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椎管狭窄症”的测量方法

“颈椎管狭窄症”的测量方法

“颈椎管狭窄症”的测量方法

颈椎管狭窄症

颈椎管狭窄症是指颈椎椎管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等原因引起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诸径线缩短,致脊髓血循环障碍,脊髓、神经根受压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是以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为其解剖特点,以颈髓压迫症为临床症状的独立颈椎疾患。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生率仅次于腰椎管狭窄。一般认为,单纯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不一定引发临床症状,而中年以后出现的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骨化和损伤等继发性因素是导致临床发病的主要诱因。

部分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同时伴有腰椎椎管狭窄,个别患者还可伴有胸椎椎管狭窄症。

【病因与分类】

1.先天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在胚胎发生和发育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影响椎弓发育,造成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年轻时可无症状,随年龄增长,其内容物与管径不相适应时,则出现狭窄症状。

2.继发性颈椎管狭窄

(1)退变性颈椎管狭窄: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原因是中年以后,机体出现退行性改变,即颈椎间盘退变、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骨化、椎板增厚、小关节增生肥大等退行性改变。以上因素可引起椎管容积减小,导致脊髓受压。同时轻微损伤可使椎管部分骨或纤维结构破坏,造成椎管内的缓冲间隙减小,更加重椎管狭窄。

(2)医源性颈椎管狭窄:系手术后引起的椎管狭窄,主要包括:①手术后椎管内瘢痕组织增生、粘连;②椎板切除术后,瘢痕组织增生;

③手术导致颈椎不稳,继发创伤性骨性和纤维性结构增生;④椎体融合术后,骨块突入椎管内。

【病理】

1.先天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主要病理改变为椎弓根缩短,引起椎管

矢状径变小,椎管均匀狭窄。

2.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多为颈椎退行性疾病、外伤、手术后所致,有些系在先天发育基础上并有获得性疾患。

(1)椎间盘膨出、突出可向后压迫硬膜囊和脊髓,导致椎管矢状径相对缩小,是造成颈椎管狭窄症的重要原因。

(2)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板增生肥大造成脊髓前方受压,尤以仰伸时明显,主要引起椎管中央狭窄。

(3)椎间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凸向椎管内,使椎管横断面变扁,并可造成侧隐窝狭窄。

(4)后纵韧带增厚、骨化常可累及数个颈椎节段,从前方压迫脊髓。

(5)外伤后椎体滑脱、椎体压缩骨折、椎体骨折骨片可使椎管变窄,硬膜囊和脊髓受压。

(6)手术后瘢痕增生、植骨片可压迫硬膜囊和脊髓。

(7)某些全身代谢性疾病,如Paget病、氟骨症、肢端肥大症等亦可导致椎管狭窄。

上述病理改变可使椎管前、后、侧壁的骨性、纤维性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肥厚,使椎管容积变小而狭窄,造成脊髓受压,产生临床症状。多椎节颈椎管狭窄症,每一椎节的不同部位,其狭窄程度不一致,常需行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临床症状】

单纯先天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常无临床症状,只有在出现颈椎退变性疾患时,才产生临床症状。

临床上大多数为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多见于中老年人,40~50岁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部位为下颈椎,以颈4~6水平最为多见。部分患者颈腰椎可同时受累。

发病较缓慢,病史较长,多数为数月至数年,呈进行性发展。大多数患者始发症状为四肢麻木、发凉、无力、活动僵硬不灵活、行走不稳、脚落地有踏棉感。多数患者上肢症状出现早于下肢,表现为颈后及肩背部疼痛、双手麻木、握力差、持物易坠落。严重者四肢瘫痪、

大小便失禁、可有“束腰”或“束胸”感,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患者一旦发病,多呈进行性加重,但病情发展可快慢不一。

大多数患者发病后步态痉挛,走路不稳,颈部活动受限不明显,颈椎多无压痛。四肢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多阳性,严重者可出现髌阵挛、踝阵挛等病理征。

【影像学检查】

(一)X线表现

X线平片可测量颈椎椎体和椎管的矢状径,对颈椎骨性椎管狭窄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此外,X线平片还可见颈椎退变的X线征象。

