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 比热容 学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 比热容 学案

1.3 比热容

课前预习

1、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热,温度,低温物体热,温度,热量的单位是。

2、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要加热到沸腾,吸收的热量多,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3把同一杯水加热到50℃比加热到100℃需要吸收的热量,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4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是通过什么知道水吸收热量多少的呢?

5、取一样质量的沙和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使他们升高一样的温度,谁的时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吗?

课内探究:

一、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

1、试验方法:

2、器材:

3、思考:怎样得到质量一样的水和食用油?

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是否吸收了一样的热量?

4、结论:一样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一样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一样、不同〕,这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二、比热容

1、定义:。

2、国际单位:。

3、符号:。

4、意义:看常见物质比热容表,了解各物质的比热容,可知〔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一样、不同〕,(2)水的比热容最大,是,它的意义

是。沙石的比热容是,它的意义

是,如果让一样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一样的热量,水升温〔快、慢〕

5水比热容大的应用:〔1〕人们常用冷水冷却发动机,冬天用热水来取暖,你能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么?

〔2〕我国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你能解释这种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热量的计算

1、公式

我们知道热量的符号是,比热容的符号是,质量的符号是,我们用△t 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那么热量的公式是。

2、公式的应用

例1:要把2㎏水从20℃加热到100℃,至少供应多少热量?

当堂达标

1.水的比热比拟大,泥土和砂石的比热_____________,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温变化比泥土、砂石的温度变化____________。

2、小明在两个易拉罐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沙子和水,用一样的酒精灯对其加热,以便探究沙子和水吸热升温快慢的程度。

(1) 比拟沙子和水吸热升温快慢的方法有二种:①

〔2〕实验中小明猜测;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如果他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3、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假设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那么比热容增大一倍

B、假设质量增大一倍,那么比热容减至一半

C、假设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那么比热容增大一倍

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4.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能大

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假设某一人工湖湖水吸收一定热量,水温升高2℃。

假设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c砂石

将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三峡水库区的气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夏天气温将比原来下降2 ℃左右,而冬天气温将比原来升高2 ℃左右,请你解释发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6.一自制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在夏天可达50%,从太阳能手册中查到:在地球外表,晴天时垂直于阳光外表承受到的辐射热为1.26×103J/〔m2·s〕,如果

水箱内的水大约有40Kg,水箱承受阳光垂直照射的面积始终为2,问要使水温上升30℃需要多长时间?

2020秋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 比热容—学案

1.3比热容 一、知识梳理 (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1.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实验说明,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______的大小及______变化的多少有关.根据生活经验还可猜想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____________有关. 2.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比较吸热能力强弱的方法:①相同条件下,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了____________的多少.实验时可对不同的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升高的温度,升温高的吸热能力______;②还可加热使之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需要的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能力______; (2)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______法; (3)实验表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与其______及______的变化有关,还与它的__________有关.物理学中常用____________来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比热容 1.定义:如果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温度升高了Δt,则______即是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_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比热容是描述不同物质__________________能力的物理量.如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____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______. 4.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性质的应用:(1)用______作为冷却液;(2)用______取暖;(3)对气温的影响,如: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温度变化大; (三)热量的计算 1.热传递中热量的计算公式:Q=____________,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Q吸=____________,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Q放=____________. 2.热传递中的吸热效率:η=____________,吸收的热量Q吸=______,不计热损失则Q吸=______.

