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

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

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人的文学

①周作人对新文学的思想建设进行了诸多思考与探讨,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②周作人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③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于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

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①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

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两者间的区别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②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

(3)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②1923年他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4)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传统文学中的散文泛指与韵文相对的所有散文体文章,文学散文与非文学的文字没有明确界限,文学散文未能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文学

体裁。文学革命以后,文学性散文创作兴起,有必要对文学散文进行文体确认。

①刘半农最早提出将“文学的散文”与“文字的散文”区别开来,但其所谓“文学的散文”还包括小说、杂文等,并没有从几种文体中独立出来。

②周作人于1921年6月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该文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实际上也就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

③周作人不但能写一手别有韵味的散文,主要是小品文,而且常作散文批评,强调好散文需具备饶有“趣味”的内容,“平淡自然”的气质,追求能引发读者体味思索的“涩味”与“简单味”,他的散文批评也更能从一个角度切近散文创作的规律,上升到美学批评的高度。

总之,周作人的这些理论都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人解放的热潮相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周作人应人之邀到辅仁大学作题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讲演,八次讲演的结果是一本《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首先,从最开始为疑问,中国有没有“文学”?倘若有,这种“文学”是“言志”的还是“载道”的?周作人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但是从“运动”到“源流”,他并没有明确地说出易名的原因,只是摆出了写史的依据,“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就是从这上面建设我的议论来的”。但是,他却不研究中国文学史如何起源的,而是一拐弯到了希腊。“从印度和希腊诸国,都可找出文学起源的说明来,现在单就希腊戏剧的发生说一说,由此一端便可知道其他一切。”这种奇特的表述方式与周作人的现实处境和发言立场有什么关系呢? 周先生将文学分为“言志”和“载道”两派,认为文学的兴衰是个这两派的此消彼长一致的,并且中国文学是两种互相反对的力量,那为什么“言志”与“载道”是两种互相反对的力量?其实,周作人对文学载道是很反感的,他反对给文学太多的责任。“因为我们所说的文学,只是以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为满足的,此外再无目的之可言。”“各国每年都有一天特许骂人,凡平常所不敢骂的人,在那天也可向之大骂,骂过之后,则愤气自平。现在这种习俗已经没有,但文学的作用却与此相同。”文学仅能给人心理之安慰而已。周作人虽然可以让文学拒绝承担的责任,却无法回避文学特有的情感表达。文章中提到文学的作用用于“骂人”看起来文学并没有实际的作用,“仿佛只有在社会上的失败的弱者才需要,不满足的人们,以及对生死无能为的人,或者是面对政治上的腐败,没有实际行动的人,完全的借文学来发发牢骚。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无论是给“文学”定义,还是替“白话”辩护,新的“文学”观念的生成始终是和“人”的“思想与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呢? 作者对通俗文学的态度也让我很困惑,按周先生的观点:纯文学是专注学校研究的,个人阅读的,极狭义的文学方面。通俗文学虽然比原始文学进步一点,但是由低俗的文人写出来的,里面羼杂了许多升官发财的思想,它所给予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大。《三国演义》《水浒》以及大鼓书曲本之类的都是,但是后文又提到“《水浒》在我们看来正相反,它不但不诲盗,且还能减少社会上很多的危险”。这又作何解释呢? 实际周作人对自己这书评价并不高,他说:“我本不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的,这只是临时随便说的闲话,意见的谬误不必说了,就是叙述上不完不备草率笼统的地方也到处皆是,当作谈天的资料对朋友们谈谈也还不妨,若是算它是学术论文那样去办,那实是不敢当的。”然而,这篇不算是学术论文的文章,满服子的疑问还是挥散不去的,这与自己寡闻漏洞有关了吧。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思想家,他曾创作出许多著名的作品,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周作人在其早期文学创作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其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深远。 本文主要探讨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主要从以下9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周作人早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对于其思想转变的影响。 二、周作人对于古代文化的关注及其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 三、周作人对于现代文学的思考与探索及其对于其晚期思想的形成。 四、周作人在文学评论方面的研究及对于其文学思想的提升。 五、周作人在文化探讨方面的研究及其对于思想观念的转变。 六、周作人对于传统美学的认识及其对于美学观念的转变。 七、周作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及其对于艺术观念的转变。 八、周作人对于人文主义的思考及其对于其思想体系的完善。 九、周作人的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对于当代文化

