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第一章整理

统计学第一章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的含义与本质:用数字说明现象的本质

1•统计活动2•统计数据3•统计学

厂政府统计统计的含义及关系

单位统计

经营性统计

匕其他原始数据:未加工价值更大

-次级数据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古典统计学时期(萌芽——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描述为主

国势学派:德国的康令和阿亨瓦尔偏重事物性质的解释而不注重数量分析有名无实

政治算数学派:英国的威廉配第和约翰格朗特主张以数字、重量和尺度来研究社会经济

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有实无名

2•近代统计学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统计推断方法体系基本确立

数理统计学派:比利时的凯特莱主张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正式把概

率论引入统计学,并最先用大数定律论证了社会生活中随机现象的规律性,还提出了“误差理论”和“平均人”思想奠定统计学理论基础

社会统计学派:德国的克尼斯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研究社会现象变动原因和

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其显著特点是强调对总体进行大量观察和分析,通过研究其内在联系来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德国恩格尔提出的恩格尔系数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英国经济

学家斯通等人研究的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3•现代统计学时期(19世纪末到现在)统计方法与应用全面发展

显著特点:数理统计学由于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紧密结合及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而获得迅速发展,各种新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尤其是推断统计理论与方法得以大量涌现。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1•研究对象:数量性(用数字说明现象本质,包括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规律)、总

体性(统计只研究总体不研究个体)、差异性(构成总体的个体必须存在差异) 2•学科范畴: 方法性、层次性、通用性 3•研究方式: 描述性、推断性

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的职能:信息职能(提供各种信息资料) 、咨询职能(提供信息整理)、监督职能

(监督经济运行状况)、服务职能(服务社会) 1•统计学为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提供了必须的方法和途径 2•统计学在指导生产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更为显著 4•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1•计量尺度不同: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定型数据:只能用文字或数字代码来表现事物的品质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数据 —定类数据:对事物属性进行平行分类或分组 特点:只测度量事物类别差异,各类别地位

相等。 注意:分类必须符合 穷尽和互斥要求 —定序数据:对事物按照一定的排序进行分类的结果, 表现为有顺序的类别,由定序尺度计

量而成。

——定量数据:用数值来表现事物数量特征的数据

—定距数据:对事物类别或次序间距离的测度,能区分类型、排序、并计算数量差距 —定比数据:不仅能体现事物之间数量差距,

还能通过对比运算, 即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

比值来体现相对程度的数据,由定比尺度计量而成 、、、...类别 功能、、、

疋类数据 定序数据 定距数据 定比数据

功 能 递 增

区分性质

V V V 排列顺序

V

V V 绝对差量

V

V 相对比值

V

统计分析的所有方法都只适

用于定量数据

疋类V 疋序V 疋距V 疋比

2•表现形式不同: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

――绝对数: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绝对数量特征的数据,以最直观、最基本的形式体现现象 或事物的外在数量特征,有明确的计量单位。绝对数是表现直接数量标志或总量指标的形式。 ――相对数: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相对数量特征的数据, 通过另外两个相关统计数据的对比 来体现现象(事物)内部或现象(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相对数是表现相对指标的形式。

――平均数: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平均数量特征的数据。 体现现象某一方面的一般数量水平。

平均数是表现平均指标的形式。

统计数据类型与研究方法

3•来源不同:观测数据、实验数据

--- 观测数据:通过统计调查或观测的方式而获取的反映研究现象客观存在的数量特征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获得的。有关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数据几乎都是观

测数据

――实验数据: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实验的方式获得的关于实验对象的数据。自然

科学研究中的数据大都属于实验数据。

4•加工程度不同:原始数据、次级数据。

5•时间或空间状态不同:时序数据、截面数据

统计数据研究过程

统计设计一一数据收集一一数据整理一一数据分析与解释

统计数据研究方法

1•大量观察法

2•统计分组法

3•综合指标法

4•统计推断法

5•统计模型法

总体

1•总体的含义:由许多个体组成、具有某种共同性质、随着研究目的变化

总体的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是条件,同质性是基础,差异性是前提)2•总体的分类

—个体数量是否有限:有限总体、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由有限多个个体所组成的总体,即总体容量是有限的无限总体是指由无穷多个个体组成的总体,即总体容量是无限的

存在形态不同:具体总体、抽象总体

具体总体:由现实存在的各个具体事物所组成总体抽象总体:也成设想总体,由想象中存在的各个假定事物所组成的总体

个体能否计数:可计数总体、不可计数总体

可计数总体:指能对其所包括的个体进行计数且计数结果能加总的总体。特征:所包含的个体具有相同的计量单位,可以计算总体单位总数不可计数总体:对其所包括的个体不可计数或计数结果不能加总的总体特征:所包含的个体通常不具有相同的计量单位,不能计算总体单位总数个体是否人为划定:自然总体、人为总体

