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稳态和免疫重要的结论性语句-word文档

高中生物稳态和免疫重要的结论性语句-word文档

高中生物稳态和免疫重要的结论性语句

高中生物稳态和免疫重要的结论性语句

1、内环境是指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细胞外液。

2、细胞内液与外液成分之间的关系为:

3.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使内环境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3.9—6.1mmol/L。参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当血糖浓度高于10.0 mmol/L时,就会形成糖尿。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5.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组成。人体的免疫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淋巴细胞。

6.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T淋巴细胞受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直接裂解靶细胞发挥细胞免疫作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既独自发挥

作用,又相互配合。

7.HIV为一种逆转录病毒,它感染人体的途径多样,如经性接触、血液和血制品、母婴感染等,在我国,共用注射器具注射毒品是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径。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2020年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专题十一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免疫调节

专题十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及免疫调节 知识点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后者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 (2)体液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①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 (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4.内环境的稳态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 ①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②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而免疫调节是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的。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的血糖浓度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与选修全一册课本重要知识点句子总结文库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与选修全一册课本重要知识点句子总结文库.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必修教材结论性语句总结(部分) 绪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崾且磺猩锏囊糯镏剩杂谏锾宓囊糯湟旌偷鞍字实纳锖铣捎屑匾饔谩?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

新课标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必修一

新课标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必修一) 1.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在于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蓝藻(如颤藻、念珠藻、发菜)是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蓝藻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3.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C是最基本元素,主要元素:C、H、O、N、P、S,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Zn、Fe、B、(阿)Cu、Mo、Mn。 4.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O,除此之外,蛋白质中还含有N等元素,核酸中还含N、P。 5.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不同氨基酸理化性质差异的原因在于R基不同。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6.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在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8.DNA和RNA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表现为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而RNA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 9.DNA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10.熟记实验中的颜色反应: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DNA+甲基绿染液→绿色; RNA+吡罗红(派洛宁)染液→红色;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 脂肪(油脂)+苏丹Ⅲ(Ⅳ)染液→橘黄色(红色);线粒体+健那绿染液→蓝绿色。 CO2+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酒精+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灰绿色(可检验酒后驾驶) 1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乳糖和糖原(元)只分布于动物细胞;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只分布于植物细胞。 12..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13.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的含氢量高于糖类,因此氧化分解时,耗O2多,释放能量也多。 14.生物大分子都由单体连接而成。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15.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会影响新陈代谢,自由水比例上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反之则慢。 16.细胞内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水)、线粒体(呼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稳态、环境与调节是现代生命科学核心理论之一。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起看看吧!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其中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P2) 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P5) 3.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P5) 4.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P5) 5.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P5) 6.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其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P5) 7.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P5) 8.下列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 ①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丙酮酸分解、蛋白质合成(细胞内) ②H2O2分解(细胞内) ③食物中淀粉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消化道) ④抗原与抗体结合(内环境) ⑤乳酸与NaHCO3反应(内环境)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1.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P10)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P10)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P11) 5.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P11) 第2章神经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 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抗原和抗体 (1)抗原 ①概念: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细胞等。 ②特点 a.具有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等。但自身的一些细胞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损伤、衰老的细胞等)。 b.具有大分子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如蛋白质。 c.具有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使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 ①概念: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②化学本质:只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参与合成与分泌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

等。 ③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种类: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 与抗体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 细胞核、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 二、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细胞类型来源功能特异性识别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非特异性识别 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成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特异性识别 识别、呈递抗原,分成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特异性识别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 育 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不识别效应B细胞 (浆细胞)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特异性识别 记忆细胞T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特异性识别 1、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2、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而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刺激。 4、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高中生物必修三结论性语句

