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数学名题1

中国古代数学名题1

中国古代数学名题——三阶换方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由我们中国古人发现的一种有趣的数学题“三阶换方”吗?说起它,还要提起“大禹治水”中的“大禹”呢!

相传远古时期,黄河中出现一关马头龙身的神

兽---龙马,龙马背负河图,优羲氏根据河图推演了

八卦.大禹在治理洛水时,见到一只神龟,背负玉版,

上刻洛书.大禹从洛书中悟

出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治服了洪水,划天下为九

洲. “洛书” 用现在的数字翻译出来,就是三阶幻

方。

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将它命名为“纵横图”,又名“九宫图”,并在《续古摘奇算法》中,总结出了洛书幻方构造的方法:“九子斜排。上下对易。左右相更。四维挺出。”具体方法是:

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吧!

把1—9这九个自然数填在九空格里,使横、

竖和对角线上三个数的和都等于15。

解:1+9=10,2+8=10,3+7=10,4+6=10。这

每对数的和再加上5都等于15,可确定中心格应填5,这四组数应分别填在横、竖和对角线的位置上。先填四个角,若填两对奇数,那么因三个奇数的和才可能得奇数,四边上的格里已不可再填奇数,不行。若四个角分别填一对偶数,一对奇数,也行不通。因此,判定四个角上必须填两对偶数。对角线上的数填好后,其余格里再填奇数就很容易了。

其实,它的方法可以总结为:

①算出三个数之和,即九个数的和除以3;

②填“三阶幻方”的数如果是一个等差数列,中间格子应填第五个数;

③填在四角的是第二、四、六、八个数,而且对角两数的和等于另一对角两数的和。

同学们用这个方法,你能再试试把2—10这九个自然数填入九宫格,使横、竖和对角线上三个数的和都相等吗?

中国古代数学名题1

中国古代数学名题——三阶换方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由我们中国古人发现的一种有趣的数学题“三阶换方”吗?说起它,还要提起“大禹治水”中的“大禹”呢! 相传远古时期,黄河中出现一关马头龙身的神 兽---龙马,龙马背负河图,优羲氏根据河图推演了 八卦.大禹在治理洛水时,见到一只神龟,背负玉版, 上刻洛书.大禹从洛书中悟 出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治服了洪水,划天下为九 洲. “洛书” 用现在的数字翻译出来,就是三阶幻 方。 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将它命名为“纵横图”,又名“九宫图”,并在《续古摘奇算法》中,总结出了洛书幻方构造的方法:“九子斜排。上下对易。左右相更。四维挺出。”具体方法是: 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吧!

把1—9这九个自然数填在九空格里,使横、 竖和对角线上三个数的和都等于15。 解:1+9=10,2+8=10,3+7=10,4+6=10。这 每对数的和再加上5都等于15,可确定中心格应填5,这四组数应分别填在横、竖和对角线的位置上。先填四个角,若填两对奇数,那么因三个奇数的和才可能得奇数,四边上的格里已不可再填奇数,不行。若四个角分别填一对偶数,一对奇数,也行不通。因此,判定四个角上必须填两对偶数。对角线上的数填好后,其余格里再填奇数就很容易了。 其实,它的方法可以总结为: ①算出三个数之和,即九个数的和除以3; ②填“三阶幻方”的数如果是一个等差数列,中间格子应填第五个数; ③填在四角的是第二、四、六、八个数,而且对角两数的和等于另一对角两数的和。 同学们用这个方法,你能再试试把2—10这九个自然数填入九宫格,使横、竖和对角线上三个数的和都相等吗?