自然总体:自然确定的个体所组成的,即个体是明确的、易定的。人为总体:由人为确定的个体所组成的,其个体往往不明显或难以确定

样本

1•样本的含义:指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也成子样。样本中所包含的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容量或样本单位数。

实践上:样本的容量总是处于总体容量与 1 之间。样本不具有唯一性,除非样本就是总体本身

2.样本与总体关系首先:总体是所要研究的对象,而样本则是所要观测的对象,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和缩影其次:样本是用来推断总体的。

第三:总体和样本的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标志

1.标志的含义:描述个体特征的名称。——必须通过标志表现(标志名称+ 标志值)才能描

述个体特征。对于任何一个标志,总体或样本中的个体数有多少,其标志表现就有多少。

2.标志的分类

结果的表示方式不同:品质标志(文字)、数量标志(数字)品质标志:表明个体的属性特征,其结果一般只能用文字表述而不能用数值表示,即只能表现为定性数据数量标志:表明个体的数量特征,其结果以数值表示,即表现为定量数据。————品质标志表现需要采用定类尺度或定序尺度来计量,数量标志表现需要采用定距尺度或定比尺度来计量

在每个个体上的表现结果是否相同:不变标志、可变标志不变标志:每个个体上的标志表现均相同,不变标志是相关个体集合成总体的基础,总体的同质性也正体现在要求至少具有一个不变标志

可变标志:每个个体上的标志表现不完全相同,这种个体标志表现不相同的现象,在统计学上称为变异。总体的差异性也正体现在至少有一个可变标志。

表现个体特征的直接程度:直接标志、间接标志

直接标志:也称第一性标志,直接表明个体的属性特征或者数量特征。一般的,品质标志都是直接标志

间接标志:也称第二性标志,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数量标志计算后(通常是对比)间接表明个体数量特征的标志。间接标志是以直接标志为基础的。一般的,间接标志都是数量标志。

变量

1.变量的含义:狭义上:可变的数量标志;广义上:可变标志就是变量

2.变量的分类:

反映数据的计量尺度不同:定性变量、定量变量定性变量包括: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量变量包括:定距变量、定比变量

所受影响因素不同:确定性变量、随机性变量

数值的变化是否连续: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只能取整数值的变量,即变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间断的。离散型变量只能采用计数的方法来取得其数值。

连续型变量是指可以在一定区间内取任意实数值的变量,即变量的变化是连续的、不间断的。连续型变量要采用测量或计量的方法来取得其数值。定类和定序尺度只能用于计量离散型变量,而定距和定比尺度既可以用来计量离散型变量又可以计量连续型变量。

年龄既是连续又是离散变量

统计指标

1•统计指标的含义,简称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 2•统计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个基本部分组成。 3•统计指标的三个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指标和标志说明的对象不同,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标志则说明个体的特征;

指标和标志的表现形式不同,指标是用数值来表现,而标志则既有只能用文字来表现的品质 标志,又有用数值来表现的数量标志。

2•联系:标志是计算统计指标的依据,即统计指标数值是根据个体的标志表现综合而来的。

统计指标的设计

1•科学确定指标的名称和含义 2•科学确定指标的计算范围和计算方法 3•确定指标的数据来源和量化尺度 4.确定合适的计量单位

统计指标体系

1. 统计指标体系的含义:反映同一总体或样本多个方面数量特征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 标所形成的的整体

2. 统计指标体系的表现形式:数学等式关系、相互补充关系、相关关系、原因条件和结果关 系

3.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协调性原则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

统计指标的分类 计算的范围不同:

