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中的重要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他的文学思想和实践经历了多次的转变和探索,从一开始的传统文学研究到民主革命时期的文艺批评,再到晚年归于文学哲学的思考,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始终沿着自己的脉络发展,其早期文学探索也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周作人早期文学转型的背景与意义

二、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及其主要特点

三、周作人民主革命时期的文艺批评思想

四、周作人激进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思考

五、周作人回归传统与探索文学哲学的思考

六、周作人晚期文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七、周作人对当代文学思想的启示和贡献

八、周作人对文学教育思想的启示

九、周作人早期文学转型对中西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贡献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周作人的早期文学探索是其晚期文

学思想转变的重要基础,其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引领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也有着重要贡献。在今天文学的实践与思考中,我们依然可以汲取其思想的深邃和追求的艺术境界,赋予我们的文学创作更加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质。1. 周作人早期文学转型的背景与意义

这个提纲主要是介绍周作人早期文学转型的背景,讲述转型的原因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阐述这个转型对于周作人后来的文学思想转变产生的影响。

2.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及其主要特点

这个提纲主要是探讨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阐述其主要特点和卓越意义,比如周作人对传统文学的批评和反思,对现代文学的探索和实践等,以此为基础引入其后期文学思想的转变。

3. 周作人民主革命时期的文艺批评思想

这个提纲主要是介绍周作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文艺批评思想,强调其批评的对象和思想主张,如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对现代文艺的推崇等,同时分析这个思想对于其后期的转变产生了哪些影响。

4. 周作人激进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思考

这个提纲主要阐述周作人思想转变过程中激进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冲突和协调,介绍其探索现实主义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其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反思,为后来的文学哲学思考奠

定了重要基础。

5. 周作人回归传统与探索文学哲学的思考

这个提纲主要介绍周作人转型后回归传统和探索文学哲学的思考,重点讲述周作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和发掘,以及其在文学哲学思考中的贡献和创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6. 周作人晚期文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这个提纲主要是阐述周作人晚期文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和思想内涵,重点介绍其文学艺术的哲学意义和价值,以及其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和启示。

7. 周作人对当代文学思想的启示和贡献

这个提纲主要是总结周作人对当代文学思想的启示和贡献,探讨其文学思想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和启示,比如其对于文学的哲学性和人文性,对于文学思想的创新和拓展等影响。

8. 周作人对文学教育思想的启示

这个提纲主要是介绍周作人对于文学教育思想的启示和贡献,阐述其对于文学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以及其对于当代文学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贡献。

9. 周作人早期文学转型对中西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贡献

这个提纲主要是探讨周作人早期文学转型对中西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贡献,强调其在文化交流和文学比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涵盖了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周作人是中国近代文艺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文化思想家,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就周作人的早期文学转型以及其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周作人早期文学转型

周作人早期文学转型是指他从古文运动转向文艺综合运动期间的思想变化,这个思想变化标志着周作人对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思想的深入思考和理论探索。

周作人的早期文学主张主要围绕“言语无味”这一思想核心,即他认为传统文学写作已经停滞不前,在文学表现力和语言形式方面已经失去了新颖性和吸引力,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他在《从古习近平入手读诗》中写道:“书成之后,其形式约束得制,更无自由,而沉闷矜夫。往往某家所以贵极句,即重于大臣之辞令,结果奠定其不朽名声之所在,而其万一之作,反令人痛哭失声。”这种对传统文学的批评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周作人对传统文学的失望和不满,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现代文学的追求和欣赏。

周作人早期文学思想的转变源于他对现代文学的探索和理论研

究。他曾广泛阅读法国文学,喜欢巴尔扎克、福楼拜、雨果等作家的小说和戏剧。他认为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写作风格简洁明了,情节曲折生动,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他希望借鉴这些文学的创作手法,从中汲取精华,创作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和风格。

周作人通过对现代文学的研究和观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理论和创作观念。他认为作家要写真实的人,要开展深入的社会观察和分析,在作品中表现现实生活的丑陋和复杂性。他也倡导文学艺术上的变革和改革,提倡形式的变化和语言的革新,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他把对现代文学的探索和理论研究渗透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力求实现自己的思想和创作理念。

二、周作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思考

周作人早期文学转型标志着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思考,他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周作人在《从古习近平入手读诗》中批评了传统文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文学形式的僵化和内容的陈旧。他认为传统文学只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等,不关注作品所需要反映的当代社会现实。因此,周作人主张将文学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对生活的深刻关注和表现。

周作人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灵感。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宝库,这

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而且也有助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他通过对中国古诗词、古文学作品的研究和鉴赏,体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更是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中,也贯穿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探索。

