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句式1.doc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句式1.doc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句式1.doc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句式1.doc

【学习目标】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类型,能根据语境进行辨别及准确翻译。

【考纲解读】

“不同的句式”,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知识链接】《最高考》P63--65“答问互动”

【考点透析】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之一: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语法把动作、行为的对象,或者说是动作的承受者称为宾语。简单的说宾语前置就是把宾语调到动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倒装句.它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句和介词宾语前置句。

1.动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前置句的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它又分为三大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通常置于动词前。从句子结构来看,通常格式为“主语+疑问代词+谓语动词”。但这些疑问代词都是固定的,常见的有“谁、何、焉、奚、安、曷”等。

例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高祖本纪》

“何”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提到动词“操”的前面。翻译时,“何操”译为“操何”,“拿什么”的意思。整句话可译为: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例2.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自序》译为: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

例3.不容何病《孔子世家》译为:不被世人接受又有什么可忧虑的。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莫、未、无、毋”等。

例1.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秦始皇本纪》译为: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统一。“莫"是否定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是代词,指天下,是动词“一”的宾语,翻译时“莫之能一”按“莫能一之”.的顺序处理。整句话可译为: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统一。例2.人之不我信也《孔子世家》译为:别人不相信我们。

例3.人之不我行也《孔子世家》译为:别人不跟我们走。

(3)借助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利用一些固定的结构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这样的结构有:

例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魏公子列传》

“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功”作“有”的前置宾语,翻译时“何功之有”按“有何陋”的顺序处理。整句话可译为: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例1.岂管仲之谓乎《管仲列传》

“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管仲”是“谓”的宾语,借助“之”提到动词前了。翻译时“管仲之谓”可译为“谓管仲”。整句话可译为: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例2.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太史公自序》译为: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政治主张不会被推行。

维长终是图《鲁周公世家》

“长终”是宾语,“维……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图”是动词谓语,翻译的“维长终

是图”可译为“维图长终”。整句话可译为:您只需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

(4)没有明显标志的动词宾语前置句。

分财利多自与《管仲列传》译为:分财分利时经常自己多拿。

2.介词宾语前置句

(1)疑问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动词”的形式。常见用作介词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曷、胡、奚、安、焉”等。例如:

例1.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是一个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翻译时,“何以”应译为“以何”,“凭什么”的意思。整句可译为:曹刿问:“你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

这样的句子还有:

例2.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你怎么知道燕王可以依靠呢?

例3.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河渠书》译为:烧尽了柴草啊凭什么防御水灾!

(2)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的陈述句介词宾语前置,构成“宾语+介词+动词"的格式。例如:

例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全句是陈述语气,“一"是“以”的宾语.提到了介词的前面,“一以”即“以一"。

译为: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是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

这样的句子还有:

例2.予一以贯之《孔子世家》译:我是做人能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的人。

例3.亚父南向坐(《高祖本纪》译:“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自主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中的宾语是如何前置的。

1.何以相救哉《秦始皇本纪》

译:

2.何为为我禽《淮阴侯列传》

译:

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译:

4.尚不觉寤而不自责《项羽本纪》

译:

5.不然,籍何以生此《高祖本纪》

译:

6.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高祖本纪》

译: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之二:定语后置句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定语是主语和宾语的修饰成分,位置应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而文言文中有时却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其为定语后置句。按照文言文中的语言习惯,定语后置句往往有相对固定的格式,最为常见的定语后置句格式为四种:

1.“中心词+定语”格式。这类格式是文言文里最常见的一种格式。

例1.鲁人三郊三隧,峙尔刍茭,糗粮,桢干《鲁周公世家》

“三郊三隧”是定语,“鲁人”是主语中心词。翻译时应把倒置过来“三郊三隧鲁人”,整句可译为:鲁国西、南、北三方近郊远郊的人,储备牲口吃得干草,人吃得的干粮,筑墙用的木柱。

例2.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河渠书》

“自将军已下”是定语,“群臣从官”是主语中心词。“自将军已下”限制了参加干活的人范围,翻译时应把倒置过来“自将军已下群臣从官”,整句可译为:命自将军以下的群臣及随从人员都负柴薪,填塞决口。

2.“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类句式是比较规范的句式,因为有“者”相隔,较容易发现。读得时候,也需要短暂的停顿。

例1.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河渠书》

“披山通道”是定语,“小渠”是主语中心词。翻译时应把倒置过来“披山通道小渠”,整句可译为:其他劈山通水道的小渠,不可尽言。

例2.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想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可使报秦”是定语,“人”是主语中心词。翻译时应把倒置过来“可使报秦人”,整句可译为:想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3.“中心词+之(而、有)+定语”的格式。这类格式的中心词可以跟比较复杂的定语成分。

例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察察”“汶汶”是定语,“身”“物”是中心词.两个“之”是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可译为“察察之身”“汶汶之物”。整句话可译文:(一个心怀高洁的)人有谁能以洁白的自身,去蒙受世俗污浊的社会玷污呢?

