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现代中国,尚未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时,周作人最早发现了“儿童”,并且提出“儿童的文学”的概念。他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最早的表述者,在那一时代来说,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同时,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儿童文学批评等方面都有建树,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由于他儿童文学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进步性

周作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引领与播种。

(一)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在西方,如果说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发现了“儿童”的话,那么在中国,发现“儿童”的人则应为周作人。卢梭发现“儿童”以他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尔》为标志,因为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要尊重儿童”的呐喊,这是科学儿童观形成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发现“儿童”,则是在19xx年。他在《儿童研究导言》中提

出:“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世俗不察,对于儿童久多误解,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1](p.211)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人的文学》中,提出了妇女和儿童人格独立的问题,把“女人与小儿的发见”,看做“‘人’的真理的发见”。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如是说:“中国向来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管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儿童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而是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大写的“人”,这样的理念既是对于“儿童”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儿童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儿童从来就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与独立的世界,或者被成人看做自己的附属,“儿童者本其亲长之所私有,若道具生畜然”[2](p.37);或者被成人“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而周作人此时已经认识到,儿童是真正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儿童就是儿童,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儿童的发现”。周作人发现“儿童”虽然比西方晚了近150年,但在现代中国却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二)以“儿童为本位”思想

周作人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然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3](p.41)就在周作人在发现了“儿童”的同时,也发现了儿童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上的需要,那就是儿童是需要儿童文学的,社会文化论文《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把儿童“看作不完全的小人”和“缩小的成人”,这种谬误不仅虐杀了儿童的个性,也导致了儿童精神食粮的缺失,因而也就造成了儿童文学荒芜的局面。周作人认为,既然“儿童生活上有文学的需要”,新文学就有“供给他们文艺作品的义务”。

[3](p.152)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是现代中国最早鼓吹、倡导与系统论述儿童文学—44—抨击了封建主义虐杀儿童的罪恶,鼓吹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提高儿童的社会地位。

他还热切呼吁新文学的仁人志士应该组成一个小团体,来研究“儿童文学”。这样的“鼓吹”与“呼吁”,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儿童文学应该以是儿童为本位的。周作人19xx年6月发表在《绍兴教育月刊》第9号上的《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在尊重儿童的独立个性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教育原则,即“以儿童为本位”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的,这也是我们所见到的“以儿童为本位”表述的最早的文字。周作人真正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从《儿童的文学》的演讲开始的。周作人的讲演反复强调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与成人不同,儿童有自己的生活和独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成人应该尊重儿童和了解儿童。这是对于儿童生理与心理上的独立意义与价值的发现与肯定,这一儿童文学观在那一时代无疑是进步的`。把儿童当做“人”,承认“儿童就是儿童”,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儿童观也应该是“以儿童本位”的,而供给儿童的文学当然要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恰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的文学的,这些观点都突出和强调了对于儿童的理解与尊重,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儿童的天性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而作为成人不应该横加干涉,否则就会“造成畸型的性质”,这至少在当时的中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三)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文学观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还集中表现在他儿童诗歌的创作上。“儿童本位”、“童心崇拜”成为周作人儿童诗歌创作的理论支点,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源泉。周作人在他的新诗集《过去的生命》中收有七首儿童诗,其中一首《对于小孩的祈祷》这样写道:“小孩呵,小孩呵,我对你们祈祷了。你们是我的赎罪者。”对孩子“祈祷”,对孩子“赎罪”,是从“祖先崇

拜”到“童心崇拜”的一种深刻转变,是周作人对纯真的儿童世界的礼赞,对童心崇拜的一种真实表达,也是他“以儿童为本位”儿童观的最好体现。

1946—1949年间,周作人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服刑。

在狱中,周作人童心来潮,诗兴大发,以天真未凿、不沾纤尘的童年世界为题材,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创作出了“儿童杂事诗”72首,诗歌直接或间接地描述了儿童的生活,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他的儿童文学的价值观。如《新年》:“新年拜岁换新衣,白袜花鞋样样齐。

