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3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也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感觉障碍性疾病,耳聋病因复杂,目前研究认为约60%重度耳聋的发病与遗传有关。遗传性耳聋主要涉

—1 —

及四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线粒体遗传、性染色体连锁遗传。按耳聋和言语功能发育的关系可分为语前聋和语后聋。言语功能发育之前发生的重度或极重度耳聋称为语前聋,在言语功能发育完成后开始的耳聋称为语后聋。一般来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表现为先天性聋或语前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多表现为语后聋或渐进性听力下降。药物性耳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等遗传性耳聋也可表现为后天迟发性。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伴有多个系统病变分为综合征型耳聋与非综合征型耳聋,综合征型耳聋一般除了听力损伤外还伴有其他器官系统异常,表现为多种表型,与非综合征型耳聋相比其遗传背景更为复杂。目前遗传性耳聋中约有30%为综合征型耳聋,70%为非综合征型耳聋。其中,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隐性耳聋最常见,约占80%。

耳聋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不同的种族中常见的致聋基因不同,进化过程造成了人种间遗传差异、人群迁徙和血源融合又导致了局部地区人群遗传背景的复杂化,中国耳聋人群中基因突变热点、突变谱、表型与基因型对应性与其他人种耳聋人群存在一定差异。在我国,约70%的遗传性耳聋变异来自于GJB2、SLC26A4、GJB3及线粒体DNA 12SrRNA 等4个常见致聋基因。目前常规建议进行的检测位点主要涉及4个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具体为GJB2基因:c.35delG、c.235delC、c.176-191dell6和c.299-300delAT;SLC26A4基因:c.2168A>G和 c.919-2A>G (IVS7-2A>G);GJB3基因:c.538C>T ;12SrRNA基因:—2 —

m.1494C>T和m.1555A>G。各位点相关情况如下:

GJB 2基因:GJB2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3q11-12,其基因短小,包含2个外显子,编码226个氨基酸,编码缝隙连接蛋白26,耳蜗缝隙连接蛋白的作用是维持内耳钾离子平衡,同时在内耳的生理功能中发挥非常复杂的作用,包括参与第二信使的转运及耳蜗内电位的产生。目前已发现的GJB2基因致聋突变超过200个,是迄今为止在多个人种中最常见的致聋基因,国外研究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患者中,约有50%由GJB2基因突变引起。但是该基因致聋比例在不同人种中存在差异。其主要突变方式为缺失,其中,c.235delC是中国人群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突变,其他位点还包括c.299-300delAT、c.176-191del16、c.35delG 等。

SLC26A4基因:又称PDS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7q31,含有21个外显子,编码离子转运相关蛋白,在机体离子成分平衡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基因突变是导致前庭水管扩大(EV A)的责任基因,EV A是与儿童感音神经性聋相关的最常见的内耳畸形,大部分EV A患者变现为非综合征型耳聋(DFNB4),少部分同时合并甲状腺肿大,称Pendred综合征。对于该类患者往往变现为迟发性、渐进性,头部碰撞、感冒等会引起颅内压变化的活动都可能会引起听力下降。在我国,约96%的前庭水管扩大患者由SLC26A4基因突变导致,中国耳聋人群中该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0.35%,目前发现的该基因致病突变众多,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存在地域和种族差异,在中国c.919-2A>G、c.2168A>G

—3 —

为携带频率最高的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其次还有c.1229C>T、c.1975G>C、c.1174A>T等。突变等位基因按外显子排名由高到低为:外显子7+8、外显子10、外显子19、外显子17、外显子15。发生在上述外显子上突变约占90.61%。

GJB3基因:位于染色体1p35-p33,编码缝隙连接蛋白31,是国内发现、克隆并鉴定的第一个耳聋相关基因,可以引起常染色体显性或者隐性遗传。主要突变形式有c.538C>T的无义突变和c.547G>A的错义突变,其可能与语后高频听力下降相关,目前国外对GJB3基因突变引起耳聋的报道较少。

线粒体DNA(mtDNA)突变:mtDNA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独立于核染色体的基因组,由于受精卵所含有的mtDNA来自于卵子的细胞质,因此主要为母系遗传。在细胞复制过程中mtDNA 突变随机分配,母亲-子代突变比例可能差异较大,mtDNA存在状态阈值,即只有突变型DNA达到一定负荷率或mtDNA功能缺陷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相应表型。由mtDNA突变而引起的耳聋包括综合征型耳聋和非综合征型耳聋,其中mtDNA 12SrRNA 上的m.1555A>G、m.1494C>T突变是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的易感位点,突变携带者对氨基糖甙类药物异常敏感,低剂量使用该类药物就可能会出现耳鸣,甚至严重的听力下降。此外,其他mtDNA突变还可能引起综合征型耳聋,例如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等。

除上述列举的代表性基因突变外,至今已有众多其他耳聋相关的致病基因被克隆或鉴定,但还有很多耳聋表型的致病基因不

—4 —

清楚。随着科学发展,可能发现其他意义明确的耳聋表型相关基因和突变位点并应用于临床。

目前,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检测在遗传性耳聋的辅助诊断以及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等领域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对具有耳聋症状和/或体征人群,以及其他需要进行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的人群,如有耳聋家族史的人群等进行耳聋基因突变的检测可用于遗传性耳聋的辅助诊断;对新生儿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可作为常规物理听力筛查的补充,特别是可发现常规物理听力筛查无法检出的药物性致聋基因携带者和迟发性耳聋基因携带者,从而进行早期干预和指导等。

遗传性耳聋的诊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诊断流程包含常规诊断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家系分析和遗传性检测等。

结合该类产品临床使用的实际情况,本指导原则的预期用途可为: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外周静脉血或干血斑样本中人基因组DNA的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用于遗传性耳聋的辅助诊断,或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的筛查,具体预期用途应与产品临床验证相对应。

耳聋基因突变检测方法众多,国内应用较多的有高通量测序、飞行时间质谱、限制性酶内切法、荧光PCR法、微阵列芯片技术、PCR+导流杂交法等,其具体的检测原理存在差异,目前以仅包含PCR扩增反应或后续结合探针杂交反应进行位点检测的试剂盒较为常见,因此,本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适用于主要

—5 —

基于PCR扩增类(如荧光PCR法、微阵列芯片技术、PCR+导流杂交法)的检测试剂,对于其他检测技术(如PCR-质谱、高通量测序),申请人可以根据产品特性对不适用部分进行或补充其他的评价和验证,但需阐述不适用的理由,并验证替代方法的科学合理性。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进行首次注册申报和相关许可事项变更的产品。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国内外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其中,需注意以下内容:

1.应明确检测位点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对于新突变位点,应提交关于新增位点的临床意义的行业认可证据(如国内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及支持性文献等,详述位点导致耳聋作用机制、遗传方式、突变后果、突变检出率以及中国人群数据等。

