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史记》选读教学的几点做法(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论文)

关于《史记》选读教学的几点做法(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论文)

关于《史记》选读教学的几点做法(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论文)

韩海军

今年是山西省高中试用选修教材的第一年,这也是新教材使用,新理念实施的关键一年。广大教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同时探索不少新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还有等商榷。但是只要把握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并能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并认真探索的教学规律,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正是这一位在教学前线的探索者,下面谈谈我在教读《史记》时的几点做法:大致分为方法指导、文言知识块,文学鉴赏块,写作指导块四个方面。

一、《史记》选读的学习要得法。

选修教材和课改以前的教材相比,广大师生的共同感觉就是内容太多,容量太大,学生学不过来,教师教不过来,结果学得无味,教得疲惫,效果也不好。所以做为课堂的两个重要角色的教师和学生,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再以往那样对于一篇文言文,教师一句句教读,学生一句句翻译。以往这种学习的方法在过去那种教材中似乎还能够实行,但是现在这种方法根本就行不通,如果只是翻译,一句句直译,仅《高祖本纪》,用两个星期也上不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个学期上学习两本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和《唐诗宋词选读》。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的做法。在教学中我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去读译课文,在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去复述课文,要求尽量做到和课文一致。而不再在课堂上一句句翻译。当然对于重点字词还是要强调检查掌握。只是在译文上不能再象以往那样满堂灌,出力效果不好。课堂上在注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我注重重点点内容的讲解和落实。这大大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二、《史记》选读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式的历史巨著,是“文”与“言”结合最完美的高中古文阅读典范之作,无论怎么授课,都不能脱离这两者,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

受到司马迁天才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思想,再从历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来看,《史记》的文与言都倍受青睐,比如《滑稽列传》、《管仲列传》、《李将军列传》等都被选用过,这说明《史记》蕴涵着丰富的语言财富,而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学习能力,能基本上借助工具书来进行译文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重语言点的归纳、提炼和积累,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干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充分利用好练习册,过好文言文的基本关。

学生手头有的同步练习册得确是一本很好的辅导教材。每课不仅给提供了学法教法,还有大量的基本知识的训练。内容包括,生字词注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各种不同的句式。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本练习册,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方式借助工具书解决基本知识这一大块内容。并做好课堂检查。

2.课课练,堂堂清。

除了练习册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由语文教研组长牵头,每位语文教学共同负责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辅导学习小册子。

要求立足文本,精要简化,题小面大,把每一位老师每一课教学中遇到的典型而又普遍的语言知识点集中起来,落实到位,练到位,掌握到位。目前,各位老师都已完成练习的制作,并形成教学案一体化,这既有利于学生,又方便了老师。

3.开展语文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把文言文拉近同学们的生活。我们在学生中征求活动点子。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被调动起来。经学生们的要求,我们每两周组织一次《史记》课外活动。活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这一常期我们要组织《史记》成语知多少,我说《史记》成语典故,句子翻译比赛,《史记》人物辨论会,表演课本剧等等活动,学生的参与者热情很高,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每个学生都开展了几次有意义的竞赛活动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以往一讲文言文,就学生就呼呼大睡的状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课堂上积极

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

二、《史记》选读与文学鉴赏的结合。

《史记》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比如刘邦、项羽、李广、荆轲、蔺相如等,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为此,我们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电影《西楚霸王》、《荆轲刺秦王》等历史片,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然后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围绕“刘邦和项羽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辩论,学生反响很大,这些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史记》选读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形象感知的同时,我们组织了专题讲座,应该如何鉴赏《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并结合课文,精讲部分精典篇目,教给学生欣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如正面与侧面相结全的方法,对比烘托的方法,细节刻画等方法。学生通过精典篇目的赏析,避免了满面开花的学习的繁琐任务,有了侧重点,有方法,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用《史记》要来指导写作教学。

《史记》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丰富民族的精神。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学习方法。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把文本内容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如下:1.将练笔同《史记》结合起来。