中国古代数学问题

一板凳鏊子问题 板凳鏊子三十三, 一百条腿都朝天, 问几个板凳几个鏊子? 板凳和鏊子(烙饼用的,有三条腿;板凳,四条腿)一共三十三个。问几个板凳几个鏊子?二隔墙分银 隔墙听得客分银, 不知人数不知银。 七两分之多四两, 九两分之少半两。 问多少银子多少人?(古时16两1斤) 三一百馒头一百僧 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算法统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 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 大小和尚各几丁? 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方法一,用方程 设大和尚有x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根据题意列得方程: 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小和尚:100-25=75人 方法二,鸡兔同笼法: (1)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应吃馒头多少个? 3×100=300(个). (2)这样多吃了几个呢? 300-100=200(个). (3)为什么多吃了200个呢?这是因为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那么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时,每个小和尚多算了几个馒头? 3-1/3=8/3 (4)每个小和尚多算了8/3个馒头,一共多算了200个,所以小和尚有: 200÷8/3=75(人) 大和尚:100-75=25(人) 方法三,分组法:

由于大和尚一人分3只馒头,小和尚3人分一只馒头。我们可以把3个小和尚与1个大和尚编为一组,这样每组4个和尚刚好分4个馒头,那么100个和尚总共分为100÷(3+1) =25组,因为每组有1个大和尚,所以有25个大和尚;又因为每组有3个小和尚,所以有25×3=75个小和尚这是《直指算法统宗》里的解法,原话是:”置僧一百为实,以三一并得四为法除之,得大僧二十五个。”所谓“实”便是”“被除数”,“法”便是“除数”。列式就是: 100÷(3+1)=25,100-25=7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四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不知数, 三十六头笼中露。 数清脚共五十双, 各有多少鸡和兔? 一队强盗一队狗, 二队拼作一队走, 数头一共三百六, 数腿一共八百九, 问有多少强盗多少狗? 1. 鸡兔同笼,共17个头,42条腿。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2. 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1。5元。问:一角的硬币有几枚,5角的硬币有几枚? 3. 用大小卡车往城市运送29吨蔬菜,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问:大小卡车各用几辆一次能运完?(注意有多解) 4. 每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平均分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分是60分,女生平均分是70分。问:男生比女生多几人? 5. 学校买回4个篮球和5个排球,一共用了185元,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8元。问:篮球的单价是多少? 6. 解放军进行野营拉练。晴天每天走35千米,雨天每天走28千米,11天一共走350千米。求这期间晴天共有多少天? 7. 小强集邮,他用一元钱买了4分和8分的邮票共20张。问:小强买了4分邮票几张? 8. 一堆2分和5分的硬币共299分,其中2分硬币的个数是5分硬币个数的4倍。问:5分硬币有几枚?

古代数学名题集锦

古代数学名题集锦 百蛋(外国古题) 两个农民一共带了100只蛋到市场上去出卖。他们两人所卖得的钱是一样的。第一个人对第二个人说:“假若我有象你这么多的蛋,我可以卖得15个克利采(一种货币名称)”。第二个人说:“假若我有了你这些蛋,我只能卖得6又三分之二个克利采。”问他们俩人各有多少只蛋? 和尚吃馒头(中国古题) 大和尚每人吃4个,小和尚4人吃1个。有大小和尚100人,共吃了100个馒头。大、小和尚各几人?各吃多少馒头? 洗碗(中国古题) 有一位妇女在河边洗碗,过路人问她为什么洗这么多碗?她回答说:家中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每两人合用一只饭碗,每三人合用一只汤碗,每四人合用一只菜碗,共用了碗65只。你能从她家的用碗情况,算出她家来了多少客人吗? 《算法统宗》里的问题 《算法统宗》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之一。书里有这样一题:甲牵一只肥羊走过来问牧羊人:“你赶的这群羊大概有100只吧”,牧羊人答:“如果这群羊加上一倍,再加上原来这群羊的一半,又加上原来这群羊的1/4,连你牵着的这只肥羊也算进去,才刚好凑满一百只。”请您算算这只牧羊人赶的这群羊共有多少只? 《张立建算经》里的问题 《张立建算经》是中国古代算书。书中有这样一题:公鸡每只值5元,母鸡每只值3元,小鸡每三只值1元。现在用100元钱买100只鸡。问这100只鸡中,公鸡、母鸡、小鸡各有多少只? 《九章算术》里的问题 《九章算术》是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之一,全书共分九章,有246个题目。其中一道是这样的:一个人用车装米,从甲地运往乙地,装米的车曰行25千米,不装米的空车曰行35千米,5日往返三次,问二地相距多少千米? 共有多少个桃子 著名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来华讲学时,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会见了少年班的部分同学。在会见时,给少年班同学出了一道题:“有五只猴子,分一堆桃子,可是怎么也平分不了。于是大家同意先去睡觉,明天再说。夜里一只猴子偷偷起来,把一个桃子扔到山下后,正好可以分成五份,它就把自己的一份藏起来,又睡觉去了。第二只猴子爬起来也扔了一个桃子,刚好分成五份,也把自己那一份收起来了。第三、第四、第五只猴子都是这样,扔了一个也刚好可以分成五份,也把自己那一份收起来了。问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注:这道