的启示。 总的来说,周作人在其早期文学创作探索中,勇于探索,不断的吸收和发扬中外文化的优秀成果,这对于其晚期文学思想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创作不仅在音韵、文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学思想方面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使得其思想呈现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因此,周作人的文学创作探索对于其晚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1. 周作人早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对于其思想转变的影响 在其早期文学创作中,周作人主要以小说为主要形式,包括《猫城记》、《亚细亚的孩子》等,其创作以自然主义为主,透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揭示,探讨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在表达自我情感的同时,进行了批判现实的价值观。 这些早期作品成为其思想转变的起点,周作人在其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学的各种冲击,也根据实践的理性思考和创作的经验,不断关注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观、文学观。这对于其后期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 周作人对于古代文化的关注及其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 周作人在早期就对古典文化充满兴趣,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诗歌、文学等方面有着卓越的造诣。他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探索精神世界的内在,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古代文化的特点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和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 周作人更多地思考与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建设,他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文学观和他的社会理想,他想通过文学把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主要是社会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要以严肃的,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为人们展示理想的生活,促进健全发展.要求文学中能够写出人性,文学内容的革新变得重要起来,毫无疑问,中国长久的礼教的束缚下,文学内容多是陈腐的,也是这些礼教的再现,缺乏人性的.因此,内容的革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新. 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其实质是人性的,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周作人还明确提出思想革命的主张,他认为“中国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改悔,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强调“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他把新文化运动高扬的思想启蒙精神灌注于文学革命,把文学革命从偏重语言文字的变革推向思想内容的革新,对新文学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人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人学”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周作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刚刚开始接触社会人生,思考社会问题时,就强烈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亡的现实威胁,并由此产生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周作人也在积极思考着振兴民族的道路问题。同时,作为东方古老封建大国的知识分子,他又敏锐地感受到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栽害人性、否定个体价值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渴求着人性的全面解放和发展。1908年前后,以《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和《哀弦篇》等文言论文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周作人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在民族复兴道路方面,他力排众议,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竞言维新”和“竟趋实质”的“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倾向,指出作为民族构成的“二要素”,“精神”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质体”,因为“若夫精神之存,斯犹众生有魂气”,只要精神不灭,一个民族就仍有复兴的希望。而由于几千年封建帝制和儒学思想的扼制,“中国国民思想”“类皆拘囚蜷屈,莫得自展”。因此周作人大声疾呼,要振兴民族必先启发“国人之自觉”,获得思想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发展,这些主张都鲜明地体现出了周作人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特色。在日本留学时期,周作人由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安特路朗的人类学派知识,这一“发现”对他一生的文化选择产生了决定性意义,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我因了安特路朗的人类学派的解说,不但懂得了神话及其同类的故事,而且也知道了文化人类学”,而“我对人类学稍有一点兴味,这原因并不是为学,大抵只是为人。”正是出于对“人”自身的浓厚兴趣,周作人广泛涉猎了道德观念起源发达史、生物学、性心理学、童话学、历史学、医学史、妖术史、民俗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解放,这使得他对以“把人不当做人”为根本特征的中国专制主义文化传统的批判获得了极大的理论深度,取得了与20世纪“人”的觉醒与解放的世界性潮流的同步姿态。出于对“人性”全面发展的要求,周作人考察了物质与精神在人的存在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人的解放和人性的健全发展只有在物质生存欲望和精神自由发展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得到充分满足后才能真正实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人学”理论体系,它是周作人首次超越了国家、民族的层面,以一个“世界民”的视角对“人”自身进行思考的理论成果,成为西方“人的发现”思潮在东方古老中国的最初回响,在当时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应。正如周作人自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现代文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3.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4.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特别是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5.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6.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7.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 8.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白之争在当时已经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文中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俗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9.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10.1917年5月号《新青年》上,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建议。 11.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2.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13.文学保守主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4.1922年,又发生与“学衡派”的论辩。此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他们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15.1925年还发生过与“甲寅派”的论争。章士钊副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 16.文学革命产生的广泛社会效应和取得的重大实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东方杂志》、《小说月报》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

