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完整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和儿童期是生长迟缓、感染性疾病和发育落后的高风险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出院后科学的营养管理不仅关系到早产儿的体格生长,而且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相关。

基本概念

1早产儿校正年龄

早产儿体格生长的评价应根据校正年龄,即以胎龄40周(预产期)为起点计算校正后的生理年龄,计算方法为:校正月龄=实际月龄-早产周数,早产周数=足月胎龄(40W)-出生胎龄。

举例如下:某胎龄32周早产儿,如果实际年龄为生后3月龄;早产周数=足月胎龄-出生胎龄,即:40周-32周=8周(2个月);校正月龄=实际月龄-早产周数,即:3个月(12周)-2个月(8周) =1个月(4周)。该早产儿校正月龄为1个月,评价该3月龄的早产儿时应与1月龄正常婴儿的生长标准来进行比较。

一般情况下,评价早产儿生长时应校正年龄至2岁,小于28周早产儿可校正至3岁。

2早产儿追赶生长

一般认为充分发挥早产儿个体的生长潜力,各项体格发育指标都匀称增长,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适于胎龄早产儿达到校正月(年)龄的第25百分位(P25)~P50、小于胎龄早产儿>P10应视为追赶生长比较满意。早产儿追赶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前6个月。第1年是早产儿脑发育的关键期,追赶生长直接关系到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如出院后喂养得当、有充足均衡的营养摄入、无严重疾病因素影响,大多数适于胎龄的早产儿能在1~2年内追赶上同年龄的婴幼儿。

3早产儿出院时营养风险程度的分类(略)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方案(图1)

图1 早产儿出院后喂养指导流程图

1乳类选择

(1)人乳:出院后母乳仍为早产儿的首选喂养方式,并至少应持续母

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

(2)强化人乳: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采用人乳强化剂(HMF)加入早产母乳或捐赠人乳可增加人乳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确保其营养需求。强化后人乳中主要营养素含量见表2。

(3)早产儿配方:适用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应用。与普通婴儿配方相比,此种早产儿配方(PF)增加了能量密度及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素,以满足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生长代谢的需求。(4)早产儿过渡配方: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或出院后早产儿,如

长期采用PF可导致过多的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增加代

谢负荷。故目前有介于PF与普通婴儿配方之间的过渡配方,即早产儿

过渡配方(PTF),或早产儿出院后配方(PDF),以满足早产儿继续追赶生长的营养需要。

(5)婴儿配方:以牛乳等为基础的配方可满足一般婴儿生长发育需要,用于无法进行人乳喂养的婴儿。

(6)其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如去乳糖配方、水解蛋白配方、氨基酸配方等,特殊情况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2个体化喂养方案

(1)根据出院时营养风险程度评估选择喂养方案(表3):

(2)强化营养的时间和乳类转换:强化营养是指出院后采用强化人乳、早产儿配方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喂养的方法。一般来说,中危、生长速率满意的早产儿需强化喂养至校正月龄3个月左右;而高危、并发症较多和有宫内外生长迟缓的早产儿则需强化的时间较长,可至校正月龄6个月左右,个别早产儿可至1岁。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营养风险程度相

同的早产儿其强化营养的时间也存在个体差异,要根据体格生长各项指标在校正同月龄的百分位数决定是否继续或停止强化营养,最好达到

P25~P50,小于胎龄儿>P10,再参考个体增长速率的情况,注意避免体重/身长>P90。达到追赶目标,则可逐渐终止强化喂养。

准备停止强化喂养时应逐渐降低配方的能量密度至280 kJ/100 ml,即转换为纯母乳或普通婴儿配方。转换期间需监测早产儿的生长情况和血生化指标,如生长速率和各项指标的百分位数出现下降及血生化异常等,可酌情恢复部分强化,直至生长速度恢复正常。

3半固体食物和固体食物引入

一般为校正月龄4~6个月,胎龄小的早产儿发育成熟较差,引入时间

相对延迟。引入半固体食物过早会影响摄入奶量,或导致消化不良;引入过晚会影响多种营养素的吸收或造成进食技能发育不良。引入方法可参照2009年《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

童保健学组撰写的"婴幼儿喂养建议"。注意观察对各种食物的耐受程度,循序渐进地添加。进食技能的培养是逐步的过程,要根据早产儿的发育成熟度,适时锻炼咀嚼功能和口腔运动能力。

4其他营养素补充

(1)维生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1 000 U/d,3月龄后改为400 U/d,直至2岁。该补充量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中的维生素D含量。2010年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协

会(ESPGHAN)推荐早产儿维生素A摄入量1332~3330 U/(kg·d),出院后可按下限补充。

(2)矿物质:早产儿生后2~4周需开始补充元素铁2 mg/(kg·d),直至校正年龄1岁。钙推荐摄入量70~120 mg/(kg·d),磷35~75 mg/(kg·d)。所有矿物质推荐量包括配方奶、人乳强化剂、食物和铁钙磷制剂中的含量。

(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对早产儿神经发育有重要作用,尤其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花生四烯酸(ARA),两者应在早产儿喂养时进行补充。母乳喂养是获得LC-PUFA的最佳途径,早产母乳中DHA 高于足月母乳,但受母亲膳食影响较大,建议进行哺乳期营养指导。目前对早产儿的推荐量:DHA 55~60 mg/(kg·d),ARA 35~45 mg/(kg·d),直至胎龄40周。

小于胎龄儿(SGA)的喂养特点

SGA生后的营养支持与预后密切相关,如延续宫内的营养不良状态,则追赶生长不足,可致体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落后;如果营养过剩,追赶生长过快,则增加成年期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1根据胎龄制定喂养策略

SGA的喂养策略应主要根据胎龄而不是出生体重,既要促进适度生长,尤其线性生长,以保证良好的神经系统结局,同时又要避免过度喂养,以降低远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早产SGA的喂养要考虑到不同胎龄的

