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基础》第一—四章知识点整理

《统计学基础》第一—四章知识点整理

《统计学基础》第一——四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

标志是反映总体各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区别: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数量标志表明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

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数量标志的表现可以用数值来表示。

2.标志值——数量标志的取值

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前者说明总体特征,后者说明单位特征;前者只有数值表现,后者分为品质和数量标志。

统计指标和标志的联系:指标数值大多由数量标志值或治疗标志单位数汇总而得,二者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

3.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和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称为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

反映现象相对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称为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第二章

1. 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统计调查的方式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调查范围划分)

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的所以单位一一进行调查。

非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其中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以取得调查对象的一部分资料,用来推断总体或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

经常性调查和一次调查(按时间标志)

经常性调查(连续性调查)——随着研究现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调查登记。

一次性调查(不连续性调查)——间隔较长一段时间对失误的变化进行一次性调查。

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按组织形式)

报表制度——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和内容,向各级领导机构报送统计资料。

专门调查——为某一专题研究而组织的专项调查。

2. 调查对象——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该总体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

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是进行调查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填报单位)——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

调查项目就是调查中所要登记的调查单位的特征,即调查单位所承担的基本标志,由一系列质量标志和数量标志构成。

调查时间——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时期现象的调查要规定起止时间,时点现象的调查要统一规定标准的调查时点。

调查期限——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限,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所需的时间,应尽可能缩短。

3. 普查——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搜集重要的国情国力基础数据资料。

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破坏性消耗性质量检查、不必要全面调查、时效性强难于全面调查、修正普查

重点调查——非全面,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部分单位又能较集中地反映研究项目

典型调查——非全面,要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单位,进行科学推算的基础

第三章

1. 统计分组——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客观现象的内在特点,按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把被统计总体划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2. 按品质标志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

3.品质数列数量数列

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

单项式分组——用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形成单项式变量数列。

组距式分组——将变量依次划分为几段区间,一段区间表现为“从…到…”距离,把一段区间内的所有变量值归为一组,形成组距数列

等距分组——标志值在各组保持相等的组距,各组标志值变动都限于相同的范围;组限相连(相重叠)

4. 开口组和闭口组

闭口组——上限、下限都具备开口组——上限、下限至少缺一个

上限不在内原则:凡是总体某一单位的变量值是相邻两组的界限值,这个单位归入作为下限值的那组内

组距、组数、组限与组中值的计算

对于连续组距式场合,组距公式:组距=上限—下限

开口组的组距以相邻组的组距为本组的组距

组中值=(上限+下限)/ 2

5.变量数列的编制

对等距分组而言,确定组数、组距、组限,计算频数、频率

对于异距分组而言,为消除异距分组所造成的这种影响,要计算频数密度(次数密度)

频数密度=频数/组距频率密度=频率/组距

第四章

1.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体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通常以绝对数的形式表现。总量指标数值大小与研究的总体范围有关。如:粮食总量、班级总人数等等

2. 时期指标——在某段时期内的总量结果(也称流量)

时点指标——在某一时刻达到的数量(也称存量)

区别:

时期指标可以累计,具有可加性;时点指标不具有可加性。

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点间隔未必有直接关系。

时期指标一般通过连续登记并加总得到,时点指标通过不同时点间断登记得到。

6. 标志变异指标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动幅度或离差程度的综合指标。

全距——计算简便易懂,受极端值影响

平均差——用离差的绝对值反映标志值的变动程度,绝对值计算影响限制进一步分析

方差和标准差——用离差的平方反映标志变异程度,是测定标志变异程度最常用最灵敏的指标

标志变异系数——相对指标,消除量纲影响,可对不同均值、不同计量单位的现象进行比较变异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异同

相同点:都反映同质总体分布特征

不同点:前者体现各单位标志的差异性,突出其变异程度,反映离中趋势;后者体现各单位标志的共性,掩盖其差异,反映一般水平或集中趋势

7. 标准差——各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标准差变异系数——将标准差与相应的平均数对比

前者适合在两个总体均值相同的条件下使用,直接比较;后者主要在两个总体均值不同的条件下使用。

数值大的,变异程度大,平均数代表性不好。

8. 有些现象的总体单位可以按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分为具有某属性和不具有某属性两组,非此即彼,用“是、否”或“有、无”来表现,称为是非标志。

