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室性早搏诊断详述

室性早搏诊断详述

室性早搏诊断详述

*导读:室性早搏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早搏及原发疾病两方面。

部分偶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无明显不适或仅有原发疾病的症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则多有心悸、心跳停顿、咽喉牵拉不适等。此外,长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引起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即所谓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如活动性胸闷憋气,腹胀及双下肢水肿等。心脏听诊可闻及提前出现的心搏,第一心音增强,并伴以长间歇。室性期前收缩引起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辅助检查

根据症状和心脏听诊可拟诊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是确诊依据。其体表心电图的典型特征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多超过0.12秒,其前没有相关的P波,ST段和T波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图1)。部分偶发或间断发作的室性期前收缩,需记录动态心电图以协助诊断。动态心电图可客观评价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表现形式,是否触发心动过速,以及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排除心脏的其他病变。

3、鉴别诊断

典型的室性期前收缩诊断不难,但需与以下两种宽QRS心律失常进行鉴别

(1)、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其宽大畸形的QRS 波前有异位房性P波, PR间期应大于0.12s;而室性期前收缩与P波无关,P波在其QRS波之前、之后或重叠在QRS-T波群中均可。此外,室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常为完全性,而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代偿间歇则多为不完全性。

(2)、房室交界区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房室交界区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如逆行至心房产生P波:PR间期0.12s则可确诊;而室性期前收缩无此特点。若未逆传到心房则畸形宽大的QRS波前无逆行P波,此时鉴别有一定困难。

二、预防

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对原发病因进行积极干

预及治疗,如积极改善心肌缺血,纠正器质性心脏病的异常结构,纠正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等。预后方面,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偶发室早,预后佳;但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尤其是超过2万次/24小时,可引起心脏扩大,控制室性期前收缩后心脏结构可恢复正常。而器质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室性期前收缩是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室性早搏的诊断,室性早搏怎么处理

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室性早搏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室性心律失常考点总结

室性心律失常考点总结 1.室性早搏(PVCs): 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心室的早期冲动,其QRS波形宽大畸形,P波消失,ST段和T波方向与QRS波方向相反。其特点有: -早搏时间点:室性早搏常在正常的窦性心律中出现,其QRS波形早于窦性心搏。 -心电图表现:QRS波形宽大畸形,P波消失,ST段和T波方向与QRS 波方向相反。 -合并异常:室性早搏常伴随着代偿暂停,即早搏后的第1个窦性心搏的RR间期较长。 -短阵室性早搏:很少连续出现3次或更多次的室性早搏,称为“短阵室性早搏”。 -单源性和多源性:室性早搏常呈二、三联律,即在几个不同的心室异位灶中发生。多源性室性早搏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形不同。 2.室性心动过速(VT): 室性心动过速是指由心室异位灶触发的激动在心室内迅速传播及发生心室率增快。其特点有: -心动过速的QRS波形:QRS波形宽大畸形,常>0.12s。 -心室率:心室率通常>120次/分。 -心电图图像:VT表现为宽大畸形的QRS波群连续出现,变异度大,呈多样性波形。

-触发机制:VT的触发机制包括单源性室性搏动和多源性室性搏动。 -复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快而不规则的VT称为复杂室性心动过速,常伴有心电轴偏移和Q-T间期延长。 3.室颤(VF): 室颤是指心室由多源的快速、无规则的、非同步激动所致的扑动状态,无有效的心搏,无心输出。其特点有: -心室率:心室颤动波形不规则,无规律,频率高达300~600次/分。 -心电图表现:室颤的心电图特点是QRS波消失,呈细小而快速的心 动过细颤动波。 -危及生命:室颤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会导致血液不流动, 导致心搏骤停。 4.鉴别诊断: 在分析室性心律失常时,需要与其他心律失常进行鉴别诊断,包括室 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和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等。 -与室上性早搏鉴别:室上性早搏的QRS波形正常,P波可见。 -与窦性心动过速鉴别:窦性心动过速的形态规整,相对较快,P波 正常可见。 -与心室内差异性传导鉴别: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的QRS波形有宽窄差异,但基本形态一致,而室性心律失常的QRS波形在基本形态上存在多样性。