例2.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译文:作者在《离骚》中阐明了广大崇高的道德,

4.“中心词+之(而、有)+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例1.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于南郑《高祖本纪》

“诸将”是宾语中心词。“有功者”是定语,“之”是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诸

将之有功者”要译为“有功诸将”,整句话可译为:项羽封有功的将领作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

5.“中心词+定语(数量词)"的格式。这类句式和第一种句式属于一种类型,只是从定语的成分上来看是数量词,数量在文言文中较大,所以单独列一项。

例1.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滑稽列传》

“金”“车马”是宾语中心词.而数量词“百斤”“十驷”分别是它们的定语。翻译时可译为“百斤金”“十驷车马”,整句话可译为:(让他)携带一百斤黄金,十辆马车(作为礼物)。

例2.中贵人将骑数十纵《李将军列传》

“骑”是宾语中心词.而数量词“数十纵”分别是它们的定语。翻译时可译为“数十纵骑”,整句话可译为: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

【自主练习】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项羽本纪》

译: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刺客列传》

译:

3.群臣侍殿上者《刺客列传》

译:

4.尽闭工匠臧者《秦始皇本纪》

译:

5.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淮阴侯列传》

译:

6.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孔子世家》

译:

【巩固联系】

《最高考》P62高考经典题“命题角度3”《谏成帝营陵寝疏》

【我的疑问】

答案:

1.译为:靠谁救援呢? 2。译为: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3.译为:没有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臣来辅佐自己。4.译为:仍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

5.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6.译为:他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能主持定约呢!

答案:

1.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士兵渡过漳河。

2.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3.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

4.全部被封闭在里面的工匠和奴隶。

5.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

6.弟子和鲁国人在孔子墓地附近安家的有一百多户。

文言文复习——句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类型,能根据语境进行辨别及准确翻译。

【考纲解读】

“不同的句式”,包括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等。

【知识链接】《最高考》P63--65“答问互动”

【考点透析】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之三——介词短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修饰谓语的成分,有两种,放在谓语之前是状语,放在谓语之后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放在谓语后面的状语绝大多数是介词短语,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介词短语后置。按照介词短语修饰谓语的不同作用,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方式。

例1.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高祖本纪》

“啖”是动词,“以利"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词的方式。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以利啖”。整句话可译为: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利用财利进行引诱。

例2.淳于髡说之以隐《滑稽列传》

“说”是动词,“以隐"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词的方式。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淳于髡以隐说之”。整句话可译为:淳于髡用隐语劝谏齐威王。

2.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原因。

例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原列传》

“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是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咎”是谓语动词。翻译时要将介词短语引导的原因提到整个句子的前面。整句话可译为:因劝怀王入秦而怀王没有回来,楚国人民就完全归罪于子兰。

3.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时间。

例1.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传后

“于后”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词的时间范围.“表”是动词谓语。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文采于后不表也”。整句话可译为:文章不能在后代流传。

4.介词短语表示谓语比较的对象。

例1.便于砥柱之漕《河渠书》

“便”是谓语,是比较的点,“于”引出比较的对象“砥柱之漕”。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

“于砥柱之漕便”。整句话可译为:比经砥柱漕运方便。

例2.异于群子《鲁周公世家》

“于群子”是表示比较的介词短语.“异”是表示比较的谓语。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群子异”。整句话可译为:比其他兄弟强。

5.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地点。

例1.又于秦军战于蓝田《高祖本纪》

“于蓝田”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引导地点。“战”是谓语动词。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又于秦军于蓝田战”。整句话可译为:再次和秦军在蓝天作战。

例2.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自序》

“于河洛之间”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引导地点。“见”是谓语动词。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河洛之间见父”。整句话可译为: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父亲。

6.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工具。

例1.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高祖本纪》

“以组”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工具,“系"是动词谓吾。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以组系颈”。整句话可译为: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

例2.席以露床,啖以枣脯《滑稽列传》

“以露床”“以枣脯”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工具,“席”“啖”是谓吾。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以露床席,以枣脯啖”。整句话可译为: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床,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