统计学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计算局部全用红色标注了!其他红色的是我的推断,可能出什么题型;有下划线的重点记忆!当然整理的知识点都是重点!都要背和理解!Fighting!〕 第一章绪论 一.统计的含义 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统计实践活动,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现象数字资料工作总称 统计资料: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加工整理资料 统计学: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二.统计工作过程 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调查:第一阶段,是认识客观经济现象的起点,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根底。 统计整理:第二阶段,处于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分析:第三阶段,通过第三阶段,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会辨析总体与总体单位即可〕 总体,亦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根底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体是统计认识的对象。 例如:所有的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其中的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四.标志和指标 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指标,亦称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局部。〔以上内容理解即可〕 1.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和联系〔简答〕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是用属性表示的;〔3〕指标数值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取得的,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4〕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而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即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原来的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了,那么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 2.标志与标志值〔会区分〕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数量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即为标志值〔如:年龄、工资额、身高〕 3.变异与变量〔会什么是变异,什么是变量〕 变异:品质标志在总体单位之间的不同具体表现。如:性别表现为男、女,民族表现为汉、满、蒙等。 变量:数量标志抽象化即为变量,而数量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那么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如:某职工的年龄是42岁,月工资2200元。 4.统计指标的划分 〔1〕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指说明总体规模和水平的各种总量指标。质量指标指反响现象总体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工作质量的各种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2〕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绝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三种。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 一.统计调查的含义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它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的向社会实际搜索各项原始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根底,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的含义 ⒈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确定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

统计法规 第一章 1.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灵魂。 2.统计法的立法宗旨是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 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4.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 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 第二章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 2. 《统计法实施细则》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审批。 3. 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条例、细则、规定):《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法规性文件)→地方性法规/→统计行政规章(办法)→政府规章/→部门规章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1983年12月8日通过,1996年5月15日第一次修订,2009年6月27日第二次修订,2010年1月11日施行。 5. 政府规章是人民政府所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 第三章 1. 统计资料,是指统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成果以及与之相联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2. 统计工作的统一性最为关键的是统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 3.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①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统计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统计制度统计标准统一;统计资料统一管理和公布。 ②保障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独立行使职权,不受非法干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独立单设。 ③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职责法定;依法履行职权不可放弃、超越、滥用;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④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统计信息共享;定期公布统计资料;公布的权限;公开的方式;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⑤统计资料保密原则 5.凡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行政记录能取得统计数据的,不得制发定期全 面统计报表。 第四章 1. 统计体制两种基本形式:集中型、分散型 集中型:①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调查,节约调查经费,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②独立于各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负责统计工作,做到客观、公正,能有

(完整word版)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

(完整word版)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 编)教案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 知识点 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和统计活动、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能力点 能结合现实中所遇到的具体事例说明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能识别统计数据的类型 本章结构图 一、统计学和统计活动 二、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统计学和统计活动 教学目标; 1. 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3. 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 4.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3.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讲解法、学生自学和引导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新课: 一、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统计数据。例如,教学班级每天都要

