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伴性遗传》教学设计-“衡水杯”一等奖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伴性遗传》教学设计-“衡水杯”一等奖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伴性遗传》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四个教学知识点,是对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扩展和深化,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2、通过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的特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和尊重科学的精神;

2、认识遗传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增强优生意识。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及孟德尔的两大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和总结、推理能力,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伴性遗传实例还是了解的很少,常会将它与常染色体上的遗传混淆不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一个色盲家系图,并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

1、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

2、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

引导学生写出不同基因型个体随

机婚配方式,并分析色盲基因的遗

传特点:

总结: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1)隔代遗传

(2)交叉遗传

(3)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板书设计]

1、概念: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类型伴X隐性遗传隔代遗传

(红绿色盲症)交叉遗传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具有世代连续性

伴X显性遗传男患其母、女必患

(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3、应用:推断后代患病概率,指导优生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有效地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突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红绿色盲小调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阅读“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体会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再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小组互相讨论得出红绿色盲基因的位置和显隐类型。接着引导学生共同写出相应的基因型,以其中四种婚配组合为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出红绿色盲(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接着再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分析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并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遗传方式,总结伴性遗传的含义。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探讨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并让学生学以致用。

总体上来讲,本节中在构建课程目标的时候,考虑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并把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并使用了一系列不同的问题情境或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课堂上基本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反应较好,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分析不同遗传病的特点时,可进一步逐渐培养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等。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2章 第3节 伴性遗传 (含解析)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三节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 科目生物课题伴性遗传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生命观念——了解伴性遗传现象的类型与特点;理解伴性遗传与遗传规律的关系。 二.理性思维——能够运用演绎推理等科学思维,对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分析。 三.科学探究——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等遗传规律,以此培养学生处理信息、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四.社会责任——关注伴性遗传理论和相关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的影响作出科学的判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伴性遗传的特点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教学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课前 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基因型和表型可以有5种情况。 根据基因型和表型,进一步分析男性和女 性婚配的遗传图解。 如果色觉正常的女性纯合子和男性红绿色 盲患者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的色 觉都正常;女儿虽表现正常,但由于从父亲 那里得到了一个红绿色盲基因,因此都是 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观察不同婚配方式的 遗传图解,分析色盲基 因的来源,知道每种婚 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 例。 学习书写有 关遗传图解, 要求书写规 范。

如果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和色觉正常的男性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有1/2正常,1/2为红绿色盲;女儿都不是色盲,但有1/2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在这种情况下,儿子的色盲基因是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 下面请同学们分析: ①如果一位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和一位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结婚,所生子女的基因型和表型会怎样呢? ②如果一位女性红绿色盲患者和一位色觉正常的男性结婚,情况又会如何? 通过对以上图解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伴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特点: (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2)表现为代代相传,具有连续现象(3)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4)女性正常,其父亲、儿子全部正常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学生自己归纳红绿色 盲遗传病特点。分析实例,应 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学 生对遗传特 点的归纳不 一定很完整, 需教师引导, 学生互相启 发、补充。

教案 2.3 伴性遗传【新教材】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一生物必修二

2.3伴性遗传 教案 教学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熟悉人类红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例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规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故事导入 2、红绿色盲症的自我检测 (特点一: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3、情景导入:红绿色盲对生活有没有影响? 课件展示网上发的一个帖。 讨论:红绿色盲患者为什么不能考驾照,不能参军?法律有没有规定他们不能生孩子? 设疑:为了后代的健康,红绿色盲患者如何进行优生优育呢? 为什么这两种遗传病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呢? 导入新课:伴性遗传。新课讲授: 一、人类红绿色盲 通过展示道尔顿的照片,并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以及展示交通红绿灯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人类X、Y染色体的扫描电镜图片讲解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人类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女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同型的,用XX表示;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用XY 表示。人类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无论大小还是携带的基因种类和数量都有差别。许多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而引出伴性遗传病的主要类型: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2.伴X染色体隐形遗传3.伴Y染色体遗传病。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幻灯片展示教材P35思考讨论中的图,边展示边讲述)