每日练笔,即每天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不限内容,不限体裁,让学生独抒性灵,轻松地感悟生活真谛,在自由地诉说中训练表达能力,加之高二学生正处在批判思维的形成时期,对人对事又有发表看法的愿望,坚持每日练笔,既能培养人文情怀,又能积淀语文素养。本学期我们有效地把每日练笔和《史记》选读结合起来,边学边写,边写边悟,如学了《太史公自序》学生就写“我眼中的司马迁”;学了《项羽本纪》学生就写“末路英雄项羽”;学了《淮阴侯列传》学生就写“我看韩信悲剧”等等。然后,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每次轮流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讲的内容就是学《史记》过程中写的最好的一篇练笔,使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不仅形之于文,而且述之于口。像这样的所感所悟,讲自己的所思所得,既起

到相互教育、榜样示范的作用,又激励学生积淀语感,完成由意到文,又由“文”到“言”的演化。

展开全文阅读

2.写作素材的积淀和引导。

许多同学写作时,常常为找不到材料而苦恼,我就指导学生注意从《史记》汲取资源。如我们在学习了《太史公自序》我让学生在素材积累本上摘录也本课的名言,和典型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学生在学了〈〈项羽本纪〉〉后积累了不少的成语典故。经过我的指导,大部分学生自己能自己去教材中搜集整理自己需要的素材。我在引导学生积累《史记》素材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引导学生积累典型的词句。

(1)名句。如“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等句子,在平时背诵默写的过程中检查、落实。

(2)成语。《史记》选读中涉及到的成语数不胜数,仅《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涉及到的成语就很多。学生从中既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其相关典故。真是其乐融融。

(3)名段。《太史公自序》第11段精辟的举例,《管仲列传》第2段深情的述说,《高祖本纪》第16段洛阳南宫论成败,《屈原列传》第3段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引导学生积累典范的事迹。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周公吐哺、廉颇负荆请罪、孔子四教、胡服骑射等。

3.引导学生积累典型的历史人物。如屈原、项羽、孔子、管仲、蔺相如等,学习作者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刻画艺术,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思想、人格,以便在写作中运用。所以只要我们从《史记》教材中挖掘材料,学会分析材料,是不难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来。

《史记选读》这套教材,我们必须把握住课本的精神实质,多想办法,出主意,并注重实效,就能在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关于《史记》选读教学的几点做法(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论文)

关于《史记》选读教学的几点做法(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论文) 韩海军 今年是山西省高中试用选修教材的第一年,这也是新教材使用,新理念实施的关键一年。广大教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难题,同时探索不少新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还有等商榷。但是只要把握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并能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并认真探索的教学规律,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正是这一位在教学前线的探索者,下面谈谈我在教读《史记》时的几点做法:大致分为方法指导、文言知识块,文学鉴赏块,写作指导块四个方面。 一、《史记》选读的学习要得法。 选修教材和课改以前的教材相比,广大师生的共同感觉就是内容太多,容量太大,学生学不过来,教师教不过来,结果学得无味,教得疲惫,效果也不好。所以做为课堂的两个重要角色的教师和学生,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再以往那样对于一篇文言文,教师一句句教读,学生一句句翻译。以往这种学习的方法在过去那种教材中似乎还能够实行,但是现在这种方法根本就行不通,如果只是翻译,一句句直译,仅《高祖本纪》,用两个星期也上不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个学期上学习两本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和《唐诗宋词选读》。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的做法。在教学中我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去读译课文,在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去复述课文,要求尽量做到和课文一致。而不再在课堂上一句句翻译。当然对于重点字词还是要强调检查掌握。只是在译文上不能再象以往那样满堂灌,出力效果不好。课堂上在注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我注重重点点内容的讲解和落实。这大大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二、《史记》选读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式的历史巨著,是“文”与“言”结合最完美的高中古文阅读典范之作,无论怎么授课,都不能脱离这两者,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2