小辫朝天红线扎,分明一只小荸荠。”再如《立夏》:“新装杠秤好称人,却喜今年重几斤。吃过一株健脚笋,更加蹦跳有精神。”诗歌的文字风格生动活泼,语言简朴。诗歌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根据季节、民俗、名物等来描写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故事,充分地反映出儿童的天真与欢乐。诗歌多情趣,少教训。这样的儿童诗,为中国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理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这种创作理念即使是在现在,也仍然可以指导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

二、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系统性

周作人从留学日本开始,直到回国后的抗日战争前夕,从未间断过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对于儿童文学的研究。周作人在童话和儿歌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很多关注,也取得了诸多的理论成果。除此之外,周作人对于神话、传说、寓言、儿童剧、儿童科学文艺、民间儿童读物等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几乎都有研究和论述,如《儿童剧》、《科学小说》等。并且还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推广与研究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理论建树,这对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和研究方面的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述是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及研究 摘要: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作为现代文学批评家的周作人扮演着“先驱者”的角色,他首先发现了“儿童”及“儿童文学”,他以“儿童本位”及“无意思之意思”等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周作人及其儿童文学理论体系,无论在理论或是译介方面,都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关键字: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 考察“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理论批评,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它是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那些最辉煌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巨人和文坛精英人士的参与,写下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最富有时代光彩和文化底蕴的一页,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一大人文奇观。本文就中国儿童文学先驱者之一——周作人,论述他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及儿童文学批评方面的突出贡献。 周作人自从在日本留学时直到回国后的抗日战争前夕,从未间断过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对儿童文学的研究。早在1902年2月,周作人就与鲁迅合译了《域外小说集》,集子的首篇便是周作人译英国维尔特的(今译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也是中国最早翻译的王尔德童话。1911年秋,从日本归国不久的周作人,在1913-1914年间,陆续撰写和发表了《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儿歌之研究》《古童话释义》等文章,这些文章或转述人类学派有关神话、传说、童话的解释,或直接引用人类学派代表人物的言论,都无一例外地显示出人类学派学术思想的巨大投影。这是他在日本接受西方人类学派等理论后从事儿童文学批评研究的起步时期,也是以近代西方文化学术思潮为背景的现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建设开始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早期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他热情地推捧儿童文学,发表过数十篇有关的理论文章。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读安徒生童话<十九>》(1918.6.发表时题为《安德森的十之九》);《人的文学》:从重视人的问题出发,进而十分关注儿童文学;《儿童的文学》(1912.12)提出“中国向来对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作缩小的成人,拿‘圣贤经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孩子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他强调必须尊重儿童的社会地位与独立人格,认为“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并指出“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的生活满足丰富。” 1923年他发表了《关于儿童的书》,批评那种“把儿童故事当作法句譬喻看待”的做法,反对有的翻译者“抱定老本领旧思想”不放,把外国童话“都变作班马文章,孔孟道德”,提出“我们对于教育的希望是把儿童养成一个正当的‘人’”。同时受杜威“儿童本位论”的影响,提出“儿童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现代中国,尚未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时,周作人最早发现了“儿童”,并且提出“儿童的文学”的概念。他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最早的表述者,在那一时代来说,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同时,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儿童文学批评等方面都有建树,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由于他儿童文学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进步性 周作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引领与播种。 (一)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在西方,如果说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发现了“儿童”的话,那么在中国,发现“儿童”的人则应为周作人。卢梭发现“儿童”以他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尔》为标志,因为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要尊重儿童”的呐喊,这是科学儿童观形成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发现“儿童”,则是在19xx年。他在《儿童研究导言》中提 出:“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世俗不察,对于儿童久多误解,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1](p.211)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人的文学》中,提出了妇女和儿童人格独立的问题,把“女人与小儿的发见”,看做“‘人’的真理的发见”。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如是说:“中国向来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管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儿童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而是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大写的“人”,这样的理念既是对于“儿童”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儿童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儿童从来就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与独立的世界,或者被成人看做自己的附属,“儿童者本其亲长之所私有,若道具生畜然”[2](p.37);或者被成人“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而周作人此时已经认识到,儿童是真正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儿童就是儿童,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儿童的发现”。周作人发现“儿童”虽然比西方晚了近150年,但在现代中国却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提要(新)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提要 第一讲导论: 什么是儿童文学 1.“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P3-4)如何理解?(专为儿童创作的;具有独特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儿童所喜爱;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3.周作人在《儿童的书》一文中提出了“儿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观: “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 4.魏寿镛、周侯予1923年出版的《儿童文学概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 5.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纯真、稚拙、欢愉、变幻、xx。 6.儿童文学的分类: 按接受者不同可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按文体不同可分为儿歌、儿童诗、寓言、童话、故事、小说、科学文艺、图画文学、儿童戏剧和儿童影视等。 第二讲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 1.儿童文学历史发展的一般特征: 从“自在”到“自觉”;.从民间文学到作家创作的文学;审美形态的发展。 2.1697年贝洛的《鹅妈妈故事集》是西方儿童文学自觉形态的开始。

