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

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4课时

【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含义

【引言】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

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

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案例】

表1-1是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情况。

表1-1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情况

表1-1描述的统计资料,反映了不同时间我国总人口的规模,显示了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基本国情,所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就成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项基本国策。

【案例】

2008年,全球旅游业遇到许多史无前例的挑战: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公司破产或大规模裁员、燃油价格大幅波动、恐怖袭击等,这些不利因素均给各国旅游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世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减缓。而中国国内旅游也由于受灾害事件影响,其快速增长的势头受到不小打击。年初的雪灾、四川地震、3.14西藏动乱,都给我国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但是,北京奥运的召开,又为艰难前行中的旅游业,注入了勃勃生机。2008年我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300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其中,外国人2433万人次,下降6.8%;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570万人次,下降0.1%。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5305万人次,下降3.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下降2.6%。国内居民出境人数达4584万人次,增长11.9%。其中因私出境4013万人次,增长14.9%,占出境人数的87.5%。国内出游人数达17.1亿人次,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749亿元,增长12.6%。这些统计资料具体描述了我国旅游业在该时期的发展情况。

利用各种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况,预测未来,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能力训练】

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的辨析:降雨量是否属于社会经济现象?降雨量与农作物的产量有关,风调雨顺的时候,农作物的产量是否一定就高?为什么?农作物的产量受降雨量的影响,又是否属于社会经济现象呢?

三、统计的特点

(一)数量性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因此,数量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特点。数量性特点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数量特征。即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

例如,某高校2007级会计电算化高职三年1班在校人数为59人。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

2.数量关系。即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

例如,上例该班男生20人,占总体人数的33.89%。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

3.数量界限。即引起社会经济现象质变的数量。

例如,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有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

(二)总体性

【案例】

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09年2月26日发布《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公报显示,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这个数量反映的是多种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总的平均下降水平,而不是指哪一种具体消费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下降水平。而要对这300多种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下降情况进行调查,就必须先对每一种个别消费商品及服务

项目的价格情况进行调查,从而达到对300多种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总体认识。统计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而非个体的数量表现。但在进行研究时,不能离开对个体数量的认识,只有把大量的个体数量资料加以汇总、整理分析,才能表现出总体的数量特征。

(三)具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是抽象的量,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具体性的特点。统计研究的量是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量,这个量总是和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数学所研究的量是抽象的量,两者有着明显区别,但统计方法中往往借鉴数学的方法。

(四)客观性

统计资料是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的结果,但在统计工作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保证统计资料真实、可靠,维护统计资料的客观性。

【能力训练】

(1)统计的总体性排斥对个别典型事物的深入研究吗?(2)统计数据与数学中的数字有什么区别?

四、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对被研究事物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分析,以反映总体特征的一种统计方法。例如,早在300多年前,人口学家从统计资料中发现男女婴儿出生的比例为105:100,但目前人口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婴出生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105。这就是通过大量观察法,从偶然事件中发现出的必然规律。

(二)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将所研究现象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组的一种统计方法。对于分析总体结构、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确定统计指标体系而言,没有统计分组是不可能做到的,这说明统计分组法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三)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利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综合、概括的分析方法,它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在统计分析中,广泛运用总量指标分析法、相对指标分析法、平均指标分析法、变异指标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等,可以综合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比例关系、发展速度等,使我们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五、统计的基本职能

(一)统计信息职能

统计信息职能是指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为社会服务。

(二)统计咨询职能

统计咨询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的服务功能,也就是指统计部门利用所掌握的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源,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判断,为宏观和微观决策,为科学管理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统计咨询应更多地走向市场。

(三)统计监督职能

统计监督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偏差、促使社会经济运行不偏离正常轨道的功能,也就是统计部门通过定量检查、经济监测、设置预警指标体系等手段,对社会经济实行有效的调控,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统计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能够发挥作用的保证,反过来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又会促进统计信息职能的强化。

【能力训练】

分组讨论,从统计职能的角度说明统计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统计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集合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就是总体单位。

【案例】

我们要研究全国的企业发展状况,所有的企业就是总体,而每个企业就是总体单位。这些个别企业的共同性只有一个,即都是企业。当我们要研究全国股份制企业发展状况时,总体就是所有的股份制企业,而每个股份制企业是总体单位。这些个别企业的共同性有两个,即不但是企业,而且是股份制的企业。当我们要研究全国大型股份制企业发展状况时,总体就是所有的大型股份制企业,而每个大型股份制企业是总体单位。这些个别企业的共同性有三个:企业,大型企业,而且是股份制企业。由此可见总体的特点如下:

1.构成总体的这些总体单位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性质相同,即总体具有同质性。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

2.构成总体的这些总体单位除了至少在某一方面性质相同外,在其他方面也应存在差异,即总体具有变异性。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3.总体必须规定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例如,2000年的人口普查,其总体是在2000年11月1日零时在中国国土上的常住中国公民。(具体性)

【能力训练】

(1)对2009年1月份某市小学生的近视情况进行调查时,该市所有的小学生就是总体,每个小学生就是总体单位。那么同质性是什么?总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是什么?设想,如果没有规定总体范围,在统计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2)概括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二、标志和统计指标