成熟度来选择其喂养方式,胎龄<34周SGA早产儿属于高危或中危早产儿,出院后也需采用强化人乳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喂养至体格生长适度均衡,尽可能使各项指标达>P10,尤其头围和身长的增长,以利于远期健康。另外,对出生体重相似的足月SGA和早产儿来说,其成熟度、生长轨迹和营养需求有很大差异。为避免短期过快的体重增长增加后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不推荐在足月SGA出院后常规使用早产儿配方或早产儿过渡配方促进生长。

2首选母乳喂养

无论住院期间和出院以后,母乳喂养对SGA非常重要,除了早期改善喂养进程、减少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医院感染之外,也对降低日后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哮喘和某些肿瘤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尽可能母乳喂养至1岁以上。同时注意补充铁剂和其他重要微量营养素。

3促进合理的追赶生长

多数SGA通过合理适宜的喂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追赶生长,在2~3年内达到正常水平。虽出院后按个体化强化营养方案,部分严重宫内生长受限(

出院后定期评估(略)转诊

对于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胃食管反流、短肠综合征、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神经系统损伤等疾病状态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常会有很多喂养困难和特殊问题。针对这些医学问题所导致的生长迟缓或营养不良应进行多学科会诊或转诊至专科进行诊治。

家长教育

1出院前教育

早产儿刚出院时,由于环境、生活节律和喂养方式的改变,可出现不适应的表现,如喂养不顺利、哺乳困难、进食奶量明显减少、呛奶、呕吐、大便不通畅等,甚至会导致短期内体重减轻,使再次入院几率增加。尤其是小胎龄、出院时尚未足月的早产儿、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者,出院后仍存在较高的发病风险。因此,在出院前应对早产儿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学会喂养和护理方法。要指导家长学会观察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和异常情况,预防和紧急处理喂养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2喂养指导

对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在出院前应尝试母婴间的接触和进行哺乳指导,鼓励袋鼠式护理,通过母婴的皮肤接触,促进母亲泌乳,使早产儿尽快学会正确的含接、吸吮及其与吞咽和呼吸的协调。在随访中,除了对早产儿的定期评估之外,应注意指导母亲的膳食和营养,了解泌乳情

况,鼓励家庭成员的支持,尽可能坚持母乳喂养至1岁以上。教育家长应遵从医生的指导,学习强化喂养的方法。

3提高随访的依从性

早产儿在出院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临着生长落后、神经发育迟缓和发病率增加的风险,尤其出生后第1年是追赶生长的关键期,定期监测和评估,针对性的喂养指导和干预,能有效帮助大多数早产儿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改善其预后。应使家长了解随访的重要意义,增加依从性。根据各医疗机构的特点,以多种形式开展早产儿家长的教育,共同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

总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营养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适宜的追赶生长;预防各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保证神经系统的良好结局;有利于远期健康。

(完整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和儿童期是生长迟缓、感染性疾病和发育落后的高风险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出院后科学的营养管理不仅关系到早产儿的体格生长,而且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成年期慢性疾病相关。 基本概念 1早产儿校正年龄 早产儿体格生长的评价应根据校正年龄,即以胎龄40周(预产期)为起点计算校正后的生理年龄,计算方法为:校正月龄=实际月龄-早产周数,早产周数=足月胎龄(40W)-出生胎龄。 举例如下:某胎龄32周早产儿,如果实际年龄为生后3月龄;早产周数=足月胎龄-出生胎龄,即:40周-32周=8周(2个月);校正月龄=实际月龄-早产周数,即:3个月(12周)-2个月(8周) =1个月(4周)。该早产儿校正月龄为1个月,评价该3月龄的早产儿时应与1月龄正常婴儿的生长标准来进行比较。 一般情况下,评价早产儿生长时应校正年龄至2岁,小于28周早产儿可校正至3岁。 2早产儿追赶生长

一般认为充分发挥早产儿个体的生长潜力,各项体格发育指标都匀称增长,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适于胎龄早产儿达到校正月(年)龄的第25百分位(P25)~P50、小于胎龄早产儿>P10应视为追赶生长比较满意。早产儿追赶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前6个月。第1年是早产儿脑发育的关键期,追赶生长直接关系到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如出院后喂养得当、有充足均衡的营养摄入、无严重疾病因素影响,大多数适于胎龄的早产儿能在1~2年内追赶上同年龄的婴幼儿。 3早产儿出院时营养风险程度的分类(略)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方案(图1) 图1 早产儿出院后喂养指导流程图