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学案课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步骤与方法: 1.利用课件听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和句读,听出语气的变化;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文章的感情与气势;教师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 3.重点朗读第三、四两段,要求熟读成诵; 4.检查朗读第三、四两段,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 5.布置作业:找出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步骤与方法: 1.检查字词,利用课件解决文章中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成语; 2.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项伯; 4.引导学生讨论、体会、学习作者的人物塑造手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刻划; 5.布置作业:进一步朗读、熟悉、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写作目标是材料取舍详略的重要依据;了解项羽的生平,并初步了解人物评论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置疑能力)、认识能力(尤其是认识的深刻性)、辨证思维和探索性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 教学重点:材料取舍详略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写作目标。 教学难点:选材的过程,也就是客观材料主体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显示十二幅图画,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从而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课文名为《项羽本纪》,实际上,只是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后来已经成为专有名词的“鸿门宴”的故事。《史记》中,“鸿门宴”的故事出现了四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三处作者的描绘。 讲授新课: 1.课件显示、朗读“阅读材料一”,学生结合有关注释自学,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拨解决。 2.结合课件,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为什么《项羽本纪》中的描绘最为具体,也最具艺术魅力? 2、鸿门宴是刘邦性命攸关的重要关口,为什么在《高祖本纪》中只有短短的二百来字?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 计)1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史记的选读,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和演变。 2. 通过对《孔子世家》的学习,了解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 三、教学步骤 1. 孔子世家简介

教师简要介绍《孔子世家》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特点和意义。 2. 学生阅读《孔子世家》 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孔子世家》,重点学习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细节,理解每一句话的意义,对不懂的地方及时询问,加深对孔子的认识。 3. 学生分享和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孔子世家》中的某些观点和情节进行分享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扩大视野,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4. 孔子思想与当今社会的联系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以及道德、礼仪等观念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关注学生在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上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通过出题、作文等形式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孔子思想、 道德、礼仪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教学内容的传达效果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 1.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当今 社会、学生实际相结合,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 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的内容和意义,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 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发掘教学中的问题,并 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孔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及社会素质具有深远影响。制定《论语》的孔子,一生不断追求君子之道,提倡忠诚、诚信、爱人等美德,塑造了伟大而深刻的人物形象。对于中学生而言,通过《孔子世家》的阅读理解,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该发挥个人优势,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工作发挥应有的效果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 计)2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教学实施方案 (2)

《史记选读》教学实施方案 一、《史记选读》导读 二、秦汉风云人物(高祖、项羽) 三、汉初风云人物(淮阴侯、李将军) 四、春秋战国风云人物(管仲、屈原、魏公子) 五、《史记选读》评价(读书心得) 每个单元均附文言知识教学及考核评价 一、指导思想 阅读古代文化经典著作,感受其中精神和艺术的魅力,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积累,提升人生品味,实现经典阅读的育人功能;在经典阅读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擅长探究问题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提升古代经典的解读水平,实现经典探究的课程价值。 二、教学目标 1、学习7-10篇传统经典篇目,初步理解司马迁与《史记》,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语 言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2、能理解把握作品内容,汲取人生智慧,用现代观点审视作品,理解其中的积极意义 与历史局限,拓展文化视野。 3、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学习,积累文化常识,梳理巩固拓宽文言阅读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 4、通过班级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水平,写1-2篇读史心得, 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写探究性小论文。 三、教学要求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重视基础,科学评价。 梳理巩固文言文阅读知识和技能;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视从文化视角出发汲取历史智慧;探索多样的评价形式。 四、教学内容、时间、形式及具体安排(见附页) 学生长时间学习一门课程,而且课文又都是长文节选,每篇文章若按常规一般需要4课时,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怎样克服?要做减法! 五、教学策略 《史记选读》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基础性与选择性 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史记选读》应突出一个“选”字。“选”,既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包括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既有面对全体学生所作的整体性选择,又有针对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选择。同时,也应表达语文课程的基础性,教师在教学中能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整体把握论著内容,提升母语素养。教学过程中仍应指导学生增强诵读,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 2、精读和自读 教材多长文,从第一个字讲到最后一个字,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这就要求“精读”和“自读”结合起来。所谓“精读”,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认真研习文本,不放过一个疑难处、困惑上,扎扎实实;而“自读”,则是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提供必备的学习资料,组织学生研讨交流。 比方《淮阴侯列传》课文可分:(1)早年生活(2)井陉之战(3)被贬之后(4)“谋反” 被诛。“论赞”,则让学生自读研讨,探讨交流韩信被杀的原因。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篇1教案示例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共3篇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1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用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史记》选读这一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一、教材分析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以“简、明、精”为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史记节选,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教材的内容包括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具备历史学家的意义,又有启迪现代人深度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对中华文化 的历史沿革、丰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認識,培养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们在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秦汉时期:五帝、尧舜禹、夏商周、世家、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 2.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3.晋朝: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桓温 4.南北朝:北魏、南朝宋、梁、陈、北齐、北周 四、教学策略 1.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历史事件进行问答、讨论、画图等教学方式。 2.知识讲述:通过讲述与学生密切相关、最新、最热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用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看书、写作、同班讨论、并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屈原列传)Word版含答案