如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意义未获行业认可,申请人应提供该基因新突变位点与耳聋表型相关的遗传学证据,包括但不限于:耳聋患者和正常人群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耳聋患者家系共分离、生物信息学分析、权威数据库的信息等基于中国人群的充分的研究数据,以及基因突变和表型关系评估的资料,新突变位点应具有明确致病性。

2.详述检测原理、引物探针与检测位点对应关系以及结果判—6 —

断等。

3.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部分应着重从方法学、检验原理、检测的突变类型以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详细说明申报产品与目前市场上已获批准的同类产品之间的主要区别。

综述资料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原总局令第5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原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以下简称《44号公告》的要求。

(二)主要原材料的研究资料

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包括主要反应成分、对照品/质控品及企业参考品的研究资料。

1.此类产品的主要反应成分一般包括人基因组核酸提取/纯化试剂、检测所需引物、探针、酶、dNTPs以及杂交反应过程(如适用)中涉及的其他主要原材料(如标记用酶等)。申请人应提交各组分试剂中涉及的全部主要原材料的来源、筛选研究过程、制备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及检验资料等。如为申请人自制,应提交详细制备方法及过程,并应保证工艺相对稳定;如为外购,应注意明确原材料的供应商,并应提交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检定报告。

1.1核酸提取/纯化试剂(如有)的主要组成、原理介绍及相关的验证资料。

1.2引物、探针

申请人应详述引物、探针的设计原则、靶基因座位选择,同时应提供引物、探针核酸序列、模板核酸序列及两者的对应情况,

—7 —

建议设计多套引物探针以供筛选,针对待测位点检测准确性、特异性等功能性指标进行评价,选择最佳设计,注意应提交详细的筛选过程研究数据及分析过程。

申请人应针对选定的引物、探针原材料进行质量评价,一般包括:序列准确性、纯度(HPLC等)、浓度、探针荧光标记基团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如适用),以及功能性试验等,并依据评价结果建立合理的质量标准。

1.3酶

酶包括DNA聚合酶和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UNG)等。申请人应针对各种酶的活性进行验证,提交功能性试验资料,并确定酶的质量标准。

DNA聚合酶应具有DNA聚合酶活性,无核酸内切酶活性,具有热稳定性。UDG/UNG应具有水解尿嘧啶糖苷键的活性,无核酸外切酶及核酸内切酶活性。

1.4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s)

包括dATP、dCTP、dGTP、dTTP或dUTP;应提交对其纯度、浓度等的验证资料,以及功能性试验资料,并确定质量标准。

1.5杂交用其他主要原材料(如适用)

根据具体产品提交杂交反应涉及的其他主要原材料的选择及验证资料,例如标记用酶/生物素、杂交液试剂中关键原料等,明确其来源及相应的技术指标要求。

2.对照品/质控品

试剂盒应根据检测原理设置各种对照品(质控品)、质控探—8 —

针(如适用)实现对产品整个反应体系的有效监控。对照品通常包含阳性对照、阴性和/或空白对照,其中阳性对照一般应至少包括代表性的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对于PCR扩增后需要采用探针杂交进行位点检测的试剂,还应建立对杂交过程的质控体系。

如该类产品所采用的方法学和检验原理显示:无论检测何种样本(野生型、杂合/异质突变和纯合/均质突变),其反应体系均可报出核酸序列结果,均可对检测的假阴性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则无需另外设置内标;否则,试剂盒应另外设置内标。

对照品可采用人基因组DNA、细胞系提取的基因组DNA或质粒等。阴性/空白对照应参与样本核酸的平行提取。申请人应提供对照品来源、选择、制备、基因序列确认等的详细研究数据,并对其检测结果做出明确的范围要求。质控探针/点涉及的主要原材料参照前述1.2及1.5进行。

3.企业参考品

企业参考品主要包括阳性参考品、阴性参考品、检测限参考品和精密度参考品等。申请人应提交企业参考品的原料来源、选择、制备方法、基因序列确认及检验标准的详细研究资料等。

3.1阳性参考品:阳性参考品应包含所有位点的突变型(至少包含杂合型),参考品建议采用临床样本、细胞系或临床样本提取的基因组DNA制备,需提交详细的细胞系构建资料,样本应明确其来源及型别确认资料。

3.2阴性参考品:建议包括野生型临床样本,可能产生交叉

—9 —

反应的同源序列(如有)以及检测范围外其他检测位点。参考品样本要求参照阳性参考品,如涉及纳入检测范围外其他罕见型别也可采用质粒。

3.3检测限参考品:浓度水平可选择最低检测限附近水平,应包含所有位点的突变型(至少包含杂合型),对于线粒体突变,还应包含最低检出异质性比例。参考品样本要求参照阳性参考品进行。

3.4精密度参考品:建议至少包括低浓度水平的代表性的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覆盖所有突变基因型)。参考品样本要求参照阳性参考品进行。

(三)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

主要生产工艺研究资料应提交工作液配制(引物、探针浓度、酶浓度、dNTPs浓度、缓冲液离子浓度等)及其分装和冻干(如有)、荧光标记(如有)、杂交芯片/杂交膜的制备(如涉及)、杂交过程所需的杂交液、显色液及相关缓冲液(如涉及)等工艺过程中各参数详细的选择及确认依据。生产过程应对关键参数进行有效控制,可采用流程图方式描述生产工艺,标明关键工艺质控步骤,并详细说明该步骤的质控方法及质控标准。

反应体系研究资料应提交反应条件的选择确定过程,包括样本采集、预处理(如有)、样本用量、试剂用量、PCR反应体系、杂交体系以及其他检测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条件/参数等的确定。如申报产品包含核酸分离/纯化试剂,应提交对核酸分离/纯化过程进行的研究资料。

—10 —

同时反应体系研究资料中应提供可检测的总核酸浓度范围的研究/确认资料。即建议申请人还应对可准确检出的人基因组DNA浓度上限进行研究验证。

不同适用机型的反应条件如有差异应分别提交。

(四)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申请人应针对下述各项分析性能提交详细的评估资料,包括试验地点、适用仪器、试剂规格、批号、试验方法、试验样本(类型、来源、数量、处理方法、基因型和浓度确认等)、可接受标准、统计方法、试验数据及结论等。分析性能评估的实验方法可以参考国内外有关体外诊断产品性能评估的指导原则。

如试剂用于不同适用机型,需要在不同机型上分别进行性能评估。

1.适用的样本类型

如果试剂适用于多种样本类型,应采用合理方法对每种样本类型及添加剂(如抗凝剂)进行适用性的研究确认。对于不同的样本类型(如外周血和干血斑)应分别提交相应的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2.核酸提取/纯化性能