高中生物必修三结论性语句 1.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组成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大分子蛋白质含量少。 2细胞外液中不含有:血红蛋白、消化酶、呼吸酶、载体。 3.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Na+、Cl- 4.缓冲物质: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其理 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7.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是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8.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内环境稳态维持机体进行正 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9.内环境稳态被破坏会造成细胞代谢紊乱。 10.静息电位:内正外负,由K+外流造成;动作电位:内负外正,由Na+内流造成。 11局部电流方向: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与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 1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是:双向性。形式:电信号。 13.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充满组织液。 14.突触小泡与突秋冬季前膜融合释放出神经递质 到突触间隙(胞吐过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后一个神经元产生电位变化(由内正外负→内负外正),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兴奋或抑制)。 1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单向性(原因: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而作用于突触后膜)。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6.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控制作用。 17.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8.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是升高血糖的激素,分别由胰岛A细胞、肾上腺分泌。 19.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反之亦然,这是负反馈调节。20.寒冷时是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表现: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分泌;体液调节表现: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加快有机物氧化分解。另一方面是调节产热与散热,增加产热有: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减少散热有: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 炎热时只有神经调节,只能减少散热: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21.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得尿激素释放增多,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大脑 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抗 得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 少,尿量增多。 22.下丘脑的功能总结,丛书P23。 23.第三道防线主要依赖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体 液免疫:B淋巴细胞;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 24.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体液免疫:T细胞、B 细胞、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T细胞、效应T细 胞、记忆T细胞。 25.浆细胞产生的三种途径:一是抗原经T细胞呈递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二是抗原直接刺激B细 胞增殖分化形成;三是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刺激记忆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26.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与核糖 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分泌过程是胞 吐作用。 27.有外毒素、抗毒素、凝集素等条件时,发生体液 免疫;有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条件时,发生细胞免 疫。当病毒侵入机体时,往往会通过体液免疫防止病 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扩散;通过细胞免疫消灭细胞内的 病毒。 28.疫苗的实质是灭毒或减毒的肮原,注射疫苗会使 机体产生免疫力,即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器官移植 时发生细胞免疫。 29.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 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因而二次免疫中抗体的产生又快 又多,患病程度也比初次感染时弱。 30.达尔文: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作用 部位是尖端的下部。感光部位是尖端。生长素的本质 是吲哚(书写)乙酸。 31.生长素产生于细嫩部位,如芽、幼叶、根尖、发 育的种子。分布于植物各组织,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 的部位。 3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一是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 端到形态学下端);二是非极性运输;三是横向运输 (影响因素:1是单侧光<由向光侧至背光侧>;2是 重力<由远地侧至近地侧>;3是圆周运动<由内侧至 外侧>) 33.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在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侧生 长素多于向光侧,因而背侧生长的快。 茎背地性生长的原因: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生长素 多于远地侧,因而近地侧生长的快。 根向地性生长的原因: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生长素 多于远地侧,根对生长素敏感,根近地侧的生长受抑 制。 顶端优势的原理:s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 侧芽部位积累,芽对生长素敏感,因而侧芽的生长受 抑制。 34.生长素对同种器官的作用:低于最适浓度时,随 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增强;高于最适浓度时, 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出一定范围, 随生长素浓度增大,反而抑制生长。体现出生长素生 理功能的双重性(典例:顶端优势、根向地性生长)。 对于不同器官:同一浓度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 同,敏感性:根>芽>茎 35.无子果实:花蕾期,在雌蕊柱头涂抺适宜浓度的 生长素类似物,然后套袋。适用于收获果实的作物, 不适用收获种子的作物。 36.使用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五点 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所有样方计数,求平均值。 37.种群的“J”型增长的条件:资源与空间充足,气 候适宜,没有天敌;特点:种群增长率不变。种群“S” 型增长的条件:资源与空间有限,气候是变化的,有 天敌。特点: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在达到环境 所容纳的最大值时增长率为零。此时种内斗争最激 烈。 外来入侵物种在一定时间内先呈“J”型增长后呈“S” 型增长。 38.捕鱼的最佳时机:种群数量大于K/2时,捕捞的 剩余量为K/2(这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 长快)。消灭害虫的最佳时机:种群数量为K/2之前 (基数小,种群增长率小)。增大环境容纳量的措施: 提供较充足的食物,改善生存空间。减小K值的措 施:限制生物的食物与生存空间。 39.种群的数量变化类型有:增长、下降、稳定与波 动。影响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与人类 活动的影响。 40.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 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分解者是连 接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两个重要成分,对应生理过 程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41.复杂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 条件。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环的渠道。 42.能量流动源头:太阳能;起点:生产者固定太 阳能开始;流经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 太阳能。 43.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向:一是自身呼吸消耗;二 是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三是分解者分解。 4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一是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 计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即提高能量 利用率);二是帮助人们合理地高速生态系统中的能 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 部分。 46.碳循环:碳在大气中的存在形式:CO2;在生物群 落中的存在形式:CO2;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 形式CO2;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形式CO2;在 生物群落中传递的形式:CO2。由无机环境进入生 物群落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由生 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呼吸作用、分解者 的分解作用与化石燃料的燃烧。 47.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一是具有全球性;二 是反复利用,往复循环。 48.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见丛书P88) 4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 程传递)、化学信息(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分泌的化 学物质)、 行为信息。作用:一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 息的传递;二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三是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 的稳定)。应用:一是提高农产品与畜产品产量,二 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50.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抵抗力稳定性的实质是:受到干扰,维持稳定; 恢复力稳定性的实质是:遭到破坏,恢复稳定。其二 者大小往往呈负相关关系。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 统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 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 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51.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 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与现代 生物技术保护。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章末总结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4章免疫调节 章末总结 知识网络构建 必备知识回顾 见学用66页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①发生地,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扁桃体、淋巴结、脾:内含多种免疫细胞。 (2)免疫细胞:各种白细胞,如②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3)免疫活性物质:指由③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指机体排除④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 (2)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3)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⑥突变的细胞,防止⑦肿瘤发生的功能。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Ⅰ.B细胞的活化需要⑧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⑨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⑩分裂、分化过程。 Ⅱ.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导致机体患病之前就将它们消灭。初次免疫浆细胞只来自B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浆细胞除来自B细胞的分化外,⑪记忆细胞也能增殖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 (2)细胞免疫:当某些病原体(如⑫病毒、胞内寄生菌等)进入细胞内部后,就需要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结果: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⑬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暴露出病原体,继而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项 目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游离于体液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 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 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 官等 免疫细主要是B细胞主要是T细胞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免疫调节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分子和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本文将从免疫调节的概念、类型、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免疫调节的概念 免疫调节是指机体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和分子调节机制,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它包括免疫应答的激活和抑制两个方面,以保持机体免疫的正常功能。 二、免疫调节的类型 1. 自身免疫调节:机体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机制,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这一机制涉及到T和B细胞的负向选择、免疫耐受细胞的生成等。 2. 免疫应答调节:机体在应对病原体感染时,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这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性细胞因子和免疫检查点等。 三、免疫调节的机制 1. 细胞因子调节: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信号分子,能够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功能和相互作用。例如,IL-10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2. 免疫检查点调节:免疫检查点分子主要参与T细胞的激活和抑制