中国古代数学名题

數學名題欣賞中国古代数学名题 1、雞兔同籠: 今有雞兔同籠,上有35個頭,下有94只腳。雞兔各幾隻? 想:假設把35只全看作雞,每只雞2只腳,共有70只腳。比已知的總腳數94只少了24只,少的原因是把每只兔的腳少算了2只。看看24只裏面少算了多少個2只,便可求出兔的只數,進而求出雞的只數。 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國古代有人想出更特殊的假設方法。假設一聲令下,籠子裏的雞都表演“金雞獨立”,兔子都表演“雙腿拱月”。那麼雞和兔著地的腳數就是總腳數的一半,而頭數仍是35。這時雞著地的腳數與頭數相等,每只兔著地的腳數比頭數多1,那麼雞兔著地的腳數與總頭數的差等於兔的頭數。我國古代名著《孫子算經》對這種解法就有記載:“上署頭,下置足。半其足,以頭除足,以足除頭,即得。”具體解法:兔的只數是94÷2-35=12(只),雞的只數是35-12= 23(只)。 2.韓信點兵: 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這是我國古代名著《孫子算經》中的一道題。意思是:一個數除以3餘2,除以5餘3,除以7餘2。求適合這些條件的最小自然數。 想:此題可用枚舉法進行推算。先順序排出適合其中兩個條件的數,再在其中選擇適合另一個條件的數。 3.三階幻方: 把1—9這九個自然數填在九空格裏,使橫、豎和對角線上三個數的和都等於15。 想:1+9=10,2+8=10,3+7=10,4+6=10。這每對數的和再加上5都等於15,可確定中心格應填5,這四組數應分別填在橫、豎和對角線的位置上。先填四個角,若填兩對奇數,那麼因三個奇數的和才可能得奇數,四邊上的格裏已不可再填奇數,不行。若四個角分別填一對偶數,一對奇數,也行不通。因此,判定四個角上必須填兩對偶數。對角線上的數填好後,其餘格裏再填奇數就很容易了。 4.兔子問題: 十三世紀,義大利數學家倫納德提出下面一道有趣的問題:如果每對大兔每月生一對小兔,而每對小兔生長一個月就成為大兔,並且所有的兔子全部存活,那麼有人養了初生的一對小兔,一年後共有多少對兔子? 想:第一個月初,有1對兔子;第二個月初,仍有一對兔子;第三個月初,有2對兔子;第四個月初,有3對兔子;第五個月初,有5對兔子;第六個月初,有8對兔子……。把這此對數順序排列起來,可得到下面的數列: 1,1,2,3,5,8,13,…… 觀察這一數列,可以看出:從第三個月起,每月兔子的對數都等於前兩個月對數的和。根據這個規律,推算出第十三個月初的兔子對數,也就是一年後養兔人有兔子的總對數。