3.比较格林兄弟和安徒生童话创作的不同意义。(P27-28) 4.民间文学分类研究普遍使用的是“阿尔奈-汤普森体系”。俄罗斯学者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 (1928)提出了31种共通的叙事功能单元。 5.儿童文学审美形态拓展的主要表现: 体裁样式的分化;题材领域的拓展;艺术手法和风格的多样化。 第三讲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发展 1.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发展: 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网络生活和开放文本);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电子传播和媒介转换);新媒介加强了儿童参与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的主动性(读者参与创作,交互文本)。(P38-44) 第四讲儿童文学作家 1.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 独特的精神气质;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想象力、幽默感、诗意、故事叙述)。 2.儿童文学作家的类型: 按创作动机,把儿童文学作家分成自觉(教育型、社会使命型、娱乐型)自发(童心型、儿童崇拜型、童年回忆型)两大类型六小型。(P49) 第五讲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1.故事元或元故事,也称“故事核”,指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故事,是故事的基本结构模式和母体,故事发生的中心。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文档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文档On Zhou Zuoren's view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编订:JinTai College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文档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现代中国,尚未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时,周作人最早发现了“儿童”,并且提出“儿童的文学”的概念。他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最早的表述者,在那一时代来说,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同时,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儿童文学批评等方面都有建树,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由于他儿童文学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进步性

周作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现代 儿童文学的开拓、引领与播种。 (一)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在西方,如果说法 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发现了“儿童”的话,那么在中国,发现“儿童”的人则应为周作人。卢梭发现“儿童”以他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尔》为标志,因为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要尊重儿童”的呐喊,这是科学儿童观形成的一个标志; 周作人发现“儿童”,则是在19xx年。他在《儿童研究 导言》中提出:“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世俗不察,对于儿童久多误解,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p.211)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人的文学》中, 提出了妇女和儿童人格独立的问题,把“女人与小儿的发见”,看做“‘人’的真理的发见”。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如是说:“中国向来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 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管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儿童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而是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大写的“人”,这样的理念既是对于“儿童”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儿