河北省保定市二中分校东校区九年级物理上册 1.3 比热容教科版(1)

比热容 一、教材依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 二、设计思想 比热容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转变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明白得起来有困难,因此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那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从学生的生活体会入手,让学生先依照预习试探题自学,体会并感悟,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头脑中对本节的要紧内容有个整体的熟悉,然后通过展现预习题等环节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最后深化应用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术: a、了解比热容的概念,明白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进程与方式: a、通过探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说明海边与沙漠日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世界观: a、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b、利用探讨性学习活动培育学生自己动脑筋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

比热容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预备 a、教具、学具预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温度计、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水和食用油、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等,投影仪 b、完成预习试探题,并搜集有关热污染的资料。 七、教学进程 环节一:小组展现,建构知识 一、展现预习试探题①:烧水所用的时刻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鼓舞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擅长观看生活,从中发觉问题,养成自主质疑的学习适应。)学生结合生活体会分析:相同条件下,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用的时刻长;将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所历时刻长,即烧水所历时刻与水的质量和水升高的温度有关;(教师对擅长观看的学生提出夸奖。)学生得出并板书结论:水的质量越大, 水升高的温度 越大,水吸收的 热量就越多,因 此烧水所用的时刻就越长。 二、展现预习试探题②:质量相等的任何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都一样多吗?预习讲义实验探讨,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明确将要探讨的课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后,小组成员交流评估方案,讨论出科学、平安、可行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的器材,装置图,实验表格和实现变量操纵的方式:取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利用规格相同的热源等。然后,各小组按最优实验方案进行探讨。这一步是扫清障碍,解决难点的关键,因此要求组长依照组员的特长合理分工,明确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安装实验装置,观看,读数,记录都由专人负责,这能保证明验的顺利进行。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 比热容 学案

1.3 比热容 课前预习 1、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热,温度,低温物体热,温度,热量的单位是。 2、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要加热到沸腾,吸收的热量多,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3把同一杯水加热到50℃比加热到100℃需要吸收的热量,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4热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是通过什么知道水吸收热量多少的呢? 5、取一样质量的沙和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使他们升高一样的温度,谁的时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吗? 课内探究: 一、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 1、试验方法: 2、器材: 3、思考:怎样得到质量一样的水和食用油? 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是否吸收了一样的热量? 4、结论:一样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一样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一样、不同〕,这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二、比热容 1、定义:。 2、国际单位:。 3、符号:。 4、意义:看常见物质比热容表,了解各物质的比热容,可知〔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一样、不同〕,(2)水的比热容最大,是,它的意义 是。沙石的比热容是,它的意义 是,如果让一样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一样的热量,水升温〔快、慢〕 5水比热容大的应用:〔1〕人们常用冷水冷却发动机,冬天用热水来取暖,你能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么? 〔2〕我国新疆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你能解释这种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热量的计算 1、公式 我们知道热量的符号是,比热容的符号是,质量的符号是,我们用△t 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那么热量的公式是。 2、公式的应用 例1:要把2㎏水从20℃加热到100℃,至少供应多少热量? 当堂达标 1.水的比热比拟大,泥土和砂石的比热_____________,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温变化比泥土、砂石的温度变化____________。 2、小明在两个易拉罐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沙子和水,用一样的酒精灯对其加热,以便探究沙子和水吸热升温快慢的程度。 (1) 比拟沙子和水吸热升温快慢的方法有二种:① ② 〔2〕实验中小明猜测;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如果他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3、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假设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那么比热容增大一倍 B、假设质量增大一倍,那么比热容减至一半 C、假设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那么比热容增大一倍 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4.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能大 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假设某一人工湖湖水吸收一定热量,水温升高2℃。 假设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c砂石

初三物理教科版 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学案

学案- 13.3比热容知识点1:物体的吸热能力 思维 导图: 练习:1.下列各个因素中不会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是() A.物体本身的吸热能力;B质量; C.温度变化量; D.体积 2.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3.小明和小华同学在做“探究: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的实验时,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 4.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先后加热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多次实验表明,要让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甲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完成本实验,除了图中的器材外还需的测量工具只有秒表B.升高相同温度时,甲液体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C.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D.选择一种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乙液体冷却效果更好5.小明用易拉罐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为了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小明在两个易拉罐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图甲),实验中还需要的实验