10道数学古代名题难度高

10道数学古代名题难度高 〔一〕竹原高一丈,末节着地,去本三尺,竹海高几何答案:竹海高7尺一〕今有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亩。 〔二〕又有田广十二步,从十四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百六十八步。 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 以亩法二百四十步除之,即亩数。百亩为一顷。 〔三〕今有田广一里,从一里。问为田几何? 答曰:三顷七十五亩。 〔四〕又有田广二里,从三里。问为田几何? 答曰:二十二顷五十亩。 里田术曰:广从里数相乘得积里。以三百七十五乘之,即亩数。九章算术——勾股 〔五〕今有木长二丈,围之三尺。葛生其下,缠木七周,上与木齐。问葛长几何?荅曰:二丈九尺。术曰:以七周乘三尺为股,木长为句,为之求弦。弦者,葛之长。 〔六〕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荅曰: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术曰:半池方自乘,以出水一尺自乘,减之,余,倍出水除之,即得水深。加出水数,得葭长。 〔七〕今有立木,系索其末,委地三尺。引索却行,去本八尺而

索尽。问索长几何?荅曰:一丈二尺、六分尺之一。术曰:以去本自乘,令如委数而一,所得,加委地数而半之,即索长 〔八〕今有垣高一丈。倚木于垣,上与垣齐。引木却行一尺,其木至地。问木几何?荅曰:五丈五寸。术曰:以垣高十尺自乘,如却行尺数而一,所得,以加却行尺数而半之,即木长数。 〔九〕今有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鐻鐻之,深一寸,鐻道长一尺。问径几何?荅曰:材径二尺六寸。术曰:半鐻道自乘,如深寸而一,以深寸增之,即材径。 〔十〕今有开门去阃一尺,不合二寸。问门广几何?荅曰:一丈一寸。术曰:以去阃一尺自乘,所得,以不合二寸半之而一,所得,增不合之半,即得门广。

10道数学名题

1.鸡兔同笼。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个头,下有94只脚。鸡兔各几只 想:假设把35只全看作鸡,每只鸡2只脚,共有70只脚。比已知的总脚数94只少了24只,少的原因是把每只兔的脚少算了2只。看看24只里面少算了多少个2只,便可求出兔的只数,进而求出鸡的只数。 解:兔的只数: (94-2×35)÷(4-2) =(94-70)÷2 =24÷2 =12(只) 鸡的只数: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此题也可以假设35只全是兔,先求鸡的只数,再求兔的只数。 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国古代有人想出更特殊的假设方法。假设一声令下,笼子里的鸡都表演“金鸡独立”,兔子都表演“双腿拱月”。那么鸡和兔着地的脚数就是总脚数的一半,而头数仍是35。这时鸡着地的脚数与头数相等,每只兔着地的脚数比头数多1,那么鸡兔着地的脚数与总头数的差等于兔的头数。我国古代名著《孙子算经》对这种解法就有记载:“上署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具体解法:兔的只数是94÷2-35=12(只),鸡的只数是35-12= 23(只)。 2.韩信点兵。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这是我国古代名著《孙子算经》中的一道题。意思是: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适合这些条件的最小自然数。 想:此题可用枚举法进行推算。先顺序排出适合其中两个条件的数,再在其中选择适合另一个条件的数。 解:除以5余3的数: 3,8,13,18,23,28,…… 除以7余2的数: 2,9,16,23,30,37,…… 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数: 23,58,…… 满足上两个条件,又满足除以3余2的最小自然数是23。 答:符合条件物体个数是23。 我国古代对解这类问题编了这样的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 除百零五便得知。 意思是:一个自然数除以3得到的余数乘以70,除以5得到的余数乘以21,除以7得到的余数乘以15,积相加。如果和大于105,连续减105,直到小于1 05为止,这样得到的最小自然数,就是所求的结果。具体解法是: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三道数学题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三道数学题 比方说著名的勾股定理,这个定理在西方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所以也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但据说这个定理在中国最早是由西周数学家商高发现的,他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定理,比毕达哥拉斯早五百年。虽然在近代史上,中国的数学成就远远没有像西方那样对世界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但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还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讨论,其中有三个最著名的问题,一直到现在经久不衰。 一、鸡兔同笼问题 这个数学问题出自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和《孙子兵法》肯定没关系。《孙子算经》之所以也冠以“孙子“的名号,是因为这本书开篇序言第一句话引用了孙子的话:“孙子曰:夫算者,天地之经纬,群生之园首,五常之本末,阴阳之父母……” 这本书里最著名的一个问题就是鸡兔同笼,我记得上小学那会,经常有这种类型的题。这个问题的原文是这么说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 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就是说,有一群鸡和兔子在一个笼子里,头一共35个,脚一共94个,问 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 我记得这种题目是以前学二元一次方程的入门题。设鸡有x只,兔子有y 只,列个方程: x + y = 35 2x + 4y =94 然后算出x=23,y=12,所以鸡有23只,兔子12只。 但是中国古人不懂二元一次方程,他们是怎么算的呢。古人非常机智,他们的算法比列方程还简单。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他们假设让鸡抬起一只脚,让兔子抬起两只脚,这个时候笼子里的脚就会少一半,就是94/2=47只。这个 时候的笼子里,鸡是一只脚一个头,兔子是两只脚一个头,而头一共是35个,说明多出来的就是兔子的数量,所以47-35=12,兔子就是12只。 二、物不知数问题 除了鸡兔同笼问题,《孙子算经》上另一个著名问题就是“物不知数问题”。原文是这么说的:“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 把这个题化成数学语言就是:一个数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求这个数。 小编我上学时数学非常犀利,不吹牛,不过现在都忘光了,如果要我现在来做这个题,我只能用最笨的办法: 被3除余2,这个数就是3a+2 被5除余3,这个数就是5b+3