总结儿童文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儿童文学本质论 儿童的概念 儿童是指人类社会中18岁以下的公民,(3-18周岁)。儿童是成人社会对“童年”的普遍假设。“中世纪没有儿童(时代)”——法国,菲力浦·阿利斯 儿童观的几种历史模式 1.“白纸”之喻:教育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英国约翰·洛克“白板”说 2.“植物”之喻:从教育的立场去发现儿童。法国卢梭著作:18世纪,《爱弥儿》堪称是儿童的福音书 3.“成人之父”之喻:浪漫派诗人用文学来发现儿童。布莱克《天真之歌》,华兹华斯《序曲》被认为是一首自传诗歌,《虹》中将儿童尊奉为成人之父,蒙克梭利“蒙氏教育法”《童年的秘密》。 4.“未完成品”之喻 儿童呈现的主要精神特质 1.儿童文化的艺术性 2.儿童文化的游戏性 3.儿童文化的生态性 儿童文学的定义 是以文字(含图画书中的图画)阅读(包裹读给孩子听)为传播形式的文学作品;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或成人未必专为儿童创作,但实际上已被儿童广泛接受的文学。 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周作人提出“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的儿童观,即“儿童本位”思想。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诞生于五四时期,它通常被认为是儿童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 三个层次:1.幼年文学(幼儿文学)(3-6、7岁) 2.童年文学(儿童文学)(6-12岁)3.少年文学(12-18岁) 两大门类:A儿童本位 B 非儿童本位 王泉根定义儿童文学:作文文学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的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吸引,提升3-18岁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种专门文体。它既是幼年文学,儿童文学,,又是“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所构成的整一体。 第四章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与艺术母体 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 1.叙事视角文本——世界 1.儿童视角 2.成人视角 3.两代人对话、对比的视角 4.少年作者视角 儿童艺术的母题 1.儿童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母题、爱的母题(刘绪源)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研究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研究 摘要: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他首先发现了“儿童”及“儿童文学”,他以“儿童本位”等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独 特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在周作人手中 开始,也基本在周作人手中成熟。他的的儿童学研究理论至今仍是后世研究借鉴的素材,他的儿童本位的文学观至今还仍是很有魅力,对现代的儿童文学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他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及儿童文学批评方面的突出贡献。 关键字:周作人儿童文学研究 其个人简介: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原名櫆寿(后改 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幼年在家乡的私 塾书屋(三味书屋)里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后来在国内新学 的风潮中,于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民国后改海军军官学校),在管轮班(轮机专业;轮机科)读了6年、后来 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曾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学《说文解字》, 另外周作人在日本还短暂学习俄文、梵文等。历任国立北京大 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 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 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 平世界语学会会长。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其创作背景。1、“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学革命,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绚烂的春天。许多作家在这 里实践西方的创作理论,弱小的、被压迫民族的创作经验;把 边缘化的小说、散文等非主流文学体式推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辉煌。在这场时代的洪流中,周作 人以顶立浪尖的姿态创造着他的文学贡献。2、周作人的故乡绍兴是吴越文化滋生和培养的重要土壤,这里的遗风逸俗、乡野 村趣不仅给他的童年带来无限的欢乐,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精 神烙印,少年时期周作人就对故乡的文化、风俗习惯及儿时游 戏非常感兴,这种兴趣和情感也影响了周作人后来对儿童文学 的关注和研究。3、于日本求学期间,他认真阅读了许多日本、英国学者的民俗学理论著作,尤其是当时日本新兴的儿童学与 民俗学的讨论研究运动使他更关注这一方面的研究。周作人在 日本时就因为安特路朗的影响,阅读了哈忒阑(Hartland)的《童 话之科学》与麦扣洛克(Macculloch)的《小说之童年》等专著, 后来又阅读了高岛平三郎的《歌咏儿童的文学》、《儿童研究》,塞莱(Sully)的《幼儿时期之研究》等书,由此产生了对儿 童学与儿童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绍兴担任绍兴教育会长时,周 作人对儿童文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周作人有关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最初是以翻译介绍 外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开始的。他最早发表于《新青年》上的 一系列的白话译作《童子Lin之奇迹》、《皇帝之公园》、 《卖火柴的女儿》、《铁圈》等都是描写儿童或涉及到儿童的 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他为中国的读者专门翻译介绍安徒生及其作品,如《安兑尔然》、《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读安徒生的〈十之九〉》、《无画之画册》、《卖火柴的女儿》、《皇