1.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例如,学生作为总体单位,表示每个学生特征的名称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学习成绩等,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学习成绩就是标志。学校作为总体单位,表示每个学校特征的名称包括学生人数、学校类型、固定资产总额等,学生人数、学校类型、固定资产总额就是标志。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在上述例子中学生的性别、学校的类型都属于反映总体单位属性特征的名称,称为品质标志。学生的年龄、身高、体重、学习成绩,学校的学生人数、固定资产总额都属于反映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的名称,称为数量标志。

标志表现是指标志在各总体单位中的具体表现。标志表现分为品质标志表现和数量标志表现。

例如,性别是品质标志,其特征只能用文字来表现,表现为男或女,男或女是品质标志表现。学校类型是品质标志,其特征具体表现为财经类、医学类或理工类等,财经类、医学类或理工类都是品质标志表现。年龄是数量标志,具体表现为18岁、19岁、20岁等;学习成绩是数量标志,具体表现为50分、78分、90分等,18岁、19岁、20岁,50分、78分、90分都是数量标志表现。数量标志表现是可以用数值来表现的,故又称为标志值。

【引言】

在同一总体中,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各种标志,就其标志表现看,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标志表现都相同的标志,称为不变标志;标志表现不完全相同的标志,称为可变标志。

例如,在男性人口总体中,性别是不变标志;而年龄、民族、籍贯等则为可变标志。又如,在40岁教师总体中,年龄、职业是不变标志;而性别、专业、职称、工资等则为可变标志。不变

标志是个别事物(单位)得以结合起来形成总体的条件。可变标志则是进行统计分组,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的基础。

【能力训练】

指出下表中总体的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品质标志。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它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例如,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有高有低,通过国家统计局对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计算,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加621元,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8%。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854元,比上年增加258元,增长16.1%,增幅与上年持平。工资性收入的增加额占全年农村居民纯收入总增量的41.5%,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再如,全国工业企业的增加值有大有小,通过计算,2008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9112亿元,比上年增长9.5%。这两个指标既表明所指的总体是工业企业,又表明其数量特征,这样我们对工业增加值指标也有了确切的认识。可见统计指标既规定了总体范围与性质,又反映了总体的数量特征。

一项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时间、空间、指标名称、指标数值和计量单位等构成。

比如,2008年全年粮食产量52850万吨,这一指标就具体作了时间、空间、指标名称、指标数值和计量单位的规定。但有时也将指标名称作为统计理论研究中的指标概念。

统计指标按其数值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内容详见第4章综合指标);

按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凡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的指标称为数量指标。如人口总数、企业总数、国内生产总值、销售收入、资产总额、总成本、利润等都属于数量指标,它的表现形式为绝对数。

凡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指标称为质量指标。如价格、劳动生产率、单位成本、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利润率、人口死亡率等都属于质量指标,它的表现形式为相对数或平均数。

质量指标是由数量指标派生出来的,经常用于反映现象间的内在联系,评价工作质量,说明现象发展的规律性。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数量标志表现。

比如,以全班学生为总体,每个学生是总体单位,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标志,具体成绩分数是数量标志表现,将全班学生的成绩分数进行平均,得到的平均成绩,即统计指标。

综上所述,指标与标志的主要区别在于:标志是相对于总体单位而言的,而指标是相对于总体而言的;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及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与标志的主要联系在于: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表现汇总而来的;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若原来的统计总体变为总体单位,则与之相对应的统计指标也就成了标志,反之亦然。

【能力训练】

(1)举例说明标志和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2)职工人数、劳动生产率等概念可以称为指标吗?为什么?

三、变量和变量值

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

如何理解“可变”呢?比如,某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可能都一样,那么,成绩这一数量标志就是一个变量。当研究的对象都是成绩为80分的学生时,成绩虽然也是数量标志,但因为每个学生的成绩相同,所以,这里的成绩就不是变量。

变量的具体数值叫做变量值,又称标志值。

比如,某公司职工的月工资有820元、980元、1030元、1200元等,820元、980元、1030元、1200元就是变量值。

变量按其取值的连续性与否分为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两种。

离散型变量是指变量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即当取小数的时候,变量就失去了经济含义。

例如,各企业的职工人数、机器设备台数,其取值是不会有小数的,这类变量就属于离散型变量。离散型变量可以用计数的方法取得变量值。

连续型变量是指变量在整数之间可以无限地取值,取整数和取小数都具有经济含义。

例如,人的身高、体重,粮食亩产量,银行存款额,它们的取值可以是小数,取整数也有意义,这类变量属于连续型变量。连续型变量的取值要利用计量工具,通过测量或度量的方法取得。

【能力训练】

(1)“三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这三个成绩分数是三个变量”,此说法是否正确?