在进行靶核酸检测前,应有适当的核酸提取/纯化步骤。该步骤应最大量分离和纯化目的核酸并尽可能去除PCR抑制物。无论检测试剂是否含有核酸提取/纯化组分,申请人都应对配套使用的核酸提取/纯化方法的提取效率和提取核酸纯度、浓度等做充分的研究验证,并评价该方法能否满足该类产品的要求。不

—11 —

同样本类型应分别进行核酸提取/纯化性能的研究验证。

3.检测准确性

应采用临床样本验证该类产品的检测准确性,样本类型与说明书声称的样本类型一致,应包含所有位点突变型,至少包含杂合型样本,尽量纳入纯合型样本,对于线粒体突变,应尽量纳入异质型。同时建议考察对复合突变样本/人工构建质粒的检出能力。

提供所有试验用样本来源、型别确认等试验资料。

4.最低检出限

该类产品的最低检测限可定义为:在满足一定的检测准确性和精密度的条件下,能够检出目标序列的最低人基因组DNA的浓度,如包含线粒体突变,还应考察特定核酸浓度下的最低可检出的突变比例(异质性比例)。

最低检测限确立:可采用常见突变类型的临床样本,对人基因组DNA样本梯度稀释,对每个浓度水平重复检测3~5次,可通过以100%可检出的最低浓度作为估计检测限,然后在此浓度附近制备若干浓度梯度样本,每个浓度至少重复20次检测,将具有95%检出率水平浓度作为最低检测限。

最低检出限的验证:应对试剂盒涵盖的所有的检测位点进行检出能力的验证,至少包含所有位点杂合型临床样本。

对线粒体突变还应考察研究特定核酸浓度下的最低突变比例(异质性比例),研究时可采用均质突变与野生型混合制备系列不同异质性比例样本,考察在各固定核酸浓度下不同异质性比例的检出情况,并确定出可满足最低核酸浓度下可检出的最低异

—12 —

质性比例,应至少包含20次重复检测,达到95%的检出率。

应提供所有试验用样本来源、型别及浓度(含异质性比例)确定的方法等试验资料。

5.分析特异性

分析特异性受干扰和交叉反应的影响。申请人应对样本中常见的干扰物质和可能引起交叉反应的物质进行研究。

5.1交叉反应:应针对野生型、非人类基因组、核酸序列相近或具有同源性、以及其他易引起交叉反应的突变类型序列(如待测位点附近的其他突变位点、其他耳聋基因等)进行交叉反应研究。同时申请人还应验证检测范围内各基因及突变位点间的交叉干扰。申请人应提交交叉反应基因的选择依据(如耳聋基因背景、发病情况),说明交叉反应样本的来源/制备方法、核酸序列确认方法,提交详细的验证资料。

5.2干扰试验:应针对可能的内源和外源性干扰物进行研究。内源干扰物主要涉及血脂、胆红素、血红蛋白和白蛋白、胆固醇等,外源干扰物主要包括血液样本采集可能用到的抗凝剂、常用药物干扰等。针对不同样本类型,建议分别进行相应的干扰研究。

干扰试验可采用配对比对的方式,比较干扰样本和不包含或含正常浓度水平干扰物样本检测结果间差异。可通过在临床样本中人工添加干扰物质的方式,评价干扰物质对目标序列检测的影响,也可直接采集暴露于干扰因素后的受试者样本,进行干扰试验评价。对于线粒体突变,建议考察最低异质性比例下的干扰。建议申请人在每种干扰物质的潜在最大浓度(“最差条件”)条件

—13 —

下进行评价;如有干扰,应确定不产生干扰的最高浓度。

6.精密度

精密度评价应至少包含野生型及常见代表性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覆盖所有突变基因)的临床样本。试验操作完全按照说明书执行,包含核酸提取/纯化等步骤(如有)。此外,如产品包含多个反应管,建议每个反应管均应进行精密度研究。精密度评价需满足如下要求:

6.1对可能影响检测精密度的主要因素进行验证,除检测试剂本身外,还包括分析仪器、操作者、地点、时间、检测轮次和试剂批次等。

6.2设定合理的精密度评价周期,对批内/批间、日内/日间以及不同操作者之间的精密度进行综合评价。如有条件,申请人应选择不同的实验室进行重复实验以对室间重复性进行评价。

6.3用于精密度评价的临床样本建议包含最低检出限水平和中/高浓度。最低检测限水平下,检出率应≥95%(n≥20);中/高浓度水平下,检出率应≥100%(n≥20)。

6.4申请人应对精密度指标评价标准做出合理要求,精密度指标可设置为CV等(如有)。

7.提供企业参考品验证资料:根据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中的企业参考品设置情况,采用三批产品对企业参考品进行检验并提供详细的实验数据。

(五)阳性判断值确定资料

建议申请人采用一定量的临床样本,结合产品特性采用受试—14 —

者工作曲线或其他合理方法对申报产品用于结果判断的标准/临界值进行研究确认。阳性判断值研究应涵盖野生型和所有检测位点的突变型(至少纳入杂合型)。同时应提供内标(如适用)的研究资料。

对于某些检测方法学,阳性判断值研究可能不适用,申请人应说明理由。

应提交详细的研究方案(包含临床样本的来源、型别确认等资料)、试验数据和统计分析过程。

(六)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资料主要包括申报产品的稳定性研究和适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申报产品的实时稳定性、开瓶/复溶稳定性及冻融次数限制的研究等;后者则是指适用样本的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等的研究。如核酸提取液可保存,还需对核酸提取液的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进行研究。

实时稳定性研究应采用至少三批样品在实际储存条件下选取多个时间点进行产品性能评价,应持续进行至成品有效期后,从而确定产品保存条件和有效期。

(七)临床评价资料

临床试验应满足《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4年第16号)的要求,如相关法规、文件有更新,临床试验应符合更新后的要求。下面仅说明该类产品临床试验中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1.针对“遗传性耳聋的辅助诊断(遗传诊断)”预期用途

—15 —

1.1临床试验机构及人员

申请人应根据产品特点及预期用途,综合不同地区人种和流行病学背景等因素,选择不少于3家(含3家)符合法规要求的临床试验机构开展临床试验。

1.2临床试验适用人群和样本类型

具有耳聋症状和/或体征人群,以及其他需要进行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的人群,如有耳聋家族史的人群等。

临床试验所用样本一般为抗凝外周血样本。临床样本的采集、处理、保存和提取等应分别满足申报试剂说明书、对比试剂说明书(如适用)及第三方试剂说明书(如适用)的相关要求。

如申报产品的样本类型包括抗凝外周血以外的其他样本,如干血斑,请确认该样本类型的预期用途是否为遗传性耳聋的辅助诊断,入组人群是否与其预期用途一致;如不同,则应选择其适用人群进行相应预期用途的临床试验。

1.3临床试验方法

1.3.1已有同类产品上市的申报产品

对于已批准的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位点,原则上应选择已上市同类产品作为对比试剂,对比试剂应涵盖考核试剂的检测位点,以此评价申报产品的临床检测性能。

1.3.2无同类产品上市的申报产品

1.3.

