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概述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宏观上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社会,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廓清不同的理论观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把握在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社会学所提供的独特视角。

课程的性质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不同于社会学专业课,意在普及社会学知识,形成一种通识教育。帮助学生多视角的观察社会,理解社会。社会学本身在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然而最近几十年来却逐渐地显示出它的生命力。许多社会实践证明了社会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社会工作者在创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联系中国社会实际情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方面,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今天在社会转型加速时期,我们学习和研究社会学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视角和经验研究方法认识、理解分析、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并能提出解决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的本质与结构,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角色的应具有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意识,并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主教材: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

《社会学教程(第二版)》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社会学》宋林飞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社会学原理》朱力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普通社会学理论新编》庞树奇、范明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版。

学时分配表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一、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二、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三、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四、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五、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节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一、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

二、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

三、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内容

四、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第一节社会运行的条件

一、社会运行条件概述

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第二节社会运行的机制

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

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二、社会的特点

三、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运行

一、什么是社会运行

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与社会制度的角度

三、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

第一节文化的涵义与特性

一、文化的涵义

二、文化的特性

第二节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第三节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二、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三、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第二节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一、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二、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一、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二、社会失范及再社会化

三、成人继续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

四、代差问题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第六章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一、社会觉得理论

二、社会觉得概念

三、角色集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二、自觉地角色与不自觉地角色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一、角色冲突

二、角色不清

三、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第四节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第八章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群体的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

三、群体的类型

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一、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规范

三、群体内部关系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一、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三、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

四、初级群体的功能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家庭婚姻与性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研究的独特角度

三、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

一、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二、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第三节性社会学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二、性的社会因素

三、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二、社会组织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及分类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四、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效果

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

二、组织结构的形式

三、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组织管理的涵义

二、组织管理理论

三、组织管理方式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第三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层状态

一、对我国社会结构进行分型研究的必要性

二、我国现阶段的平等原则及其实施过程

第四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四、在社会转型中调整社会分层结构

第五节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

第十二章社会设置

第一节社会规范

第二节社会设置

一、社会设置的涵义

二、社会设置的构成

三、社会设置的类型

第三节社会规范与社会设置的功能

第四节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

第十三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概述

第二节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一、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二、社区发展中的人的因素

三、文化与社区发展

第三节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城市的兴起与城市化

二、城乡协调发展

三、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类型

二、社会变迁的因素

三、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四、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

二、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

二、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经济持续而迅速发展

四、城市化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二、迟发展效应

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 课题 讲授 社会实践 绪论 3 3 社会 4 4 社区 4 4 四 人的社会化 4 4 五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 4 六

社会制度 4 七 社会结构 3 3 八 社会行动 4 4 九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3 3 十 社会问题 3 2 5 社会控制 3 3 十二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 4 总计 45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_章绪论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 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 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 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重点:社会群体的概念、家庭的社会功能、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及其构成和分类。 难点: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过程。 第六章社会制度 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认识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制度的变迁。 重点: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构成、功能。 难点: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 第七章社会结构 了解社会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初步认识各种社会分层理论;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制度化安排与变迁。 重点:社会结构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难点: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八章社会行动 了解社会行动的定义、类型及模式;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方式、特别是集体行为的原因、过 程、类型和—?般特征。 重点:社会行动的概念、类型、方式;集体行为。 难点:社会行动研究。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认识社会发展的要素、类型及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模式和演进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社会发展的要素及类型与理论模式、中国现代化研究。 难点:中国现代化演进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社会问题 了解社会问题的涌义、特征和类型;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和认识

消费社会学教学大纲19

《消费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011210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开设学期:第七学期 考核方式:考查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消费社会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消费与经济、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消费需要与需求、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及消费方式等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对消费社会学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使学生逐渐关注现实的消费热点问题,并能使用相关的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 二、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消费社会学》是本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应要求学生先修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宏观)。 三、学时数及分配 总学时:18×2=36 学时分配表 章节标题学时分配(讲 授)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2 第二章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4 第三章 消费水平3 第四章 消费结构3 第五章 消费方式4 第六章 消费者行为6 第七章 消费市场与消费热点2