新生儿科出院指导

新生儿科出院宣教指导 宝宝家长您好: 首先祝贺您的宝宝出院了! 下面为您送上出院指导,以利于您更好的继续照顾您可爱的宝宝。 您的宝宝出院时体重:kg,吃奶量:ml/次,每日次。 1、坚持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不限时间,按需哺乳。若母乳不足或无法母乳喂养时,可 用配方奶粉喂养。人工喂养按奶粉说明书喂养。要认真消毒奶具,防止腹泻及菌痢疾病的发生。配制奶粉过浓过稀均可对宝宝产生不良的反应。因此要按照奶粉的说明书进行配制。每次喂养后要竖直抱起宝宝,时期趴在母亲的肩膀上,自下而上轻拍背部,宝宝打嗝排气后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吐奶。 2、新生儿居室清洁空气新鲜。室温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60%-65%。体温维 持在36.5-37.0℃之间。体温如有超过37.5或异常时请及时就诊。 3、乳母及家人接触宝宝前一定要洗手,患有感冒等传染性疾病家人要注意隔离,养成 良好的生活习惯。 4、新生儿皮肤护理:注意皮肤清洁,奶前沐浴。将新生儿放入水中洗澡每日1-2次。 室温:26-28℃,水温:38-41℃。脐带未脱落时洗澡后要用75%医用酒精棉签消毒脐带保持脐部干燥、清洁,每根棉签环形消毒一次1根。沐浴后用浴巾擦干婴儿身体,用婴儿润肤油按摩(可在网上查找新生儿抚触视频)。新生儿衣服宜用柔软的棉布制作,要宽松便于穿脱,不宜用带子捆绑身体,以免影响胸廓呼吸和肢体的发育。做好大小便的护理,防止臀红发生。 5、宝宝住院期前及住院期间打防疫针。如未打防疫针:我院出生的宝宝请到我 院防疫科进行相关咨询如何及何时进行预防接种。外院转来的新生儿要到出生的医院防疫科进行咨询何时进行疫苗的接种。 6、我院出生的宝宝疾病筛查及听力筛查如何进行。宝宝的疾病筛查要到分娩室进行咨 询。听力筛查要到五官科进行相关咨询。 7、出院回家用药的指导: 口服药:1) 2) 外用药: 8、新生儿28天内出现不适症状请立即到新生儿科就诊。超过28天后请到儿科门诊就诊。早产儿或个别患儿按本科室医生要求的日期时间定期进行门诊复诊。请按医生的建议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患儿请到儿童康复治疗中心进行行为能力测评及康复锻炼。 9、部分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最好用早产奶喂养。出院时按照出院当天的医嘱量进行喂养,2-3天加一次奶量,每次增加5-10ml,每日8次。当体重达到4-5公斤时应逐渐增加普通配方奶粉直到全部替换早产奶。 最后,祝您和您的宝宝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与喂养

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与喂养 内容 一.早期营养的重要性 二.早产儿出生后的营养状况 三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支持对策 四.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与喂养 五.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管理 一早期营养的重要性 1.婴儿营养的现代观念: 1998年,Lucas提出“营养程序化”(nutritional programming) 的概念,即在发育的关键或敏感时期,营养状况将对机体和各器官功能产生长期以至终生的影响。 早期营养可以调控成人远期的健康: ?成人心血管的健康、 ?糖尿病、 ?成人期骨骼的健康、 ?自身免疫性疾病、 ?肥胖的发生和神经行为、学习认知能力与寿命等等。 搞好早期营养,会给儿童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决定人生健康水平的基础建设。 2. 出生后早期是营养投入的关键时期。 3. 营养银行: ?营养银行是保持终生健康水平的生态学内结构平衡体系。 ?婴幼儿期是营养银行的投资期 ?早期投入不足造成积累性营养债和生长债,这些偏差都将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下一阶段无法弥补。 二.早产儿出生后的营养状况 1.宫外发育迟缓( EUGR ) Clark 和Thomas 等提出了“宫外发育迟缓( EUGR )”的概念,它是相对于IUGR 而言的,其定义是出生后的体重、身高或头围低于纠正胎龄的第10 百分位。 婴幼儿的生长具有轨迹现象,在健康状态下是按照自身特定的轨道发展的。当营养不良或受疾病影响时,其生长就会偏离既定轨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2. 国内外关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比较: 美国124个NICU、23~34W 24371例及我国10个NICU、26~36W 974例早产儿; 出院时的体重、身高、头围低于纠正胎龄的第10百分位的比例: 体重身高头围 美国28%34%16% 我国60%58.9%29.5% 3.早产儿出生后生长迟缓的原因: ⑴早产儿本身的原因: ?早产儿在宫内许多营养物质的储备低; ?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 ?由于疾病导致需要时间建立正常喂养。 ⑵营养支持不足: 不能满足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营养累积欠缺增加,使体重增长速度慢。 ⑶出院后没有正确选择奶源: ①目前的现状: 当早产儿达到出院标准出院或体重没有达到2000 克以上要求出院后,都转为母乳或足月配方奶喂养。

(完整版)早产儿营养

早产儿营养 概况:我国每年出生约100万早产儿。早产儿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VIP。中国城市早产儿发生率2002:7.7%、2005:7.8%、-VLBW:8%、-ELBW:1%科学的营养管理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保证生命的关键环节之一。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早产儿的理想生长要兼顾“质”和“量”。质:生长速率(体重)、量:体成分和功能。 蛋白/能量比(P/E),推荐的早产儿适宜能量110-135kcal/kg.d,当P/E适宜(3.2-4.1g/100kcal),摄入能量>100kcal/kg.d时,可使体质成分接近宫内参照值。 蛋白质摄入3.5-4.5g/kg.d ,体重增长速率与蛋白质成线性关系。蛋白质摄入< 3.2g/kg.d,而摄入能量很高,仍能保持宫内生长速率,但体脂含量百分比大大高于胎儿比例。 2010年指南推荐蛋白质推荐量:<1000g者4.0-4.5g/kg.d,体重在1000-1800g 者3.5-4.0g/kg.d,在出院前适当递减。 美国儿科学会AAP,2009推荐:应给予充足和均衡的营养素使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体重增长的成分接近相同胎龄的正常胎儿。 欧洲儿科胃肠、肝病和营养学会ESPGAN,2010.推荐:为早产儿提供营养素的质和量要满足类似于胎儿宫内的生长和与之相符的满意的功能状态。 早产儿理想生长的标准=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率 •23-27周21g/kg.d(15g/d) •35-37周12g/kg.d(33g/d) •平均16g/kg.d(25g/d) 在发育的关键期或敏感期的营养状况将对机体或各器官功能产生长期乃至终身的影响。从广义的角度讲,“关键期”应当指从胎儿一直到出生后前几年内,尤其是生后第一年。 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定义:新生儿出院时生长发育计量指标小于等于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 国内外早产儿EUGR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中国早产儿EUGR发生率较高。(中华儿科杂志,2009.) 神经认知障碍 超低出生体重儿多中心队列研究,按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率分4组,有495例随访至18-22个月,对其生长参数、神经运动发育、心理智力水平进行测试与评价。研究表明90%的出生体重低于600 g的早产儿存在神经发育异常。随早期生长速率的递增,脑瘫、运动和智力

