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龙市六中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3 比热容 第1课时 比热容教案 教科版

和龙市六中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3 比热容 第1课时 比热容教案 教科版

3.比热容

第1课时比热容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比热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对话说得是否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提出问题: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哪个温度上升得快?如何进一步探究验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或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各自升高的温度。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所涉及的实验,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数据。

质质

/g 温度升高10℃所需要的

时间/s

温度升高20℃所需要的

时间/s

温度升高30℃所需要的

时间/s

食用油

交流讨论:让学生交流、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回答:(1)装水和食用油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食用油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水和食用油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2)如果在做固体物质吸热本领的实验中,固体物质需要不停地搅拌,这样才会受热均匀。

结论: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探究点二:比热容

活动1:根据学生自己探究的实验了解比热容的定义。

活动2:让学生自学课本P13~P15的内容,得出比热容的单位、符号和几种常见的比热容值。

归纳总结:(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2)单位是J/(kg·℃)。(3)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 J。

知识拓宽:出示课件,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与物质的质量大小、温度高低、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多少、热量吸收或放出的多少等因素无关;可用比热容来鉴别物质。(2)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比热容改变。(3)比较两种物质吸收多少热量时,考虑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这三个因素,吸收多少热量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与物体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4)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物质的温度变化不同,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大;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比热容大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都是由比热容的大小引起的。

典例剖析: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水 4.2×103铝0.88×103

煤油、冰 2.1×103干泥土0.84×103

沙石0.92×103铜0.39×103

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100g水的比热容是50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

D.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点拨】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温度、吸放热情况无关;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与物质的比热容成反比。由此展开分析,得出答案。

【自主解答】C

板书设计

3.比热容

第1课时比热容

教学反思

比热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构建起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较深的内涵、较广的外延,能结合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正确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各个环节。

第二十章电与磁

磁这一章与电学有很大的联系,学习本章的内容时要既要理清关于磁的根底概念,又要结合电学的知识来学习。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磁场和磁感线,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中的能量转换,理解电磁继电器、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

本章共分5节:

1.第1节“磁现象磁场〞,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磁性、磁体、磁感线、磁极的表示方法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常识性了解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理的两极和地磁场的两极并不重合。

2。第2节“电生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通过实验演示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

3。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的特性和工作原理以及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电磁铁、电磁继电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电磁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4.第4节“电动机〞,首先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以及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结合电动机的根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初步认识科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5.第5节“磁生电〞,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学习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理解磁生电过程中能量的转化,通过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使学生能对导体有无感应电流做出判断,继而能够更深入地探究感应电流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结合发电机的构造、工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发电机发电过程中各种能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②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③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④认识电流的磁效应,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相似;⑤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⑥了解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知道电动机的根本构造;⑦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知道发电机的原理以及发电过程中各种能量的转化;⑧知道什么是交流电,我国使用的交流电主要参数,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亲历“磁场"概念的建立过程,进一步明确“类比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思维方法;通过观察直导线电流磁场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实验,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实验方法探究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经历磁生电现象,感知逆向思维.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在头脑中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建立联系,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好习惯;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乐于探索自然的微妙,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的概念;奥斯特的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

场;安培定那么;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电磁铁的优越性与应用实例;了解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换向器的作用;直流电动机的能量转化;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通过实验知道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了解磁化现象;磁场和磁感线;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对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做出科学猜测和探究;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的通断的原理;理解通电线圈在磁场里为什么会转动;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应用原理分析发电机的工作过程。

【课时建议】本章共5节,建议11课时

第1节磁现象磁场

第1课时磁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性和磁体。

2。知道磁极、磁极的指向性和磁极的表示方法.

3。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了解磁化现象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探究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3。体会运用实验来研究、感知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乐于探索自然的微妙.

【教学重点】

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磁化现象.

【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大头针、铁钉.

学生活动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大头针、小磁针、铁片、钴片、線片。

【教学课时】

1 课时

【稳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

【新课引入】

师大家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为了防范刺客,聪明的工匠们修建了奇特的阿房宫的北门,一旦有人身怀铁器,立刻就会被发现。他们是怎样被发现的?