1.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其生理前屈减小或消失。

2. 椎间隙变窄,提示椎间盘突出,是导致椎管狭窄的重要因素。

3. 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可局限或广泛出现。

4. 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

5. 椎弓根变短、增厚并内聚。棘突基底部接近小关节后缘或重叠,此为颈椎管狭窄症的特征性X线改变。

6. 小关节突增生、肥大。

7. 后纵韧带钙化、骨化。

8. 椎管比值(颈椎管率)<0.75。

椎管比值=颈椎椎管矢状径(mm)/颈椎椎体矢状径(mm)

颈椎椎管矢状径测量:为椎体后缘中点到椎板连线中点间的最短距离。

颈椎椎体矢状径测量:为椎体前缘中点至椎体后缘间距离。

正常两者之比值应在0.75以上(国内朱建民等0.96±0.09),低于0.75则可考虑为骨性椎管狭窄。李杰等提出“有效椎管率”的概念:有效骨性椎管矢状径与退变椎体矢状径之比,在测量100名无症状成年人颈椎侧位X线片后认为,在测量颈椎管率≥0.75时,即排除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对40岁以上患者还应测量有效椎管率,当有效椎管率≤0.6时,应考虑退行性颈椎管狭窄。

9.颈椎管矢状径变小。

据国内统计,中国人颈椎椎管矢状径以13mm为临界值,大于13mm为正常,小于11mm为椎管狭窄(表1)。由于颈椎椎体后缘不平直,测量的位置、数据可有差异,因此测量数值在诊断过程中仅起参考作用。

表1侧位片颈椎管测量正常平均值

颈椎椎体水平矢状径均值(mm)

C1 20~24

C2 18~21

C3~5 12-14.5

C6~7 11~13.5

(二)脊髓造影表现

1.蛛网膜下腔不全梗阻时,病变部位造影剂柱呈节段性充盈缺损,多发时外观可呈串珠状,提示椎管前方或后方有压迫存在。

2.蛛网膜下腔完全梗阻时,造影剂柱的前方或后方有明显的压迫,正位片造影剂柱呈毛刷状,侧位片呈鸟嘴状狭窄,但改变体位时造影剂柱可沿一侧蛛网膜下腔呈细线样通过,此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三) CT表现

CT能较好地显示颈椎管的横断面,可清晰显示椎管狭窄的部位,并可方便地测量骨性椎管的狭窄程度。

单纯先天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表现为椎弓发育性短小、骨性椎管正常三角形消失、椎管矢状径变小、硬膜外脂肪消失、硬膜囊变形、脊髓变扁。严重者整个椎管矢状径可明显变窄,使整个硬膜囊呈新月形改变。

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在CT平扫横断面上,表现为骨性椎管正常形态改变,硬膜外脂肪消失,硬膜囊变形。CT平扫可获得较准确的骨性椎管矢状径,Epstein认为颈椎椎管矢状径小于10mm时,即可诊断为椎管狭窄。国内作者认为颈椎椎管矢状径小于11mm,椎管与椎体的比值小于0.75时,才可诊断为椎管狭窄。而我们认为,不应单纯根据椎管径线测量来诊断椎管狭窄,而应全面考虑椎管的形态,以及硬膜囊的形态、大小与椎管大小的关系来确立颈椎管狭窄的诊断,即观察椎管形态,测量椎管与硬膜囊的比例关系比单纯测量椎管的绝对值更

有意义。CT因空间分辨率较高,可明确测量两者的比例关系,对本病的诊断较其他检查方法有较大优势。

各种原因造成的椎管狭窄,除骨性椎管的改变外,CT图像上还可观察到椎管内结构的受压、变形等改变,以明确发病原因。颈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向后可压迫硬膜囊及脊髓,向侧方可压迫神经根,造成椎管容积减小。后纵韧带钙化、骨化等也可压迫硬膜囊,使椎管矢状径变小。钩突或小关节突骨质增生肥大可导致椎管及侧隐窝变窄,小关节突变尖、前突。黄韧带肥厚凸向椎管内,从后方压迫椎管使其横断面变扁,并可造成侧隐窝狭窄。外伤后椎体滑脱、椎体压缩骨折、椎体骨折骨片或手术后瘢痕增生、植骨片等也可向后凸入椎管,压迫硬膜囊和脊髓,并占据椎管容积使椎管变窄。