统计出勤人数,同学们考试后要统计总成绩、平均成绩、及格率、优良率等;企业管理人员要统计供、产、销、利、税等数字;许多媒体要报道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证券股票指数等。这些数字就是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室人们通过实际统计活动获得的。统计就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技术。。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也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学习统计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着统计学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一般地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理论与方法。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通过试验或调查来采集有关数据,并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以便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数量表现做出统计上的解释。例如,统计需要哪一类数据,怎样去采集和加工这些数据,怎样从复杂纷繁的数据中得出结论并解释这个结论,没有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是无法进行的。所以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二)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 本书阐述统计学中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所涉及的统计工作指社会经济统计工作。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社会经济统计学从其性质来讲它是一种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认识活动,是一门研究方法论的社会科学。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如下特点: 三、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 (一)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过程是指统计工作的步骤。统计工作的步骤有:统计设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第一章 总 论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统计包括统计实践活动和统计理论两大部分。 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在我国,据《书经·禹贡篇》记载,公元前2200年,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氏”。其中,九州表记述了九州的基本土地状况,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统计学最早的萌芽”。西周时就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统计报告制度。秦时曾将"欲强国知十三数及自然资源等"作为治国强邦的依据。在国外,埃及在建造金字塔时,曾对全国人口、财产进行过普查。但在当时,未曾有学者从事过统计理论的研究,也就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统计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的范围逐渐由人口、土地扩大到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交通等各方面,统计理论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其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和观点。 一般地,统计史学家把17 世纪初的统计学称为古典统计学,把引入了概率论的统计学称为近现代统计学。古典统计学又分为德国的国势学派和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近现代统计学又分为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这些统计学派构成了统计学历史的主体,各种不同学派中的科学的观点及内容构成了现代统计学的基础。 二、统计的涵义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在不同的场合,“统计”一词可以有不同的涵义。就目前而言,统计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指的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如,各级统计部门对其所属地区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就是统计工作;某一社会机构或个人为了了解某方面的社会经济现象而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也属于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是在统计工作中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如,国家统计局每隔一定时期向社会公布的有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每年编印的《中国统计年鉴》等,都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形式是多样的,具体表现为: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统计学是统计工作成果和经验的理论概括,是研究统计工作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和原则。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涵义,但三者之间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对统计资料的需求支配着统计工作的展开,而统计工作的进程又直接影响着统计资料的数量与质量。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工作的展开需要统计学的指导。

统计学知识点

第三章P77 名词解释 1.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工作的任务,按照统计整理方案的要求,把调查所得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与汇总,使其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资料,以反映所研究总体特征的工作过程。 2.分配数列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其所属的组别归类整理,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总体单位数在各组分布的一系列数字,称为分配数列。 3.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简答题 1.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见上 (2)基本原则:穷尽原则——总体每一个单位不遗漏; 互斥原则——总体每一个单位不重复。 2.变量数列有哪些分布类型?各有何特点? 单项数列——变量是一个离散型变量且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 组距数列——变量是连续型变量,或者是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大的离散型变量。(涉及组数,组距,组限等) 第四章P119 名词解释 1.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规模、水平或总量的综合指标。 (表现形式——具有计量单位的绝对数;特点——研究总体范围越大,数值越大) 2.平均指标 静态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数量标志值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或代表值。 (表现形式——平均数;反映标志值的中心位置) 3.标志变异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用来描述数列中标志值的离散趋势与离散程度的统计指标。 (常用的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 简答题 1.简述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1)时期指标可连续计数,时点指标只能间断计数。 (2)时期指标各个数值可直接相加(说明较长时期现象发生的总量),时点指标只有需要时在计算过程中可相加(一般相加无意义)。 (3)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正比,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无直接联系 2.什么是相对指标?作用有哪些?有哪些种类? (1)相对指标是用两个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来反映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综合指标。(2)说明总体内部结构特征(为深入分析事物的性质提供依据); 将现象的绝对差异抽象化(使原来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可直接比较); 说明现象的相对水平,表明现象的发展过程和程度(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 (3)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动态相对数 3.简述众数及中位数的特点。 众数(1)反映总体最常见标志值,易被理解;

《统计学》基础知识

《统计学》基础知识 1.判断数据类型,三者的层次关系。 ①分类数据(=、≠):只能分类。EG.性别(男为0,女为1)、水果种类。 ②顺序数据(>、<):可进行类别排序,但是类别间尺度不定。顺序数据虽然有类别,但是这些类别是有序的。EG.文化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获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身高(160—170、170—180、180—190)。 ③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计算两个测度之间的差值。类别排序是根据一定的尺度来进行的。EG.身高(168、170、178、189)、年龄、收入。①—③是从低层次数据(包含的信息量少)到高层次数据(包含的信息量多)。定类数据与定序数据是品质数据(定性数据),定距数据是数量数据(定量数据)。定类数据包含了定序数据,定序数据包含了定距数据。所以定距数据涵盖的信息量最多。 2.总体分布、样本分布、抽样(样本统计量)分布 总体:是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总体单位。有限总体(抽样中每次抽取后不放回)、无限总体(抽取后放回)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构成样本元素的数目叫样本量(样本中有几个元素)。 3.参数、统计量 参数: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EG.总体平均数、总体标准差、总体比例。统计量: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EG.样本平均数、样本标准差。 4.变量、变量值、指标 指标: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指标值是由变量值综合计算得到的。)变量:总体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和特征。(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离散型变量EG.自然数,可以一一列举;连续型变量EG.实数,不能一一列举』)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 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4课时 【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含义 【引言】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 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 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案例】