生:奇特的阿房宫的北门是用磁石做的,它能吸铁。

师非常不错。从这一章起我们要学习一个与电联系非常紧密的现象,那就是“磁〞现象,我们把这一章叫做电与磁.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磁体和磁性

师在小学自然课中,我们了解了简单的磁现象,同学们想想,有哪些磁现象?

生1:磁铁能吸引铁.

生2: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区分方向.

生 3;小磁针指示南北。

生4:两磁铁可以相吸,其中一个换另一头就相斥.

师同学们答复得很好,这说明大家对磁现象有了简单的了解。磁现象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你们很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是吧?那么你们都想了解什么呢?

生1:磁铁只能吸引铁吗?磁铁具有哪些性质?

生2:指南针为什么可以指南北?

生3:什么叫磁性?磁铁各局部的磁性一样吗?

生4:什么叫磁体?磁体哪局部磁性最强?

生5:何为磁极?磁极间有什么作用?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都很注意观察和思考,我很快乐.这些问题可能有的同学通过看书已经知道答案,有些就要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得到答案,下面就用我们准备的仪器设计实验,亲手试一试.

(学生们相互讨论,动手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每组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把结论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第一组:

生:我们把铁、钴、镍片,橡皮,塑料尺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铁片,能微弱地吸引钴片和镍片,不吸引橡皮和塑料尺。

板书:从这个实验得出: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磁铁的这种性质叫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知识点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组:

生:我们组是把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

生:这个实验说明,磁体各局部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

板书:磁极:磁体两端吸引钢铁的能力最强,这两个部位叫做磁极。

第三组:

生1:我们是把条形磁体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或把小磁针支起,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

生2:得出的结论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板书:悬吊着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做南极(south pole〕,又叫S极。静止时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做北极〔north pole〕,又叫N极。

第四组:

生1:我们组是把两块条形磁体用线吊起来,用其中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靠近另一块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再用这块条形磁体的N极靠近另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观察现象.

生2: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出结论: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知识点3 磁化

教师一边做演示实验,一边对学生提问:

(1)用普通的铁钉靠近大头针,能否吸起大头针?

(2)用磁体向同一方向摩擦铁钉,靠近大头针,看到什么现象?

〔3)这种令铁钉产生磁性的现象叫做什么?

板书: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获得磁性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后,分组做磁化实验,掌握用磁体磁化铁钉的技巧.

介绍其他磁化的方法和生活中应用到磁化的例子:如磁带,1C卡等。

简单介绍磁化的利与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继续补充说明磁化的利与弊。

【教师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磁现象,明确了一些关于磁现象的根本概念,知道了磁体、磁极、磁化。磁体按不同的情况可以分为假设干类,磁极只有两个,是根据其指向性命名的,磁化的现象也很多,生活中已把它作为一个记录信息的载体来看待和使用了.

课后作业

完本钱课时作业.

新课标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由于磁现象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有了一定的根底,所以认识起来不会存在什么大的困难.但他们对磁现象的认识还很浅薄,有的还不统一,为此,本节课我采用了教师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教学。同时又采用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对于生活中一些记录磁信息的东西,学生比拟新奇,他们见得也不多、不全,上

课时拿一些磁卡之类的东西展示,学生的兴趣能得到很好地提高,这是个省力又能取得不错效果的方法。由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太强,有些探究活动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磁现象有关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第4节电动机

第1课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精练版P41

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1)提出问题: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是否受力的作用?如果受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或假设: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力的方向可能与磁场的方向、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①按照右图所示装置,用两根平行的金属导轨,把一根直导线ab支起来,并且让直导线位于蹄形磁体两极之间的磁场中,接通电源,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直导线ab向左运动。

实验分析:ab开始运动,说明ab通电后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实验②保持N极、S极位置不变,改变通过ab的电流方向,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直导线ab向右运动。

实验分析:ab中电流方向改变,ab的运动方向也改变,表明电流方向改变后,ab受力方向也改变了,说明ab受力方向与ab中的电流方向有关。

实验③保持ab中的电流方向与实验①中相同,把磁体的两个磁极对调,让磁感线方向与原来方向相反,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直导线ab向右运动。