[从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周作人 儿童文学

《[从当代视野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周作人儿童文学》 摘要:中国人对儿童的重视要追溯到20世纪初叶的“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事件,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是“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1913年12月发表的《儿童研究导言》是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最早的 文字阐述,周作人提倡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人生,他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儿童文学观忽视儿童在精神上的独特需求,希望能打破旧有的儿童文学传统,把儿童从非儿童的生活中拯救出来,成为真正的儿童 摘要:周作人被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是中国最早“儿童发现”的人。《世界儿童文学事典》曾评价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童话理论家”。他的儿童文学观倡导“以儿童为本位”,强调儿童独立个性的地位。当代的儿童文学观经历了从“教育”到“艺术”再到“本位”的发展变革,站在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走向的角度来看,这与周作人为之所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观儿童本位中国人对儿童的 重视要追溯到20世纪初叶的“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事件。在“五四”时期,大批的新文学创作者从探寻“自然观”的角度出发,沿着构建新的价值观和人生秩序的思路,他们把笔触伸向了最纯真的儿童世界,冰心的饱含对童心讴歌和自然赞美的散文、丰子恺对儿童世界理想模式的赞颂,都体现出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所蕴含的现代性品质。1920年,周作人发表了《儿童的文学》,这是一篇关于创建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宣言书。文中,周作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文学观,提出成人社会必须承认作为完全的个人的儿童的权利,对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儿童文学的必要性以及儿童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文学形式等做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这大概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承认儿童是“完全”的“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儿童观,是对传统的彻底反拨,甚至“儿童文学”这一概念都是从文中演变而来的,这对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创建现代性的与世界接轨的儿童文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界明确提出了“儿童文学回归到文学”的概念,当 代有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这一问题的探讨上来,强调与重视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种尊重“儿童个性”的观念与周作文的“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不谋而合。纵观儿童文学发展的历程,周作人无疑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与倡导者,他对中国儿童文学观的开山之功深刻地启示着后人,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体系与创作价值体系的构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周作人儿童文学观之生成周作人 出生于浙江绍兴,童年时家庭富庶,生活无忧,绍兴丰富多彩的民间乡俗在他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绚丽斑斓的色彩,家乡传统节日、乡风世俗里的生活体验使他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丰富了他的见闻,形成了他纯真、自然的思想,为他之后儿童观的确定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后赴日本东京留学期间,他用更多的时间看书、译书、写作,广泛地涉猎了文化人类学、生物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诗人和教育家,他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读者。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独具特色,既富有童真童趣,又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世界吧。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在他的作品中,情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一环。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儿童的情感。他写的《小萝卜头和大萝卜头》,以幽默活泼的语言展现了小萝卜头与大萝卜头之间的友谊与情感。通过这个故事,周作人告诉我们友谊的可贵与珍惜,引导儿童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友谊,从小培养儿童的情感能力。 在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周作人热爱自然,并将丰富的自然景观融入到作品中。他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田园美景,让儿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他的《神童小飞》讲述了小飞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使儿童明白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此外,周作人的作品还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他运用幽默的 笔调写的《小朋友的心思》,通过描写儿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疯 狂的想法,引导儿童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他在作品中 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让 儿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他通过《三只蛙》让儿童了 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吉利”和“不吉利”的概念。他还通过《侠客》揭示了中国传统侠义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些作品既寓意深远,又贴合 儿童的认知水平,让儿童能够在阅读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的来说,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 内涵赢得了广大儿童读者的喜爱。他尊重儿童的感受和思维,注重培 养儿童的情感和思维能力,使儿童在阅读他的作品中收获了快乐、享受、受教育和成长。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内容,也为儿童 阅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 极的促进作用。

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

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 学思想论纲 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 引言 儿童文学是一个特殊的文学领域,旨在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和发展需求,引导儿童积极健康地成长。周作人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他对儿童文学的思考和创作塑造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面貌,为后来的儿童文学作家奠定了基石。本文将以“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为题,探讨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思想,并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 一、儿童的发现:关注儿童世界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周作人认为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灵世界需要被认真关注和理解。在20世纪初,中国的儿童文学多为教育 性质的读物,忽视了儿童的独特需求和对美的追求。而周作人在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提倡关注儿童的真实性和多样性。 周作人通过细致观察儿童的行为、语言和情感表达,揭示出儿童世界的真实性。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儿童形象,如《小兵张嘎》中的张嘎和《小猴跳墙》中的小猴等,这些形象具有鲜活的情感和真实的思想。 此外,周作人也尝试呈现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儿童形象,展示了儿童的多样性。通过他的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儿童生活和文化。 二、儿童的文学:培养儿童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当既满足儿童的乐趣需求,又培养