三、周作人对文学思潮的影响和启示

周作人早期文学转型对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在文学思想方面,周作人在早期的文学运动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艺批判和文学理论文章,对中国文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批判传统文学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现代文学,提倡文艺的多元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观念。这种现代化的文学思想,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文学实践方面,周作人的文学创作和风格的改变,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他创作的小说和散文,勇于揭示人们内部的复杂与悲喜,摆脱了传统文学形式固化的束缚。新鲜而有趣的语言和充满深度的人物描写,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真正的生活和存在。他创新的创作思维和探索,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变革。

最后,在文化遗产方面,周作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掘和思考,为中国文化及其传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周作人在文学研究方面,借鉴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理念,为文学理论和思潮指明了

新的方向和途径。他探索传统文化中富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周作人的贡献不仅在于其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同时也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周作人早期文学转型是对中国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事件。他以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实践精神,深入探索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并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周作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也为未来的文艺理论思考和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因此,周作人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可忽视,其思想和创造精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思想家,他曾创作出许多著名的作品,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周作人在其早期文学创作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其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深远。 本文主要探讨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主要从以下9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周作人早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对于其思想转变的影响。 二、周作人对于古代文化的关注及其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 三、周作人对于现代文学的思考与探索及其对于其晚期思想的形成。 四、周作人在文学评论方面的研究及对于其文学思想的提升。 五、周作人在文化探讨方面的研究及其对于思想观念的转变。 六、周作人对于传统美学的认识及其对于美学观念的转变。 七、周作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及其对于艺术观念的转变。 八、周作人对于人文主义的思考及其对于其思想体系的完善。 九、周作人的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对于当代文化

的启示。 总的来说,周作人在其早期文学创作探索中,勇于探索,不断的吸收和发扬中外文化的优秀成果,这对于其晚期文学思想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创作不仅在音韵、文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学思想方面也进行了很大的改变,使得其思想呈现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因此,周作人的文学创作探索对于其晚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1. 周作人早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对于其思想转变的影响 在其早期文学创作中,周作人主要以小说为主要形式,包括《猫城记》、《亚细亚的孩子》等,其创作以自然主义为主,透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揭示,探讨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在表达自我情感的同时,进行了批判现实的价值观。 这些早期作品成为其思想转变的起点,周作人在其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学的各种冲击,也根据实践的理性思考和创作的经验,不断关注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观、文学观。这对于其后期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 周作人对于古代文化的关注及其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 周作人在早期就对古典文化充满兴趣,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诗歌、文学等方面有着卓越的造诣。他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探索精神世界的内在,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古代文化的特点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和

周作人早期文艺批评评价

周作人早期文艺批评评价 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而使他成为五四时期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新民主主义论》)能够代表五四时期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艺思想的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胡适,因为他最早发表了《文学改良诌议》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运动。然而,周作人要比胡适深刻得多,他很早就看到了白话文运动的局限性,而提出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的问题。1919年3月,他发表了《思想革命》一文指出:“中国人如不真正‘洗心革面’的改悔,将就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多下来”。在此前后,他写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新文学的要求》等几篇文章都谈到了思想革命的问题,他在《人的文学》中指出:“?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价值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周作人是以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散文家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他的文学思想不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且还接受西方各种思想,纵观周作人数个文学活动,他的文艺思想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他于1941年作的自序《书房一角》中说:“我写文章始于己已(1905)已36年了。这期间可以分为三载,其一是己已?,多翻译各国作品,其二是民国十一年后写批评文章,其三是民国二十年之后只写随笔或称读书录。我则云看书偶记,似更简明得当,古人云‘祸从口出’,我写文章向来不例外,但这三期尤为甚”。他对自己的文学活动进行了分期,并进行简单的剖白。他在给孙伏园的一封信中,对自己的思想说得更明白清楚:“我近来的思想动摇与混乱,可谓已至其极了。托尔斯泰的无我爱与尼悉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行的大路,我只将这各种思想凌乱地堆在头里,算是乡间的杂货,或者世间未来就没有思想上的同道也未可知”。 周作人早期人道主义,归纳起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弗洛依德学说以及蔼里士的性心理学。 2、日本的桦派的新村运动。 3、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 4、孔子的中庸主义。 周作人这种庞杂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上,便出现了三种类型的批评:一种:文艺批评的短论式,集中在《自己的园地》。 二种:文艺批评的序跋式。 三种:文艺批评的读书笔记,如《夜读抄》等。 阿英曾针对周作人文艺批评的思想特点和评论手法称许道:“周作人的批评方法,在《自己的园地》1922年一集确立了中国新文艺批评的础石,同时也横扫了当时文坛上的反动势力学衡家的········《沉沦》、《桂诗》二评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可谓是重要的贡献”。周作人研究专家舒芜也说:“他提出著名的人的文学的理论,是为了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以大批评家的权威说出来,支持郁达夫的《沉沦》和汪静之德《桂诗》,是为了打击伪善的礼教”。(《周作人概观》) 《沉沦》具有开拓性,评论《沉沦》体现了周作人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远见卓识。郁达夫曾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是成于一时期,年代1921年,虽然国内有一般人在提倡文学革命,然而他们的目标是钻进了思想方法,于纯文学的讨论还少,这年秋《沉沦》出版,当时社会还看不惯这种畸形的书,也不知受的讥评嘲笑有几十百次。后来周作人在北京晨报上为我写了一篇申辩文字,一般骂我海淫,造作文坛壮士,稍稍收敛他们的雄词,过