室性过早搏动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室性过早搏动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期前收缩亦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在窦性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心脏传导系统的某一点 提早发生激动,过早的引起心脏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生一次除极。这个异位兴奋点可以在窦房结、窦房交界区、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的希氏-浦肯野氏系统。因此,根据异位起搏点部 位的不同可分为窦性、窦房交界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多见,约占总数的60%-70%,其次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最少见[1]。 早搏是异位心律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可以由一个异位节律点发出,可以为折返性,也可能来 自不同的节律点,有时经久不发,有时则频繁地一再出现。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有限的一段 时间,因此,当一次心电图描记未能发现早搏时,不能排除在其他时间曾有早搏。自从临床 上广泛使用动态心电图连续观察24小时心电图后,可以证实几乎90%左右的正常年龄组受 检者均可见到偶发性早搏,且年长者较年轻人多见,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慢性疾患者多于 正常人[2]。有时同一个人的早搏可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位,即使发生在心室,也可来自 不同心室或同一心室的不同部位,这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若有时每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 跟随以一个早搏则分别称为“二联心律”及“三联心律”。 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任何人一生中都难免发生。在各种心律失常中,早搏的相对 发生率占12.3%-27.2%,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43.6%-69.4%)而居第二位[3]。早搏使心室充 盈不全,心脏每搏量减少,可影响某些重要器官(如心、脑等)的血液供应。例如,房早可 使冠脉血流量平均下降5%;室早可使之下降12%;频发性早搏可使之减少25%,这时心电图上可显示T波倒置及心肌缺血的其他征象[4]。早搏心电图的诊断不难,但早搏伴发的一些复 杂心电现象如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有时并不容易,这就需要临床心电工作者全面分析,对其 做出较准确的鉴别诊断,为了更好地估计早搏的临床意义、预后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 早搏心电图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以临床上最常见的室性早搏心电图的鉴别 诊断归纳如下: 室性早搏可分为左室型与右室型早搏;左束支与右束支型早搏;多源性与多型性早搏;单纯 性室早与复杂性室早(单纯性室早伴复杂心律失常)等。分述如下: 1 单纯性室性早搏的鉴别诊断[5] 1.1左室型早搏与左束支型早搏 左室型早搏亦称“C型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左心室肌的室性早搏。由于室性早搏的异常除 极向量自左向右,故心电图表现为宽点畸形QRS波群的平均电轴右偏,在I、V5、V6导联主 波向下,在V1、V2导联主波向上;而左束支型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左束支的室性早搏,心 电图表现为室性早搏的QRS-T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形。 [鉴别要点] ⑴由于左室型早搏起源于左心室,心室内激动的程序是自左向右,故QRS波群畸 形较明显,以V1导联呈qR或R型,而左束支型早搏激动点起源于左束支,相当于右束支发 生阻滞,故QRS波群在V1导联呈rsR'型。⑵由于前者是沿心室肌细胞之间发生激动,除极 时间较长,表现为QRS波群较后者显著增宽。 1.2右室型早搏与右束支型早搏 右室型早搏又称“A型室性早搏”,是指起源于右心室肌的室性早搏。此时异位节律点发出激 动的传导方向为自右向左,其QRS环的最大向量分别投影在I、V5导联轴的正侧端和V1、V2导联轴的负侧端,因而在上述导联上的主波分别为向上及向下。右束支型室性早搏是指起源 于右束支的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早搏的QRS形态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

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

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 室性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 1. 可有心悸,脉搏脱漏等 2. 听诊心律不齐 3. 各种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二尖瓣膜脱垂、高血压心脏病等 4. 电解质紊乱,过量烟酒,药物,麻醉,手术等 5. 正常人,心室内假腱索等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2.动态心电图 3.病因及诱因检查 【诊断】 1. 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时限大于 0.12s。 2. 配对间期固定(若配对间期不等,可见于多源性室早或

室性并行心律) 3. 完全性代偿间歇(插入性室性早搏例外) 5. 室性早搏可分为单形性,多形性或多源性;二联律,三联律;成对,成串等。 6. 室性并行心律:配对间期不等,相差大于 0.12s;长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距是短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距的整数倍;可有室性融合波。 【治疗】 1. 纠正一过性可逆诱因,如电解质紊乱,缺氧,药物中毒等。 2. 无器质性心脏病,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轻患者焦虑与不安;必要时可用β受体阻滞剂。 3. 急性心肌梗死:出现频发、多源、配对、成串或 R-On-T 室性早搏,并非引起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先兆,不主张使用利多卡因,除非引起血液动力学紊乱,否则不必急于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若合并心力衰竭,则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着重改善血流动力学

