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现代管理学知识点汇总a

自考现代管理学知识点汇总a

第三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

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是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

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

决策是指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

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从管理学的角度)

决策的地位:1.人类活动总是伴随着决策的过程

2.“想”实际上就是决策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广泛,组织管理越来越复杂,决策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4.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关心到一个组织的前途和命运

5.对于现代管理学而言,决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决策的类型

(1)、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

战术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2)、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有规范化的固定程序,这一程序可以重复地用于解决同类的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没有固定程序和常规办法,解决的问题是非重复出现的管理问题。(也称“非常规决策”)

(3)、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平时决策与危机决策)

平时决策是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决策者针对各种管理问题所作出的决策。

危机决策是指当组织的重大安全利益和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组织生存于危机时期,决策者作出的重要决策和应急反应。

危机决策的构成的三个要素:1.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

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

3.事态的发展危机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4)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初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

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所作出的重新调整。

追踪决策的特点:1、回溯分析2、非零起点 3、双重优化

(5)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

①.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所进行的决策。

②.非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可以知道各种行动方案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获

得的结果。

③.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可以知道不同行动方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所获得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判断未来出现的是哪一种环境条件,但是可以预测其出现的概率。

一、决策与预测的关系

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预测和决策的关系:

1、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

2、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

3、预测和决策的区别

预测和决策的区别:

1.预测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

2.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则突出领导艺术。

3.预测是决策科学化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务对象和实现机会。

第二节:决策理论与决策模式

一、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西蒙,其代表作有《管理行为》、《管理决策的新科学》

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

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组织的活动是集团活动,其中心过程就是决策)

2、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 (价值前提是对行动进行判断的标准,事实前提是对活动环境及其作用方式的说明)

3、阐述了决策过程

4、提出了决策的准则(现实决策中只能满足“令人满意”的标准)

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

6、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

二、决策模式

决策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

一.理性决策模式(科学决策模式)

内容:(1)、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

(2)、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

(3)、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主要是决策分析方法的数学化和模型化)

(4)、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理性决策模式应用于实际决策过程存在一定困难)

理性决策模式的决策程序:1.发现问题 2.提出目标 3.设计方案 4.预测后果 5.分析比较 6.选择最优方案

赫茨伯格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模式认为在决策过程中不存在最优决策,只有满意决策,主张以“满意决策准则”代替“最优决策准则”。人类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属于有限理性决策。

二.渐进决策模式(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主要内容:1、决策过得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

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和的修改

三.集团决策模式(美国戴维.杜鲁门和厄尔.莱瑟姆)

主要内容:1、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

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3、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

集团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1.成员数量 2.财力状况 3.集团的实力 4.领导者的能力 5.集团的凝聚力 6.与政府决策层的关系

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存在的制约因素:

1.各利益集团的竞争行为不能违背宪法,宪法成为任何利益集团不得超越的行为规范

2.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也并非截然相对,彼此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或交叉利益,从而起到缓和冲突的作用

3.各利益集团竞争也同时产生了相互制约的因素,这种斗争与制衡导致了集团之间的动态平衡

四.精英决策模式(美国托马斯.戴伊和哈蒙.齐格勒著作是《民主的嘲讽》)

精英决策模式主要内容:

1、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

2、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公众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

3、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要求,而是反映了精英人物的主要价值观。

6、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产将是渐进性的直接影响。

第三节决策程序与规则

一、决策程序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决策过程的起点)

1.察觉问题

2.界定问题

3.陈述问题 (界定问题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确立决策目标的基本依据)

2、确立目标:

1.决策目标要有针对性

2.明确性

3.时效性

4.可行性

5.规范性

3、拟定方案: (拟定决策方案是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

1.提供多种备择方案

2. 考虑决策方案的多因素性

4、选择方案

决策方案评估以后进入优选阶段: 1.要有一个优选的标准 2.方案的优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方案的优选需要决策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果断的决策才能

二、决策规则

决策规则是指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时遵循的决策程序和方法。

1.全体一致规则(一票否决制) (全体一致规则不适合决策成员较多的组织决策)

特征:1.决策成员在形式上享有平等决策权

2.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

2.多数裁定规则 (多数裁定规则是一种决策的程序和方法,不涉及决策的内容)

1.简单多数规则 (容易形成一致,采取迅速的决策)

2.绝对多数规则 (缺陷:1.出现“多数剥削少数”的现象 2.出现“周期多数”或“投票挬论”

没有一种多数决策规则能够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保护与效率的要求.

第四节决策体制

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

一、决策中枢系统

主要任务:

1、确认决策问题 :

决策问题是公共决策的逻辑起点,决策问题不一定是决策中枢系统发现,但必须经过决策中枢系统的确认

2、明确决策目标

确定决策目标的根据:1.公众的利益诉求 2.决策环境 3.决策条件 4.价值的偏好

决策中枢系统确定决策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

3、组织决策方案的设计

4、选择决策方案

最终选择决策方案是确实中枢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决策中枢系统形式决策权的重要表现.

二、决策咨询系统 (也称之为公共决策的“思想库”或“智囊团”)

决策咨询系统是由公共决策研究组织和各类专家、学者组成,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决策研究、决策方案设计和公共决策咨询的组织体系。

主要任务:

1、发现决策问题

2、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

3、提供决策预测研究 (科学的预测是公共决策的基本前提)

由于决策咨询系统可以相对独立的开展科学研究,有效的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决策信息系统

决策信息系统是指由专业信息的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活动,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决策信息的组织体系。

1、收集信息(注意:1.范围尽可能广泛 2.历史的待续性 3.信息收集要有预测性)

2、加工信息(要求:1.及时 2.准确)

3、传递信息(渠道类型:1.纵向传递 2.横向传递 3.综合传递)

第四章:组织

第一节组织概论

组织:

1.作为名词,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依据一定权力与责任、权力与义务关系,按照分工与合作规则而构成的人的群体-机构体系

2.作为动词,是作为管理的一项职能,组织是指设计、构建机构体系的活动

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

1.目标:(目标是组织的第一要素)

2.人员: (人员是组织的主体,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组织要素。)

决定组织功能的要素:1.人员的素质 2.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状态

3.物财

4.信息:(信息是以人为肢体的社会性组织中最活跃的要素)

5.机构

6.职位: (职位是依据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立的具体工作岗位)

特征:1.职位一工作为中心而设置,不受人的因素影响,所谓“固定的职位流水的人”

2.职位的数量明确、具体,由组织编制明文规定

3.职位有类别划分,任何职位都可以归于相应的职位系列和职位等级

7.权责

8.程序

9.规制:(规制是否健全完善是考察一个组织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组元:人、财、物、信息。

整合要素:机构、职位、权责、规制

组织功能的大小强弱,不经取决于组元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这些组元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的整合状态。

现代组织理论将组织的整合状态分为:1.管理体制 2.组织机构 3.运行机制

组织的分类:

根据性质和活动方式的不同:1.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基于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美国学者巴纳德首次提出“非正式组织”概念。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非正式组织的管理要求:

1、协助工作 1.保守倾向 1.一分为二

2、分担领导 2.角色冲突 2.无害支持

3、增加稳定 3.滋生谣言 3.目标结合

4、发泄感情 4.不良压力 4.为我所用

5、制约领导

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较正式组织的压力往往更加沉重,可能迫使个人脱离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

第二节:组织理论

一、组织是谁概述

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

1.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2.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倡导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纪律、秩序的原则)

3 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的缺陷:1.忽视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2.忽视组织的动态特性 3.忽视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

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也称新古典组织理论)

1.梅奥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2. 巴纳德组织平衡理论

3. 西蒙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3、系统科学组织理论联阶段

20世纪6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与方法在组织理论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1.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系统分析组织理论)

2. 劳伦斯伍德沃德(系统权变组织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组织必须随机应变,不存在统一的、一成不变的组织模式,不能生搬硬套某一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所谓有效组织模式,而应该依据环境变迁和组织自身的变化而确定。

4、创新发展阶段

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20世纪90年代“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

二、科层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权威为基础踩你呢实现目标。

1、组织权威的类型:

1.传统权威:对社会习惯、社会传统的尊崇为基础形成的。

2.超凡权威:对领袖人物的相貌、品格、信仰或超人智慧等人格特征的尊崇而形成的。

3.合理—合法权威:对法律确立的职位权力的服从为基础形成的。

2、科层制组织的基本特征: 1.法定权力为基础 2.严格的等级制度 3.职业化原则 4.专业化原则 5.任命制与由职择人原则 6.照章办事原则 7.公私分明原则

科层组织的局限性:1.过分强调职权划分的作用,忽视协调、配合以及克服本位主义的问题

2.过分强调层级节制关系,忽视下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过分强调组织的规章制度,、静态结构,是组织陷于僵化,丧失弹性和应变能力

4.科层组织过于理性化,实施过程中必然面临种种困难

三、组织平衡理论(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

组织的基本要素:1.协作意愿 2.共同目标 3.信息交流

实现组织协作要注意的问题:1.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度,与组织系统的规模呈反比例关系

2.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弱是动态变化的

巴纳德自上而下解释权威,认为权威的存在,必须以下级的接受为前提,而下级对权威的接受是有条件的.

巴纳德认为,管理人的职能有:1.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系统

2.把组织成员引入一定的协作关系中,激发他们的积极服务净胜

3.规定组织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

四、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格林纳)

1.创业阶段:

特点:1.人员少,机构简单,业务量有限,认识统一

2.权力集中,创业者统一行使指挥权

3.组织的创立、生存、发展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智慧和能力,称“成长经由创造力”

4.管理者一般属于业务型,不重视管理。

创业后期可能组织会先于“领导危机”

2.聚合阶段:

特点:1.组织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2.创业者通过实践磨练和经验积累成为了有效的管理者

3.适应组织规模扩大化而确定新的组织目标和组织发展战略,以集权管理方式保证组织目标和组织发展战略的实现,称“成长经由命令”

组织上下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组织县域“自主性危机”

3.规范化阶段:

为克服“自主性危机“,保持组织的稳定并持续发展,必须采用授权的管理方式,构筑分权的组织结构模式,使中下层享有独立的管理权力,称“成长经由授权”

4.成熟阶段:

克服“失控危机”的出路:1.增强最高领导层的监督和调控能力

2.建立健全层级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

3.强化组织的整体规划,构建管理信息系统

4.成立委员会组织,或采用用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

5.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完善工作程序

5.再发展或衰退阶段:

面对“官僚主义危机”或“硬化危机”

为克服教条主义,文牍主义,组织应采取的变革措施:

1.精简机构

2.分流人员

3.完善制度

4.明确责任

5.实施更有效的激励

五、学习型组织理论(美国彼得。圣吉《第五顼修炼》)

1.第一项修炼是实现自我超越

2.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

3.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景

4.第四项修炼是加强团队学习

5.第五项修炼是进行系统思考

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1.换位思考,以史为镜、以人为镜,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

2.克服障碍以敞开心扉与人沟通

3.有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敢于起初自己的意见、建议。

建立共同愿景的要求:1.以自我超越为基础

2.共同愿景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激荡形成的

3.领导者要善于发现并捕捉每一个思想火花,服务与共同愿景的构建

4.经常描绘愿景,鼓舞人员斗志

5.共同愿景应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改善心智模式和加强团队学习两项修炼是基础。

第一节、管理体制设计(组织治理结构问题、行政体制问题)

现代公司股份制企业由:1.股东会 2.董事会 3.监事会 4.以总经理为首的行政系统

经理的职权:1.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2.支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3.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4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5.制定公司具体规章 6.提请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

组织管理中的代理理论中规范代理人行为的方式:1.建立监督机构 2.完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行政体质设计的内容:1.职能设计 2.行政体制形态设计

行政体制形态:1、直线制(最早、最简单的组织结构模式)

由最高主管至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构

特点:1.指挥灵便 2.职责明确 3.效率高

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与工艺过程比较简单,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或组织

2.职能制(泰勒)

在组织内部除设置层级管理机构外,还按管理职能设置若干职能机构

优点:实现了管理专业化缺点:破坏了统一领导的原则

3.直线职能制( 行政主管对下级管理机构和职能机构均实行直线式的垂直领导 )

优点:1.统一指挥,统一领导,避免多头领导 2.充分发挥了职能管理机构的参谋作用

我国大中型工商企业组织普遍采用直线职能制.

4.事业部制(事业部是国外大型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模式)

5.矩阵制 (矩阵制下,各职能机构的专业人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既能加快工作进度,又能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6.多维制

多维制组织结构模式把管理机构分为:1.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

2.按职能划分的职能参谋机构

3.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

多维制下经理不能单独做出决定.适用于跨国公司或者规模巨大的企业.

第四节、组织机构设计

管理层次的数量取决于:1.组织规模 2.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一级组织下辖机构的数量,或一个领导者直接智慧和监督下级人员的数量.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系成反比例关系.

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的组织称为“高耸组织结构”

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的组织称为“扁平组织结构”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下属工作地点、场所分散程度

2.下属工作相似、复杂程度、变动性

3.业务活动的复杂性、标准化程度,绩效考核的难易程度

4.通信与监控手段的有效性;下属人员的德、智等基本素质

由于业务性质等各种原因形成的过大的管理幅度难以改变时,一个变通的解决方式是给主管领导者增设副职。管理职能机构的划分:1.按管理对象的地域 2.按管理对象的类别 3.按管理业务的性质

管理职能机构设计存在的只要问题:1.缺乏科学的研究论证,经验型成分占主导

2.部门划分过细,造成机构林立 (解决方法是:职能机构设置的综合化)

大部制:借鉴企业的成功经验,政府部门为解决职能机构设置过多过细的问题,所采取的合并相近职能机构的做法.