第八章 劳务消费2 第九章 闲暇消费与旅游消费4 第十章 保护消费者权益与消费教育2 第十一章 加强对消费的调控和引导4 四、讲授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一、什么是消费 二、生活消费的两重性 三、消费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消费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三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系统分析的方法 二、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方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四、比较的方法 第二章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消费需要的内容与地位 一、消费需要的内容及其分类 二、消费需要的层次性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填空: 1.奉行事实判断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条基本原则。 2.社会静力学是研究社会的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力学是研究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3.韦伯认为决定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地位和权力因素。 4.功能论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的因素破坏平 衡。 5.三大流派:功能论,冲突论,解释论。 6.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7.后工业社会教育履行“社会更新职能”。 8.在现阶段 ,观念转型所致最根本的教育失范是教育者自身利益意识过于膨胀,以自身利 益取向为准则。 9.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力:教师相对学生而言专业权力,其有相对的独立性。 10.教师在学校环境里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教育者和受雇者。 11.学生的重要他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2.课堂控制的实现是:教师教师权威力量与学生自我控制的统一。 13.课堂控制的方式分为显性控制和隐性控制。 14.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权力主要通过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来体现,特别体现在 教科书编审制度上。 15.学校文化包括四大类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6.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名词解释: 1.社会教育学:即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分析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2.调查法: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通的定量研究方法,它是对部分人群系统地询问他们的 意见、态度和行为,力图发现人们是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的。 3.现场法: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被调查者正在发生的外显行为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主要采 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资料。 4.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 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 5.后喻文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提出的概念,指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其特点 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存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给予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 6.前喻文化:指与“后喻文化”相对的概念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特征。米德认为, 前喻文化是现代交通,通讯和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产物其特征是追求不断创新。 7.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社会变迁既包 括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 8.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 有更高的学习动机,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 9.教师的自我概念:是指教师关于怎样教书育人的一种综合认识,包括对自己角色稳定的 观点、对社会的看法、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所传授知识的认识、对学生本性以及他们如何学习的识别等内容。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付逸飞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英文) 社会学概论Sociology 课程类别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48 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 学时 适用学科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考核方式考试 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教学院长: 二、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百六十多年来,社会学伴随着社会变化并作为其反映逐渐发展、壮大、成熟起来。 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学习这门课程,会了解到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设置等等。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联系。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不能独立的存在。要研究社会,必须把它放入复杂的关系中,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社会学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学者们企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产生的。研究社会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社会学的含义 (2)社会的构成要素 (3)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4)人的社会化 (5)社会互动 (6)初级社会群体 (7)社会组织 (8)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9)社区 (10)社会制度 (11)社会问题 (12)社会控制 (13)社会变迁 (14)社会的现代化 (1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二)重要知识点 (1)社会的构成要素 (2)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3)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2、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结构 三、社会类型 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的概念。 2、掌握社会结构。 第三章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三、多元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文化的概念。 2、掌握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多元文化 第四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条件与过程 三、社会角色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化的含义。 2、掌握社会化的内容。 3、了解社会化的机构。 4、张吾社会化的过程。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集体行为