古代数学名题

古代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假设法: 假设全是鸡:2×35=70(只) 比总脚数少的:94-70=24 (只) 兔:24÷(4-2)=12 (只) 鸡:35-12=23(只) 方程法: 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35-x只。 4x+2(35-x)=94 4x+70-2x=94 2x=24 x=24÷2 x=12 35-12=23

答:兔子有12只,小鸡有23只。 我国古代《孙子算经》共三卷,成书大约在公元5世纪。这本书浅显易懂,有许多有趣的算术题,比如“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题目中给出了鸡兔共有35只,如果把兔子的两只前脚用绳子捆起来,看作是一只脚,两只后脚也用绳子捆起来,看作是一只脚,那么,兔子就成了2只脚,即把兔子都先当作两只脚的鸡。鸡兔总的脚数是35×2=70(只),比题中所说的94只要少94-70=24(只)。 现在,我们松开一只兔子脚上的绳子,总的脚数就会增加2只,即70+2=72(只),再松开一只兔子脚上的绳子,总的脚数又增加2,2,2,2……,一直继续下去,直至增加24,因此兔子数:24÷2=12(只),从而鸡有35-12=23(只)。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如果先假设它们全是鸡,于是根据鸡兔的总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下共有几只脚,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看差多少,每差2只脚就说明有1只兔,将所差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兔。概括起来,解鸡兔同笼题的基本关系式是:兔数=(实际脚数-每只鸡脚数×鸡兔总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脚数)。类似地,也可以假设全是兔子。 我们也可以采用列方程的办法:设兔子的数量为x,鸡的数量为y