在设置大部制的同时一些国家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如1988年,英国政府在各部之外设立若干“执行局”

管理职位设计的原则:1、作业内容的相似性 5、工作丰富化原则

2、工作任务的整体性 6、任务均衡原则

3、工作环境的一致性7、因事设职原则

4、精力集中原则 8、最少调整原则

任务之间的几种联系情况:1.“串联”任务 2.“并联”任务 3.“反馈”并联任务

目前管理机构确定人员数量编制的常用方法:1.与历史情况相比较

2.与其他部门、地区或单位的同类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相比较

3.与类似的业务机关编制相比较

4.根据现在人员的忙闲情况做出修正

第五节、运行机制设计

在民主国家和社区的治理层次,应该建立于民主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法制机制。

机制的分类:1.系统基本功能实现机制:1.具体化的行政业务设计

2.行政程序

3.行政标准

4.行政条件

5.行政决策及执行规则

2.保障机制:1.业务公开 2.监督

3.绩效考核

4.问责制

3.发展机制

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内容:1、职能业务分析与设计4、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设计

2、人员分工规范化5、业务规范的协调检验

3、基本职能实现机制设计6、业务、职能、体制与机制调整

规范化管理为管理系统运行设计提供了:1.目标成果 2.研究内容与重点选择 3.指导原则 4.技术路线 5.工作程序与策略

第五章:人事(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人事概述

人力资源的含义:狭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素质.

广义: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潜在的人力资源、未来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特点: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1.人的活动由于具有目的性二能够有效地对自己的活动做出抉择,自觉地调节自身与外部的关系

2.管理系统的一切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人都是主体

3.人力资源具有自我开发性,人的知识和技能不存在损耗问题

4.人力资源是一种弹性资源,很难确定一个极限值

2.人力资源的时效性

人力资源贮存不用会荒废和退化,用非所长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3.人力资源的时代

4.人力资源具有重复开发性

5.人力资源具有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

生产性: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消费性:人是物质财富的无条件消费者

人力资源的生产性大于消费性

二、人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人事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志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

主要内容:1.员工招聘 2.岗前培训 3.工时记录 4.报酬支付 5.在岗培训 6.人事档案管理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劳资关系专家.

人事管理的性质发生变革的原因:1.生产力发展 2.环境变迁 3.市场竞争 4.人际关系运动 5.行为科学理论

关注人的因素是人际关系运动时期人事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点.

人际关系运动是传统人事管理想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过度或转折.

三、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1.对人的认识不同

2.管理原则不同

3.管理方法不同

4.管理内容不同

5.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

当代社会的四大资源: 1.人力资源 2.信息资源 3.财力资源 4.物力资源

现代人力资源管确立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理念:

1.人力资源

2.人力资本理论

3.人才商品化理念

1.人才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可以进入市场依据价值规律进行交换

2.人才的特殊属性在于,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相对分离.

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组织招募人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左眼与未来,注重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

第二节、人事分类

人事分类是人事管理活动的基础。

类型:1.职位分类 2.品位分类

一、职位分类: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另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职系:是指工作性质相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不同而分属于不同职级、职等的一个职位系列。(决策类、执行类、技术类、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

职系是对职位的横向划分,是职位分类的前提和基础.

职级:是指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手基本相同的一个职位序列。(如一级、二级秘书,甲级、乙级速记员)

职级是同一职系内职位纵向划分的结果,不同职系中相对应的职级构成一个职等.

职等:是指工作性质不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工资难易程度基本相同,从属于不同职系的一个职位序列。(如三级护士和一级医生同一职等)

职等划分是为了比较不同窒息的职位之间的关系,同一职等的职位人员,工资待遇形同.

职位描述:是规定某一具体职位的工作目标、职责范围、技能要求、工作条件以及职位关系的书面文件。

职位规范:是对职位人员所需资格条件的书面描述.

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是人事管理直接而具体的依据。

职位描述的内容:职位类别、工作职能、职责范围、设备用具、职权关系、工作条件等。

职位规范的内容:职位类别、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工作技能、行为特征、特殊要求等。

职位分类首先在美国政府组织中兴起的一种人事分类方法.

职位分类的步骤:1.职位调查 2.职位横向分类 3.职位纵向分类 4.制定职位描述 5.职位规范。

职位调查的内容:一是职位本身情况;二是职位所属组织机构的情况;三是相关情况(制度、计划)

职位调查方法:1.书面调查法 2.观察法 3.会议法 4.访问法 5.综合法

划分职级方法:排列法、评分法、因素比较法

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

1、职位分类为人事选拔提供了依据。

2、职位分类增强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3、职位分类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

二、品位分类:是依据资格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近代人事品味分类制度始于英国)

我国先秦时期的军功爵制、魏晋男女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16世纪由西方国家视窗的军衔制,都是典型的品味分类。

品味分类和职位分类的比较:

1.品味分类以“人”为中心,职位分类以“事”为中心

2.品味分类制度下,人员级别有品味决定;职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有职位决定

3.品味分类制下,人员升迁容易;职位分类制下,人员晋升相对困难

4.品味分类简单易行;职位分类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

宜采用品味分类的: 1.组织高层管理职位 2.机密性职位 3.临时性职位 4.军事管理职位

品味分类和职位分类相互结合与渗透的表现:

1.采用职位分类的组织,正有意识、有目的的逐步改革调整职位分类的结构,简化职位分类的程序

2.实行品味分类的组织,开始借鉴职位分类的做法

3.

第三节、人事选聘

人事选聘:是指在人事分类和定编定员的基础上,选择和配备合适人员充实组织中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管理目标。选聘是遴选和聘用的总称。

人事选聘的基本途径:1、内部提升2、外部招聘

内部提升是组织成员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证实后,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被委以更高职务

内部提升的优势:

1.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

2.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保证所聘人员“不是最好也是较好”)

3.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

4. 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5. 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

内部提升的局限性: 1.造成“近亲繁殖”现象

2.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

3.人员选择的有限性。

外部招聘: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从组织外部选择符合组织要求的管理人员。

外部招聘的优势:1、外部招聘可以发挥“外来优势”。

2、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

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4、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

外部招聘的局限性:1.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

2.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

3.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

一般来说,高层管理需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可能更侧重于内部提升。

人事选聘的趋势:

1.选聘范围的扩大化趋势。。

2.选聘方法多样化、科学化的趋势。

3.社会中介机构、人事测评专家广泛参与人事选聘活动

4.人事预测在人事选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事选聘的主动性增强。

人事选聘的方法: 1.情景模拟 2.心理测验 3.各种预测模式 4.计算机网络

第四节、人事考评与培训

一、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我国公共管理人员考评内容:

1.德:1.思想品德

2.政治表现

3.职业道德

4.伦理道德

2.能:工作能力(包括:1.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决策、用人、组织、协调能力)

3.勤:1.组织纪律性 2.责任感 3.工作积极性

4.出勤率

4.绩:工作实绩(包括:1.工作数量 2.工作质量)(是人事考评的重点)

5.廉:1.秉公执法 2.廉洁自律

企业单位人事考评的内容:1.劳动态度 2.业务水平 3.贡献大小

人事考评的要求:1、考评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4、考评结果要反馈。

2、考评原则具有适应性和可靠性5、考评工作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

3、考评方法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人事考评偏差的种类:

1.主观好恶偏差:1.价值取向:考评人员偏爱或者厌恶某些考评指标而影响对考评对象坐车客观公正的评价

2.感情取向:考评人员的情感因素对考评过程,考评结果产生影响.

