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

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

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

Ⅲ导联单独出现Q波很少为病理性。若仅有Ⅲ avF导联同时出现异常Q波,有可能由于心尖部向前旋转。若Ⅲ avF导联同时出现异常Q波,伴有avR导联呈rS波型,可肯定为病理性Q波;若伴avR导联出现QR型,提示为正常变异;若伴avR导联为QS型,则两者都有可能。

-------------------------------------

心室除极是从室间隔开始,其激动方向从左、后、上向右、前、下或上进行,故在左胸前导联或某些导联可出现小q波,称为间隔q 波。由于室间隔除极时间仅为0.01s,故正。常人间隔q波时间一般不会超过0.03s,深度不会超过后继R波的1/4,或有切迹则为异常Q 波。引起Q波的病因很多,还可有正常变异性Q波,故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尤为重要。

一、正常Q波

正常左胸导联及单个肢体导联可出现Q波,称间隔性Q波,时间不超过0.03”,深度不超过后继波的1/4。

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成QS型,V3导联极少有Q 波,V5、V6可见正常范围的Q波。

二、异常Q波

诊断标准:Q波时间≥0.04”深度≥后继R波的1/4;Q波出现粗钝与切迹。

1、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

1)avR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为正常。

2)avL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若P波直立;若同导联P与T波均倒置,多系正常情况,可见高侧壁心肌梗塞不典型表现。

3)I,avL导联同时出现异常Q波,除高侧壁心肌梗塞外,可见于:

(1)左前分支阻滞

(2)A型预激综合征

(3)左房扩大与右室肥大:可在I,avL导联引起位置性Q波;(当右心室肥大室时其QRS向量环投影于I、avL导联轴负侧),同时出现二尖瓣型P波,V1导联出现高R波或rsR’型,电轴右偏等改变。

(4)右位心:P波与T波均倒置,胸导联V1-V5均呈rS型,r波逐渐降低,V5R与V6R可出现qR型。

4)III导联出现异常Q波,深吸气后呈QS型或rS型(或R)型属于正常现象。急性肺梗塞、左束支传导阻滞,负向预激波,迷走神经功能增高也可出现。

5)III、avf导联出现Q波下壁梗塞可能大,如同时伴有下述变化一项即可诊断

(1)II导联出现小q波

(2)出现T波倒置及/或ST段抬高

(3)右胸导联T波高耸与ST段压低

(4)V1导联的R/S≥1,特别是以前V1导联呈rS型者,若深吸气或采取坐位后缩小或QS变为rS或R,无ST段及T波改变,可能属于正常现象。

在Ⅲ导联出现了异常Q波,如何确定其性质,是下壁心梗还是正常变异,鉴别参照如下五点:

a、观察P Ⅲ、T Ⅲ的方向:若P Ⅲ↑,T Ⅲ ↓,高度疑似下壁心梗;若P Ⅲ ↓,T Ⅲ ↑,属正常变异,无意义。

b、观察Ⅱ、aVF导联: 若均出现异常Q波,下壁心梗确定无疑。

c、观察T Ⅱ、Ⅲ、 aVF:若T Ⅱ、Ⅲ、aVF ↓,则异常 Q诊为病理Q或心梗Q;若T Ⅱ、Ⅲ、aVF ↑,则心梗可能性不大,Q Ⅲ意义不大。

d、动态观察Q波出现:这是非常重要一项指标,既往Ⅲ导无Q 波,现出现Q波,则肯定是下壁心梗(尽管Q波时间、宽度未达标准)

e、深吸气后屏气记录Ⅲ导联,Q波逐渐变小或消失为正常变异,若Q波不变或轻微变化则可诊断下壁心梗。

6)II、III、avF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大QS型,除下壁

心肌梗塞外尚可见于急性肺梗塞,左后分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电轴明显左偏,三尖瓣脱垂。

7)右胸导联(V1-V2)出现异常Q波,不论Q波如何微

小,只要出现后继r或R波,多属病理情况,但可见QS波。

(1)前间壁心肌梗塞多伴同导联T波深倒置及/或ST

段抬高。

(2)右心室肥大,V1、V2导联可出现qr型,R波≥0.7mv,

电轴右偏并可见肺型P波。

(3)右心房扩大,V1、V2导联可出现qR或QR型,但

V2及左胸导联可出现导常Q波同时T波倒置,右胸导联P波电压增高,电轴右偏。

(4)急性肺梗塞。

(5)频率性间隔局部阻滞,当心率过快或房早呈室性

差异性传导时,在V1-V3导联可出现Q波(可能由于左间隔支暂时性功能阻滞可引起间隔局部阻滞所致)非差异传导时正常心博(V1-V3导联)仍呈rs型。

(6)右束支传导阻滞可呈qr或QS型,qrs波≥0.12”,V5、V6、I导联可出现宽S 波(起始r处于等电位线)如伴同导联T波深倒及/或ST段抬高则可能合并前间隔心肌梗塞。

(7)逆钟向转位(正常变异):V2或V3异联偶可出现

qR或QS型,V1或V3,R呈rs或RS型,V3的左导联呈qR或R型。

(8)若呈QS型,除前间隔壁心肌梗塞外,左室肥大,

左束支传导阻滞,B型预激综合征,肺气肿,慢性肺心病及某些健康人也可出现。

8)中间导联(V3-V4)可出现异常Q波或QR除前壁心肌梗塞外:

(1)呈QS型时,若V1或V2导联呈RS或qR型,以

右室肥厚最为可能,通常出现心电轴右偏,若V1及/或V2导联出现rs或RS型,以前间壁心肌梗塞可能性大。

(2)若V1-V4导联均可呈QS型可能系正常情况,V5

导联呈QS型可见于慢性肺心病,也可见于前间壁心肌梗塞,QS 出现顿挫,则可确诊。

9)左胸导联(V5-V6)出现异常Q波,除前壁心肌梗塞

外,有如下可能:

(1)若Q波深窄后继R波高大,可见于原发性主动脉

瓣狭窄(IHSS)以左室肥厚(舒张期负荷过重型)以及迷走神经功能过高等。

(2)呈QS型,V1-V4导联出现RS、qR或R型时,多

系右室肥厚,如伴心电轴右偏,右房增大等即可确诊。V1-V4导联可呈QS波形。

(3)可见于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C型预激综合征。

三、非梗塞性Q波

Q波多窄〈0.04秒,R波较高,无ST-T期改变,T波直立,Q波常孤立出现,并常伴心电轴偏移,如在上下一肋间描记Q波消失。

常出现以下疾病:

1)肺心病:有Q波导联T波常直立,I导联主波多向下,同时伴肺心病心电图改变表现,若病情好转Q波即消失。

2)预激综合征:除预激特点外,多呈QS波同导联T波即消失。

3)脑血管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见Q波,常V4-V5导联明显,也可波及V3、V6、I、II、avL、avF导联,多数一周左右恢复。同时伴QT延长,T波高耸、低平或倒置,ST段降低及高U波等。

4)心肌病:其Q波多<0.04秒呈QR型,R波较高,R/Q>1,T波直立.

5)急性坏死死性心肌炎:有类似心肌梗塞呈QS型。

6)束支传导阻滞:

(1)左束支传导阻滞:V1、V2、V3,有时III、avF导联可出现QS 型。

(2)右束支传导阻滞:V1导联通常呈rsR’型,有时起始r波处在等电位线其后S波酷似q波而呈qR型。

(3)左前分支阻滞:V1、V2导联可出现qrS型。

7)心室肥厚

(1)左室肥厚,V1、V2导联出现QS型,但左胸导联仍呈qR型,R波高大,无导常Q波,低一肋间呈rS型。

(2)右室肥厚:右胸导联出现QR型,但V4、V5导联无异常Q波,Rv1增高。

8)心肌肿瘤:无特异性,偶见异常Q波,可伴P波异常,ST段改变、低电压等。

9)心脏外伤:偶见QS型改变。

10)其他:如肥胖、心脏横位时avF导联可呈QS型,顺钟向转位时,V1-V3可呈QS型,电解质紊乱者及少数正常人亦可出现。

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

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 Ⅲ导联单独出现Q波很少为病理性。若仅有Ⅲ avF导联同时出现异常Q波,有可能由于心尖部向前旋转。若Ⅲ avF导联同时出现异常Q波,伴有avR导联呈rS波型,可肯定为病理性Q波;若伴avR导联出现QR型,提示为正常变异;若伴avR导联为QS型,则两者都有可能。 ------------------------------------- 心室除极是从室间隔开始,其激动方向从左、后、上向右、前、下或上进行,故在左胸前导联或某些导联可出现小q波,称为间隔q 波。由于室间隔除极时间仅为0.01s,故正。常人间隔q波时间一般不会超过0.03s,深度不会超过后继R波的1/4,或有切迹则为异常Q 波。引起Q波的病因很多,还可有正常变异性Q波,故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尤为重要。 一、正常Q波 正常左胸导联及单个肢体导联可出现Q波,称间隔性Q波,时间不超过0.03”,深度不超过后继波的1/4。 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成QS型,V3导联极少有Q 波,V5、V6可见正常范围的Q波。 二、异常Q波 诊断标准:Q波时间≥0.04”深度≥后继R波的1/4;Q波出现粗钝与切迹。 1、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 1)avR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为正常。 2)avL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若P波直立;若同导联P与T波均倒置,多系正常情况,可见高侧壁心肌梗塞不典型表现。 3)I,avL导联同时出现异常Q波,除高侧壁心肌梗塞外,可见于: (1)左前分支阻滞 (2)A型预激综合征

(3)左房扩大与右室肥大:可在I,avL导联引起位置性Q波;(当右心室肥大室时其QRS向量环投影于I、avL导联轴负侧),同时出现二尖瓣型P波,V1导联出现高R波或rsR’型,电轴右偏等改变。 (4)右位心:P波与T波均倒置,胸导联V1-V5均呈rS型,r波逐渐降低,V5R与V6R可出现qR型。 4)III导联出现异常Q波,深吸气后呈QS型或rS型(或R)型属于正常现象。急性肺梗塞、左束支传导阻滞,负向预激波,迷走神经功能增高也可出现。 5)III、avf导联出现Q波下壁梗塞可能大,如同时伴有下述变化一项即可诊断 : (1)II导联出现小q波 (2)出现T波倒置及/或ST段抬高 (3)右胸导联T波高耸与ST段压低 (4)V1导联的R/S≥1,特别是以前V1导联呈rS型者,若深吸气或采取坐位后缩小或QS变为rS或R,无ST段及T波改变,可能属于正常现象。 在Ⅲ导联出现了异常Q波,如何确定其性质,是下壁心梗还是正常变异,鉴别参照如下五点: a、观察P Ⅲ、T Ⅲ的方向:若P Ⅲ↑,T Ⅲ ↓,高度疑似下壁心梗;若P Ⅲ ↓,T Ⅲ ↑,属正常变异,无意义。 b、观察Ⅱ、aVF导联: 若均出现异常Q波,下壁心梗确定无疑。 c、观察T Ⅱ、Ⅲ、 aVF:若T Ⅱ、Ⅲ、aVF ↓,则异常 Q诊为病理Q或心梗Q;若T Ⅱ、Ⅲ、aVF ↑,则心梗可能性不大,Q Ⅲ意义不大。 d、动态观察Q波出现:这是非常重要一项指标,既往Ⅲ导无Q 波,现出现Q波,则肯定是下壁心梗(尽管Q波时间、宽度未达标准) e、深吸气后屏气记录Ⅲ导联,Q波逐渐变小或消失为正常变异,若Q波不变或轻微变化则可诊断下壁心梗。 6)II、III、avF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大QS型,除下壁