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

论述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人的文学 ①周作人对新文学的思想建设进行了诸多思考与探讨,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②周作人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③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于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 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①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

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两者间的区别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②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虽然有些抽象,但恰与“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所以有相当的代表性,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 (3)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②1923年他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4)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传统文学中的散文泛指与韵文相对的所有散文体文章,文学散文与非文学的文字没有明确界限,文学散文未能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文学

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产生与发展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新诗、话剧与现代小说在开始时就有理论倡导和自觉的文体尝试。而现代散文虽然早就有人进行不自觉地创作,但只是到了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了《美文》一文后,现代散文才真正开始理论的探讨和创作的自觉。在理论上,绝大部分人的散文理论都源自或接近周作人的《美文》中的思想,如王统照、胡梦华等。创作上,在周作人影响下,也产生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如王统照、傅斯年、俞平伯、钟敬文等。因此,中国现代散文,不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创作上看,都开始于周作人之手,又成熟于周作人之手。 一 关于周作人的“美文”概念的具体涵义,大部分研究者都根据《美文》的内容认为,周作人所说的“美文”是指叙事抒情散文,而不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如佘树森、钱理群、王得后、马良春等人。但也有人认为周作人的“美文”既包括“记述的、艺术的” 散文,也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如曹毓生等。但笔者认为这两种对周作人“美文”概念的理解都有偏颇之处。它们都机械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把周作人的“美文”概念当成是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概念。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才能真正明白他所说的“美文”的具体涵义到底指什么。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上有一个从早期的“浮躁凌厉”到后期的“冲淡平和”的发展过程;其关于“美文”这个概念的思想也同样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随感录”式的杂文。它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这些“随感录”式的文章,大都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个性突出,富有情调。其中以《新青年》“随感录”作者群成就最大,影响最大。这其中主要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周作人当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写了不少类似的文章。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把这批文章视为现代散文的第一批成果,但当时的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创作这批散文时,只是为了战斗的需要,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后来周作人在回忆这个时期自己写的文章时也说:“但是白话文自身的生长却还很有限,而且也还没有独立的这种品类,虽然在《新青年》等杂志上所谓随感录的小文字已经很多。八年三月我在《每周评论》上登过一篇小文,题目《祖先崇拜》……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能说的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1】由此可见,周作人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 周作人更多地思考与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建设,他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文学观和他的社会理想,他想通过文学把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主要是社会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要以严肃的,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为人们展示理想的生活,促进健全发展.要求文学中能够写出人性,文学内容的革新变得重要起来,毫无疑问,中国长久的礼教的束缚下,文学内容多是陈腐的,也是这些礼教的再现,缺乏人性的.因此,内容的革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新. 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其实质是人性的,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周作人还明确提出思想革命的主张,他认为“中国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改悔,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强调“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他把新文化运动高扬的思想启蒙精神灌注于文学革命,把文学革命从偏重语言文字的变革推向思想内容的革新,对新文学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人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人学”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周作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刚刚开始接触社会人生,思考社会问题时,就强烈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亡的现实威胁,并由此产生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周作人也在积极思考着振兴民族的道路问题。同时,作为东方古老封建大国的知识分子,他又敏锐地感受到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栽害人性、否定个体价值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渴求着人性的全面解放和发展。1908年前后,以《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和《哀弦篇》等文言论文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周作人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在民族复兴道路方面,他力排众议,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竞言维新”和“竟趋实质”的“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倾向,指出作为民族构成的“二要素”,“精神”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质体”,因为“若夫精神之存,斯犹众生有魂气”,只要精神不灭,一个民族就仍有复兴的希望。而由于几千年封建帝制和儒学思想的扼制,“中国国民思想”“类皆拘囚蜷屈,莫得自展”。因此周作人大声疾呼,要振兴民族必先启发“国人之自觉”,获得思想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发展,这些主张都鲜明地体现出了周作人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特色。在日本留学时期,周作人由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安特路朗的人类学派知识,这一“发现”对他一生的文化选择产生了决定性意义,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我因了安特路朗的人类学派的解说,不但懂得了神话及其同类的故事,而且也知道了文化人类学”,而“我对人类学稍有一点兴味,这原因并不是为学,大抵只是为人。”正是出于对“人”自身的浓厚兴趣,周作人广泛涉猎了道德观念起源发达史、生物学、性心理学、童话学、历史学、医学史、妖术史、民俗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解放,这使得他对以“把人不当做人”为根本特征的中国专制主义文化传统的批判获得了极大的理论深度,取得了与20世纪“人”的觉醒与解放的世界性潮流的同步姿态。出于对“人性”全面发展的要求,周作人考察了物质与精神在人的存在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人的解放和人性的健全发展只有在物质生存欲望和精神自由发展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得到充分满足后才能真正实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人学”理论体系,它是周作人首次超越了国家、民族的层面,以一个“世界民”的视角对“人”自身进行思考的理论成果,成为西方“人的发现”思潮在东方古老中国的最初回响,在当时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应。正如周作人自