中国早产儿喂养及护理指南2018版

中国早产儿喂养及护理指南2018版 国家卫计委对早产儿的喂养及护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国早产儿喂养及护理保健服务指南2018版 一、住院前管理 (一)产前 1.产科:及时处理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预测早产的发生,完成产前促胎肺成熟;及时与儿科沟通,开展围产讨论,评估母婴风险,确定处理方式和分娩地点。 2.儿科:鼓励分娩前新生儿科医生与早产高风险孕妇及家属沟通,介绍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及处理。 (二)早产儿复苏 所有早产儿出生时应有具备早产儿复苏能力的人员参与现场复苏和评估。按照《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进行复苏,特别注意保暖、用氧和呼吸支持。 (三)早产儿住院指征 1.出生体重小于2000g或胎龄<34周。 2.虽然出生体重或胎龄超过以上标准,但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 (1)新生儿窒息,产伤; (2)体温:异常;

(3)皮肤:发绀、苍白、多血质貌、黄染、出血、水肿表现; (4)呼吸:呼吸暂停或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呻吟、三凹征); (5)循环:心率/心律异常、血压异常、末梢循环不良; (6)消化:喂养困难、呕吐、腹胀、大便异常、肝脾肿大; (7)神经:前囟饱满,意识、反应和肌张力异常,惊厥; (8)需进一步排除或治疗的先天畸形; (9)监测发现的其他异常,如血糖、胆红素、血常规等异常; (10)母亲为高危孕产妇:胎膜早破>18小时、产前或产时感染、药物滥用等。 (四)危重早产儿转诊 1.宫内转诊:不具备救治早产儿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将早产高危孕妇转至具有母婴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 2.出生后转运:包括院内转运和院间转运。 (1)转运前:评估,积极救治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完成病历资料的交接; (2)转运中:密切监护,持续保暖及生命支持治疗,做好监护及抢救记录;

早产儿的营养支持

早产儿的营养支持 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关系到近期的生长发育,而且会影响到远期的预后,因此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 一、早产儿的营养需求 (一)胎儿和新生儿的生长: 胎儿和新生儿的体重增长规律 胎龄(周)体重增长(g/k g﹒d) 24~28 15~20 ~32 17~21 ~36 14~15 37~40 7~9 出生后足月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为出生体重的5~8%,主要是体内水分的丢失。母乳喂养的足月儿于生后10天内应恢复出生体重,以后每日以平均20g的速度生长。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可达出生体重的10~15%,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也较长,甚至2~3周。 新生儿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对早产儿来说最佳目标是达到宫内生长速度。 (二)能量需求: 早产儿的能量平衡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能量摄入=能量排泄+能量储备+能量消耗 其中能量排泄主要通过粪便,一小部分通过尿液;能量储备主要指蛋白质和脂肪,前者的储备与蛋白质的摄入量直接相关,而后者的储备与能量摄入有关;能量消耗用于基础代谢、体温调节、活动与合成机体组织所需。对临床状况稳定、处于生长状态下的早产儿来说,推荐能量摄入为110~130kca/kg﹒d。 早产儿的能量需求 Kca/kg﹒d 基础代谢 50 活动所需 5 体温调节 10 总能量消耗 65 能量排泄 15 能量储备 30~50 推荐能量摄入110~130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早产儿出生后第一周其能量消耗较低,约为40~50kca/kg﹒d,生后第二周增至55~65kca/kg﹒d,故对于胎龄30~34周、不需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在生