中外数学名题

一、塔尖有几盏灯(中国古算题)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塔尖几盏灯。 二、物不知数(中国古算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三、韩信点兵(流传民间的古算题) 有兵一队,若列成五行纵队,则末行1人,若列成6行纵队,则末行5人,若列成7行纵队,则末行4人,若列成11人纵队,则末行10人,求这对士兵的人数(已知这队士兵人数在2000止3000人之间) 四、百鸡问题(中国古算题) 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此题是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家张邱建用解不定方程之法求得其解,就是传颂与全世界的“中国不定方程”) 五、丢潘图活了多少岁? “丢潘图一生,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青少年时代占了他一生的十二分之一,随后的七分之一,他过着独身的生活,结婚后五年生了一个儿子,他感到很幸福,可是这孩子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儿子去世后,丢潘图就在深深的悲痛中活了4年,结束了生命”请问丢潘图活了多少岁?(丢潘图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去世后,文学家麦特罗多尔为了纪念他,写了上面的一段话刻在丢潘图的墓碑上,这篇墓志铭就是一道流传中外的数学名题。) 六、牛吃草问题(牛顿问题) 牧场上有一片青草,每天都生长得一样快,这片青草可供10头牛吃20天,或供15头牛吃10天,如果供给25头牛吃,可以吃几天?(此问题是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牛顿编写的《算术》一书中的一道流传甚光的数学名题,被称为牛顿问题。) 七、割草人问题(托尔斯泰欣赏的算题) 一组割草人在两片草地上割草,大的一片草地比小的一片草地大1倍,全体组员用半天时间割大草地,下午他们便对半分开,一半仍留在大草地上,傍晚正好将草割完,另一半人到小草地上割草,到傍晚还剩下一小块末割完,这一小块若由一个割草人割,要一天时间方能割完,问这组割草人有多少人?(本题一般用方程可解,但若用图形辅助解答则更容易。这就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非常欣赏的方法。)

中国古代数学趣题

中国古代数学 1. 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解:梨每个价:11÷9= 9 11(文) 果每个价:4÷7=7 4(文) 果的个数:(911×1000-999)÷(911-74)=343(个) 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 梨的总价: 9 11×657=803(文) 果的总价:74×343=196(文) 2.两鼠穿墙 我国古代数学典籍《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中有一道两鼠穿墙问题: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也日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 今意是:有厚墙5尺,两只老鼠从墙的两边相对分别打洞穿墙。大老鼠第一天进一尺,以后每天加倍;小老鼠第一天也进一尺,以后每天减半。问几天后两鼠相遇,各穿几尺? 解:第一天,1+1=2尺 还有3尺 第二天,2+0.5=2.5尺 还有0.5尺 第三天,解:设还需X 天。 (4+0.25)X=0.5 X=17 2

17 2天=2小时49分 在第三日凌晨2时49分相逢,相逢时大老鼠穿 3.47尺,小老鼠穿 1.53尺。 3.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解:设客人为x 人。 4x +4=8x -8 x =3 4×3+4=16(两) 答:客人3人,银16两。 4.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 斗。 [(2x -1)×2-1]×2-1=0 x = 8 7

中国古代数学趣题

中国古代数学 1. 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着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解:梨每个价:11÷9=9 11(文)? 果每个价:4÷7=7 4(文)? 果的个数:(911×1000-999)÷(911-7 4)=343(个) 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 ? 梨的总价:9 11×657=803(文) 果的总价: 74×343=196(文) 2.两鼠穿墙

我国古代数学典籍《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中有一道两鼠穿墙问题: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也日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 今意是:有厚墙5尺,两只老鼠从墙的两边相对分别打洞穿墙。大老鼠第一天进一尺,以后每天加倍;小老鼠第一天也进一尺,以后每天减半。问几天后两鼠相遇,各穿几尺? 解:第一天,1+1=2尺 还有3尺 第二天,2+0.5=2.5尺 还有0.5尺 第三天,解:设还需X 天。 (4+0.25)X=0.5 X=17 2 17 2天=2小时49分 在第三日凌晨2时49分相逢,相逢时大老鼠穿 3.47尺,小老鼠穿 1.53尺。 3.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解:设客人为x 人。?

