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几个典型的古代数学问题

简析几个典型的古代数学问题

简析几个典型的古代数学问题

关键词:鸡兔同笼百鸡问题孙子定理

数学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人的智慧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之美,探寻数学之趣,数学的好玩之处,并不限于数学游戏。数学中有些极具实用意义的内容,包含了深刻的奥妙,发人深思,使人惊讶。中国古代的数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天文学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趣味小问题也让我们在探究中发现数学之美。

1.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一道经典的数学趣题。它记载于大约1500年前的《孙子算经》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句话的意思是: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用解法一(假设法):已知鸡兔共有35只,如果把兔子的两只前脚用绳子捆起来,即,将兔子看做两只脚的鸡,鸡兔总的脚数是35×2=70(只),比题中说的94只要少24只。可知这24只脚是兔子,因此有兔子24÷2=12(只)。所以有鸡35-12=23(只)。解:假设全是鸡:35×2=70(只)比总脚数少:94-70=24(只)它们脚数的差:4-2=2(只)因此有兔子:24÷2=12(只)鸡:35-12=23(只)解法二(方程法):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4x+2(35-x)=942x=24x=1235-12=23(只)故:有鸡23只,兔12只。除此之外还有解法3:(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鸡的只数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解法4(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兔的只数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解法5:总脚数÷2—总头数=兔的只数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解法4:鸡的只数=(4×鸡兔总只数-鸡兔总脚数)÷2 兔的只数=鸡兔总只数-鸡的'只数6解法7兔总只数=(鸡兔总脚数-2×鸡兔总只数)÷2 鸡的只数=鸡兔总只数-兔总只数一个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却能有如此多的解法,

是不是很奇妙呢? 通过对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的剖析,你是否从中发现了探索的乐趣呢?在探索的过程中你是否体味到数学解题思想的变幻之美呢?

2.百鸡问题

百鸡问题记载于中国古代约5-6世纪成书的《张丘建算经》中,该问题导致的三元不定方程组开创了“一问多答的先例”这是过去中国古算书书中所没有的,体现了中国数学的发展。书中写道:今有鸡翁一,值钱伍;鸡母一,值钱三;鸡鶵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鶵各几何?意思是:公鸡每只值5文钱,母鸡每只值三文钱,而3 只小鸡值1 文钱。现在用100 文钱买100 只鸡,问:这100 只鸡中公鸡、母鸡和小鸡各有多少只?,原书的答案是:“答曰:鸡翁四,值钱二十;鸡母十八,值钱五十四;鸡鶵七十八,值钱二十六。又答:鸡翁八,值钱四十;鸡母十一,值钱三十三,鸡鶵八十一,值钱二十七。又答:鸡翁十二,值钱六十;鸡母四、值钱十二;鸡鶵八十四,值钱二十八。”这个问题流传很广,解法很多,但从现代数学观点来看,它实际是一个求不定方成整数解的问题。解:设公鸡、母鸡、小鸡分别为x、y、z只。则,由题意知: ①x+y+z =100②5x+3y+(1/3)z =100令②×3-①得: 7x+4y=100’所以y=(100-7x)/4=25-2x+x/4令x/4=t, (t为整数)所以x=4t把x=4t代入7x+4y=100得到:y=25-7t易得z=75+3t所以:x=4ty=25-7tz=75+3t因为x,y,z大于等于0所以4t≥025-7t≥075+3t≥0解之得:0≤t≤25/7又t为整数所以t=0,1,2,3当t=0时x=0,y=25,z=75当t=1时x =4;y =18;z =78当t=2时x =8;y =11;z =81当t=3时x =12;y =4;z =84小小的一个百鸡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古人数学智慧,一题多答的解题方法也让我们感受到数学严谨之外多变的魅力。

3.孙子定理

孙子定理来源于物不知其数问题,出自于一千六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原题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二,五五数之三,七七数之二,问物几何?"变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就是:有一个数,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2。求这个数。这个问