(2)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

A.总人口数

B.学生的体重

C.财政税费

D.汽车产量

E.设备台数

F.商品销售额

G.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户数

四、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组成的整体。

【案例】

一个统计指标只反映现象的某个特征,说明现象某一方面的情况,要客观、全面地反映现象各方面的联系,必须设立指标体系。例如,为了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只设立利润这一指标是不够的,还必须设立由产量、产值、增加值、工人劳动生产率、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利润、产值利税率、资金成本利润率等构成的指标体系,才能反映公司的经营全貌。又如,为了反映商品流转情况,必须设立由商品购进总额、商品销售总额、期末库存等构成的指标体系;为了反映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必须设立由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亏损企业亏损额、应收账款净额、产成品数量等等构成的指标体系。

【能力训练】

(1)“用一个指标就可以反映总体的全面情况”,此说法是否正确?

(2)用你所熟悉的现象作为统计总体,为其设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单元实训统计在经济工作中的应用

【实训目的】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有关社会经济问题,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本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在经济中的作用,并能分析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实训资料】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具体资料详见第一章单元实训。

【实训要求】

1.通过阅读以上资料,你对我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有了怎样的了解?

2.请你结合该资料说一说统计的含义以及统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3.你能指出该资料中的各类指标吗?

【实训形式】

结合实训资料,按照实训要求进行分组讨论。

【实训时间】

教学学时为1课时,在完成第一章的理论教学后进行。

【实训地点】

实训地点是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项目实战

理解统计含义

【实战目的】

通过学生上网(也可以结合其他传媒方式),搜集社会热点问题,查阅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引导学生在了解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内容的同时,理解统计的含义,明晰统计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与热情。另外在查阅大量经济信息的同时,又可训练学生网上检索现代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能力。

【实战要求】

结合第1章统计概述教学内容的学习,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登录中国统计局网、各地方统计局网或社会经济信息网等网站,检索并查阅社会经济统计信息,搜集人们普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实战资料】

为使学生能够掌握查阅信息能力,我们拟定了如下6项参考信息内容。而学生可以依据兴趣锁定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查阅,也可抛开这些信息内容,自行确定。通过登录相关信息网站或国家以及地方统计信息网站来做此项实战训练:

1.关注我国教育体制问题,如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状况调查、高考文理分科情况调查等等。

2.关注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如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状况调查、就业比例状况调查、专业工资状况调查等等。

3.关注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些商品消费或使用状况问题,如化妆品消费调查、手机使用状况调查等等。

4.关注高职院校实施教学管理状况问题,如图书馆使用状况调查、大学生逃课状况及其原因调查等等。

5.关注我国社会经济问题,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调查,社会零售商品价格调查等等。

6.关注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问题,如经济危机状况调查、环境状况调查等等。

【实战学时】

需用1学时来完成“理解统计含义”项目实战训练。

【实战地点】

需在电子实训室来完成“理解统计含义”项目实战训练。

【实战操作步骤】

1.确定项目教学小组。学期伊始,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组织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要求每四人为一项目小组,再据民意选出组长。

2.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如下实战训练:

(1)搜索社会热点问题。在“百度”网站中,检索关键词,以搜索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或登录国家或地方统计局网站搜索相关信息。例如,若想了解大学生生活费收支状况,就可以输入网址名“http://https://www.doczj.com/doc/9219175853.html,”,登录到“百度”网站,再在搜索栏内输入“大学生生活费”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一系列与大学生生活费相关社会经济统计信息。

(2)阅读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信息。搜索社会热点问题后,查阅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信息。

(3)电子文件处理。各项目小组将搜索到的相关电子信息,以Word文档形式另存,然后再对该电子文件进行必要文档格式处理(全文正文宋体;总标题:格式标题3、字体黑体、字号四号;正文大标题:字体黑体、字号小四;全文段落行距:固定值17磅)。

统计学各章复习要点(1)

