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同名16414)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同名16414)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同名16414)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同名16414)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适用于社会工作本科专业)

课程编码:242012030

学时: 64 学分:4

开课学期:第2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逻辑学

教学手段:板演、案例教学

一、教学目和任务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社会知识,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加深对社会现象的新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与研究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熟练的社会调查分析技能,为今后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社区工作、社会规划与管理、社会评估与预测等方面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分章编写)

第一章社会学研究对象(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是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特征、发展简史和功能,认识学习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意义,掌握社会学与其它相近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阅相关资料,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简史有初步而清晰的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如何理解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难点是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分析其与哲学、历史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互动教学等方式

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一、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形成的条件与根据

1.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3.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二、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1.以社会及社会对象为研究对象。

2.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1.社会学基本问题层次,即学科的“元问题”层次,

2.社会学对象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总问题层次

3.社会学范畴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分问题层次,

第二节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一、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

二、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

三、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内容

四、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1.“总和说”

2.“综合说”

3.“普遍说”

4.“平等说”

5.“共通说”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2.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1.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二、转型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中的中国社

复习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对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

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社会运行条件”和“社会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教学重点、难点:社会运行条件的理解,社会运行机制和整合机制的内涵与原理。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并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与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节社会运行的条件

一、社会运行条件概述

1.社会要素的研究

2.功能主义研究

3.关于社会条件的研究的综述

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条件。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6. 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第二节社会运行机制

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

1.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

2.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

3.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

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

1.社会运行机制的概念

2.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研究社会运行动力机制

3.社会运行整合机制

4.社会运行激励机制

5.社会运行控制机制

6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

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2.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性效应?

3.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

第三章社会和社会运行( 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为初学者了社会的含义,社会运行的规律。掌握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儿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社会具有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社会具有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难点是运用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要的原则,评价社会运行的良性、中性、恶性的三种状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1.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二、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⑵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2.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3.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三、社会的功能

1.整合

2.交流

3.导向

4.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社会运行

一、什么是社会运行

1.横向运行:

2.横向运行:

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协调性原则

3.满足需要的原则

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围观社会的角度

1.宏观社会的概念与内涵。

2.微观社会的概念与内涵。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与社会制度的角度

1.个人关系

2.群体关系

3.社会制度

三、血缘、地缘与业缘的角度

1.血缘关系

2.地缘关系

3.业缘关系

复习思考题:

1.简析“社会”的概念。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

3.什么是社会运行?

4.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作出评价?

5.试析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文化的概念及文化的主要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等,分析的结构、功能、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述是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难点是掌握文化的主要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二、文化的特性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文化的符合性

3.文化的象征性

4.文化的传递性

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第二节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2.非物质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文化秩序的背离和否定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2.所谓非评比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第三节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1.文化特质

2.文化丛

3.文化模式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文化中心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2.“文化相对主义”的两种倾向

三、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1.文化震惊的概念

2、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1.风俗

2.道德

3.法律

4.价值观念

三、使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3.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4.什么是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

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人的社会化的概念、条件、过程、机制和基本内容及作用。运用社会化分析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述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五种类型。难点是理解在众多社会条件中,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是影响最大、最为重要的集中社会化机制,各自履行着不同的社会化功能。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并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节社会化概论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类型

1. 初始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5. 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1.语言能力

2.思维能力

3.学习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

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

4.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请简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

第六章社会角色(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人的社会角色的概念、类型、扮演过程和基本内容及作用。运用社会化角色失调等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述先赋角色与自制角色、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并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与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一、社会角色理论

二、社会角色概念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位置上的人们行为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社会组织

三、角色集

1.角色集的概念

2.角色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性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概念

2.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别与联系

二、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1.自觉角色与不自觉的概念

2.自觉角色与不自觉的区别与联系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1.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的概念

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的区别与联系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的概念

2.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1.布景与道具

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3.前台、后台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三、角色的扮演过程