题很简单:用3除余2,用7除也余2,所以用3与7的最小公倍数21除也余2,而用21除余2的数我们首先就会想到23;23恰好被5除余3,所以23就是本题的一个答案。另一个著名的例子:韩信点一队士兵的人数,三人一组余两人,五人一组余三人,七人一组余四人。问:这队士兵至少有多少人?这个题目是要求出一个正数,使之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4,而且希望所求出的数尽可能地小。用3除余2这个条件开始。满足这个条件的数是3n+2,其中n是非负整数。要使3n+2还能满足用5除余3的条件,可以把n分别用1,2,3,?代入来试。当n=1时,3n+2=5,5除以5不用余3,不合题意;当n=2时,3n+2=8,8除以5正好余3,可见8这个数同时满足用3除余2和用5除余3这两个条件。最后一个条件是用7除余4。8不满足这个条件。我们要在8的基础上得到一个数,使之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为此,我们想到,可以使新数等于8与3和5的一个倍数的和。因为8加上3与5的任何整数倍所得之和除以3仍然余2,除以5仍然余3。于是我们让新数为8+ 15m,分别把m=1,2,?代进去试验。当试到m=3时,得到8+15m=53,53除以7恰好余4,因而53合乎题目要求。

其实,我国古代学者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例如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在他著的《算法统宗》(1593年)中就用四句很通俗的口诀暗示了此题的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甘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正半月"暗指15。"除百零五"的原意是,当所得的数比105大时,就105、105地往下减,使之小于105;这相当于用105去除,求出余数。这四句口诀暗示的意思是:当除数分别是3、5、7时,用70乘以用3除的余数,用21乘以用5除的余数,用15乘以用7除的余数,然后把这三个乘积相加。加得的结果如果比105大,就除以105,所得的余数就是满足题目要求的最小正整数解。按这四句口诀暗示的方法计算韩信点的这队士兵的人数可得:70×2+21×3+15×4=263,263=2×105+53,所以,这队士兵至少有53人。上面的方法所依据的理论,在中国称之为孙子定理,它充满诗意的解题方法让我深深体味到数学之美。中国古代的数学趣味问题

用它多角度的解题方式锻炼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也让我们在思维的转换中发现数学的乐趣,体味到数学之美。

中国古代数学问题

一板凳鏊子问题 板凳鏊子三十三, 一百条腿都朝天, 问几个板凳几个鏊子? 板凳和鏊子(烙饼用的,有三条腿;板凳,四条腿)一共三十三个。问几个板凳几个鏊子?二隔墙分银 隔墙听得客分银, 不知人数不知银。 七两分之多四两, 九两分之少半两。 问多少银子多少人?(古时16两1斤) 三一百馒头一百僧 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算法统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 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 大小和尚各几丁? 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方法一,用方程 设大和尚有x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根据题意列得方程: 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小和尚:100-25=75人 方法二,鸡兔同笼法: (1)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应吃馒头多少个? 3×100=300(个). (2)这样多吃了几个呢? 300-100=200(个). (3)为什么多吃了200个呢?这是因为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那么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时,每个小和尚多算了几个馒头? 3-1/3=8/3 (4)每个小和尚多算了8/3个馒头,一共多算了200个,所以小和尚有: 200÷8/3=75(人) 大和尚:100-75=25(人) 方法三,分组法: 由于大和尚一人分3只馒头,小和尚3人分一只馒头。我们可以把3个小和尚与1个大和尚编为一组,这样每组4个和尚刚好分4个馒头,那么100个和尚总共分为100÷(3+1)=25组,因为每组有1个大和尚,所以有25个大和尚;又因为每组有3个小和尚,所以有25×3