统计学原理复习要点 程新杰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统计的含义和特点 一.统计的三个基本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二.统计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现代统计学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四.统计工作的几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数据的提拱和管理. 五..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 (1)大量观查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指标法..(5)统计模型法. (5)统计推断法 六.统计方法的特点:(1) .从定性认识到定性认识(2) .从个体认识到总体认识.(3)从已知量的认识到未知量的推断 七.统计的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第二节:统计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就是我们所要研究对象的全体.它是由许多个性质相同的总体单位所组成.如:(它可以是全部的职工.所有的学生.所有的设备.所有生产的产品.全市的企业.所有的交通事故等等) 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体.(把所有的总体单位的组合在一些就行成了一个总体.) ★应明确.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的.它是随着我们所研究的目的.范围不同.是可以转化的.(原来的总体单位可以变成总体.原来的总位单位可以变给总体) 3.总体的特点: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二.标志.变量和指标: 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1)品质标志.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无法量化(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说明,如职工的性别、文化程度,企业的经济成份,产品品牌等)。 (2)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能够量化,(如职工的工龄、工资水平,企业的职工数、总产值、总产量、劳动生产率等。) 2.标志表现:即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如果说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是调查所得结果,标志的实际体现。 ☆标志表现有品质标志表现和数量标志表现之分。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述,因此不能转化为统计指标,但对其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数量标志表现是一具体数值,也称标志值(或变量值。) ☆就一个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而言,其具体表现可能多种多样,不能将标志与标志表现混为一谈。如对三个工人的月工资计算平均数,只能说是对三个标志表现或三个标志值(变量值)计算平均数,不能说对三个数量标志计算平均数,因为数量标志只有一个,即工人“月工资”。 3.标志值:数量标志的表现就叫标志值.(如人的身高这个数量标志.每个人的身高是不同的.有 1.7米.1.62米.在这里身高是标志.,而1.7米.1.65米就叫标志值) ★总体单位的关系: 总体单位是统计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是载体;统计标志依附于总体单位并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依附于某个总体单位的标志可以有多个。 4.变量和变量值: (1)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都叫变量. (2)变量值:数量标志的表现.及指标的具体数值都叫变量值..如某学生考的各科平均分65分.在这里平均分是数量标志,.而65分则是变量值.或标志值..又比如.把全市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总体,全市平均每个工业企业的总产值350万元,在这里平均每个工业企业总产值是变量.而350万元则是变量值或指标值) (3)变量的分类:有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能用小数计量的变量是连续变量,(如企业的产值,人的体重.土地面积等);只能用整数表现的是离散变量,如职工人数.电视机的产量.) 5.统计指标: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 1.正确理解统计指标时应注意:①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②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内容构成。 2. 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主要区别是: ①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②指标具有可量性,无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而标志不一定。数量标志具有可量性,品质标志不具有可量性。 3.标志和指标的主要联系表现在: ①指标值往往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 ②在一定条件下,数量标志和指标存在着变换关系。 4.按指标的性质分: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1).数量指标.是最基本的指标,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基础.指标数值的大小是随着总体的范围大小而变化.是表明总体的广度.是外延指标.均有计量单位. ★数量指标可分:为标志值总量(变量值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总体单位数或频率总体)标志值总量是由各单位的标志标汇总而来的.总体单位总量就是一个总体内部个体的总数. ★数量指标按时间状态可分:时期指标(流量)和时点指标(存量). (2) 质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又分为: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分别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它们通常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派生出来的,反映现象之间内在联系和对比关指标. 三.统计数据的理化尺度种类.1定量数据(数量数据):包括(1).测量值数据.用量具测出的数据. (又叫连续数据).可以有小数.如身高.体重.温度等(2).计数值数据.用清点的方法得出的数据.只能用整数表示.(如学生人数.产品台数.) 2.定性数据(品质数据)包括 (1).排序数据.只能用文字说明,不能用数字说明.但能排出现象的顺序.有优劣.好坏之分(如产品的等级。) (2).分类数据.只是对现象的一种分类.不能排出现象的顺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 如民族.职业等) 第二章.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 第一节,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统计调查的分类. 1.按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1) 统计报表由有关部门按照统一的要是要求.自上而下的布置.自下而上的逐级上报的一种调查方式 (2).专门调查:是为某一要求而专门组织的调查.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统计学总复习

统计学总复习 统计学复习 第一章统计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样本样本容量标志数量标志品质标志变异变量连续变 量离散变量指标指标体系参数统计量二、简答题 1.简述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所研究 对象有哪些特点? 3.统计指标及其特点有哪些? 4.举例说明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指标和标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统计指标按内容特征分哪几类?按时间特征分为哪几类?按表现形式分为哪几类?按计量单位分为哪几类? 6.统计研究的工作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三、填空题 1.研究某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则该市全部居民户是_______,每一居民是_______。 2.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有和两种。 3.研究 一个行业的发展情况,总体是,总体单位是。 4.一个企业作为总体单位,该企业产值、产量、生产能力、设备的原值等属于 标志,而所有制、行业性质等属于标志。 5.统计指标反映____________的数量特征,数量标志反映的数量特征。 6.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包括______、指标数值、计算单位、时间、空间和______等 六个方面。 7.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之间是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之间是 的关系。 8.如果一个变量是以整数形式取值,该变量被称为__________变量,如果它在 一个区间内可取无穷多个值,该变量称为_________变量。 9、统计一词有三种涵义,即、、。 10、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包 括、、、。 11、所有的指标都用绝对数表示,而指标都用相对数和平均 数表示。四、选择题 1、统计总体的特点是()。

A.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C.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 B.同质性、大量性、具体性 D.同质性、大量性、综合性 2.要了解40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是()。 A.每个学生 B.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C.400名学生D.4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可变的数量标志是变量 B.所有标志都是可变的 C.标志和标志表现是一回事 D.总体的同质性和变异性是相对的 4.标志是()。 A.说明总体特征的名称 B.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C.总体单位的特征 D.总体的特征 5.指标是()。 A.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 C.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B.总体单位的特征D.总体的特征 6.某企业2000年实现产值200万元,则“200万元”是()。 A.指标 B.质量指标 C.数量标志 D.不能确定 7.一个企业作为总体单位,下列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A.企业的所有制性质B.企业的行业类型C.企业的生产能力 D.企业职工人数8.在工业普查中()()()()()。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B.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9.按照取值方式,可以把变量分为()()()()()。 A.连续型变量 B.随机变量 C.离散型变量 D.确定性变量 10.一个统计总体单位()。 A.只能有一个指标 B.只能有一个标志C.可以有多个指标 D.可以有多个标志11.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关系是()。 A.统计设计是基础 B.统计分析是基础C.统计调查是基础 D.统计整理是基础 1 12.某工人月工资800元,则“800元”是()。 A.变量 B.变量值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13.变异是指()。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