1.对角色的期望

2.对角色的领悟

3.对角色的实践

四、角色距离

1.角色距离的内涵

2.角色距离理论的启发意义。

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一、角色冲突

1.角色冲突的内涵

二、角色不清

1.角色不清的定语

2.角色不清的危害

三、角色中断

1.角色中断的定义

2.如何避免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

1.角色中断

2.如何避免角色中断

5.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3.试分析社会角色的扮演。

4.怎样运用角色距离理论。

5.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第七章社会互动(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人的社会互动的概念、目情景和过程;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运用社会互动理论分析集合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介绍互动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并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与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一般而言,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

1.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

2.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3.社会互动的影响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1. 符号互动论

2. 角色互动理论

3.参照群体理论

4.社会交换论

5.本土方法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2.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

3.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1.向度、深度

3.广度、频度

二、社会互助的类型。

1.合作、竞争

3.冲突、强制

第四节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1.人数众多

2.无组织性

3.行为者相互依赖。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1.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2.模仿理论

3.感染理论

4. 紧急规范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1.恐慌

2.谣言

3 、流行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2.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3.请说明意义与互动的关系?

4.二人关系中互动与三人关系的互动有什么异同?你对合作与竞争的理解。

第八章社会群体(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人社会群体的概念、结果和作用过程;社会群体的类型及特征。运用社会群体理论分析一些社会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社会群体即使人们生存与生活的单位,又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他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难点如何理解是社会群体内部因其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了一定的结构模式。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并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与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

1.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

2.从社会自身来看

三、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一、群体凝聚力

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

2.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来看群体凝聚力的状况。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群体凝聚力的高低。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来看群体的凝聚力有很大的影响。

二、群体规范

1.群体规观念的内涵

三、群体内部关系

1.群体规模

2.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

3.群体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1.权威型

2.民主型

3.放任型。

第三节社会群体基础

一、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

1.个体、群体和社会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正在逐渐得到认识

2.小群体研究成功地运用了试验方法

3.研究者通过创造自我分析群体,变外部观察为内部参与

4.一般系统论正在小群体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1.成员有限。

2.成元件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元件的交往富于感情。

5.成员难以代替。

三、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

1.活动空间接近。

2.接触时间长。

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

4.交往各方角色、低位见的社会差异小。

四、初级群体的功能

1.正功能

2.负功能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1.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

2.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3.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4.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5.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初级群体的变化?

第九章家庭、婚姻(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家庭,婚姻与性是人类“初级生活圈”,家庭作为连接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体现着和作用于双方的关系。了解家庭的五种相关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家庭作为连接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体现着和作用于双方的关系。难点是理解对姻与家庭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的:宏观,过程研究,影响因素等因素的理解。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并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与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节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1.大多数关于家庭婚姻的共通性与互补性。

2.最主要的相关物当然是爱情。

二.研究的独特角度

1.个人活动的角度

2.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

3.划分和认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

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

一、定义

1.家庭

2.核心家庭

3.主干家庭,指父母与一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

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1.家庭的规模与结构

2.家庭关系

3.家庭功能

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1.婚姻准备与结婚

2.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

第三节性社会学

一学科发展史与主要理论

1.关于性现象的社会调查报告不断的涌现

2.关于性现象与社会关系的宏观研究和思辨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3.是比较公认的和规范的性社会学的理论创建。

二性存在的概念

1.性存在是一个更为广泛和全面的概念

2.性存在是人类“初级生活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3.性存在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形态之一,与社会的关系费城密切三性的社会因素

1.性的生命周期

2.性的性别规定

3.性的阶层规定

4.性的语言系统与相关行为的训练

5.涉性的人际交往

6.性生活中的社会因素

四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1.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

2.色情品传播与嫖娼卖淫

3.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

4.性教育

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一、概念的来历

1.性别角色这个概念

2.女性主义

二、概念的具体化

1.第一性征(生殖系统和型系统的差异)

2.第二性征(提醒,体貌)

3.第三性征(性格,气质,举止)

4.第四性征(性取向)

5.第五性征(思维方式)

三、社会性别的定轨

1.社会性别理论

2.性别问题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1.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由哪些异同?