历史社会学教学大纲

《历史社会学》教学大纲 赵丙祥编写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80 目录 前言 (983) 第一讲历史社会学“导论” (984) 第一节历史社会学的起因 (984) 一、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984) 二、历史的“真相” (984) 第二节作为一种新转向的历史社会学 (984) 第二讲布罗代尔:长时段 (986) 第一节从长时段理论到“经济世界”理论 (986) 第二节长时段的两个例子:《地中海》与《物质文明》 (986) 一、《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986) 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987) 第三讲沃勒斯坦及其世界体系理论 (989) 第一节世界体系理论的产生 (989) 第二节世界体系论的主要观点 (989) 一、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 (989) 二、等级化的多民族国家体系 (990) 三、多元而趋同的文化体系 (990) 第四讲民族-国家的形成 (991) 第一节“国家”和“民族”的词源学 (991) 一、国家 (991) 二、民族 (991) 第二节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992) 一、蒂利 (992) 二、佩里.安德森 (992) 第五讲现代性的后果 (994) 第一节何为“微观权力” (994) 一、微观权力 (994) 二、微观权力的理论梳理 (994) 第二节微观权力的特征及其反抗问题 (995) 一、隐匿性和生产性 (995) 二、微观权力与反抗 (995) 第六讲现代“病人”与中国的现代性 (996) 第一节西医体系的传播与建立 (996) 一、传教士。 (996) 二、国家。 (996) 三、跨地域医疗空间与国家政治关联。 (996) 第二节西医、中医与巫医 (996) 思考: (997) 第七讲文明的进程与现代社会 (998) 第一节“文明”和“文化” (998)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李芹编著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学概论 2.课程类别:限选 3.适用专业:历史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文科专业4.课程地位:一般 5.总学时:36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西方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并学会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另外简单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内容、特点。 第三节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运行(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一节社会及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运行 第三章社会化(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等。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的方式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第四节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自我与人格 第四章社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城市社会学》-理论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各章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包括主要知识点和难点): 第1章绪论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城市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是:城市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市社会结构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等城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为更好认识城市社会,建设和谐的城市社会服务。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个人的基本属性、个人的社会化、家庭的概念、家庭的起源及其演变、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发展趋势、初级群体的概念、初级群体的形成、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作用、社会网络、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类型、社会群体成员互动、城市人、邻里、工作群体、单位制、城市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的含义及要素、社会组织的分类、社会组织的结构、社会组织管理系统、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社区与城市、城市社区。 难点是:社会组织的结构、社会组织管理系统、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 第3章城市社会问题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社会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特征的认识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社会问题的含义、城市社会问题的特点、城市化问题、城市化及其趋势、中国城市化内涵、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与贫民窟城市化、大城市病、城市蔓延、城市就业问题、城市就业问题的成因、失业的社会效应、城市农民工与非正规就业、城市贫困问题、反贫困斗争、城市住房问题、城市住房短缺的成因、住房问题的社会影响、低成本住房供给。 难点是:失业的社会效应、城市住房短缺的成因。 第4章城市社会学流派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了解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对分析城市社会现象的必要性。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交换论、社会互动理论、本土方法论、人类生态学派、帕克的人类生态学、牟健时的生态过程论、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现代人类生态学派、当代人类生态学派、人类生态学派的发展演进、马克思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制度价值、韦伯学派、韦伯学派的基本概念、城市经理学说、住房阶级研究、消费社会学学派、消费社会学的兴起、消费的概念和属性、消费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当代消费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消费的城市空间、城市性理论、城市性的概念、关于城市性的早期研究、作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城市性、关于城市性的不同解释、新城市主义、社会网络研究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观点、社会网络研究的主要理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城市社区社会网络研究、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女性主义及其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女性主义理论的分化、女性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特点、后福特主义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后福特主义城市及其特征。 难点是:帕克的人类生态学、牟健时的生态过程论、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第5章城市社会分层与流动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城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为更好认识城市社会,建设和谐的城市社会服务。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023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4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学 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三、社会学与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 一、人口 二、环境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 二、社会运行 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 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

民族社会学课教学大纲(正式版)

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云南大学马雪峰 秋季学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马雪峰(云南大学公告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总学时:18周,2学时/周,总共36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二、课程要求与考试 1、本课程为研究生讨论课,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应文献,课堂上做阅读汇报并 参与讨论。 2、考试与成绩评定: (1)平时课堂讨论:30% (1)课堂阅读汇报:30% (2)期末报告:40% 三、授课方式 教学: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每一堂课之教学,均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两部分。 阅读: 教师所要讲授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附有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

