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史记管仲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史记管仲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晋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③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④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⑤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仲列传》)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2)将顺其美(_________)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B.贵轻重,慎权衡

C.管仲因而信之D.然孔子小之

1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分财利多自与。

A.管仲囚焉。B.师不必贤于弟子。

C.夫晋,何厌之有?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8.请用“/”给第④段画线句断句。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19.请把第②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0.第③和④段表现了管仲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

15.交往扶持

16.C

17.C

18.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19.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20.因地制宜顺应民意因势利导(转祸为福、转败为功)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实词意义的能力。

(1)句意是: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游”,交往。

(2)句意是:顺势相助,成全美事。“将”,扶持。

16.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活用)的能力。

A项,句意: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B项,句意: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C项,句意: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D项,句意:但孔子却看不起他。“小”,意动用法,以……为小,看不起。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句意: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自与”应为“与自”。

A项,被动句,句意:管仲被囚禁起来。此句属于意念被动句,根据前后文语意判定管仲是受事者,“囚”,被囚禁。

B项,状语后置句,句意:师父也不一定会比弟子贤明。“于弟子”应在“贤”之前。

C项,宾语前置句,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

D项,定语后置句,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利”“强”分别应在“爪牙”“筋骨”之前。

故选C。

18.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怒”,动词,怨恨,“少姬”是“怨”的宾语,在“少姬”后断开;“袭”,动词,袭击,“蔡”是“袭”的宾语,在“蔡”后断开;“伐”,动词,攻打,“楚”是“伐”的宾语,在“楚”后断开;“责”,动词,责备,后面省略了近宾语“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意思是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作“责”的远宾语。

句意: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19.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三”,多次;“见……于……”,表被动;“不肖”,没有才能;“遭”,遇到。20.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管仲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说明管仲能够顺应民意,赢得百姓的信任。“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管仲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结合第四段后面的两个例子,可看出管仲善于因势利导,转祸为福。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侯,统一天下,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練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一样自然畅通,是因为它能顺适民情。”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治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

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莫非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称王,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顺势相助,成全美事,纠正并制止不好的,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这大概说的是管仲吧?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磅.秤/磅.礴仿佛./佛.手瓜刨.除/刨.根问底 B. 钥匙./汤匙.漩涡./涡.轮机调.节/调.虎离山 C. 驻扎./扎.实亲.事/亲.家母伎俩./仨瓜俩.枣 D. 果脯./胸脯.胳臂./长臂.猿倔强./强.颜欢笑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签署发贴子雍容华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B. 端详螺丝钉额手称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 惊诧震慑力眼花瞭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 延袭扫描仪不屈不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提出产生适合 B.提出引发合适 C.提醒产生合适 D.提醒引发适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 ....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 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 ....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 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 .. 重彩 ..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 ....,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部编版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米粟(sù)空乏其身(kòng)寡助(guǎ) B.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ān)妾妇(qiè) C.富贵不能淫(yín)畎亩(quǎn)胶鬲(gé) D.傅说(yuè)百里奚(xī)法家拂士(bì)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亲戚畔之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D.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C.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D.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作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荣誉,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有重大意义。C.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D.传统文化如“四书五经”对初中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并且对语文老师来说是熟悉的。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 ...的一项是() ①这是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程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 ①两名出舱航天员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又进行了其他作业。 ①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 部既定任务。 ①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①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管仲列传》随堂练习(含答案)

《管仲列传》随堂练习(含答案)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尝与鲍叔贾②鲍叔不以我为怯③故其称曰 ④下令如流水之原⑤知与之为取⑥管仲因而伐楚 ⑦孔子小之⑧匡救其恶 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 B 而心目耳力俱穷 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D 穷凶极恶 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 管仲囚焉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子孙世禄于齐 D 吾幽囚受辱 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 吾从而师之 C 鲍叔终善遇之 D 吾妻之美我者 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 A 召忽死在这件事上 B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C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 D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 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 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7、“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 (1)解释下列词语: ①世禄: ②多: (2)翻译这段文字: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平仲婴者,菜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是石父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尼,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语及之,即危言危言:危险的言论 B.晏子出,遭之涂涂:道路 C.其后夫自抑损抑损:谦卑,不自满。 D.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选择。 9、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归,其妻请去称代前文的“御者”。 B.今者妾观其出称代前文的“晏子”。 C.其后夫自抑损称代前文的“御者之妻”。 D.详哉其言之也称代前文的“《晏子春秋》”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贤及谦逊品格的一组是 ①解左骖赎之,载归②何子求绝之速也③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④拥大盖,策驷马⑤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⑥晏子荐以为大夫 A.①③⑤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朝中说危言,行危行,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B.越石父被抓,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 .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当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12、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的有关句子。 ①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史记管仲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晋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③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④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⑤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仲列传》)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2)将顺其美(_________)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B.贵轻重,慎权衡 C.管仲因而信之D.然孔子小之 1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分财利多自与。 A.管仲囚焉。B.师不必贤于弟子。 C.夫晋,何厌之有?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8.请用“/”给第④段画线句断句。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19.请把第②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0.第③和④段表现了管仲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 15.交往扶持 16.C 17.C 18.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师用书:04 管仲列传 Word版含解析

