搅拌血液后,血液为什么不易凝固? 2、Ca2+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八血型鉴定 [目的和原理]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混合,在含有一定浓度电解质的环境中,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大小不等凝集块的现象叫凝集反应。红细胞表面有A和B两种凝集原(抗原),血清中有相应的两种凝集素(抗体),当两种不同血型的血球与血清混合时,会发生凝集,根据血液与标准血清的凝集情况,可以判定血型。 [实验材料] 1、人外周血红细胞 2、抗A及抗B标准血清 3、生理盐水 4、载物玻片,毛细吸管 [实验方法] 1、取清洁载玻片一张,用蜡笔划为三格,并注明号码。于第一格和第二格内各加一滴抗A及抗B标准血清,第三格滴加等量生理盐水。 2、用无菌采血针刺破耳垂,用3支牙签取外周血分别加入1、2、3格内。 3、轻轻摇动玻片,经1~2分钟后用肉眼观察结果,出现红细胞凝集颗粒者,即为阳性反应;仍为均匀混悬液者,为阴性反应。如结果不够清晰,可将玻片放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观察项目] 如只与抗A血清凝集则为A型;只与抗B血清凝集则为B型;抗A抗B血清均凝集者为AB型;均不凝集者则为O型。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此作业得分94分仅供参考)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家兔的基本手术操作。 2、观察血液凝固的现象。 3、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态,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 2、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等三个阶段。 3、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家兔。 2、实验器材与药品:哺乳动物实验手术器械一套,25ml小烧杯2个,竹签,清洁小试管9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肝素,草酸钾,0.025mol/L的CaCl2溶液,肺组织悬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和观察项目 1、动物手术 (1)将家兔称重后,按5ml/kg的剂量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 (2)麻醉完成后将家兔以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将颈部被毛用粗剪剪去。 (3)在颈部腹面正中从甲状软骨水平向后至胸骨上缘做5-7cm的纵行切口,一次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肌肉及气管表面结缔组织直至暴露气管。分离气管,行气管插管术。 (4)分离一侧的颈总动脉,将颈总动脉游离2-3cm,穿双线备用。用其中一线结扎劲总动脉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闭。用眼科剪在颈总动脉靠近远心端结扎线处剪一斜口(约45°),将动脉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内约1cm,用另一线结扎,已备取血。 2、实验准备按结果记录表准备好8个试管,并对人员进行分工。 3、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入个试管中,每支试管采血约15ml。注意及时记录采血完成时间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所有试管加入血液后都要充分摇匀。 4、理化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其结果观察 接触面粗糙程度、温度以及试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各试管内血液凝固所所需时间。在每支试管采血完成后开始计时,每隔30s将试管轻轻倾斜1次,观察试管中的血液是否凝固,发现血液呈凝胶状不再流动时停止计时,以此得到各试管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在本实验条件下,超过30min血液未凝可视为“不凝”。

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DIC。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DIC 的常用方法。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 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 1. 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离心管中注入0.5ml3.8%枸橼酸钠溶液。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 4.5ml,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DIC 模型:抽取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2ml以下。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其中一支试管吸入0.5ml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实验):向吸取0.5ml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 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3.8%枸橼酸钠溶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溶液。 实验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37℃电热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刻度离心管(2 支),试管(5支),移液器(100μl,1000μl),纱布。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现象记录 家兔皮下注射局麻药后,在皮下形成鼓包,经按摩揉动数分钟后,鼓包仍存在,局麻药未完全吸收。经家兔耳缘静脉缓慢推注兔脑浸出液后,家兔表现较平静。推注完成后计时2min27s时家兔出现呼吸急促,燥动不安,欲挣脱动作,此时进行第二次采血,并离心,进行各项指标测定。家兔在第二次采血后,又重新恢复平静,呼吸正常。一小时后家兔仍未死亡。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及原理: 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加深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在组织因子参与下的血凝过程。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肺组织浸润液中含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 家兔;石蜡油,冰块,肝素,草酸钾,氨基甲酸乙酯;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 槽,秒表 三、实验方法: 1•用200g/L氨基甲酸乙酯按5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将兔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切开颈部皮肤后,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头端用线结扎,向心端夹上动脉夹。用剪在近结扎线处的血管壁剪一“ V”形小口,向心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线结扎固定。以备取血之用。 3•取试管8支,编号。按下实验条件准备完毕。 试管编号实验条件凝血时间(结 果) 1 空管、对照管18分04秒 2 粗糙面放棉花少许7分18秒 3 石蜡油涂管内壁65分26秒 每管加血2 ml 4 NaCI 2ml 42分45秒 5 温度置于冰浴槽中不凝 6 加肝素8单位(加血后摇匀)不凝 7 加38g/L草酸钾3滴(加血后摇匀)不凝 0.1ml (加血后摇匀)15秒 8 加肺组织浸液 小烧杯放血10ml 放血时用竹签不断搅动,2~3min后血液不凝, 用水冲洗竹签后观察之竹签上有丝状纤维 小烧杯放血10ml 对照血液凝固 4.立即用秒表计时,每隔15s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时, 记下所历时间。 5.实验观察记录各管的凝血时间。

