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摘要

新生儿耳聋发病率逐年升高,遗传因素是新生儿耳聋的主要病因之一。耳聋基因检测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方向。本综述比较不同听力筛查和基因检测手段,介绍耳聋基因检测的现状、成本与效益,以及基因检测在耳蜗植入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的检测效率及经济学效益。

耳聋是新生儿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病率1%。~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达2%~4% [ 1 ]o根据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共有5亿耳聋患者。在所有致残原因中,耳聋从2010年第11位上升至2015年第4位,其中儿童有3 200万[2, 3 ]O 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2%o-3%o [ 4 ]o至2015年,我国0-14岁儿童中有262万中度及以上耳聋患儿[5 I O耳聋可由遗传因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和环境因素(如感染性聋、药物性聋、老年性聋和噪音性聋)引起[6 ],由遗传因素或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所致的耳聋为遗传性耳聋, 主要为单基因病,占耳聋的50%以上[4, 5 ]0听力异常可影响儿童期语言发育和社会认知功能,导致学习困难和永久性残疾[7 ],如能在生后3 个月内明确诊断并在生后6个月内开始干预,患儿在发音、理解力、社会

适应和行为等方面得分将升高20%~40% ,故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对耳聋患儿十分重要[8 I o本文就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对遗传性耳聋诊疗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

L听力筛查方法:2018版(新版)婴幼儿听力损失评估的国际共识认为,

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 , OAE )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首选方/9 ]0

OAE主要检测外耳道至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双耳筛查时长一般不超过5 min ,敏感度[93% ( 87%~96% )]和特异度[94% ( 84%~98% )]者B 很高,最为常用[10 ],但受外耳道内胎脂、中耳羊水、呼吸或环境噪声等影响可出现假阳性,且不能检出蜗后病变[11 L最有效的技术是瞬态诱发OAE和畸变产物OAE ,分别针对中频段(2 000-4 000 Hz )和中低频段( 500~1000 Hz)[12]0

AABR能检出听神经功能障碍、定位病变部位并判断耳聋性质,且不受患

儿意识及镇静剂影响[13 ],敏感度为70% ( 62%~77% ),特异度高达97% ( 92%~99% )[10]r更推荐用于NICU新生儿[8 L但AABR检测

费用高、耗时长,对操作人员专业技术要求更高[11 L

2 .听力筛查模式:听力筛查有一阶段(初筛)和两阶段(初筛与复筛)2

种模式,国际上更推荐两阶段模式。对无耳聋高危因素新生儿建议采用

OAE-OAE模式[14 ];对有耳聋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使用OAE-AABR或

AABR-AABR模式;建议NICU新生儿初筛或复筛都用AABR o达换血标

准的高胆红素血症或细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儿,因有潜在耳聋风险,建

议1月龄前再次复筛[8, 9 ]O2016年对欧盟28个国家的调查显示,59%

的欧盟国家对幼托机构和NlCU患儿采用两种不同的筛查方法,33%对所有新生儿采用同种听力筛查方法[15 ]O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策略、筛查技术、筛查时间、筛查覆盖率、随访时间及随访频次都存在地区差异[16 ]o

由于OAE和AABR联合检测可提高筛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我国现阶段听力筛查多为两阶段模式,即生后2~3 d进行初筛,以OAE为主;未通过者第42天进行复筛,以OAE和AABR联合检测为主;复筛仍未通过者3月内进行听力学诊断[10 L筛查覆盖率随地区人均GDP的增加而升高

[16]o

3 .听力筛查的局限:有研究发现约25%的语前耳聋不能被现有听力筛查检出[17 ],分析原因如下:(1)各筛查方法均有可能漏诊,尤其是OAE可

能漏诊听神经病;(2)无法早期筛出迟发性、进行性和药物性耳聋;(3) 有耳聋高危因素的患儿,即使通过初筛也可能出现听力损失。

二、基因检测与遗传性耳聋

1 .耳聋的遗传变异谱:2006年Morton等[18 ]首次提出通过耳聋基因筛查能提高语前耳聋的检出率,并可解释部分耳聋病因。目前已定位的耳聋相关基因位点超过200个,其中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定位到170个位点,发现了122个基因,国内外耳聋基因学研究发现,遗传性耳聋存在

高度遗传异质性,不同国家、地区人群的致病基因突变携带率不同,我国主要为GJBN 8%~9% ∖ SLC26A4( 1%~2% 厢线粒体MT-RNRM 0.23% )

[4,19 ]o FU等[20 ]对我国48万例新生儿的Meta分析显示,GJB2 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为c.235delC ( 1.64% )、c.299delAT ( 0.33% )、c.l76dell6和c.35delG ;东亚人群中c.235delC最常见[21],白种人群和阿拉伯人群以c.35delG为主[22 ]0我国SLC26A4最主要的突变类型为 c.IVS7-2A>G( 1.02% ∖c.2168A>G( 0.14% )和C.1229C>T[ 20 ], 西方人群为c.707T>C x C.1246A>C 和c.IVS8-lG>A [23],韩国和日本人群为c.2168A>G[ 24 J O线粒体MT-RNRl主要突变类型为m.l555A>G

(0.20% )和m.l494C>T ( 0.03% )[20]o

2.基因检测方法: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有Sanger测序、基因芯片法、目标耳聋基因靶向捕获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及全基因组测序,前3种临床最为常用[25 I o Sanger测序准确率高,是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发现新发突变,但检不出拷贝数变异;基因芯片法费用低、周期短,但检不出新发突变[26 ];二代测序可同时检

测数千个变异,并发现新发和罕见变异,其中,全外显子组测序已成为发现耳聋新基因的重要方法[26 I o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不需预设候选基因即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发现与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及其遗传变异,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27 ]o已有多