管仲列传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作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内容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年间,当时诗人困居长安,抑郁而不得志,尝尽了人情冷暖。 全诗以“翻手作云覆手雨”开篇,给人一种势利之交实在可畏的感觉。你得意的时候,人们就像云彩那样靠近你;你失意的时候,人们又像雨点一样纷纷离开你。凝练的七个字,就将诗人亲身体会到的浓重的世态炎凉之味描绘了出来。接着诗人写“纷纷轻薄何须数”,其中“何须数”三字满含悲愤,道出了诗人对世人世风的轻蔑和憎恶之情。生活在这样黑暗而又冷酷的社会中,诗人不免感到悲哀绝望,在失望之中,他又想起了古人管仲和鲍叔牙的交谊。管、鲍之间的情谊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就凸显了出来。诗人接着写“此道今人弃如土”,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无奈的感慨!“今人”像抛弃土块一样将人世间的真情抛弃了,而像诗人这样淳朴坦诚、满怀真情的人该如何在这世间立足呢?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颍.上(yǐnɡ)鲍.叔(bào)仓廪.(lǐn)匡.正(kuānɡ) 少姬.(jī) 枝柯.(kē)衰.微(shuāi) 燕.王(yān) 商贾.(ɡǔ) 不肖.(xiào)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善 (2)去

(3)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动词,给予)吾始困时,尝与. 鲍叔贾(介词,同、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交好、亲附)蹇叔之子与.师(动词,参与,参加,读yù)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动词,同意,允许)子非三闾大夫与. (同“欤”,句末语气词) (4)知???????鲍叔知.其贤(动词,知道)其真不知.马也(动词,识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名词,智慧)孰为汝多知.乎(名词,知识)绝宾客之知.(名词,交情)君何以知. 燕王(动词,知道,了解)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动词,主持,掌管)官知.止而神欲行(名词,知觉,感觉) (5) 乎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吾尝三仕. 三见逐于君(名词作动词)做官 (2)管仲既任政相. 齐(名词作动词)辅佐 (3)鲍叔事. 齐公子小白(名词作动词)侍奉 (4)桓公实北. 征山戎(名词作状语)向北 (5)南. 袭蔡(名词作状语)向南 (6)管仲因而信. 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管仲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2021最新汇编)

《管仲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①,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予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略有删节)【注】①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见《史记•齐太公世家》。②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包,裹束。茅,青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亦见《史记•齐太公世家》。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伐,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日:“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11.下列各句中加黑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修:修建12.选出下列加黑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鲍叔知其贤/ 其为政也B.管仲富拟于公室/ 乃设九宾礼于庭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3.下列各句