定--异常Q波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异常Q波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陈清启 随着电生理学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Q波的产生并非心肌梗死所独有的表现。心电图中Q波的产生,除了心肌坏死瘢痕形成的某个部位心肌电活动能力严重降低或丧失而处于“电静止”状态之外,还有许多疾病可引起一过性和非梗死型Q波。现对于它们各自的产生机制、心电图表现特征及鉴别方法讨论如下: 一、异常Q波的概念和标准 判断异常Q波包括三个因素: 1.Q波时限超越正常值标准; 2.Q波深度达到异常标准; 3.不应该出现Q波的导联产生了电静止区域。 异常Q波包括下列条件: 1.V2导联任何程度或表现的Q波。 2.V3导联上几乎所有的Q波。 3.V4导联上如果Q波深度>1mm,或者大于V5导联的Q波,或者Q波时间达 0.2秒(0.5 mm) 4.除了III、aVR和Vl导联(这些导联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出现深、宽Q波), 任何≥0.03秒(30 ms,0.75 mm)的Q波。 5.aVL导联:在P波直立的情况下,Q波> QRS复合波振幅的50%,或Q波> 0.04 秒)。 6. III导联:Q波≥0.04秒。Q波深度>R波高度的25%,对诊断具有提示作 用;Q波的宽度比其深度更为重要。 7.当QRS复合波电轴为垂直时,在下壁导联II、III和aVF导联上更可能出 现Q波。(注意:除非有别的解释,上述所有Q波都应归类为异常Q波)。 可归纳为: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Q波宽度大于0.03 s,Q波深度在胸导联大于R 波高度的25%,在aVL导联大于 R波高度的50%,aVF导联大于R波高度的60%,均称异常Q波。Q波从起始到波底之间的距离超过0.02 s,深度大于R波高度的25%,也视为异常Q波。胸导联V1、、V2导联不管Q波大小与深度如何,一律视为异常。如果呈QS 型,则应结合临床进行具体分析。

病理性Q波的特点

病理性Q波的特点 心电图用于临床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体表心电图迄今仍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常用诊断方法。这是因为体表心电图为无创性检查,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在床旁进行,短时间内即可作出诊断。正常心脏,心室除极是从室间隔开始,其激动方向从左、后、上向右、前、下或上进行,故在左胸前导联或某些导联可出现小q波,称为间隔q波。由于室间隔除极时间仅为0.01s,故正。常人间隔q波时间一般不会超过0.03s,深度不会超过后继R波的1/4,或有切迹则为异常Q波。引起Q波的病因很多,还可有正常变异性Q波故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尤为重要 ? ?? ? 急性心肌梗塞时较特异及持久的心电图改变是出现异常的病理性Q波,但异常的Q波不一定都是心肌梗塞。 (1)Q波不 心脏横位时 (2) 波高大,无导常、V6高电压(>呈 QS V4、V5 (3)导联可出现深而宽的波增宽 其后S Q 波导联T波常直立,I导联主波多向下,酷似心肌梗塞,但肺性P波,电轴右偏,可与心肌梗塞区别。若病情好转Q波即消失。 (5)心肌病或心肌炎时,由于心肌纤维化,坏死或室间壁肥厚,在各个导联中均可出现异常Q 波,其Q波多<0.04秒呈QR型R波较高R/Q>1 T波直立,但深Q波后的R波高大,此点与心肌梗塞不同。急性坏死死性心肌炎:有类似心肌梗塞呈QS型。 (6)预激综合征时,可有类似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如在Ⅱ、Ⅲ、aVF或Ⅰ、aVL

导联可出现负向的预激波,酷似深Q波。B型预激时在导联负向预激波类似心肌梗塞,易误诊为前间壁心肌梗塞,但同时在其它导联中有预激波QRS增宽及P—R 间期缩短,可除外心肌梗塞。 ? ?? ?(7)脑血管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见Q波,常V4-V5导联明显,也可波及V3、V6、I、II、avL、avF导联,多数一周左右恢复。同时伴QT延长,T波高耸、 ? ?? ? 压等。 ? ?? ? ? ?? ?3)I ? ?? ???③左房扩大与右室肥大:可在I,avL导联引起位置性Q波;(当右心室肥大室时其QRS向量环投影于I、avL导联轴负侧),同时出现二尖瓣型P波,V1导联出现高R波或rsR’ 型,电轴右偏等改变。 ? ?? ???④右位心:P波与T波均倒置,胸导联V1-V5均呈rS型,r波逐渐降低,V5R与V6R可出现qR型。