CTM可较好地了解硬膜囊受压情况,准确地显示颈椎椎管管腔与内容物的关系,较CT平扫可更好地反映颈椎管狭窄的病理解剖特点。CTM可明确现实蛛网膜下腔受压变形或消失和脊髓受压变形,并可准确地测量出狭窄部位的蛛网膜下腔的矢状径,同时还可现实造成椎管狭窄的其他原因。

(四) MRI表现

MRI可显示颈椎的三维结构,了解颈椎管内外的解剖情况,尤其矢状位T2WI可很好地显示硬膜囊的受压情况,对颈椎管狭窄的诊断可提供准确的依据。

发育性椎管狭窄表现为颈椎管均匀性狭窄,硬膜囊前、后间隙变小,脊髓腹背侧蛛网膜下腔减小或消失,轻度退行性改变即可引起脊髓的压迫变形。

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在MRI上可清晰显示蛛网膜下腔变窄、闭塞和脊髓受压、变形情况,并可发现引起颈椎管狭窄的原因。

1.颈椎管狭窄症髓外改变

(1)椎间盘变性,呈低信号;

(2)椎间盘向后突出;

(3)椎体骨赘形成;

(4)后纵韧带骨化;

(5)黄韧带肥厚;

(6)硬膜囊受压;

(7)蛛网膜下腔变窄或消失。

2. 颈椎管狭窄症脊髓改变

(1)脊髓受压变形;

(2)脊髓内部信号异常,提示脊髓水肿、软化、囊变、空洞形成或出血等改变。

T2WI正中央矢状位显示颈椎管狭窄最优越,表现为脊髓腹背侧蛛网膜下腔变窄或消失和(或)伴有脊髓的压迫变形,可伴有脊髓内部信号的异常,并可判断脊髓压迫的来源和方向。颈椎椎管各节段精髓腹背侧间隙、颈髓、颈髓背侧间隙及颈髓硬膜复合体矢状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以病变节段最为明显。

3.MRI测量我们对100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了MRI测量,发现颈椎管蛛网膜下腔前后径≤10mm时,颈髓受压,同时发现在椎间盘水平颈髓受压程度明显高于颈椎体中部水平。脊髓前后径≤6.0mm时,提示中上颈段脊髓明显受压;颈髓前后径与横径比≤0.45时,颈髓受压变扁平。与张伟国的测量结果一致。此外,张宝庆等还提出颈髓横断面近似面积≤80mm2为颈段脊髓萎缩或缩小的标准。

MRI尽管在反映颈椎骨性管道方面不如CT和X线平片,但在描述压迫因素,反映椎管及内容物硬膜脊髓复合体及神经根的相互关系,尤其在显示颈髓受压状态和内部信号改变方面较其他检查方法灵敏。颈椎管狭窄症的MRI特征性表现为颈髓的代偿空间-蛛网膜下腔变窄或消失,伴有或不伴有脊髓的受压变形及髓内信号的改变。

颈椎管狭窄症MRI表现与临床有密切的关系,一般MRI所示狭窄程度重者临床症状亦重,多节段者重于单节段者,前后双向狭窄者重于单向者。但有时影像上的颈椎管狭窄并不等同于临床上的颈椎管狭窄症,因此,MRI须与CT和X线平片有机结合才可进一步提高颈椎管狭窄症诊断的准确性。

【鉴别诊断】

1.颈椎间盘突出 CT和MRI可见到明显的椎间盘突出,而颈髓腹侧间隙、颈髓、颈髓背侧间隙及颈髓硬膜复合体矢状径均无明显缩小。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和脊髓时,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变窄或消失,脊髓的受压变形及髓内信号异常,引起继发性颈椎管狭窄。