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儿童文学不仅应当是一种娱乐,更应当是一种教育。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以情感和幻想为主题,通过语言艺术的魅力吸引儿童的兴趣。他善于用生动的描写和幽默的对话,给儿童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 同时,周作人的作品也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欣赏能力。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艺术元素,如绘画、音乐和手工艺等,让儿童在阅读中享受不同艺术形式的美感。 最重要的是,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作品鼓励儿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幻想的元素,激发了儿童的思维和创造力,并鼓励他们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 三、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的影响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思想对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辟了儿童文学的新领域。 首先,周作人注重关注儿童的真实性和多样性的观点,促使了后来的儿童文学作家更加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塑造更加真实和多样的儿童形象。 其次,周作人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性质,启发了后来的儿童文学作家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他的作品以娱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儿童,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外,周作人的作品传递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了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儿童文学作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中国的儿童文学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情感。 结语 周作人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他的儿童文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

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 周作人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和翻译家。他的儿童文学主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着重阐述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并列举九个提纲标题。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主张的美学旨归 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清晰地表达人类文化和艺术的最高价值,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应该有权从艺术作品中受到启示和教育。他的关注点为: 1. 适合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2. 描述真实的生活情况 3. 传给孩子们文化和价值 4.对孩子的感情表达关注 二、适合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该使用孩子易于理解的语言,并且切合儿童的思维方式,使孩子们易于理解和接受。他建议作家应该使用简单的语言,避免过多的形式语言,并要避免使用儿童不能理解的生僻字,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对其产生深刻的情感。

三、描述真实的生活情况 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该通过描述真实的生活情况,促使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学作品。而且,在描述生活情况的过程中,作者需要采用准确和生动的语言,并将视角放在孩子们的生活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且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 四、传给孩子们文化和价值 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承载着文化和价值信息,包括国家文化、民族传统和道德观念。通过这种方式,作品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和道德观念,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五、对孩子的感情表达关注 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感情表达。他认为,作品必须要能够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并且能够激发儿童的感情,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索,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教育和启示儿童。 六、写作方式的要求 周作人认为,作者在写儿童文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应使用符合儿童年龄的语言和想象力

论周作人现代儿童观与凌叔华儿童题材创作-精品文档

论周作人现代儿童观与凌叔华儿童题材创作 一、“以儿童为本位”现代儿童观的生成 在古代,儿童被作为成人的附庸而存在,尊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人的主体性淹没在伦理纲常的窠臼,儿童更是受父权的长期压抑。而到了晚清,民族危机引发的社会启蒙运动让儿童开始进入有识之士的启蒙关注视野,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浮出地表,但这种出于社会责任和民族危亡考虑而给予儿童的关注,实质上也只不过把儿童作为“成人生活的预备”,把儿童视作未来中国的希冀,而缺少对儿童独立精神个体、自身趣味和生命特质的认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儿童观。这种情况持续到五四运动,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五四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打出“打倒孔家店”的旗号,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人”的解放和个性精神成了时代的兴奋点。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就有一篇名为《青年论》的译文,提出“儿童者成人之根基也”的观点,已经流露出些许儿童崇拜的思想,到周作人《人的文学》在第五卷第六号发表,现代儿童观才真正从启蒙者的潜意识中浮现。周作人在文中阐述了西方发现人、妇女和儿童的历史,并提出了“祖先为子孙而生存”、“子孙崇拜”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孩子本位”的儿童观。而鲁迅随后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将“子孙崇拜”生发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有意义,

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从进化论的角度肯定新生命。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做了题为《儿童的文学》的演讲,这在现代儿童观的形成上是里程碑式的事件,这篇演讲后来也发表于《新青年》第八卷第四号。周作人肯定了儿童的人生权利,并强调儿童的“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年龄分期观念的提出,更是前无古人。至此,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算是比较系统的确立了。 “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确立使得现代文学有了 新的描写对象和题材,而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和理论倡导作为一个体现儿童本位的活动也得到大力发展,像郭沫若、郑振铎、叶圣陶、丰子恺等一些文学巨匠都纷纷撰文,此外当时的先进报刊如《晨报副刊》、《创造周刊》、《新潮》、《每周评论》等也都发表了大量关于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的作品,文学创作出现了一大批以儿童视角叙述的作品,塑造了许多具有独立特质的鲜活儿童形象,并能借鉴儿童文学的文体形式和精神内核以及儿童的思维模式进行创作。 二、女性作家凌叔华之于儿童题材作品创作 周作人“儿童本位”文学观的形成,使得以儿童题材或者儿童视角创作的作品大量出现,以凌叔华、冰心为代表的女作家,开始以对文学的主动投入来实践女性在孕育生命、维系生命过程中所蓄积的“女性精神”。这种“女性精神”就是源自人类心灵深处的对生命本真体验和相蕴相成的“唯爱”精神。①它是人类