克服的方法:1.严格考评遴选标准 2,明确考评标准 3.考评工作公开、透明、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2.晕轮误差:人事考评中,因考评对象的某一特征、品质或行为变现异常鲜明、突出,从而淡化以致掩盖了其他方面的表现,造成考评结果不客观。

克服方法:1.依据考评指标体系逐项做出评价

2.不同考评指标所占分值或者权重单独计算,不得合并和转移

3.近因效应偏差:由时间和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误差,即考评者依据考评对象的近期表现对其做出评价。

克服方法:实现人事考评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4.刻板印象偏差:考评者对某一类人员笼统、机械、僵化的主观认识影响考评结果而形成的误差

克服方法:1.要求考评者消除先入为主思想,承认考评对象的个性特点

2.依据考评标准对比工作表现,实事求是的做出评价。

5.暗示效应偏差:考评人员自觉或不自觉的受让俺们,特别是领导者、技术或学术权威的暗示而对考评对象坐车不正确、不准确的评价。

克服方法:保证考评工作的独立性,考评人员要独立思考、独立做出评价

6.集中趋势偏差:因为考评对象的工作表现与工作绩效相差太小,无法拉开档次而造成的考评误差。

克服方法:重构考评指标体系,重新选择考评方法。

人事培训:是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人事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员素质,增强组织的竞争力,激发组织的活力。

人事培训在性质上属于非学历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教育被称之为是“无限制的领域”,意指:

1.教育对象数量无限

2.教育领域广阔无限

3.教学形式灵活无限

4.教育内容丰富无限

人事培训的特点: 1.对象复杂性 2.内容实用性 3.形式多样性 4.方法艺术性

人事培训的方法:按照培训与工作的关系:1.在职培训 2.脱产培训

人事培训的类型:1.岗前教育 2.新员工培训 3.在职员工职业教育 4.组织全员培训

第六章:领导

第一节:领导概论

一、领导的含义:

1、领导活动存在于群体之中,一个人不能形成领导。

2、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完成的。

3、领导活动的手段是领导者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

4、领导活动的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归宿(组织的目标规定了领导或送的方向,也就是领导活动的归宿)

二、领导的作用:

1.指挥作用:(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性、复杂性、组织性、决定了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的活动都离不开领导)

2.激励作用

3.协调作用

三、领导者的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领导影响力的分类:根据影响力的性质不同,分为1.强制性影响力 2.非强制性影响力

领导者职位权力种类: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

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因素有:

1.传统因素

2.职位因素:

职位因素造成的影响力是以法定为基础,和领导本来的素质条件没有直接关系。他是社会组织赋予领导者的一种权利。

3.资历因素

非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因素有:1.品格因素 2.才能因素 3.知识因素 4.感情因素

非强制影响力来自于领导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与权利没有直接的关系,是有领导者自身的素质与行为造成的。

二、领导者的群体结构(领导者群体结构的关键是注重整体素质)

美国领导学家华伦.本尼斯讲到,一个不败的领导者该依靠三条腿来支撑:

1.坚定的雄心壮志

2.领导工作的才能

3.优秀的道德品质

这些是领导者素质的最基本结构

1.领导者的个体素质:

1.政治素质

2.文化素质:

作为一个领导者该具有的知识: 1.专业知识的深度 2.社会知识的广度 3.管理知识的娴熟度。

3.业务素质:(指领导者的能力,即领导者的“才”)

1. 领思维能力

2.决策能力

3.组织能力

4.协调能力

4.身体素质

2.群体的结构素质:

1.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

2.较高的专业知识结构

3.较强的能力结构

领导群体的能力结构:1.观察能力 2.思维能力 3.创造能力 4.组织能力 5.指挥能力 6.协调能了 7.控制能力

4.合理的年龄结构

5.良好的气质结构

领导群体结构素质的核心是:领导群体结构的优化组合。

领导群体结构的优化组合作用:

1.创造对个人的各项工作相互支持与配合的良好环境

2.有利于领导者相互学习,博采众长

3.有利于领导者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的投入工作

4.有利于防止领导群体的老龄化或出现“断层”

5.有利于发挥领导群体的整体功效

6.

第二节领导理论

一、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有关人特性的研究是领导理论建立的基础)

1、X理论—Y理论(美国麦格雷戈)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必须采取强制、监督、惩罚的方法。麦格雷戈把这种理论称这为“X”理论。 Y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

X理论与Y理论的重要区别在于:

X里理论认为下属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互矛盾的,主张依靠权威的力量作为指挥和控制的手段;

Y理论认为下属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应该相互融合,强调启发内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实行自我管理。这种对人性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其实质是建立在对下属充分依赖的基础上,让下属参与管理,使下属感到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人,因而自豪地工作。

2、不成熟—成熟理论(美国阿吉里斯要求实行一种“以现实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1.主张扩大组织成员的个人责任,给予组织成员在工作上成熟和成长的机会

2.激励组织成员更好的发挥潜力来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3、有关人性的四种假设(美国沙因):

1.经济人假设:经纪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读点管理学家关于人的特性的假设,也就是麦格雷戈的X理论

沙因将经济人假设归纳为四点:

1.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下从事工作

3.人以一种人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

4.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

2.社会人假设

沙因将社会人假设归纳为四点:

1.人们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

2.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结果,是工作变得单调而无意义,人们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工作的意义

3.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对人有更打的影响力

4.人们期望领导能承认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是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为基础的。

沙因将自我实现人假设归纳了四点:

1.人的需要有低级到高级的区别,其目的是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工作上的意义

2.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以便富有弹性,更好的适应环境

3.人们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外来的控制盒激励会对人产生一种威胁

4.个人的自我实现同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一致的。

4.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产生了超Y理论,成为权变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领导特质理论(素质理论)

是指从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品质或应有的品质的理论。

20世界80年代以后,对着知识经济是几代的来临,特质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

1.特质理论: 1.生理特质

2.个性特质

3.智力特质

4.工作特质

5.社会特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吉塞利研究了领导者的个性因素与领导效率的关系。

吉赛利的影响领导效率的五种激励特征:

1.对工作稳定性的需要

2.对金钱奖励的需要

3.指挥权力的需要

4.对自我实现的需要

5.对职业成就的需要

吉塞利认为,影响领导效率的重要因素:

1.指挥能力

2.职业成就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3.才能

4.自信心

5.决断能力

早期对特质理论的研究存在的缺陷:

1.忽视了下属的需要,破坏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和谐与合作

2.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3.没有区分因果关系

4.忽视了领导行为发生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2.特质理论的新发展(美国学者詹姆斯.M.库赛基和贝瑞.波斯)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排在前四位的特质:1.诚实 2.有远见 3.懂的鼓舞人心 4.能力卓越

美国领导学者德克兰研究领导特质理论是提出了领导素质的宪法模型.