古代趣味数学

篇一:中国古代的趣味数学 中国古代的趣味数学 ——简析几个典型的古代数学问题 夏超(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号:1012279) 关键词:鸡兔同笼百鸡问题孙子定理 数学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人的智慧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之美,探寻数学之趣,数学的好玩之处,并不限于数学游戏。数学中有些极具实用意义的内容,包含了深刻的奥妙,发人深思,使人惊讶。中国古代的数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天文学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趣味小问题也让我们在探究中发现数学之美。 1. 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一道经典的数学趣题。它记载于大约1500年前的《孙子算经》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句话的意思是: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用解法一(假设法):已知鸡兔共有35只,如果把兔子的两只前脚用绳子捆起来,即,将兔子看做两只脚的鸡,鸡兔总的脚数是35×2=70(只),比题中说的94只要少24只。可知这24只脚是兔子,因此有兔子24÷2=12(只)。所以有鸡35-12=23(只)。解: 假设全是鸡: 35×2=70(只) 比总脚数少:94-70=24(只) 它们脚数的差: 4-2=2(只) 因此有兔子:24÷2=12(只) 鸡:35-12=23(只) 解法二(方程法):解: 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 4x+2(35-x)=94 2x=24 x=12 35-12=23(只) 故:有鸡23只,兔12只。 除此之外还有解

简析几个典型的古代数学问题

简析几个典型的古代数学问题 关键词:鸡兔同笼百鸡问题孙子定理 数学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人的智慧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之美,探寻数学之趣,数学的好玩之处,并不限于数学游戏。数学中有些极具实用意义的内容,包含了深刻的奥妙,发人深思,使人惊讶。中国古代的数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天文学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趣味小问题也让我们在探究中发现数学之美。 1.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一道经典的数学趣题。它记载于大约1500年前的《孙子算经》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句话的意思是: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用解法一(假设法):已知鸡兔共有35只,如果把兔子的两只前脚用绳子捆起来,即,将兔子看做两只脚的鸡,鸡兔总的脚数是35×2=70(只),比题中说的94只要少24只。可知这24只脚是兔子,因此有兔子24÷2=12(只)。所以有鸡35-12=23(只)。解:假设全是鸡:35×2=70(只)比总脚数少:94-70=24(只)它们脚数的差:4-2=2(只)因此有兔子:24÷2=12(只)鸡:35-12=23(只)解法二(方程法):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4x+2(35-x)=942x=24x=1235-12=23(只)故:有鸡23只,兔12只。除此之外还有解法3:(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鸡的只数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解法4(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兔的只数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解法5:总脚数÷2—总头数=兔的只数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解法4:鸡的只数=(4×鸡兔总只数-鸡兔总脚数)÷2 兔的只数=鸡兔总只数-鸡的'只数6解法7兔总只数=(鸡兔总脚数-2×鸡兔总只数)÷2 鸡的只数=鸡兔总只数-兔总只数一个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却能有如此多的解法,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三道数学题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三道数学题 比方说著名的勾股定理,这个定理在西方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所以也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但据说这个定理在中国最早是由西周数学家商高发现的,他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定理,比毕达哥拉斯早五百年。虽然在近代史上,中国的数学成就远远没有像西方那样对世界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但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还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讨论,其中有三个最著名的问题,一直到现在经久不衰。 一、鸡兔同笼问题 这个数学问题出自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和《孙子兵法》肯定没关系。《孙子算经》之所以也冠以“孙子“的名号,是因为这本书开篇序言第一句话引用了孙子的话:“孙子曰:夫算者,天地之经纬,群生之园首,五常之本末,阴阳之父母……” 这本书里最著名的一个问题就是鸡兔同笼,我记得上小学那会,经常有这种类型的题。这个问题的原文是这么说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 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就是说,有一群鸡和兔子在一个笼子里,头一共35个,脚一共94个,问 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 我记得这种题目是以前学二元一次方程的入门题。设鸡有x只,兔子有y 只,列个方程: x + y = 35 2x + 4y =94 然后算出x=23,y=12,所以鸡有23只,兔子12只。 但是中国古人不懂二元一次方程,他们是怎么算的呢。古人非常机智,他们的算法比列方程还简单。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他们假设让鸡抬起一只脚,让兔子抬起两只脚,这个时候笼子里的脚就会少一半,就是94/2=47只。这个 时候的笼子里,鸡是一只脚一个头,兔子是两只脚一个头,而头一共是35个,说明多出来的就是兔子的数量,所以47-35=12,兔子就是12只。 二、物不知数问题 除了鸡兔同笼问题,《孙子算经》上另一个著名问题就是“物不知数问题”。原文是这么说的:“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 把这个题化成数学语言就是:一个数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求这个数。 小编我上学时数学非常犀利,不吹牛,不过现在都忘光了,如果要我现在来做这个题,我只能用最笨的办法: 被3除余2,这个数就是3a+2 被5除余3,这个数就是5b+3