障碍。 4. 慢性心脏病变:病因治疗;二尖瓣脱垂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心肌梗死后病人频发室早,有过晕厥史,可考虑ICD 或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对室早疗效不显著,但可降低心梗后猝死率、再梗率和死亡率。 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1. 可无症状或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低血压,晕厥,阿斯综合征等 2.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可闻及大炮音,颈静脉搏动与第一心音不一致 3. 各种心脏病,冠心病、心急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脏瓣膜病等 4. 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药物中毒等 5. 遗传性病变,长QT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6. 极少数未发现病因,称为特发性室速

室性早搏疾病影响及诱发疾病

室性早搏诱发影响及诱发疾病 一、什么是室性早搏? 起源于希氏束部位以下、无保护机制的期前搏动,称为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又称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rasystole)等。室性早搏可对心脏、脑、肾脏、胃肠道等器官的血供发生障碍,但其程度较心动过速为轻。室性早搏引起心排血量降低的因素是室性早搏发生于心室快速充盈期之前,心搏出量下降,室性早搏引起心室先后除极与收缩,使双侧心室本能保持的同步收缩变成非同性,心排血量下降。 1. 对冠状循环影响。偶发室性早搏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12%,频发室性早搏可降低25%,对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诱发心绞痛或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2. 对脑循环影响。频发室性早搏可使脑血量下降12%—25%,有脑血管硬化的患者,可因脑血流量减少而出现头晕等症状。 3、对肾循环影响。频发室性早搏可使肾血流量下降10%左右。 心电图可以判断室性早搏是良性还是恶性,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判断,遇到困难者,利用动态心电图协作诊断。 二、需要关注的恶性室性早搏 恶性(器质性、病理性)室性早搏是指发生于器质性心

脏病基础上的、复杂、高级别或RonT现象、具有危险性的室性早搏,有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危险性。 1. 高级别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分级法,用于评价室性早搏的预后及确定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效果,以后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Lown室性早搏分级法。 2.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性室性早搏。冠状动脉闭塞即刻发生的室性早搏,称为冠状动脉闭塞性室性早搏。临床上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很高,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例子多见。 冠状动脉闭塞性室性早搏的发生机制与心肌细胞缺血、代谢异常、触发活动、折返、损伤电流、心室颤动阈值降低、自主神经活动异常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1)急性损伤型ST段抬高时室性早搏 阻塞某一支冠状动脉可立即引起缺血性ST-T改变。从阻断血流开始,T波逐渐增高,ST段逐渐抬高,ST—T改变反应在每次心搏上,而且是逐搏加重,心肌缺血2—7 min 便可达到最高值,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开始逐渐演变,即ST段逐渐回落,T波振幅降低,出现坏死性Q波或QS波。而在非缺血区的导联上,可无明显的ST-T改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痉挛及完全或不完全血栓性闭塞等急性病变,可立即引起心肌缺血、损伤,严重者发生坏死或猝死。 急性心肌缺血也可发生于冠状动脉狭窄基础上,运动使

心脏早搏

心脏早搏的症状 过早搏动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的过早搏动可致(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听诊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早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早搏呈二或三联律时,可听到每两或三次心搏后有长间歇。早搏插入两次正规心搏间,可表现为三次心搏连续。脉搏触诊可发现间歇脉搏缺如。鉴于患者的情况,排除外伤引起的不适症状,必要时就诊检查X线等等相关检查,指导治疗。对于明确由早搏的患者,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以便确诊早搏的性 质、类型以及有没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建议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进行监测,一般而言,每分钟少于5次的偶发早搏,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总数在400次以下者,对身体的健康几乎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可以不必进行治疗,这种早搏可以看为是生理性的早搏,而对于频繁的早搏特别是恶性早搏,就必须积极治疗了。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选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定期的复查,如果治疗的效果不佳的话,考虑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能性。 发病机理 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产生。 (一)异常自律性所致冲动形成异常 ①在某些条件下,如窦性冲动到达异 位起搏点处时由于魏登斯基现象,使该处阈电位降低及舒张期除极坡度改变而引起过早搏动。 ②病变心房、心室或浦顷野纤维细胞膜对不同离子通透性改变,使快反应纤维转变为慢反应纤维,舒张期自动除极因而加速,自律性增强,而产生过早搏动。 魏登斯基现象示意 窦性冲动到达异位起搏点,使该处阈电位水平下移,因而异位起搏点舒张期除极在基本节律起搏点之前达到阈电位而引起早搏