器材是______________,通过记录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__就可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的属性。 (2)小明在另一个易拉罐中注入少量水,并给易拉罐加热至罐口出现白雾,用棉花塞住小孔,把易拉罐倒立于水中, 易拉罐很快变瘪,且有较多水冲进易拉罐(图乙).原因是加热使罐内的水经_____________(填“汽化”或“液化”)成 水蒸气,排出空气,把易拉罐倒立于水中,罐内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_____现象,水面的大气压_____________(填“>”、 “<”或“=”)罐内的气压将水压进罐内。 6.张华同学“探究沙子和水吸热升温本领的强弱”,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张华所进行的操作,其目的是: (1)往易拉罐里装入相同质量沙和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搅棒不断搅拌沙和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两盏发热量相同的酒精灯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录沙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2:比热容 思维 导图:

初中物理九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

初中物理九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 一、说教材依据 《比热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二、说设计思想 “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探究过程要求学生形成清晰的比热容知识。 本节在设计时根据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情引趣;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考虑到比热容这一节的容量较大,将热量的计算放到下一节中进行教学。 三、说学情 1、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这一阶段的 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 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3、比热容是学生接触到的比较复杂的一个物理量,学生有一定的畏难心理,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浓 厚兴趣,适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四、说教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 现象入手,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出新知识,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教学流程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并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 初三物理比热容教案(篇1) 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复习上一课的结论,引出比热容。 第一,帮助学生构建比热容的定义、单位、符号、意义。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练习来巩固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第二,通过举出物质的质量不同,温度不同,来判断物质的比热容,即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会不会改变,总结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第三步,通过查阅比热容表中的数据,对比水和煤油的比热容的大小,帮助学生强化水的吸热能力是最强的,建立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利用比热容来表示的。第四步,教师讲授水不仅仅吸收热量,同样会放出热量,同一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和放出热量的能力是相同的,让学生练习运用这样的定义来表述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这一步也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巩固教学任务。 第五步,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同等条件下吸收和放出的热量都是最多的,让学生学会利用比热容,尤其是水的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物理现象。最后,通过练习判断不同质量和不同变化温度下的物质吸收或者放出热量的多少,总结出计算物质吸收热量或者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练习运用公式来解答,通过板演来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第五步在实际教学中不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师教学设计中不能充分的估计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所以在设计中害怕学生不能够分析出水的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用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分析了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估计不足,以及害怕学生活动停滞,所以仅接着教师又代替学生进行了下列的活动,即帮助学生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并且帮助学生解释了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充分的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一环节上是忠实的听众。 总体上这一节课个人感觉还是成功的,大体上一直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

九年级物理教案 比热容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9篇 比热容 1 教学目标 a. 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 b. 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c. 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 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 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 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知识点江苏省仪征市月塘中学九年级物理上册123物质的比热容第3课时教案苏科版【精品教案】

§12—3物质的比热容(三)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物质的比热容,掌握热量的基本计算. 【教学重点】 热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热量的计算 【教学程序】 〖复习〗 Q吸=cm(t-t0) Q=cmΔt Q放=cm(t-t0) 〖课前练习〗 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比热容,把质量为100g的铜块从沸腾的水中取出(标准大气压下),迅速投入质量为100g,温度为10℃的待测液体中,混合后共同温度是25℃.若不计热量损失,求这种液体的比热容为多少?[铜的比热容0.4×103J/(kg·℃)] 〖新授〗 一、例题讲练: 1、0.5kg的铝壶中装有2kg、25℃的水,若铝壶和水共吸收7.956×105J的热量,求水的末温.已知铝的比热容为0.88×103J/(kg·℃). 2、将2kg、20℃的冷水和3kg、90℃的热水混合后,水温为62℃,求:(1)冷水吸收的热量;(2)热水放出的热量. 3、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比热容,把质量为100g的铜块从沸腾的水中取出(标准大气压下),迅速投入质量为100g,温度为10℃的待测液体中,混合后共同温度是25℃.若不计热量损失,求这种液体的比热容为多少?[铜的比热容0.4×103J/(kg·℃)] 4、将84g铁块加热至100℃后,投入到46g温度为16℃的水中,不计热量损失,求其混合温度. 5、有足够多90℃和30℃的水,要获得300L、50℃的水,若不计热量损失,应取这两种水各多少kg? 6、甲、乙两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已知甲、乙质量之比为2∶3,比热容之比为4∶5,求甲、乙两物体吸收的热量之比.