古典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古典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乘之和 在古代的许多故事中记载了大量的数学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而且还可透过数学问题看到古代伟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现举几例供大家欣赏。 一、寓言故事 1、古代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驴子和骡子一同走,它们驮着不同袋数的货物,每袋货物都是一样重的。驴子抱怨负担太重,骡子说:"你抱怨干吗?如果你给我一袋,那我所负担的就是你的两倍;如果我给你一袋,我们才恰好驮的一样多!"那么驴子原来所驮货物的袋数是( ) A .5 B.6 C.7 D.8 解:设驴子驮x 袋货物,则骡子驮[2(x-1)-1]袋货物。 依题意,得:[2(x-1)-1]-1=x+1; 解之得:x=5。 所以,驴子原来所驮货物的袋数是4袋,故正确答案选(A )。 2、《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低上觅食,树上的一只鸽子对低上觅食的鸽子说:"若从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就是整个鸽群的三分之一 ;若从树上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就一样多了。"你知道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吗? 解:设树上有x 只鸽子,树下有y 只鸽子。 由题意可得:?????+=-+=1 1)x (311-y y x y 解之得:? ??==57x y 答:树上原有7只鸽子,树下有5只鸽子。 二、象棋与麦子 传说古代印度有个国王叫舍罕,他很迷恋棋类,而宰相达依尔是个聪明的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玩的爱不释手,决定奖赏宰相。达依尔说:"陛下,我别无他求,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赏我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里赏我2粒麦子;第三个格子里赏我4粒麦子;第四个格子里赏我8粒麦子……依次类推直到第64个格子(国际象棋是8×8=64格),按这张棋盘上各格应赏给的麦子全赏给我吧。 国王觉得达依尔的要求并不高,说道:"你能如愿以偿的。 请你帮助国王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粒麦子? 分析:根据达依尔的要求,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麦子,第三格放4粒麦子,第四格放8粒麦子,……那么64个格子要放麦子的总数是: S=20+21+22+23+…+263=264-1=1.84467×1019(粒) 如果说一升麦子约150000粒,那么国王应该赏赐达依尔一百四十万亿升麦子,而这样多的麦子全世界需要生产两千多年才行,可见印度国王是不可能让达依尔如愿以偿的。 三、鸡兔同笼,百鸡问题

中国古代的趣味数学

中国古代的趣味数学 ——简析几个典型的古代数学问题 夏超(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号:1012279)关键词:鸡兔同笼百鸡问题孙子定理 数学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人的智慧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之美,探寻数学之趣,数学的好玩之处,并不限于数学游戏。数学中有些极具实用意义的内容,包含了深刻的奥妙,发人深思,使人惊讶。中国古代的数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天文学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趣味小问题也让我们在探究中发现数学之美。 1.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一道经典的数学趣题。它记载于大约1500年前的《孙子算经》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句话的意思是: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用解法一(假设法):已知鸡兔共有35只,如果把兔子的两只前脚用绳子捆起来,即,将兔子看做两只脚的鸡,鸡兔总的脚数是35×2=70(只),比题中说的94只要少24只。可知这24只脚是兔子,因此有兔子24÷2=12(只)。所以有鸡35-12=23(只)。 解: 假设全是鸡: 35×2=70(只) 比总脚数少:94-70=24(只) 它们脚数的差:4-2=2(只) 因此有兔子:24÷2=12(只) 鸡:35-12=23(只) 解法二(方程法):解: 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 4x+2(35-x)=94 2x=24 x=12 35-12=23(只) 故:有鸡23只,兔12只。 除此之外还有 解法3:(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鸡的只数 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解法4(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5:总脚数÷2—总头数=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中国古代数学趣题