过程。PD-1和CTLA-4是两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它们通过与配体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以避免过度免疫应答。 3. 调节性T细胞调节: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CD4+T细胞亚群。它们通过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四、免疫调节与相关疾病 1. 免疫缺陷病:免疫调节的失调会导致免疫缺陷病的发生。例如,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会破坏T细胞的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2.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由于自身免疫调节失衡而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就是免疫调节紊乱的结果。 3. 免疫逃逸:某些病原体能够通过干扰免疫调节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例如,艾滋病病毒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 免疫调节是机体对抗病原体的重要机制之一。它通过细胞因子调节、免疫检查点调节和调节性T细胞调节等多种机制,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免疫调节的失衡会导致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免疫逃逸等相关疾病的发生。深入了解免疫调节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4、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2、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3、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免疫调节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章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1)扁桃体:内含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胸腺:随年龄增长,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以后逐渐退化。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3)淋巴结: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4)脾: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5)骨髓: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1)淋巴细胞:

(2)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 (3)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3、抗原:能够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 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其他细胞,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4、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反应的物质。 (1)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其本质为蛋白质。 (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黏膜分泌的物质。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 前两道防线都是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的。 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做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起作用。 (2)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 (3)免疫监视:识别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二、特异性免疫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备考训练:专题10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1.争辩发觉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 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力气。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2.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的变化是() A.效应T细胞增殖分化B.B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变长 C.产生的记忆细胞记住抗原的特征D.呼吸道中的某些细胞分泌组织胺 3.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毁灭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5.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可能存在于②中 C.②中蛋白质特殊削减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D.抗体与抗原结合可能发生在③中 6.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定的抗体 B.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没有特异性识别力气 C.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能分泌淋巴因子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 D.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而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 7.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顺当进行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饥饿状态下,人体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加 B.初次接触花粉时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C.中暑是神经调整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整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没有直接关系 8.下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最新高考生物备考手册:重要知识点梳理(85)-word文档

高考生物备考手册:重要知识点梳理(85) 高中生物结论性语句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

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5.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18.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21.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2.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3.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2022版《红对勾讲与练》高考生物人教版二轮复习练习:11人体的稳态与免疫 Word版含答案