总体指标、样本指标

表现形式不同 Y 广总量指标

绝对数

相对指标 相对数

分析内容不同:」 L 平均指标一一平均数 「质量指标

时间不同: - L

数量指标—

「动态指标

1

功能不同

L

静态指标

广描述指标

评价指标

L 预警指标

统计学第一章第二章总结

1、统计和统计学的定义;统计的三个涵义(具体解释)及其关系;统计的作用;统计工作四阶段划分。 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体数量变动关系和变动规律的活动的总称,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 统计学是统计活动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是经过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目的在于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科学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 统计的三个涵义: 统计工作(活动、实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活动 统计资料(数据):统计活动的成果。包括通过搜集取得的统计数据和运用统计数据整理、分析的成果。对统计数据有三点要求: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 统计学(理论):搜集、处理、分析研究统计数据的方法和理论 关系: 统计工作是统计实践活动;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统计学是统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深化,统计学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统计工作实践,它们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统计的作用: 1.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 2.从宏观上看,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3.从微观上看,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 4.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 5.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方面的数量特征,以便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如此,统计信息越来越多地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可利用程度大为提高。 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1)统计设计:是指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各 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其结果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2)统计调查:取得统计数据,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离开了统计数据,统计方法就失去 了用武之地。如何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3)统计整理:对统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统计数据系统化、条理化,符合统计分析的需 要。数据整理是介于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 (4)统计分析:统计的核心内容,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 2、统计指标的涵义及其特点;统计指标体系的涵义。 统计指标:是说明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和具体数值的统一体。 统计指标的特点:(1)数量性(2)综合性(3)客观性(4)具体性 (1)数量性。统计指标反映客观现象数量特征,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用数值来表现的。这一特征决定了统计指标与统计总体的区别。 例如,“学生”可以是一个总体,而“学生人数”却是一个统计指标。 (2)综合性。统计指标说明的对象是总体而不是总体单位,其数值是许多个体现象数量综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P11 1.获取直接统计数据的渠道主要有哪些?及区别在于? 普查、抽样调查 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这是一种摸清国情、国力的重要调查方法。花费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都较大,间隔的时间较长。而两次普查之间的年份以抽样调查方法获得连续的统计数据。 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调查方法,它是通过随机样本对总体数量规律性进行推断的调查研究方法。存在着由样本推断总体产生的抽样误差,但统计方法可以估计出误差的大小进一步控制误差;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又能保证实效性 2.简要说明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有关环节工作失误造成的。(它包括调查方案中有关规定或解释不明确所导致的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不完整的抽样框导致的误差,调查中由于被调查者不回答产生的误差,还有一种人为干扰造成的误差即有意瞒报或低报数据等)。非抽样误差在普查、抽样调查中都有可能发生,但可以避免。 抽样误差是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时产生的误差。(由于样本只是总体的一部分,用样本的信息去推断总体,或多或少总会存在误差,因而抽样误差对任何一个随机样本来讲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可计量、可控制)。抽样误差与样本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关系。

第二章P51 1.统计的计量尺度 ①列名尺度(定类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之后,对属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高低、先后之别。 ②顺序尺度(定序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等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有顺序的,可以进行排序。 ③间隔尺度(也称定距尺度):是按某一数量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相同数量或相同数量范围的单位或其标志值进行计量的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以进行排序,还可以计算不同数值之间的绝对差距。 ④比例尺度(也称定比尺度):是类似于间隔尺度,又高于间隔尺度的计量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计算数值的绝对差异,还可以计算数值的相对差异。 2.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选择一定的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组的统计方法。其目的是使组与组有明显差别,同一组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例:人口按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分组;企业按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 作用:1.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2.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 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3.简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与应用场合。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第一章 总 论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统计包括统计实践活动和统计理论两大部分。 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在我国,据《书经·禹贡篇》记载,公元前2200年,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氏”。其中,九州表记述了九州的基本土地状况,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统计学最早的萌芽”。西周时就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统计报告制度。秦时曾将"欲强国知十三数及自然资源等"作为治国强邦的依据。在国外,埃及在建造金字塔时,曾对全国人口、财产进行过普查。但在当时,未曾有学者从事过统计理论的研究,也就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统计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的范围逐渐由人口、土地扩大到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交通等各方面,统计理论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其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和观点。 一般地,统计史学家把17 世纪初的统计学称为古典统计学,把引入了概率论的统计学称为近现代统计学。古典统计学又分为德国的国势学派和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近现代统计学又分为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这些统计学派构成了统计学历史的主体,各种不同学派中的科学的观点及内容构成了现代统计学的基础。 二、统计的涵义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在不同的场合,“统计”一词可以有不同的涵义。就目前而言,统计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指的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如,各级统计部门对其所属地区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就是统计工作;某一社会机构或个人为了了解某方面的社会经济现象而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也属于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是在统计工作中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如,国家统计局每隔一定时期向社会公布的有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每年编印的《中国统计年鉴》等,都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形式是多样的,具体表现为: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统计学是统计工作成果和经验的理论概括,是研究统计工作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和原则。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涵义,但三者之间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对统计资料的需求支配着统计工作的展开,而统计工作的进程又直接影响着统计资料的数量与质量。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工作的展开需要统计学的指导。