中国古代数学 1. 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解:梨每个价:11÷9= 9 11(文) 果每个价:4÷7=7 4(文) 果的个数:(911×1000-999)÷(911-74)=343(个) 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 梨的总价: 9 11×657=803(文) 果的总价:74×343=196(文) 2.两鼠穿墙 我国古代数学典籍《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中有一道两鼠穿墙问题: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也日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 今意是:有厚墙5尺,两只老鼠从墙的两边相对分别打洞穿墙。大老鼠第一天进一尺,以后每天加倍;小老鼠第一天也进一尺,以后每天减半。问几天后两鼠相遇,各穿几尺? 解:第一天,1+1=2尺 还有3尺 第二天,2+0.5=2.5尺 还有0.5尺 第三天,解:设还需X 天。 (4+0.25)X=0.5 X=17 2

17 2天=2小时49分 在第三日凌晨2时49分相逢,相逢时大老鼠穿 3.47尺,小老鼠穿 1.53尺。 3.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解:设客人为x 人。 4x +4=8x -8 x =3 4×3+4=16(两) 答:客人3人,银16两。 4.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 斗。 [(2x -1)×2-1]×2-1=0 x = 8 7

九章算术中的十大经典问题

九章算术中的十大经典问题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内容涵盖了算术、代数、几何等多个领域,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九章算术中的十大经典问题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经典之作,这些问题不仅在古代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现代数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对九章算术中的十大经典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两舍弃一 “两舍弃一”是九章算术中的第一大问题,其内容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个问题的解法是:设雉有x只,兔有y只,则有两个方程式:x+y=35,2x+4y=94。通过解这两个方程式,可以得出雉有15只,兔有20只。 二、百钱买百鸡 “百钱买百鸡”是九章算术中的第二大问题,其内容为:“鸡犬同笼,上有百头,下有百足。问鸡几何?”这个问题的解法是:设鸡有x只,狗有y只,则有两个方程式:x+y=100,2x+4y=200。通过解这两个方程式,可以得出鸡有50只,狗有50只。 三、五家渠 “五家渠”是九章算术中的第三大问题,其内容为:“五家渠,田方百亩,一夫二亩,各自耕戍,相望而不相害,问可耕几何?”这个问题的解法是:设有x个人耕种,则有一个方程式:2x=100,解得x=50。因此,五家渠可耕50亩。 四、举铁砣

以十为斤,问几何?”这个问题的解法是:设铁砣重x斤,则有一个方程式:x/10=1,解得x=10。因此,铁砣重10斤。 五、买麻布 “买麻布”是九章算术中的第五大问题,其内容为:“买麻布,五丈余,割去一丈五尺,问剩几何?”这个问题的解法很简单,直接用五丈减去一丈五尺即可,即五丈减一丈五尺等于三丈五尺。 六、三斗鸡 “三斗鸡”是九章算术中的第六大问题,其内容为:“三斗鸡,五方雉,七十二子,问鸡、雉、子各几何?”这个问题的解法是:设鸡有x只,雉有y只,子有z个,则有三个方程式:3x+5y+0.5z=72,x+y=8,z=72。通过解这三个方程式,可以得出鸡有21只,雉有3只,子有72个。 七、分田地 “分田地”是九章算术中的第七大问题,其内容为:“分田地,三人分之二,留三亩,问田地几何?”这个问题的解法是:设田地有x亩,则有一个方程式:2x/3+3= x,解得x=9。因此,田地共有9亩。 八、买香 “买香”是九章算术中的第八大问题,其内容为:“买香,三斤余二两,问几何?”这个问题的解法很简单,直接用三斤减去两即可,即三斤余二两等于两斤八两。 九、买鸡蛋