中国古典数学题

中国古典数学题 (1):两鼠穿垣 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大鼠日一尺,小鼠亦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穿几何? 题意是:有垛厚五尺(旧制长度单位,1尺=10寸)的墙壁,大小两只老鼠同时从墙的两面,沿一直线相对打洞。大鼠第一天打进1尺,以后每天的进度为前一天的2倍;小鼠第一天也打进1尺,以后每天的进度是前一天的一半。它们几天可以相遇?相遇时各打进了多少? 此题刊于我国著名的古典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一书的"盈不足"一章中。《九章算术》成书大约在公元一世纪,由于年代久远,它的作者以及准确的成书年代,至今尚未能考证出来。该书是采用罗列一个个数学问题的形式编排的。全书共收集了246道数学题,分成九大类,即九章,所以称为《九章算术》。 解答本题并不十分繁难,请你试一试。 (2)韩信点兵 传说汉朝大将韩信用一种特殊方法清点士兵的人数。他的方法是:让士兵先列成三列纵队(每行三人),再列成五列纵队(每行五人),最后列成七列纵队(每行七人)。他只要知道这队士兵大约的人数,就可以根据这三次列队排在最后一行的士兵是几个人,而推算出这队士兵的准确人数。如果韩信当时看到的三次列队,最后一行的士兵人数分别是2人、2人、4人,并知道这队士兵约在三四百人之间,你能很快推算出这队士兵的人数吗? (3)和尚分馒头 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算法统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 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 大小和尚各几丁?" 如果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方法一,用方程解: 解:设大和尚有x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根据题意列得方程: 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小和尚:100-25=75人 方法二,鸡兔同笼法: (1)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应吃馒头多少个? 3×100=300(个). (2)这样多吃了几个呢? 300-100=200(个). (3)为什么多吃了200个呢?这是因为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那么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时,每个小和尚多算了几个馒头? 3-1/3=8/3 (4)每个小和尚多算了8/3个馒头,一共多算了200个,所以小和尚有: 200÷8/3=75(人)

14经典数学名题欣赏

第十四节 经典数学名题(2课时) 第1课时 1. 鸡兔同笼。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个头,下有94只脚。鸡兔各几只? 解:设鸡有x 只,则免有(35)x -只,依题意得: 24(35)94x x +-= 解之得:23x = 则:3512x -= 答:鸡有23只,则免有12只. 2.求碗问题。我国古代《孙子算经》中有一道著名的“河上荡杯”题(注:荡杯即洗碗)。题目意思是:一位农妇在河边洗碗。邻居问:“你家里来了多少客人,要用这么多碗?”她答道:“客人每两位合用一只饭碗,每三位合用一只汤碗,每四位合用一只菜碗,共享65只碗。”她家里究竟来了多少位客人? 解:设客人是x 人,依题意得: 11165234 x x x ++= 解之得:60x = 答:她家来了60位客人 3.有女善织。有一位善于织布的妇女,每天织的布都比上一天翻一番。五天共织了5丈(50尺)布,她每天各织布多少尺? 想:若把第一天织的布看作1份,可知她第二、三、四、五织的布分别是2、4、8、16份。根据织布的总尺数和总份数,能先求出第一天织的尺数,再求出以后几天织布的尺数。 解:设第一天织x 尺,则第二天织2x 尺,第三天织4x 尺,第四天织8x 尺,第五天织16x 尺,依题意得: 2481650x x x x x ++++= 解之得:5031 x = 则:100231x =,200431x =,400831x =,8001631 x = 答:第一天织5031尺,第二天织10031尺,第三天织20031尺,第四天织40031尺,第五天织80031尺。 4.托尔斯泰问题。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对数学很感兴趣,曾经编过这样一道题:一组割草人要把两块草地的草割掉,大的一块草地比小的一块大一倍。全体组员用半天时间割大的一块,下午他们便对半分开,一半组员仍留在大块草地上,到傍晚时把草割完了。另外一半组员到小草地上割草,到傍晚时还剩下一块,这块由一个割草人又用了一天时间才割完。假若每人割草的进度都相同,这组割草人共有多少? 解:设这组割草人共有x 人,每人每天割草量为a ,依题意得: 111112()22222 ax a x a x a +⨯=⨯+ 解之得:8x = 答:这组割草人共有8人。 5.苏步青爷爷做过的题目。甲和乙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两地相距100里,甲每小时走6里,乙每小时走4里。如果甲带一只狗,和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10里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后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后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这只狗共跑了多少里路? 想:只从狗本身考虑,光知道速度,无法确定跑的时间。但转个角度,狗在甲乙之间来回奔跑,狗从开始到停止跑的时间与甲乙二人相遇时间相同。由此便能求出答案。 解:设相遇的时间为t 小时,依题意得: 64100t t += 解之得:10t =, 所以,狗从开始到停止跑的时间10小时,狗在甲乙之间来回奔跑的路程为:1010100⨯=(里) 答:这只狗共跑了100里路.