《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 教学难点: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理解其作用以及蕴含的作者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难点:解释难句,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作家与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令。元封元年(前110)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史记》。史书名。西汉司马迁著。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人,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今天,我们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二、词语提示: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史记选读苏教版

《史记》中的人生价值取向 《史记》是司马迁用血汗铸就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巨著,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高标,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价值思考的第一手资料。 我认为《史记》中所有伟人的对人生价值的取向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己,一种为他人。无论是哪一种,我都不能说它是好还是坏,同时也有人为了自己又为他人的。不过我觉得还是有侧重点的,或者说有程度的不同。其实真正能胸怀天下的人还是少数的,这些人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 在《夏本纪》中的夏禹是一个真正能牺牲自我的人。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大禹治水表现出我国古代人民敢于同自然相斗争的精神,他们团结一心,齐心协力。这也是一种可以在集体合作的情况下完成自我的人生价值,永远将集体主义放在最前面,个人价值要在集体中体现出来,可以说大禹做到了。大禹治水的业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在《鲁周公世家》中的周公给我们立下了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周公愿为王受罪这件事上,无疑表现出周公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他不向往自己当上皇上。因为他已经把民心放在第一位上了,他知道无论自己当不当皇帝,百姓幸福是最重要的。比如他曾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要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是要受到惩罚的。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很好的表现出了周公的个人价值取向。 在《高祖本纪》中的刘邦本来就是个小无赖,要说他能有什么伟大的人生价值取向,我是不相信的。不过他对我国的国家统一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所以毛泽东评论说:“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豁达大度的皇帝,这也是刘邦值得一说的一点。他仅凭“大丈夫当如此也”一句话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认为他为自己更多一些,要说他有多么体桖民心,那都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所做的,应为他是一个连自己父亲都不顾的人,怎么能会在乎老百姓呢?我们不能说刘邦这种价值取向不好,应为他也流传千古,也达到了他个人的人生意义。 在《史记》中最被后世流传的就是屈原了。在没有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自杀的人是最傻的,我非常不能理解这一事情的发生。但再读过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对于屈原来说,他是必死无疑了。因为他的思想已经不在我们百姓的境界了,心怀天下的他出生贵族,完全可以过他的奢侈生活,而他没有,他把民族的安危放在心上,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他热爱祖国和人民,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但现实终不能满足他呀。他也只能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抱负呀。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 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

2020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项羽本纪(1)