小学数学古代名题

和尚分馒头的问题 【题目】这是中国著名的古算题。明代程大位的著作《算法统宗》。《算法统宗》又名《直指算法统宗》,此书在国内外流传久广,影响很大。在这本书里,这道题目是用诗歌写成的: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个? 【分析与解】这道题的意思是:一百个和尚吃一百个馒头,大和尚每人吃三个,小和尚每三个人吃一个,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这道题过去我们小学生很难做出,现在我们可以用分组法来进行解答。 大和尚每人吃三个,小和尚每三个人吃一个,我们把1个大和尚与3个小和尚共4人看作一组,这一组共吃馒头3+1=4(个),则100个和尚就可以分为100÷4=25(组),100个馒头也可以分为25组,正好相对应。因为每一个组里有1个大和尚,因此,大和尚有1×25=25(个),小和尚有100-25=75(人)。 这道题还可以用假设法来思考。 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根据大和尚每人吃三个,因此,应该一共吃馒头3×100=300(个)。现在只有100个馒头,多吃了300-100=200(个),为什么会多吃200个馒头呢?因为事实上100和尚不全是大和尚,其中还有小和尚。小和尚每三个人吃一个馒头,一个小和尚只吃了3 1个馒头,把一个小和尚假设成一个

大和尚就多吃了3-31=23 2(个)。根据包含除法的道理,200里面有多少个232,就有多少个小和尚。所以,小和尚有200÷23 2=75(人),大和尚有100-75=25(人)。 想一想:如果假设100人全是小和尚,又该怎样解答呢?留给小朋友们来试一试! 【试一试】双语小学200名学生参加搬200只箱子的义务劳动,男生每人搬3只,女生每3人搬一只。参加义务搬箱子劳动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方环形田的面积问题 【题目】问方环田外周五十六步,内周二十四步,得田几何? 【分析与解】这道题的意思是:有一块方环形状的田(如下图),它的外面的周长是56步,里面的周长是24步。这块方环形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步? 因为大正方形的周长是56步,所以,大正方形的边长是56÷4=14(步),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4×14=196(平方步)。 又因为小正方形的周长是24步,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是24÷4=6(步),小正方形的面积是6×6=36(平方步)。 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就得到这块方环形

古籍中的数学问题

古籍中的数学问题 1、两鼠穿墙 我国古代数学典籍《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中有一道两鼠穿墙问题: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也日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 今意为:有厚墙5尺,两只老鼠从墙的两边相对分别打洞穿墙。大老鼠第一天进一尺,以后每天加倍;小老鼠第一天也进一尺,以后每天减半。问几天后两鼠相遇,各穿几尺? 2、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 3、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这是一道民间算题。 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4、今有物不知其数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题目的意思就是:有一些物品,不知道有多少个,只知道将它们三个三个地数,会剩下2个;五个五个地数,会剩下3个;七个七个地数,也会剩下2个。这些物品的数量至少是多少个? 5、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问:梨果多少价几何?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数学名题欣赏

数学名题欣赏 1.鸡兔同笼。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个头,下有94只脚。鸡兔各几只? 想:假设把35只全看作鸡,每只鸡2只脚,共有70只脚。比的总脚数94只少了24只,少的原因是把每只兔的脚少算了2只。看看24只里面少算了多少个2只,便可求出兔的只数,进而求出鸡的只数。 解:兔的只数: 〔94-2×35〕÷〔4-2〕 =〔94-70〕÷2 =24÷2 =12〔只〕 鸡的只数: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此题也可以假设35只全是兔,先求鸡的只数,再求兔的只数。 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国古代有人想出更特殊的假设方法。假设一声令下,笼子里的鸡都表演“金鸡独立〞,兔子都表演“双腿拱月〞。那么鸡和兔着地的脚数就是总脚数的一半,而头数仍是35。这时鸡着地的脚数与头数相等,每只兔着地的脚数比头数多1,那么鸡兔着地的脚数与总头数的差等于兔的头数。我国古代名著?孙子算经?对这种解法就有记载:“上署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