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1. 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 2. 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 还是隐性基因? 讲解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写法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不仅要写出基因,还要表明位于的染色体。色盲基因就需要写成X b。引导学生总结下表: 通过以上讲解,明确红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 接下来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幻灯片展示婚配方式,引导学生填写课本两个遗传图解。 (1)色觉正常的女性纯合子和一个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结婚 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的色觉都正常,女儿都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结论:父亲的红绿色盲基因传女不传男 (2)红绿色盲基因的女性携带者和一个正常的男性结婚 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1/2正常,1/2红绿色盲,女儿则都不是红绿色盲,但是有1/2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结论:儿子的红绿色盲基因一定是从母亲那获得 (3)女性红绿色盲患者和正常男性结婚 后代中儿子全部是色盲,女儿是携带者 (4)女性红绿色盲携带者和男性患者结婚 后代中:儿子:1/2正常1/2 红绿色盲女儿:1/2是色盲,有1/2携带者 结论:儿子的红绿色盲基因一定是从母亲那获得,女儿的红绿色盲基因父母双方各提供1/2。通过以上婚配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男性的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他的女儿,可见,红绿色盲基因不是从男性传递到男性,这种传递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交叉遗传,因此,在有伴性遗传病的家系中,常常可以看到男性患者的母亲表现正常,但是他的外祖父却是此病的患者。所以为什么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男性只要他的X染色体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男患多于女患。 二、抗维生素D佝偻症 教师讲解我们已知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有隐性基因,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教案《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 (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F2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1: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理解内环境的核心概念,建立人体内外对立统一的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3.社会责任——通过分析人体内环境物质组成,关注人体健康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分别说出细胞的名称。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2.若将图1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的细胞环境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 ①通过提问:血液是体液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血浆≠血液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主要作用:运输血细胞,运输养料、氧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②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也称为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③淋巴液—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 淋巴液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液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思考下面问题? 探究一: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和细胞之间不是紧密相连的,其间充斥着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和细胞之间直接进行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 探究二: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依据图示绘制出能反映三者联系的模式图。 探究三: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其他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人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人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人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①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②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主要成分 (1)血浆

高中生物_伴性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会认识染色体结构,就能看懂染色体分组图,并分析出男女之间性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进而理解人的XY型性别决定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识图、师生共同书写性别决定图解,就能掌握性别决定这部分重点知识。 学生有了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基础,知道了红绿色盲症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隐性)控制,就能正确书写基因型和表现型;通过对性别决定图解的书写和分析,就能看懂红绿色盲症的婚配图解,并通过书写6种婚配图解和分析其特点,就能总结出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所以,教学中通过学生介绍,启疑看书,规范书写,分析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循序渐进的进行重点落实。 学生能理解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就能分析其他伴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同样的方法分析伴X显性遗传病和伴Y遗传病。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本身就是学生的难点,具体应用于解决伴性遗传问题时,对学生来说就更加困难了,如果再融入遗传系谱图综合分析,就成了高中生物学中最难的内容之一了。

所以,教学中应遵循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先解决分离定律的应用,再突破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最后才是遗传系谱图的综合应用;还要通过精选例题、讲清思路、重在过手和检测反馈来进行难点突破。(第二课时完成) 《伴性遗传》效果分析 情景剧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本节课各环节设置方面,重难点突出,在引导上设置的问题由简到男,问题层次递进。本节内容要把性别决定、伴X隐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伴Y遗传四个问题解决。课容量有点大,但是通过合理安排,重难点和简单知识点的合理时间非配,本节课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其中性别决定通过识图、引导等,师生共同学习了解性别决定的过程,并掌握性别决定的两种方式,这部分点到为止。伴X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本节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这个部分。我设置了两个小组探究活动,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和设置的层次递进的问题逐步总结出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总结完特点后又设置了两个案例分析,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学生掌握的比较扎实。伴X显性遗传、伴Y遗传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师生共同总结特点,也比较简单易懂。 《伴性遗传》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是遗传规律的深入和应用。教材中以两个遗传学的经典实例--人类的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例,讲述了伴性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知识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重点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所以在正文中讲述了三种主要伴性遗传方式。同时本节知识与人类的遗传和优生等健康知识密切相关。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教学知识点。课堂教学思路如下: 1、通过情景剧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把本节要解决的问题与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新课。 2、通过分析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家族系谱图,推导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并总结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3、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对有关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有应用有进一步认识和了解。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 (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但其中难点是学生调查情况不可估计,教师要在课前先作好相应培训与准备工作。如教会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有关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方法。七、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段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伴性遗传 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要求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品德要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和复习(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授课前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进行色盲普查,并对色盲患者作家谱调查。 2.让学生在图中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的区别,认识性染色体的作用。 3.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动手写出色盲遗传的几种婚配的遗传图解,分析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5.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银幕显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是: 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知识。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应在教学中表达。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关注生殖性克隆人(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关注生殖性克隆人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做法不符合现有伦理道德观念的是() A.基因检测疾病 B.为生男孩而设计试管婴儿 C.捐献骨髓,治病救人 D.人类基因组计划 ;无偿捐献骨髓,提供干细胞用于救人也是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造福于人类的宏伟计划;“设计试管婴儿”这项技术用在设计婴儿性别上,会引起人性别比例失调,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 2.在克隆研究方面,中国政府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主要原因是() A.大多数人对克隆人的研究持否定态度 B.克隆人不是正常的个体 C.克隆人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D.克隆人的技术性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3.下列关于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病人自己的细胞产生胰岛细胞以治疗糖尿病属于治疗性克隆 B.将一个克隆的胚胎植入一个女性子宫发育产出婴儿的过程属于生殖性克隆 C.治疗性克隆属于无性生殖,生殖性克隆属于有性生殖 D.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技术均需要应用到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 ,供医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等。生殖性克隆属于无性生殖。 4.“设计试管婴儿”是在早期胚胎移入母体子宫之前,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入前,可以通过诊断筛选出无遗传疾病的胚胎植入母体子宫 B.针对女方是血友病患者,而男方正常的夫妇,可以筛选出无遗传疾病的女胎植入母体子宫 C.针对男方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而女方正常的夫妇,可以筛选出无遗传疾病的男胎植入母体子宫 D.该技术是为了不生出患病孩子,因此无须考虑性别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章第1节《种子的萌发》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知识与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教学难点: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分析法。 教具准备:

(1)种子结构及种子萌发过程的CAI课件。 (2)培养皿、滤纸、种子、玻璃瓶、罐头瓶或烧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视频动画演示緑色开花植物生活过程:种子--种子的萌发--幼苗--成熟的植物体--开花--结果--种子,绿色开花植物一生要经过一个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正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其中奥妙在哪里?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 预学 1、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种子萌发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 A.肥沃的土壤 B.一定的水分 C.充足的空气 2、实验过程分析: (1)本实验中,共有组对照实验,对照组是,实验组 是,变量是。

(2)如果进一步探究光照、水溶液酸碱度等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该怎样设计? 探究及精导:

提升: 1、在上海世博园内,英国馆最大的亮点是由6万根蕴涵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殿堂”,日光透过亚克力杆照亮“种子殿堂”的内部,并将数万颗种子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这些有生命力的种子保存在亚克力杆中不萌发,被控制的种子萌发条件是( ) A.空气、水 B.温度、光 C.空气、光 2、将饱满的种子分为甲、乙两组,在25~30 ℃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潮湿肥沃的土壤里,乙组种在潮湿贫瘠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A.甲先发芽B.乙先发芽 C.同时发芽D.都不发芽 3、步骤1:取A、B两种植物的种子各150粒,同种植物的种子取自同一批,且饱满、大小基本相同。步骤2:将A种植物种子平均分成A1、A2、A3三组,B种植物种子平均分成B1、B2、B3三组。六组种子分别同时进行如下处理: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20:2.3 伴性遗传教案

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探讨如何利用伴性遗传的知识指导人类本身的优生优育,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教师投影显示下边的红绿色盲检查图。 教师:同学们应该都做过体检,对于老师所给的图片应该也不陌生,上面三张红绿色盲检查图中的数字、动物和图形分别是什么? 学生:数字“蜻蜓”、动物“909”和图案“69”。 教师:同学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如果看不清以上三张图片内容的同学,很可能就是红绿色盲患者。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据统计,我国男色盲患者的比例是7%,而女色盲患者的比例只有0.5%。了解了这些信息,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的疑问,比如: 教师:同学们是否思考过以下问题: ①红绿色盲与哪种染色体有关?它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还是隐性基因控制的?

②为什么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远大于女性? ③红绿色盲的遗传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我们来思考的,而且也极具研究价值的。那么现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内容:《伴性遗传》。 [师生互动] 1.红绿色盲 (1)遗传方式 教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果蝇眼色的遗传,知道了果蝇细胞内的染色体可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两种,其中性染色体与生物的性别有关,与性染色体相关的遗传我们把它叫做伴性遗传。 教师显示经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教师:现在同学们所看到的是经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人类细胞内染色体组成与果蝇是相似的,性染色体都是XY 型。所不同的是人体细胞内有常染色体22对。 教师:同学们知道哪张图是男性的染色体排序图,哪张是女性的吗? 学生:左边是男性的,右边是女性的。 教师:正确。 教师:同学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学生:因为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 ,形态大小不同,而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形态大小一样。 教师:那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哪类染色体上? 学生:性染色体。 教师: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选派代表回答,其他组员作补充。 学生:理由:①假设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男女患者红绿色盲的几率应该一样。但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大约是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的14倍,说明该基因不位于常染色体上,而应该位于性染色体上。②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说明该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即该遗传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③假设该基因位于Y 染色体上。但是女性中也有红绿色盲患者,故红绿色盲基因不可能在Y 染色体上。红绿色盲基因只位于X 染色体上。 1 1 2 2 3 3 4 4 55 6 6 7 7 8 8 9 9 10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2021 21 2222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包含了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应用,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扩展和深化,并为第五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日后解答遗传综合问题中的一个关键,掌握好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后,才能把握遗传概率问题的解法,所以是遗传中的一个重点突破口,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知识及其遗传学孟德尔的两大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总结、推理能力,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伴性遗传的实例还是了解的很少,要求老师多加引导。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认知的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⑴伴性遗传的概念。 ⑵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⑶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应用:子女患病或正常概率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一些常见问题的关注。 ⑵形成学生认真对待科学,尊重科学的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难点: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便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采取引导式思维探究的方法:道尔顿发现小情境剧激发兴趣,以道尔顿家庭中色盲遗传的探究为主线,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带着问题小组讨论,观察分析,综合归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又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欲望,