统计学 复习资料

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数据系统 一、数据类型 1、定性数据 2、定量数据 定量数据(scale):可以得到具体数值,一般还有测量单位。 定距变量:如温度、年龄…… 定比变量:如收入…… 定距数据(Scale):通常指诸如身高、体重、血压等的连续型数据,也包括诸如人数、商品件数等离散型数据。 定序数据(ordinal):是具有内在固定大小或高低顺序的数值或字符,如文化程度、职称,等。 定类数据(nominal):没有内在固定大小或高低顺序,一般以数值或字符表示的分类数据,如性别、民族,等。 二、数据来源 1、野外调查 2、定位或半定位观测 3、室内实验 4、判图 5、统计资料和文献 二、数据的整理 1、检查资料、统计分组与图表绘制 确保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统计分组是按照一定标志和要求,把数据分成不同的组,为后续的统计研究打下基础。 统计分组可分为:按质量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按质量标志分组,多用于人文-经济地理领域,其组数取决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类型和其在研究中的意义,而且不分组距。如:在人口地理研究中,将人口按性别、民族、职业进行分组。 按数量标志分组,是先依其变量类型不同,分为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然后再根据其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组。 离散型变量可采用单项式(每个变量为一组)和组距式(整个变量分成几个区间,每个区间为一组)处理。 连续型变量只能采取组距式分组。又可分为等距和不等距分组两种。 组距分组: 第一步,求变量的全距RR=Xmax-Xmin 第二步,确定组数nn=1+3.32lgN(N为样本总量) 第三步,计算组距:h=R/n 第四步,确定每组的上、下限 2、数据的合并与分割 3、数据的函数变换 4、数据的其他变换 数据的函数变换 是将原始数据的每一个数值通过特定的运算方式变换成新的数值。在原有数据基本上,计算产生一些含有更丰富信息的新数据。使数据更直观、更有效。 常见的数据变换有:对数或多项式变换;时间序列的平稳化处理;利用区间变换压缩数据取值X围和标准化处理等。 包括算术表达式、条件表达式和函数三大部分。

《统计学基础》第一—四章知识点整理

《统计学基础》第一——四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 标志是反映总体各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区别: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数量标志表明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 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数量标志的表现可以用数值来表示。 2.标志值——数量标志的取值 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前者说明总体特征,后者说明单位特征;前者只有数值表现,后者分为品质和数量标志。 统计指标和标志的联系:指标数值大多由数量标志值或治疗标志单位数汇总而得,二者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 3.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和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称为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 反映现象相对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称为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第二章 1. 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统计调查的方式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调查范围划分) 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的所以单位一一进行调查。 非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其中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以取得调查对象的一部分资料,用来推断总体或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 经常性调查和一次调查(按时间标志) 经常性调查(连续性调查)——随着研究现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调查登记。 一次性调查(不连续性调查)——间隔较长一段时间对失误的变化进行一次性调查。 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按组织形式) 报表制度——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和内容,向各级领导机构报送统计资料。 专门调查——为某一专题研究而组织的专项调查。 2. 调查对象——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该总体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 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是进行调查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填报单位)——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 调查项目就是调查中所要登记的调查单位的特征,即调查单位所承担的基本标志,由一系列质量标志和数量标志构成。 调查时间——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时期现象的调查要规定起止时间,时点现象的调查要统一规定标准的调查时点。 调查期限——进行调查工作的时限,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所需的时间,应尽可能缩短。 3. 普查——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搜集重要的国情国力基础数据资料。 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破坏性消耗性质量检查、不必要全面调查、时效性强难于全面调查、修正普查 重点调查——非全面,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部分单位又能较集中地反映研究项目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 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4课时 【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含义 【引言】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 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 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案例】

统计学章节整理

第一章导论 ●统计学: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1.2 数据统计的类型 1.按计量尺度划分:定类尺度(分类数据)、定序尺度(顺序数据)、定居尺度&定比尺度(数值型数据)【品质数据(定性数据):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量数据(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 2. 按搜集方法划分:观测数据、实验数据 3. 按时间状况划分:截面数据、时序数据 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从一次观察到下一次观察,结果会呈现出变化。 变量值:变量的具体取值 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 例:一项调查表明,消费者每月在网上购物的平均花费是200元,他们选择在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是“价格便宜”。要求: (1)这一研究的总体是什么?(2)“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原因”是分类变量、顺序变量还是数值型变量? (3)研究者所关心的参数是什么?(4)“消费者每月在网上购物的平均花费是200元”是参数还是统计量? (5)研究者所使用的主要是描述统计方法还是推断统计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搜集 ——一手资料调查——>调查数据实验——>实验数据调查的方式: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 ——二手资料(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网上资料、期刊、杂志、报纸……) 2.2 抽样调查——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也称随机抽样,指遵循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机会被选入样。 特点:★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用样本估计总体时,要考虑入样概率(概率抽样≠等概率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从包括总体N个单位的抽样框中随机地、一个一个地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每个单位入样的概率是相等的。 2)分层抽样:将抽样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某种规则划分为不同的层,然后从不同的层中独立、随机地抽取样本。 3)整群抽样:将总体中若干个单位合并为组,这样的组称为群,抽样时直接抽取群,然后对中选群中的所有单位全部实施调查。 4)系统抽样: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按照拟抽样数,将其划分成相同的段,然后在每一段中的固定位置抽取一个调查单位。 5)多阶段抽样:先按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群,再从选中的群中随机抽取若干单位进行调查,这是二阶段抽样。多阶段抽样以此类推。