3.婚姻过程由哪些主要环节?

4.性社会学的基本命题有哪些?

5.社会性别理论与以往的性别角色理论有哪些主要异同?

第十章社会组织(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人的社会组织的概念、目标及组织结果;组织管理的理论。运用社会组织理论分析一些企业的组织模式、管理方式以及组织结构有多种形式,如直线职能式结构、矩阵结构及事业部组织结构。运用社会组织结构理论分析一些企业的管理和运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组织的整体活动和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难点分析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如何科学评估组织目标的实施效果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

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论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1.社会组织的含义:一种是广义的组织;一种是狭义的组织

2.组织活动有四方面的内容:

3.社会组织的特征

4.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二组织的研究变项

1.组织运行

2.组织实现自身目标和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

1.常见的组织分类

2. 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

3.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方式的分类

4.一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

5.我国社会的分类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及分类

1.组织目标的含义

2.组织目标的分类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1. 制定原则

2.组织目标的实施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1.文化环境对目标的影响

2.组织内部不同目标层次的相互影响

3.组织参与者大会目标的影响

四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评估

1.有效性

2.效率

3.人道主义或人文关怀

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含义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

1.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2.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

四、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1.改革前后组织结构的变化

2.转型时期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

3.转型期组织结构调整的任务

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

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1.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

三、组织管理方式

1.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2.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3.官僚主义问题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组织懂得概念及其特点?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4.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5.简述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考察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分析宏观社会结构及其运行的重要内容。2.对社会分层现象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进行系统的把握。3.结合我国当前的两大社会转变过程——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轨,才能正确认识我国结构的状况和变化。4.理解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整合和社会运行具有积极的协调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社会阶层的构成要素、我国阶层的划分标准分类;难点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我国社会分层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并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与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1. 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2.社会地位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2.社会分化的类型

三、阶级,层次与社会不平等

1.阶级,阶层的一般含义

2.社会不平等

3.分层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2.在新形式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2. 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1.分层的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2.分层标准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

1.社会分层对人们社会交往的影响

2.社会层次之间关系的性质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1.社会多元分层结构的含义

2. 结构弹性分析

3.弹性结构

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1.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

2.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

3.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的结构的特点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1.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2.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

3.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三、当前社会分层研究中的问题

1.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即谁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2.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即中间阶层能否成为我国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主体?

3.弱势群体问题。

4.阶层范畴与阶级概念的关系问题。

第五节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1.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2.一生的流动(同代流动)和代基流动(异代流动)。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1.个人条件

2.社会条件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

1.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

2.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

复习思考题:

1.运用社会分层理论讨论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第十二章社会设置(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社会设置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它是使社会运行体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构件;能够运用社会设置的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社会设置的构成要素;难点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角度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并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与问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设置

一、社会设置的含义

1.社会设置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的而有系统的行为规范。

二.社会设置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2.社会规范体系

3.权威与地位结构权威是社会设置存在的基石。

4.社会机构与设施

三、社会设置的特征

1.可重复性

2.集体性约束

3.社会设置的自我维护特性

四、社会设置的类型

1. 从历史过程:本原的和派生的社会设置

2. 从活动领域:经济设置、政治设置、教育设置、文化设置、宗教设置、家庭设置等等。

3. 从确立过程:自然形成的社会设置和有计划建立的社会设置

4. 从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无形的社会设置和有形的社会设置

第二节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一、社会设置的功能

1. 从社会层次上讲,社会设置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

2. 从个体水平层次上,社会设置为人类行为选择提供各种服务

二.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角度

1. 社会设置的功能耦合网的角度考察

2. 从设置潜功能的角度考察

3.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设置的功能性问题。

三、社会设置的功能变迁与设置创新

1.创新主体“第一行动集团”的形成

2.“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创新方案

3.根据最大利益,对各种创新方案进行选择

4.支持第二行动集团的形成

5.第一、二共同努力,促进设置创新的实现。

第三节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

一、经济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经济设置的含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