7.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对象。

例1.至孝于鬼神《夏本纪》

“于鬼神”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对象,“孝"是动词谓吾。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鬼神至孝”。整句话可译为: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

例2.告纣之罪于天《鲁周公世家》

“于天”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对象,“告"是动词谓吾。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天告纣之罪”。整句话可译为:向上天和殷民昭布纣的罪状。

【自主练习】

翻译下列各句,注意特殊句式。

1.与籍避仇于吴中《项羽本纪》

译:

2.何以自于后世哉《孔子世家》

译:

3.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4.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译:

5.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太史公自序》

译:

6.乡射邹峄《太史公自序》

译:

7.送子以言《孔子世家》

译:

8.比于戎翟《六国年表》

译:

9.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击秦,战于蓝田《屈原列传》

译:

10.浮于沅,湘《太史公自序》

译:

答案:

1.和项籍一起在吴中躲避仇敌。 2.我凭什么来让后世了解和认识我呢。

3.他凭勇气在诸侯国之间闻名。

4.对于国家治乱的道理很明白清楚,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

5.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在杜邮。

6.在邹县、峄山参加乡射之礼。

7.送你几句话吧。8.把它和戎翟相比。

9.怀王于是征发国内所有的军队,攻击秦军,在蓝田交战。10.浮在沅水、湘水上泛舟。

特殊句式之四——被动句

所谓的主动句、被动句是根据现代语法划分的。谓语动词的语态表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作之间的关系:当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执行者时,主、谓之间的关系称为主动语态;当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时,主、谓之间的关系称为被动语态。这样的句式称为被动句。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按照有无标志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标识的和无标识的。本文就按照这一标准把《史记》中被动句现象加以梳理。

一、无标志的

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所以又称为意念被动句。这类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仅仅是动词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被动的意思,所以在理解是只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例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例2。而如姬最幸。(《魏公子列传》) 例3.信方斩。(《淮阴侯列传》)例4.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太史公自序》)

例5.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例6.舜登用。(《夏本纪》)

二、有标志的

有表被动的虚词的标志的,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除了依靠意义上的关系外,还借助于特定的形式标志的句子,叫有标志的被动句。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形式一般借助介词“被”来表示,古代汉语的形式被动句相对来说复杂些,主要有以下九种形式:

1.“于(於)”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的构成,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於”),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形式为“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例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例2.不凝滞于物。(《屈原列传》) 例3.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4.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赵世家》)

例5.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书》)例6.学者牵于所闻。(《六国年表》)

2.“乎”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和“于”引导的一样,因为“乎”在引导被动句时解释为“于”

例1.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世家》)

3.“为”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的构成,介词“为”的后面,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面是及物动词。形式为“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有时省去施事者。

例1.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屈原列传》) 例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刺客列传》)

例3.何为为我禽。(《淮阴侯列传》)例4.重为乡党而演《周易》(《报任安书》)

例5.不能为容。(《孔子世家》)

4.“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的构成,“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形式为“为+名词(施事者)+所+及物动词”。

例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纪》)例2.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例3.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淮阴侯列传》)例4.吏当广所失亡,为虏所生得。(《李将军列传》)

5.“……为所……”引导的被动句。“为所”是“为之所”的紧缩形式。前面是动作的承受者,“为所”后面是动词。

例1.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例2.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李将军列传》)

6.“见”引导的被动句。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形式为“见+及物动词”。

例1.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例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刺客列传》)

7.“见……于……”引导的被动句,助动词“见”引出动作行为,后面的于引出施事者。形式为“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例1.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列传》)

8.“被”引导的被动句,形式为“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有时候省略施事者。“被”引导的被动句一直沿用到现代。

例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9.“受”引导的被动句,形式为“受+及物动词”。

例1.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夏本纪》)

【自主检测】

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世家》)

A.管仲囚焉。(《管仲列传》) B.不容何病。(《孔子世家》)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魏公子列传》) D.管仲既用。(《管仲列传》)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禾仅偃,大树尽拔。(《鲁周公世家》)

A.中作而觉。(《河渠书》) B.誓盟不信。(《六国年表》)C.魏申徙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高祖本纪》)D.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项羽本纪》)

A.秦襄公始封为诸侯。(《六国年表》)B.告纣之罪于天。(《鲁周公世家》)C.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太史公自序》)D.九川涤原。(《夏本纪》)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使不辱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A.便于砥柱之漕。(《河渠书》)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C.不得推择为吏。(《淮阴侯列传》)D.知其不用。(《淮阴侯列传》)

【巩固检测】

《最高考》P68 2014南京、盐城期末“答太虚书”

【我的疑问】

附自主练习答案:

1.译为:靠谁救援呢?2.译为: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3.译为:没有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臣来辅佐自己。4.译为:仍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

5.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6.译为:他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能主持定约呢!