三、领导行为理论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随着行为科学的兴起,领导理论研究的重点逐渐转移到领导行为上来.

1、领导作风理论(勒温)

类型:1、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2、民主式的领导作风3、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

2、领导方式理论(利克特)

类型:1、专制——权威式 2、开明——权威式3、协商式 4、群体参与式(效率最高的领导方式) 利克特认为对人的激励形式有四种:1.经济激励 2.安全激励 3.自我激励 4.创造激励

3、领导四分图理论(斯托格弟和沙特尔)

领导方式:1.组织低关心(效果最差)

2.组织高关心(是以人为中心)

3.高组织低关心(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4.高组织高关心人(一种理想的领导方式)

4、管理方格理论(美国布莱克和穆顿)

领导方式类型:1.(1.1)表示贫乏型领导 2.(9.1)方格称之为任务型领导

3.(5.5)被称为是中间型领导

4.(1.9)方格被称为是俱乐部型领导

5.(9.9)表示战斗集体型领导

5、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有效的领导者应当根据以下因素选择适当的领导方式:

1.自己的能力

2.下属的能力

3.工作的性质

4.任务要求

四、领导权变理论

1、领导权变模型理论(菲德勒)

是指领导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选择领导方式,以期达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他提出影响领导效果好坏的三个因素是: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2)工作任务结构。

(3)职位的权力。

2、路径——目标理论(加拿大埃文斯)(该理论是以期望理论和领导四分图理论为依据的)

A、领导过程:

确认需要——建立目标——报酬与目标的关系——支持与帮助——绩效与满足——双方目标的达成

B、目标设置

C、路径改善

D、领导方式:指令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型

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寿命循环理论](科曼)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领导方式的决定因素:

1.工作行为

2.关系行为

3.下属的成熟程度

一个生命周期: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

工作行为:表示领导者用单向沟通的方式

关系行为:表示领导者用双向沟通的方式

成熟程度:表示下属对成就感的向往

高工作低关系:表示下属的平均成熟程度处于不成熟阶段(命令式的领导方式)

高工作高关系:表示下属的成熟程度初步进入成熟阶段(说服式领导方式)

低工作高关系:表示下属的成熟程度进入较成熟阶段(参与式领导方式)

低工作低关系:表示下属的成熟程度发展到成熟阶段(授权式领导方式)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应随着诶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节领导方式

一、领导方式的类型

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下属的态度和行为的具体表现,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方式。

1、强制命令方式:是领导者凭借隶属关系,行使权力发布命令,要求下属不可违拗地执行,以实现领导意图的方式。(以任务为中心)(当领导者面对时效性强、继续快速处理的问题是,强制命令方式是首选方式)

特点: 1.强制性 2.无偿性 3.具体性

2、疏导教育方式:是领导者运用启发、诱导、商讨、教育的方法,使下属心悦诚服地接受并贯彻领导意图的领导方式。(以人为中心)

特点: 1.启发性 2.科学性 3.长期性

3、物质激励方式:是领导者贯彻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发挥物质刺激的作用,满足下属物质需要,使他们努力工作实施领导意图的领导方式。(经济手段的具体应用)

特点: 1.平等性 2.有偿性 3.间接性

4、榜样示范方式:是领导者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模范带头,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感染下属努力实现领导意图的领导方式。

特点: 1.引导性 2.感染性

正确运用梳打教育方式应注意:

1.首先要处理好“禁”与“导”的关系,在领导实践活动中应“禁”“导”并用,以“导”为主

2.应保持宣传教育工作的“弹性”

3.要注意研究疏导教育工作中的“抗药性”

物质刺激方式的不足:

1.运用这种方式不能全部满足人的需求

2.当人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他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就会递减,物质刺激的作用相对减弱

3.运用物质刺激方式若违背了按劳分配原则和公平原则,结果可能与领导者意图相勃,挫伤下属人员的积极性

二、领导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运用时要注意:1.注意发挥各种领导方式的优势。 2.充分认识各种领导方式的局限性。

3.系统、综合地发挥领导方式的结构优势

4.注重榜样示范方式和疏导教育方式的运用

第七章:激励

第一节:激励概述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激励的形成机制表现为个人需求和它所引起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期望实现的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激励模式(根据行为科学的形容,人的需求、动机、行为与满足之间)

需求——动机——行为——满足

需求: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是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客观需求:也就是生理性需求包括: 1.食物 2.空气 3.水分

社会性需求包括:1.文化艺术 2.友谊交往 3.政治活动 4.信仰

产生动机的两个条件:1.由于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求、欲望和驱动力

2.个体受到客观存在的刺激

人的社会性行为一般指动机性行为,既由动机引发、维持并指向一定目标的活动。

二、激励因素与激励原则

1、激励因素: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某种东西,它对一个人是否愿意做什么事情有重大影响。

采用较多的激励方式: 1.目标激励 2.奖惩激励(最常用) 3.竞赛与评比激励

4.关系与支持激励

5.榜样激励。

2、激励原则(美国小克劳德。乔治在《管理他人的艺术:激励雇员》一书中讨论过)

激励原则与方法:目标明确、提前参与、从实绩出发、及时交流、重在鼓励、真诚相符,表扬要坦率、真诚。化解消极因素、思想开放、少批评,尽可能使人们对工作感兴趣,不要怕放权、少威胁、宽宏大量、关爱员工。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内容型理论: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2、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3、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一、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主要内容:1、人类的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人类维持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2.安全需要:人们普遍喜欢已熟悉的事与物,而不喜欢陌生或未知的事与物,反应人类安全需求

3.归属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自我实现人的基本特征:1.自动 2.思想集中于问题 3.超然 4.不死板 5.同别人打成一片

6.具有非恶意的幽默感

7.有创造性

8.现实主义

9.无偏见

10.不盲从 11.同少数特定的人关系密切

2、人类需要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

3、人类需要的动态性、发展性与个体差异性

马斯洛的需求才能够此理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

1.为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理论框架

2.将人类千差万别的需要归纳划分为5个层级,符合人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

自考现代管理学知识点汇总a

第三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 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是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 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 决策是指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 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从管理学的角度) 决策的地位:1.人类活动总是伴随着决策的过程 2.“想”实际上就是决策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广泛,组织管理越来越复杂,决策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4.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关心到一个组织的前途和命运 5.对于现代管理学而言,决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决策的类型 (1)、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 战术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2)、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有规范化的固定程序,这一程序可以重复地用于解决同类的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没有固定程序和常规办法,解决的问题是非重复出现的管理问题。(也称“非常规决策”) (3)、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平时决策与危机决策) 平时决策是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决策者针对各种管理问题所作出的决策。 危机决策是指当组织的重大安全利益和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组织生存于危机时期,决策者作出的重要决策和应急反应。 危机决策的构成的三个要素:1.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 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 3.事态的发展危机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4)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初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 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所作出的重新调整。 追踪决策的特点:1、回溯分析2、非零起点 3、双重优化 (5)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 ①.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所进行的决策。 ②.非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可以知道各种行动方案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获