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

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人的文学 ①周作人对新文学的思想建设进行了诸多思考与探讨,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②周作人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③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于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 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①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

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两者间的区别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②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 (3)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②1923年他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4)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传统文学中的散文泛指与韵文相对的所有散文体文章,文学散文与非文学的文字没有明确界限,文学散文未能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文学

浅论周作人散文对现代散文的影响

浅论周作人散文对现代散文的影响 摘要: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最早提倡者和开拓者,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全心全意经营散文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家也不为过。他无论是在散文文体上还是在情感方式和思想内涵上都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影响现代文体情感方式和思想内涵周作人的散文文体种类庞杂,,形式多样,美文、随笔、小品、杂文、笔记等文体都是他写过的对象。在这些创作过程中,周作人既坚持文体的独立性,强调散文文体与小说、诗歌不同,主张明辨和严守散文体制,又努力打破各种体式的界限,在散文文体中寻求突破的途径,使得散文各体之间互相融合。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既对立又互补。 首先是美文,周作人的美文代表着现代散文文体的“某种标准”。“美文”代表对现代散文文体的新的认知。对于现代散文发展初期,周作人用了论文和美文两个名称来取代散文广义和狭义的范畴,这些都对后来散文的发展起到影响。随笔,周作人的随笔常常采用闲话式,任性而谈。小品文,小品文的概念代表了现代散文文体的进一步思索。杂文和笔记,这种文体内容无物不含,社会百事都记入其中,十分自由,带有随笔特点。 上面五种文体的创作周作人既强调文体的独立性,净化散文文体,又在散文文体中寻求突破的途径,正是周作人这种看似矛盾的创作心里,让他的散文文体丰富多彩,也开拓了现代散文文体的新局面,对