项研究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应用于年龄相关听力损伤人群,发现新的耳聋致病基因[ 28, 29z 30 ],但在新生儿或儿童遗传性耳聋中的研究仍较少。

对家族中已明确诊断耳聋基因或基因型表型明确的遗传性耳聋,可以有针

对性地进行基因检测,如Sanger测序[4z25];针对产科及NICU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可使用基因芯片法进行热点突变检测;而对无明确候选致病基因的个体,建议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或目标耳聋基因靶向捕获测序, 并用Sanger测序验证[4 L

3 .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现状:我国2007年提出〃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的概念。国内外耳聋基因筛查最常用的是基因芯片法, 候选基因的选择策略包括1个基因1个位点、3个基因4个位点、3个基因多个位点、4个基因9个位点以及4个基因20个位点等[30 L我国最常见的耳聋基因为GJB2、SLC26A4s MT-RNRI和GJB3 ,占遗传性耳聋的70%~80% [31 ],目前4个基因9个位点及20个位点的基因芯片法最为常用。由于基因芯片法不能检出新发突变,所以需针对特定人群突变频率进行调整[26 ]o基因检测的标本类型有全血、脐带血、血斑和口腔

脱落细胞等[32 ],目前干滤纸血斑最为常用。截至2020年2月,我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批准上市基于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等技术的10个耳聋基因检测产品[33 J O

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台湾、内蒙古、宁夏等22个省市自治区已相继开展新生儿耳聋基因变异筛查[30 ]o张娇等[30 ]对我国43万新生儿

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基因芯片法筛查新生儿

3个及以上耳聋基因,0.22%的新生儿通过了NBHS但未通过基因筛查;

Guo等[34 ]对239 636例新生儿进行4个耳聋基因20个位点的筛查

发现,在明确诊断为语前耳聋的548例(0.23% )患儿中,2.55%通过新

生儿听力筛查但未通过基因筛查,占基因检测阳性语前耳聋的24% ;戴显宁等[31 ]对2 615例新生儿进行4个耳聋基因9个位点的筛查,最终诊断暂无听力下降的耳聋患儿6例;Wang等[35 ]对我国117万新生儿进行4个基因20个位点的筛查及电话随访发现,联合筛查比单用听力筛查可多筛出13%的耳聋患儿。以上研究均提示听力筛查和基因联合筛查具有较好的临床可行性。

随着基因测序费用的降低,基因检测在临床得以广泛开展。2019年Wang 等[35 ]报道北京采用基因芯片进行4个基因20个位点筛查的费用为32~48美元/次。我国一个聋哑儿一生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为30-50万

人民币[36 ],通过早期基因筛查减少耳聋疾病相关支出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北京市卫生局组织卫生经济学专家测算发现,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投入产出比为1: 7.27 [ 37 ]o

通过基因筛查可检出带有耳聋致病基因的患儿,进一步行听力学检查可明确耳聋诊断,减少漏诊提高耳聋检出效能,缩短耳聋诊断时间[30 ,35 ], 并根据突变基因和耳聋性质制定相应的治疗或预防策略:如SLC26A4突变者应避免头部外伤、增加颅内压的运动、上呼吸道感染等导致听力突然下降[4 ];线粒体MT-RNRl突变者应终身禁用氨基糖式类抗生素以避免听力不可逆的损失[30]; SLC26A4和线粒体MT-RNRl突变者需定期随访听力,并对家庭再生育进行遗传咨询。

4 .耳聋基因检测的局限:基因检测当前最大问题在于临床信息的提取、基因型-表型的关联分析和数据库的建立。现有耳聋基因筛查大多是对候选基因的检测,未能检出其余变异;我国目前常用的筛查策略是否具有最好的成本-效益比仍需进一步测算;对NICU等高危新生儿的遗传变异谱研究仍较少,所以是否需对其采用与健康新生儿不同的基因检测策略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基因检测与遗传性耳聋的治疗

目前遗传性耳聋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方法[33 ]o基因治疗可从根源上修正导致耳聋的基因突变,已在耳聋动物模型中取得一定成功[6 ],但在人体使用尚需时日。目前遗传性耳聋的主要治疗是根据耳聋性质、频率、程度等选择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以挽救残存听力、弥补语言能力[6 ]0不同个体人工耳蜗术后听力语言康复效果存在差异,而耳聋基因检测在预测人工耳蜗植入疗效方面具有一定价值[38 I O

多项研究显示,GJB2相关性耳聋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效果良好。Yan等39 ]在GJ B2基因突变者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后24个月评估听觉整合量表、听觉能力分级和言语可懂度分级,结果显示均优于无基因突变的耳聋对照组;戴溪等[40 ]也发现GJ B2突变组人工耳蜗植入后1年听觉语言能力比无耳聋基因突变对照组更好。但Lalwani等[41 ]却发现GJB2基因突变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及言语感知测试效果较差,可能与平均人工

耳蜗植入年龄较大(5个月~54岁)有关。在SLC26A4相关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的研究中,Yan等[39 ]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组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后24个月的效果评分优于无基因突变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WU等[42 ]报道,SLC26A4基因突变性耳聋与无基因突变耳聋相比,在3.5岁前行植入可在植入后3年和5年分别有更高的听觉能力分级和言语可懂度分级得分。目前对线粒体相关性耳聋患者接受人工耳蜗术后的效果研究仍较少。对于GJB2和SLC26A4相关性耳聋,仍需关注耳聋诊断年龄和人工耳蜗植入年龄等因素对植入效果的影响。

四、总结

我国遗传性耳聋主要的致病基因为GJB2、SLC26A4x MT-RNRl ,目前遗传性耳聋的防治策略重点仍为早期识别和干预,听力筛查联合基因检测技术能更早地发现听力异常、明确耳聋病因,通过避免诱发因素、随访迟发性和药物性耳聋并进行早期干预来延缓听力损失或避免耳聋的发生,如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采用适宜、经济、可获得的耳聋检测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