2.1如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意义已获行业认可(如:国内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且上述认可基于充分的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数据,则临床试验可选择参考方法(如一代测序法)作为对比

—16 —

方法,评价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检测性能。除此之外,还应提交新位点临床意义已获行业认可的相关证据,该部分资料可在其他临床证据中提交。

1.3.

2.2如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意义未获行业认可,申请人首先应提供该基因新突变位点与耳聋表型相关的遗传学证据,包括但不限于:耳聋患者和正常人群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耳聋患者家系共分离、生物信息学分析、权威数据库的信息等基于中国人群的充分的研究数据,对基因突变和表型的关系进行评估,具有明确致病性的基因突变位点方可纳入。

临床试验应包括两个目的,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检测性能评价和临床意义评价。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检测性能评价可参考1.3.2.1;新突变位点的临床意义评价应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可通过随访或其他临床验证资料来证明。建议同时对所检出携带新突变位点的耳聋患者进行家系分析。

1.4最低样本量和阳性例数

临床试验样本量应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估算,并详细描述所使用统计方法及各参数的确定依据。

临床检测性能评价的样本量估算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建议采用单组目标值法分别估算临床试验的最低样本量,通过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来分别计算所需阳性样本和阴性样本的例数,同时考虑脱落情况,估算最低样本总量。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的目标值(临床可接受的最低标准)建议

—17 —

均不低于95%。

对于常见突变位点,其阳性总例数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建议纳入一定的纯合突变(如GJB2的c.235delC、SLC26A4的c.919-2A>G等)。

对于罕见突变位点,阳性样本也应有一定的例数。

对于同时申报外周血与干血斑两种样本类型的产品,其临床试验每种样本类型应单独统计,满足上述要求。

2.针对“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筛查”预期用途

针对上述预期用途,本指导原则基于目前的认知水平进行了阐述,不尽之处申请人应根据产品特性,充分考虑申报产品的临床性能研究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临床试验并进行评价。

申请该预期用途的申报产品,其检测的基因及突变位点,均应为已得到行业内公认的、与遗传性耳聋具有明确致病性关系的基因位点。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用途的应用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卫生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

2.1临床试验机构和人员

应选择至少3家临床试验机构。临床试验机构的选择应尽量考虑拟申报产品的特点和预期用途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各地卫生健康部门指定的进行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临床机构)。建议选择不同地区的临床试验机构开展临床试验,且临床试验机构应具有相关检测的优势。操作人员应经过相应的培训,并能熟练操作实验。机构和人员应遵循《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试验应处于有效的质量控制下,最大限度保证

—18 —

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2.2临床试验适用人群和临床样本

如预期用途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筛查,则适用人群为新生儿。

临床试验所用样本一般为干血斑样本。临床样本的采集、处理、保存和提取等应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并满足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2.3最低样本量和阳性例数

临床试验应根据临床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模型同时结合适用人群基因突变频率进行样本量估算,并在临床试验方案中明确样本量确定的依据。

根据临床发病率、临床诊治情况及其他因素综合考虑,对于我国相对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突变位点,如GJB2的c.235delC、c.299_300delAT、c.176-191del16,SLC26A4的 c.919-2A>G、c.2168A>G、线粒体DNA 12S rRNA的m.1555A>G突变等,应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检出突变病例,总例数应满足统计学要求;其他人群突变率相对更低的突变位点也应尽可能在前瞻性临床试验中检出。

2.4临床试验方法

建议临床试验采取前瞻性入组病例的形式,考核试剂对所有入组病例进行检测,病例基因变异状态采用临床参考标准(如:一代测序法)进行确认,评价考核试剂的临床性能。临床试验过程中,对于先天性耳聋患者等,应提供病例的临床诊断结果,临

—19 —

床诊断结果应有充分的依据,如采用现有条件下公认的、可靠的、权威的疾病诊断标准,疾病诊疗指南中明确的疾病诊断方法,行业内的专家共识等。

申请人还应同时选择已批准上市、临床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同类产品或参考方法作为对比试剂,与考核试剂进行一定例数的比较研究试验,以评价考核试剂的临床准确性。此部分验证位点应涵盖申报产品的所有突变位点。此部分研究可使用部分已确诊(回顾性)的阳性病例进行研究。应在试验方案和报告中对病例选择的方式和原因进行明确的说明。

应针对筛查用途的验证和准确性验证,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3.如有其他预期用途,也应设计科学的临床试验,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预期用途。

4.不同预期用途的通用要求

4.1临床试验方法、数据及统计分析

4.1.1应在临床试验方案或报告中明确申报产品、对比试剂和第三方试剂的试验方法。

4.1.2临床试验数据汇总表应以列表方式表示,包括申报产品的结果、对比试剂的结果、第三方试剂的检测结果(如有)、年龄、性别、临床诊断以及临床背景信息(新生儿筛查应提供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用于辅助诊断时,具有耳聋症状和/或体征的人群应提供必要的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如声导抗、ABR 和DPOAE,必要时提供CT或MRI结果)。

4.1.3以四格表分别总结考核试剂与对比试剂/方法的定性检—20 —

耳聋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实验标准操作程序

耳聋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实验标准操作程序 1.项目概述 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先天性疾病,它可以由单一基因突变或不同基因的复合突变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如医疗因素,环境暴露,创伤,药物等)或基因和环境两者共同作用而致。在世界范围内,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先天性耳聋患儿,50% 患儿的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70%的遗传性耳聋不伴有其他症状,称为非综合征性耳聋 (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NSHI)。非综合征耳聋是最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聋,可以分为常染色体显性(DFNA,15%~ 20%)、常染色体隐性(DFNB,80%)、性连锁(DFN X-linked,1%)和线粒体遗传性耳聋(1%)四类。迄今为止,共有114个耳聋位点见诸报道(54个为常染色体显性位点,60个为常染色体隐性位点)。40余个感音神经性耳聋基因和更多的综合征耳聋基因被克隆。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统计,中国6000万残疾人口中2100万为听力残疾者。听力言语残疾者中7岁以下的聋儿达80万人并以每年新增3万聋儿的速度在增长。研究表明,大量的迟发性听力下降患者中,亦有许多患者也是由自身的基因缺陷致病,或由于基因缺陷和多态性造成对致聋环境因素易感性增加而致病。因此,需要开展耳聋基因检测,对于由明确检测到的基因缺陷致病的患者及早进行干预治疗与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耳聋的风险度。 2.测定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了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引物分别对耳聋易感基因突变区域进行特异性扩增,将扩增产物 与标记不同突变类型耳聋易感基因探针的尼龙膜在导流杂交仪上进行导流杂交,然后通过化学显色对结果进行判读。 3.样品采集和制备 3.1. 标本采集: ①成人男性和女性及患儿:采用无菌抗凝管(添加抗凝剂),抽取静脉血2ml