《伴性遗传》公开课教案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伴性遗传》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对人群中红绿色盲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为主线,在引入伴性遗传的概念后,引导学生逐层剖析调查结果,得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和特点,并例举其他病例进行讲解说明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教学知识点。它是以红绿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该部分既是已学过的减数分裂和基因的分离定律内容在实际生活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且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这种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学生有了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基础,知道了红绿色盲症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隐性)控制,就能正确书写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还能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所以,教学中应遵循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先解决分离定律的应用,再突破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最后才是遗传系谱图的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 精作用》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之后,科学家开始寻找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细胞学研究揭示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结果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精子和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结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基因(遗传因子)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遗传学和细胞学的这次“相遇”使科学家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这一融合了大胆想象和科学推理的假说,通过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得到了验证。本章按照这样的科学史顺序展开,证实了盂德尔的遗传因子的存在,阐明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并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维方法,领略科学家严谨务实的求知态度和大胆假设、富于想象的创新思维。本章内容包括三节: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3节《伴性遗传》。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生物遗传的重要意义,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3.2 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 3.2.1闸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3.2.2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与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明基因重组的概念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2.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归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问题探讨”,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 三位同学在抄写英语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猫坐在草席上)时,分别抄成了下图中的句子。 请将抄写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看看意思发生了哪些变化? 1.THE KAT SAT ON THE MAT.阿拉伯茶坐在草席上。 2.THE HAT SAT ON THE MAT.帽子坐在草席上。 3.THE CAT ON THE MAT.猫在草席上。 我们发现错误类型为一个字母种类的改变和一个单词的丢失,经翻译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三种情况。 如果DNA分子复制时发生类似错误势必会导致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将改变DNA遗传信息。但由于密码的简并性,DNA编码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所以这些变化不一定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介绍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积极思维:正常血红蛋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1.从图中我们看到正常红细胞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功能? 圆饼形状。运输氧气功能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 有,运输氧气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的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表 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让我们来看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直接原因:正常血红蛋白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病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__DNA分子中碱基对替换__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基因突变可否遗传?如何遗传? 可以遗传。突变后的DNA分子复制,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带有突变基因的生 殖细胞,并将突变基因传给下一代。 1.基因突变的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 的改变。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设计思路 以问题探讨为线索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现象。利用豌豆做实验材料成功的原因引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通过分析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了解杂交实验经历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二、教材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教材伊始,通过“问题探讨”栏目,既让学生了解“融合遗传”的内涵,为理解孟德尔的“颗粒遗传”埋下伏笔。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介绍实验前,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及孟德尔所选用的豌豆适于作为实验材料的生物学特征。这为讲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并获得成功作了必要的铺垫。 教材的主导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本节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地展开。其依次展开的顺序是: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设)→总结出分离定律。这种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相一致的,能让学生亲自踏着孟德尔的足迹,亲自经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学情分析 1、由于初中不同学校对生物课的要求和开设情况不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遗传相关知识了解不多,总体基础薄弱。鉴于此,课堂上需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回顾、描述,会占用一些教学时间。 2、遗传现象随处可见,对于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高中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条件分析 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素养基本为零。但高中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每班都有电子白板,但是已无法使用,平时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基本上能够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 1.1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教学设计(一)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的设计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出发点,首先通过课前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遗传现象的问卷调查入手,引领学生探究遗传定律的愿望;在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和遗传定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模拟参与到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中,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氛围,体验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这四部分内容间的逻辑性很强,层层深入。本节教材的主导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而这也是必修2模块的一个教育侧重点,所以在模块2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三、教法和学法 1.确定教法:通过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遗传现象入手进行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豌豆图片和学生解读豌豆花结构,使学生理解使用豌豆做实验材料的优点;采用“问题渐进探究〞的教学模式,强化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构建杂交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推导出对实验现象的假设;引导学生利用分离定律来解释问卷调查的结果,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与本节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相对性状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这对于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回顾旧知。但学生还不知道有关减数分裂的知识以及基因的本质问题,因此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另外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验证假说的方案,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真正理解孟德尔测交实验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明孟德尔选择豌豆作实验材料的优点; 2、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方法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人教版10篇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人教版10篇 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

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