室性早搏诊断详述

室性早搏诊断详述 *导读:室性早搏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早搏及原发疾病两方面。 部分偶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无明显不适或仅有原发疾病的症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则多有心悸、心跳停顿、咽喉牵拉不适等。此外,长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引起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即所谓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如活动性胸闷憋气,腹胀及双下肢水肿等。心脏听诊可闻及提前出现的心搏,第一心音增强,并伴以长间歇。室性期前收缩引起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辅助检查 根据症状和心脏听诊可拟诊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是确诊依据。其体表心电图的典型特征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多超过0.12秒,其前没有相关的P波,ST段和T波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图1)。部分偶发或间断发作的室性期前收缩,需记录动态心电图以协助诊断。动态心电图可客观评价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表现形式,是否触发心动过速,以及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排除心脏的其他病变。

3、鉴别诊断 典型的室性期前收缩诊断不难,但需与以下两种宽QRS心律失常进行鉴别 (1)、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其宽大畸形的QRS 波前有异位房性P波, PR间期应大于0.12s;而室性期前收缩与P波无关,P波在其QRS波之前、之后或重叠在QRS-T波群中均可。此外,室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常为完全性,而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代偿间歇则多为不完全性。 (2)、房室交界区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房室交界区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如逆行至心房产生P波:PR间期0.12s则可确诊;而室性期前收缩无此特点。若未逆传到心房则畸形宽大的QRS波前无逆行P波,此时鉴别有一定困难。 二、预防 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对原发病因进行积极干 预及治疗,如积极改善心肌缺血,纠正器质性心脏病的异常结构,纠正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等。预后方面,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偶发室早,预后佳;但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尤其是超过2万次/24小时,可引起心脏扩大,控制室性期前收缩后心脏结构可恢复正常。而器质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室性期前收缩是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室性早搏的诊断,室性早搏怎么处理

常见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心电图诊断依据【心电图脑电图讨论版】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P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PP间期的互差<0.12秒医学。 4.心房频率:60~100次/分。小儿不超过正常相应年龄组心率95%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5%。 窦性心动过缓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小儿心率低于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00次/分,1~6岁超过80次/分,6岁以上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 间期0.12~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小儿心率超过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窦性心律不齐诊断要点 1.窦性心律 2.P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室性早搏的分类及治疗

室性早搏的分类及治疗 室性早搏也叫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一般按室性早搏的发作频率可将其分为5个级别,即1级室早至5级室早。1级室早是指偶发室早,即患者每分钟出现室早的次数在2次以内(含2次),或每小时出现室早的次数在30次以内(含30次);2级室早是指频发室早,即患者每分钟出现室早的次数在2次以上,或每小时出现室早的次数在30次以上;3级室早是指多源性室早,即患者在同一导联上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室早:4级室早又可分为4a级室早(两个室早连发)和4b级室早(室早连续发作3次或3次以上,又叫室性心动过速):5级室早是指过早出现的R波落在T波上(R-ON-T)的室早。3级以上的室早统称为复杂性室早。 临床研究表明,引起室早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不论是由器质性病变还是功能性病变所导致的室早,其数量与级别都有较大的波动和交叉,并非完全一致或始终如一。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的室早,对诊断患者的此类病情越有意义,尤其是在过去完全依靠常规心电图来诊断心律失常的年代更是如此。随着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在临床上的应用,室早的检出率大大地提高了。其实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室早,只是无需治疗而已。目前,临床上多从预后和治疗的角度将室早进一步分为良性室早、有预后意义的室早和恶性室早三种类型: 1.良性室早:该型室早不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多数该症患者无明显的不适症状。有些该症患者只是在精神紧张或恐惧时才会出现室早,一般不需要用药治疗,预后也比较好。但有明显症状的该症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地用药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该型室早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心得安、阿替洛尔等,此外还有慢心律(美西律)、莫雷西嗪、心律平(普洛帕酮)及一些中药制剂。由于良性室早的发生与患者植物神经系统的张力失衡有关,所以该型室早患者在平时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要戒烟酒,不饮用浓茶和咖啡。 2.有预后意义的室早:该型室早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该症患者通常都患有各种不同的心脏病,因此,在治疗上主要应针对其所息的心脏病,并应纠正其可能存在的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等)等相关症状。该型室早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住院治疗或在门诊治疗。 3.恶性室早:该型室早是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这一类可危及人生命的心律失常,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患有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同时又合并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该型室早患者在发病时必须立即进行住院治疗。 通常,患有室早等心律失常的患者都会遇到如何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的问题,也有不少的此病患者会自行到药店去买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也是很危险的。首先,品种繁多的抗心律失常药都有其严格的适应症,非专业人员是难以掌握的。更为重要的是,抗心律失常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附共识解读)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有些室早不用治疗) 室性早搏(室早)很常见,室早在动态心电图上的检出率高达40%~75%,在75岁以上人群中69%的人可见室早。多数室早因精神紧张或劳累等引起,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室早,建议及时干预。 病因 室早,一般指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正常人在情绪激动、紧张、过度劳累、饮酒、吸烟或熬夜时都可能出现室早。室性期前收缩更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低血钾等患者。 症状 一般偶发的期前收缩不引起任何不适。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使心排出量下降及重要器官灌注减少,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出汗、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听诊时可听到突然提前出现心搏,第1心音较正常响亮,第2心音微弱或听不到,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脉诊可以触到提前出现的微弱脉搏,随后有一较长的代偿间歇。 处置 对有症状者,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期前收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室性期前收缩应按Lown分级,评定良性(LoWn分级<ΠI级)、恶性(LOWn分级>ΠI级)。频发的期前收缩可并发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经过全面详细的检查不能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认为是良性的,无需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是具有潜在恶性或恶性室性期前收缩,必须治疗。 ①频率平均25/分钟; ②多形性或多源性,但要注意除外房性期前收缩伴差异传导 ③呈二联律或三联律; ④连续3个以上,呈短暂阵发室速; ⑤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亦应及时治疗。 治疗 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I类和In类药。 对于期前收缩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收益,伴有心衰或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需紧急静脉给药。 急性心梗初期可选静脉内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 心肌梗死后若无禁忌,则用B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治疗。 部分单源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考虑在电生理检查的基础上行导管消融治疗,该方法对于没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者疗效确切,并可改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引起的左心室增大和射血分数下降。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禁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原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继发性者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宜用异丙肾上腺素、心房或心室起搏治疗。 共识认为,对于未发现有心脏异常情况的人,需要反复解释并告知,室早不会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如果症状仍不缓解,可考虑使用B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此咤类钙拮抗剂。 实践中大多以室早>10000次/24小时作为筛选标准,建议行导管消融术。