二、政治设置与社会转型

1.政治设置的含义

2.社会转型对社会设置的影响

三、教育设置与社会转型

1.教育设置的内涵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2018.10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顼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中,科学的最高层次是 A.天文学B.数学C.物理学D.社会学 2.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 A.20年代 B.30年代C.40年代D.50年代 3.交换理论的建立者是 A.霍曼斯B.科塞C.达伦多夫D.帕森斯 4.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来自于 A.奥地利B.英国C.德国D.法国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是 A.谭嗣同B.康有为C.严复D.章太炎 6.在费孝通提出的“五脏六腑”说中,属于“五脏”的是

A.学术会议B.学会组织 C.社会学课程D.研究方法 7.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被称为 A.预测性功能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8.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被称为 A.访谈法B.观察法C.个案研究D.典型调查 9.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A.实地研究 B.问卷调查C.实验方法D.统计调查 10.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称为 A.人口结构 B.社区结构 C.环境结构 D.社会结构 11.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被称为 A.文化采借B.文化互斥C.文化冲突 D.文化排斥 12.重新社会化也称为 A.再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 C.二级社会化D.文化反哺 13.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 A.知识积累B.社会实践C.观察学习D.角色扮演 14.某公司几个合伙人之间的合作,属于 A.契约式合作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自发性合作D.指导性合作 15.在霍尔提出的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中,距离最长的是 A.亲密距离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D.公众距离 16.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利己形态和利他形态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7.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学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 1.建立在个人的顺从动机基础之上,即让人出自内心地感到这样做是对的。奖励、赞扬、记功、晋升等,这属于()控制的措施。 A.消极控制 B.个人控制 C.积极控制 D.内在控制 2.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A.费孝通 B.吴文藻 C.严复 D.康有为 3.“现代化”是()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新术语。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4.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要求个体放弃原来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接受一套对他本人完全是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个过程属于()。 A.基本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反社会化 5.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为()。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6.所有社会制度中最普遍、最悠久的制度是()。 A.军事制度 B.家庭制度 C.福利制度 D.政治制度 7.在关于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中,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的观点属于()。 A.生物学解释 B.心理学解释 C.社会学解释 D.文化学解释 8.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9.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0.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A.“手段——目标论” B.“差异交往”说 C.亚文化群理论 D.标签论 11.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这种控制形式是()。 A.内在控制 B.外部控制 C.内化控制 D.他人控制 12.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属于社会制度的()。 A.概念系统 B.规则系统 C.组织系统 D.设备系统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全国2020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供参考)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注:题干后标注的页码为《社会学概论》官方指定教材2012年版的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C)。【P40】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A)。【P42】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D)。【P44】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B)。【P46】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A)。【P48】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D)。【P50】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P58】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D)。【P64】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C)。【P71】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A)。【P76】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C)。【P79】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A)。【P89】