论周作人的乡土文学理论

论周作人的乡土文学理论 作为在五四时期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艺批评家,周作人的文艺思想虽然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和体系性,但却有其内在的理路和一致性。总括起来,大致就是以人道主义为基础,认为文学应该表现个性,抒写自我的思想和感情,在文学的功利性问题上,从五四时期倾向于文学反映实际人生,“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41,到1920年代中后期,日趋明显地转向趣味主义的文学观,“虽然满足自己的趣味,这便已尽有意思,足为经营这些生活或艺术的理由”2。即使在周作人早期文学思想中,也存在相当程度的趣味论色彩,就在前引的《平民文学》中,周作人对平民文学作了两点解释。其一,平民文学并非通俗文学,乃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42,不要求“田夫野老”可以领会。按照这样的逻辑,平民文学的读者无须是平民,作者也必然是由一个超越于平民的阶层来承担,而其目的则是研究平民生活。这其中每个环节都或隐或现地关联着一个超越于平民之上的阶层——贵族。如果将其归纳为以贵族的眼光来研究平民生活、创作平民文学、提倡平民精神,应该与周氏原意庶几无差。其二,周氏指出,“平民文学决不是慈善主义的文学”,并举例说,平民文学者,见了乞丐不是单给他一个铜子,捉住了贼不是给他一元钞票就了事,平民文学者关心的乃是“对于他自己的,与共同的人类的运命”43。周氏在这里明确地把平民与从事平民文学者划分成了两个阶层,其实质是一种贵族趣味的“人间情怀”,也就是希望文学“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个人的情感,代表人类的意志,有影响于人间生活幸福”49。周氏的这一思想两年之后,就表白得相当直接:“真正的文学发达的时代必须多少含有贵族的精神”,“从文艺上说来,最好的事是平民的贵族化”75。可以说,周作人的审美理想始终具有贵族心态的趣味主义倾向,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有学者

西方影响与本土实践——论中国“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的主体性问题

西方影响与本土实践——论中国“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 理论的主体性问题 Western Influence and Domestic Practice -On the Subjectivity of MChild-OrientedM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ory 作者:朱自强 作者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61 出版物: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年第4期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在借鉴西方的现代性的过程中,不是造成了自身主体性的迷失,而是促成了主体性价值的实现。五四时期,以周作人为代表的 “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是受西方影响下发生的,但是在本土实 践的过程中,“儿童本位”理论是具有主体性的,这种主体性的最大特 质就是面对“三纲主义”这一传统所进行的思想革命。改革开放以来, 对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的评价出现两种立场:有些学者修正了此 前的全盘否定论,但是,依然认为,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是需要抛 弃的儿童文学观;还有一些学者主张继承周作人的“儿童本位”的思 想,继续将“思想革命”当作当代的题中之义。“儿童本位”论是历 史的真理。“儿童本位”论在实践中,依然拥有马克思所说的“现实 性和力量”。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对于以成人为本位的文化 传统根深蒂固的中国,“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都是端正的、具有 实践效用的儿童文学理论。它虽然深受西方现代思想,尤其是儿童文 学思想的影响,但却是中国本土实践产生的本土化儿童文学理论。它 不仅从前解决了,而且目前还在解决着儿童文学在中国语境中面临的 诸多重大问题、根本问题。