房颤伴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诊断【范本模板】

房颤伴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诊断于亚门,朱玉年 (wu警江苏总V,-8[院心电图室。江苏扬州225003) 关键词:房颤;心电图;鉴别诊断 中国分类号IR 541.75 R 541.7 心房颤动不但经常伴有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而且也会经常伴有室性早搏。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并存者也不少见。正确区分两者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我们的实践体会并结合有关文献提出如下鉴别要点:(1)基础心室率:室率较快者为室内差异性传导,室率较慢者为室性早搏。(2)联律前周期:联律前周期相对较长者。多为室内差异传导,因前周期长,其后不应期也长。联律前周期较短者,为室性早搏。(3)联律问期:联律问期短而不固定者,为室内差异传导。联律问期短而固定者,为室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联律问期不固定。(4)畸形QRS时间:QRS时间≤0.12 S者,为室内差异传导(少数可达0.14 S).QRS时间≥0.12 S者,为室性早搏,可达0.14 s以上.(5)畸形QRS形态:呈右束支阻滞(V 呈rsR型)者,多为室内差异传导;QRS波形多呈左束支阻滞者,为室性早搏。(6)畸形QRS易变性:畸形QRS易变性较大者,为室内差异传导;畸形QRS易变性较小者或无明显变化者,为室性早搏。(7)畸形QRS起始向量:畸形QRS起始向量与正常QRS相同者。为室内差异传导;不同者为室性早搏。(8)类代偿间歇:房颤时代偿间歇完全不完全不能确定。因无规则的P—P间隔或R-R间隔相比较。因而只能是类似于代偿间歇。有较长的类代偿间歇者为室性早搏;无类代偿间歇者为室内差异传导。(9)联律规律:二联律或三联律频发出现者。多为室性早搏;室内差异传导QRS波易变化一般无此规律.(10)与洋地黄用量的关系:未用或洋地黄用量不足时。提示室内差异传导;洋地黄过量时常出现室性早搏。(11)QRS提前程度:特别提前的畸形QRS可能为室性早搏;室上性激动不可能极度提早获得下传心室。(12)与过去心电图比较:过去窦性心律时如有室性早搏与现在畸形QRS相似。则可能为室性早搏;如没有则可能为室性早搏。也可能为室内差异传导。(13)诊断性治疗:增加洋地黄剂量畸形QRS数目减少或消失为室内差异传导;增加洋地黄剂量畸形QRS增多甚至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则为室性早搏. 房颤伴差传与房颤伴室早的鉴别要点:房颤伴差传的宽大畸形的QRS,多数呈右束支阻滞图形,符合长-短周期规则,但联律间距不等,宽QRS后一般无类代偿间歇,一般见于心室率较快的时候,QRS的起始向量与室上性基本一致(注意不是绝对的)。而室早,一般见于心室率较慢时,有时也呈长短周期规则,但其联律间距一致,宽QRS后有较明确的类代偿间歇。其初始向量与室上性下传的往往不一致.特别够成固定联律的,如二联律的,一般是室早。QRS宽大,时间大于0。16秒的一般也是室早。注意快速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时,同时有个别室早也是正常的。但在使用洋地黄时,房颤伴差传往往表示洋地黄用量还没有够。而房颤伴频繁室早,特别室早二联律、短阵室速、混乱性是速,意味着洋地黄过量,甚至中毒。这就是房颤伴差传与室早值得认真鉴别的意义所在.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心脏在正常惰况下冲动起源于窦房结,以一定范围内的频率发生有规律的搏动并传布于心房与心室,引起收缩。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这、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感等,亦可无症状。我国中医药学的古典著作中,类似心律失常证候的描述很多,散见于“心悸”、“怔仲”、“眩晕”、“晕厥”、“虚劳”以及有关脉律失常(数、疾、迟、缓、促、涩、结、代以各种怪脉)等病篇中。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 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O.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