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观试析文学

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观试析文学 一、“人的文学”的提出ﻭ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先锋、纷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论》等文章向旧文学宣战,倡导新文学.新文学新在何处?在文中阐述新文动的理论之时强调:“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至此,“活的文学"成为了新文动追求的重要形式,而“人的文学”成为了其探求的重要内容. 所提出的人的文学观实质上是指在文学内容的革新上要关注真正的人,写“人的文学”。而他所推崇的周作人那篇在当时文学内容最重要的宣言——《人的文学》,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而实际上,周作人在人的发现、人的价值和对人生的各种思考等“人的文学”的思考上,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周作人在一年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文章,提出他的“人的文学”观,随后又相继发表《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文章阐释他的这一观点。另外,他还在描述新村所见的“人的生活”之时来对其进行深化。这一系列的创作足以说明:周作人对于“人的文学”的思考绝不是一时兴起或终止于某一时刻的“思想启蒙”。他从概念的提出、修正到这条道路的实施、乃至最后态度的改变,一直在为实现“人的生活”启蒙,为“人的文学"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想、影响他人。ﻭ 二、周作人“人的文学”观ﻭ 究竟什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即可见出他的见地、识力。“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非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他的《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重要概念,并指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的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

学.” 要理解“人的文学",周作人认为还得在这几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是人的文学中对“人”的解释。他认为这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人具有和其他动物并无不同的生活本能,且应该得到满足。在这点上,他发见了自我国古代以来的封建中压抑人性本能的传统,并企图通过文学唤醒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国人二是人应该有内面的生活,使达到高上平和的境地。由此衍生出来的人的理想生活必须是灵肉一致的生活,即在物质和道德上都能得到满足和的生活。“人”的概念的提出与思考,周作人打破了几千年以来封建的畸形观念,使人们开始革新已有的传统认识。 其次是人道主义的提出,这主要体现在改良人类关系的问题上。周作人所追求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做到利己又利他的理想生活.“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一点他要表明的是人要在学会爱自己的基础上去爱别人。这种主张打破了“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等集体主义观念,使得人从各种中解放出来。ﻭ第三点则是“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人的文学”是写人的生活,而非人的文学写的则是非人的生活。周作人举例提到,从儒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因为他们提倡的一种非人的道德,在表面上维持风教,实际上则是压抑人的生活本能。ﻭ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大的“新",在于封建制度,将人从旧的中解放出来,促进人的觉醒。周作人在对“人"的思考、“人的文学"的创作中进行了最大胆的革新。ﻭ 三、从“人的文学”到“人的生活”ﻭ 周作人所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人的文学"观,是通过他的创作来实现的。仔

论周作人的乡土文学理论

论周作人的乡土文学理论 作为在五四时期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艺批评家,周作人的文艺思想虽然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和体系性,但却有其内在的理路和一致性。总括起来,大致就是以人道主义为基础,认为文学应该表现个性,抒写自我的思想和感情,在文学的功利性问题上,从五四时期倾向于文学反映实际人生,“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41,到1920年代中后期,日趋明显地转向趣味主义的文学观,“虽然满足自己的趣味,这便已尽有意思,足为经营这些生活或艺术的理由”2。即使在周作人早期文学思想中,也存在相当程度的趣味论色彩,就在前引的《平民文学》中,周作人对平民文学作了两点解释。其一,平民文学并非通俗文学,乃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42,不要求“田夫野老”可以领会。按照这样的逻辑,平民文学的读者无须是平民,作者也必然是由一个超越于平民的阶层来承担,而其目的则是研究平民生活。这其中每个环节都或隐或现地关联着一个超越于平民之上的阶层——贵族。如果将其归纳为以贵族的眼光来研究平民生活、创作平民文学、提倡平民精神,应该与周氏原意庶几无差。其二,周氏指出,“平民文学决不是慈善主义的文学”,并举例说,平民文学者,见了乞丐不是单给他一个铜子,捉住了贼不是给他一元钞票就了事,平民文学者关心的乃是“对于他自己的,与共同的人类的运命”43。周氏在这里明确地把平民与从事平民文学者划分成了两个阶层,其实质是一种贵族趣味的“人间情怀”,也就是希望文学“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个人的情感,代表人类的意志,有影响于人间生活幸福”49。周氏的这一思想两年之后,就表白得相当直接:“真正的文学发达的时代必须多少含有贵族的精神”,“从文艺上说来,最好的事是平民的贵族化”75。可以说,周作人的审美理想始终具有贵族心态的趣味主义倾向,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有学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背景资料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xxx),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号士隐。诞 辰于浙江绍兴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 先生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影响了我国 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他在文学上提倡“白 话文运动”,在思想上积极参与了我国的革命运动,对我国文化和社 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伯父关系 鲁迅的伯父名叫周作人,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周作人与鲁迅的父亲周文鸿是兄弟关系,所以鲁迅和周作人之间是表 亲关系。鲁迅先生诞辰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对他的文学艺术探索有 很大的影响。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伯父周作人对他的文学启蒙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他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鲁迅的影响 1. 文学启蒙 在鲁迅年幼的时候,周作人就给他讲解了许多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和外 国文学作品,开阔了他的文学眼界,激发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周 作人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对鲁迅的文学启蒙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他立下文学创作的基础。 2. 思想交流 另外,在思想上,周作人对鲁迅的影响同样深远。周作人身处清末民