早产儿喂养指导

早产儿喂养指导 鉴于母乳对早产儿的特殊生物学作用,世界卫生组织等强烈推荐母乳喂养作为早产儿首选的喂养方式,并至少应持续母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以降低早产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由于早产儿摄入量的限制和母乳中蛋白质和主要营养素含量随泌乳时间延 长而逐渐减少,使早产儿难以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因此,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的母乳喂养儿,需添加母乳强化剂,以增加能量密度和各种营养素含量,确保其生长需求。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无高危因素的早产儿,鼓励直接哺乳,纯母乳喂养。但如有生长缓慢或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血磷降低,可适当应用母乳强化剂,直至生长满意及血生化正常。纯母乳喂养早产儿还要特别注意铁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 对于高危早产儿,如母乳量>50%,则足量强化母乳+早产儿配方奶至胎龄38-40周,之后转换为半量强化母乳+早产儿过渡配方;如母乳量<50%,或缺乏母乳强化剂时,鼓励直接哺乳+早产儿配方奶至胎龄38-40周,之后转换为直接哺乳+早产儿过渡配方。补授法是推荐的方式,可以促进母亲泌乳。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无高危因素的早产儿,鼓励直接哺乳,不足部分添加普通婴儿配方。但如有生长缓慢或奶量摄入<150ml/kg·d,可适当采用部分早产儿过渡配方,直至生长满意。 对于高危早产儿,应用早产儿配方奶至胎龄38-40周后转换为早产儿过渡配方。对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无高危因素的早产儿,采用普通婴儿配方。但如有生长缓慢或奶量摄入<150ml/kg·d,可适当采用部分早产儿过渡配方,直至生长满意。 出院后12周内应进行首次评估,包括早产儿的喂养情况,如喂养方式(乳类)、每天所摄入的奶量、每次喂奶所需时间、哺乳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呕吐、腹胀等;排尿和排便的次数和性状;体重增长情况;生活节律;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治疗与转归等。在此后定期的随访中,也同样要评估早产儿的喂养情况。母乳喂养还应评估:每日哺乳次数及持续时间、单侧或双侧喂哺、有无添加人乳强化剂及添加量、尿量、睡眠、体重增长、母亲的饮食习惯和身体情况等。对开始添加半固体食物的婴儿应询问食物种类、添加次数、接受程度和进食技能等。强化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确认版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 摘要: 尽管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是早产儿管理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这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领域。最佳营养能改善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并且能降低脓毒症发病率,甚至可能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新生儿专家和儿科医生的观点具有很大差异。加拿大McMaster大学建立了一个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指南的工作组,这个工作组列出了很多关于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回答的问题,并系统评估文献,严格提出询证依据,最终形成了一套全面的指南。这些指南为技术水平的评估建立了基础。这个评估涉及非营养喂养,营养喂养,配方,特殊情况的喂养,喂养耐受的评估及胃潴留,胃食管返流和甘油灌肠的处理。 关键词: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评估 1.引言 足够的营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生长和健康的必要条件。肠内营养可避免血管导管插入,脓毒症,全静脉营养不良反应及禁食相关的并发症,因而优于全部肠道外营养(TPN)。早期肠外营养可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在早产儿营养方案中夜也至关重要,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总体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完全肠内营养,同时保持最佳的增长和营养状态,并且避免喂养速度过快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很困难,并且争议很多。 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一个由新生儿学专家、研究员、营养学家、全科护士、护士、泌乳顾问及职业临床医学家组成的多学科工作组开展了结构化文献查阅,严格提出询证依据,通过新生儿科医生广泛讨论,最终形成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实用性建议,这也是评估的基础。有些地方证据有限,在专家们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我们对此提出了合理的方法。我们尽可能按照询证医学中心的标准标注出了证据级别(LOE)。证据级别分类如下: 1a 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1b 置信区间较窄的单个随机对照研究 2a 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2b 单个队列研究和低质量随机对照研究 3a 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同质性) 3b 单个病例对照研究 4 病例系列报道、低质量队列研究和低质量病例对照研究 5 没有明确评价的专家意见 如果一个负号作为后缀(比如1a-或者1b-),它表示一个研究具有广泛地置信区间或者表示一个系统性评价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2.达到全胃肠内喂养的时间 2.1. 建议 出生体重<1 000 g 的早产儿喂养目标是生后2 周内达到全胃肠内喂养[150~180 ml/(kg•d)],1 000~1 500 g 的早产儿目标是生后1 周内达到全胃肠内喂养。但是个别早产儿,特别是某些出生体重<1 000g 的早产儿不能耐受大量胃肠内喂养(比如180ml/(kg•d)或 者更多),因此这一目标仍需要个体化评估。 2.2. 依据 较快达到全胃肠内喂养能更快地在早期拔除血管置管,减少脓毒症发生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LOE 2b)[2–4] 。标准化喂养方案能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在一项关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一周内可达到全胃肠内喂养,达到170ml/(kg•d)的 中位时间是7天,且并不增加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6].

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和营养支持

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和营养支持 1.营养需求早产儿能量需求为生后第1天30kcal/(kg·d),以后每天增加10kcal/(kg·d),直至110~120kcal/(kg·d);蛋白质、脂肪、糖需要量按比例分配(ESPGAN指南:体重<1000g的早产儿蛋白质推荐量为4.0~4.5g/(kg·d),体重为1000~1800g为3.5~4.0g/(kg·d),出院前上述推荐量可根据患儿的喂养情况逐步减少;膳食脂肪最小摄入量为 4.8g/(kg·d),有些早产儿由于严格限水,不得不摄入高脂肪以满足其能量需求,上限为4.8~6.8g/(kg·d)或4.4~6.0g/100kcal;早产儿配方奶粉碳水化合物的最大含量为12.0g/100kcal,最低含量为10.5g/100kcal,;同时补充维生素、微量及矿物质。 2.营养支持早产儿开奶时间一般应在出生后3~6h,体重过低或一般情况差的早产儿,可以推迟喂养,但应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应根据早产儿的出生体重确定每次喂养量,一般以每次2~5ml开始喂养,以后逐步增加,每次增加1~2ml,直到达到每日需要热量,喂养频率2~3h一次。母乳对早产儿的免疫、营养和生理方面都更为有利,但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喂未强化人乳生长速度缓慢,需补充母乳强化剂。对无法母乳喂养者,可选用早产儿配方乳。对有吸吮、吞咽功能不协调的低出生体重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可根据病情给以胃管喂养和(或)肠道外静脉营养。对肠道内喂养耐受性较差者,要同

时辅以肠道外喂养。脂肪和氨基酸用量,从1.0g/(kgd.d)开始,每天增加1.0g/(kgd·d),一般最大剂量3.0~3.5g/(kg·d)。对出生体重较小的早产儿,需要较长时间肠道外营养,可通过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输注营养液。对肠道外营养患儿可给予非营养性吸吮,防止胃肠功能萎缩。