实验分析:改变磁感线方向,ab运动方向也改变,说明ab受力方向与磁感线方向有关。

实验④同时改变通过ab的电流方向和对调磁体的两个磁极,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直导线ab向左运动。

实验分析:同时改变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时直导线向左运动,说明当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同时反向时,ab受力方向不变。

(4)实验结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当电流的方向或者磁感线的方向变为反向时,通电导线受力的方向也变为反向;当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同时反向时,通电导线受力的方向不变。

2.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线圈放在磁场里,给线圈通电后,观察到通电线圈在磁场里会转过一个角度,但不能持续转动。

实验结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受力而转动,但不能持续转动。

例1

如图所示,是“探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当闭合开关S时,导线ab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选填“从a到b”“从b到a”或“垂直于ab方向”),导线ab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向左运动。现在,如果只将磁场方向变为与原来方向相反,那么导线ab将向________运动;如果同时将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变为与原来方向相反,那么导线ab将向________运动。

解析: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正极流向电源负极,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则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所以导线ab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是从b到a;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当磁场方向反向时,导线ab的运动方向反向,当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同时反向时,导线ab的运动方向不变。

答案:从b到a右左

九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一. 教学内容: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2. 内能和热量(2) 3. 比热容 二. 重点、难点: 1.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 知道燃料热值及相关计算 3. 理解比热容概念、物理意义及有关的因素 4. 能用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热量的计算 三. 具体内容: (一)物体内能的改变 1.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符号J。 物体吸热,内能增加;物体放热,内能减少。 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 特别说明:热量是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不能说“具有”、“含有”或“××的”。就是说热量的大小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2. 除了热传递外,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冬天搓手可使双手变得暖和,是因为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例如:暖瓶塞被顶起后,瓶口出现白雾是因为:水蒸气顶起瓶塞做功,内能减少,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白雾。 总结一下: (二)燃烧的热值 1. 燃料燃烧时能的转化 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也就是常说的释放能量。 2. 定义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入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燃料的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 在学习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2)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1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3)“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 4. 热值的物理意义 表示一定质量的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热量的多少。同种燃料热值相同,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关系。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自主阅读教材P2 ~3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它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2.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那么,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分子肉眼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见。雪花、柳絮、灰尘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单个的分子。 知识板块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3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 3.什么是扩散现象? 答:由于分子的运动,某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的现象。 4.请你举出两个扩散现象的实例。 答:①八月桂花遍地香;②墙角堆煤,墙内变黑。 知识板块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自主阅读教材P4 ~5 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就结合起来了,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6.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答: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1.对学 分享独学1~6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②对子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②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水平地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读出测力计示数。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请你试着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第一课时内能 【学习目标】 1.了解物体的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 2.知道内能的概念和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察上面插图思考:冬天手冷时为什么搓手能取暖?为什么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有灼热感?钻木为什么可以取火? 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我们自然可以找到答案。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温度与热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把两滴墨水同时滴入10℃的冷水和50℃的热水中,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

初三物理教科版 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学案

学案- 13.3比热容知识点1:物体的吸热能力 思维 导图: 练习:1.下列各个因素中不会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是() A.物体本身的吸热能力;B质量; C.温度变化量; D.体积 2.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3.小明和小华同学在做“探究: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的实验时,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 4.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先后加热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多次实验表明,要让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甲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完成本实验,除了图中的器材外还需的测量工具只有秒表B.升高相同温度时,甲液体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C.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D.选择一种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乙液体冷却效果更好5.小明用易拉罐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为了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小明在两个易拉罐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图甲),实验中还需要的实验

器材是______________,通过记录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__就可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的属性。 (2)小明在另一个易拉罐中注入少量水,并给易拉罐加热至罐口出现白雾,用棉花塞住小孔,把易拉罐倒立于水中, 易拉罐很快变瘪,且有较多水冲进易拉罐(图乙).原因是加热使罐内的水经_____________(填“汽化”或“液化”)成 水蒸气,排出空气,把易拉罐倒立于水中,罐内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_____现象,水面的大气压_____________(填“>”、 “<”或“=”)罐内的气压将水压进罐内。 6.张华同学“探究沙子和水吸热升温本领的强弱”,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张华所进行的操作,其目的是: (1)往易拉罐里装入相同质量沙和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搅棒不断搅拌沙和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两盏发热量相同的酒精灯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录沙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2:比热容 思维 导图:

初中物理九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

初中物理九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 一、说教材依据 《比热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二、说设计思想 “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探究过程要求学生形成清晰的比热容知识。 本节在设计时根据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情引趣;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考虑到比热容这一节的容量较大,将热量的计算放到下一节中进行教学。 三、说学情 1、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这一阶段的 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 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3、比热容是学生接触到的比较复杂的一个物理量,学生有一定的畏难心理,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浓 厚兴趣,适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四、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 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教学流程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并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和龙市六中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3 比热容 第1课时 比热容教案 教科版

3.比热容 第1课时比热容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比热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对话说得是否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提出问题: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哪个温度上升得快?如何进一步探究验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或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各自升高的温度。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所涉及的实验,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数据。 物 质质 量 /g 温度升高10℃所需要的 时间/s 温度升高20℃所需要的 时间/s 温度升高30℃所需要的 时间/s 水 食用油 交流讨论:让学生交流、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回答:(1)装水和食用油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食用油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水和食用油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2)如果在做固体物质吸热本领的实验中,固体物质需要不停地搅拌,这样才会受热均匀。 结论: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探究点二:比热容

活动1:根据学生自己探究的实验了解比热容的定义。 活动2:让学生自学课本P13~P15的内容,得出比热容的单位、符号和几种常见的比热容值。 归纳总结:(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2)单位是J/(kg·℃)。(3)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 J。 知识拓宽:出示课件,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与物质的质量大小、温度高低、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多少、热量吸收或放出的多少等因素无关;可用比热容来鉴别物质。(2)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比热容改变。(3)比较两种物质吸收多少热量时,考虑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这三个因素,吸收多少热量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与物体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4)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物质的温度变化不同,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大;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比热容大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正是由于这一特性,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都是由比热容的大小引起的。 典例剖析: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水 4.2×103铝0.88×103 煤油、冰 2.1×103干泥土0.84×103 沙石0.92×103铜0.39×103 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100g水的比热容是50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 D.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点拨】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温度、吸放热情况无关;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与物质的比热容成反比。由此展开分析,得出答案。 【自主解答】C 板书设计 3.比热容 第1课时比热容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同步练习题九年级上册-3.比热容 第1课时比热容的理解及应用

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第1课时比热容的理解及应用 一、选择题 1.如图3-K-1所示,为了引入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某实验小组做了“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情况”的实验,该实验中需要控制一些变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3-K A.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 B.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 C.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 D.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 2.用如图3-K-2所示的装置,先后加热初温、质量均相同的水和煤油,比较两种液体比热容的大小,多次实验表明:要让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以下关于该实验的操作及分析错误的是( ) A.水比煤油的比热容大 B.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是为了使水和煤油受热均匀 C.实验中可以不使用温度计,让水和煤油都沸腾后再比较加热时间 D.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在吸收相同热量后,煤油比水升高的温度多 图3-K-2 图3-K-3 3.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3-K-3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比乙液体温度升高得多 4.在下列几种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20 ℃的水变成4 ℃的水 B.一块钢板被压制成钢锅 C.水结成冰 D.把开水倒入冷水中 5.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物质的比热容越大 B. 物体的温度变化越大,物质的比热容越大 C. 物体的质量越大,物质的比热容越大 D. 物质的比热容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 6.初春培育水稻秧苗时,为了不使秧苗受冻,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早晨多灌水,傍晚多排水 B.早晨多排水,傍晚多灌水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目录 1 分子动理论 (1) 第一课时 (1) 第二课时 (4) 2 内能和热量 (6) 第一课时 (6) 第二课时 (10) 3 比热容 (12) 第一课时 (12) 第二课时 (14) 第三课时 (16)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 分子动理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白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特点。 2.掌握扩散现象的实质,哪些现象属于分子扩散现象。 教学重难点 扩散现象的实质及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由课本P2引言引出本节新课。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概念:能够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我们称它为分子。分子直径极小,通常用10-10m来量度。 2.分子的特点:体积小、质量小、数量多 3.剖析说明: (1)分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2)分子还可以再分,但再分就不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3)物质原来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4)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例: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B.水和冰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 C.干冰和冰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 D.铜块和铜球是由不同分子组成的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由不同物质三态时的扩散现象引出: 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的有效例证,也是分子做无规则运 动的一种宏观表现。