成对指定材料的阅读。每位选课的同学皆须完成一份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做一次阅读汇报(20分钟) 讨论: 课堂讨论时,所有听课的学生会被分成几个小组,就本次内容分别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个同学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问题。然后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介绍和讨论晚近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包括晚近占主导地位的“民族范式”(Minzu paradigm)、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学界的“同化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权力—冲突理论、近些年兴起的“构建论”、以及学者们对构建论的反思。本课程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将结合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进行。通过对各种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的介绍和文本阅读,本课程力图为学生勾勒一幅民族社会学有关中国研究的大概脉络,以利于其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程主要内容 一、几个关键概念:民族(Nation)、民族主义(nationalism)、族群(ethnic group)、族群性(ethnicity)、国家(nation, state, country)等。 二、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 三、同化范式 四、权力-冲突范式 五、构建论 六、对构建论的反思 七、当代中国的人群划分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 说明 【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正确认识社会,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学科特点和功能,掌握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变迁等基本的社会学理论。【先修课程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能力培养要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现实中的重要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基本认识或印象。 【学习总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习题4学时。学生自主学习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社会学概论》(第3版),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大纲内容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运用:学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提要】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B)治理就是一个过程√ ?C)治理就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就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就是持续的互动√ ?E)治理就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就是控制,而就是协调√ ?B)治理不就是一种正就是的制度,而就是持续的互动√?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就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就是一整套规则,而就是一个过程√ 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与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与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 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C)社会化的功能√ ?D)经济发展的功能 ?E)社会融合的功能√ 10(5分) 流动人口在融入地的社会融入模式有哪些? ?A)选择型√ ?B)隔离型√ ?C)多元型√ ?D)融合型√ ?E)融入型√ 11(5分) 社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些?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概述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从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即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又从微观上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并做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掌握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准确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规范自己的行为,制定相关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课程的性质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是普及社会学知识,形成一种通识教育。帮助学生多视觉、多维度的观察和理解社会。尽管社会学在我国是相对较年轻的学科,但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有关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还

是相当多,这彰显了社会学的生命力。多数研究成果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做出相当多的贡献,诸多社会实践证明社会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今天的社会转型加速时期,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显得更有意义。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理解、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在遇到简单的社会问题时,能够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的本质与结构,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角色应该具有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规律性。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 总学时:54学时总学分:3学分

课程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主教材:《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社会学教程(第二版)》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学原理》朱力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学时分配表:

(完整版)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 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 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 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1002-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国立中兴大学

國立中興大學教育學程 教育社會學 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course name) 開課系所班級 (dept. & year) 課程類別 (course type) 教育社會學 Educational Sociology 教育學程 學分 (credits) 授課語言 (language) 2 中文 (Chinese) 授課教師 (teacher) 開課學期 (semester) 王俊斌 (Chun-Ping Wang) 100-2
□必修
▇選修
1.了解教育與社會的關聯性 課程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2.掌握教育社會學重要理論概念與知識 3.掌握教育社會學的主要課題及發展趨勢 4.運用教育社會學的學理及方法,分析與探討當前的教育問題 5.訓練並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與分析之能力 6.觀察並反省台灣社會和教育問題 本課程的重點包括教育社會學基本理論的理解(結構功能主義、衝突理與符號互 動論)、重要學者思想概要的掌握 (E. Durkheim, T. Parsons, K. Marx, J. Habermas 與 J. Baudrillard) 以及對於台灣教育問題的反省與批判等。
課程簡述 (course description)
先修課程(prerequisites) 課程名稱 (course name) (無) 講授 (teaching) 討論/報告 (discussion & report) 實驗/參訪 (exp./fab visit) 遠距/網路教學 (remote/web teaching) 與課程銜接的重要概念、原理與技能 (relation to the current course)
教學模式 (teaching methodology) 【請勾選】


1

社会学概论学习总结

社会学概论学习总结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总结 1、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 2、讲授时间:xx年9月—xx年1月 3、周课时:4课时 4、本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和专业设置中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社会工作、社区管理等课程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了解社会学分析问题的视角,掌握关于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5、教学情况分析 教学工作的完成情况: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大纲所阐述的学时分配和重点难点安排妥当,比较符合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要求。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结合思考题的练习、分析、讲解,巩固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效果:教材选用适当,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要求学生记全课堂笔记,课后指定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通过当堂测试,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可以了解到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良好。 6、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把握和教辅材料的运用有待提高。 教学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应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措施。 社会学概论考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以其他具体科学涉及但又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 3、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4、社会类型:社会类型是对社会的基本性质及典型特征的归结、概括和划分,用来表现特定社会及其现象的基本性或典型性。 5、文化:文化史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