统计学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统计这个专有名词的产生产生在17世纪后期,此时才形成一个学科来进行专门研究。 从统计学的发展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 一、古典统计学 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中期,统计学的理论刚刚萌芽,当时分为记述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 1、国势学派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由于该学派主要以文字记述国家的显著事项,故称记述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尔曼·康令和阿亨华尔。因在外文中“国势”与“统计”词义相通,后来正式命名为“统计学”。该学派在进行国势比较分析中,偏重事物性质的解释,而不注重数量对比和数量计算,但却为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经济理论基础。 2、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创始人是威廉·配第(1623-1687),其代表作是他于1676年完成的《政治算术》一书。这里的“政治”是指政治经济学,“算术”是指统计方法。在这部书中,他利用实际资料,运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等统计方法对英国、法国和荷

兰三国的国情国力,作了系统的数量对比分析,从而为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是现代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又被称为统计学之父。 二、近代统计学 1、数理统计学派 19世纪中叶,把概率论引进统计学而形成数理学派。其奠基人是比利时的阿道夫·凯特勒(1796-1874),他主张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正式把古典概率论引进统计学,使统计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凯特勒在研究过程中混淆了自然现象和本质区别,对犯罪、道德等社会问题,用研究自然现象的观点和方法作出一些机械的、庸俗化的解释。但是,他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使统计学在“政治算术”所建立的“算术”方法的基础上,在准确化道路上大大跨进了一步,为数理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机械论:能量和速度) 2、社会统计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尼斯(1821-1889),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恩格尔(1821- 1896)、梅尔(1841-1925)等人。社会统计学派仍然强调在统计研究中必须以事物的质为前提和认识事物质的重要性,这同数理统计学派的计量不计质的方法论性质是有本质区别的。 现代统计学 20世纪初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统计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记述统计向推断统计发展。记述统计是对所搜集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综合概括,通过图示、列表和数字,如编制次数分布表、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分类: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变量:每次观察都会得到不同结果的某种特征。分类变量:又称无序分类变量,观测结果表现为某种类别的变量。顺序变量:又称有序分类变量,观测结果表现为某种有序类别的变量. 数值变量:又称定量变量,观测结果表现为数字的变量. 数据:1、分类数据2、顺序数据3、数值型数据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样本量:构成样本元素的数目。 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2、分层抽样3、系统抽样4、整群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一个样本,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相同的机会(概率)被抽中. 分层抽样:也称分类抽样,在抽样之前先将总体的元素划分为若干层(类),然后从各个层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元素组成一个样本。 软件应用:用Excel抽取简单随机样本。 第二章: 一、定性数据的图示:1、条形图2、帕累托图3、饼图4、环形图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来表示数据多少的图形,用于观察不同类别的多少或分布状况。 帕累托图:是按各类别出现的频数多少排序后绘制的条形图。通过对条形的排序,容易看出哪类频数出现的多,哪类出现的少。 饼图:主要用于表示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类别的频数占全部频数的比例. 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 生成定量数据的频数分布表时,需要先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分成不同的组别,然后统计出各组别的数据频数即可。 一组数据所分的组数K应不少于5组且不多于15组。 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组数=全距 /组距 每组组距均相等称为等距数列,反之则为异距数列在比较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的次数分布时常用: 次数密度=本组次数/本组组距 2。组中值 class midpoint 组中值=(本组上限+本组下限)/2或组中值=(本组假定上限+本组假定下限)/2 二、定量数据的图示:1、分组数据看分布:直方图2、未分组数据看分布:茎叶图和箱线图、垂线图和误差图 最小值 25%四分位数中位数 75%四分位数最大值 箱线图的示意图:Array 3、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散点图是用二维坐标展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图形。 4、比较多个样本的相似性:雷达图和轮廓图 雷达图是从一个点出发,用每一条射线代表一个变量,多个变量的数据点连接起来成线,即围成一个区域,多个样本围成多个区域,就是雷达图,利用它也可以研究多个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 5、掌握各种图标的绘制,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茎叶图与直方图的区别。 三、合理使用图表

《统计学》教案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 教学内容: 1.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2.统计的涵义、统计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统计的研究方法 3.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学习重点: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对统计学中基本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授课学时:4学时 前言 现代社会是广泛应用着统计数据的社会,我们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和看到许许多多由统计数据表达的信息,不但广播,报纸,书刊,文件中大量应用着统计资料,就是一般的会议,日常交谈中也不时看到和听到一些统计数据,统计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如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87亿吨,比2000年(1.63)增长0.24吨,增长速度为14.72%,预计到2010年原油产量要增加到2亿吨左右等。由此看来,统计数据不仅可以告诉我们事物的现状,并且告诉我们事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还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们不仅可以从统计数据中得到信息,认识世界,还可以运用统计方法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例如,某个企业新上产了一种产品,要了解这种产品是否有系统性偏误,产品的合格率怎样,产品的质量是否稳定;一种现象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它和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有多高,如何根据一种现象的数量变化推测另一种相关现象的数量变化等也需要统计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于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 由此看来,统计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但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需要