2.剖析说明 (1)扩散现象发生的条件:两种不同的物质必须互相接触。如果两种物质相同或不互相接触都不能发生扩散现象或发生的不是扩散现象,如热水和冷水属于布朗运动。 (2)扩散现象并不是某种物质的分子单向进入另一种物质,而是彼此同时进入对方的现象。 (3)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物质的不同状态之间,即在气体和液体、气体和固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如蒸发、糖的溶解。 (4)扩散现象说明了: 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分子具有动能。 (5)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①物体的状态,在相同条件下,气体扩散最快,固体扩散最缓慢; ②温度,在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注:判断某些现象是否为扩散现象时,关键看这些现象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在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前者是扩散现象,后者属于机械运动。 例1:在栀了花开的时候,校园里都能闻到栀子花的清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例2:花香扑鼻尘土飞扬

新人教9年级上册物理第1课时 比热容的概念及理解(教案)

新人教9年级上册物理第3节比热容 第1课时比热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上网查阅《气候与热污染》的相关资料,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应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铁架台、电炉子(或酒精灯)、石棉网、火柴、干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手表、大烧杯、大试管、玻璃棒等. 【教学课时】1.5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一天的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观察我国各省内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你就会明白.好,下面我们开始探究吧.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认识比热容 1.探究水吸收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提出问题:咱们同学当中有谁帮助妈妈烧过水?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回忆并思考,发表各自建议:①水多些时,加热时间要长些;水少些时,加热时间要短些.②加热时间长时,温度升高多些;加热时间短时,温度升高低些……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板书: (1)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2)水吸收的热量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2.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类有关——比热容 师是不是只要物体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等呢?或者说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引导学生选择器材: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食用油或沙子三种物质,同学们可任意选择. (2)引导学生拟定方案: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或沙子)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 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运用“转换法”把比较吸热多少转换为比较加热时间长短,更易于操作) (3)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方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章 第三节 比热容

2019-2019学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把质量相等的两个铁块从沸水中取出,并马上投入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煤油和水中,则() A。煤油和水温度升高相同 B、煤油温度升得高 C、水的温度升得高D、无法判定2。甲、乙两个物体,质量相等,温度相同。把甲投入一杯热水中,热传递停止时,水温降低了, 此时把甲捞出,马上把乙在投入这杯水,热传递停止后水温又降低了、假设整个过程没有质量和热量的损失,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B、C、 D、 3、假如水的比热容变得比砂石、干泥土还要小,则估计的是( ) A。同体积的水质量会变小 B。沿海地区的夏季比内陆地区凉快 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变大 D、北方装水的暖气里取暖效果更好 4。甲乙两物体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当它们同时放出相同的热量后互相接触,则() A、热量从甲传给乙 B、热量从乙传给甲 C。甲乙可不能发生热传递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5、三个相同的热源分布在一横放着的圆筒内,圆筒的侧壁和一个底部均绝热,另一个底部开口并被导热膜封住,用另两个导热膜在圆筒内隔出两个竖囱,从而将三个热源互相隔开并形成A、B、C三个独立单元区域,假设周围环境的温度恒定,同时传导的热功率与温差成正比,每个独立单元区域内空气的温度均匀,A、B、C三个独立单元区域的温度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分别为△t A, △t B和△t C, 则△t A:△tB:△tC为( )ﻫ A、 3:2:1 B、 6:3:2 C、5:3:1 D、 6:5:3 6、冬天,我们常用热水袋取暖,这主要是因为水具有( ) A、较大的比热容 B、较大的密度C、较高的沸点 D、较大的质量7、水的比热较大,人们往往利用它的这一特性为生活、生产服务,下列事例中与它的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九年级物理上第3节 比热容