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感觉性神经性听力障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毒性等。在这些因素中,遗传因素对耳聋的发病率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遗传性耳聋是家族性、多样性和可辨别性特征,但由于临床医生及普通大众对耳聋遗传咨询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家庭因为不了解遗传因素而无法及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 基于此,耳聋遗传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的临床实践标准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医学实践规范来制定和实施。这份标准旨在明确耳聋遗传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的相关流程、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明确的引导和服务。本文将结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就耳聋遗传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标准进行探讨。 一、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 1.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流程 (1)临床评估:首先对耳聋家族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听力检查、家族史调查等。 (2)遗传咨询:对患者及家庭成员进行遗传咨询,明确家族史、患病风险以及遗传咨询知识。 (3)基因检测:根据临床评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基因检测技术,包括PCR、Sanger 测序、高通量测序等。 (4)结果解读:对基因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明确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 (5)遗传风险评估:结合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结果,对患者及家庭成员的遗传风险进行评估和提示。 2.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技术标准 (1)技术标准:基因检测实验室应具备CFDA认证,具备从事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资质和技术条件,严格按照ISO15189等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2)专业团队:有资深的临床遗传医生和临床遗传师组成的团队,进行基因检测前的临床评估及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 (3)质控体系:完善的质控体系,包括实验室内部的质控和外部的质控参比。 二、遗传咨询 1. 遗传咨询对象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摘要 新生儿耳聋发病率逐年升高,遗传因素是新生儿耳聋的主要病因之一。耳聋基因检测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方向。本综述比较不同听力筛查和基因检测手段,介绍耳聋基因检测的现状、成本与效益,以及基因检测在耳蜗植入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的检测效率及经济学效益。 耳聋是新生儿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病率1%。~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达2%~4% [ 1 ]o根据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共有5亿耳聋患者。在所有致残原因中,耳聋从2010年第11位上升至2015年第4位,其中儿童有3 200万[2, 3 ]O 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2%o-3%o [ 4 ]o至2015年,我国0-14岁儿童中有262万中度及以上耳聋患儿[5 I O耳聋可由遗传因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和环境因素(如感染性聋、药物性聋、老年性聋和噪音性聋)引起[6 ],由遗传因素或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所致的耳聋为遗传性耳聋, 主要为单基因病,占耳聋的50%以上[4, 5 ]0听力异常可影响儿童期语言发育和社会认知功能,导致学习困难和永久性残疾[7 ],如能在生后3 个月内明确诊断并在生后6个月内开始干预,患儿在发音、理解力、社会

适应和行为等方面得分将升高20%~40% ,故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对耳聋患儿十分重要[8 I o本文就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对遗传性耳聋诊疗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 L听力筛查方法:2018版(新版)婴幼儿听力损失评估的国际共识认为, 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 , OAE )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首选方/9 ]0 OAE主要检测外耳道至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双耳筛查时长一般不超过5 min ,敏感度[93% ( 87%~96% )]和特异度[94% ( 84%~98% )]者B 很高,最为常用[10 ],但受外耳道内胎脂、中耳羊水、呼吸或环境噪声等影响可出现假阳性,且不能检出蜗后病变[11 L最有效的技术是瞬态诱发OAE和畸变产物OAE ,分别针对中频段(2 000-4 000 Hz )和中低频段( 500~1000 Hz)[12]0 AABR能检出听神经功能障碍、定位病变部位并判断耳聋性质,且不受患 儿意识及镇静剂影响[13 ],敏感度为70% ( 62%~77% ),特异度高达97% ( 92%~99% )[10]r更推荐用于NICU新生儿[8 L但AABR检测 费用高、耗时长,对操作人员专业技术要求更高[11 L 2 .听力筛查模式:听力筛查有一阶段(初筛)和两阶段(初筛与复筛)2 种模式,国际上更推荐两阶段模式。对无耳聋高危因素新生儿建议采用 OAE-OAE模式[14 ];对有耳聋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使用OAE-AABR或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研究进展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研究进展 王继 【摘要】Deafness is the common reason which affects human health and causes human disability. The progress of many deafness have genetic factors. Hereditary hearing loss includes the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and 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at least 50% of congenital deafness is caused by genetic factors, the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accounts for 70% , about 77% of the 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is 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 The 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 is a kind of genetic syndrome which means the hearing obstacles is one of many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whole body. 40% deaf people can get a clear genetic diagnosis by the deafness gene detection.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genetic deafness.%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许多聋病发病过程都有遗传因素作用.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型耳聋和综合征型耳聋.研究表明,至少50%的先天性耳聋由遗传因素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占70%,约77%的非综合征型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综合征型耳聋是指听力障碍只是全身多处临床症状之一的遗传综合征,因此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为我国40%的聋病患者明确遗传学诊断,该文就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的进展予以综述.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3(019)003 【总页数】3页(P442-444)