7、 甲、乙两物质质量之比为2∶5,甲放出的热量是乙放出热量的3倍,结果甲、乙降低的温度之比为3∶4,求甲、乙比热容之比. 8、 有甲、乙两金属球,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3∶2,吸收的热量之比为4∶1,那么甲、乙两金属球的质量之比和升高的温度之比可能为: A :2∶1 4∶1 B :3∶2 4∶1 C :4∶5 3∶10 D :4∶5 10∶3 9、 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吸收了相等的热量,则: A :铁块的温度升高得多 B :铁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 C :铜块的温度升高得多 C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0、 将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铁块,放入沸水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取出让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后再相互接触,则: A :热量从铁块传到铜块 B :铜块和铁块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C :热量从铜块传到铁块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1、 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铜块和铝块,吸收相同热量后,将它们相互接触,则它们之间能否发生热传递,若发生热传递,则产生热传递的方向怎样? 12、 质量相等的铝块和水,放出相同的热量,将铝块投入到水中,则: A :温度由水传递给铝块 B :热量由铝块传递给水 C :热量由水传递给铝块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3、 体积相等的铝块和水,放出相同的热量后,将铝块立即投入到水中,结果它们之间不 发生热传递,已知C 铝=0.88×103J ·(kg ·℃)-1,ρ铝=2.7×103kg/m 3,由此可以判断铝块和 水的初温: A :铝块的初温大 B :水的初温大 C :一样大 D :无法比较 14、 物体A 、B 的质量相等,把它们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再把它们分别放入等量的温水中,A 使水温升高10℃,B 使水温升高20℃,设A 、B 的比热容分别为C A 、C B ,则 ( ) A 、C A =C B B 、 C B =2C A C 、C A < C B D 、2 C A >C 水>C B 15、 质量相等的两金属块同时从沸水中取出并立即放在冰块上,能使冰熔化得多的金属块 是具有 A 、较大的密度 B 、较大的体积 C 、较大比热容 D 、较高的初温 16、 经验表明,自制家用太阳能热器在夏天的效率可达50%,从太 阳能手册中查到,在地球表面,晴天时垂直于阳光的表面接收的热幅射为1.26×103J/(m 2·s),如果晒水箱内的水大约有40kg ,晒水箱接受阳光垂直照射的面积始终是1.5m 2,请计算,要使水箱上升30℃需要多少时间? 〖小结〗 Q 吸=cm(t-t 0) Q=cm Δt Q 放=cm(t-t 0) 21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临西镇九年级物理上册 1.3 比热容教案 (新版)教科版-(新版)教科版初中九年级

《比热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比热容表,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进行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有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包括“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两部分内容,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海边的沙子和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它们的温度不同,从而提出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吸收相同热量升高温度不同的研究问题。通过实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就叫比热容,它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它可用于解释生活中吸热升温的一些现象。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从分析物理事实到抽象出这个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其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比热容概念和应用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可以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写出比热容的计算式,比热容本身也是利用了比值定义法,可以 利用前面学过的密度等概念,类比得出计算式,利用及其公式变形进行计算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重点:比热容概念和应用,以及热量的计算。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策略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生活经验,如海边的沙子和海水中午时的温度不同,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吸热温度变化可能不同。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做好实验是关键,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相反如果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也不等。根据实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根据定义还可以写出比热容的计算式,根据计算式得出比热容的单位。通过阅读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表,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