统计基础知识1-4章复习知识点归纳

统计基础知识 1-4章复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总论 重点在“第2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考点一:掌握以下四组概念(含义及举例)——肯定考一个名词解释! ①总体、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②标志、标志值及分类 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分类: Ⅰ按性质不同 a.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品质特征,一般用文字表现。(有些品质标志虽然以数量表现,但实质表现产品质量差异。例如产品质量的具体表现未“一等、二等、三等”。) b.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只能用数值来表现。 Ⅱ按变异情况 可变标志:当一个标志在各个总体单位表现不尽相同时称为可变标志 不变标志:……都相同……不变标志。 标志值:标志的具体表现。 ③变量、变量值 变量:指数量标志。

变量值:指数量标志值,具有客观存在性。 ④指标的含义及分类 (统计)指标:是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某一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简称指标。 a.按其反映总体现象内容不同:数量指标(绝对数,绝对指标,总量指标),质量指标(相对数或平均数,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b.按其作用不同: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c.按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试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d.计量单位的特点: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 ★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①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 ②标志既有反映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也有反映总体单位品质特征;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 ③凡是统计指标都具有综合的性质,而标志一般不具有。 联系: ①许多指标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得; ②指标与数量标志可随统计研究目的而改变; 课后习题: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是: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 统计研究运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一章:导论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的数据和实验的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计量尺度分时:分数数据中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顺序数据的类别之间是可以比较顺序的;数值型数据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按收集方法分时:观测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等到的;实验数据的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按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关系分时:截面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 总体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比如要检验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这一批灯泡构成的集合就是总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比如从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一个样本。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要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参数。统计量是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要抽样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统计量。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的,这销售额就是变量。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 1、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调查目的,是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要解决的是调查的内容。 2、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数据)主要是公开出版或公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来源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实验。 3、统计调查方式:抽样调查、普查、统计报表等。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数据收集方法。特点: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一次性全面调查。我国进行的普查主要有人中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4、统计数据的误差通常是指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误差的主要类型有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两类。 抽样误差主要是指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无法消除);非抽样误差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理论上可以消除) 5、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即最低的抽样误差或随机误差;准确性,即最小的非抽样误差或偏差;关联性,即满足用户决策、管理和研究的需要;及时性,即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并公布数据;一致性,即保持时间序列的可比性;最低成本,即在满足以上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 6、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询问调查与观察实验。 7、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调查目的即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就是调查的具体内容;其它问题,即明确调查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调查时间及调查组织和实施细则。第三章:数据整理与展示 1、对于通过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应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去审核。 2、对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主要是做分类整理,对数值型数据则主要是做分组整理。 3、数据分组的步骤:确定组数、组距,最后制成频数分布表 统计分组时“上组限不在内”,相邻两组组限间断,上限值采用小数点。 组中值=(下限值+上限值)/2 4、频数: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频数分布指把各个类别及落在其中的相应频数全部列出,并用表格形式表现出来;比例:某一类别数据占全部数据的比值;百分比:将对比的基数作为100而计算的比值;比率:不同类别数值的比值;分类数据的图示包括条形图和饼图。 5、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差别: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长度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宽度则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频率,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其次,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最后,条形图主要用于展示分类数据,而直方图则主要用于展示数值型数据。 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1、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测度

统计学基础考点

统计学基础考点归纳 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1、统计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包括统计实践活动和统计理论两部分。 统计学最早的萌芽:公元前2200年,大禹“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氏”。九州表是统计学最早萌芽。 2、统计的发展 (1)古典统计学。17世纪初,分为:德国的国势学派和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 (2)近现代统计学(引入概率论的统计)。分为: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二、统计的涵义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统计有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统计工作(识记),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识记),是统计工作中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资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和统计分析报告等。 统计学(识记),是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是统计工作成果和经验的理论概括,是研究统计工作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和原则。 【2012 判断】统计的涵义是指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 )【答案】×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领会): 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统计活动成果的关系。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例单选】统计学的基本涵义是( )。 D、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