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周作人的富有东方色彩的个性化的精神内质和来自外域的个人主义精神内质都一一融入了他的散文思想精神层面上,使得他的散文精神东西结合,从而构成一种不同于传统散文的周氏散文风格,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散文潮流,对现代散文的内涵影响很大,到现在仍有许多追随者。 对周作人来说,情感表达方式也是文章的写作方式,所以说他的散文追求的是个性化,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是带有小资情调。周作人说过,“我的散文并不怎么了不起,但我的用意总是不错的,我想把中国的散文走向两条路,一条是匕首似的杂文(自己却不会做),一条是英法两国似的随笔性质较为多样,我看旧的文集,见有些如《赋得猫》、《关于活埋》、《无生老母的消息》等,至今还是喜爱,此虽是敝帚自珍的习气,但的确是实情”。(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一日致鲍耀明)从中可见周作人他自己对于自己的散文也是喜爱于表达自我的,而不是像鲁迅的散文一样想匕首般的,他也不会。为自己而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趣味,无拘于人读书叙事,其中还有他的《谈酒》、《乌篷船》是此类,这也最为接近他自己所提倡的美文。 周作人的散文的思想内涵追求一种闲适。在《风雨后谈序》有云:“文字意趣似甚闲适。”也说:“此处所选亦本是以近于闲适之文为多也。”而此后的诸文风格也大致相同。这种散文追求自身的闲适情调不仅是周作人自己的价值观的取向,也对以后中国散文的思想内涵产生影响,可以说是促进中国现代散文走向英法之路。但在另一面,仔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 周作人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 周作人 新文学的散文可以说是始于文学革命。在清末戊戌前后也曾有过白话运动,但这乃是教育的而非文学的。我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五讲中这样说过: “在这时候曾有一种白话文字出现,如《白话报》、《白话丛书》等,不过和现在的白话文不同,那不是白话文学,而只是因为想要变法,要使一般国民都认识些文字,看看报纸,对国家政治都可明了一点,所以认为用白话写文章,可得到较大的效力。因此,我以为,那时候的白话,和现在的白话文有两点不同。 第一,现在的白话文是话怎么说便怎么写,那时候却是由古文翻白话。有一本《女诫注释》,是那时候的《白话丛书》《光绪辛丑出板》之一,序文的起头是这样: 梅侣做成了《女诫》的注释,请吴芙做序,吴芙就提起笔来写道,从古以来,女人有名气的极多,要算曹大家第一,曹大家是女人当中的孔夫子,《女诫》是女人最要紧念的书。……又后序云: 华留芳女史看完了裘梅侣做的曹大家《女诫注释》,叹一口气说道,唉,我如今想起中国的女子,真没有再比他可怜的了。…… 这仍然是古文里的格调,可见那时的白话是作者用古文想出之后又翻作白话写出来的。 第二,是态度的不同。现在我们作文的态度是一元的,就是无论对什么人,作什么事,无论是著书或随便的写一张字条儿,一律都用白话。而以前的态度则是二元的,不是凡文字都用白话写,只是为一般没有学识的平民和工人才写白话的。因为那时候的目的是改造政治,如一切东西都用古文,则一般人对报纸仍看不懂,对政府的命令也仍将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只好用白话。但如写正经的文章或著书时,当然还是作古文的。因而我们可以说,在那时候古文是为老爷用的,而白话是为听差用的。 总之,那时候的白话是出自政治方面的需求,只是戊戌变法的余波之一,和后来的白话文可说是没有多大关系的。”(邓恭三纪录) 话虽如此,那时对于言文问题也有很高明的意见的,如黄遵宪在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著《日本国志》,卷三十二《学术志二》记日本文字,末云: 泰西论者谓五部洲中以中国文字为最古,学中国文字为最难,亦谓语言文字之不相合也。然中国自虫鱼云鸟屡变其体,而后为隶书为草书,余乌知夫他日者不又变一字体为愈趋于简愈趋于便者乎。自《凡将》《训纂》逮夫《广韵》《集韵》,增益之字积世愈多,则文字出于后人创造者多矣,余又乌知夫他日者不见孽生之字为古所未见今所未闻者乎。周秦以下文体屡变,逮夫近世,章疏移檄,告谕批判,明白晓畅,务期达意,其文体绝为古人所无,若小说家言更有直用方言以笔之于书者,则语言文字几乎复合矣,余又乌知夫他日者不更变一文体为适用于今通行于俗者乎。嗟乎,欲今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其不得不于此求一简易之法哉。 就是《白话丛书》的编者裘廷梁在代序《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戊戌七月)中也有这样的话:使古之君天下者崇白话而废文言,则吾黄人聪明才力无他途以夺之,必且务为有用之学,何至暗没如斯矣。吾不知夫古人之创造文字,将以便天下之人乎,抑以困天下之人乎?人之求通文字,将驱遣之为我用乎,抑将穷志尽气受役于文字,以人为文字之奴隶乎?且夫文字至无奇也,苍颉沮诵造字之人也,其功与造话同,而后人独视文字为至珍贵之物,从而崇尚之者,是未知创造文字之旨也。今夫一大之为天也,山水土之为地也,亦后之人踵事增华从而粉饰之耳,彼其造字之始本无精义,不过有事可指则指之,有形可象则象之,象形指事之俱穷,则亦任意涂抹,强名之曰某字某字,以代结绳之用而已。今好古者不闻其尊绳也,而独尊文字,吾乌知其果何说。或曰,会意谐声非文字精义耶?曰,会意谐声,便记认而已,何精义之有。中文也,西文也,横直不同而为用同。文言也,白话也,繁简不同而为用同。只