基本统计方法 第一章 概论 1. 总体(Population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对象的全体(集合);样本(Sample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2. 参数(Parameter ):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标准差等,用希腊字母表示,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Statistic ):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标准差等,采用拉丁字字母表示,是在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3. 统计资料分类:定量(计量)资料、定性(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第二章 计量资料统计描述 1. 集中趋势:均数(算术、几何)、中位数、众数 2. 离散趋势:极差、四分位间距(QR =P 75-P 25)、标准差(或方差)、变异系数(CV ) 3. 正态分布特征:①X 轴上方关于X =μ对称的钟形曲线;②X =μ时,f(X)取得最大值;③有两个参数,位置参数μ和形态参数σ;④曲线下面积为1,区间μ±σ的面积为68.27%,区间μ±1.96σ的面积为95.00%,区间μ±2.58σ的面积为99.00%。 4.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正态近似法:/2X u S α±;百分位数法:P 2.5-P 97.5。 第三章 总体均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由个体变异产生、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抽样误差不可避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 2. 均数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 SEM ):样本均数的标准差,计算公式:/X σσ=反映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说明抽样误差的大小。 3. 降低抽样误差的途径有:①通过增加样本含量n ;②通过设计减少S 。 4. t 分布特征: ①单峰分布,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 ②形态取决于自由度ν,ν越小,t 值越分散,t 分布的峰部越矮而尾部翘得越高; ③当ν逼近∞,X S 逼近X σ, t 分布逼近u 分布,故标准正态分布是t 分布的特例。 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 CI ):按预先给定的概率(1-α)确定的包含总体参数的一个范围,计算公式:/2,X X t S αν±或/2,X X u S αν±。95%CI 含义:从固定样本含量的已知总体中进行重复抽样试验,根据每个样本可得到一个置信区间,则平均有95%的置信区间包含了总体参数。 6.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小概率反证法的思想。 ①反证法:从问题的对立面(H 0)出发间接判断要解决的问题(H 1)是否成立。

统计学第一章第二章总结

1、统计和统计学的定义;统计的三个涵义(具体解释)及其关系;统计的作用;统计工作四阶段划分。 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体数量变动关系和变动规律的活动的总称,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 统计学是统计活动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是经过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目的在于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科学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 统计的三个涵义: 统计工作(活动、实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活动 统计资料(数据):统计活动的成果。包括通过搜集取得的统计数据和运用统计数据整理、分析的成果。对统计数据有三点要求: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 统计学(理论):搜集、处理、分析研究统计数据的方法和理论 关系: 统计工作是统计实践活动;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统计学是统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深化,统计学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统计工作实践,它们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统计的作用: 1.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 2.从宏观上看,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3.从微观上看,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4.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5.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方面的数量特征,以便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如此,统计信息越来越多地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可利用程度大为提高。 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1)统计设计:是指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各 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其结果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2)统计调查:取得统计数据,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离开了统计数据,统计方法就失去 了用武之地。如何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3)统计整理:对统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统计数据系统化、条理化,符合统计分析的需 要。数据整理是介于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 (4)统计分析:统计的核心内容,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 2、统计指标的涵义及其特点;统计指标体系的涵义。 统计指标:是说明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和具体数值的统一体。 统计指标的特点:(1)数量性(2)综合性(3)客观性(4)具体性 (1)数量性。统计指标反映客观现象数量特征,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用数值来表现的。这一特征决定了统计指标与统计总体的区别。 例如,“学生”可以是一个总体,而“学生人数”却是一个统计指标。 (2)综合性。统计指标说明的对象是总体而不是总体单位,其数值是许多个体现象数量综

统计学各章练习——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统计:是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据资料的获取、整理、分析、描述和推断方法的总称,包括获取数据资料的方法和用好这些数据的方法。 2、大量观察法:是对总体中全部名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并综合分析的方法。 3、总体与总体单位: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一共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别事物,就是总体单位,简称单位。 4、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5、指标: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6、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7、信息职能:是指统计运用其特有的方法、搜集、整理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向社会提供大量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各方面信息的功效和作用。 8、咨询职能:是指统计利用所掌握的大理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统计特有分析方法和先进技能手段,通过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咨询或备选方案的功效和作用。 9、监督职能:是指统计通过调查、分析,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运行状况,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进经济社会按照预定目标和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功效和作用。 二、填空 1、统计一词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结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是(客观性)、(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3、统计研究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分析法)、(统计推理法)。 4、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5、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6、标志按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按变异情况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7、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8、统计指标有三个特点,即(数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 9、统计指标按其说明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10、统计有三种职能,即:(信息职能)、(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 三、判断 1、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 2、强调统计研究的总体性,就是排除对个别单位数量特征的研究。× 3、所谓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所有标志都是相同的。× 4、对无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 5、总体与总体单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它们互为存在的条件。√ 6、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7、标志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8、数量标志既可以用文字表示,也可以用数值表示。× 9、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 10、质量指标既可以用数值表示,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11、所谓总体的差异性,是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在其他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统计学第一章