早产儿健康指导

早产儿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其中胎龄28周到不足32周者统称极早产儿,胎龄不足28周者称为超早产儿。亦把出生体重2,500g以下的统称为低体重儿,把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把出生体重低于1,000g者称为超低体重儿。 【出院健康指导】 1、防止感染:除专门照看孩子的人(母亲或奶奶)外,最好不要让其他人走进早产儿的房间,更不要把孩子抱给外来的亲戚邻居看。专门照看孩子的人,在给孩子喂奶或做其他事情时,要换上干净清洁的衣服(或专用的消毒罩衣),洗净双手。母亲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哺乳前应用肥皂及热水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注意保暖:对早产儿要注意保温问题,但保温并不等于把孩子捂得严严的,在家庭护理中,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4一28℃,室内相对湿度55%一65%之间,如果室内温度达不到,可以考虑用暖水袋给孩子保温,但千万注意安全。婴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上、下午各测体温1次如最高体温或最低体温相差1℃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体温的稳定。但在寒冷季节,要注意洗澡时的室内温度和水温。体重3千克以上,每次吃奶达100毫升时,可与健康新生儿一样洗澡。 3、精心喂养:早产儿更需要母乳喂养。因为早产母亲的奶中所含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较足月儿母乳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而且早产母亲的奶更利于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还能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对抗感染有很大作用。所以妈妈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乳汁最适合喂养孩子,要想办法让孩子吃到母乳,或者想办法让孩子出院后吃到母乳。对不能吸吮或吸吮力弱的孩子,妈妈要按时挤奶(至少每三小时挤一次),然后将挤出来的奶喂婴儿。 4、婴儿抚触:抚触给孩子带来的触觉上的刺激会在孩子大脑形成一种反射,这时孩子的眼睛、手脚跟着活动起来,当这种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和活动较多时,就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育。还有一个好处是孩子可以减少哭闹,可以更好地睡眠。而腹部的按摩,可以使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的喂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他们的 健康和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 他们需要更加特殊和细致的喂养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下是对早产低出生体 重儿喂养的一些建议。 1.母乳喂养优先:母乳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是最好的食物。母 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抗体,可以增强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并有助于 预防感染和其他疾病。建议妈妈尽早开始泵奶,以促进乳汁产量。如果母 亲的乳汁不足或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可以考虑添加人工奶粉。 2.提供充足的热量: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比足月婴儿更多的热量来 维持他们的生长和发育。建议母亲在喂养过程中增加饮食热量,可以增加 摄入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的食物,如坚果、鸡蛋、牛奶、鱼和 肉类。如果母亲无法提供足够的热量,可以由医生开具合适的营养补充剂。 3.频繁且小量喂养: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消化系统较弱,需要经常进 食来保持血糖水平稳定。建议每天喂养8-12次,每次喂食的量适量而频繁。早产儿的胃容量较小,一次进食过多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或呕吐。 4.耐心和轻柔的喂养方式:喂养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更多的耐心和 细心,因为他们可能会较慢地进食。建议使用针筒、婴儿勺子或特殊的奶 瓶来喂养,以减少窒息的风险。同时,轻柔地按摩或拍打早产儿的背部, 以帮助他们排出嗳气和减少胃食管逆流。 5.监测体重和尿布湿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是监测喂养是 否足够的重要指标。建议每天测量一次体重,并与医生讨论孩子的体重增

长情况。此外,监测尿布的湿重也可以帮助判断婴儿是否摄取了足够的食物。 6.避免过度刺激:早产儿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容易引起呕吐和不安。建议在喂养过程中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干扰和刺激。 7.密切观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健康状况: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 系统较弱,容易感染和患病。建议定期检查并监测婴儿的体温、心率和呼 吸情况。如果婴儿出现不适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每个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喂养需 根据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进行调整和改变。及时与专业人员交流,了解孩 子的营养需求,并根据其成长和发育的阶段进行相应调整,比如逐渐引导 进食较为固体的食物。通过合理的喂养和关怀,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早产 低出生体重儿平稳健康地成长发育。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推荐意见强度分级:指南参考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 2000年指南,依据证等级强度,将推荐意见分为A、B、C三 个等级(表1)。 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无论是经口喂养还是管饲喂养。推荐摄入量如下: 1.1 能量经肠道喂养达到每天105~130kcal/kg,大部分新 生儿体重增长良好。部分早产儿需提高能量供应量(约每天150kcal/kg)才能达到理想体重增长速度。(B) 1.2 蛋白质足月儿每天2~3g/kg,早产儿每天3~4g/kg。蛋 白质:热量=1g:35~43 kcal(2.8~3.1g:110~120 kcal)。(B)

1.3 脂肪每天5~7g/kg,占总能量的40%~50%。(B) 1.4 碳水化合物每天10~14g/kg,占总热量的40%~50%。(B) 喂养方式如下: 2.1 母乳喂养 尽可能早期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A) 禁忌症包括:母亲患有活动性传染病如结核病、肝炎等;母亲为HIV病毒、CMV病毒、梅毒螺旋体感染或携带者;乳房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另一侧无感染乳房可继续喂养);母亲正在接受同位素诊疗,或曾暴露于放射性物质下(乳汁内含放射活性物质);母亲正在接受抗代谢药物及其他化疗药物治疗,或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治疗(直至完全清除之前);母亲正在吸毒、酗酒;怀疑或明确诊断为遗传代谢病,如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等。(B)

2.2 人工喂养 2.2.1 奶瓶喂养适用于34周以上具有完全吸吮和吞咽能力,又无条件接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B) 2.2.2 管饲喂养 适应证包括:<32周早产儿;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 能经奶瓶喂养者;因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因素不能经奶瓶喂养者;作为奶瓶喂养不足的补充。 管饲喂养方式包括鼻饲管喂养和间歇输注法。鼻饲管喂养是管饲喂养的首选方法。喂养管应选用内径小而柔软的硅胶或聚亚胺酯导管。推荐的输注法如下: a 推注法:适合于较成熟、胃肠道耐受性好的新生儿,但 不宜用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者。(B)