最新 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散文源流的看法-精品

中国的新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以散文的成就最大,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欢迎阅读查看。 1、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身传统 “五四”新文学时期,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得到突出的发展,其中这与周氏兄弟的倡导关系很大,现代散文在其手上发生并在写作上达到很高水平。在为周作人赢得广泛赞誉的《人的文学》里这样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是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这是一篇被称为“从人的本体看待文学本体”的文献。在该文中,周作人还强调了其个人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而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推崇的是“独抒性灵”的公安派。他一面强调自己所提倡的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不同,一面又强调其与明代公安竟陵派的渊源关系。 在导言中,周作人明确提出“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的小品文两者所合成”。这是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散文源流的看法。 明末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之笔,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这种强调“独抒性灵”的文学创作其实是这些文人对当时社会和文坛的一种反抗,他们无视古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作一切的文章,这种“反抗性”也是周作人如此推崇它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周作人强调散文要“性灵流露”,写“真实的个性”,坚持散文对自然本性的追求,这正是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理论的延伸,与其倡导的文学主张有着相合相通之处,而在周作人的“趣味说”,“人的文学”以及“言志”和“载道”的文学争论中完成了对公安派的继承与超越。 我以为可以说,周作人是在利用传统资源反传统,利用“公安派”的反叛性反封建反传统,在“解构”中重建自己的一套文学理论主张并付诸实践,殊为可贵。 众所周知,中国的新文学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以散文的成就最大,相比于其他文体,散文创作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化传统化地好,新文学中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形式上多舶来品,从借鉴西方做起,创作起来自然需要一个缓慢学习的过程,一时也难达到很高的高度。但散文不同,它在受到“西风”熏陶的同时,也有着中国本土的“传统”。特别是那些偏重于个人情性的小品文,显然从名人小品中得到过许多借鉴。所以周作人会说现代散文起源于文学革命,但也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现代的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少,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虽然在文学发达的路途上复兴与革命是同一样的进展”。这里说的复兴即是明末公安派“言志”散文的复兴,从而让现代散文得以保存一股土生土长的民族气,更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正如“这风致是属于中国文学的,是那样地旧而又这样地新。”显然,这与周作人在当时对小品文的倡导关系密切。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一、本文概述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学术论文。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独特的文学观念和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揭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周作人的生平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以及文学创作历程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周作人的文学观念、文学批评理论以及文学创作实践,包括其对于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人性、文学与艺术等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其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和体现。 通过对周作人文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在此过程中,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做到论证充分、分析深入、观点明确。 二、周作人的文学观念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 的深刻理解之上。他倡导一种“人的文学”,强调文学应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他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功利化,认为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以审美和人文关怀为核心。 在周作人看来,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他提倡“以文学为本位”的文学观,主张文学应独立于政治、道德等其他社会因素之外,以自身的审美价值为依归。 周作人也非常注重文学的形式和技巧。他提倡简洁、质朴的文风,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他强调文学的创新和实验精神,鼓励作家在形式和技巧上进行探索和尝试。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坚持文学的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这些观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的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周作人的文学创作 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涉及散文、翻译、评论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

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贡献

浅析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摘要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中西方文化在中国“五四”时期曾进行了猛烈的撞击,鲁迅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但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鲁迅在现代文学创作题材、语言、文学体裁以及现代小说理论方面都有一定的论述,所以说,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鲁迅现代文学发展贡献文学主张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鲁迅先生在中西方文化进行猛烈撞击时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一鲁迅对现代文学题材方面的贡献 文学题材,简单来说就是写什么,关于这一问题鲁迅先生曾有明确的论述。鲁迅先生认为新文学应该对人们各式各样的生活进行描写,所以说题材就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强调文学题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多样化,所以他特别鼓励作家要对自己的生活天地进行扩大,并且逐渐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题材领域。鲁迅在对台静农的小说进行评论的时候,就特别对题材新颖进行了强调,他说:“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给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季节,都市的明暗的那时候,

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可见,他对台静农所采用的新颖题材抱有极大的赞赏。对于萧红的《生死场》进行评价的时候说:“自然这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鲁迅先生所说的采用新颖的题材,并不是说让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去有意的猎奇,而是对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进行真实的描写。鲁迅先生不只是提出扩大题材领域这一文学理论,他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实现题材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其小说就开创了“表现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现代文学创作题材。在鲁迅先生以农民作为题材的小说里,不但对我国乡村里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描写,还深刻地挖掘出了他们灵魂中所存在的复杂性和麻木性,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国民性进行了表现。他小说中的那些知识分子则主要是“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表达他们在寻求个体生命存在以及寻找社会出路时的那种彷徨、挣扎的心情。其中,他的《故事新编》就把他对历史题材熟练运用的能力进行了充分的表现。 二鲁迅对现代文学语言方面的贡献 语言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众多学者和文学家都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语言是进行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不能只是简单的把它当成进行文学创作的载体。文学创作中一旦把语言形成一种特定的关系,那么这些文学语言就会和文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和文学思想共同形成文