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试剂质量评价通用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试剂质量评价通用技术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主要针对第二代测序(n ext gen eration seque ncing NGS)技术检测试剂(以下简称“ NGS检测试剂”产品质量提出指导性要求,涉及基本原则、主要原材料、检测流程及性能评价等方面。 本指导原则是对企业和检验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基于NGS 技术的检测试剂的质量评价。NGS 检测试剂的预期用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肿瘤相关基因异常、遗传疾病相关基因异常、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及病原微生物等临床检测应用。此类检测试剂涉及的NGS 技术包括靶向性测序和非靶向性测序:靶向性测序法是指对样本中的基因组进行部分测序,如靶基因测序、外显子(组)测序等;非靶向性测序是指对样本中潜在生物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原则上不建议企业应用全基因组测序进行检测,如果企业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应进行充分的技术适用性验证并提交报告。 待测样本可以是人源样本(如体液、组织、排泄物等)或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物(如血培养物、痰培养物等),检测对象可以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核糖核酸(RNA )或两者的混合物。 本指导原则尽可能覆盖所有的NGS 技术原理和测序平台,所讨论和描述的内容不限于某个特定的NGS检测试剂。但鉴于NGS技术一直在不断升级和更新,可能会有本指导原则未能涉及的新技术。

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

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感觉性神经性听力障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毒性等。在这些因素中,遗传因素对耳聋的发病率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遗传性耳聋是家族性、多样性和可辨别性特征,但由于临床医生及普通大众对耳聋遗传咨询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家庭因为不了解遗传因素而无法及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 基于此,耳聋遗传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的临床实践标准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医学实践规范来制定和实施。这份标准旨在明确耳聋遗传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的相关流程、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明确的引导和服务。本文将结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就耳聋遗传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进行探讨。 一、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 1.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流程 (1)临床评估:首先对耳聋家族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听力检查、家族史调查等。 (2)遗传咨询:对患者及家庭成员进行遗传咨询,明确家族史、患病风险以及遗传咨询知识。 (3)基因检测:根据临床评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PCR、Sanger 测序、高通量测序等。 (4)结果解读: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明确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 (5)遗传风险评估:结合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结果,对患者及家庭成员的遗传风险进行评估和提示。 2.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技术标准 (1)技术标准:基因检测实验室应具备CFDA认证,具备从事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资质和技术条件,严格按照ISO15189等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2)专业团队:有资深的临床遗传医生和临床遗传师组成的团队,进行基因检测前的临床评估及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 (3)质控体系:完善的质控体系,包括实验室内部的质控和外部的质控参比。 二、遗传咨询 1. 遗传咨询对象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3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也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感觉障碍性疾病,耳聋病因复杂,目前研究认为约60%重度耳聋的发病与遗传有关。遗传性耳聋主要涉 —1 —

及四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线粒体遗传、性染色体连锁遗传。按耳聋和言语功能发育的关系可分为语前聋和语后聋。言语功能发育之前发生的重度或极重度耳聋称为语前聋,在言语功能发育完成后开始的耳聋称为语后聋。一般来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表现为先天性聋或语前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多表现为语后聋或渐进性听力下降。药物性耳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等遗传性耳聋也可表现为后天迟发性。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伴有多个系统病变分为综合征型耳聋与非综合征型耳聋,综合征型耳聋一般除了听力损伤外还伴有其他器官系统异常,表现为多种表型,与非综合征型耳聋相比其遗传背景更为复杂。目前遗传性耳聋中约有30%为综合征型耳聋,70%为非综合征型耳聋。其中,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隐性耳聋最常见,约占80%。 耳聋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不同的种族中常见的致聋基因不同,进化过程造成了人种间遗传差异、人群迁徙和血源融合又导致了局部地区人群遗传背景的复杂化,中国耳聋人群中基因突变热点、突变谱、表型与基因型对应性与其他人种耳聋人群存在一定差异。在我国,约70%的遗传性耳聋变异来自于GJB2、SLC26A4、GJB3及线粒体DNA 12SrRNA 等4个常见致聋基因。目前常规建议进行的检测位点主要涉及4个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具体为GJB2基因:c.35delG、c.235delC、c.176-191dell6和c.299-300delAT;SLC26A4基因:c.2168A>G和 c.919-2A>G (IVS7-2A>G);GJB3基因:c.538C>T ;12SrRNA基因:—2 —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摘要 新生儿耳聋发病率逐年升高,遗传因素是新生儿耳聋的主要病因之一。耳聋基因检测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方向。本综述比较不同听力筛查和基因检测手段,介绍耳聋基因检测的现状、成本与效益,以及基因检测在耳蜗植入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的检测效率及经济学效益。 耳聋是新生儿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病率1%。~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达2%~4% [ 1 ]o根据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共有5亿耳聋患者。在所有致残原因中,耳聋从2010年第11位上升至2015年第4位,其中儿童有3 200万[2, 3 ]O 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2%o-3%o [ 4 ]o至2015年,我国0-14岁儿童中有262万中度及以上耳聋患儿[5 I O耳聋可由遗传因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和环境因素(如感染性聋、药物性聋、老年性聋和噪音性聋)引起[6 ],由遗传因素或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所致的耳聋为遗传性耳聋, 主要为单基因病,占耳聋的50%以上[4, 5 ]0听力异常可影响儿童期语言发育和社会认知功能,导致学习困难和永久性残疾[7 ],如能在生后3 个月内明确诊断并在生后6个月内开始干预,患儿在发音、理解力、社会

适应和行为等方面得分将升高20%~40% ,故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对耳聋患儿十分重要[8 I o本文就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对遗传性耳聋诊疗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 L听力筛查方法:2018版(新版)婴幼儿听力损失评估的国际共识认为, 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 , OAE )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首选方/9 ]0 OAE主要检测外耳道至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双耳筛查时长一般不超过5 min ,敏感度[93% ( 87%~96% )]和特异度[94% ( 84%~98% )]者B 很高,最为常用[10 ],但受外耳道内胎脂、中耳羊水、呼吸或环境噪声等影响可出现假阳性,且不能检出蜗后病变[11 L最有效的技术是瞬态诱发OAE和畸变产物OAE ,分别针对中频段(2 000-4 000 Hz )和中低频段( 500~1000 Hz)[12]0 AABR能检出听神经功能障碍、定位病变部位并判断耳聋性质,且不受患 儿意识及镇静剂影响[13 ],敏感度为70% ( 62%~77% ),特异度高达97% ( 92%~99% )[10]r更推荐用于NICU新生儿[8 L但AABR检测 费用高、耗时长,对操作人员专业技术要求更高[11 L 2 .听力筛查模式:听力筛查有一阶段(初筛)和两阶段(初筛与复筛)2 种模式,国际上更推荐两阶段模式。对无耳聋高危因素新生儿建议采用 OAE-OAE模式[14 ];对有耳聋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使用OAE-AABR或