1.(2021·课标卷Ⅰ)某同学给健康试验兔静脉滴注0.9 %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消灭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输入动物静脉中的NaCl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A 正确;由于处于稳态的动物体内Na+的分布是细胞内液中含量少,细胞外液(组织液)中含量多,故Na+只有少部分进入细胞内液,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液中,C、D错误;细胞外液的增加量大于细胞内液的增加量,B错误。 答案:A 2.(2021·海南单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 B.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 C.小肠上皮细胞吸取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削减 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解析: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分泌促胰液素,A项正确;小肠上皮细胞可分泌消化液,也可从消化道中吸取养分物质,另外小肠上皮细胞还可与组织液进行养分物质的交换,B项正确;当小肠上皮细胞吸取溶质发生障碍时,细胞内渗透压降低,可导致小肠吸水削减,C项正确;蛋白质的分泌属于胞吐,不属于被动运输,D项错误。 答案:D 3.(2021·江苏单科)通常状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Na+浓度B.渗透压 C.K+浓度D.O2浓度 解析: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相比,其K+浓度高,Na+浓度低,O2由于代谢利用浓度也较低,A、C、D错误;在正常状况下,细胞内外渗透压保持平衡,B正确。 答案:B 4.(2021·天津理综)小鼠胚胎干细胞可诱导成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将胰岛样细胞移植给患糖尿病小鼠,可使患病小鼠血糖恢复正常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小鼠胚胎干细胞可来自对囊胚内细胞团的分别培育 B.移植前,患病小鼠体内靶细胞缺失胰岛素受体 C.移植后,小鼠体内靶细胞加强了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D.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整的相关学问。胚胎干细胞来自早期胚胎(囊胚的内细胞团)或原始性腺,A正确;将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移植给患糖尿病小鼠,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说明患病小鼠体内缺少胰岛素而不是体内靶细胞缺失胰岛素受体,B错误;移植后,小鼠体内的胰岛素促进了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C正确;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均存在反馈调整,D正确。 答案:B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 性 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些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 ①血友病②色盲③糖尿病④尿毒症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①血友病由X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引起,属于遗传病;②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遗传病;③糖尿病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是内环境稳态破坏引起的疾病;④尿毒症是由于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导致内环境尿素等废物含量过高,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破坏引起的疾病。 2.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D [解析]要全面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涵义。正常机体的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个范围内波动,这离不开机体调节及器官、系统的协调。稳态概念包括3个方面:机体调节作用;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内环境相对稳定。A选项中仅涉及pH相对稳定的原因,B选项恒定不变是错误的,C选项调节机制及协调活动的基础均是不全面的。 3.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主要是因为在淡水中() A.氧气浓度较低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答案] B [解析]海水的无机盐浓度高于淡水,海产鱼类长期适应海水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

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稳态与调节复习必背)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 体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主要由 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组成。 2.各种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 大多数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或血浆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和组织液 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联系: 2.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 组织细胞 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 组织液中的物质 返回血液循环系统 组织液中的物 质进入淋巴细胞 血浆中的物 质进入组织液

3.内环境的成分 (1)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蛋白质(7%~9% )、无机盐(约1% )血液运输的其他营养物质(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2)淋巴与组织液的化学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血浆蛋白) ,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特别提醒: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归纳 ①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胞内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膜蛋白; ②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中的特有成分等; ③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 4.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 (1)溶液渗透压 ①概念: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 水 的吸引力。 ②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 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 越高 ,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 ,溶液渗透压 越高 ;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 越低 ,对 水的吸引力 越小 ,溶液渗透压 越低 。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 、 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 ④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有明显优势的是 Na + 和 Cl -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 + 和 Cl - 。0.9%的生理盐水是血浆的 等渗 溶液。 ⑤组织水肿原因分析 组织液浓度 升高 或血浆、细胞内液浓 度 降低 ,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 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积累 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具体原因分析: (2)酸碱度 ①正常人的血浆近 中性 ,pH 为 7.35~7.45 。 ②血浆pH 之所以能保持 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 HCO 3- 、HPO 42- 等离子有关。 ③调节血浆pH 的物质: 缓冲 物质,如H 2CO 3/NaHCO 3(主要)、NaH 2PO 4/Na 2HPO 4等。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为 37℃ 左右。 幼年 ≥成年 ≥老年 女性≥男性 同一个人1日内不超过 1 ℃ 代谢越旺盛,释放的能量越多,温度也相对越高。 5. 内环境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体内细胞可以直接与 内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 外界环境 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 器官 、 系统 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内环境与体内各器官、系统的联系 减少 下降 增多 升高 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