周作人散文的分类及对现代白话散文的贡献

周作人散文的分类及对现代白话散文的贡献 周作人颇具现代性的散文创作是其文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20世纪现代中国散文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及理性启蒙。张扬言志派的个性文学创作倾向,强调文艺创作应持守清醒的理性精神来呈示人生之现实感,重申文艺创作应是为人生而非为艺术。 周作人对20世纪中国散文创作的贡献,值得当下人们以一种现代视野的眼光作出批判性的反思与再发现。1963年梁实秋为《西滢闲话》作序时,曾用“冷落冲淡”与“逸趣横生”八个字经典地概述了2O世纪早期颇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周作人颇具大家风范的散文创作风格与基调内涵。周作人先生的文字,冷落冲淡,而且博学多闻,往往逸趣横生。梁实秋寥寥数言的点评,充分透析与揭晓周作人厚实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体验阅历,从另一个侧面也映射出周作人洞彻人世沧桑的历史感的思想感情及创作文风。周作人曾指称:“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因为这有气质境地与年龄的关系,不可勉强,像我这样褊急的脾气的人,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作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此段文字足可印证周作人一贯追求的“平和冲淡”的散文书写风格,这也是周作人对新文学小品文开拓性的独特构筑与个性书写的魅力。周作人以随笔式表述的散文创作文体可谓是独树一帜。一方面体现出其严谨的学术之风,另一方面又披露出他对生活体验之细微。 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散文具有开创者的身份,他对散文作为独立文体的理论认知,他对广义、狭义散文的自觉促成了现代散文理论从混

沌到明晰的转变。周作人对现代散文类别的划分及其对现代散文内容、语言、观照方式和书写方式有重要作用,他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精确 化有重要的贡献。周作人散文理论的核心部分即现代散文的“内在规定性”和“审美特征”,他对中国现代散文本体的规范及在中国现代 散文审美体系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周作人的现代散文的源流观, 将西方个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本土化的散文源流阐释是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

《新青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新青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所谓现代化,就意味着对传统的超越。那么,文学的现代化自然离不开对传统文学形态的不断扬弃。具体到中国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始终贯穿于整个20世纪,而且中国社会的 每一次转型,都带来了文学的转型,虽然其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一直朝着民主、自由、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现在普遍的观点都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突飞猛进的质变是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确,当时的一批民族精英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勇敢地担当起了历史的重任,在权衡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利弊后,毅然选择了现代化的方向。这批民族精英之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实在功不可没。 在提及这批民族精英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都是自觉地围绕着《新青年》杂志进而从事着建设现代文学的事业的,可以说,《新青年》是他们反对封建文化、建设现代文学的一个阵地。在这里,我们姑且把围绕着《新青年》而团结在一起的这批文化精英作为一个团体,从而来考察他们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所起的作用。 二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诞生于1915年9月,1917

年初由上海迁到北京。迁京后,围绕着《新青年》的一批精英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比如陈独秀、李大钊等等借着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将新文化运动逐步推向高潮。由于《新青年》诞生于反对帝制的浪潮中,而且正值翻译文学兴盛,所以源起于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便成了《新青年》同仁们思想的所在之源,并且借此作为发难封建文化的锐利武器。 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里,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一文,率先擂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隆隆战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因此,他希望青年人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自身的价值和责任,能够反抗腐朽,包括旧道德,旧文学,从而建设新的文学。同时,他在文中还针对袁世凯政府的倒行逆施疯狂上演的帝制丑剧,以及封建卫道士们为了麻醉人民、拥护帝制、提倡尊孔读经等现象,向广大的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 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 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些主张虽然还不够明朗,不够系统,但是从首尾的两个口号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实际上已有了“民主”和“科学”的应有之义。二者