第一章统计学导论 1.1统计学概述 一、什么是统计学 1、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2、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体数量变动关系和变动规律的活动的总称,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 3、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 ①(客观)数量性;②总体性;③变异性 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1、统计学是由管理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 2、作为一门科学的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始于十七世纪的欧洲 ①古典统计学(17世纪中—18世纪中):分为政治算术学派和国势学派 ②近代统计学(18世纪末—19世纪末):分为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③现代统计学(20世纪以来):分为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经济统计 三、统计学的分类 1、理论统计学——研究的内容是统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①描述统计学:收集、加工数据,并用图形、表格和数值方法来汇总数据的统计学 ②推断统计学: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的某些特征进行估计和检验的统计学 2、应用统计学——研究的内容是运用某一特定领域的统计问题 包括:社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卫生统计学、体育统计学…… 1.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个体与样本 1、统计总体(总体):由客观存在的、具体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的全体。又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具有客观性、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相对性等特点) 2、总体单位(个体):构成总体的个体,即每一个单位 (总体由总体单位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认识总体单位开始,总体是统计认识的对象)注意: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区分不是固定的:同一研究对象,在一种情况下是总体,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成了总体单位 3、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并作为总体代表的一部分总体单位的集合体。 (样本取自总体,样本不唯一) 二、标志与指标 1、标志: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的具体表现称为标志值 ①品质标志:表明事物“质”的特征的标志。如:国籍、性别、民族、政治面貌 ②数量标志:表明事物“量”的特征的标志。如:年龄、身高、体重 ③不变标志:所有总体单位的标志值相同。 ④可变标志:总体单位的标志值不完全相同(是一个变量) 2、标志值 如:中国、男、汉、党员(文字表述) 如:21岁、192cm、70公斤 3、统计指标:是指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数值 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名称、具体数值、计量单位 2020年末、南昌市、总人口、450 、万人

(完整word版)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

(完整word版)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 编)教案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 知识点 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和统计活动、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能力点 能结合现实中所遇到的具体事例说明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能识别统计数据的类型 本章结构图 一、统计学和统计活动 二、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统计学和统计活动 教学目标; 1. 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3. 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 4.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3.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讲解法、学生自学和引导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新课: 一、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统计数据。例如,教学班级每天都要

统计出勤人数,同学们考试后要统计总成绩、平均成绩、及格率、优良率等;企业管理人员要统计供、产、销、利、税等数字;许多媒体要报道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证券股票指数等。这些数字就是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室人们通过实际统计活动获得的。统计就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技术。。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也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学习统计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着统计学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一般地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理论与方法。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通过试验或调查来采集有关数据,并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以便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数量表现做出统计上的解释。例如,统计需要哪一类数据,怎样去采集和加工这些数据,怎样从复杂纷繁的数据中得出结论并解释这个结论,没有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是无法进行的。所以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二)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 本书阐述统计学中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所涉及的统计工作指社会经济统计工作。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社会经济统计学从其性质来讲它是一种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认识活动,是一门研究方法论的社会科学。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如下特点: 三、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 (一)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过程是指统计工作的步骤。统计工作的步骤有:统计设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第一章 总 论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统计包括统计实践活动和统计理论两大部分。 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在我国,据《书经·禹贡篇》记载,公元前2200年,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氏”。其中,九州表记述了九州的基本土地状况,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统计学最早的萌芽”。西周时就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统计报告制度。秦时曾将"欲强国知十三数及自然资源等"作为治国强邦的依据。在国外,埃及在建造金字塔时,曾对全国人口、财产进行过普查。但在当时,未曾有学者从事过统计理论的研究,也就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统计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的范围逐渐由人口、土地扩大到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交通等各方面,统计理论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其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和观点。 一般地,统计史学家把17 世纪初的统计学称为古典统计学,把引入了概率论的统计学称为近现代统计学。古典统计学又分为德国的国势学派和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近现代统计学又分为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这些统计学派构成了统计学历史的主体,各种不同学派中的科学的观点及内容构成了现代统计学的基础。 二、统计的涵义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在不同的场合,“统计”一词可以有不同的涵义。就目前而言,统计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指的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如,各级统计部门对其所属地区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就是统计工作;某一社会机构或个人为了了解某方面的社会经济现象而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也属于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是在统计工作中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如,国家统计局每隔一定时期向社会公布的有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每年编印的《中国统计年鉴》等,都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形式是多样的,具体表现为: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统计学是统计工作成果和经验的理论概括,是研究统计工作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和原则。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涵义,但三者之间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对统计资料的需求支配着统计工作的展开,而统计工作的进程又直接影响着统计资料的数量与质量。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工作的展开需要统计学的指导。