初时期的我国,对我国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有着深刻的思 考和见解,这也影响了鲁迅对我国社会的观察和批判。鲁迅在文学作 品中批判传统文化、揭露社会黑暗的倾向,部分源于周作人的思想影响。 3. 文学交流 鲁迅和周作人在文学上也有着很多的交流和互相启发。周作人和鲁迅 都是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学人,他们之间有着很多的文学交流和探讨。 两人在文学创作上互相启发,相互推动,共同探索着我国现代文学的 道路。 结语 伯父周作人对鲁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文学上给予了他启蒙和 指导,也在思想上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启发,共同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鲁迅的文学道路离不开伯父周作人 的启蒙和支持,他们之间的深厚的家族关系也为我国文学的繁荣和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鲁迅先生与伯父周作人之间的家族关系,不仅在 文学和思想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行为举止和人格品质上相互影响。鲁迅先生受到伯父周作人的启蒙教育和文学指导之后,逐渐形成了其 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念,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受到伯父的榜样 影响,塑造了勤奋治学、艰苦朴素的品格。在伯父周作人的言传身教下,鲁迅先生内心扎根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怀,这种家族关 系的影响使得他的思想与行为举止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更彰显

中外影响下的周氏兄弟留日时期的文学观

中外影响下的周氏兄弟留日时期的文学观 黄开发 虽然留日时期周氏兄弟的文学观属于晚清文坛的边缘话语,在当时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却是从晚清到“五四”文学观念的逻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且,他们后来带着这一时期的知识积累和对文学的体认参与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五四文学革命的浪潮。其文学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民族主义的诉求与建立纯文学观念的意图结合了起来,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的特点。本文主要关注周氏兄弟的文学观作为一种现代性的话语的形成接受了怎样的中外影响,并试图从影响的角度对其特征、意义进行更准确的阐明和历史定位。 一 周氏兄弟留日时期的思想是民族主义的,文学思想是其民族主义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来说表达的是民族主义的诉求,所以要理解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就离不开他们民族主义的思想语境。 世界的现代是一个以民族国家为政治形式的竞争时代,而民族主义正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动力。周氏兄弟的民族主义是在晚清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重危机中产生的,他们以对晚清社会和文化改革的挑战者和批判者的姿态出现,指出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根本出路所在。无论鲁迅还是周作人,他们都把人的精神个性看作中国落后的症结。 在周氏兄弟的民族主义思想中,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其逻辑起点,他们据此批判晚清的各种改革方案和措施,并提出自己的由改造国民精神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主张。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唤醒国人的觉悟,改造国民的精神呢?他们都强调了“心声”或“精神”的重要性。着眼点相同的“心声”或“国民精神”是他们当时各自最重要的文学论文《摩罗诗力说》、《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的逻辑线索。鲁迅说,文化流传后世的,莫过于表达“心声”的文事。有感于中国现实“心声”的寂寞,为了改造国民精神,他要“别求心声于异邦”,评介那些“摩罗”诗人。1同样,“国民精神”是周作人文章的逻辑线索。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特色在于其“立国之精神”。精神为体,质体为用,质体灭亡而精神能再造,或者质体灭亡而精神不死,没有精神萎死而质体独存的。2像鲁迅一样,他想他想借助文学来改革国民精神;所不同的是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来表明所要提倡的文学,周作人则对这种新文学加以理论上的阐明。在《哀弦篇》中,周作人又呼唤“心声”。他引用泰纳的艺术“三要素”说来说明“国民文章”反映了国民的心声和特色,并要以此“介异邦新声,宾诸吾土”。3周作人在对文学的理解、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甚至取材上都与其兄十分地一致。 在周氏兄弟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与进步、个性解放、自由意志等西方启蒙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把他们的民族主义称为启蒙主义的民族主义。当然,西方的启蒙主义有个性和理性两个基本的支柱,但在二者的关系中,个性解放具有前提的性质。在西方,个性解放和人的觉醒是文艺复兴的产物,理性则是在十八世纪启蒙主义运动中确立起来的社会生活原则,用以调节个性解放带来的诸如道德沦丧等方面的问题。显然,周氏兄弟所处的时期是一个前现代时期,摆在他们面前的中国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唤起国民建立在个性解放基础上的觉醒。他们的文艺思想属于浪漫主义的,而按照卡林内斯库的说法,西方语境中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带有美学现代性反抗