教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 比热容 教案

1.3 比热容 [教学任务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准备、复习的知识包括:(1)热传递的概念;(2)热量的概念;(3)温度的概念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必须具备的起点能力是观察能力,初步分析推理能力和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根据“在相同条件下,烧开一壶水所需的热量比烧开半壶水所需的热量多、也比烧一壶温水所需的热量多”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说明在物质相同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根据实验说明不同物质在质量和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不同,经过分析推理得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热量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介绍比热容的单位,建立热量计算公式,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指导学生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通过建立比热容概念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物理概念的学习要求和方法,领会“控制变量法”和“比值定义法”在研究物理概念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实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比热容的定义,记住比热容的单位:焦/(千克·℃); 2.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会查表知道物质的比热容; 3.会用公式Q=cm△t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过程与方法: 1.根据生活经验得知物体吸收热量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有关,引导学生推理分析不同物质在质量和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 温度升高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2.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物体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t; 3.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介绍比热容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实例和实验的分析,引发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物理概念的学习要求和方法,领会“控制变量法”和“比值定义法”在研究物理概念中的应 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和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比热容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

九年级物理全册《比热容》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全册《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从比热容的简单自然现象开始,对如何计算比热容,以及通过比热容计算热量做了阐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水,煤油,两只烧杯,两个电加热器,天平,两只温度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 ? ,列举生活例子,烧热水温水,与水开了,谁快,不一样多的水烧开,哪一个更需要更多热,让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回忆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 ),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大致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可以认为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2020-2021学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章 第三节 比热容

2021-2021学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 1.把质量相等的两个铁块从沸水中取出,并立即投入质量相等,初温一样的煤油和水中,那么〔〕 A. 煤油和水温度升高一样 B. 煤油温度升得高 C. 水的温度升得高 D. 无法断定 2.甲、乙两个物体,质量相等,温度一样。把甲投入一杯热水中,热传递停顿时,水温降低了,此时把甲捞出,立即把乙在投入这杯水,热传递停顿后水温又降低了。假设整个过程没有质量和热量的损失,以下选项正确的选项是( ) A. B. C. D. 3.假设水的比热容变得比砂石、干泥土还要小,那么可能的是〔〕 A. 同体积的水质量会变小 B. 沿海地区的夏季比内陆地区凉爽 C.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变大 D. 北方装水的暖气里取暖效果更好 4.甲乙两物体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当它们同时放出一样的热量后互相接触,那么〔〕 A. 热量从甲传给乙 B. 热量从乙传给甲 C. 甲乙不会发生热传递 D. 条件缺乏,不能确定 5.三个一样的热源分布在一横放着的圆筒内,圆筒的侧壁和一个底部均绝热,另一个底部开口并被导热膜封住,用另两个导热膜在圆筒内隔出两个竖囱,从而将三个热源互相隔开并形成A、B、C三个独立单元区域,假设周围环境的温度恒定,并且传导的热功率与温差成正比,每个独立单元区域内空气的温度均匀,A、B、C三个独立单元区域的温度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分别为△t A,△t B和△t C,那么△t A:△t B:△t C为〔〕 A. 3:2:1 B. 6:3:2 C. 5:3:1 D. 6:5:3 6.冬天,我们常用热水袋取暖,这主要是因为水具有〔〕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无答案)