采用心电向量图分析V1、V2导联异常q波

采用心电向量图分析V1、V2导联异常q波 心电图(ECG)和心电向量图(VCG)都是从体表记录出心脏电活动的图形,特别是VCG 在临床上对于某些ECG 难以诊断的疾病有其独到之处,可以显著提高ECG 的诊断水平。 胸前V1 、V2 导联属于不应该出现q 波的部位,如果有q 波出现,无论其时间是否>0.04 s,或者其振幅是否>0.3 mV,或大于同导联R 波的1/4,均列在异常q 波范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认为V1 导联出现异常q 波主要见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左束支分支阻滞,重度右室肥大。心肌病,特别是扩张型心肌病。肺心病等缺氧引起的一过性电静止。心室预激(特别是右室间隔旁路)等。本文就V1 、V2导联异常q 波的VCG 诊断的几个观点介绍如下。 观点1:QRS 环体起始部或初段出现蚀缺,是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向量图特征性表现之一。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时,V1 导联出现Q 波,横面QRS 环初始向量朝向后方而形成蚀缺(图1)?。 患者男?55 岁,有急性心肌梗死PCI 治疗史。图2 为患者随访时记录的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

观点2:胚胎R 波是QRS 环初始部的蚀缺在心电图上投影所形成的,当投影到某个角度时还可形成碎裂R 波?。 传统的观点认为,心电图胸前导联“胚胎R 波”是梗死区域中岛状存活心肌产生的电激动引起的。 从心电向量图投影的观点认为梗死蚀缺的边缘在该导联轴上的投影便形成了胚胎R 波。在非梗死患者的心电向量图上,蚀缺可以发生在QRS 环的中部甚至尾部,心电向量图也能投影出挫折,只不过不在环体的初始部(图3)。

观点3:V1 导联呈QS 波型时,心电向量图诊断局灶性前壁心肌梗死,优于心电图。 例如患者男,81 岁,有急性心肌梗死保守治疗史。随访行心电图显示V1 导联呈QS 型,心电向量图表现在QRS 初段可见朝向后方的蚀缺,诊断为局灶性前壁心肌梗死,加做V3R导联后,可见V3R 呈rS型(图4) 观点4:V1 导联呈QS 波型时,用心电向量图进行鉴别诊断,优于心电图 V1 导联呈QS 型,是一种非常多见的正常变异,更多见于正常人。用心电向量的观点不难对此作出解释。V1 导联呈QS 型的向量形成机理见图5

病理性q波常见的原因心电图特征

病理性q波常见的原因心电图特征 病理性Q波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特征,可以提示心肌损伤或缺血。病理性Q波的形成通常与下列几种情况有关: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法洛四联症、心肌纤维化以及某些药物引起的心肌损伤等。 在心电图上,正常的Q波一般是较小且较短暂的,通常不超过0.04秒的宽度,并且其深度与R波的高度之比不超过0.25。当Q波的宽度超过0.04秒,深度超过R波高度的1/4时,即被认为是病理性Q波。 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引起病理性Q波的原因之一。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流受阻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所引起的。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会发生坏死,而坏死的心肌组织不能产生电活动,导致心电图上出现Q波。通常情况下,心肌梗死导致的Q波较宽且深,可以持续一段较长时间。 心肌炎也是引起病理性Q波的常见原因之一。心肌炎是由于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引起的心肌组织炎症。炎症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从而在心电图上出现Q 波。心肌炎引起的Q波通常较小且较短暂,在心肌恢复后可以逐渐消失。 心肌病是一种心肌肌纤维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常常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肌病可以引起心肌纤维化,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和Q波的形成。心肌病引起的Q波通常较宽且深,常与其他心电图异常表现一起出现,如ST段改变和T 波倒置等。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心肌肥厚的疾病,心肌细胞增生和肌原纤维增加导致心肌肥厚。心肌肥厚会导致心肌电活动异常,从而在心电图上出现Q波。肥厚型心肌病引起的Q波通常较宽且深,可以持续较长时间。 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包括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和右室肥厚。法洛四联症中的右室肥厚可以导致心肌电活动异常,从而在心电图上出现Q波。这种Q波通常较宽且深。 心肌纤维化是心脏病变的常见结果之一,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等引起的心肌损伤都可以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化会使心肌细胞坏死并被纤维组织取代,导致心肌电活动异常,从而在心电图上出现Q波。这种Q波通常较宽且深。 除了上述疾病以外,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心肌损伤,从而导致心电图上出现病理性Q波。一些可以引起心肌细胞坏死的药物,如心脏毒性药物和某些抗癌药物,都有可能导致病理性Q波。 总结来说,病理性Q波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法洛四联症、心肌纤维化和某些药物引起的心肌损伤等。病理性Q波在心电图上通常呈宽且深的波形,与正常Q波相比较明显,可以提醒临床医生可

病理性q波常见原因心电图特征

病理性q波常见原因心电图特征 病理性Q波是心电图中的一种特征性改变,通常表示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变的存在。病理性Q波的出现往往与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变或心肌梗死相关。在心电图上,病理性Q波的特征是波形深而宽,持续时间超过0.04秒,振幅超过0.1毫伏。本文将介绍病理性Q波的常见原因和心电图特征。 病理性Q波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疾病等。其中,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原因,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缺血、缺血性坏死所致。心肌梗死后,受累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和纤维化,导致心肌电活动发生改变,形成病理性Q波。其他常见原因包括心肌炎引起的心肌病变、心肌肥厚导致的心肌电活动改变等。 在心电图上,病理性Q波的特征是波形深而宽,持续时间超过0.04秒,振幅超过0.1毫伏。病理性Q波通常出现在ST段之后,是由于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肌损伤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和纤维化所致。病理性Q波的形成是心肌损伤的直接反映,因此在心电图上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除了波形特征外,病理性Q波的出现还具有以下特点: 1. 导联特异性:病理性Q波通常出现在受累导联上,如前壁心肌梗死可出现在V1-V4导联,下壁心肌梗死可出现在Ⅱ、Ⅲ、aVF导联。 2. 时间特性:病理性Q波持续存在,不随心动周期而改变。 3. 伴随ST段和T波改变:病理性Q波常常伴随着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