细读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细读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作者:刘洵月 来源:《牡丹》2016年第11期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周作人在1932年四月间,受沈兼士先生邀约,在辅仁大学做演讲的记录。演讲看上去是随性发挥,实则包含有周作人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 一、关于文学的问题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一讲讨论了关于文学的6个问题。第一,文学是什么。周作人对其定义中的“美妙”“独特”“愉快”都是没有明确概念的词。第二,文学的范围。将文学的全部比作山,纯文学是山顶上的一小部分,山底是原始文学和通俗文学。为其观察到戊戌变法后的白话和文学革命后的白话之间的差别打下了基础。第三,研究对象。作者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尝试从历史中总结、论证文学的发展规律。第四,研究文学的预备知识,讲述文学与文字、生物学、历史的亲密关系。第五,文学的起源。他指出文学起源于宗教,又与宗教存在差异,从而说明文学的无目的性。第六,文学的用处。在周作人看来,文学本身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使读者获得快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讲中,周作人关注到“个体”在历史中的作用。一方面,文学表达的是“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这里的“独特”并不是说每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要不一样,因为“思想而求其独特,已经不易,感情而求其独特,怕不可能”。且因为发出思想和情感的个体不同,每个个体所表达思想和情感便有所不同,从而使“独特”有了意。另一方面,提倡要以整体的视角关注文学,关注通俗文学和原始文学,将可以发声的个体范围由上层贵族扩大到平民百姓。 二、中国文学的变迁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二讲可以说是全书的精髓,在简要地梳理从晚周到清代的文学潮流更替后,周作人将民国的文学潮流与明末进行对比,得出了胡适、冰心、徐志摩的作品像公安派,俞平伯与废名两人的作品像竟陵派的结论。周作人通过引述袁宏道等人的文章来点明公安派的文学史观,袁宏道等人所提出的意见,基本上就是中国传统文论中“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其实就是一种“代兴论”的观念。诚然,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擅长并且繁荣的文体,用这种文体(形式)上的独特性来总结文学的历史规律不十分恰当,于是周作人转而从文学的主义或态度(内容)上来对文学史进行归纳。 黄修己在《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中将周作人的该结论概括为“历史循环论”,作者关注外在力(作为阻力存在的石头)对文学潮流(河流)的作用,而忽视了河流本身的发展因素。新文学的诞生与发展,也是文学自身对时代变化做出的应激反应。

新文学史1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填空题 1、1915年由主编的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五四”文学革命发难于胡适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的一文,紧接着又在《新青年》同年2月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加以呼应。 3、1918年4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语丝社因《语丝》周刊而得名,年11月成立于,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和林语堂等人。 5、新月社最初是年由胡适、徐志摩等发起在成立的一个文化社交团体,后来以1926年副 刊为阵地,形成了一个倡导格律体诗歌的新月诗派,以、徐志摩为主要代表。 6、年12月周作人发表,提出新文学应该以为本,而所谓人道主义则是“一种的人间本位主义”,确立了新文学的核心理念。 7、与语丝同时开展活动的还有在鲁迅指导下的,以青年作者为主要成员的、未名社,分别出版有《莽原》等刊物。 8、在五四文学革命“废文言兴白话”的洪流中,虽然之流也曾站出来发表了几篇文章,攻击白话文不过是“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却无法阻挡这一历史潮流,随着1919年400多家报刊采用白话后,北洋政府教育部也于年决定全国中小学使用白话语文教材。 9、文学研究会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核心人物是郑振铎和。 10、创造社于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其成员是当时的留日学生,以郭沫若、、郁达夫为核心,包括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 11、文学革命倡导过程中,由化名为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汇集种种旧文人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由复信辩驳,都在《新青年》刊载出来,上演了著名的“双簧戏”,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 12、“学衡派”以1922年1月在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的。主要成员有、梅光迪和胡先骕等。 13、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是,还编印有《文学旬刊》和、《戏剧》月刊等。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14、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迁,并从1918年起由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轮流编辑,周作人、鲁迅也为该刊撰稿,实际上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战线。 15、1925年围剿新文化运动的“甲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 16、“五四”文学革命倡导时期,以《致蔡鹤卿太史书》等文,反对白话文运动。北大校长则在致林纾的公开信中重申了“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二、单项选择题 1、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是。 A、新潮社 B、语丝社 C、新月社 D、文学研究会 2、在20年代被称为“异军突起”的文学团体是。 A、语丝社 B、新月社 C、狂飙社 D、创造社 3、“我们这个周刊的主张是提供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出自的发刊词。 A、《语丝》 B、《莽原》 C、《沉钟》 D、《狂飙》 4、倡导文学为人生,被称为“为人生派”的文学社团是。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狂飙社 D、新月社 5、强调文学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的文学社团是。 A、文学研究会B、创造社C、语丝社D、新月社 6、传统散文泛指与韵文相对的所有散体文章。刘半农最早将“文学的散文”与“文字的散文”区别开来。不过一直到1921 年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才从理论上确立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A、胡适 B、周作人 C、鲁迅 D、朱自清