耳聋基因检测知情同意书-呼和浩特

附件3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知情同意书 姓名:临床诊断: 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听力语言残疾居我国各类残疾之首,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公告,我国听力残疾者接近3000万。造成耳聋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遗传因素约占60%,由遗传因素造成的耳聋中70%为非综合征型耳聋。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是通过微阵列芯片平台对我国最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gB2、4《GJB2.SLC26M4GJ3tDW9-RR5《及mtdnamt-rnr1)的15个位点进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药物敏感性个体、遗传性耳聋个体(包括因早期听力损失不明显而被听力筛查漏诊的遗传性耳聋个体)、以及耳聋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对防残减残、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大意义。 耳聋基因检测主要针对以下人群:1、新生儿;2、怀孕26周之前(备孕、孕早期、孕中期)的所有孕妇;3、各类听力障碍患者;4、有听力障碍家族史者。检查方法为抽取静脉血3ml;或采集末梢循环血制成滤纸干血片。所有样本采集均不需空腹。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检测报告。 局限性 1、本检测适用于干血斑及外周血,不用于其他类型的样本检测。 2、遗传性耳聋涉及基因及突变位点众多,本检测项目并未涵盖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全部基因和突变位点。因此,即使所有检测位点均未检出突变,也不能排除受检者携带有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其他基因突变的可能。 3、鉴于目前医学检测技术水平的限制及个体差异等不同原因,即使在实验人员已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前提下,仍有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4、本检测仅用于筛查耳聋的遗传学病因,而无法改善受检者耳聋的现状。 知情选择: 经医生告知,本人及家属已充分了解该检查的性质、合理的预期目的、必要性、风险性和局限性,对其中的疑问已经得到医生的解答。我并未得到该检测方法百分之百准确率的许诺。 经慎重考虑 (请填写同意或不同意)接受医院对我本人/我的孩子进行耳聋基因检测。 受检者/监护人:(签名)年月日 医(护)人员陈述: 我已经告知受检人/监护人将要进行检测的性质、目的、风险性、必要性、费用,并且解答了关于此次检查的相关问题。 谈话医生:(签名)年月日 受检者基本信息

2023年耳聋基因检测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耳聋基因检测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人类基因研究和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耳聋基因检测成为近年来新兴的基因检测市场。耳聋基因检测是通过对人类耳聋相关基因的检测,预测个体患有遗传性耳聋的风险,为个体提供针对性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介绍耳聋基因检测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耳聋基因检测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 耳聋基因检测市场规模较小,但随着人们对遗传性疾病风险的认识不断提高,耳聋基因检测市场正在逐渐扩大。据市场研究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预测,全球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8亿美元将增长到2025年的3.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6%。 耳聋基因检测公司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耳聋基因检测公司成立,其中主要的国际公司包括Ambry Genetics、Myriad Genetics、Pathway Genomics、Invitae等;国内公司包括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华大基因、启迪方等。 在国内市场中,耳聋基因检测公司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因检测公司,另一类是听力康复机构。其中基因检测公司主要提供对耳聋基因检测的服务,而听力康复机构则提供耳聋人群的听力评估、康复和术后随访服务。 应用场景 1. 新生儿遗传耳聋筛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指南,新生儿应进行遗传性耳聋的筛查。通过耳聋基因检测,能够精准、快速地检测出新生儿是否有遗传性耳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耳聋家庭的次生损失,同时也可以避免因过度听力筛查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 2. 复杂性耳聋诊断 对于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耳聋患者,医生可以通过耳聋基因检测,精准确定疾病病因,制定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遗传咨询 耳聋基因检测可帮助患者和家庭了解遗传性耳聋的传播规律,预测耳聋的风险,并针对性地提供预防和遗传咨询服务。 企业面临的挑战 1.技术局限性 目前耳聋基因检测的技术和方法尚不成熟,有待发展及完善。如何提高检测准确性和效率是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2.法律法规风险 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各国对基因检测的管控也越来越严格。企业需要加强对法规的了解和遵守,以免造成违法行为和扰乱市场秩序。 总结

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研究进展 贺娟;肖伟利;李雪芹;刘勇智;丁海涛 【摘要】耳聋是人类常见的残疾之一,它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遗传性耳聋包括综合征型耳聋和非综合征型耳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约占70%,综合征型耳聋约占30%.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通过对耳聋基因的诊断,明确耳聋的分子病因,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本文就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临床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7(049)010 【总页数】3页(P1175-1177)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基因筛查 【作者】贺娟;肖伟利;李雪芹;刘勇智;丁海涛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9;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7;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9;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7;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43 耳聋是人类常见的残疾之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我国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现有听力残疾者2 780万,我国新生聋儿每年以2万~3万的速度增长,此外我国每年新增5万~6万迟发型聋儿[1]。耳聋的病因复

杂多变,可以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所致,其中60%的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2]。遗传性耳聋可分为两类: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和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遗传性耳聋中大 约70%为NSHL,临床表现以双耳对称性听力下降为主而不伴有其他症状;SHL约占遗传性耳聋的30%,除听力损害外还伴有其他症状,例如头颅、皮肤等的先天畸形[3]。遗传性耳聋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性连锁和线粒体遗传。在NSHL中,75-80%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0%~20%为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5%为性连锁遗传和1%~2%为线粒体母系遗传[4]。近 年来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完善,耳聋基因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至今已有120余个耳聋基因被克隆或鉴定[5]。 虽然导致耳聋的基因多种多样,但是绝大多数遗传性耳聋只与少数几个基因突变有关。ARNSHL主要由GJB2突变所致,在一些人群中大约50%的ARNSHL由 GJB2突变引起[6]。欧美人群中最常见的致聋基因是GJB2,其次是SLC26A4、OTOF、MYO15A、CHD23和TMC1[7]。我国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从2003年起在我国28个省市开展了大规模的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遗传性耳聋常见的致聋基因主要是GJB2、SLC26A4、mtDNA 12S rRNA及GJB3[8~11],其中GJB2和SLC26A4的突变率分别为21%和14.5%,mtDNA 12S rRNA 1555Agt;G和1494Cgt;T的突变率分别为3.8%和0.6%,这为我国开展耳聋基因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1.1 GJB2基因 GBJ2是我国最常见的致聋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3q11~12,主要编码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26(Cx26),而Cx26主要与耳蜗毛细胞K+回流相关,由GBJ2基因突变导致的Cx26异常表达可干扰细胞间隙的连接功能,进而使内耳钾离子不能回流到内淋巴液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12]。GJB2基因突变的主 要类型有35delG、235delC、176dl16和299delAT,其分布和发生频率因地区