肿瘤相关突变基因检测试剂(高通量测序法)性能评价通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1 肿瘤相关突变基因检测试剂(高通量测序法) 性能评价通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肿瘤相关基因检测试剂分析性能评价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 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针对肿瘤相关基因检测试剂分析性能评价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 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 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 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详细阐明 理由,并对其科学合理性进行验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 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所述肿瘤相关基因检测试剂分析性能评价主要是指基于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即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1

sequencing, NGS),又称为大规模平行测序 (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 , MPS),体外检测人体组织肿瘤细胞中的肿瘤相关基因变异。用于检测体细胞突变的NGS 正在广泛用于肿瘤诊疗相关 的分子检测,包括对特定基因的DNA/RNA 进行测序,以寻找与肿瘤临床诊疗相关的基因变异。肿瘤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基因重排、拷贝数异常等广义的基因突变。 基于NGS 测序原理的体外诊断( In Vitro Diagnosis ,IVD ) 检测可能包括以下步骤:样本收集、处理和保存、核酸提取及处理、文库制备、测序和碱基识别、序列比对、变异识别和过滤、变异注释和解读以及检测报告的生成。同时,某些产品还可能会包括软件部分,但上述相关步骤并不一定被全部包括,应根据产品的具体设计流程来进行判断。对于每个检测步骤,申请人需要结合产品设计和临床意义来建立特定的可接受的质量评价指标和合格判断标准。此外,为满足产品特定预期用途,申请人需通过科学和适当的检测性能研究来确定适用的试剂、消耗品、仪器和软件。基于上述考虑因素,NGS 检测产品的设计和工作流程中的任何差异均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同,因此申请人需要清楚地描述相关检测性能指标。 分析性能评价的初衷在于提出产品性能有效性、安全性相关问题的假设,然后通过研究进行确认。NGS 在测序通量及发现未知基因变异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NGS 技术应用需求及使用中存在包括相关临床样本 收集处理、NGS 检测内容、测序流程、 数据分析、结果报告等各方面的挑战 本指导原则将重点关注实体瘤中检测具有临床意义的体细胞变异和确 2 —

长沙健路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性能验证报告(全血修改)

长沙健路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性能验证报告

目录 一、验证目的 二、验证内容和方法 1.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设备 4.实验要求 5.操作程序 三、验证结果 1.阳性符合率 2.阴性符合率 3.空白验证 4.检测重复性 5.检测灵敏度 四、结果说明 五、验证结论

一、验证目的 本实验室计划使用北京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国食药监械(准)字 2013 第 3401518 号]开展相关检测项目,根据《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为保证实验室按照厂家所提供的试剂盒或检测系统说明书使用时,能复现生产厂家所宣称的检测性能,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计划,对生产厂家提供的试剂盒和检测系统进行了性能验证,报告如下。 二、验证内容与方法 1.对象 1.1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 1.2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为北京康为世纪有限公司血液基因组非柱式提取试剂盒(CW0544) 1.3样本:人全血,适用抗凝剂为 EDTA 或枸橼酸钠等,不得以肝素抗凝。不分病种、检测目的、性别、年龄。 1.4质控品:该试剂盒中均包含正常野生型质控品,同时实验室提供4个已知突变的阳性质控品,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2.内容与方法 根据产品说明书标示的性能指标,验证以下内容: 1.1阳性符合率:已经测序确定为特定突变的核酸4(4例,每种类型突变一例)例,由本实验室使用待评价试剂盒进行测试,结果应与已知结果一致,阳性符合率应达到100%。 1.2阴性符合率:已经测序确定为野生型的核酸2(2例,正常人)例,由本实验室使用待评价试剂盒进行测试,结果应与已知结果一致,阳性符合率应达到100%。

济南英盛生物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

济南英盛生物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 英盛生物 目录 1 公司简介 2 耳聋基因检测项目背景 3 耳聋基因检测临床意义 4 英盛生物耳聋基因检测产品介绍 5 英盛生物耳聋基因检测产品实验要求 6 英盛生物耳聋基因检测操作规程 7耳聋基因检测项目患者常见问题解答 8联系我们 YINGSHENG.BIOTECH 英盛生物 公司简介 济南英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个技术成熟而又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和生产。多年来我们秉承\诚信为本、服务社会\的企业宗旨,积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开发和提供品质优良的产品和服务。 公司已通过国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认证和经营企业的标准认证,具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严格的生产体制和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一直是英盛能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性价比产品的根本原因。 YINGSHENG.BIOTECH 英盛生物 耳聋基因检测项目背景

我国听力缺失人口2780万人,占全国7800万总残疾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正常人群 中携带遗传性致聋基因的比例约为6%,每年约有3万左右听障儿童出生,加上迟发性耳聋患者,全国每年新增听障儿童超过6万。听障人群中50%属迟发性耳聋,传统听力筛查无 法发现,因后天环境因素刺激导致听力永久缺失,这部分听障悲剧是完全可以通过耳聋基 因筛查而避免的。小儿听力障碍多在2岁以后才被发现,造成无法补救的听力和语言功能 的损伤。如能早期发现,早期医学干预,可以避免因聋致哑,基本可以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 引入耳聋基因概念前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 1, 2, 3, 4, 聋人夫妻能否生出听力正常的孩子?听力正常的夫妻为什么生出了聋儿? 为什么有的孩子使用了某种药物后就再也听不到了?为什么有的孩子初期听力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听力逐渐下降?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致聋基因的发现与克隆以及不同种群致聋基 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所提供的大量的线索与依据,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耳聋 防治工作过程中正在酝酿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即在听力筛查中融入聋病易感或常见基因的 筛查的行动!热切希望每一位致力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聋病防治的同仁们早日加入到这场 革命中,在思想和理论上得到升华,为推动这场革命贡献力量! YINGSHENG.BIOTECH 英盛生物 耳聋基因检测临床意义 遗传性耳聋在出生听力缺陷中所占比例可高达50%。致聋基因检测包括线粒体基因(12SrRNA)、GJB2基因、PDS基因、GJB3基因等。 线粒体(12SrRNA)基因发生突变后,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会引起药物性耳聋。GJB2 基因突变会导致先天性听力缺失,中国先天性耳聋患者中携带有 GJB2基因突变的约占21%。PDS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GJB3基因突 变相对较少。上述4种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约占整个遗传性耳聋的80%。进行这4种基因的检测,可以明确大部分遗传性耳聋的原因。