正确掌握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就是每一位从业人员都应该懂得一些统计的基本方法,以便运用统计知识来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统计是每一个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是分析、认识问题的基本工具。 哪么,究竟什么是统计呢?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一节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统计的产生及发展 统计实践活动先于统计学而产生。统计工作历史悠久,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统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适应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的一般计数活动蕴藏着统计的萌芽。随着奴隶制国家的产生,统治阶级为了对内统治和对外战争,需要征兵、赋税,很早就开始了人口、土地、财产和天文等统计工作。根据“尚书”记载,公元前2000多年前,在我国所进行的天文测试和居民生活调查中,就有“四极”调查点的选择和年月日“二分二至”的划分,上中下三等九级贡赋标准,数量和分组的概念已逐步形成。封建社会初期,社会经济统计已略具规模,我国在公元前300多年前已经有了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登记制度及国民经济调查中的各种数量对比分析。到了封建社会未期,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时,不仅政府需要有关国情国力等方面的统计信息,各类企业主和商人为了经营管理和争夺市场,也需要各种商业情报和市场信息,统计逐步扩展到各行各业,十七世纪中期,统计一词已经约定成俗。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人口和居民财产统计,古代巴比伦,埃及和罗马帝国政府都有人口和资源的详细记录。十五世纪,由于都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病役流行,英国、法国都开展生命统计(定期登记死亡出生、结婚人数、公布人口变动数字),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等资本主义国

统计学第一章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的含义与本质:用数字说明现象的本质 1•统计活动2•统计数据3•统计学 厂政府统计统计的含义及关系 单位统计 经营性统计 匕其他原始数据:未加工价值更大 -次级数据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古典统计学时期(萌芽——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描述为主 国势学派:德国的康令和阿亨瓦尔偏重事物性质的解释而不注重数量分析有名无实 政治算数学派:英国的威廉配第和约翰格朗特主张以数字、重量和尺度来研究社会经济 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有实无名 2•近代统计学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统计推断方法体系基本确立 数理统计学派:比利时的凯特莱主张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正式把概 率论引入统计学,并最先用大数定律论证了社会生活中随机现象的规律性,还提出了“误差理论”和“平均人”思想奠定统计学理论基础 社会统计学派:德国的克尼斯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研究社会现象变动原因和 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其显著特点是强调对总体进行大量观察和分析,通过研究其内在联系来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德国恩格尔提出的恩格尔系数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英国经济 学家斯通等人研究的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3•现代统计学时期(19世纪末到现在)统计方法与应用全面发展 显著特点:数理统计学由于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紧密结合及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而获得迅速发展,各种新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尤其是推断统计理论与方法得以大量涌现。 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1•研究对象:数量性(用数字说明现象本质,包括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规律)、总

体性(统计只研究总体不研究个体)、差异性(构成总体的个体必须存在差异) 2•学科范畴: 方法性、层次性、通用性 3•研究方式: 描述性、推断性 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的职能:信息职能(提供各种信息资料) 、咨询职能(提供信息整理)、监督职能 (监督经济运行状况)、服务职能(服务社会) 1•统计学为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提供了必须的方法和途径 2•统计学在指导生产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更为显著 4•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1•计量尺度不同: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定型数据:只能用文字或数字代码来表现事物的品质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数据 —定类数据:对事物属性进行平行分类或分组 特点:只测度量事物类别差异,各类别地位 相等。 注意:分类必须符合 穷尽和互斥要求 —定序数据:对事物按照一定的排序进行分类的结果, 表现为有顺序的类别,由定序尺度计 量而成。 ——定量数据:用数值来表现事物数量特征的数据 —定距数据:对事物类别或次序间距离的测度,能区分类型、排序、并计算数量差距 —定比数据:不仅能体现事物之间数量差距, 还能通过对比运算, 即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 比值来体现相对程度的数据,由定比尺度计量而成 、、、...类别 功能、、、 疋类数据 定序数据 定距数据 定比数据 功 能 递 增 区分性质 V V V 排列顺序 V V V 绝对差量 V V 相对比值 V 统计分析的所有方法都只适 用于定量数据 疋类V 疋序V 疋距V 疋比 2•表现形式不同: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 ――绝对数: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绝对数量特征的数据,以最直观、最基本的形式体现现象 或事物的外在数量特征,有明确的计量单位。绝对数是表现直接数量标志或总量指标的形式。 ――相对数: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相对数量特征的数据, 通过另外两个相关统计数据的对比 来体现现象(事物)内部或现象(事物)之间的联系关系。相对数是表现相对指标的形式。 ――平均数:用以反映现象或事物平均数量特征的数据。 体现现象某一方面的一般数量水平。 平均数是表现平均指标的形式。 统计数据类型与研究方法