统计学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统计这个专有名词的产生产生在17世纪后期,此时才形成一个学科来进行专门研究。 从统计学的发展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 一、古典统计学 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中期,统计学的理论刚刚萌芽,当时分为记述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 1、国势学派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由于该学派主要以文字记述国家的显著事项,故称记述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尔曼·康令和阿亨华尔。因在外文中“国势”与“统计”词义相通,后来正式命名为“统计学”。该学派在进行国势比较分析中,偏重事物性质的解释,而不注重数量对比和数量计算,但却为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经济理论基础。 2、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创始人是威廉·配第(1623-1687),其代表作是他于1676年完成的《政治算术》一书。这里的“政治”是指政治经济学,“算术”是指统计方法。在这部书中,他利用实际资料,运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等统计方法对英国、法国和荷

兰三国的国情国力,作了系统的数量对比分析,从而为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是现代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又被称为统计学之父。 二、近代统计学 1、数理统计学派 19世纪中叶,把概率论引进统计学而形成数理学派。其奠基人是比利时的阿道夫·凯特勒(1796-1874),他主张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正式把古典概率论引进统计学,使统计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凯特勒在研究过程中混淆了自然现象和本质区别,对犯罪、道德等社会问题,用研究自然现象的观点和方法作出一些机械的、庸俗化的解释。但是,他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使统计学在“政治算术”所建立的“算术”方法的基础上,在准确化道路上大大跨进了一步,为数理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机械论:能量和速度) 2、社会统计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尼斯(1821-1889),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恩格尔(1821- 1896)、梅尔(1841-1925)等人。社会统计学派仍然强调在统计研究中必须以事物的质为前提和认识事物质的重要性,这同数理统计学派的计量不计质的方法论性质是有本质区别的。 现代统计学 20世纪初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统计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记述统计向推断统计发展。记述统计是对所搜集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综合概括,通过图示、列表和数字,如编制次数分布表、

统计学基础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1、统计的含义 答:统计有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理论 统计工作指的是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描述,以及根据经过整理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的整个过程。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结果,是依靠大量实际观测取得或根据既定要去搜集的、反映客观事实和现象的数据和资料。 统计理论又称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 2、统计学的概念 答:广义统计学史研究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以通用统计理论和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 狭义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学以及由其派生的应用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以及由其派生的专业统计学或部门统计学等。 3、统计研究的治本方法 答:①大量观察法②统计分组法③综合指标法④归纳推断法 4、数据计量的尺度 答:①定类尺度。定类尺度又称类别尺度或列明尺度,他是最粗略的、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这种尺度只能按照事物的一定属性对其进行平行分类。 ②定序尺度。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它是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势必定类尺度更高一级的计量尺度。它不仅可以将事物分为不同类别,而且可以确定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 ③定距尺度。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它不仅能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排序,而且可以准确地指出类别之间的差距是多少。定距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该尺度通常使用自然或物理单位作为计量尺度,如收入用元、考试成绩用分、温度用度、重量用克、长度用米等等。因此,定距尺度的计量结果表现为数值。由于这种尺度的每一间隔都是相等的,只要给出一个度量单位,就可以准确地指出两个计数之间的差值。 ④定比尺度。定比尺度也称比率尺度,它是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还存在可以作为比较的共同起点或基数。它除了具有定类、定序、定距三种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外,还具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可以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 5、统计总体的特点 答:①同质性②大量性③差异性 6、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的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7、变量是指可变标志中的可变数量标志,例如,居民的年龄、收入等。一个标志当它既是数量标志有事可变标志时,我们称其为变量。 8、统计指标是用以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或范畴。 9、统计指标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的是数量指标,用相对数表示的是质量指标。 10、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数量特点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 ①数量统计指标。凡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范围的广度、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指标叫数量指标,它表示事物外延量大小。例如人口总数、企业总数、耕地面积、工业总产值和商品流转额等,都属于这一类指标。数量指标是用绝对数表示的,并具有实物的或货币的计量单位。 ②质量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本身质量、现象的强度、经营管理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等的统计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分类: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变量:每次观察都会得到不同结果的某种特征。分类变量:又称无序分类变量,观测结果表现为某种类别的变量。顺序变量:又称有序分类变量,观测结果表现为某种有序类别的变量. 数值变量:又称定量变量,观测结果表现为数字的变量. 数据:1、分类数据2、顺序数据3、数值型数据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样本量:构成样本元素的数目。 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2、分层抽样3、系统抽样4、整群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一个样本,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相同的机会(概率)被抽中. 分层抽样:也称分类抽样,在抽样之前先将总体的元素划分为若干层(类),然后从各个层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元素组成一个样本。 软件应用:用Excel抽取简单随机样本。 第二章: 一、定性数据的图示:1、条形图2、帕累托图3、饼图4、环形图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来表示数据多少的图形,用于观察不同类别的多少或分布状况。 帕累托图:是按各类别出现的频数多少排序后绘制的条形图。通过对条形的排序,容易看出哪类频数出现的多,哪类出现的少。 饼图:主要用于表示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类别的频数占全部频数的比例. 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 生成定量数据的频数分布表时,需要先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分成不同的组别,然后统计出各组别的数据频数即可。 一组数据所分的组数K应不少于5组且不多于15组。 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组数=全距 /组距 每组组距均相等称为等距数列,反之则为异距数列在比较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的次数分布时常用: 次数密度=本组次数/本组组距 2。组中值 class midpoint 组中值=(本组上限+本组下限)/2或组中值=(本组假定上限+本组假定下限)/2 二、定量数据的图示:1、分组数据看分布:直方图2、未分组数据看分布:茎叶图和箱线图、垂线图和误差图 最小值 25%四分位数中位数 75%四分位数最大值 箱线图的示意图:Array 3、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散点图是用二维坐标展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图形。 4、比较多个样本的相似性:雷达图和轮廓图 雷达图是从一个点出发,用每一条射线代表一个变量,多个变量的数据点连接起来成线,即围成一个区域,多个样本围成多个区域,就是雷达图,利用它也可以研究多个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 5、掌握各种图标的绘制,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茎叶图与直方图的区别。 三、合理使用图表