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问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 ①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②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4)病情分级: Myerburg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

早搏疾病研究报告

早搏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过早搏动 所属部位:胸部 就诊科室:心脑血管,心胸外科 病症体征:猝死,QRS波宽大畸形,频发房性早搏,心搏漏跳,心悸,心律失常,心前区隐痛,心脏“偷停”感 疾病介绍: 早搏是怎么回事?早搏是一种提早的异位心搏,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四种,其中以室性最多见,其次为房性,窦性过早搏动罕见,过早搏动是常见的异位心律,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如心房颤动)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 症状体征: 早搏有哪些症状?早搏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的过早搏动可致(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听诊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早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早搏呈二或三联律时,可听到每两或三次心搏后有长间歇。早搏插入两次正规心搏间,可表现为三次心搏连续。脉搏触诊可发现脉搏间歇。 早搏可见于正常人,或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早搏亦可见于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洋地黄或锑剂中毒;血钾过低;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时对心脏的机械刺激等。 化验检查: 早搏要做哪些检查?体检可发现在基本心律间夹有提前搏动,其后有一较长间歇。房性早搏的心音和基本心律类似。房性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强或减轻,第二心音可听不到,早搏引起的桡动脉搏动较弱或扪不到,形成漏脉。早搏呈二联或三联律时,可听到每2或3次心搏后有一次间歇。早搏插入在两个基本心搏之间,称插入性早搏,听诊可为连接三次较基本心搏为快的心搏。 心电图: 一、房性早搏。