足,以足除头,即得。〞具体解法:兔的只数是94÷2-35=12〔只〕,鸡的只数是35-12= 23〔只〕。 2.韩信点兵。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这是我国古代名著?孙子算经?中的一道题。意思是: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适合这些条件的最小自然数。 想:此题可用枚举法进行推算。先顺序排出适合其中两个条件的数,再在其中选择适合另一个条件的数。 解:除以5余3的数: 3,8,13,18,23,28,…… 除以7余2的数: 2,9,16,23,30,37,…… 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数: 23,58,…… 满足上两个条件,又满足除以3余2的最小自然数是23。 答:符合条件物体个数是23。 我国古代对解这类问题编了这样的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

古诗词中的数学问题

古诗词中的数学问题 中国古代以数学问题的描述为主的诗词很多,仔细解读这些诗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解题思想,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爱好。 一、周瑜寿数 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 十比个位正小三,个位六倍与寿符; 哪位同学算得快,多少年寿属周瑜? 诗中的“寿”指的是年龄.诗的意思是:周瑜病逝时的年龄是一个大于30的两位数,其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3,个位上的数字的6倍正好等于这个两位数,求这个两位数? 解: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为x,个位上的数字为y,根据题意,得 解得 答:这个两位数是36,即周瑜共活了36岁. 二、官兵分布 一千官兵一千布,一官四尺无零数; 四兵才得布一尺,请问官兵多少数?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千名官兵分一千尺布,一名军官分四尺,四名士兵分一尺,正好分完,问军官和士兵各多少名? 解:设有x名军官,y名士兵,根据题意, 三、百馍百僧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几多大僧几小僧. 这道题用现代文叙述是:有100个和尚分吃100个馒头,如果大和尚每人吃3个,小和尚3个人吃一个,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解:设大和尚有x人,小和尚有y人,则

答:大和尚有25人,小和尚有75人. 四、百羊问题 甲赶养群逐草茂,乙拽肥羊一只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说明:诗中“半群”、“小半群”,是古人对几个常用分数的习惯 “一群凑”是指再增加一群,即为原来的“2倍”. 这道题的意思是,甲赶着一群羊去找草料茂盛的地方,乙牵着一只肥羊从后面赶上来,乙问甲,“你这群有100只吗?”甲答道:“若我 牵的那只也算进去,正好凑满100只.”问这群羊有多少只? 解:设这群羊有x只,由题意,得 解之,得x=36(只). 五、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 看来脚有一百只,几多鸡儿几多兔. 这道题目用现代文表为:若干只鸡兔被关在同一个笼里,笼里有鸡头、兔头共36只,有鸡脚、兔脚共100只,问鸡兔各有几只? 解:设鸡有x只,则兔有(36-x)只,由题意,得 2x+4(36-x)=100. 解之,得x=22(只),于是36-x=14(只). 六、张百买鸡 一百钱买一百鸡,公鸡每只五钱齐, 雏鸡一钱买三只,三钱一只是母鸡. 有请聪明能算者,三种买法列算题. 这是一道著名的“百鸡问题”,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张丘建所

中国古代数学问题

中国古代数学问题 一板凳鏊子问题 板凳鏊子三十三, 一百条腿都朝天, 问几个板凳几个鏊子? 板凳和鏊子(烙饼用的,有三条腿;板凳,四条腿)一共三十三个。问几个板凳几个鏊子?二隔墙分银 隔墙听得客分银, 不知人数不知银。 七两分之多四两, 九两分之少半两。 问多少银子多少人?(古时16两1斤) 三一百馒头一百僧 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算法统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 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 大小和尚各几丁? 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方法一,用方程 设大和尚有x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根据题意列得方程: 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小和尚:100-25=75人 方法二,鸡兔同笼法: (1)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应吃馒头多少个? 3×100=300(个).