现代文学史

年10月,郁达夫的三篇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结集为沉沦,这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年1 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胡适是20世纪中国写作和发表白话新诗的第一人,1917年2月,他就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1920年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为中国新诗的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胡适模仿易卜生的娜拉创作终身大事,开“社会问题剧”之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剧作; 3.鲁迅在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野草 5.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呐喊,第二部小说集是彷徨,第三部小说集是故事新编;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呐喊、彷徨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最早发表在当时北京的:晨报副刊 7.在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中,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和刘半农唱起双簧,正式拉开这场斗争的序幕; 9.第一批新诗作家白话诗人:,,、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 11.新月派代表诗人:、、朱湘、饶孟侃、、刘梦苇、林徽因、陈梦家、方玮德等 12.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13.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1916年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迁至北京,新青年是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阵营挑战进击的主要阵地,也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14.诗歌三大潮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15.象征派代表诗人: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戴望舒、李金发、梁宗岱、冯至、卞之琳 16.湖畔诗派代表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冰心、冯至等 17.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他的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云游集1932; 18.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进化团 2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问题小说 诗月刊: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1921年康白情等中国新诗社创办; 语丝: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 瞿秋白俄乡纪程、赤都心史:开中国报告文学之先声; 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冰心斯人独憔悴:开创问题小说之风气,1919年发表于晨报副刊; 春柳社: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成立于1907年; 民众戏剧社: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1921年郑振铎,沈雁冰,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于上海; 周作人小河:被胡适评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胡适:第一白话诗人; 欧阳予倩、田汉: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现代散文诗鼻祖、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 丁西林:独幕喜剧圣手; 李金发:诗怪,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1.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发起,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

文学史的循环论——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开创性与局限性

文学史的循环论——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开创性与局限性 作者:孙鹤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 孙鹤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周作人不认同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提出了文学“进化论”的观点,他认为文学在文学史上一直在直线向前发展的说法是空想出来的,是不实际的。他把中国的文学 比作一条河流,遇到一次抵抗就转变,是不断循环往复的,并通过自己对于文学史各个流派的 分析,印证了其观点,也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正是这种内在矛盾双方不断冲突推进了文学运动。 关键词:新文学;源流;循环;开创;局限 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35-03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17日 新文学是在与旧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对抗中发生发展的,中国的新文学,是以否定传统文学 并与之决裂的姿态出现的,然而新文学运动是整体文化变革的一部分,文学运动不是一个单纯 的文学事件,是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相关联系的,文学革命中那些批判传统文学 的言论,大都走向了一个极端,所以在阐述过程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关联性,具有一种“矛盾” 的张力,不断推进运动的进行。然而,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核心观点是“言志派”“载 道派”两种文学潮流的起伏,构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循环曲线,而五四新文学的源流,应该追 溯到明末的“公安派”,该文是周作人1932年2月到4月间在辅仁大学8次讲稿的记录稿,旨在探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源流、经过和意义。 一、《新文学的源流》的开创性 (一)文学历史观念 说到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的源流,就要先认清文学的起源。在研究文学史的方法上,周 作人独树一帜,运用“文学历史观念”,也就是要从“文学上的主义或态度”这个角度,通过 对文学史结构的宏大分析,来研究文学,研究文学的历史,研究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在 他的演讲中首先谈到自己对文学的定义:文学是用美妙的形式,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传达 出来的,使看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一种东西。这个定义,虽未曾言明,其实也就表达了周作 人自己的“文学上的主义或态度”,这就是要用“美妙的形式”来传达“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在这个定义的前提下,周作人就以“文学上的主义或态度”为标准,提出了他自己的 “文学历史观念”,也就是他在演讲中第二讲“中国文学的变迁”中提到的,文学本是宗教的 一部分,然而二者在“目的性”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他认为“文学最先是混在宗教之内,后 来因为性质不同分化了出来。分出之后,在文学的领域内马上又有了两种不同的潮流——言志 派和载道派,言志派之外所以又生出载道派的原因,是因为文学刚从宗教脱离之后,原来的势 力上有一部分保存在文学之内,有些人以为单是言志未免太无聊,于是变主张以文学为工具, 道就表现了出来。这两种潮流的起伏,便造成了中国的文学史。” (二)循环论的提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