答案:

1.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士兵渡过漳河。2.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3.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4.全部被封闭在里面的工匠和奴隶。

5.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6.弟子和鲁国人在孔子墓地附近安家的

有一百多户。

答案:

1.C是主谓倒装句,其他各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

2.D是定语后置句,其他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

3.B是状语后置句,其他各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

4.A是状语后置句,其他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9.桃花源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

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 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梁将即.楚将项燕。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与奇异的水,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与细沙碎石,一直瞧下去,可以瞧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瞧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与远处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与鸣,鸣声嘤嘤,与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

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瞧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瞧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就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就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她的姓与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她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她;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常常就是空空如也,但她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学生试题 (文言文、古诗专题) 文言文专题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 问衡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 、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 、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 、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1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徐闻实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画出下面句子的主谓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定:( ) 状:《》补:〈〉)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4、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5、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导入: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格式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12.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入党申请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当今的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传承。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文言文及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知识梳理】 一、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也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秦,虎狼之国。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⑤梁文即楚将项燕。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略讲)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略讲)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被动的“于”字句 例: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例: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辨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寒假背诵预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quǎn)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jīn)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自学导学案 包头市固阳县第二中学刘喜平 2017/6/12 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课下注释,依靠小组的力量完成对课文文义的疏通 2.能够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认识部分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部分自己能够认识的文言句式等) 3.理解文章内容,认识文中的人物形象、经文章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能够掌握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自学自探 阅读材料: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新序》) ◎梁君:魏国国君。◎彀弓:“彀”读“gòu”拉满弓弩。 ◎骇:害怕。◎御:驾车的人。 ◎抚:按。◎忿然作色:气愤得变了脸色。◎与:助。◎卜:占卜,古时迷信话。 ◎必以人祠:必须用人来祭祀,即杀人做祭品。祠,祭祀。 ◎寡人:自己。◎援:拉。◎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本文选自:《新序》,由西汉刘向撰。

一、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对课文文义的疏通。把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来解决 二、请将重要词语的解释及你所发现的文言现象写在下面 1.文中重要词语的解释:‘必以人祠,乃雨.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 今.必使吾以人祠 ..求雨者 ...吾所以 ...,乃且雨 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 ...虎狼 2.文中的文言现象及其他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三、读完文章,你觉得文中的梁君和公孙袭各是怎样的人?能够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来? 四、“无描写不人物”,这是很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如果你觉得文章当中的描写方法有些单一,请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可以在文中加入怎样的描写方法呢? 五、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我们该怎样确立文章的主人公? 六、学了本文,你觉得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又怎样的指导意义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风和烟雾都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也看得到底。游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一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处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还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号。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地,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喜欢读书,却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生性嗜好喝酒,但因家穷不能常常喝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去喝酒就要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离开,说走就走。 6、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依然安然自若。 7、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常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23、马说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下受到屈辱,与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设题方式: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1)、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3)、主谓倒装 4)、定语后置 1)、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1、“大王来何操?”(动宾倒装) 2、“何以战?”(介宾倒装) 3、沛公安在?(介宾倒装)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貫女,莫我肯顾。 古之人不余欺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2)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用“唯(惟)……是……”提宾(唯利是图、惟命是从)例.(06年高考题:)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 (而为)A.君何以知燕王(以何)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选A,此题考了介词宾语前置与动词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取之,于蓝青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以桑树之 3)、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⑴渺渺兮予怀! (2)快哉此风!(《风赋》) 4)、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马之千里者。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以“之”或“者”作标志。 二、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者,………也②……者也。 ③………者,……。④……,……也。 ⑤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 ⑥……乃/即/则……也⑦…为……。 (1)相如素贱人。 (2)刘备天下枭雄。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我为赵将。 三、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用“被”表示。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①见 /于/见…于②为/所/为…所③被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对象(受……于) 4、而君幸于赵王。……于……。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所……(或……为所……)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无标志 例、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B)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四、省略句: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而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能把省略成份补充出来,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1省略主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举酒属客省略主语“余”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省略主语“其声”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2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3省略宾语 与()坐谈,问之客曰 4省略介词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西东。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

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和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

高考文言文句式整理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题型: 翻译题选择题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的情况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富贵非吾愿《归去来兮辞》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