分子遗传学基因检测送检和咨询规范与伦理指导原则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分子遗传学基因检测送检和咨询规范与伦理指导原则中国专家共识 (最全版) 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遗传研究的发展,临床基因检测的实用性和价值被广泛接受,基因组学等组学的发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的检测和分析能力。但人类基因组中包含人体大量隐私信息,利用目前可用的分析技术,结合检测特定的基因型和染色体核型,可以逆向识别个体。另外,传统的分子遗传学提供特定的有限信息,基因组学测序涉及数以千计的DNA标记,检测中往往会发现目的疾病之外遗传信息的异常或变化,即偶然发现;目前基因信息解读能力极其有限,大部分遗传变异与表型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因此,基因组时代的分子遗传学不仅使个人隐私、群体信息和数据安全面临严重挑战,也面对一些重要管理、法律和伦理问题,如剩余样本的处理,基因检测送检前的程序和要求等,特别是基因检测送检和遗传异常解释和解读人员的资格及其能力要求、偶然发现披露的难题等[1,2,3,4,5,6,7,8]。 单核苷酸多态性风险评估检测,芯片检测,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如MPS、WES、WGS在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各具优势。医学研究中,主要涉及疾病机制(罕见疾病的分子特征探索和筛查)、生物标记物、药物筛选(新药研发)药物基因组学等;临床诊疗工作中主要应用于罕见遗传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以及与肿瘤预后和用药选择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检测等。国际实践中,WES和WGS基因检测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自2007年直接面对消

费者的基因检测(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tests,DTC gt)第一次商业化以来,其应用迅速增加[9]。 目前,我国一些生物科技公司、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和健康体检机构也开展了风险基因携带者检测,症状前筛查等DTC gt基因检测服务,且快速发展。 我国现有法规或规章制度更多是关于规范基因检测和诊断的技术要求和实验室认证方面。2010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修订并印发了《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管理办法》(简称基因扩增管理办法);近年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制定发布了《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遗传病相关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和《测序技术的个体化医学检测应用技术指南(试行》;2016年其医政医管局发布《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试行)》和《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试行)》。但目前缺乏规范和指导分子遗传基因检测送检和检测后咨询解读、信息披露的规定和指南。加上商业检测DTC gt推广的广告性质,信息和内容更多地强调甚至夸大误导基因检测的功能,给民众很多误导。缺乏临床医生指导和规范监管下的基因检测,对疾病和健康风险预测,存在较大隐患。随着我国精准医学计划的实施,WES和WGS具有应用于临床检测,如肿瘤等多基因和多因素复杂疾病的个性化临床诊疗的潜在趋势。 为了保护被检测者及其家属的权益,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肿瘤转化医学专题服务发起,联合中国医师协会遗传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Journal of Bio-X》

家用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家用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家用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家用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是指用于临床医学诊断或疾病预防、监测 等用途的医疗器械,不需要经过体内操作得到检查结果。而其注册技 术审查指导原则,是指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过程中,对家用体外 诊断试剂的技术和审查原则进行的指导和规范。 二、家用体外诊断试剂的特点 家用体外诊断试剂具有以下特点: 1. 操作简单:用户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在家自行进行检测; 2. 快速便捷:通常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 3. 用途广泛:可以用于临床诊断、疾病预防、健康监测等多种用途; 4. 技术要求高:需要具备高度精准的检测技术,以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三、家用体外诊断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1. 技术要求

在注册技术审查中,首先需要对家用体外诊断试剂的技术要求进行评估。这包括试剂的成分、检测原理、操作方法等方面。只有具备高度 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才能在市场上得到认可。 2. 安全性评估 除了技术要求外,家用体外诊断试剂的安全性也是审查的重点之一。 这包括对试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以及相应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只有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用户造成伤害,才 能符合注册要求。 3. 临床验证 家用体外诊断试剂的临床验证是其注册技术审查的关键环节,通过对 试剂在临床使用中的效果和准确性进行验证,可以确保其在真实环境 下的可靠性。临床验证结果应该能够和标准化的实验室测试结果相匹配,以确保试剂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4. 指导原则 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中,也需要明确相应的操作规范和使用指导原则。这包括产品标识、说明书、操作视频等内容,以确保用户能够正确、 安全地使用试剂,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 四、总结与回顾

【指导原则】质控品注册审查指导原则——质控品赋值研究(2022年第36号)2022-9-28

附件3 质控品注册审查指导原则——质控品赋值研究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注册申报资料中质控品赋值研究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质控品赋值研究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与体外诊断试剂配套使用的定值质控品,可以是单独注册申报,也可以与配合使用的体外诊断试剂合并申请注册。可以是适用于单一检测项目,也可以是适用于多个检测项目(即复合质控品)。本文是质控品赋值研究的一般要求。 控制物(Control Material)是被其制造商预期用于验证体外

诊断医疗器械性能特征的物质、材料或物品。通常又被称作质控物或质控品,本文全部以质控品来指代。质控品的用途包括检验系统性能验证,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以及实验室间质量评价等。 与体外诊断试剂配套使用的质控品, 用于检验程序的质量控制。 根据是否给出了分析物的标示值,质控品可分为定值质控和非定值质控。定值质控品是制造商通过合适的分析方法或过程赋值,获得靶值和或范围。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用于室间质量评价的质控品。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进行相关产品的注册和变更注册,包括申报资料中的部分要求,其他未尽事宜,应当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等相关法规要求。 二、基本原则 质控品的成分尽可能接近临床样本,减少基质和制备过程带来的影响。如有必要可对质控品的基质效应进行评估。 赋值之前应先确认质控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这两个基本特性。生产企业通过对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选择和控制,确保质控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质控品的均匀性要求应不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既定的靶值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波动,在质控品声称的有效期内,靶值范围应是有效的。 质控品的赋值应与检测系统关联。采用声称的检测系统进行赋值,检测系统包括检测试剂、检测设备、校准品等。如适用

《定性检测试剂性能评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附件1 定性检测试剂性能评估注册技术 审查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定性检测试剂性能评估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定性检测试剂性能评估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如申报产品已有适用的指导原则,具体性能研究建议参照其相应的指导原则进行。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所述定性检测试剂是指仅提供两种检测结果(即阳性/阴性或有/无)的体外诊断试剂。包括:无量值报告的检测试剂和基于量值检测后通过阈值判断结果的检测试剂。对于结果报告为阴性、