(2)这样多吃了几个呢? 300-100=200(个). (3)为什么多吃了200个呢?这是因为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那么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时,每个小和尚多算了几个馒头? 3-1/3=8/3 (4)每个小和尚多算了8/3个馒头,一共多算了200个,所以小和尚有: 200÷8/3=75(人) 大和尚:100-75=25(人) 方法三,分组法: 由于大和尚一人分3只馒头,小和尚3人分一只馒头。我们可以把3个小和尚与1个大和尚编为一组,这样每组4个和尚刚好分4个馒头,那么100个和尚总共分为100÷(3+1)=25组,因为每组有1个大和尚,所以有25个大和尚;又因为每组有3个小和尚,所以有25×3 =75个小和尚这是《直指算法统宗》里的解法,原话是:”置僧一百为实,以三一并得四为法除之,得大僧二十五个。”所谓“实”便是”“被除数”,“法”便是“除数”。列式就是: 100÷(3+1)=25,100-25=7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四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不知数, 三十六头笼中露。 数清脚共五十双, 各有多少鸡和兔? 一队强盗一队狗, 二队拼作一队走, 数头一共三百六, 数腿一共八百九, 问有多少强盗多少狗?

介绍几个古典的数学问题

古典的数学问题 1、三个古典的几何问题 问题一、二倍立方体。求一立方体的棱长,使它的体积是已知立方体的体积的两倍。 问题二、三等分一个已知角。 问题三、化圆为方。求一正方形的边长,要它的面积等于已知圆的面积。 以上每个问题都限于用直线和圆去构图解决,即据欧几里德几何学去解决。圆规的两脚必须要开多宽就能多宽,直尺要多长就有多长,并且直尺上不许有刻度。尽管到了公元1882年,这三个问题都被证明为不可能作出的,但这几个问题在近二千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去追求数学的思想。 2、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有一个数学定理是每一个人在学校都要学习的。这个定理就叫毕达哥拉斯定理。这个定理的内容是: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边长的平方。存在3个边的边长都是整数的直角三角形,其中最有名的是3个边的边长分别是3、4、5的直角三角形。其实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勾股定理。其证明的 方法有很多,以下给出一个简便的证明方法。 证明一:对于一个边长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其斜边为5。 取4个直角边长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如右图所示组成一个 正方形。四个三角形的面积为24个平方单位,内部的正方形 面积为1个平方单位。从而大正方形面积为25个平方单位, 它表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为5,且32+42=52问题得证。 3、黄金分割 我们知道,满足黄金分割的矩形物件(如窗户、书本)的外形会使人感到美观大方、赏心悦目。在中世纪,黄金分割被作为美的象征几乎渗透到了建筑和艺术的各个部分。例如据说人体雕塑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长度,如果满足黄金分割比,就最优美。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中,后人在其中发现了至少七个黄金分割。在现代,黄金分割在优选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所谓黄金分割是这样一种分割:一个内点把一条线段分为一短一长两部分,使它们的长度满足这样的关系:短﹕长=长﹕全。这个比例式中的“短”和“长”分别指内占把线段分成的短线段和长线段的长度,而“全”指整条线段的长度。 4、曹冲称象与阿基米德检验皇冠 在大约1700年前,我国正处于三国时期。一天,有人送给魏国国君曹操一只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就对满朝文武问道:“谁能称出这只大象的重量?”结果无人作声,因为谁也找不到大得足以称象的秤。曹操的儿子曹冲当时只有七岁,当他听说了此事之后,对他父亲说:“爸爸,只要你给我一只大船,再给我足够多的石块,我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曹操非常惊奇,但是他还是命令手下的人按照曹冲的要求去作准备。大船和石块准备好了以后,曹冲让人把大象牵到了船上。这只大象非常重,它使船下沉了很多。曹冲在船帮上作记号,记下了水面的高度,然后让人把大象牵上岸。接着,他又让人把石块往船上搬。搬上船的石块越多,船下沉得越历害。曹冲又让人把船上的石块搬下来,一块一块地称它们的重量,并且全部加起来。他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古希腊的一位国王想给自己制一顶纯金的皇冠。金匠把制好的皇冠献给国王以后,国王很想知道这顶皇冠是否是纯金制造的。于是国王便把阿基米德召来,要他检验一下这顶皇冠是不是用纯金子制造的,但条件是不许损坏皇冠一丝一毫。阿基米德想了很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