统计复习 知识点整理

统计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整理) 第一、二、三章 ?1、P3:统计的含义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互相结合、密切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2、P6: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3、P7:总体与总体单位(定义、关系) / 总体: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所形成的集合。 总体单位:指构成总体的个体即个别单位。 总体与总体单位的相互关系:1)总体与总体单位是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同质性) 。 2)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 总体与总体单位可以互相转化。 如:研究一个企业的职工情况,则企业是总体,职工是单位,若研究一个城市的企业规模时,则该市所有企业是总体,企业又成为总体单位。 ?4、P8:标志与指标(标志的定义和分类;指标的定义和分类;) 统计标志定义: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如:职工性别、工资水平、所有制性质、职工人数等。 分类: 品质标志(表示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用文字表示) 数量标志(表示总体单位单位数量的特征,用数值表示。) 统计指标定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分类:按说明的总体内容不同: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按对比关系不同: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按时间状况不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按计量单位不同:实物指标、价值指标 ?5、P10:变量(变量与变量值的定义;分类:离散型和连续型) 变异: 反映组成总体的各单位不同的具体表现。变异分品质变异和数量变异。 变量值: 变量的具体取值。 变量定义:一般在数量上的变异。 分类:①连续型变量:在整数间可插入小数的变量。如:工业总产值、身高等。 ②离散型变量:变量值只能表现为整数的变量。如工厂数、工人数等。 ?6、P18: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主体部分包括的六部分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调查时间、调查期限等概念的理解) 六部分内容:调查目的和任务;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调查对象:指总体范围。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所确定的需要进项调查研究的某一社会现象的总体,有性质相同的多个单位组成。(调查中标志的承担者) 调查单位:指总体单位,在某项调查中登记其具体特征的单位,。 填报单位(报告单位):是指负责向上级汇报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 调查主体:负责执行调查的机构或单位。 调查时间:①指调查资料本身所属的时间。②指调查单位的标志进行登记的时间。 调查期限:即整个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限,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为保证实效性,时间不宜过长。 ?7、P28: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的基本定义:理解)普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组织方法(1)从上至下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和队伍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 (2)颁发调查表,由调查单位填报。 组织原则(1)必须规定标准时点(2)正确选择普查时期