等改变,这些改变反映了心肌梗死或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4. 临床特征:病理性Q波的出现往往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一致,如心绞痛、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功能不全等。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正常人的心电图上也会出现Q波,但通常是浅而窄、持续时间短暂,不伴随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在临床上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理性Q波的意义。 总之,病理性Q波是心电图中常见的病变特征,主要与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肌病变有关。了解病理性Q波的常见原因和心电图特征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重视病理性Q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加强对心电图特征的分析和解读,以提高对心脏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异常q波常见原因

异常q波常见原因 在心电图中,Q波是指QRS波群中QRS波的第一个负向波,即向下的波。异常Q波指的是心电图中出现了深而宽的Q波,其持续时间大于0.04秒,深度大于或等于QRS波群振幅的1/3。异常Q波是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表现之一,它可以是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 1. 心肌梗死(心肌区域缺血坏死):当心肌区域发生缺血坏死时,QRS波群的负向波(Q波)就会增加或出现异常,形成异常Q波。心肌梗死是血管闭塞所导致的,常见的闭塞原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形成等。 2. 心肌炎(心肌病变):心肌炎是指心肌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导致的损伤。如果心肌炎引起了心肌组织坏死,也会出现QRS波群异常,形成异常Q波。 3. 心肌肥厚:心肌肥厚是指心肌细胞增生和增大,导致心肌壁变厚。当心肌肥厚程度较为显著时,QRS波群的形态和时间也会发生改变,可能出现异常Q波。 4. 传导阻滞:如果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障碍,会导致电信号传导延迟或阻滞。传导阻滞可以导致QRS波群异常,包括异常Q波。常见的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 5. 心肌损伤:除了心肌梗死和心肌炎之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也可能导致异常Q波的出现,例如心脏术后、心脏外伤等。

6. 先天心脏病: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肌异常。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传导阻滞等,从而出现异常Q波。 7. 心肌萎缩:心肌萎缩是一种进展性心肌病变,主要特点是心肌细胞灰白色变、细胞间质增多和纤维化。心肌萎缩可以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出现QRS波群异常,包括异常Q波。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Q波并不一定都表示有病变存在,因为某些人可能天生就有一些异常Q波,这种情况下通常不会伴随其他异常心电图表现或临床症状。因此,在评估异常Q波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检查结果和其他心电图表现来综合判断。如果存在异常Q波且有其他临床表现,还需进一步进行相关的心脏病理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

病理性Q波

病理性Q波 心电图对于诊断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有重要价值,价格经济实惠,快捷方便无创伤,可以定位。可以评估心梗是那一支动脉阻塞导致的,用以评估这支动脉阻塞程度是完全闭塞、还是部分阻塞,或者说是狭窄的可能性;从而判定是立刻进行介入还是采取抗凝治疗方法。 一,病理性Q波一般意义 ①Q波宽度≥0.04s;②Q波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的1/4;③不该出现Q波的导联上出现了Q波。不该出现Q波导联出现电静止区域有:⑴aVL导联Q波幅度>1/2R,下壁Q波幅度>60%R;⑵Q波时间>0.02s,幅度>1/4R;⑶V1、V2导联出现q波;⑷V1、V2导联出现QS。传统意义上的Q波诊断标准,是对出现病理性Q波的MI的诊断,既然够标准化那么也就不难诊断。与此同时对于不够标准的又该怎样诊断呢?没有出现Q波的又没有症状、有了症状而没有Q波等无Q波的MI呢?因此,在传统意义病理Q波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等位性Q波的概念。 二,非MI性疾病所致的Q波或类似等位性Q波 又称假性MI。非MI性Q波是指MI以外的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异常Q波。多见于Ⅱ、Ⅲ、aVF、V1~V3等导联,发生机制可能与心电轴偏移、心脏转位、心脏激动传导途径异常、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局限性的电静止、纤维化或其他成分代替心肌、室间隔肥厚及自主神经或间接刺激等有关,但不是MI导致的病理性Q波或等位性Q波。 常见的非MI性疾病有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挫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硬皮病、淀粉样变性、原发性或转移性心脏肿瘤、肥厚性心肌病、左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大量心包积液、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右位心、左室假键索。 三位置性Q波:又称非病理性Q波 由于心脏位置不同及变化,正常人在某些导联也可以出现超过正常标准的Q波,如aVL、Ⅲ、aVF、V1、V2等导联出现QS型或QR型(Q波时限≥30ms,振幅≥1/4R)称为心脏位置性Q波。其心电图表现是:Ⅰ、aVL、V5、V6导联,当QRS波群初始向量与额面电轴接近90°,QRS波群的初始向量与aVL导联几乎垂直,可投影在aVL导联的负侧,使QRS波群呈QS型,偶呈Qr型属于一种正常变异,此种情况总伴有P波和T波的倒置,Ⅰ和V5、V6导联无Q波,不伴有ST段的改变。Ⅱ、Ⅲ、aVF导联:Ⅲ导联与QRS波导联轴大致垂直时,心脏位置稍有变化即可形成Q波,故Ⅲ导联Q波大多数是正常的,此时应再结合ST-T变化及Ⅱ、aVF导联的Q波综合分析。V1、V2导联:在右胸前大部分位置应该能记录到Q波,其边缘接近于V1导联的部位,因此该电极位置稍有变动即可在V1导联记录Q波或QS波。 正常变异:有肥胖、鸡胸等导致心脏位置的改变。位置性Q波不属于病理性Q波,其不是因MI或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无病理性意义。但临床上确实有人对此了解不深而诊断为“病理性Q波”,成为“医源性MI”,甚至失去工作能力。 AVL,V1,V2都有Q波不一定就是病理性Q波,理由如下: (一):在AVL上,正常Q波应<0.04秒,振幅<2MM振幅不应超过R波的1/2。但右室在AVL上可呈QS 或Qr型,此时Q波>0.04秒是正常的,可能是心脏位置变化所致。心脏呈垂位,AVL记录心底的电位,所