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及听力筛查

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及听力筛查 毛中萍;何志洲 【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1(9)4 【摘要】耳聋是人类一种最常见的感觉系统缺陷.在世界范围内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率为0.1~0.3%, 其中约50%系遗传因素所致.遗传性听力损失根据是否伴有耳外组织的异常或病变分为综合症性听力损失(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和非综合症性听力损失(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其中NSHL占遗传性耳聋的70%甚至更多.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的遗传形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约占 20 ~ 3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FNB),约占60~70%,且大多症状严重;X连锁遗传,约占2%;线粒体遗传,小于1%[1]. 【总页数】3页(P458-460) 【作者】毛中萍;何志洲 【作者单位】绍兴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绍兴312000;克莱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系,Omaha,Nebraska USA 6817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43;R394.93 【相关文献】 1.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应用研究 [J], 张淑燕 2.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意义 [J], 齐勍

3.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的分析 [J], 张沁铭; 毛竹; 霍玉廷; 刘云亮; 李燕芳; 黄珊 4.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的效果 [J], 黄佳 5.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J], 梁文英;李永涛;于晓静;王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22,635例赣南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及确诊者结果回溯分析

122,635例赣南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及确诊者结果回溯 分析 邱小兵;黄俊高;陈俊坤;李良玉 【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 【年(卷),期】2022(20)3 【摘要】目的了解赣南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常见的突变类型和携带频率,并对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耳聋筛查及后续诊断随访工作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对2019年4月到2020年9月间赣州市区及下辖县区内分娩的122,635例新生儿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中20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对其中的85,932例新生儿还同时应用耳声发射与听性脑干反应进行了听力筛查。结果122,635例新生儿中检出有耳聋基因突变的新生儿5066例(4.13%,5066/122,635)。GJB2基因突变新生儿2497例(49.29%,2497/5066);GJB3基因突变新生儿304例(6.00%,304/5066);SLC26A4基因突变1862例(36.75%,1862/5066);线粒体 12SrRNA基因突变332例(6.55%,332/5066);多基因突变70例。进行基因检测的新生儿中,共有85,932例进行了听力初筛,其中80184例通过了听力初筛(93.31%,80,184/85,932)。共有44例确诊听障的患儿追溯到同期基因检测结果,其中15例检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检出率34.09%(15/44)。44例确诊患儿中还有20例被发现通过听力初筛或未进行听力筛查,因耳聋基因检测提示高风险进而进入听力诊断并最终获得确诊的患儿共5例。结论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是赣南地区新生儿群体携带的主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其纯合型和复合杂合型突变对提示婴儿期的早发性聋具有重要作用。耳聋基因检测对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具有重要的

基因诊断技术在遗传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基因诊断技术在遗传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基因诊断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 的工具。基于对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的分析和解读,该技术可以帮助医生 进一步了解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制、进行病情预测以及基于个体基因信息进行个性化治疗。 一、基因诊断技术在遗传性疾病的检测中的意义 遗传性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相对较高,往往需要较 长的时间来确诊。基因诊断技术可以精确检测和解析DNA序列,寻找基因突变信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遗传性疾病。尤其对于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基因诊断技术更加重要。 此外,基因诊断技术还可以通过分析遗传性疾病患者基因序列信息,发现隐藏 在患者基因序列背后的遗传病因,从而可以通过预测发病机理和未来病情的可能性,帮助患者及其家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二、基因诊断技术在遗传性疾病检测中的常用方法 1. Sanger测序:主要应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将DNA经过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可以检测从一个基因的某个区域到整个基因的突变情况。 2.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它可以通过大 规模并行测序来进行全基因组检测、外显子检测、同义突变检测等基因突变检测。NGS不仅有诊断和预后的应用,还可以用于获得基因变异信息来设计个性化治疗 方案。 3. PCR技术:是一种通过DNA多轮扩增来检测指定DNA序列的技术。根据 扩增反应产生的目的序列的量,可以确定该序列是否存在或发生突变。 三、基因诊断技术在遗传性疾病预测中的潜力

基因诊断技术除了可用于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可以用于遗传性疾病的预测。 例如,基因诊断技术可以通过一些遗传标记,例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来进行人群统计学分析,从而确定某一种遗传突变与遗传性疾病的风险程度。基因诊断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新生儿遗传疾病的筛查。在一些国家,新生儿常规会进行听力筛查和甲状腺功能筛查,同时也会进行常见遗传疾病筛查,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性心脏病等。 四、基因诊断技术前景展望 基因诊断技术在未来的医学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不仅对遗传性疾病的检测和预测产生积极的影响,还可以帮助开发用于这些疾病治疗的更好更安全的药物。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越来越多的遗传性疾病将被发掘,也会在相应的基因诊断技术的帮助下,得到更及时、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基因诊断技术在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在未来,这一技术也将会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医疗保健中,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最常见的耳聋基因GJB2,12SrRNA,SLC26A4和对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需求

中国人最常见的耳聋基因GJB2,12SrRNA,SLC26A4和对新 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需求 杨君;张镜心;郑晓婉;张志栋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正>目前世界范围内约有2.78亿人患有中度以上听力损失。2006年中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全国残疾人总数高达8000多万,听力语言残疾者达2780万人,其中单纯听力残疾2004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4.16%,多重残疾中有听力残疾者776万,言语残疾者127万。听力言语残疾者中7岁以下的聋儿达80万人并以每年新增3万聋儿的速度在增长,其中一半以上患者的病因与遗传因素有关。而在发达国家,遗传因素导致的听力损失在儿童听力损失患者中高达50%~60%以上。因此近10年来,遗传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成为了耳聋病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总页数】3页(P8-9,39) 【作者】杨君;张镜心;郑晓婉;张志栋 【作者单位】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 【相关文献】