数学名题欣赏

数学名题欣赏 1.鸡兔同笼。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个头,下有94只脚。鸡兔各几只? 想:假设把35只全看作鸡,每只鸡2只脚,共有70只脚。比的总脚数94只少了24只,少的原因是把每只兔的脚少算了2只。看看24只里面少算了多少个2只,便可求出兔的只数,进而求出鸡的只数。 解:兔的只数: 〔94-2×35〕÷〔4-2〕 =〔94-70〕÷2 =24÷2 =12〔只〕 鸡的只数: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此题也可以假设35只全是兔,先求鸡的只数,再求兔的只数。 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国古代有人想出更特殊的假设方法。假设一声令下,笼子里的鸡都表演“金鸡独立〞,兔子都表演“双腿拱月〞。那么鸡和兔着地的脚数就是总脚数的一半,而头数仍是35。这时鸡着地的脚数与头数相等,每只兔着地的脚数比头数多1,那么鸡兔着地的脚数与总头数的差等于兔的头数。我国古代名著?孙子算经?对这种解法就有记载:“上署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

足,以足除头,即得。〞具体解法:兔的只数是94÷2-35=12〔只〕,鸡的只数是35-12= 23〔只〕。 2.韩信点兵。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这是我国古代名著?孙子算经?中的一道题。意思是: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适合这些条件的最小自然数。 想:此题可用枚举法进行推算。先顺序排出适合其中两个条件的数,再在其中选择适合另一个条件的数。 解:除以5余3的数: 3,8,13,18,23,28,…… 除以7余2的数: 2,9,16,23,30,37,…… 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数: 23,58,…… 满足上两个条件,又满足除以3余2的最小自然数是23。 答:符合条件物体个数是23。 我国古代对解这类问题编了这样的歌诀: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

中国古代数学问题

一板凳黎子问题 板凳黎子三十三, 一百条腿都朝天, 问几个板凳几个望子 板凳和黎子〔烙饼用的,有三条腿;板凳,四条腿〕一共三十三个.问几个板凳几个望子? 二隔墙分银 隔墙听得客分银, 不知人数不知银. 七两分之多四两, 九两分之少半两. 问多少银子多少人〔古时16两1斤〕 三一百馒头一百僧 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算法统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 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 大小和尚各几丁 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 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方法一,用方程 设大和尚有x人,那么小和尚有〔100 —x〕人,根据题意列得方程: 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小和尚:100—25= 75人 方法二,鸡兔同笼法: ⑴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应吃馒头多少个 3X100=300〔个〕. 〔2〕这样多吃了几个呢 300— 100=200〔个〕. 〔3〕为什么多吃了200个呢这是由于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那么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时,每 个小和尚多算了几个馒头 3-1/3=8/3 〔4〕每个小和尚多算了8/3个馒头,一共多算了200个,所以小和尚有: 2003/3=75 〔人〕 大和尚:100—75= 25 〔人〕 方法三,分组法: 由于大和尚一人分3只馒头,小和尚3人分一只馒头.我们可以把3个小和尚与1个大和尚编为一组,这样每组4个和尚刚好分4个馒头,那么100个和尚总共分为100+ 〔3+1〕 =25组, 由于每组有1个大和尚,所以有25个大和尚;又由于每组有3个小和尚,所以有25X3=7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