自考现代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自考现代管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管理是一种与人类文明共存的社会现象。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 “管”、“理”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利范围内,对事或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 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简单的管理机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的特点:现代管理的基本特点: 1、科学管理 1、系统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 2、分权管理2、民主化管理5、以人为本 3、法制管理3、科学化管理 6、追求效率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原始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主要依赖于传统习俗来实现。部落议事会充当管理部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与继承采用军事民主制的惯例进行。 资本主义以前国家管理是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分工的出现时在阶级和国家产生之后。整个前资本注意国家管理仍以高度集权为特征,国家管理表现为经验管理。 中西方古代文献中,讨论管理问题的:柏拉图的《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孔子的《论语》、孙武的《孙子兵法》、司马迁的《史记》。 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权管理,就是把国家权力分为:1、立法权 2、司法权 3、行政权。科学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工商企业管理中。 现代管理的系统化管理的基本要求:现代管理学的民主管理在实践中的变现: 1.管理主体具有全局关联,注重管理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 1.管理组织有通畅的沟通网络 2.管理主体能正确处理管理系统与各组成部分之前的关系 2.组织成员能充分表达自己意志 3.管理主体重视结构在整体系统中作用。 3.组织领导者尊重下层人员的意见 4.有完善的民主参与制度 5.有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1.管理宗旨:公共管理管理宗旨是维护、分配和增进公共利益; 私人管理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导向,私人部门或组织只有依靠获取利润而生存 2.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主体是政府; 私人管理主体个人或从属于私人的组织机构 3.管理依据: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法制规范和依法制规范授予的公共权力和委托权力; 私人管理的依据是私人权利和市场权威, 4.管理对象:公共管理以公共领域为对象; 私人管理以私人领域为对象,主要表现为:1.商业活动 2.会计活动 3.技术活动 4.财务活动 5.安全活动的管理以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各项职能活动。 5.管理过程:公共管理过程充满政治气氛,受制于周密的政治安排,表现为:1.依法行政 2.民主权力行使 3.加强监督 4.阳光政府 5.回应性政府。 私人管理享受较为充分的自主权、自治权、是相对封闭的管理、

自考现代管理学

第一章 一、管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 力,物力,财力及其它资源进行协调处理,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二、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管理方式 2、原始的民主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4、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5、人格化的管理权力 三、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特点: 1、管理阶层的兴起,管理成为重要的政治统治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化,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管理制度的产生,但作用受限制 4、管理思想的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1、科学管理 2、法制管理 3、分权管理 4、经济管理成为重点 五、现代管理的特点:1、系统化 2、民主化 3、法治化 4、追示效率化 5、科学化 6、以人为本 六、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是人维系人类正常生活的社会条件 2、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七、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1、研究力产力 2、生产关系 3、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八、管理学科的特征: 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系统一的学科 2、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是一门软学科 4、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九、现代管理学特征:1、变革性 2、开放性 3、严密性 4、实用性 十、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 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十一、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前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十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现代管理学(最全知识点)

现代管理学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历史发展 管理是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活动 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可概括为: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2、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 国家管理是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 (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3、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 (1)科学管理 (2)分权管理 (3)法制管理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4、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1)系统化管理 (2)民主化管理 (3)科学化管理 (4)法治化管理 (5)以人为本 (6)追求效率 三、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 分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两大领域 四、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把与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故也称生产力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受一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故也称生产关系属性 三、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 现代管理学: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1、变革性 2、开放性 3、严密性 4、实用性 四、现代管理学的内容 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 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广泛分析和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系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学体系 1、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封建统计阶级倡导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这种文化以“仁”和“礼”为核心,以“中庸”为处事态度 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二、学习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其优劣以借鉴或归纳 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 2、定量分析法:通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数 量规律的方法 3、历史研究法: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 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 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以达到掌握管理原理,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这 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自考《现代管理学》(1-4章)复习资料整理教学文稿

现代管理学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1.管理的含义(识记P5):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 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历史发展(领会P5) (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①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②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③简单的管理机构 ④人格化的管理权利 ⑤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2)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①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②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③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④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任占主导地位 (3)资本主义社会(近代社会)的管理的特征: ①科学管理;②分权管理;③法制管理;④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4)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①系统化管理;②民主化管理;③科学化管理;④法治化管理;⑤以人为本;⑥追求效率 3.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两者区别:宗旨、主题、依据、对象、过程)(领会P12) (1)公共管理: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私人管理: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管理 4.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领会P15) (1)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 1.管理学 (1)含义(识记P18):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研究对象:①生产力方面的问题;②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③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3)学科特征:(领会P19) ①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②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③软科学 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⑤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2.现代管理学 (1)含义(识记P22):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现代管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现代管理学(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 1、管理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1)史前人类社会:惯化的管理方式/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简单的管理机构/人格化的管理权力/单一的公共事务 (2)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3)资本主义社会:科学管理/分权管理/法制管理/经济管理(作为管理的重点) (4)现代社会管理:系统化管理/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管理/法制化管理/以人为本/追求效率 2、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02论述)(四点) a.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b.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手段; c.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基础; d.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3、管理学学科特征(04简答):(五点) a.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b.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c.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属性与阶级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d.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e.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当代管理学特点:(四点)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 5、研究现代管理学的意义:(四点) a.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b.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c.有助于面向未来,实现管理国际化和管理创新. 6、进修当代管理学的途径:(四点) a.基本条件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b.出发点是统统从实际出发,认识国情; c.重要条件是分析借鉴国外有关理论; d.保证是掌握相关学科基本知识. 7、研究现代管理的具体方法:(五点)