生物统计学(第3版)杜荣骞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1 算术平均数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计算平均数? 答:算数平均数由下式计算:n y y n i i ∑ = =1 ,含义为将全部观测值相加再被观测值的个数 除,所得之商称为算术平均数。计算算数平均数的目的,是用平均数表示样本数据的集中点,或是说是样本数据的代表。 1.2 既然方差和标准差都是衡量数据变异程度的,有了方差为什么还要计算标准差? 答:标准差的单位与数据的原始单位一致,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地离散程度。 1.3 标准差是描述数据变异程度的量,变异系数也是描述数据变异程度的量,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变异系数可以说是用平均数标准化了的标准差。在比较两个平均数不同的样本时所得结果更可靠。 1.4 完整地描述一组数据需要哪几个特征数? 答:平均数、标准差、偏斜度和峭度。 1.5 下表是我国青年男子体重(kg)。由于测量精度的要求,从表面上看像是离散型数据,不要忘记,体重是通过度量得到的,属于连续型数据。根据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编制频数分布表。 66 69 64 65 64 66 68 65 62 64 69 61 61 68 66 57 66 69 66 65 70 64 58 67 66 66 67 66 66 62 66 66 64 62 62 65 64 65 66 72 60 66 65 61 61 66 67 62 65 65 61 64 62 64 65 62 65 68 68 65 67 68 62 63 70 65 64 65 62 66 62 63 68 65 68 57 67 66 68 63 64 66 68 64 63 60 64 69 65 66 67 67 67 65 67 67 66 68 64 67 59 66 65 63 56 66 63 63 66 67 63 70 67 70 62 64 72 69 67 67 66 68 64 65 71 61 63 61 64 64 67 69 70 66 64 65 64 63 70 64 62 69 70 68 65 63 65 66 64 68 69 65 63 67 63 70 65 68 67 69 66 65 67 66 74 64 69 65 64 65 65 68 67 65 65 66 67 72 65 67 62 67 71 69 65 65 75 62 69 68 68 65 63 66 66 65 62 61 68 65 64 67 66 64 60 61 68 67 63 59 65 60 64 63 69 62 71 69 60 63 59 67 61 68 69 66 64 69 65 68 67 64 64 66 69 73 68 60 60 63 38 62 67 65 65 69 65 67 65 72 66 67 64 61 64 66 63 63 66 66 66 63 65 63 67 68 66 62 63 61 66 61 63 68 65 66 69 64 66 70 69 70 63 64 65 64 67 67 65 66 62 61 65 65 60 63 65 62 66 64 答:首先建立一个外部数据文件,名称和路径为:E:\data\exer1-5e.dat。所用的SAS程序和计算结果如下: proc format; value hfmt 56-57='56-57' 58-59='58-59' 60-61='60-61' 62-63='62-63' 64-65='64-65' 66-67='66-67'

统计学第一章绪论

统计学第一章绪论LT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统计学起源并发展于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统计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的概括,同时又用于指导统计实践工作。 二、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是随着统计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计学初创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当时有两派,即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国势学派是一门记述关于国家重要事项,如国家组织、人口、军队、居民以及资源财产等方面的学科,它偏重事件的记述,而忽略数量的分析,故又称为记述学派。政治算术学派不仅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进行登记、列表、汇总、记述,还第一次用可度量的方法,以数据来说明和解释社会、经济和人口现象,这不仅为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也为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世纪末和19世纪末,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数理统计学派,从而使统计学逐渐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统计实践活动的丰富,统计学也不断发展和演变。近几十年来,统计学的发展具有一些明显的

趋势:随着数学的发展,统计学吸收的数学方法越来越多;随着统计学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借助计算机的普及和运用,统计学所发挥的功效日益增强。 从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可知,统计学最初是作为一门实质性科学而建立起来的,即记述和反映关于国家的重要事项。但是,随着统计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以及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有效应用,加之统计方法体系本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变化。统计学已从实质性学科中分离出来,转而研究统计方法,成为一门方法论学科。本教材所讨论的统计学,是关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的统计方法,这些方法既可以应用于社会经济现象方面的研究,也可用于自然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它是应用统计学的基础。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推断法。 (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所特有的研究方法。所谓大量观察法,是指对所研究事物的全部单位或足够

统计学知识点梳理

统计学 第一章导论 1.1.1 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数据分析所用的方法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1.2 统计数据的类型 1.2.1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按照所采用的计算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只能归于*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是用文字来表示。 例如:支付方式、性别、企业类型等。 顺序数据:只能归于*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例如:员工对改革措施的态度、产品等级、受教育程度等。 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例如:年龄、工资、产量等。 统计数据大体上可分为品质数据(定性数据)和数量数据(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 1.2.2 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的数据。例如:降雨量、GDP、家庭收入等。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例如:医药实验数据、化学实验数据等。 1.2.3 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照被描述的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可分类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例如:2012年我国各省市的GDP。 时间序列数据:同一现象在不同的时间收集的数据。例如:2000-2012年**省的GDP。 1.3.1 总体和样本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1.3.2 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统计量:用类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例如:*研究机构准备从*乡镇5万个家庭中抽取1000个家庭用于推断该乡镇所有农村居民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这项研究的总体是5万个家庭;样本是1000个家庭;参数是5万个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统计量是1000个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第二章数据的搜集 2.1 数据的来源 2.1.1 数据的间接来源 间接来源的数据:如果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原信息已经存在,我们只是对这些原信息重新加工、整理,使之成为我们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使用的数据。