周作人抒情诗小说探究

周作人抒情诗小说探究 一、众所周知,自汉代至清朝,中国小说的地位经历从“不入九流”到“羽翼信史”(明·张尚德语)再到“支配人道”(清·梁启超语)的历史变迁,及至“五四文学革命”,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元明剧本、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在随后的文学创作推动下,小说由此取代诗文确定了在新文学中的中心地位,成为最具影响的文学样式。大批受过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影响、具有较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趣味的知识分子进入了小说创作行列。 这些知识分子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借鉴外国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的实践经验,创作出了有别于传统小说样式的现代抒情小说。在中国小说的传统中,小说本是强调故事情节的叙述,重视对于外在世界的呈现,而抒情小说则可以淡化小说情节,把笔触深入小说的背景和情绪,注重情绪、情感的渲染,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抒情小说的出现引起了文学批评家的关注,而最早对其加以理论关注的是周作人。1920年,周作人翻译的库普林(Kuprin)的《晚间来客》刊登于该年出版《新青年》的第7卷第5期,其在译后记中提出了“抒情诗小说”这一概念,“我译这一篇,除却介绍Kuprin的思想外,还有别的一种意思,——就是要表明在现代文学里,有着一种形式的短篇小说。小说不仅是叙事写景,还可以是抒情,因为文学的特质,是在感情的传染,便是那纯自然派所描写,如Zola说,也仍然是[通过了著者性情的自然],所以这抒情诗的小说,虽然形式有点特别,但如果具备了文学的特质,也就是真实的小说。内容上必要有悲欢离合,结构上必要有葛藤,扬点与收场,才得谓之小说:这种意见,正如十七世纪的戏曲的三一律,已经是过去的东西了。” 为方便更深入的理解周作人的“抒情诗小说”这一概念,在此对库普林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库普林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代表之一,受到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高尔基文学思想的影响,其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揭示社会矛盾,烘托环境气氛,因此其现实主义被称之为“诗意的现实主义”。无疑,库普林在小说传中刻意淡化小说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内心情绪、情感的创作风格得到

周作人《美文》的文学史意义

周作人《美文》的文学史意义 周作人的《美文》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美文》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周作人的《美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美文》中,周作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和人性的光辉。他通过对日常琐事和普通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来的散文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作人的《美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形式多样化的开端。在《美文》中,周作人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抒情、议论等,使作品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他将散文与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散文风格。这种形式多样化的尝试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使散文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充满了生命力。 第三,周作人的《美文》对于中国现代散文的主题选择和内容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文》中,周作人以个人生活经验为素材,展现了对人性、家庭、社会等主题的思考和触动。他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家庭、社会的关注。这种主题选择和内容表达的特点,为后来的散文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向,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主题内容,使之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性。 周作人的《美文》在语言运用上也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他运用简练明快的语言,以平实的笔触展现出生活中的美好。他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节奏感,在短短的文字中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这种语言风格的独特性和独创性,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新的样式和范例,使之更加精炼、生动、富有感染力。 周作人的《美文》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形式多样化、主题选择和内容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美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作品,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论,西方文化,周作人,其他论文文档]试论西方文化对周作人文艺观形成的影响