项羽本纪 教学目的: 1.让同学学会深化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生疏、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生疏;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看,去思考。 课时:2课时 “传记”教学中“选修”与“必修”的不同: 1.必修课堂教学中有引导同学进行内容概括、归纳的环节,选修教学则可以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检查。 2.必修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生疏传主,选修则要求在此之上进一步思考,对传主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加深同学对于人生、对于历史的生疏。 3.必修中是生疏、了解传记这种文体,选修中则要引导同学思考如何去写,怎样写更好,由此联系到其它文学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夫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夫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威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最终丢失民心,军败身亡。 一、作者、《史记》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全书有五部分组成: 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表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夫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共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奇异地把项羽性格中冲突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怜悯。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斗。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观看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宽敞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斗,二者相得益彰。战斗因人物而生动、壮丽,人物因战斗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毁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

高中语文《史记》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史记》教学实践与思考 20XX 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新课标) ,关于选修课,新课标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课程模块进行教学。南京师大附中是在全国率先实施选修课的学校之一。我校20XX 级学生在高一就已进入苏教版语文新课改实验区,至20XX年1 月已完成高中必修课程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史记》选读模块的教学。本文就我校《史记》选修课程的教学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与思考,现不揣谫陋,以求方家指正。 一、课程目标 通过《史记》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 二、教材整合 我们选用的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该教材分8 个专题,节选文章20 篇。由于这一选修模块的教学只有10周时间,因此我们又精选了其中《太史公自序》《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孔子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进行课堂选讲。有些专题,文本可以相互打通来教学,如《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关系密切,故放在一起进行研读。教科书中其余篇目让学生课余自读。 三、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既不能好高骛远,照搬大学课程的方法,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下面列

高中语文《史记》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史记》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自从教育部颁布了新课标以后,对于选修课的选择,设置了五个系列,可以选取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等,在高中阶段,可以在这五个系列当中任选一个模块进行教学,在实行选修课教学时,许多学校选择了《史记》这一选修模块,本文主要是对选择《史记》这一选修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中《史记》选修课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课程中选择《史记》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对于教学都是一項新的挑战,所以要对这一门选修课程做足够的功夫,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来领悟我国传统文学的魅力。要根据现在的教学模式,对于《史记》这一选修课教学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和思考,才可以使这一门选修课能够更好的开展。 1对于《史记》选修教材的选择和整理工作 选修模块的教学时间是比较少的,大概是在九到十周左右,而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史记》这样一部皇皇巨著精读完毕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史记》中存在着许多篇目,这些篇目非常经典的,比如说《陈涉时间》,《项羽本纪》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而我们可以遴选这些经典的篇目在课堂上进行细细的研读,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人物的细细品读等。至于其他的一些篇目,也可以选用单元阅读的方法,留给学生在课余中按照自己的爱好来进行品读,读出甚至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从而使这一经典作品能够得到更全面的欣赏。 2在教授《史记》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选修课的教学时,要采取一些能够使学生更好适应的教学方法,在选取教学方法时,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学生条件来进行选择,要在学生们的必修课程上进行一个提升,积极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意识,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才可以更好地学习好这一选修课程。 可以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人物传记的讲述,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明白人物的历史;通过教师对一些历史知识的讲述,使学生可以更加了解人物的历史背景。也可以采取一些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下发任务,使学生在课前通过资料的查找和书籍的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在经过阅读之后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与教师进行谈话或文字交流,来解决自己的疑问,从而延伸出一些研究话题,这样也可以更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探索意识。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从外界来请一些专家开设讲座,通过专家的讲授可以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史记》中人物的历史。学生也可以通过讲座,使自身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苏教版语文高中选修《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