1.部队新生儿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分析 [J], 郝冬梅;邹朋书;曹东华;张宁;于月新 2.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中的应用 [J], 马宁;杨晓;彭薇;李昊;王艳 3.新生儿聋病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J], 张东红;邱海涛;马秀岚;兰兰;丁海娜;韩东一;王秋菊 4.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联合耳声发射用于新生儿耳聋早期筛查的研究 [J], 林利云;陆斌;赵金平;朱云霞 5.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及JB2基因c.109G>A(p.V37I)位点纯合突变与耳聋临床表型的相关性 [J], 巫朝霞;梁丽笙;袁贵龙;覃桂锋;毛中英;吕丽吟;戴其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耳聋遗传学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

耳聋遗传学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耳聋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通过对于人类基因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耳聋的遗传机制,更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研发出更加精准、有效的耳聋治疗方法。本文将对耳聋遗传学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耳聋的遗传机制 耳聋是指神经听觉系统的功能失调,使得人们无法听到声音或只能听到部分声音。耳聋不仅会影响语言发育和社交能力,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和认知障碍。据悉,全球大约有4660万人面临失聪风险。 根据研究,大约有50%的耳聋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因此,研究耳聋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遗传性耳聋包括单基因遗传耳聋和多基因遗传耳聋。单基因遗传耳聋通常是由一对突变基因引起的,例如自配对、隐性和显性遗传。而多基因遗传耳聋则是由多个基因突变引起的,而不是单一基因的问题。 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更加精准地研究耳聋的遗传机制。现在可以通过遗传学筛查、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等方法来诊断遗传性耳聋。此外,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也已经应用到了耳聋研究中。在这方面,CRISPR-Cas9已成为最有前景的工具之一。 目前,已经发现了大约140个遗传耳聋相关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不同的遗传性耳聋表型,如先天性耳聋、劳损性耳聋、眩晕和平衡障碍等。最近的研究表明,转录因子、细胞间蛋白质相互作用和信号转导通路也与遗传耳聋有关。 三、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遗传因素诊断和治疗技术得到了大幅提高。例如,通过遗传学筛查可以检测出导致听力受损的基因突变,并在婴儿出生前进行唾液或羊水取样来诊断遗传耳聋。对于成人,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技术已经可以用来诊断遗传耳聋。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和基因载体则提供了另一种遗传疾病治疗方法。这些技术可以直接编辑患者的DNA,以矫正或恢

广东江门地区13725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广东江门地区13725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唐佳;孙淑湘;孙铁兰;李智明;谭淑明;谭洁亮;罗良平;曾钦龙;李秋丽;冯建江;关翠柳;容丽玉;容林惠;吴玉宇;邓筹芬 【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年(卷),期】2018(010)004 【摘要】目的了解江门地区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类型和携带率,建立有效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体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和开平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13 725例新生儿,利用诱发耳声发射和自动判别听性脑干电位进行听力筛查,利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检测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16个突变位点. 结果 13 725例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99.03%(13 592/13 725),未通过率为0.97%(133/13 725),筛查出耳聋基因阳性511例,阳性率为3.72%,其中GJB2基因突变242例 (1.76%),SLC26A4基因突变210例(1.53%),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29例(0.21%),GJB3基因突变26例(0.19%),发现双基因杂合突变2例,单基因复合杂合突变2例.共检出突变位点14个,检出率最高的为GJB2基因c.235delC突变215例(215/511, 42.07%),其次是SLC26A4基因IVS7-2 A>G 137例 (137/511,26.81%).听力筛查联合耳聋基因筛查检测到阳性新生儿630例(4.59%),听力筛查未通过的133例新生儿中耳聋基因检测异常14例,497例新生儿为耳聋基因异常而听力筛查通过. 结论江门地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GJB2及SLC26A4基因突变率高,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联合耳聋基因筛查有助于新生儿耳聋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总页数】6页(P222-227)

基因筛查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2000字

基因筛查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2000字 基因筛查是一种通过分析个体基因组中的位点和基因,以识别和评估遗传性疾病潜在风险的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筛查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迅速。下面将介绍基因筛查的意义、方法、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基因筛查的意义 遗传性疾病是由遗传信息的异常导致的疾病,如遗传突变、基因组重排等。早期发现和诊断遗传性疾病可以帮助患者接受更早、更准确的治疗,减少病情进展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基因筛查主要有以下意义: 1. 早期干预:通过基因筛查可以在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前,及早发现患有某种遗传疾病的风险,然后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早期干预、调整生活方式,从而减少疾病对患者的伤害。 2. 家族遗传风险评估:某些遗传性疾病具有家族遗传性。基因筛查可以帮助家族成员了解自己是否携带遗传变异,评估自己在生殖决策和生活习惯方面的风险,从而降低遗传性疾病在家族中的传播。 3. 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基因筛查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为其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不同基因型可能对相同药物或治疗方案的反应有差异,因此个性化治疗方案能够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二、基因筛查的方法 基因筛查的方法包括单基因疾病的检测和基因组范围的筛查。 1. 单基因疾病的检测:对知名的遗传性疾病,已经可以针对其致病基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通过多个PCR扩增或者一次扩增所有相关基因的特定区域,再进行测序或芯片检测,以确定基因的突变状态。 2. 基因组范围的筛查:这种筛查采用已经开发的高通量测序或芯片技术,可以全面扫描个体基因组中的变异,以发现潜在的致病基因。目前,已经有多种基因组范围的筛查产品可供选择,如基因芯片、全外显子测序等。 三、基因筛查的应用 基因筛查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遗传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 1. 产前遗传咨询:基因筛查可以通过对孕妇进行DNA检测,评估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或遗传疾病风险,帮助家庭作出生育决策。例如孕妇基因组筛查和囊胚无创评估可以大大提高胚胎选择的准确性。 2. 小儿遗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婴儿时期的遗传疾病通常具有早发性和隐匿性的特点,基因筛查可以在婴儿出生后尽早检测潜在的遗传疾病,从而提供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机会。 3. 癌症风险评估:基因筛查可以帮助评估个体患癌风险,例如BRC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关联,CDH1基因突变与胃癌的关联等。基于个体的癌症风险评估,可以采取相应的