《统计学基础》第一—四章知识点整理

《统计学基础》第一——四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 标志是反映总体各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区别: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数量标志表明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 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数量标志的表现可以用数值来表示。 2.标志值——数量标志的取值 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前者说明总体特征,后者说明单位特征;前者只有数值表现,后者分为品质和数量标志。 统计指标和标志的联系:指标数值大多由数量标志值或治疗标志单位数汇总而得,二者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 3.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和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称为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 反映现象相对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称为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第二章 1. 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统计调查的方式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调查范围划分) 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的所以单位一一进行调查。 非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其中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以取得调查对象的一部分资料,用来推断总体或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 经常性调查和一次调查(按时间标志) 经常性调查(连续性调查)——随着研究现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调查登记。 一次性调查(不连续性调查)——间隔较长一段时间对失误的变化进行一次性调查。 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按组织形式) 报表制度——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和内容,向各级领导机构报送统计资料。 专门调查——为某一专题研究而组织的专项调查。 2. 调查对象——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该总体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 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是进行调查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填报单位)——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 调查项目就是调查中所要登记的调查单位的特征,即调查单位所承担的基本标志,由一系列质量标志和数量标志构成。 调查时间——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时期现象的调查要规定起止时间,时点现象的调查要统一规定标准的调查时点。 调查期限——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限,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所需的时间,应尽可能缩短。 3. 普查——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搜集重要的国情国力基础数据资料。 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破坏性消耗性质量检查、不必要全面调查、时效性强难于全面调查、修正普查 重点调查——非全面,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部分单位又能较集中地反映研究项目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汇编)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 知识点 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和统计活动、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能力点 能结合现实中所遇到的具体事例说明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能识别统计数据的类型 本章结构图 一、统计学和统计活动 二、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统计学和统计活动教学目标; 1. 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3. 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 4.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3.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讲解法、学生自学和引导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新课: 一、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统计数据。例如,教学班级每天都要统计出勤人数,同学们考试后要统计总成绩、平均成绩、及格率、优良率等;企业管理人员要统计供、产、销、利、税等数字;许多媒体要报道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证券股票指数等。这些数字就是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室人们通过实际统计活动获得的。统计就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技术。。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也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学习统计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着统计学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一般地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理论与方法。人

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通过试验或调查来采集有关数据,并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以便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数量表现做出统计上的解释。例如,统计需要哪一类数据,怎样去采集和加工这些数据,怎样从复杂纷繁的数据中得出结论并解释这个结论,没有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是无法进行的。所以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二)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 本书阐述统计学中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所涉及的统计工作指社会经济统计工作。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社会经济统计学从其性质来讲它是一种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认识活动,是一门研究方法论的社会科学。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如下特点: 三、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 (一)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过程是指统计工作的步骤。统计工作的步骤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 (二)统计的基本职能 统计的基本职能是指统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第1章 统计学总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一词,很多人可能会将其与统计工作联系起来。认为统计仅仅是涉及到数据的搜集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只需专人负责,而对于其他管理人员来说,意义不大。事实并非如此,统计不仅仅包含统计工作(数据的搜集)还要包括统计数据(数据的理解与运用)和统计学(数据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两方 案例:2002年3月20日《财经》杂志中题为“GDP高增长的背后”一文中。中国内地、台湾,以及韩国、美国和日本5个地区或国家1994年到2000年营业盈余的复合增长率和营业盈余占GDP的比 第一章统计学总论 §1 统计学概述 一、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 统计学的产生 统计实践:约四五千年的历史 《尚书》(公元前2000多年前)记载,在国家所进行的天文观测和居民生活条件的调查中,已有“四极”调查点的选择和年、季、月、“二分二至”与365日的划分;在国家建立的贡赋制度和劳役制度中,也有“九州”的地理区划和“上中下三等九级”的贡赋标准。数量、分组的初步概念已经形成。 统计学:三百多年的历史 ⑴政治算术学派——[英]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代表作《赋税论》(1662),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1671年,英国、法国、荷兰备战,配第著书《政治算术》运用大量的实际统计资料,对比三国的国情国力。 格兰特(John Graut,1620~1674),《对死亡表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1661),发表了对人口出生率研究的结果,并观察到一切疾病和事故在全部死亡原因中占有稳定的百分比等。 但一直未正式采用“统计学”这一科学名称。 ⑵国势学派(记述学派)——[德] 康令(1606~1681)大学校长 在大学中开设一门新课程“国势学”,搜集大量的实际资料、分门别类地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 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4课时 【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含义 【引言】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 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 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案例】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一章:导论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的数据和实验的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计量尺度分时:分数数据中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顺序数据的类别之间是可以比较顺序的;数值型数据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按收集方法分时:观测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等到的;实验数据的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按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关系分时:截面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 总体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比如要检验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这一批灯泡构成的集合就是总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比如从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一个样本。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要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参数。统计量是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要抽样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统计量。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的,这销售额就是变量。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 1、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调查目的,是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要解决的是调查的内容。 2、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数据)主要是公开出版或公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来源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实验。 3、统计调查方式:抽样调查、普查、统计报表等。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数据收集方法。特点: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一次性全面调查。我国进行的普查主要有人中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4、统计数据的误差通常是指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误差的主要类型有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两类。 抽样误差主要是指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无法消除);非抽样误差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理论上可以消除) 5、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即最低的抽样误差或随机误差;准确性,即最小的非抽样误差或偏差;关联性,即满足用户决策、管理和研究的需要;及时性,即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并公布数据;一致性,即保持时间序列的可比性;最低成本,即在满足以上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 6、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询问调查与观察实验。 7、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调查目的即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就是调查的具体内容;其它问题,即明确调查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调查时间及调查组织和实施细则。第三章:数据整理与展示 1、对于通过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应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去审核。 2、对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主要是做分类整理,对数值型数据则主要是做分组整理。 3、数据分组的步骤:确定组数、组距,最后制成频数分布表 统计分组时“上组限不在内”,相邻两组组限间断,上限值采用小数点。 组中值=(下限值+上限值)/2 4、频数: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频数分布指把各个类别及落在其中的相应频数全部列出,并用表格形式表现出来;比例:某一类别数据占全部数据的比值;百分比:将对比的基数作为100而计算的比值;比率:不同类别数值的比值;分类数据的图示包括条形图和饼图。 5、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差别: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长度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宽度则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频率,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其次,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最后,条形图主要用于展示分类数据,而直方图则主要用于展示数值型数据。 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 1、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测度