自考本科现代管理学最全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管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4.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 5.定量分析法:是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规律的方法。 6.历史研究法: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 7.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以达到掌握管理原理,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8.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与方法。 三、简答 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2.资本主义社会(近代社会)的管理特征: (1)科学管理 (2)分权管理 (3)法制管理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3.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1)系统化管理 (2)民主化管理 (3)科学化管理 (4)法治化管理 (5)以人为本 (6)追求效率 4.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5.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是: (1)管理宗旨不同 (2)管理主体不同 (3)管理依据不同 (4)管理对象不同 (5)管理过程不同 6.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7.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是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 (2)是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 (3)是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8.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 (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笔记整理OK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含义: 1 .管理是一种人类文明共存的社会现象。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管”我国古代指锁钥。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体现着权力的归属。 “理”本意是治玉。“管”“理”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或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 2.把管理看作是地组织资源或要素进行协调以达到目的的活动。把管理看作是组织的某一专业职能或综合职能。把管理看作是一个活动系列,把管理看作是一门艺术。 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它资源进行协调处理,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的历史发展 ★管理是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人类产生之初就有了管理。 族发展到胞族再到部落。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原始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主要依赖于传统习俗来实现。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部落议事会—充当管理部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与继承采用军事民主制的惯例进行。 3)简单的管理机构。管理离不开专业的组织机构,表现为由管理机构进行的活动。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1)管理阶层的兴起,管理成为重要的政治统治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化,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管理制度的产生,但作用受限制 4)管理思想的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1)科学管理:以泰勒为代表的管理学家以生动的实践证明。通过总结并改进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2)分权管理:就是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在颁布的《人权宣吉》中明确肯定了分权,指出“凡权利无保障,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3)法制管理;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管理;5) 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 ★★(论述)三、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 现代管理分“公共的”“私人的”,即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两大领域。前者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如公共行政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后者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的管理,如家庭管理、私人企业管理等。 1.管理宗旨 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任何公共事务的背后都体现和反映看一定的公共利益,因此,维护、分配和增进公共利益便成为公共管理的宗旨。 私人管理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导向,私人部门或组织只有依靠获取利润而生存和发展。私人管理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保证利润是私人管理的底钱。 2.管理主体 公共管理主体非常广泛,且成扩展趋势,它不仅包括居于核心地位的政府,还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私人管理的主体非常简单而清晰,或个人(厂长、经理、董事长)或从属于私人的组织机构(公司、企业)。 3.管理依据 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法制规范和依法制规范授予的公共权力、委托权力。一方面,公共管理主体必须依法办事,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公共管理本身具有强制性。私人管理依据的是私人权力和市场权威。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裁量权,其活动完全由个人权力、个人意志支配。私人管理的权威取决于经济实力,取决于市场竞争力,与国家的强制力没有关系。 4.管理对象 公共管理以公共领域为对象。私人管理以私人领域为对象。 5.管理过程 公共管理的过程充满政治气氛,受制于周密的政治安排,比如依法行政、民主权力行使、加强监督等。私人管理享有较力充分的自主权、自治权,是相对封闭的管理。 比如“商业机密、技术安全”等。 4 点(要记住)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1)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资源的支持,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是一切管理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 2)另一方面,管理正是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以实现管理的目的的。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现代管理学重点知识点

现代管理学重点知识点 现代管理学重点知识点如下: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的含义 ★★ 1.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 2. 管理的历史发展★★ 2. 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国家管理是管理最基本的形式。 3. 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4.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系统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管;以人为本;追求效率。 5. 人本思想的依据:人是管理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管理要素;做好人的工作是管理成败的关键。 6. 科学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工商企业管理中。 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 7. 现代管理分为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 8. 私人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市场为导向、竞争为原则。以盈利为目的。

9. 公共管理是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公共利益为目的。 10. 公共产品特点:不可分割性,非市场性,非排他性; 11. 私人产品特点:可分割性,排他性。 12. 私人管理享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自治权,是相对封闭的管理。 13. 现代公共管理特征:以“善治”为模式的管理。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 14.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5)能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力。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5. 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这决定了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16. 现代管理学特征: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 现代管理学研究内容★★★ 17. 戴维斯——管理职能可划分为计划、组织、控制; 18. 法约尔——管理职能应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自考行政管理《现代管理学》学习资料学习资料

现代管理学学习资料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识记) 二、管理的历史发展 1、史前人类社会的管理(其社会组织形态,是从氏族发展到胞族再到部落)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领会)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单的管理机构;(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2、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领会) 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特点: (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3、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领会) (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4、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领会) (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 三、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 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在一些方面的差别:(领会) 1、管理宗旨 公共管理主体必须以公共需求为导向,以公共需求的实际满足度为绩效衡量标准,切实履行公共责任。 私人管理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保证利润是私人管理的底线。 2、管理主体 公共管理主体广泛,且成扩展趋势,它不仅包括据于核心地位的政府,还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 私人管理的主体简单而清晰,或个人或从属于私人的组织机构。 3、管理依据 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法制规范和依法制规范授予的公共权力、委托权力。 在国家法律制度许可的范围内,私人管理依据的是私人权力和市场权威。 4、管理对象 公共管理以公共领域为对象;私人管理以私人领域为对象。 5、管理过程 现代公共管理的过程充满政治气氛,受制于周密的政治安排。 私人管理享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自治权,是相对封闭的管理。 四、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领会) 1、管理是维系人类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这会

自考现代管理学学习重点

自考《现代管理学》学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管”、“理"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或物的管束处理过程。 2、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过程中,由于共同爱好、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其他原因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4、所谓反馈,是指一个系统输出的信息反作用于输入信息,并影响信息的再输出,发挥控制和调节作用. 5、企业再造的目标不是渐进改变或局部改善,不是简单的产值、利润的增加,而是要实现企业性能和绩效的飞跃,故企业再造被称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场革命”。 6、所谓“红海”:是指当前业已存在的饱和市场,其利润前景暗淡,恶性竞争此起彼伏。 7、所谓“红海战略”,是指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 8、决策: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 9、所谓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 10、所谓战术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11、所谓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12、所谓决策规则,是指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时遵循的决策程序和方法。 13、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 14、决策中枢系统是公共决策的核心,是由拥有决策权的领导机构和人员组成的。 15、决策信息系统是指由专业信息人员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活动,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决策信息的组织体系。 16、职位是依据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立的具体工作岗位。 17、所谓协作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客观全面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 18、所谓个人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从个人利益出发,主观片面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 19、所谓自我超越,是指组织成员要不断学习,克服成见,勇于接受新观念和新方法。 20、现代组织治理结构中,权力机构由所有者(或其代表)组成,而执行者(管理者)由权力机构委托,称为代理者。 21、大部制的基本含义就是:将组织机构中处在同一层次、职能重叠交叉的部门按照综合管理的要求,合并成一个大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并能实现相关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2、职位是管理组织有机体的细胞,组织设计必须具体到职位设置。 23、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丰富人的知识、提升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发挥人的潜能。 24、所谓职位分类,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序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25、职系是指工作性质相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不同而分属于不同职级、职等的一个职位系列。 26、职级是指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的一个职位序列。

自考“现代管理学”复习笔记

自考“现代管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 管理:指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其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论的学问。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A管理影响着生产力的存在状况,B管理规定着生产力的实现程度)。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它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它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它是一门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4、它是一门软科学, 5、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管理学新的学科特征: 1、变革性 2、开放性 3、严密性 4、实用性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比较研究法 2、定量分析法 3、历史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有助于 1、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2、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3、有助于面向未来,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管理创新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4、人格化的管理权利