第3节比热容 知识点及考查角度系统学习 知识点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重点) 1.实验提示,(1)知道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有两种方法,明确本实验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2)确保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在使用时每秒放出的热量是完全相同的。 2.转换法的应用。 (1)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吸热的多少,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收的热量越____ (2)通过____比较吸热能力的大小,____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大.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l)采用两个相同的烧杯,是因为烧杯也会吸收热量,烧杯相同,即烧杯吸收的热量相同。 (2)给水和食用油加热时,应控制热源完全相同。 (3)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和初温相同,因为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4.实验结论: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较____,水的吸热能力大。 5.易错提示.保证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而不是体积相等。 典例解读 【例1-1】(探究性实验题)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A.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 B.用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初温; C.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保证完全相同的加热条件,加热相等的时间; 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煤油的末温。 小亮认为: (1)步骤A存在的错误是____,应改为_______。 (2)步骤C控制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的时间是为了使水和煤油。 (3)步骤B和D是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 (4)多次正确完成上述实验后,发现煤油的末温高于水的未温,则可得出结论:。 (5)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该实验还可设计为___ _ 举一反三 1-1.(辽宁盘锦)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 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实验中,记录加热时间的目的是____ (2)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 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 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_ ___ 有关; 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 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吸收的热量不同;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 相同的水和煤油__ __温度升高得多.

2020-2021学年度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一课一测——1.3比热容

1.3比热容 一、选择题 1.初温相同的铜和铅,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2:3,若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铜升高的温度与铅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A.1:2 B.2:1 C.2:9 D.9:2 2.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 a、b 两液体加热(如图甲),根据测得数据分别描绘出两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在相同的时间内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不计液体热量散失,分别用m a、m b、c a、c b表示 a、b 两液体的质量和比热容,则结合图中信息作出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若m a=m b,则c a>c b B.若m a=m b,则c am b 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 3.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和乙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是甲和乙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升高相同的温度,乙吸收热量较少B.甲的比热容与乙的比热容之比为1:3 C.甲乙都加热t时间,乙吸收热量比吸收热量多 D.甲的比热容与乙的比热容之比为1:2 4.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放出了相等的热量,则 A.铜块的末温高 B.铁块的末温高 C.铜块的温度降低得多 D.铁块的温度降低得多 5.如图是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a、b、c(已知质量关系为M b=M c)三种物质加热至沸腾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b的比热容大于c的比热容 B.t1-t2时间内物质a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温度从T1升高到T2时,a物质吸收的热量比b多 D.如果a、b是同种物质,b的质量大于a的质量 6.下面有关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在河边游玩感觉河水凉,但河边的岩石却很烫,原因是水的比热容比岩石小 B.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是因为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 C.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质量有关 D.铜的比热容比铝小,所以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铜升高的温度一定比铝高

新人教9年级上册物理第1课时 比热容的概念及理解(教案)

新人教9年级上册物理第3节比热容 第1课时比热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上网查阅《气候与热污染》的相关资料,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应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铁架台、电炉子(或酒精灯)、石棉网、火柴、干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手表、大烧杯、大试管、玻璃棒等. 【教学课时】1.5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一天的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观察我国各省内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你就会明白.好,下面我们开始探究吧.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认识比热容 1.探究水吸收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提出问题:咱们同学当中有谁帮助妈妈烧过水?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回忆并思考,发表各自建议:①水多些时,加热时间要长些;水少些时,加热时间要短些.②加热时间长时,温度升高多些;加热时间短时,温度升高低些……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板书: (1)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2)水吸收的热量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2.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类有关——比热容 师是不是只要物体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等呢?或者说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引导学生选择器材: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食用油或沙子三种物质,同学们可任意选择. (2)引导学生拟定方案: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或沙子)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 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运用“转换法”把比较吸热多少转换为比较加热时间长短,更易于操作) (3)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方案.