统计学基础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1、统计的含义 答:统计有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理论 统计工作指的是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描述,以及根据经过整理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的整个过程。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结果,是依靠大量实际观测取得或根据既定要去搜集的、反映客观事实和现象的数据和资料。 统计理论又称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 2、统计学的概念 答:广义统计学史研究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以通用统计理论和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 狭义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学以及由其派生的应用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以及由其派生的专业统计学或部门统计学等。 3、统计研究的治本方法 答:①大量观察法②统计分组法③综合指标法④归纳推断法 4、数据计量的尺度 答:①定类尺度。定类尺度又称类别尺度或列明尺度,他是最粗略的、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这种尺度只能按照事物的一定属性对其进行平行分类。 ②定序尺度。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它是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势必定类尺度更高一级的计量尺度。它不仅可以将事物分为不同类别,而且可以确定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 ③定距尺度。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它不仅能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排序,而且可以准确地指出类别之间的差距是多少。定距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该尺度通常使用自然或物理单位作为计量尺度,如收入用元、考试成绩用分、温度用度、重量用克、长度用米等等。因此,定距尺度的计量结果表现为数值。由于这种尺度的每一间隔都是相等的,只要给出一个度量单位,就可以准确地指出两个计数之间的差值。 ④定比尺度。定比尺度也称比率尺度,它是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还存在可以作为比较的共同起点或基数。它除了具有定类、定序、定距三种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外,还具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可以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 5、统计总体的特点 答:①同质性②大量性③差异性 6、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的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7、变量是指可变标志中的可变数量标志,例如,居民的年龄、收入等。一个标志当它既是数量标志有事可变标志时,我们称其为变量。 8、统计指标是用以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或范畴。 9、统计指标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的是数量指标,用相对数表示的是质量指标。 10、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数量特点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 ①数量统计指标。凡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范围的广度、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指标叫数量指标,它表示事物外延量大小。例如人口总数、企业总数、耕地面积、工业总产值和商品流转额等,都属于这一类指标。数量指标是用绝对数表示的,并具有实物的或货币的计量单位。 ②质量统计指标。反映现象本身质量、现象的强度、经营管理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等的统计

统计学填空

第一章统计概述一、填空题 1.指标按其数值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 2.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 3.统计的基本职能包括:统计信息职能统计咨询职能统计监督职能 4.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必要条件,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5.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相互补充的指标组成的整体。 简答题 1.统计的研究对象\特点是什么? 答统计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客观性。 2.统计的含义是什么?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统计的含义: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 3.什么是指标体系?指标是怎样分类的? 答指标体系: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组成的整体。 指标的分类: 指标按其数值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指标按其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4.标志和指标有什么区别? 答标志与指标的区别:标志是相对于总体单位而言的,指标是相对于总体而言的;标志有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和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 5 什么是变量?变量有哪几种类型?什么是变量值? 答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变量的类型: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变量值:变量的具体数值。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填空题 1.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2.调查单位是:调查标志的承担者;填报单位是:上报调查结果的单位。 3.无论采用何种调查方法进行调查都要先制定:调查方案。 4.对全国工业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所有工业设备;调查单位是:每一台工业设备。 5.对弄一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合采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 简答题 1.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关系是什么?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关系: (1)它们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调查对象是由调查目的决定的,是应搜集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也是总体单位,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 (2)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调查目的的不同二者可以互相转变。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例如,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每一台生产设备,而填报单位是每个生产企业,此时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不一致;又如,对工业企业进行普查,每个工业企业既是调查单位,又是填报单位,二者是一致的。 2.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三种非全面调查的区别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