《晏子春秋》与《管仲列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啧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文本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现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B.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C.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D.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庄公,即齐庄公。公,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一等。 B.“弑庄公”意为杀死庄公,“弑”在古代专指臣杀君,下杀上。 C. 袒免,即露出左臂,脱去帽子用白布缠头,是古代一种较轻的丧礼。 D.“进思尽忠”的“进”与《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的“进”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 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 B.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C.晏子认为君臣都要为国家服务,如果君主不是为国家利益而死,而是为个人利益而死,那么作为臣子就没有义务为君主殉死。 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却不怕冒犯崔杼,他坐在地上,将头靠在齐庄公的尸 体上痛哭,以此表达了对齐庄公的哀悼。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文言文,有着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白话文难以替代的作用。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桓公问治民于管子》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文言文阅读原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0课 管仲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管仲列传 《史记·管晏列传》是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晏婴两人的合传。本文节选了管仲部分。它与其他传记相比较,较为惊异。它不是全面系统地记述管仲一生的主要政绩,而是写了他一生的两件事,一是与鲍叔牙的交往,二是治齐的政绩。材料集中,篇幅较小,结构严谨。学习本文,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1.理解文中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光要读懂管仲,更要读出管仲背后的鲍叔牙,从而生疏二人之间相知相亲的真挚友情。生疏到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要读出司马迁在管仲这个成功人士身上寄予的感情。 2.语言学习既要留意丰富的句式,又要翻译重要语句。 3.文中其次段是文章重点,文字感人,最好熟读成诵。 一、人物名片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富强,国力大增。他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二、文化常识 成语中的伴侣之交 人不行以没有伴侣,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古人对伴侣有很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方交情深厚的伴侣。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相交往的伴侣,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4.金兰之交、八拜之交:指异性结拜的兄弟姐妹。 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伴侣。 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伴侣。 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伴侣。 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伴侣。 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伴侣。 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伴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游,交往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这里指“占廉价” (3)一匡.天下:使……得以匡正 (4)上服.度则六亲固:遵循 (5)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舍弃,去除 (6)慎权衡 ..:指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7)将.顺其美:扶持 (8)召忽死.之:为……而死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称 ⎩⎪ ⎨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称量,权衡 故其称.曰:主见,称言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称许,称道 (2)与 ⎩ ⎪ ⎨ ⎪ ⎧知与.之为取:赐予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跟,同(介词)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和(连词) 子非三闾大夫与.:吗(语气助词) (3)实 ⎩⎪ ⎨ ⎪⎧仓廪实.而知礼节:充实 桓公实.怒少姬:实际上 (4)岂 ⎩⎪ ⎨ ⎪⎧岂.管仲之谓乎:是否 岂.非天哉:莫非 3.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加以归类。(只填序号) ①九合.诸侯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③管仲既任政相.齐④富.国强.兵⑤贵.轻重⑥管仲因而信.之⑦然孔子小.之⑧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1)使动用法:①④⑥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管子-桓公问管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管子·桓公问管子》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材料一: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 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 ..,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质A信B极C仁D严E以F有G礼H慎I此J四K者L所M以N行O之P 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B.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的“豪杰”意思相同。 C.攻取之数意为攻取敌人的策略,“数”与《六国论》“胜负之数”的“数”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管仲列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管仲列传》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 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 ..。 ..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 ..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C.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经商,也指商人。我国古时四民制度,把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商人地位较为低下。 B.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候、功臣的领地或食邑,卿、大夫世代以封邑为食禄,拥有食税权。 C.大夫,先秦诸侯国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D.六亲,泛指亲戚,历代说法不一。此外,党、里、闾也都含亲族意。

《管子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管子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试题答 案及翻译译文 《管子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 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 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何如?”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 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 1 / 7

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惟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 天下乎?”(是否是由于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愿通 达于天下呢? )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妥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 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领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时时。公轻其税 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天,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 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 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修改) 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准时会盟 诸侯。 9.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2 / 7

管仲列传阅读答案俗之所欲

篇一:管仲列传阅读答案俗之所欲 管仲列传练习答案_高一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157份文档 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二、常见题型: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管子》(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管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

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舜A非B严C刑D罚E重F禁G令H而I民J归K之L矣M去N 者O必P害Q从R者S必T利U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王”用法和意思相同。 B.蕃,增长,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用法和意思相同。 C.舜,传说中中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合称“五帝”。 D.涂,途径,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条件是让百姓富裕,贤君一定要先使民富,然后再治理国家。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2023.8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城市的起源距今有3000多年了,很早就将水利工程的环境美学引入宫城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市政功能完备的城市,往往有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例如,北京自金代至明代终于演化出流动的湖泊水体与规则宫城和市坊街道整合的城市格局,既体现了帝国都城的威严,又以湖光山色赋予城市以灵气和美感。 其实,水资源条件作为重要自然因素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已被重视,古代典籍中早已提出关于城镇规划的水利原则。《管子》蕴涵着丰富的水利规划内容,既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又从细节上强调城址高程选择需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城址位置选择应水源丰沛,引蓄得宜,城市整体规划宜遵循排水综合功能具备的制度等。这些理论体现了因地制宜、顺势利导的主要原则,成为至今所知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 水利工程的兴建给一些都城留下了宛若银链的城市水道和碧波莹莹的园林陂池。这些水道和陂池互相贯通,可调节供排水量,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如今,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对传统城市水利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城市市民的愿望就是有整洁优美的市容、良好的秩序,能够享受蓝天、碧水、绿树、花丛,看到更多的能代表城市精神和文化品位的东西。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了反思,重新研究旧城市,研究古代“自然城市”的风味,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以“创造优美城市环境”为宗旨的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将河道、水域看成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的重要载体,将河道建成城市特有的风景带和休闲旅游场所,改善生态环境,并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开发带。 当前城市水利建设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城市水利学是对城市的安全、经济、环境与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这些研究指导城市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这一理论要求既要研究城市水利的规律,又要根据城市水利的规律指导城市水利实践。此外,对各国之间城市水利问题与经验的横向比较研究,以及将古代城市水利的优秀成果联系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所进行的纵向比较研究,将会对研究工作的深入有重要帮助。 城市的河道、水域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也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常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保留前人留下的遗产,吸收古老的历史和优秀的东方文化中蕴藏的智慧,更要以完整的现代化城市结构丰富其内涵和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摘编自周魁一《论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 材料二: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一个致力于江河安澜的伟大构想,在这一刻成为现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