早搏基本常识了解及治疗

心脏在正常有规律的跳动过程中,突然出现提前的跳动,在医学上称为“过早搏动” ,简称“早搏” (过早 搏动,期前收缩,期外收缩)。 根据早搏出现的部位不同,一般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及室性早搏三种。其中以室性早搏为多见。患者是否有症状或者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早搏的频发程度不直接相关。患者可以感到心悸,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者代偿间歇后有力的心脏搏动。 早搏的危害:偶发性早搏或发生多年而无其它体征,亦无明显症状者,一般无危害,多与情绪激动、疲劳、饱餐、饮酒和吸烟过量等因素有关,不需特殊治疗。若频发早搏或呈多源性者,常是病理性的表现。见于动脉硬化、冠心病、风湿病、病毒性心肌炎以及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锑剂等)的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现室性早搏,可发展成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应作紧急处理。二尖瓣病变出现房性早搏,易发展成房颤。另外,早搏合并有其它心脏异常体征或心电图有其他异常变化者,多属病理性,需尽快治疗。 饮食注意:清淡饮食为主,少食豆制品,尽量不吃辛辣及有刺激性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都有诱发频繁早搏发生的可能。少喝浓茶或咖啡,因为这些饮料都可使心肌兴奋性增高,也容易诱发早搏。服药:一般认为若早搏次数不多、无自觉症状者可不必用药。若早搏次数>10次/分,有自觉症状,或在心电图上呈多源性者,则应予以治疗。可选用普罗帕酮(心律平)口服,每次5~7mg/kg,每6~8小时1次。亦可服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每日1mg/kg,分2~3次。室性早搏必要时可每日应用苯妥英钠5~10mg/kg,分3次口服;胺碘酮5~10mg/kg,分3次口服;普鲁卡因酰胺50mg/kg,分4次口服;或奎尼丁30mg/kg,分4~5次口服,后者可引起心室内传导阻滞,需心电图随访,在住院观察下应用为妥。对洋地黄过量或血钾症引起者,除应停用洋地黄外,尚应于氯化钾口服或静滴。频繁早搏者仍应按医嘱要求,按时服药。在服药期间还应注意有无不良反应。如胺碘酮、维拉帕米等药,可使心跳减慢,若每分钟心跳在50次以下,就应及时停药。另外如安搏律定对控制室性早搏效果显著,但容易引起神经系统副反应,如头晕、手指震颤、摇晃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发生癫痫样大发作。 定期检查:在服用胺碘酮期间,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心电图,观察Q - T间期有无明显延长(正常为0. 4秒),以免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另外,在家庭康复期间,如果自己感到心悸频繁、伴头晕、胸闷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作进一步诊断与治疗,以免在家中发生意外。 预防:保持规律的生活及适当的体育锻炼,不要过度熬夜,不要长时间看电视或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要戒烟及避免大量饮酒因为吸烟及饮酒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保持情绪稳定要摆正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关系情绪高度紧张及大起大落是引起功能性“早搏”的主要诱因;定期到医院体检一旦发现心悸漏跳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早搏的危害性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引发早搏的原因,所以心血管医生往往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早搏的病因上而不在早搏本身,但许多病人甚至部分医生却过分注重早搏本身而忽略了早搏背后的原因,这是

室早Lown分级法

室性早搏的危险度分层 室性早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它可继发于任何类型的心脏疾病;也可以见于健康人;由于在不同的情况下;它对人体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别;轻者可以无任何影响;重者可以引起诸如室速、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所以;人们试图根据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以及其它相关因素;将其区分为单纯性和病理性;以确定是否需要积极治疗并判定预后等..下面笔者将就室性早搏危险度分层这一问题进行介绍.. 1. Lown分级法①这是最具代表性的分级方法..1971年;美国医生Lown和Wolf总结了室早和冠心病猝死的关系;通过22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电监测资料;按“危险性”对伴发的室早进行分级;进而推测不同级别的室早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后来;这一方案称为室早的lown分级法;该方案简单直观;很快得到临床广泛应用;以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其分级的依据是室性心律失常的频发和/或复杂程度..室早级别越高;其危险因素越大..具体如下: Lown和Wolf室早的分级法1971 ① Lown B,Wole M. Approaches to sudden death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Cirulation.1971,44,130.

Ⅳ-B级3个或更多;形成短阵室速 Ⅴ级早期发生的R on T 一般认为;Ⅲ级以上的室性早搏危险程度较高;赵祥文等②将严重心律失常按危险程度分为三类:即致死性心律失常、严重警告性心律失常、警告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被列为警告性心律失常;Ⅳ、Ⅴ级均被列为严重警告性心律失常..田瑞雪③观察分析了lownⅣ、Ⅴ级室早与QT离散度的关系;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Myebury等④也认为Ⅲ、Ⅳ级是高频率室性早搏;需要干预性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Lown 分级方案源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Lown 曾多次强调该方案只适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的患者..目前认为 Lown 分级方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室早的危险分层有实用价值;对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早的危险分层虽有研究;但尚缺乏共识;对正常人的室早没有预测价值..由于目前尚无理想的、被广泛认可的评估方法;因而Lown 分级方案一直被沿用;甚至被推广到各种心脏疾病伴发的室性早搏.. 2. Schamaroth分类法 Schamaroth根据室早的QRS波群和ST-T波的形态特征;提出了病理性和单纯性性室性早搏的心电图鉴别要点表 1;在某些方面祢补了Lown分级的不足.. ②赵祥文主编.儿科急诊医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55 ③田瑞雪. 室性早搏Lown′s分级与QT离散度的关系.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2),1832-1833. ④MyerburyRJ.Classificaficyofventricarayyhythmiasbasedonparallelhierarchiesoffrequanceandform.AMJCardiology,1984:54(10):1355-1358