早产儿的护理及喂养

早产儿的护理及喂养 早产儿是胎龄28 周末至37 周末之间出生的新生儿,而且出生体重小于2500g 的婴儿应统称为低出生体重儿。通常将出生体重在1000~1499g 之间的早产儿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小于1000g 者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现就早产儿的护理和喂养报道如下; 1 早产儿的护理 早产儿因胎龄的体重不一,故生活能力也不同,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尤需 特别护理,对出生体重小于2500g 以下的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 应送入高危新生儿室,不宜母婴同室。生后立即护理,早产儿分娩时,应提高产房室温,有 条件可准备好开放式远红外线床和暖仓及预温早产儿暖箱。分娩后应立即清除口鼻粘液,擦 干身上水分并用干燥、预热毛毯包裹,无菌条件下结扎脐带,一般不必擦去皮肤上可保留体 温的胎脂。 1.1 日常护理护理人员应有高度责任心,且有丰富学识及经验,对早产儿的喂养、穿衣、换尿布均在温箱进行并完成。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及移动,每4~6 小时测体温1 次,体温保 持恒定(皮肤36~37℃) 。每日测体重1 次,要在喂奶前进行,早产儿一般在出生后5~6 天体重开始逐渐恢复。 1.1.1 保暖(1)暖箱预热:在加水管内加蒸馏水至上端红线,接通电源开启电源开关,一般预热2 小时温度即恒定,将新生儿放入温箱内。(2)温、湿度调节:调节温度时将数 字拨盘开关拨到所需的温度,调节湿度时开启湿度开关,早产儿在暖箱中温度能够保持在中 性温度(婴儿耗氧量最低的适当温度称为中性温度),早产儿的中性温度一般在32~35℃之间,箱内湿度在55%~65%,暖箱不易放在太阳直射处和取暖设备附近,应避免冷风直吹, 以利保持恒温。(3)暖箱养护:有机玻璃罩应每日擦一次,保持透明,注意勿用有机溶剂 擦拭,每日消毒一次,水箱内水每日更换,不得加生水,以免细菌在其中繁殖。 1.1.2 供氧常规能够仅在发生青紫及呼吸困难等时才预吸氧,且不易长期持续使用,以 免氧中毒。 1.1.3 脑室内出血的药物预防鉴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高,目前主张对早产儿在 生后6 小时内预防性应用苯巴比妥,以降低脑室内出血的发病率。预防出血肌注或静推维生 素K1 3 天,每日1 次。 1.1.4 防止低血糖发生有半数以上的早产儿在生后24 小时内可出现低血糖,如两次血糖值均低于1.1mmol/L(20mg/dl)即可诊断,须立即治疗。可静点10%GS 以2~6ml/kg,速度为1~2ml/min,以后6~8mg/kg?min 的速度持续滴入,待血糖稳定后再滴24 小时,以后视喂养情况逐渐减少。 1.1.5 婴儿出箱条件凡早产儿体重在2000g 以下者需进入温箱。体重已达2000g 且一般 状况良好,在箱温接近室温的情况下体温已正常即可出箱。婴儿出箱后需要保温,以维持正 常体温,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体重和进乳情况。 2 早产儿的喂养 喂养以母乳喂养最佳,凡具有吸吮能力的早产儿均应母乳喂养,现各大医院都主张早期 喂养,认为早期喂养可使早产儿避免发生低血糖症并使体重下降的时间缩短、程度减弱,喂 奶量主要根据早产儿吸吮、胃纳、体重等情况酌量增减,喂奶量不足时应静脉给热量和水分。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母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必需脂肪酸、能量矿物质、微量元素及 IgA ,往往可使早产儿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出生体重,所以生长发育参数均有提高,对能进食的早产儿应尽量给予母乳喂养,不能喂哺者可由母亲挤出乳汁经鼻饲或滴管喂哺。

早产儿、低体重儿护理注意事项

早产儿、低体重儿护理注意事项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出生率较高,成为影响我国出生质量的一大因素。然而,相比正常儿,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机体抵抗力差,患病风险高,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应该怎样护理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希望通过下文分享,对您有所帮助。 早产儿的护理注意事项 女性十月怀胎,怀孕时间在37周后一般都算足月生产,37周前生产则属于早产儿。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免疫力差,因此,护理时尤其注意。 (1)喂养护理。对于早产儿,纯母乳喂养可能不能满足其所需的营养,因此一段时间母乳喂养后,建议在母乳中加多糖乳清一起喂养,多糖乳清可为其提供母乳逐渐减少的营养成分,如铁元素,补充幼儿铁元素,增强机体抵抗能力,增强幼儿抵抗力。一般来说,4-6个月时,在给幼儿加米糊的时候可加入多糖乳清,可帮助幼儿消化食物,减少腹泻、便秘情况。幼儿6-7个月时可添加肝泥,补充铁元素。早产儿前几个月母乳喂养期间,妈妈需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油腻食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也尽量避免,以保证母乳质量和营养。 (2)感染护理。一般来说,足月胎儿出生后,若机体抵抗力不足,也易被病毒或细菌侵袭而诱发感染。相比来说,早产儿的抵抗力比足月幼儿更差,更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早产儿出院后,需要注意预防交叉感染,触摸幼儿前一定要洗手,尽量少抱幼儿去人多的地方,家里有人患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时最好隔离,不要让其接触幼儿,且注意家里通风透气,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3)体温护理。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影响,因此需要做好保暖工作。早产儿尚未达到足月儿体重前,基于相同气温条件下,早产儿比足月幼儿更需要注重保暖措施,注意摸幼儿的手脚、后背,若