专题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所选篇章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4、学习司马迁的叙事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着重学会组合调控各种材料,学会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本文目标:了解《淮阴侯列传》所叙内容及相关文化知识。 教时设置:3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整体了解,疏通课文 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淮阴侯列传》,本文是其中的节选,这个节选的部分不太好,节选的文字影响对人物的理解,学习中,我们将给大家补充出删去的部分。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 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 韩信出身于平民百姓,开始投靠项羽,后逃跑投奔刘邦,由于不受重用,又逃跑,后被刘邦的谋臣萧何追到并力荐给刘邦,封为大将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克,建功赫赫。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在楚汉战争胶着状态下,有一个士人蒯通建议他不必再帮刘邦,与楚汉鼎立三足,可他没有听,胜利后,刘邦突然袭击,解除他的兵权,后来又以谋反罪将他逮捕,几乎杀头,最后与一桩反案牵连,而被吕后诱杀。 三、朗读并翻译 1、第1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行,品行) 又不能治生商贾——(治生,谋生;商贾,做买卖) 常从人寄食饮——(寄,寄靠) 不为具食——(具,准备) (2)指名翻译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后离去不再回来。)(3)品味、赏析 “怒,竟绝去”表现韩信怎样的个性? (“怒”,自尊受到伤害后怨恨,又没有办法去责问别人;“竟绝去”,自尊而倔强。) 2、第2段 (1)朗读并注意加线词的理解: 诸母漂——(漂洗丝绵)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给饭……吃) 竟漂数十日——(一直,最终) 吾哀王孙而进食——(可怜) (2)指名翻译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绵,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材教学浅探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材教学浅探 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为高中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让高中学子们走近大师、阅读经典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上的支撑。在诸多经典之中,《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可谓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开设选修课阅读《史记》,不是为了简单记住几个繁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要从研读中汲取精神养料,学生通过文本在与司马迁及其刻画的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学习做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构建更为完美的人格,以期对个体人生奋斗有所助益。既然如此,那么逐字逐句地串讲,把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的落实就完全违背了《史记》选修阅读目的的需求。回顾近年《史记》选修教学实际,我发现选修课程成了必修课程的简单补充,课程真正目标的旁落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使篇幅较长精彩的篇章在字解句析中丧失它的特色和灵魂,使整个阅读过程远离对艺术和生命的多样感悟,最终走向沉闷和倦怠,从而造成教学进程滞缓和教学效率低下。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真正实现选修课程教学的突破和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精致有效整合必不可少,只有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平台,才能使合作探究的活动走向深层,进而读出《史记》之神髓。 一、精选教文,板块整合 《〈史记〉选读》编写自成体系,有其归类上的理论独到之处,却未必是实际教学的最佳体系。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对教材作适合自己教学的有效调整是系统教学《史记》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如下:第一阶段是认识《史记》和司马迁的关系。结合《必修五》刚学完的《报任安书》来研习《太史公自序》,深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关系。然后直接跳转第四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的研习,通过屈原的以死明志和管仲的“不羞小节”洞悉司马迁的生死观,结合《孔子世家》破解其“立功、立德、立言”的价值观。第二阶段是学习《史记》人物。首先是帝王系列:《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一为无赖布衣,一为名将之后,逐鹿中原,在明争暗斗、强弱逆转中结局大相径庭,史家之思、探究之点不言自显。其次是将相系列:《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和《魏公子列传》,于其起伏人生中感受其鲜明个性、不凡气质和悲慨命运。最后是布衣系列:《刺客列传》和《滑稽列传》,一者以剑慰平生,一者以言谏君王,于此尽显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第三阶段是综合探究,回顾所学,简介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了解《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在搭建基本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深入探讨研究,拉高视点的高度,拓宽视域的广度,方能成就目光的深度和视角的新颖,在如此的合作探究中方能言之有物并真正走向深处。这样的体系编排的教学效果显然是按教材体例按部就班教学或者随意挑选篇目教学无法企及的。 二、多样裁剪,篇章整合 在明确了重点篇目和合理教学体系之后,实际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文本研习就成了我们直面的问题呢?由于《〈史记〉选修》绝大多数篇目都很长,若囫囵吞枣,势必食而不知其味,难品文本精妙之处;若逐段串讲,就把选修教成了必修,甚至“逼修”,势必耗时费力,难激学生探究之趣。可见篇章内部巧妙裁剪和篇章之间有效整合必不可少。 1.单篇裁剪,求完整求精巧。 《〈史记〉选修》不少选出的精读篇目篇幅较长,非一两节课所能驾驭,在篇章教学重点的宏观把握前提下,合理裁剪语段,凸显每一课时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例如苏教版《高祖本纪》,全篇共20节,共记述了刘邦崛起草莽、入关破秦、与楚相争、称帝封王、诗酒还乡等诸多史事。编写者将其放入“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