遗传性耳聋常见致病基因及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耳聋常见致病基因及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王艳丽;张颖 【摘要】耳聋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疾病,绝大部分耳聋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目前人类研究发现的致聋基因已有百余种,在中国最常见的致聋基因为GJB2、SLC26A4和12SrRNA。现今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用于耳聋基因的检测方法众多,包括酶切法、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和基因芯片,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并应用于筛查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遗传性耳聋的准确快速诊断有利于指导对患者进一步治疗,从而改善其生存质量。综述耳聋的常见致病基因及其筛查方法。 【期刊名称】《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年(卷),期】2013(32)4 【总页数】4页(P309-312) 【关键词】聋;遗传筛查;基因;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作者】王艳丽;张颖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遗传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43 耳聋是常见的致残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听力障碍人群占残疾人总数的1/3,并以每年3万聋儿的速度在增长。在耳聋人群中40%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

60%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70%的遗传性耳聋患者除耳聋外不伴有其他症状,这 类耳聋为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另外30% 为伴其他症状的综合征型耳聋。在遗传性耳聋中,有75%~80%为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18%~2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余为X连锁遗传、线粒体DNA的母 系遗传或染色体疾病[1-2]。耳聋的遗传学检测可以帮助半数以上的患者明确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综述耳聋的致病基因及其筛查方法。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人类研究发现的致耳聋基因已有100余种。国内大规模耳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部分NSHL是 由为数不多的几个基因突变引起的,如GJB2,SLC26A4,12SrRNA,为中国遗 传性耳聋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对以上基因的检测可以为中国约40%聋人进行基因 诊断[3]。 1.1 GJB2 GJB2基因编码连接蛋白Cx26(Connexin26)在人耳蜗的血管纹、基底膜和螺旋器均呈较高水平的表达,GJB2基因突变后,受Cx26蛋白调控的内淋 巴液钾离子(K+)循环紊乱,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纪育斌等[4]对中国近10年GJB2基因突变进行荟萃分析显示,GJB2总体致病突变频率为12.88%,总体致病突变携带频率为19.41%。GJB2基因致病性错义突变大部分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一小部分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外还有一些未明确的致病性突变。GJB2是世界范围内导致遗传性耳聋最常见的致病基因[5],有4种常见的突变形式(235delC,299delAT,176del16和35delG),约占总突变种类的88%[6]。 其突变谱在不同地区及人种中表现不同,白种人以35delG多见,犹太人则以 167delT为主。在东亚、东南亚地区,235delC提示NSHL的高风险,但在大洋 洲及欧洲地区却无此相关性[7]。在中国GJB2基因235delC的突变致聋的频率也高于其他亚洲国家。在0~10岁的聋儿中,GJB2的检出率最高,其中70%在1 岁前发现耳聋,相当一部分是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患儿[8]。郝津生等[9]对首

长沙健路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性能验证报告(全血修改)

长沙健路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性能验证报告

目录 一、验证目的 二、验证内容和方法 1.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设备 4.实验要求 5.操作程序 三、验证结果 1.阳性符合率 2.阴性符合率 3.空白验证 4.检测重复性 5.检测灵敏度 四、结果说明 五、验证结论

一、验证目的 本实验室计划使用北京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国食药监械(准)字 2013 第 3401518 号]开展相关检测项目,根据《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为保证实验室按照厂家所提供的试剂盒或检测系统说明书使用时,能复现生产厂家所宣称的检测性能,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计划,对生产厂家提供的试剂盒和检测系统进行了性能验证,报告如下。 二、验证内容与方法 1.对象 1.1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 1.2基因组 DNA 提取试剂盒为北京康为世纪有限公司血液基因组非柱式提取试剂盒(CW0544) 1.3样本:人全血,适用抗凝剂为 EDTA 或枸橼酸钠等,不得以肝素抗凝。不分病种、检测目的、性别、年龄。 1.4质控品:该试剂盒中均包含正常野生型质控品,同时实验室提供4个已知突变的阳性质控品,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2.内容与方法 根据产品说明书标示的性能指标,验证以下内容: 1.1阳性符合率:已经测序确定为特定突变的核酸4(4例,每种类型突变一例)例,由本实验室使用待评价试剂盒进行测试,结果应与已知结果一致,阳性符合率应达到100%。 1.2阴性符合率:已经测序确定为野生型的核酸2(2例,正常人)例,由本实验室使用待评价试剂盒进行测试,结果应与已知结果一致,阳性符合率应达到100%。

耳聋易感基因与新生儿听力损害的研究进展

耳聋易感基因与新生儿听力损害的研究进展作者:孙华贞王莉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第34期 [摘要] 耳聋是人类常见的感觉缺失,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与耳聋相关的遗传性基因逐渐被确立。目前已研究的相关基因,如:线粒体12SrRNAm.A1555G、GJB2基因c.235delC和SLC26A4基因c.919-2A>G等。此外,有300多种形式的听力损失综合征已经被证实,且每个综合征都是由几个基因诱发的。为了早期发现新生儿语前听力损失或迟发性听力损失,耳聋基因诊断逐渐成为新生儿听力障碍重要的病因学诊断方法,并使先天性耳聋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得以普及。本文就易感基因与临床新生儿听力损害之间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 新生儿听力损害;听力筛查;耳聋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2(a)-0165-04 耳聋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引起的常见疾病。新生儿严重听力损害的发生率约为1‰,其中约60%的耳聋患者是遗传性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新生儿的听力筛选测试和对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和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的方案。一般在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后3 d内进行新生儿脐带血和足跟血采集来筛查耳聋易感和常见基因。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筛查的提出是基于十余年来新生儿听力筛查实施模式的经验积累,遗传性耳聋基因学研究的快速进展,大规模基于不同种族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以及聋病基因诊断的开展和技术的日臻完善。因此,重视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做到聋而不哑,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新生儿听力损伤及耳聋易感基因概述 1.1 新生儿听力损害及听力筛查的背景 耳聋在新生儿可筛查的几种疾病中发病率最高,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达2%~4%[1]。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能够对大多数听力障碍的患儿进行早期诊断,有效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尽可能降低听力损害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对患儿、家庭和社会皆有益。目前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技术(AABR)两步筛查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筛查方式。 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发现有些新生儿出生时可通过常规听力筛查,随着年龄增大,听力逐渐损失。研究发现这部分新生儿大多存在遗传相关因素,即耳聋易感基因的存在导致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发生。 1.2 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的背景及意义