早产儿的出院指导

早产儿的出院指导 随着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早产婴儿的存活率已不断提高,但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易发生各种疾病,其日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较正常足月儿差。早产儿除按正常新生儿护理外,还必须在喂养、环境要求、皮肤护理、预防疾病上给予特殊护理。因此,加强患儿家长的出院健康指导,对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及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 耐心喂养 由于瘦小的早产儿出生后即经历了痛苦的磨难,各方面能力较正常婴儿差,出生时营养物质储存少,胃肠道功能不成熟,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有特殊的营养要求。由于孩子嘴小,吸允及吞咽能力低下,应选用适宜的奶头。奶头孔眼不宜过大,否则乳汁流得太快,易引起呛咳,甚至发生窒息.但奶头孔眼也不宜太小,以免吸奶费力,引起疲劳.早产儿的胃容量极小,有时多喂几口奶也会因溢奶呛入肺中而夺去微弱的生命.所以,早产儿的正确喂养十分重要,应耐心、细心,喂养最好是少食多餐,母乳仍是早产儿首选的理想食物。母乳喂养是早产儿的重要营养来源,它能有效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然而,单纯母乳不能满足早产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还需加上一定的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在早产儿出院后应使用专用配方奶粉喂养,以帮助实现“追赶性生长”。一般出院初期,一次喂奶大多需要30~40 min。哺乳前应用毛巾将乳房擦干净。由于小儿控制胃部入口处的贲门肌肉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出现喂养后的呕吐现象.若遇到这种现象时,应将孩子置于侧卧位.这时,一侧嘴角处于低处,口腔内存留的呕吐物易于流出口腔。千万不要竖着抱孩子,这样存留口腔内的呕吐物会呛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所以,为帮助早产儿实现追赶性生长,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制定和采用适合早产儿的不同阶段生长发育需要的科学喂养方案,为你的宝宝打下坚实基础。 2 环境的管理 2。1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摄入能量少,体内糖元储存不足,产热少。汗腺发育不好,体温调节功能差,导致早产儿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65%~75%,以防失水过多。空气要保持新鲜,每日通风2-3次,避免对流风直吹婴儿. 2.2 减少噪音的刺激:早产儿的视听觉功能发育往往不成熟,接受感觉刺激的能力相对较弱,当刺激输入与他的发育预期需要不一样时,就会造成超载的压力,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 2。3 减少光线的刺激: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强光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性照明能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如拉上窗帘以避免太阳光照射,尤其是直射眼部.降低室内光线,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24小时内至少应保证1 小时的昏暗照明,以保证婴儿的睡眠. 3 基础护理 3。1 保持舒适体位:舒适的体位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在安置早产儿体位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促进屈曲体位:用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物,手能触及毛巾床单,能感觉边际,有安全感;另外,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头手互动。(2)早产儿的头颅比较软,是可塑型的,良好的睡姿有利于头颅的发育.头颅塑形,常使用厚度为1-2cm的小枕头,中间稍微下陷,两头微隆起,也可以用水枕头。 3。2 日常护理:每日为婴儿沐浴1次,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对婴儿身体的侵害,预防疾病.沐浴时应关闭门窗,保持室温24~26℃。抚触时间应在两次进食中间,或喂奶1h后,午睡或晚上就寝前,婴儿清醒,不疲倦,不饥饿,不哭闹时进行.抚触前要洗净双手,不使用指甲油,不戴首饰.保持室温28℃,双手涂婴儿润肤油,抚触婴儿皮肤力度要合适,不能太轻或太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皮肤皱褶及臀部,及时更换尿布,大小便后用温水洗净或湿巾擦净臀部,避免因大小便刺激引起臀红或尿布性皮炎。如已发病涂护臀霜或

儿童喂养及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附件3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 一、目的 通过对辖区儿童家长进展母乳喂养、食物转换、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安康。 二、效劳对象 辖区0~6岁〔7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 三、容与方法 〔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纯母乳喂养 婴儿6月龄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从6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根底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1〕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产前准备: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12~14公斤〕,贮存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母亲孕期增重维持在正常围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尽早开奶:生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1小时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3〕促进乳汁分泌 ①按需哺乳:3月龄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②乳房排空: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可使婴儿短时间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场。 ③乳房按摩: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④乳母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量500 千卡/日〕,可促进泌乳。 4〕正确的喂哺技巧 ①哺乳前准备: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

儿童喂养及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一、目的 通过对辖区内儿童家长进行母乳喂养、食物转换、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 三、内容与方法 (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纯母乳喂养 婴儿6月龄内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从6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1)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产前准备: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12~14公斤),贮存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母亲孕期增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尽早开奶:生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1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3)促进乳汁分泌 ①按需哺乳:3月龄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②乳房排空: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始。 ③乳房按摩: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④乳母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量500 千卡/日),可促进泌乳。 4)正确的喂哺技巧 ①哺乳前准备: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 ②哺乳方法:每次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正确的喂哺姿势有斜抱式、卧式、抱球式。无论用何种姿势,都应该让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婴儿的下颏贴在乳房上,嘴张得很大,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嘴中,婴儿下唇向外翻,婴儿嘴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婴儿慢而深地吸吮,能听到吞咽声,表明含接乳房姿势正确,吸吮有效。哺乳过程注意母婴互动交流。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附件3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一、目的 通过对辖区内儿童家长进行母乳喂养、食物转换、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 三、内容与方法 (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纯母乳喂养 婴儿6月龄内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从6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1)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产前准备: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12~14公斤),贮存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母亲孕期增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尽早开奶:生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1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3)促进乳汁分泌 ①按需哺乳:3月龄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②乳房排空: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始。 ③乳房按摩: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④乳母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量500 千卡/日),可促进泌乳。 4)正确的喂哺技巧 ①哺乳前准备: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的接触都可刺激乳母的射乳反射。 ②哺乳方法:每次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正确的喂哺姿势有斜抱式、卧式、抱球式。无论用何种姿势,都应该让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婴儿贴近乳房、鼻子对着乳头。正确的含接姿势是婴儿的下颏贴在乳房上,嘴张得很大,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在嘴中,婴儿下唇向外翻,婴儿嘴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婴儿慢而深地吸吮,能听到吞咽声,表明含接乳房姿势正确,吸吮有效。哺乳过程注意母婴互动交流。 ③哺乳次数:3月龄内婴儿应按需哺乳。4~6月龄逐渐定时喂养,每3~4小时一次,每日约6次,可逐渐减少夜间哺乳,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