试论西方文化对周作人文艺观形成的影响 摘要:西方文化对周作人文艺理论中的现代性价值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尤以希腊的现世精神和理性精神和西方近现代文艺理论的无政府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为重,这对周作人形成其”人的文学“等极具现代性内涵的文艺观点起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现世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文学;自由 站在20世纪风口浪尖上的周作人面对形形色色的中西方文化有着丰富的抉择机会,这对他成为一个文艺理论大家是一个很必要的条件。我们都知道他在五四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提出过“人的文学”、“文学的最高体现是自由”等极富现代意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但这些理论主张的学理来源和产生根源却并没有被郑重其事地分析和研究过,殊不知这些决定着他文艺思想的“本质之源”的来源的蠡清,对于认识他文艺思想的现代性特征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尤其是他对西方文化的接收和借鉴这一方面。 周作人虽然在古代儒家文化中看到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但把这种意识深入化、系统化、现代化还是在他随洞开的国门一起接受了西方文化与文学之后。在青年时代进入了江南水师学堂之后,周作人开始真正学外语接触异域文化,最初的客观原因是为能读一般的理化及机械书籍,后由于兴趣和革命运动使然,他选择了希腊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和蔼理士的性心理学,对于所谓被损害与被侮辱的国民的文学更表示尊重与亲近,这里边波兰、芬兰、匈牙利、新希腊等最是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接触西学的过程中,由于时势和本身气质的影响让他选择了颇具现世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文学,而反过来讲,这些文化和文学又强化着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感情。西方文化里首先不容忽视的是希腊文学的潜在 影响。1917年在北大受命讲《欧洲文学史》以前,他了解得最多的是关于古希腊与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部分知识。当时他认为翻译希腊神话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他发现希腊神话与其他国家神话相比更有独特之处: 希腊神话……最大的特色是其美化,希腊民族的宗教其本质与埃及印度本无大异,但是他们不是受祭司支配而是受诗人支配的,结果便由诗人悲剧作者化雕刻家的力量,把宗教中的恐怖分子逐渐析出,使他们转变为美的影响,再回向民间,遂成为世间唯一的美的神话。 [2] 希腊神话……最大的特色是其美化,希腊民族的宗教其本质与埃及印度本无大异,但是他们不是受祭司支配而是受诗人支配的,结果便由诗人悲剧作者化雕刻家的力量,把宗教中的恐怖分子逐渐析出,使他们转变为美的影响,再回向民间,遂成为世间唯一的美的神话。 [3] 因此,周作人在辛亥革命至五四期间写下大量关于希腊神话及希腊文学的文章,或译介,或评价。在他看来,“希腊文化,为欧洲先进,罗马以来,诸国典章文物无不被其流泽,而文艺学术为尤最。故言欧洲文学变迁,必溯源于希腊。虽种族时地,各有等差,情思发见,亦自殊别,唯人性本原,初无二致,希腊思想为世间法之代表,与出世间法之基督教,递相推移,造成时代。世之论欧洲文明者,谓本于二希,即希腊与希伯来思想,史家所谓

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

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 【内容提要】 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分歧,根本点不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中的“乡土”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在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整体性把握上。中国文学传统中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但没有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理论。新文学初期,对于美国local colour小说理论如何与中国文论对接与转换,在茅盾与周作人之间初步形成了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两个向度。这两个向度后来被鲁迅整合成相对完整的乡土文学理论,即寓乡土思念、民生关怀和乡土批判于一体的乡土文学观。 【关键词】乡土文学理论;鲁迅;周作人;茅盾 在对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这一理论概念的理解上,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颇有各家自说自话的趋势。分歧的根本点不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中的“乡土”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整体性把握上。历史上的分歧和政治语境的变化,使“乡土文学”这一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复杂概念显得迷雾重重,本文试图追溯乡土文学理论从酝酿到形成的历史,缕析乡土文学的内涵,从而为被泛化、模糊化和狭义化而令人莫衷一是的乡土文学寻找理论支点。 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和文学而言,“乡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汇,其基本含义是明确的,其一是指“家乡”或“故乡”,《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中“乡土”,指的就是“家乡”、“故乡”;其二是指“地方”,曹操《土不同》“乡土不同,河朔隆寒”中“乡土”即指“地方”,直接与地域特色、气候景物相联系。乡土的这两个基本含义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形成了悠久的乡土意识,不同于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对乡土意识的理解:“把以农民为主体的,在乡里社会大多数成员中普遍流行的民众意识”称为乡土意识…’,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意识是指基于第一层含义的思乡情怀,和基于第二层含义的对地方景物的追怀,以及由这两者生发的对有关特定地域的风俗人情的抒写。历史上我们高度发达、幅员辽阔的农业社会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民族文化心理,而落后的交通条件,特定的考试、取士、游宦制度,又使许多人不得不离开故乡,因此思乡主题成为中国文学传统的鲜明特色。士子们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考得秀才资格之后,就踏上了漫长的赶考、游宦之路,往往“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长时间离开家庭、离开故土,隔断了与亲人的信息沟通,年轻的妻子、年迈的慈母,还有手足情谊,构成了思乡的主要内涵。由对人的思念过渡到对地方景物的追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思乡主题在怀人念物中自然渗透到对能给人带来高度快乐的节日、风俗的怀恋中,如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些诗歌,就记述了寒食节不生火、重阳节佩插茱萸等风俗。虽然我们可以感觉、体会、领悟到古典文学传统中浓郁的乡土意识,但在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发生大规模的碰撞之前,我们的古典文论一直没有对之进行理论的梳理和概念的提炼。换言之,乡土文学理论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产物,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成果之一。 与重感悟重印象的中国文学批评习惯有所不同,西方文学批评往往重视理论归纳、重视提炼概念术语。因此,西方许多国家都有较为成熟的关于乡土文学的理论。其中创作和理论成果最为突出的是肇始于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乡土文学,