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清华大学成果与知识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 二、提名单位意见: 此项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是国际首个获得临床行政批准的耳聋分 子诊断产品,具有准确、灵敏、高效、稳定等特点,解决了痕量样品基因检测的难题,且研制出全套适合大规模筛查的配套仪器及整体解决方案。项目已获授权专利40项(含中国发明专利16项,国外专利20项),其中2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得软件著作权证1项,医疗器械注册证书4个。项目成果于2017年获得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5年获得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年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2009年至今的应用实践中,该项目在婚育指导、产前筛查、新生儿和高危人群筛查耳聋病因诊断等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推广到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30余个省市及越南,并在20个省市纳入政府民心工程。截至今年6月底,已成功检测294余万人份。使我国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遗传病分子筛查的国家。通过提前干预,降低了耳聋出生缺陷,为提高我国人口质量起到了突出的支撑作用,经卫生经济学分析,耳聋基因筛查的效益成本比为7.27:1。项目成果近三年累计销售额突破2.4亿元人民币。 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三、项目简介: 我国听力残疾者高达2054万,占残疾人总数24%,居第二位,且每年新增3 万聋儿。在治疗方面,除昂贵的人工耳蜗植入外,重度耳聋尚无法治疗。因此,早期诊聋防聋至关重要。研究表明,60%重度耳聋源于遗传,且具有高度种族及等位基因遗传异质性。然而对于多基因、多位点、多样本分析,传统技术要么操作繁琐、通量低;要么平台昂贵且耗费人力物力,如测序法。迫切需要在阐明中国耳聋群体遗传致聋因素基础上,研发高精度、高灵敏度、高通量、低成本的新型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及配套设备,以实现规模化预防耳聋。 项目组在国家863等重大项目支持下,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技术发明点一:在临床收集了7630例耳聋临床病例和2898例正常个体样本,进行遗传性耳聋高危人群的分子病因学研究,确定GJB2、SLC26A4、12SrRNA、GJB3为中国人群主要的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及其上9个突变为中国耳聋人群高发突变。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马聪;孙艳美;张萍萍;张攀;苗绘;李亚丽 【摘要】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新的耳聋基因、新突变位点及新致病机制不断被发现,SLC26A4基因c.918+2T>C及c.821C>G突变位点与Pendred综合征相关,TP53 p.R175H突变在甲状腺肿瘤中被发现.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新错义突变c.624C>G可致聋,HSD17B4基因突变位点c.298G>T与c.244G>T为Perrault 综合征新致病突变.导致WS的PAX3及EYA4基因的新致病突变位点不断被发现,且SOX10突变c.422T>C与慢性便秘相关.CEP78基因为Usher综合征新的致病基因,对该疾病治疗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GJB2基因c.130T>G和c.178T>G突变通过对蛋白质构象产生影响而致耳聋.对OTOF基因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时发现新位点c.1392+1G>A.SLC26A4基因四个新突变位点(c.1673A>G,c.1708-1G>A,c.1952C>T,c.2090-1G>A)可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8(058)045 【总页数】5页(P103-107)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综合征型耳聋;非综合征型耳聋;致病基因 【作者】马聪;孙艳美;张萍萍;张攀;苗绘;李亚丽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43 听力损失是常见的感觉神经性障碍。全球约有3.6亿人患中至重度耳聋,1 000名新生儿中,有1.33名耳聋患者[1],至少50%患者的病因与遗传因素相关。遗传 性耳聋根据是否有除听力损失以外的症状分为综合征型耳聋(SHI)和非综合征型耳 聋(NSHI)。NSHI约占70%。SHI常伴头部畸形、皮肤异常、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症状。迄今为止,耳聋大约与90余个基因的1 000多个突变位点有关。近年随着产前基因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耳聋基因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就近年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SHI相关基因 SHI表型和遗传学背景复杂多样。世界上已报道的耳聋相关综合征有400余个, 较常见的有Pendred综合征、Waardenburg综合征、Treacher-Collins综合征、Usher综合征、Alport综合征及线粒体基因突变综合征。 1.1 Pendred综合征相关基因 Pendred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十万人中 发病7.5~10人,占先天性耳聋患者的10%[2],由SLC26A4基因突变产生,编码pendrin蛋白,除在甲状腺、内耳表达外,肾脏、前列腺、子宫内膜、乳腺也有表达。表型包括伴前庭导水管扩张(EVA)的神经性耳聋、甲状腺肿大、碘有机化功能障碍。Goncalves等[3]对葡萄牙Pendred综合征女性患者的筛查中发现, SLC26A4基因的新突变位点为c.918+2T>C及c.821C>G。Mironovich等[4]首次在Pendred综合征患者和非综合征型EVA伴或不伴Mondini发育不良患者中 发现突变c.222G>T,孤立的Mondini发育不良患者未检测到该突变。不同原因 致聋者人工耳蜗植入后效果不同,Pendred综合征患儿术后效果好于不明原因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