统计学基本知识第一章(概论)知识题目解析

统计学基本知识第一章(概论)知识题目解析 第一章概论 一.判断题部分 1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3: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4: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全部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可以称为统计指标。(×)5: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质量标志 6: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7: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 8: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9:某一职工的文化程度在标志的分类上属于品质标志,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指标的分类上属于质量指标。(∨) 10: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C )。 A、抽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2: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D )。 A、调查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3: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B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4: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C )。 A、它有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两类 B、品质标志具有标志值 C、数量标志具有标志值 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 5: 总体的变异性是指(B )。 A.总体之间有差异B、总体单位之间在某一标志表现上有差异C.总体随时间变化而变化D、总体单位之间有差异 6: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D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7: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学生成绩”是(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8: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统计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原创整理精华,考试复习必备!)

统计学原理与实务 各章节复习知识点归纳 (考试复习资料精华版-根据历年考试重点以及老师画的重 点原创整理) 第一章总论 重点在“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考点一:掌握以下四组概念(含义及举例)——肯定考一个名词解释! ①总体、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②标志、标志值及分类 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分类: Ⅰ按性质不同 a.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品质特征,一般用文字表现。(有些品质标志虽然以数量表现,但实质表现产品质量差异。例如产品质量的具体表现未“一等、二等、三等”。) b.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只能用数值来表现。 Ⅱ按变异情况 可变标志:当一个标志在各个总体单位表现不尽相同时称为可变标志 不变标志:……都相同……不变标志。 标志值:标志的具体表现。

③变量、变量值 变量:指数量标志。 变量值:指数量标志值,具有客观存在性。 ④指标的含义及分类 (统计)指标:是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某一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简称指标。 a.按其反映总体现象内容不同:数量指标(绝对数,绝对指标,总量指标),质量指标(相对数或平均数,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b.按其作用不同: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c.按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试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d.计量单位的特点: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 ★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①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 ②标志既有反映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也有反映总体单位品质特征;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 ③凡是统计指标都具有综合的性质,而标志一般不具有。 联系: ①许多指标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得; ②指标与数量标志可随统计研究目的而改变; 课后习题:

统计学第一章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 A自然科学B新兴科学C方法论科学D实质性科学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 A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 B 人类生活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 C自然科学研究的数量方面 D 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统计是从社会经济现象的: A量的方面去研究质的方面B质的方面去研究量的方面 C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其量的方面D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其质的方面4、政治算术学派的创始人是: A康令B克尼斯C高尔登D威廉.配第 5、社会经济统计调查研究活动是: A定性认识活动B定量认识活动 C既是定性又是定量的认识活动D计量而不讲质的认识活动 6、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A调查方法、汇总方法、分析方法B调查方法、整理方法、预测方法 C相对数法、平均数法、指数法D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7、在统计工作实践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其理由在于: A个体数量足够多B个体产生偏差不与考虑 C如实反应情况不产生偏差D个体偶然偏差趋于抵消 8、现象形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 A差异性B同质性C社会性D综合性 9、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 A同质性、数量性、差异性B具体性、数量性、综合性 C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D总体性、大量性、社会性 10、社会经济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的认识是: A从个体到总体B从总体到个体C从定性到定量D从定量到定性 11、一个统计总体: 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 12、构成统计总体的总体单位: 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 13、统计总体的主要特点: A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B具体性、数量性、综合性 C同质性、数量性、差异性D总体性、数量性、社会性 14、变量是可变的: 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数量指标D数量指标和标志 15、变量按性质可分为: A连续变量和不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和随机变量 C连续变量和确定性变量D随机变量和确定性变量 16、总体中各个单位标志具体表现各不相同,这种可变的标志是: A变量B变异C连续变量D离散变量 17、在研究某城市商业职工情况中,某商业企业的营业员人数是: A数量指标B数量标志C变量值D标志变量 18、以产品等级来衡量某产品质地优劣,则该产品等级是: 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数量指标D质量指标 19、某商场经营若干类商品,其中吃的占16%,穿的占30%,用的占40%,其他占14%。 这些数字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 A规模、水平B结构C比例、比例关系D速度 20、某研究生班4个学生的统计学原理考试成绩分别为75分、80分、90分、98分,这4个数字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