Ⅲ导联异常Q波的诊断及鉴别

Ⅲ导联异常Q波的诊断及鉴别【关键词】异常Q波;Ⅲ导联;诊断;鉴别 在心电图异常Q波的诊断中,尤以Ⅲ导联的异常Q波发生率最高。我们通常把Q波时限>0.04 s、其深度R/4波和Q波的粗钝与挫折,且深吸气后Q波无明显变化诊断为异常Q波。由于此导联的异常Q波的出现,不仅可提示下壁心肌梗死的可能,而且更多见于与心肌梗死无关的疾病,这给心电图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扰。为了提高对Ⅲ导联异常Q波的认识,本文重点介绍在Ill导联中发生异常Q波的原因和鉴别的方法。 1 非心肌梗死性Q波 1.1 肢体导联位置连接错误右手及左下肢导联颠倒可产生类似下壁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此时需纠正其错误导联的连接。 1.2 正常肥胖或横位心脏者在Ⅲ导联上可出现深宽波深吸气屏气后Q波的变浅和消失是主要鉴别的方法。依我们的经验必须强调的是深吸气要以胸式呼吸为主后闭住气,使胸腔容量增大,心脏位置下垂可用于鉴别诊断。 1.3 漏斗胸少数病例类似下壁心肌梗死图形,可能由于胸骨压迫使心脏移位,室间隔初始除极方向左向后所致。Q波窄而深是鉴别的主要特点。 1.4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Ⅲ、aVF导联的异常Q波可产生类似下壁心肌梗死的图形,其原因与右心系统的急性扩张和心脏顺钟向转位有关。异常Q波多表现在Ⅲ导联,很少出现在Ⅱ导联,心电轴右偏、

肺型P波、右室大,伴ST抬高而无对应导联的变化及结合临床特殊的表现形式是本病的主要鉴别点。 1.5 急性心肌炎在心肌炎的急性期出现异常Q波,是反映心肌功能的暂时丧失(心肌电静止),后期也可为心肌坏死或心肌纤维化所致的心肌电力丧失的表现。但心电图表现的Q波深面窄,病理性Q 波与ST段抬高大多为一过性,同对伴有普遍的ST T波改变而无明确的心脏血管定位的表现和多种形式的心律失常,结合病因、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动态变化等不难做出诊断。 1.6 心肌病心肌变性、纤维化或瘢痕形成,致使电动力降低或消失而形成起始向量改变。心肌病的异常Q波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有时较难鉴别,Q波窄而深、Q波与P波方向相反可表现为T波直立、心电图改变进行性加重是其主要的心电图特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心脏超声等特殊检查均可提供可靠的鉴别依据。 1.7 预激综合征旁路发生于室间隔的后间隔部位预激所产生的δ波在Ⅱ、Ⅲ、aVF可显示,可表现类似下壁心肌梗死的异常Q 波。预激和心梗的鉴别并不困难,根据P R间期缩短、δ波和继发ST T改变和发作性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均可加以鉴别。药物治疗使预激波消失,可显示正常心电波形。此外,二者从临床发病年龄、症状、心电图演变等都是鉴别主要要点。 1.8 右束支传导阻滞有时在Ⅲ、aVF导联呈QR(qR)型,Ⅱ导联一般不会出现Q(q)波。V1导联M 波及终末向量传导延迟是其主要表现特点。 1.9 先天性校正型大动脉转位由于左右心室的颠倒,心室除

病理性Q波的特点

心电图用于临床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体表心电图迄今仍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常用诊断方法。这是因为体表心电图为无创性检查,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在床旁进行,短时间内即可作出诊断。正常心脏,心室除极是从室间隔开始,其激动方向从左、后、上向右、前、下或上进行,故在左胸前导联或某些导联可出现小q波,称为间隔q波。由于室间隔除极时间仅为,故正。常人间隔q 波时间一般不会超过,深度不会超过后继R波的1/4,或有切迹则为异常Q波。引起Q波的病因很多,还可有正常变异性Q波故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尤为重要急性心肌梗塞时较特异及持久的心电图改变是出现异常的病理性Q 波,但异常的Q波不一定都是心肌梗塞。 非梗塞性Q波 Q波多窄<秒,R波较高无ST-T期改变T波直立,Q波常孤立出现,并常伴心电轴偏移,如在上下一肋间描记Q波消失。 (1)在肥胖、妊娠、腹水和横位心时,Ⅲ导联可有深Q波,Ⅱ、aVF导联亦有Q波,但Q波不深也不宽,在深吸气及坐位描记时变小或消失。而在下壁心肌梗塞时,Ⅲ导Q波大小不变。心脏横位时avF导联可呈QS型,顺钟向转位时,V1-V3可呈QS型,电解质紊乱者及少数正常人亦可出现。 (2)心室肥厚 ①左心室肥厚时,V1~V3可呈QS型,ST段也可抬高,但左胸导联仍呈qR型,R波高大,无导常Q波,低一肋间呈rS型。但与心肌梗塞不同的是,抬高的S T段弓背向下,且RV5、V6高电压(>,V3R导联也是QS型。如果V1~3呈 QS型,而V3R、V5、V6呈rS型时,考虑心肌梗塞。 ②右室肥厚:右胸导联出现QR型,但V4、V5导联无异常Q波,Rv1增高。 (3)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时,V1、V2导联可出现深而宽的QS波,伴ST段抬高,但QRS波增宽≥秒,有别于前间壁心肌梗塞。 ①左束支传导阻滞:V1、V2、V3,有时III、avF导联可出现QS型。 ②右束支传导阻滞:V1导联通常呈rsR’型,有时起始r波处在等电位线其