家兔血液凝固

不同因素对家兔血液凝固的影响 摘要 目的 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探究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 采用颈动脉放血取血,用不同因素处理各试管血液,记录凝血时间。结果 试管中放有肺组织浸液的先发生凝血反应,其次是放有少许棉花的试管中的血液发生凝固,再是放有生理盐水的血液发生凝固,其他因素作用下的家兔血液在试验结束仍然没有发生凝血反应。结论 少量生理盐水、少许棉花、肺组织浸液能够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凝血时间。液体石蜡、草酸钾、冰块、肝素能够减慢凝血过程,延长凝血时间。 关键词 家兔;血液凝固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家兔。 1.2. 实验仪器:兔手术台,常规手术器械,注射器,小烧杯,试管架,试管,动脉夹,动 脉插管,秒表。 1.3. 实验药品和试剂:石蜡油,冰块,肝素,草酸钾溶液,肺组织浸液,氨基甲酸乙酯, 生理盐水。 1.4. 实验方法 1.4.1麻醉固定 家兔称重后,按1g/kg 体重剂量耳缘静脉注射200g/L 氨基甲酸乙酯。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1.4.2颈部手术 剪去颈前被毛,颈前正中切开皮肤6~7cm,直至下颌角上1.5cm,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左、右颈总动脉鞘。用玻璃分针分离出两侧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在一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并在动脉下面预先穿一细线备用。用眼科剪在靠近结扎处动脉壁上剪一“V ”字形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颈总动脉内,结扎导管以备取血。 1.4.3取8支试管,按下表准备不同的实验条件 表1-1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1.4.4取血 试管 编号 实验条件 凝血时间(秒) 每管加血2ml 1 NaCl 0.1 ml (室温24) 2 放棉花少许 3 石蜡油涂管内壁 4 冰浴 5 肝素1ml 6 2﹪草酸钾0.1ml 7 肺组织浸液0.1ml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 篇一: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 DIC。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 DIC 的常用方法。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 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 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 1.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

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 离心管中注入%枸橼酸钠溶液。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 DIC 模型:抽取 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 2ml以下。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其中一支试管吸入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实验):向吸取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

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 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 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枸橼酸钠溶液。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溶液。 实验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37℃电热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刻度离心管(2 支),试管(5支),移液器(100μl,1000μl),纱布。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现象记录 家兔皮下注射局麻药后,在皮下形成鼓包,经按摩揉动数分钟后,鼓包仍存在,局麻药未完全吸收。经家兔耳缘

【精编范文】血液凝固实验报告-推荐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 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 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 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 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 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 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 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 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 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 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8’15’’ 2’15’’ 6’45’’ 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 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 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 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 固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搅拌过的杯内 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缠绕到毛刷上,当 杯内血液的纤维蛋白原全部水解掉后,形成的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 这时血纤维只能网罗毛刷附近的一些血细胞,在毛刷上见有血凝块。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毛刷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蛋白。搅拌后的杯内血 液因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则搅拌后的杯内血液不发

2021年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原因 (一)试验目: 经过本试验来了解血液凝固基础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部分原因。 (二)试验对象: 家兔 (三)试验步骤: (略) (四)试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 试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 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血凝块, 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部分理化原因: 以下表9-1所表示。 表9-3 影响血凝部分理化原因试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 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 以下表9-2所表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 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 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 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一样路径: 内源性凝血路径和外源性凝血路 径。内源性凝血路径是由凝血因子? 开启, 参与血凝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 可被多种带负电荷物质等所激活, 如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路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凝血因子ⅲ所开启, 其它参与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路径或外源性凝血路径, 她们最终是使血纤维蛋白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试验中, 因为参与凝血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 所以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因为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 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 , 开启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终阶段时, 在凝血酶作用下, 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 形成纤维蛋白不停地交叉成网状结构, 把血液中全部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8’15’’ 2’15’’ 6’45’’ 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 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 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 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血液, 因为发生了上述血液凝固过程, 所形成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 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搅拌过杯内血液, 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 但所形成纤维蛋白却不停缠绕到毛刷上, 当杯内血液纤维蛋白原全部水解掉后, 形成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 这时血纤维只能网罗毛刷周围部分血细胞, 在毛刷上见有血凝块。经水漂洗后, 血细胞被冲走, 毛刷上剩下是白色细丝状纤维蛋白。搅拌后杯内血液因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 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 则搅拌后杯内血液不发生凝固。由此可见, 血液凝固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 就不会引发血液凝固。 在血液凝固两个过程中, 它们是有所不一样。二者关键区分以下表9-3所表示: 表 9-3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关键区分 区分点 开启凝血因子 x因子激活 参与凝血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