第1 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3节比热容 ★【知识与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 知识点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合作探究】 演示一用煤气灶烧水 1.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温用的时间长,说明什么? 答: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升高的温度有关. 2.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用的时间长,说明什么? 答: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有关. 演示二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 1.这两种物质的吸热情况是否存在差异?答:让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给水加热的时间长,由此可知水吸收的热量多,表明水的吸热能力较强. 2.此实验说明什么? 答: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即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不同. ★【教师点拨】 实验过程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知识点二比热容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4-15,完成以下问题】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其符号为c,单位是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2.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表示的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合作探究】 1.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性能? 答: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放热的本领;比热容越大,吸热或放热本领越强.从另一个角度,比热容还反映了物质温度变化的难易程度;比热容越大表示温度越难改变. 2.由“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答:(1)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不同的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2)常见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3)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说明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4)有个别不同物质(如冰和煤油),其比热容相同.(5)通常液态物质的比热容比固态物质的比热容大. ★【教师点拨】 1.比热容和密度都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的多少、体积、温度变化及吸热情况等无关. 2.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物质温度改变的难易 程度.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温度改变较小. ★【跟进训练】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物体的比热容跟温度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它的吸热多少有关 C.物体的比热容跟它的质量有关 D.物体的比热容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知识点三热量的计算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6,完成以下问题】 热量的计算公式: (1)吸热公式:) ( t t cm Q- = 吸 . (2)放热公式:) t t cm Q- =( 放 .(3)一般式:t cm Q∆ =. ★【合作探究】 1.应用公式计算热量的步骤是? 答:应用公式计算热量的步骤是:(1)根据题意确定吸热物体和放热物体.(2)分析已知条件,并统一单位.(3)根据物理过程,依据条件选择公式.(4)代入数据求解,并讨论结果的合理性. 2.当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达到热平衡时,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间的关系是? 答: 放 吸 Q Q=(热平衡方程). ★【教师点拨】 1.正确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单位要统一. 2.审题时要注意“温度升高到......”和“温度升高了......”的区别,“升高到”是指物体的末温,“升高了”是指物体温度的变化量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课题: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复习 学习 预设 问题与活动 教学(学习)目标认真阅读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一:分了动理论的内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一:温度与热运动 1.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 剧烈。 二:物体的内能 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 总和。 3.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是内能改变的标志。 内能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 因素有关。 三:改变内能的方式 4.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热传递。 热传递的实质:内能的转移,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能量的转化 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四:燃烧:放出热量 5.燃料的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叫做这 种燃料的热值。符号: q 单位: J/kg 6. 公式:q = Q/m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 Q = mq 变形式: m = Q/q 7.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 同种燃料的热值相同 要求: 1、先独立 思考 2、组内交 流讨论, 补充完善 3、三分钟 后小组展 示。 其他小 组质疑, 老师完 善,评价 激励 第三节:比热容 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1.物体吸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的种类有关。 二:比热容 1.定义:物体吸收的热量Q吸与m.Δt的比值,叫物质的比热容。符号是 c 2.比热容的单位: J/(kg·℃) 3.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质量 (体积)、温度变化量无关。 三:热量的计算 4.Q吸= cm(t-t0) Q放= cm(t0-t) 盘点 收获 绘制 思维 导图 分子动理论 内能和热量 比热容 学生小 结,然后 绘制思维 导图。 达标 检测 一、分子动理论 1.于关于分子动理论的描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 B.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通常是很多的。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0O C时分子运动停止了。 D.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下列现象中不能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B ) A.酒香不怕巷子深 B.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C. 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D.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要求: 独立完 成。积极 动脑, 做完后, 举手回 答。让思 路方法不 一致同学 装订 线 第 一 章 分 子 动 理 论 与 内 能 1 /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同步练习1.3比热容 第一课时比热容

1.3 比热容第一课时认识比热容 知识点1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如图13-3-1所示的装置做了实验。 图13-3-1 (1)实验器材:玻璃杯、水、食用油、电加热器、温度计、________、停表、搅拌器。 (2)在两玻璃杯内装入________相同的水和食用油。选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的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________相同。 (3) 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这样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4)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般________(选填“不同”或“相同”)。 2.在“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它们____________的多少,从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实验中,用____________间接反映它们吸收的热量多少。 3.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生活经验能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1)初温相同、质量不等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吸收热量多。 (2)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升高温度________(选填“多”或“少”)的吸收热量多。 (3)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它们吸收的热量不同,可见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物质的________有关。