小儿异常Q波38例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小儿异常Q波38例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并总结小儿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0年8月收治的38例异常Q波患儿的心电图资料。结果本组异常Q波出现在除aVR以外的任何导联,胸导联较常见,但各种病因 所致异常Q波在导联分布、Q波形态及其他伴随心电图表现上各有特点。结论小儿心电图检查出现异常Q波,可见于多种疾病,且其心电图特征和临床意义各不 相同。 【关键词】小儿心电图异常Q波临床分析 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在心肌梗死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方面有着其 他检查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异常Q波是心肌梗死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之一, 而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常见于35岁以上人群[1]。在 常规心电图检查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儿童也出现异常Q波,小儿异常Q波根据其发生机制不同,可出现于多种临床疾病,且有不同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意义。 本文着重探讨这类异常Q波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存在异常Q波患儿 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1~14岁,平均8.5岁。其中先天性心 脏病18例(房间隔缺损6例、室间隔缺损4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例、法洛四 联症2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风湿性心瓣膜病伴二尖瓣狭窄2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病毒性心肌炎7例,预激综合征3例,漏斗胸5例。所有患儿人院时心电图均提示有异常Q波出现,且经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 肌酶谱等辅助检查后临床诊断明确。 1.2 方法采用美国通用公司12导联MAC800心电图机连接并记录。 1.3 诊断标准正常Q波诊断标准:正常左胸导联及单个肢体导联可出现Q波,称间隔性Q波,时间不超过0.03秒,深度不超过后继波的1/4。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成Qs型,V3导联极少有Q波,V5、V6可见正常范围的Q 波。小儿异常Q波的诊断标准:Q波电压:Ql>0.25 mV,Qv5、v6>0.45mV;QI、Ⅱ>l/4R,Qv5、v6>l/5R,Q波时间>0.03s,右胸导联出现Q波,呈qR、QR 或Qs型。 2 结果 本组异常Q波出现在除aVR以外的任何导联,胸导联较常见,但各种病因所 致异常Q波在导联分布、Q波形态及其他伴随心电图表现上各有特点。 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所致异常Q波多出现在右胸导联,V1多呈qR、qRs、QR型,并伴有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肥厚型心肌病所致异常 Q波出现在前侧壁V5、V6,Q波深而窄(电压>1/4R波,时间<30ms),且同一导联 T波直立,出现Q波与T波分离现象;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异常Q波出现在右侧胸 前导联和正前部胸导联(V1-V3),Q波时间>40ms;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异常Q波呈 一过性和可逆性,并伴有QRS电压降低和ST-T改变,随着病情好转,Q波消失,QRS电压升高,ST-T逐渐恢复正常;预激综合征所致异常Q波根据旁道位置不同,可出现于多个不同导联,本组预激综合征3例,其中位于右胸导联2例,位于下 壁导联l例。3例均伴有典型的预激三联征(短P-R间期、QRS波群起始部继发性 ST-T改变);漏斗胸所致异常Q波由于胸骨压迫使心脏向左移位,右房正对着V1 导联,而使V1导联呈Qr型。若心脏进一步移位,改变了正常的负性初始向量,

异常Q波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大全

异常Q波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大全 随着电生理学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Q 波的产生并非心肌梗死所独有的表现。心电图中Q 波的产生,除了心肌坏死瘢痕形成的某个部位心肌电活动能力严重降低或丧失而处于「电静止」状态之外,还有许多疾病可引起一过性和非梗死型Q 波。现对于它们各自的产生机制、心电图表现特征及鉴别方法讨论如下: 1 异常 Q 波的概念和标准 判断异常 Q 波包括三个因素: 1.Q 波时限超越正常值标准 2.Q 波深度达到异常标准 3. 不应该出现 Q 波的导联产生了电静止区域。异常 Q 波包括下列条件: 1.V2 导联任何程度或表现的 Q 波。 2.V3 导联上几乎所有的 Q 波。 3.V4 导联上如果 Q 波深度>1 mm,或者大于 V5 导联的 Q 波,或者 Q 波时间达 0.2 秒 (0.5 mm) 4. 除了III、aVR 和Vl 导联(这些导联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出现深、宽 Q 波),任何≥ 0.03 秒 (30 ms,0.75 mm) 的 Q 波。 5.aVL 导联: 在P 波直立的情况下,Q 波> QRS 复合波振幅的50%,或 Q 波> 0.04 秒)。 6. III 导联:Q 波≥ 0.04 秒。Q 波深度>R 波高度的 25%,对诊断具有提示作用;Q 波的宽度比其深度更为重要。 7. 当 QRS 复合波电轴为垂直时,在下壁导联 II、III 和 aVF 导联上更可能出现Q 波。(注意:除非有别的解释,上述所有 Q 波都应归类为异常 Q 波)。可归纳为:除 aVR 导联外,其他导联 Q 波宽度大于 0.03 s,Q 波深度在胸导联大于 R 波高度的 25%,在 aVL 导联大于 R 波高度的 50%,aVF 导联大于 R 波高度的 60%,均称异常 Q 波。Q 波从起始到波底之间的距离超过 0.02 s,深度大于 R 波高度的25%,也视为异常 Q 波。胸导联 V1、、V2 导联不管 Q 波大小与深度如何,一律视为异常。如果呈 QS 型,则应结合临床进行具体分析。