周作人后期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1928年,周作人正式闭户读经,至此他的思想情绪明显内转,这可视之为其散文创作前后期的分界线。他后期散文因为其个性的原因和文学观念的转变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苦寂闲适的情感基调,平和冲淡的叙述风格,知性趣味的艺术格调,雅俗兼有的语言特色。本文试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从而透视他苦涩复杂的人生历程。 关键词:周作人;后期散文;艺术特色 Talk About Zhou Zuoren’s Proses of His Late Perio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bstract: In 1928, Zhou Zuoren’s thought mood rotated obviously inside, this regards it as the line of demarcation of one before and after its prose is created. His later prose has formed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 istics because of his personality and the change of literary concept: sad feelings, the gentle style of aesthetics, intellectual and interesting art style and the simple and implicit linguistic style. This text try to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from those four respect, we can perspective his bitter and complicated life. Key words: Zhou Zuoren; Prose of late perio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论周作人文学理论观念的转变(1918-1923)

论周作人文学理论观念的转变(1918-1923) 作者:赫亚红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6期 摘要:周作人是《新青年》的重要作者之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现代文 坛上首倡“人的文学”,奠定了他思想启蒙者的地位。他的文学观念也一直在发生变化,本文 将重点从他的《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自己的园地》等文论中,对周作人这一时期文学 理论观念上的转变进行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周作人文学理论启蒙转变 “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变革的时代,是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思 想的争鸣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胡适、陈独秀等都对新文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具体提出从改革旧文学的“八事”入手去实现文学的变革;在 “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方面,“如果说胡适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 找突破口,那么周作人则更多地思考与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建设”譹訛。从1918 年提出“人的 文学”至1923年形成“自己的园地”,周作人的文学理论观念在不断调整和发生着转变。 一、“人的文学”的首倡 1918年底,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对新文学运动在思想建设方 面产生过巨大影响,他的“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正是从这篇文 章开始,树起了周作人作为新文学理论先导者与杰出批评家的形象。《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 主义为文学之本,文学被作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标在于助长人性发展, 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在《人的文学》中,周作人在开篇就写道:“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 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譺訛这一口号的提 出,在新文学理论探索和建设的初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时正是反对封建礼教和追求思想 个性解放的时代,周作人的这一观念,对新文学发展方向在思想上有一个指引。他在《人的文 学》中也具体提出了什么是“人的文学”:“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 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譻訛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人道主义”本是源于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 这是一种“真、善、美”,文学要表现这种人道主义,也要表现非人道主义,对人性的丑恶有 所揭露,因此应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人道主义,不能以偏概全。于是周作人又进一步说明他 所说的“人道主义”与欧洲提倡的人道主义是不同的,“但现在还须说明,我所说的人道主义, 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 义……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耶稣说:‘爱邻如己’。 如不先知自爱,怎能‘如己’地爱别人呢?至于无我的爱,纯粹的利他,我以为是不可能的。” 譼訛周作人在这里提出了“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关于个人主义:它是一种政治和社会 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作为一种哲 学,个人主义包含一种价值体系和人性理论,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总的态 度。它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以及 “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个人主义反抗权威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 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它直接反抗将个人地位置于社会或共同体之下的集体主 义。个人主义经常被人与利己主义相混淆,它与利己主义是不相同的。个人主义表现在文学方 面,就是指文学艺术是个性的表现(个人体验、情感、意志、理想等的表现或表达),这也和 周作人的文学批评相适应,他提倡鉴赏的、印象的批评。“人的文学”这一主张对文学创作起 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诗歌、小说、戏剧领域各种名目的人道主义或包含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品 大量出现。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一、本文概述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学术论文。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独特的文学观念和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揭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周作人的生平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以及文学创作历程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周作人的文学观念、文学批评理论以及文学创作实践,包括其对于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人性、文学与艺术等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其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和体现。 通过对周作人文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在此过程中,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做到论证充分、分析深入、观点明确。 二、周作人的文学观念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 的深刻理解之上。他倡导一种“人的文学”,强调文学应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他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功利化,认为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以审美和人文关怀为核心。 在周作人看来,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他提倡“以文学为本位”的文学观,主张文学应独立于政治、道德等其他社会因素之外,以自身的审美价值为依归。 周作人也非常注重文学的形式和技巧。他提倡简洁、质朴的文风,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他强调文学的创新和实验精神,鼓励作家在形式和技巧上进行探索和尝试。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坚持文学的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这些观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的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周作人的文学创作 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涉及散文、翻译、评论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