统计学知识点梳理

统计学 第一章导论 1.1.1 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数据分析所用的方法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1.2 统计数据的类型 1.2.1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按照所采用的计算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只能归于*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是用文字来表示。 例如:支付方式、性别、企业类型等。 顺序数据:只能归于*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例如:员工对改革措施的态度、产品等级、受教育程度等。 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例如:年龄、工资、产量等。 统计数据大体上可分为品质数据(定性数据)和数量数据(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 1.2.2 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的数据。例如:降雨量、GDP、家庭收入等。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例如:医药实验数据、化学实验数据等。 1.2.3 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照被描述的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可分类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例如:2012年我国各省市的GDP。 时间序列数据:同一现象在不同的时间收集的数据。例如:2000-2012年**省的GDP。 1.3.1 总体和样本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1.3.2 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统计量:用类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例如:*研究机构准备从*乡镇5万个家庭中抽取1000个家庭用于推断该乡镇所有农村居民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这项研究的总体是5万个家庭;样本是1000个家庭;参数是5万个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统计量是1000个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第二章数据的搜集 2.1 数据的来源 2.1.1 数据的间接来源 间接来源的数据:如果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原信息已经存在,我们只是对这些原信息重新加工、整理,使之成为我们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使用的数据。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复习资料重点

基本统计方法 第一章概论 1.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对象的全体(集合);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2.参数(Parameter):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标准差等,用希腊字母表示,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Statistic):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标准差等,采用拉戊字字母表示,是在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3.统计资料分类:定量(计量)资料、定性(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第二章计量资料统计描述 1.集中趋势:均数(算术、几何)、中位数、众数 2.离散趋势:极差、四分位间距(QR=P75-P25)、标准差(或方差)、变异系数(C/) 3.正态分布特征:①X轴上方关于对称的钟形曲线;②物取得最大值;③有两个参数,位置参数"和形态参数6④曲线下面积为1,区间//土瑚面积为68.27%,区间1.96次勺面积为95.00%,区间〃±2.58漸面积为99.00%。 4.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正态近似法:X±U a/2S;百分位数法:P25-P97* 第三章总体均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1.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由个体变异产生、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抽样误差不可避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 2.均数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 SEM):样本均数的标准差,计算公式:々=b/、历。反映 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说明抽样误差的大小。 3.降低抽样误差的途径有:①通过増加样本含量n:②通过设计减少S。 4.,分布特征: ①单峰分布,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 ②形态取决于自由度v, 港小,,值越分散,£分布的峰部越矮而尾部翘得越高; ③当濯近8,S》逼近, t分布逼近w分布,故标准正态分布是t分布的特例. 5.置值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按预先给定的概率(1-«)确定的包含总体参数的一个范围,计算公式:又土妇2.S又或其95%。含义:从固定样本含量的己知总体中进行重复抽样试验,根据每个样本可得到一个置信区间,则平均有95%的置信区间包含了总体参数。 6.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小概率反证法的思想 ①反证法:从问题的对立面(Ho)出发间接判断要解决的问题(HD是否成立。 ②小概率事件:在Ho成立的条件下计算检验统计量,根据概率分布确定检验水准a下

统计学基础复习资料整理

统计学基础 项目1 基础知识 第1讲统计的基本问题 领会1、统计实践的起源: 统计起源于人类最初的统计实践活动,对统计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 熟知2、统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A、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首先使用了“统计学”这个名词。(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 B、政治算术学派:起源于17世纪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格朗特和威廉.配第,威廉.配第著的《政治算术》,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无统计学之名,有统计学之实) C、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比利时,主要代表人物比利时的阿道夫.凯特勒,他完成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结合,逐步形成了“数理统计学”。 D、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由德国大学教授尼斯首创,主要代表人物为恩格尔和梅尔,他们认为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 掌握3、统计的含义 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种含义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的总体数量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2.统计资料:即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反映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和变化过程的数字资料,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也是国家制定政策、计划和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3.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方法论科学,是长期统计工作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统计的三种含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实践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用理论和方法指导统计工作,推动统计工作不断提高。随着统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统计学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二者是理论和实践和关系。由于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联系紧密,所以习惯上把这三者通称为统计。 领会4、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门横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第2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熟知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研究对象为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就性质来说,统计学是一门适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法论学科。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和具体性。 领会2、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