合理处理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

合理处理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 作者:包卫平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09年第01期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不仅代表着中国史学的成就,而且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进程,是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在高中阶段开设《(史记)选读》课程,对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有很大的帮助。 按照教学安排,各学校一般将这门选修课安排在高二年级进行教学。由于整本书都是文言文,而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教得很仔细,学生学得很认真。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言实词、虚词和句法等的教学上,在教《(史记)选读》专题时就很少进行作文训练。史记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不是一组矛盾呢?其实,只要合理利用好教材,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对写作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史记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从中汲取无穷的营养,将高中的写作教学和《(史记)选读》专题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 一、积累史记经典语句。增加作文文化品位 史记中有大量的成语和经典语句,通过学习史记,学生掌握、了解了解一些著名成语的出处和相关典故。如果能够把这些语句恰如其分的运用到作文中去将使文章文采大增。所以在教学《史记》课文的同时。指导学生对所学的每篇课文进行整理,在作文指导时让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成语和名旬进行写作。学生在自行整理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可以在学生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扩充。笔者在教学时及时进行了整理并把相关内容印发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记忆,并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尽量运用。作文洋讲时将学生用得比较好的句子进行展示交流,既培养了学生自觉运用史记名句的兴趣,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收集的—些名句简要摘录如下: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三四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三四课时)(苏教版高二 选修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讨论归纳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第四段: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五段:④复释张仪 第六段:⑤诸侯击楚 第七段: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明确: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屈原:见绌见迁,心系怀王 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四、词语提示点拔: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高中语文 专题三 第7课 高祖本纪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 司马迁被赞誉为有“良史之才”,对于笔下人物,无论贵贱、贤愚、尊卑、优缺,都秉笔直书,因而《史记》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卓绝千古。 本专题由《高祖本纪》和《李将军列传》两篇文章组成。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叙写的是刘邦如何战胜项羽,最后建立汉帝国的过程,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司马迁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示给读者的。比如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同‘虏’)”,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由突出来了。 《李将军列传》记述了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苛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备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侯。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第7课高祖本纪 威加海内的大汉天子——刘邦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建国,定国号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95年在位,共八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称。 顺应历史潮流 战国以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战争走向和平,从松散的分封制走向高度统一的中央集

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6课 秦始皇本纪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苏教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秦始皇本纪 《史记》作为史学巨著和文学巨著,既还原了历史原貌,又以高超的叙事艺术成为传记文学的典X,为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本专题选取了一篇“本纪”——《秦始皇本纪》,一篇“世家”——《赵世家》,两篇“列传”——《魏公子列传》《某某侯列传》,均是《史记》中善于叙事的名篇,也是叙事中写人的名篇。通过本专题四篇文章的学习,我们重点要了解《史记》长于叙事的艺术特点。 《秦始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赵世家》,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二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 《魏公子列传》,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赵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传》便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某某侯列传》,本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第16课秦始皇本纪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他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

22岁时,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国家——秦朝。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某某省广宗县西北)。 秦王朝的兴与亡 战国时代,各国竞相进行改革,其中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彻底,使秦国富强起来。于是秦国开始了以统一中国为目的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秦始皇借助先人遗留的基业,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借助各诸侯国之间的相互猜疑、争斗和软弱,短短几年间,就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而这场战争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严刑酷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营造长城、阿房宫和陵墓;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收集民间的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修筑运兵驰道,开凿灵渠;北抵匈奴,南击闽越。残暴的统治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被迫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在秦末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秦王朝很快土崩瓦解,前后仅存在了十几年,秦始皇万世永存的梦想也成为笑谈,令人深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