异常Q波分析

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 于临床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体表心电图迄今仍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常用诊断方法。这是因为体表心电图为无创性检查,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在床旁进行,短时间内即可作出诊断。常心脏,心室除极是从室间隔开始,其激动方向从左、后、上向右、前、下或上进行,故在左胸前导联或某些导联可出现小q波,称为间隔q波。由于室间隔除极时间仅为0.01s,故正。常人间隔q波时间一般不会超过0.03s,深度不会超过后继R波的1/4,或有切迹则为异常Q波。引起Q波的病因很多,还可有正常变异性Q波,故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尤为重要。 一、正常Q波 正常左胸导联及单个肢体导联可出现Q波,称间隔性Q波,时间不超过0.03”,深度不超过后继波的1/4。 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成QS型,V3导联极少有Q波,V5、V6可见正常范围的Q波。 二、异常Q波 诊断标准:Q波时间≥0.04”深度≥后继R波的1/4;Q波出现粗钝与切迹。 1、异常Q波的临床分析诊断: 1)avR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为正常。 2)avL导联可出现异常Q波,若P波直立;若同导联P与T波均倒置,多系正常情况,可见高侧壁心肌梗塞不典型表现。 3)I,avL导联同时出现异常Q波,除高侧壁心肌梗塞外,可见于: (1)左前分支阻滞 (2)A型预激综合征 (3)左房扩大与右室肥大:可在I,avL导联引起位置性Q波;(当右心室肥大室时其QRS向量环投影于I、avL导联轴负侧),同时出现二尖瓣型P波,V1导联出现高R波或rsR’型,电轴右偏等改变。 (4)右位心:P波与T波均倒置,胸导联V1-V5均呈rS型,r波逐渐降低,V5R与V6R可出现qR型。 4)III导联出现异常Q波,深吸气后呈QS型或rS型(或R)型属于正常现象。急性肺梗塞、左束支传导阻滞,负向预激波,迷走神经功能增高也可出现。 5)III、avf导联出现Q波下壁梗塞可能大,如同时伴有下述变化一项即可诊断: (1)II导联出现小q波 (2)出现T波倒置及/或ST段抬高 (3)右胸导联T波高耸与ST段压低 (4)V1导联的R/S≥1,特别是以前V1导联呈rS型者,若深吸气或采取坐位后缩小或QS变为rS或R,无ST段及T 波改变,可能属于正常现象。 在Ⅲ导联出现了异常Q波,如何确定其性质,是下壁心梗还是正常变异,鉴别参照如下五点: a、观察P Ⅲ、T Ⅲ的方向:若P Ⅲ↑,T Ⅲ ↓,高度疑似下壁心梗;若P Ⅲ ↓,T Ⅲ ↑,属正常变异,无意义。 b、观察Ⅱ、aVF导联: 若均出现异常Q波,下壁心梗确定无疑。 c、观察T Ⅱ、Ⅲ、aVF:若T Ⅱ、Ⅲ、aVF ↓,则异常Q诊为病理Q或心梗Q;若T Ⅱ、Ⅲ、aVF ↑,则心梗可能性不大,Q Ⅲ意义不大。 d、动态观察Q波出现:这是非常重要一项指标,既往Ⅲ导无Q波,现出现Q波,则肯定是下壁心梗(尽管Q 波时间、宽度未达标准) e、深吸气后屏气记录Ⅲ导联,Q波逐渐变小或消失为正常变异,若Q波不变或轻微变化则可诊断下壁心梗。6)II、III、avF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大QS型,除下壁心肌梗塞外尚可见于急性肺梗塞,左后分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电轴明显左偏,三尖瓣脱垂。 7)右胸导联(V1-V2)出现异常Q波,不论Q波如何微小,只要出现后继r或R波,多属病理情况,但可见QS波。(1)前间壁心肌梗塞多伴同导联T波深倒置及/或ST段抬高。 (2)右心室肥大,V1、V2导联可出现qr型,R波≥0.7mv,电轴右偏并可见肺型P波。 (3)右心房扩大,V1、V2导联可出现qR或QR型,但 V2及左胸导联可出现导常Q波同时T波倒置,右胸导联P波电压增高,电轴右偏。 (4)急性肺梗塞。 (5)频率性间隔局部阻滞,当心率过快或房早呈室性差异性传导时,在V1-V3导联可出现Q波(可能由于左间隔支暂时性功能阻滞可引起间隔局部阻滞所致)非差异传导时正常心博(V1-V3导联)仍呈rs型。 (6)右束支传导阻滞可呈qr或QS型,qrs波≥0.12”,V5、V6、I导联可出现宽S 波(起始r处于等电位线)如伴同导联T波深倒及/或ST段抬高则可能合并前间隔心肌梗塞。 (7)逆钟向转位(正常变异):V2或V3异联偶可出现qR或QS型,V1或V3,R呈rs或RS型,V3的左导联呈q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