00107现代管理学 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学术界给管理下的定义中,影响较大的有:〔1〕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资源或要素进行协调以到达目的的活动〔2〕把管理看作是组织的某一专业职能或综合职能〔3〕把管理看作是一个活动系列,是连续的动态过程,能发挥多种作用,具有一定特征〔4〕把管理看作是一门艺术 2.我们把管理定义为: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到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3.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单的管理机构〔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4.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的国家管理的特点:〔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5.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特点:〔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6.现代管理的根本特征:〔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制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 7.管理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根底〔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开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8.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生产 力方面的问题〔2〕研究生产关系方面 的问题〔3〕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9.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 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 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 科〔3〕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属性和阶级 属性相统一的学科〔4〕管理学是一门 软科学〔5〕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征 10.现代管理学的特点:〔1〕变革性〔2〕 开放性〔3〕严密性〔4〕实用性 11.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关于 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根本问题 〔2〕关于管理准那么、管理标准及管 理手段的根本问题〔3〕关于管理内容 方面的根本问题〔4〕关于管理职能的 根本问题〔5〕关于管理创新与管理国 际化的根本问题 12.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1〕学习 现代管理学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 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2〕学 习现代管理学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 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 作用〔3〕学习现代管理学有助于面向 未来,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管理创新 13.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1〕 比拟研究法〔2〕定量分析法〔3〕历史 研究法〔4〕案例研究法〔5〕理论联系 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开展 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1〕中国古 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2〕中国古代 的用人思想〔3〕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 思想 2.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1〕 机器大工业的需要〔2〕市场竞争的需 要〔3〕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4〕阶级 斗争的需要 3.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1〕 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滨逊·博尔 顿〔2〕亚当·斯密〔3〕罗伯特·欧文 〔4〕查尔斯·巴贝奇〔5〕安德鲁·尤 尔〔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 尔 4.古典管理理论:指以泰罗为代表的 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 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管理组织 理论 5.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有: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 生产效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为 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 〔4〕在制定标准定额根底上实行差异 计件工资〔5〕设置方案层、实行职能 制〔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 外原那么〔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 一场“心理革命〞 6.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 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2〕概括并 详细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方案、 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3〕阐述了 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4〕 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 原那么 7.韦伯的管理组织理论的根本内容有: 〔1〕揭示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并划分 了权威的类型〔2〕归纳了官僚制组织 的根本特征〔3〕概括了官僚制组织的 结构 8.梅奥的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有: 〔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 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2〕劳动生产效

自考现代管理学全书重点归纳

自考现代管理学全书重点归纳.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历史发展: 1、史前人类社会的管理:①习惯化的管理方式②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③简单的管理机构④人格化的管理权力⑤单一 的公共事务管理 2、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①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②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③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④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3、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①科学管理②分权管理③法制管

理④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4、现代管理:①系统化管理②民主化管理③科学化管理④法治化管理⑤以人为本⑥追求效率 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划分: 1、管理宗旨:公共事务、公共利益;盈利、利润 2、管理主体: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公司、企业 3、管理依据:公共权力、委托权力;私人权力、市场权威 4、管理对象:公共领域;私人领域 5、管理过程:政治气氛、政治安排;自主权、自治权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1、生产力方面的问题 2、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 3、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现代管理学的特征: 、变革性1. 2、开放性 3、严密性 4、实用性

00107现代管理学自考知识点汇总

00107现代管理学-目录 第一章管理与现代管理学 1.管理的含义 2.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3.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4.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特征 5.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7.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管理学的含义 9.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0.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 11.简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2.比较研究法 13.定量研究法 14.历史研究法 15.案例研究法 16.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17.简述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8.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0.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21.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22.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 23.古典管理理论 24.科学管理理论(泰勒) 25.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26.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主要内容 27.行为科学含义28.早期行为科学理论(梅奥) 29.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 容 30.后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 31.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 产生与基本内容 32.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33.Z理论(威廉•大内) 34.A型(美国企业)管理模式的 特点 35.J型(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 特点 36.Z型管理模式的特点 37.企业再造的特点 38.企业再造的程序与要求 39.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 要内容 40.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 41.实施蓝海战略的原则 第三章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4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的背 景 4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价 值取向 44.积极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文 化 43.中庸思想 44.义利统一思想 45.德治思想 46.民本思想 47.人性善论 48.商映的管理思想 49.慎到的管理思想 50.申不害的管理思想 51.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52.道的理念 53.人性理念 54.无为而治思想 55.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56.“少私寡欲”的行为准则 57.兼爱思想 58.尚贤思想 59.尚同思想 60.节用思想 第四章决策 61.决策的含义 62.决策的地位 63.决策的类型 64.决策与预测的关系 65.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特•西蒙 和詹姆士•马奇) 66.决策模式 67.理性决策模式的主要内容 68.渐进决策模式(查尔斯•林德 布洛姆)的主要内容 69.集团决策模式(戴维•杜鲁门 和厄尔•莱瑟姆)内容 70.精英决策模式(杰出人物决 策模式)圣西门内容 71.决策程序及其要求 72.决策规则 73.不同决策规则的优势和局限 性 74.决策体制的构成 75.决策体制各构成部分的任务 76.决策信息系统(神经系统) 任务 第五章组织 77.组织的含义 78.组织的构成要素 79.组织整合的层次性 80.正式组织 81.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82.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83.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84.组织理论 85.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 86.科层组织理论(马克斯•韦伯) “组织理论之父” 87.组织权威的类型 88.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及其设 计与管理原则 89.组织平衡理论(切斯特•巴纳 德)贡献 90.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格林纳) 91.简述五项修炼的主要内容 92.组织治理结构设计的含义与 特征 93.行政体制设计的目标和内容 94.行政体制形态 95.直线职能制的特点是什么 96.事业部制 97.事业部制有以下特点

江苏自考《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

江苏自考《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2.[识记] “一切直接社会的共同的规模较大的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有一种指挥,以便协调个人的活动??提琴独奏演员可以独展所长,一个 乐队要有乐队的指挥”。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强调的是什么?[201004单选] “一切直接社会的共同的规模较大的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有一种指挥,以便协调个人的活动??提琴独奏演员 可以独展所长,一个乐队要有乐队的指挥”。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强调的是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 3.[识记] 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4.[领会]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5.[识记]在资本主义以前,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是什么? [200904单选] 在资本主义以前,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是国家管理。 6.[领会]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7.[领会]近代社会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特点: (1)科学管理。确立了追求科学、追求规律的理念。 (2)分权管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的集权政治,建立了分权的国家管理体制。 (3)法制管理。在资本主义三权分立体制下,为了确保各种权力既分立又制衡,既分散又联结,就需要宪法和法律作出具体规定。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管理的重点从国家行政管理转向了生产领域的经济管理。 8.[领会]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00904简] (1)系统化管理。要求管理组织全面把握管理系统,深入揭示管理系统所处环境的关系,实现系统化管理。 (2)民主化管理。管理组织有通畅的沟通网络,组织成员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组织领导者尊重下层人员的意见,有完善的民主参与制度,有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 (3)科学化管理。当代管理活动以自然与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实现了管理活动程序化和管理工作的法治化。 (4)法治化管理。任何管理组织的存在都必须有法律的允许,其管理活动的范围与内容都由法律制度作出界定。 (5)以人为本。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代管理区别于历史上所有管理的又一特征。 (6)追求效率。“效率就是生命”、“效率是管理组织的灵魂”、“效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等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共识。 9.[领会]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是什么?[200804多选,200904单选,200904多选,200804判断说明]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1、管理宗旨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