九年级物理上第3节 比热容

第1 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3节比热容 ★【知识与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 知识点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合作探究】 演示一用煤气灶烧水 1.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温用的时间长,说明什么? 答: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升高的温度有关. 2.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用的时间长,说明什么? 答: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有关. 演示二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 1.这两种物质的吸热情况是否存在差异?答:让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给水加热的时间长,由此可知水吸收的热量多,表明水的吸热能力较强. 2.此实验说明什么? 答: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即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不同. ★【教师点拨】 实验过程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知识点二比热容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4-15,完成以下问题】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其符号为c,单位是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2.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表示的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合作探究】 1.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性能? 答: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放热的本领;比热容越大,吸热或放热本领越强.从另一个角度,比热容还反映了物质温度变化的难易程度;比热容越大表示温度越难改变. 2.由“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答:(1)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不同的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2)常见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3)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说明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4)有个别不同物质(如冰和煤油),其比热容相同.(5)通常液态物质的比热容比固态物质的比热容大. ★【教师点拨】 1.比热容和密度都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的多少、体积、温度变化及吸热情况等无关. 2.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物质温度改变的难易 程度.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温度改变较小. ★【跟进训练】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物体的比热容跟温度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它的吸热多少有关 C.物体的比热容跟它的质量有关 D.物体的比热容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知识点三热量的计算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6,完成以下问题】 热量的计算公式: (1)吸热公式:) ( t t cm Q- = 吸 . (2)放热公式:) t t cm Q- =( 放 .(3)一般式:t cm Q∆ =. ★【合作探究】 1.应用公式计算热量的步骤是? 答:应用公式计算热量的步骤是:(1)根据题意确定吸热物体和放热物体.(2)分析已知条件,并统一单位.(3)根据物理过程,依据条件选择公式.(4)代入数据求解,并讨论结果的合理性. 2.当发生热传递的两个物体达到热平衡时,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间的关系是? 答: 放 吸 Q Q=(热平衡方程). ★【教师点拨】 1.正确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单位要统一. 2.审题时要注意“温度升高到......”和“温度升高了......”的区别,“升高到”是指物体的末温,“升高了”是指物体温度的变化量

初中物理资源九年比热容学案含中考试题及答案

九年物理比热容学案含中考试题及答案 第1课时认识比热 重难点: 1.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的物理量. 2.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3.比热容的定义式:c=Q/(m Δt). 4.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 (1)制冷剂: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 (2)散热剂:散热器用热水循环放热. (3)调节气温:沿海地区冬暖夏凉. 易错点: 1.比热容的单位不能去掉分母中的括号而写作“J/kg ·℃”. 2.比热容与物质的质量大小、温度改变量的多少、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3.并非所有的跟水有关的应用都应用了水比热容大这一特性. 中考练习: (中考)由Q=cm(t-t 0)得c=)t m(t Q 0-,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小一半 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C.比热容与物体质量多少、温度变化大小、吸热或放热的多少都无关 D.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比热容增大一倍 【提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的是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与物质质量的大小、温度的高低、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对于同一种物质比热容是不变的.由Q=cm(t-t 0)变形得到的c=)t m(t Q 0-,并不能表示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吸收的热量成正 比,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升高越多时,

吸收的热量是越多的,但此时 )t m(t Q 0 比值保持不变,即比热容不变. 【答案】C 01课前预习 知识点1 比热容的定义、定义式和单位 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 2.公式c=Q/(m Δt)中,Q 的单位是______,m 的单位是_____,Δt 的单位是_____,c 的单位是__________. 3.水的比热容为 4.2×103 J/(kg ·℃),表示_____的水温度______(或降低)1 ℃_______(或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J. 知识点2比热容的理解 4.一般地,同种物质比热容______,不同物质比热容______;比热容与物质的______和物质的______有关. 知识点3比热容的应用 5.在各种常见物质中,_____的比热容最大.常用于制冷剂、散热剂和调节气温. 02当堂训练 1.下列说法中,铁的比热容发生了变化的是( ) A.把铁块放在火上烧红 B.把铁块锻打成铁片 C.把铁块碎成铁屑 D.把铁块熔化成铁水 2.(中考)新疆“那拉提草原”是闻名全国的旅游景区.夏天,当你赤脚在烈日当空的小河边游玩,你会发现:岸上的小石头热得烫脚,而河水却是冰凉的,这是因为( ) A.水比小石头的温度变化大 B.水比小石头的比热容大 C.水比小石头吸收的热量小 D.水比小石头的比热容小 3.(本溪模拟)下列事例没有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