1+、2+或3+的分等级报告或滴度的半定量检测试剂,不适用于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基于所有方法学的定性检测试剂,包括核酸扩增技术、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所有预期用途的定性检测试剂,包括:筛查试剂、诊断试剂和确认/确证试剂。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进行相关产品注册和许可事项变更的性能评估,包括申报资料中的部分要求,其他未尽事宜,应当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以下简称《办法》)等相关法规要求。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总体要求 主要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经过选择和确认后,在有效质量管理体系 下生产的质量稳定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方可进行性能评估,用于注册申报。在注册申报资料中,不得采用原材料研究阶段和实验室研发 阶段生产的批次试剂进行分析性能评估。 如试剂用于不同适用机型,需要在不同机型上分别进行性能评估。但并不意味着,每个适用机型均采用相同的性能评估试验方案,对于某些性能,可采用主机型进行充分的性能研究,其他机型采用验证的试验方案进行,具体要求见(二)具体要求。但对于主机型的判断,应有充分依据。 如试剂包括不同包装规格,需对不同包装规格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或验证。如不同规格间存在性能差异,需采用每个包装规格产品进行性能评估;如不存在性能差异,需要详细说明不同规格间的差别。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试剂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阐述具体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注册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也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详细阐明理由,并对其科学合理性进行验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本指导原则所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试剂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结核病患者的临床样本或培养物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耐药基因突变进行体外定性检测的试剂。针对该定义,需要强调如下几点。 —1—

1.适用人群为:结核病患者。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同一注册单元内可同时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检测以及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双功能试剂,尽管其核酸检测部分的适用人群为疑似结核病患者,但只有核酸阳性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耐药基因突变检测,因此其耐药基因突变检测部分的适用人群为结核病患者。 2.适用样本可为: 2.1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其他体液等临床样本或培养物样本; 2.2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上述样本应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阳性的样本。即:来自结核病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阳性的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其他体液等临床样本或培养物样本。 3.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阳性的确认方法可为: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检测试剂或临床普遍认可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鉴定方法(如: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检测试剂或传统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培养鉴定方法)。 4.对于同一注册单元内可同时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检测以及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双功能试剂,其耐药基因突变检测部分适用于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所述产品的预期用途可表述为以下三种类型: 1.申报产品可区分具体突变类型,结果报告具体突变类型(a 类)。建议表述为:本产品用于体外定性检测来自结核病患者的 —2—

《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07年4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00七年四月十九日 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管理,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制、临床试验、注册检测、产品注册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体外诊断试剂,是指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包括可单独使用或与仪器、器具、设备或系统组合使用,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状态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的预测过程中,用于对人体样本(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物)、质控品(物)等。ﻫ国家法定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不属于本办法的管理范围。 第四条体外诊断试剂注册,是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定程序,根据注册申请人的申请,对由注册申请人针对拟上市销售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所进行的研究及其结果实施的系统评价,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第五条国家对体外诊断试剂实行分类注册管理。 境内第一类体外诊断试剂由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境内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ﻫ境内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ﻫ境外体外诊断试剂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参照境外医疗器械办理。 第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申报产品的研制情况及生产条件的核查,对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考核,并对上市后的产品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是指提出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请,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在该申请获得批准后持有注册证书的生产企业。ﻫ境内申请人是指在中国境内合法登记的生产企业。ﻫ境外申请人是指在中国境外合法登记的生产企业。ﻫ境外申请人办理体外诊断试剂注册,应当由其驻中国境内的办事机构或者委托中国境内的代理机构办理。ﻫ办理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请事务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熟悉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要求。 第八条境外申请人应当委托中国境内合法机构作为其代理人,境外申请人在中国境内设有办事机构的,其代理人应当为该办事机构;境外申请人在中国境内没有办事机构的,则应当委托其他独立法人机构作为其代理人。代理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与注册主管部门、境外申请人的联络;ﻫ(二)向申请人如实、准确传达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要求;

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 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针对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详细阐明理由,并对其科学合理性进行验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本指导原则所述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是指利用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的核酸检测技术,以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的突变基因为检测目标,对人体样本(包括组织、体液等)提取的核酸组分中的目标序列进行体外检测的试剂。 本指导原则所指基因突变的类型包括置换、插入、缺失、基因重排、 —59—

拷贝数异常及核糖核酸(RNA)表达异常等广义的基因突变。 本指导原则的技术要求是基于荧光探针P CR 方法确立的,对于高分辨熔解曲线P CR 方法、Luminex 平台或核酸检测芯片等其他基于P CR 的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能部分要求不完全适用或本指导原则所述技术指标不够全面,申请人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特性选择适合的方法或补充需要的评价和验证,但需阐述不适用的理由,并验证其科学合理性,同时确认性能评价的充分性。本指导原则所涉及试剂的方法学不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核酸序列测 定、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免疫组化技术等用于肿瘤个体化治疗指导的其他方法学。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进行首次注册申报和相关许可事项变更的产品。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其中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部分应着重从方法学及不同基因突变类型检出能力等方面写明拟申报产品与目前市场上已获批准的同类产品之间的主要区别。若尚无同品种批准上市,则应详细论述作为检测靶标的突变基因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相关性,说明理论依据。 提交的资料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械〔2007〕229 号)(以下简称《办法》)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 申报资料基本要求》(国食药监械〔2007〕609 号)的相关要求。 (二)产品说明书 说明书承载了产品预期用途、标本采集及处理、实验方法、检测结果解释以及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是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正确操作、临床医生针对检验结果给出合理医学解释的重要依据,因此,产品说明书—60—

体外诊断试剂相应法规培训--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

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管理,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制、临床试验、注册检测、产品注册以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体外诊断试剂,是指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包括可单独使用或与仪器、器具、设备或系统组合使用,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状态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的预测过程中,用于对人体样本(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物)、质控品(物)等。 国家法定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不属于本办法的管理范围。 第四条体外诊断试剂注册,是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定程序,根据注册申请人的申请,对由注册申请人针对拟上市销售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所进行的研究及其结果实施的系统评价,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第五条国家对体外诊断试剂实行分类注册管理。 境内第一类体外诊断试剂由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境内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境内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境外体外诊断试剂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

疗器械注册证书。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参照境外医疗器械办理. 第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申报产品的研制情况及生产条件的核查,对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考核,并对上市后的产品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是指提出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请,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在该申请获得批准后持有注册证书的生产企业。 境内申请人是指在中国境内合法登记的生产企业。 境外申请人是指在中国境外合法登记的生产企业。 境外申请人办理体外诊断试剂注册,应当由其驻中国境内的办事机构或者委托中国境内的代理机构办理。 办理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请事务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熟悉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要求。 第八条境外申请人应当委托中国境内合法机构作为其代理人,境外申请人在中国境内设有办事机构的,其代理人应当为该办事机构;境外申请人在中国境内没有办事机构的,则应当委托其他独立法人机构作为其代理人.代理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与注册主管部门、境外申请人的联络; (二)向申请人如实、准确传达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要求; (三)收集上市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并反馈境外申请人,同时向中国相应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九条申请人委托注册代理机构办理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注册事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