全国2016年10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6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 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 .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 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C ) 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 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A) 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 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A.文案法B.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D)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 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A) 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实地研究D.非介入性研究 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 A ) 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整体性社会结构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A.人口素质B.人口规模C.人口结构D.人口分布 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C) 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C.文化震惊D.文化排斥 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D ) 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 12. 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被称为(A) A.先赋角色 B .开放性角色 C .首要角色D.表现性角色 13.在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被 称为(A ) 14.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社会学概论复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 A.《实证哲学教程》 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 D.《实证社会学科学教程》 2、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其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是() A.有否劳动报酬 B.劳动的二重性 C.劳动对象 D.消耗脑力还是体力 3、开创了以小城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的是() A.英国林德夫妇 B.美国林德夫妇 C.美国学者伯吉斯 D.中国学者费孝通 4、社会控制最早是由谁在其《社会控制》(1901)一书中所提出并加以阐述的?() A.美国谢尔顿 B.美国罗斯 C.意大利隆布罗索 D.美国默顿 5、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缩影,以及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是()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6、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 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B. 社会变革的需要 C.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 研究者的兴趣 7、社区与一定社会群体或组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社区() A. 以一定行为模式为基础 B. 以特定人群为基础 C. 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 D. 以特定的文化为基础 8、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 社会物资需要和利益冲突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9、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和社会生活的开拓者是() A. 集体 B. 群众 C. 人 D. 组织 10、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指的是() A. 经济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环境问题 D. 社会问题 11、在冲突理论中,刘易斯*科塞提出的理论被称为() A. 阶级斗争理论 B. 辩证冲突论 C. 功能冲突论 D. 结构冲突论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社会学概论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孔德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 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学科的大体设想 2.孔德不但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的 基本想法,因此他被称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3.社会学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启蒙运动、工业革命。②思想条件,西方近现代 以来的社会思想、空想社会主义。③学术条件,文艺复兴后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4.孔德:法国他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他对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的区分 和研究对象的概括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认为社会的进化同生物的进化一样存在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著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法国第一个获得任命的社会学教授著有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韦伯:德国社会学家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提出理解类型的观点及价值中立的主张5.1873年萨姆纳在耶鲁大学讲授社会学课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形成了社 会学的芝加哥学派 6.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 万木草堂讲授群学 1897年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出版,定名为群学肄言 严复中国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7.197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学要尽快补课 8.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

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9.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最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0.多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①整体性观点②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③科学性④应用性 ⑤建设性和批判性 11.社会学的功能/意义:①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②有利于制定 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③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④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⑤促进科学的社会治理 12.社会的含义:①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 人的社会。②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③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13.社会实在论/唯实论:认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 理论是社会实在论的代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将社会实在论做了具体论述。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的行动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成。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认识个人韦伯 14.社会的构成要素:①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②社会关系(血缘、地 缘、业缘) ③社会行动 15.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器物和其 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社会学概论》考试卷A卷

《社会学概论》考试卷 A卷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 2、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生存、、发展。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在1891年。 4、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5、人类生存环境包括和。 6、组织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模式,一种为集中决策模式,一种为模式。 7、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权力。 8、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变异性、、阶级性。 9、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 10、道德是靠人们的、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1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关系。 12、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再生产不相适应。 13、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14、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 。 15、1963年,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并指出四化的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二、判断(请在每小题括号内打√或×,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 2、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一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 ) 3、时尚的特征是新奇性或非常规性、流行时间短、显示与炫耀。( ) 4、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是由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决定的。( ) 5、家庭具有:生产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消费功能、娱乐和享受功能。( )

6、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外部事物。环境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 7、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 8、一切社会控制都具有社会秩序的保障,维持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 9、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病态,但存在社会问题又是社会的常态。社会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 10、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 三、简答题(共34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五种需要是什么?(5分) 2、什么是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有哪些因素?(7分) 3、什么是城市化?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7分) 4、社会保障有哪些功能?(5分)

2018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涂尔于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人中国之时,酋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8.康有为 C.严复 I).章太炎 6.孪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社会与文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 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 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社会制度 第九章:社区 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 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 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 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 二:社会学的现象力 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 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 社会学的科学性 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社会学没有大多数自然科学那样先进。不过,社会学还很年轻,它的研究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就“科学性”而言,社会学并不比自然科学有任何逊色。 难道社会学真的只是转述了常识早就告诉我们的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科学的归纳、解释和预言,靠的是对可以验证的事实进行细心、系统的分析,而非科学的常识性解释则以人们的相信为基础,因而科学方法对现实的解释比常识所作的假象更为可靠。常识是未经系统分析而获得的对某种情况表象的粗浅的感知,而社会学知识是透过社会现象看到社会变迁的规律和真理。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从社会学家和社会著作来看;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 2.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 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和群体生活的科学 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制度、社会过程和社会组织的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