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

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 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 VPB ),又称室性期前收缩 (ventricular extrasystole )、室性过早收缩(ventir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 , VPC、等,然而,室性早搏一词则是广 为通用的术语。起源于希氏束部位以下过早发生的单个或成对、无保护机制的心搏,称为室性早搏。希氏束电图示V前无H波,为肌性室性早搏;V前有H波,H-V间期缩短者,为 分支性室性早搏。 根据起源部位不同而分类: (1、、室间隔早搏 (2、、右室肌性早搏:右室流出道早搏,右室心尖部早搏等。 (3、、右束支性早搏 (4、、左束支性早搏 (5、、左前分支性早搏 (6、、左后分支性阻搏 (7、、左室肌性早搏 (8、、心室前壁早搏 (9、、心室后壁早搏(见表一1) 表一1室性早搏定位诊断: I、aVL II、III、aVF V1 V5 心电图表现 右室上部上下上类似RBBB 下部下下上类似LBBB 右束支上上下上呈L BBB 左束支主干上上上上呈RBBB 左前分支上下上上RBBB+LPH 左左后分支下上上上RBBB+LA H 前壁下下 室后壁上上 侧壁上下 室间隔与窦性QRS —T波形大同小异 注:上:指QRS主波向上下:指QRS主波向下

现将发自心室不同部位早搏的心电图特征、产生原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介绍如下:

1、2、3、 异位QRS —T波形与窦性大致相同①与窦性相同 ②伴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者宽大畸形逆P 一多无,如有则位于 R-- P _> 120ms 异位QRS —T易小 变性 室性融合波 QRS之后,可有,P竝于QRS之前, P_—R v 120ms 大 可有少见 室间隔早搏 早搏起自室间隔上、中、下部,位置越高QRS形态越接近室上性QRS波群。 (一)心电图特征 1、窦性心律窦性节律、房性节律或交界性节律下传QRS —T波形、振幅及时间均正常, 而伴发的早搏形状与室上性QRS —T波形大同小异,QRS时间小于110ms。 2、基本心律有室内传导异常(如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室性心律等),并发的室性早搏波形反呈正常化”。 (二)发生机制 发源于室间隔的早搏激动通过一小段普通心室肌之后,就可迅速到达左右束支,引起两侧心室几乎同步除极。整个心室除极程序和时间与窦性激动在室内的传导情况大致相同,故室间隔早搏畸形不明显。若基本心律呈现束支传导阻滞或伴预激综合征时,下传的QRS —T 波形宽大畸形;而发自室间隔的早搏可迅速引起左、右束支几乎同步除极,而产生波形正常化”的室性早搏。 (三)心电图诊断 目前心电图学专著中制定的室性早搏诊断标准,不适合于室间隔早搏的诊断。主要诊断依 据:①基本心律室内传导正常时,室性早搏波形与同导联室上型QRS —T波形基本相同。 ②基本心律有室内传导异常时,下传QRS宽大畸形,而室性早搏波形接近正常。③过早发 生的QRS之前无相关的心房波。 (四)鉴别诊断 室间隔早搏与交界性早搏的鉴别诊断列表一2 表2室间隔早搏与交界性早搏的鉴别 鉴别要点室间隔早搏交界性早搏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_2019)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 室性早搏 一、概述 (一)定义 室性早搏是指His束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 失常口]。 (二)流行病学 普通人群发病率为1%~4%[2]。<11岁的儿童发病率 <1% , >75岁的人群高达69%[3,4,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和心跳停搏感。有无症状或症状严重性与室性早搏频发程度不相关[6]。 2.常规辅助检查: (1 )心电图特征⑹:见图1。

①提前发生的QRS波,时限通常>0.12 s ,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②同一来源的室性早搏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的间期一般恒定(室性并行心律除外)。 ③室性早搏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即包含室性早搏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的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 间期之和。如果室性早搏恰巧插入两个窦性搏动之间,不产生室性早搏后停顿,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2 )24 h动态心电图:用于评估室性早搏的数量、形态和 时间分布特点,以及与症状和自主神经张力变化的关联。 (3)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 3.其他辅助检查: (1 )运动试验:评价早搏症状与运动的关系,有无心肌缺血。运动试验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诊断有意义。 (2 )影像学检查:临床上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或临床表现提示有 其他心肌或心包疾病者,必要时可考虑心脏CT及冠状动脉的评 估,有助于鉴别冠心病、缩窄性心包 炎等疾病;心脏磁共振有助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