知识点2比热容 4.__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字母_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__________。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J/(kg·℃),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比热容跟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质的比热容跟物质的温度有关 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就越大 D.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特性,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吸、放热及温度和质量都没有关系 6.下列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A.水温从80 ℃升高到90 ℃ B.把铁圆柱拉成细铁丝 C.砖块的体积减小一半 D.水结成冰 7.() A.100 g B.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C.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D.质量相等的酒精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煤油的温度升高较大 8.一桶煤油用掉了一半,则剩下的煤油的比热容() A.变为原来的一半B.不变 C.是原来的2倍D.无法判断 9.经常下厨的小关发现,同时用相同的燃气灶加热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油的温度总是升高得快些。这是因为() A.水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慢 B.油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C.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D.在相同的时间内,油吸收的热量较多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之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之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世界的现象,结构,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更要重视物理学。因此小编准备了这篇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之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欢迎阅读。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一、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一切物质都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扩散现象: (1)定义: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有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一、内能:①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②大小关系: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三、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

能也叫热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四、改变物体内的方法: 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2、热传递: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就发生热传递,直到温度相同为止。 ① 条件:存在温度差。 ② 传递过程中的实质:是能量转移(热量) 五、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量的多少叫热量,单位:焦 六、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单位J/kg Q=mq (注:Q的单位:J , m的单位:kg , q的单位J/kg) 第三节比热 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1、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 二、比热: ①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C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②单位是J/(kg.C) ③水的比热是: 4.2X103J/(kg.C),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学教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学教案 1.1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认识直接感知的现象,也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前准备 香皂,香水,用化学方法制取的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两个,小玻璃板一块,十天、二十天、三十天的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热水,弹簧测力计,真空贴钩,小刀,铅柱,钩码,铁架台,自制分子作用力与分子间距演示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但是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分子体积很小。 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用高倍的显微镜来观察,这确实是个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想一想,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我们很快就可以闻到香味。为什么我们能够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是不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探究活动1: 在教室内喷洒香水,请同学们讨论香味是如何传播的?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知识点总结(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体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液、气都可发生。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隔。 3、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时,引力大于斥力,主要表现为引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斥力大于引力,主要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10倍以上(气态)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为零。 筷子不易弯曲是因为外侧分子间距变大,分子间作用体现为引力,而内侧分子间距变小,分子间作用体现为斥力,两个力都保持筷子形状不变。 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是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的运动状态不同。 “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断面两侧大多数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 4、温度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反映物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对比实验) 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单个分子的运动不能叫热运动。 5、把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不仅和温度有关,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因为一切物体内部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必然有分子动能,即有内能。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不变,内能不一定(晶体熔化或液体沸腾时吸热内能增大但温度不变)。 6、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它们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改变分增

大和减小)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②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做功方式:A摩擦,B 压缩或膨胀。不包括后面力与距离的乘积的那种功) 7、热传递的条件是:两物体间有温度差,方向是:从高温到低温,结果是:两物体同温,实质是:内能的转移。注意:传递的是热量,不是温度;传递过程中吸放热相等,升降温不一定相等。 8、火柴可以擦然,也可以点燃,前者是用做功的方式点燃火柴,后者用热传递的方式点燃火柴。 冬天哈气和搓手(拍手也行)都能使手暖和,前者是用热传递方式,后者用做功方式使手暖和。 9、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 A 内能和热量可以“传递”,但温度不能“传递”,B 内能和温度可以“具有”,但热量不能“具有”。 10、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的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11、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或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单位:J/kg,定义式:q=Q/m 变形式: Q=mq m=Q/q 12、物质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的比,叫做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c来表示,单位是J/(Kg·℃)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13、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能力的物理量,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多少无关),同种物质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比热容与物质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热量、温度、质量无关。 14、C水=4.2×103 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理解:水的比热容最大-吸热时不易升温,放热时不易降温 15、①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吸热多,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热容小的温度升高得多,③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放热多,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放出相等的热量,比热容小的温度降低得多。 16、发动机冷却液应选用比热容大的、凝固点低的、温度低的液体(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