论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

论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先锋胡适、陈独秀纷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等文章向旧文学宣战,倡导新文学。新文学新在何处?胡适在文中阐述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理论之时强调:“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1]至此,“活的文学”成为了新文学运动追求的重要形式,而“人的文学”成为了其探求的重要内容。 胡适所提出的人的文学观实质上是指在文学内容的革新上要关注真正的人,写“人的文学”。而他所推崇的周作人那篇在当时关于改革文学内容最重要的宣言——《人的文学》,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而实际上,周作人在人的发现、人的价值和对人生的各种思考等关于“人的文学”的思考上,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周作人在一九一八年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文章,提出他的“人的文学”观,随后又相继发表《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文章阐释他的这一观点。另外,他还在描述日本新村所见的“人的生活”之时来对其进行深化。这一系列的创作足以说明:周作人对于“人的文学”的思考绝不是一时兴起或终止于某一时刻的“思想启蒙”。他从概念的提出、修正到这条道路的实施、乃至最后态度的改变,一直在为实现“人的生活”启蒙,为“人的文学”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想、影响他人。 二、周作人“人的文学”观

究竟什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即可见出他的见地、识力。“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非人的文学”。[2]周作人在他的《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重要概念,并指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的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3] 要理解“人的文学”,周作人认为还得在这几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是人的文学中对“人”的解释。他认为这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人具有和其他动物并无不同的生活本能,且应该得到满足。在这点上,他发见了自我国古代以来的封建社会中压抑人性本能的传统,并企图通过文学唤醒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国人二是人应该有内面的生活,使灵魂达到高上平和的境地。由此衍生出来的人的理想生活必须是灵肉一致的生活,即在物质和道德上都能得到满足和发展的生活。关于“人”的概念的提出与思考,周作人打破了几千年以来封建社会的畸形观念,使人们开始革新已有的传统认识。 其次是人道主义的提出,这主要体现在改良人类关系的问题上。周作人所追求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做到利己又利他的理想生活。“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4]这一点他要表明的是人要在学会爱自己的基础上去爱别人。这种主张打破了“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等集体主义观念,使得人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三点则是“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人的文学”是写人的生活,而非人的文学写的则是非人的生活。周作人举例提到,从儒教道教出来的

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价值解读

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价值解读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生于1885年1月,逝于1967年5月。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思想家,是中国民俗学的开拓人,是新文化运动的优秀代表。他强调在儿童教育中坚持以儿童为生命主体的“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这一观念为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动力。目前在教育界,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到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周作人的“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非常符合现代教育对于儿童人格健全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体现出了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特性文化价值。本文针对周作人的文学价值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一、理性批判价值 心理学家对“理性”这一概念做出了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方面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这一概念的对立面,理性认识意义上的“理性。另一方面就是从启蒙思想意义上的“理性”,是相对于对某种权威、宗教或者学说的盲目信仰。理性是反对封建迷信,打倒腐朽势力的有力武器。理性和启蒙、批判紧密相连的,所以具有现代价值的儿童文学观必然跟传统的文学馆有着天壤之别,原先的成人优先、群体优先、教化优先的教育理论完全不适合现代价值的文学 观。所以教育者就要凭借理性的批判力量重新评判传统中最大价 1/ 4

值的东西,履行“重新估计一切价值”的实践主张。而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在这一方面就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为,臣以君为纲、子以父为纲、妻以夫为纲,在这种理论下,儿童没有任何尊严和权利。成人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约束儿童,这使周作人认识到,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观念带有强烈的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思想,制约着儿童的健康成长。他呼吁要教育者把儿童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待,把儿童真正当成儿童来看待,坚持教育以儿童为本位。这些观点通过《新青年》的影响而迅速传播,形成教育界的一种共识。 二、精神自由价值 自由这是个让世上所有人都非常渴望的东西,世界各国的好多思想家都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对自由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有教育家认为自由来源于人固有的本性上,以人为目的的正义价值秩序,应当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只有自由的主张被满足以后,其他的原则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周作人的兒童文学观内提出了儿童自有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产生与周作人成长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周作人在儿时受到的教育就充满了矛盾,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就做出了,如春秋战国时代法家和道家之间的“弥缝”的“孔氏之儒”,东汉“疾虚妄”的王充等等。周作人认为儿童是作家对于自由精神的憧憬的寄托,认为儿童应当生活在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里,能够 2/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