2.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侧位X线平片椎体后部见有长条状钙化影,可连续或断续,多累及多个椎体节段。CT上椎体后方可有条索状钙化、骨化块影,脊髓常有较明显的压迫。MRI显示椎体后方出现长条状长T1、短T2异常信号,压迫硬膜囊和脊髓。

3.椎管内肿瘤 X线可有椎弓根变薄、距离增宽、椎间孔扩大、椎体骨质破坏等骨改变;脊髓造影可见有充盈缺损影及杯口样改变;CTM可见椎管内有异常密度软组织块影,硬膜囊可受压移位或蛛网膜下腔变窄或消失。MRI可见脊髓内或椎管内有异常信号病灶,大多数呈长T1、长T2信号,Gd-DTPA增强后,多数病灶可明显强化。

4.脊髓空洞症多见于青年人,病程缓慢,常有明显的感觉分离现象。MRI可见颈髓呈囊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改变,中央管扩大,并常伴有Chiari畸形。

椎管狭窄影像学诊断标准

椎管狭窄影像学诊断标准 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临床上以腰椎和颈椎椎管狭窄最为常见。椎管狭窄是指脊柱椎管内空间狭窄,导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和牵拉,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诊断是椎管狭窄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椎管狭窄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摄影、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其中,MRI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无创、多平面重建、软组织对比明显等优点,对于椎管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椎管狭窄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1. 椎管横断面的横径测量:测量椎管横断面的最窄部位,一般以横径小于12mm作为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同时还需注意测量椎管的横径和纵径的比值,一般小于0.8可诊断为椎管狭窄。 2. 神经根的受压表现:MRI可以清晰显示神经根的解剖位置和受压情况。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脊髓囊肿等病变均可引起神经根的受压,表现为神经根的局部增粗、变形、信号异常等。 3. 脊髓的受压表现:MRI可以直接显示脊髓的解剖结构及其受压情况。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脊髓囊肿等病变均可引起脊髓的受压,表现为脊髓的形态改变、信号异常、脊髓水肿等。

4. 椎间盘的退变和突出表现:椎间盘退变是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MRI可以准确显示椎间盘的退变情况。退变的椎间盘可表现为信号减低、变平扁,突出的椎间盘可引起椎管狭窄,表现为椎间盘的突出程度和压迫范围。 5. 椎管狭窄的程度分级:根据椎管的狭窄程度,可以将椎管狭窄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一般来说,椎管狭窄轻度的特点是椎管横径在10-12mm之间,中度狭窄的特点是椎管横径在6-10mm之间,重度狭窄的特点是椎管横径小于6mm。 6. 伴发病变的诊断:椎管狭窄常伴随其他脊柱疾病的发生,如腰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同时发现这些伴发病变,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三、注意事项 在进行椎管狭窄的影像学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只是辅助手段,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可能引起不同的症状,因此,必须将影像学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诊断。 2. 多平面重建观察:MRI具有多平面重建的功能,可以观察脊柱各个层面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有助于准确评估椎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

“颈椎管狭窄症”的测量方法

“颈椎管狭窄症”的测量方法 颈椎管狭窄症 颈椎管狭窄症是指颈椎椎管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等原因引起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诸径线缩短,致脊髓血循环障碍,脊髓、神经根受压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是以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为其解剖特点,以颈髓压迫症为临床症状的独立颈椎疾患。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生率仅次于腰椎管狭窄。一般认为,单纯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不一定引发临床症状,而中年以后出现的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骨化和损伤等继发性因素是导致临床发病的主要诱因。 部分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同时伴有腰椎椎管狭窄,个别患者还可伴有胸椎椎管狭窄症。 【病因与分类】 1.先天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在胚胎发生和发育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影响椎弓发育,造成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年轻时可无症状,随年龄增长,其内容物与管径不相适应时,则出现狭窄症状。 2.继发性颈椎管狭窄 (1)退变性颈椎管狭窄: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原因是中年以后,机体出现退行性改变,即颈椎间盘退变、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骨化、椎板增厚、小关节增生肥大等退行性改变。以上因素可引起椎管容积减小,导致脊髓受压。同时轻微损伤可使椎管部分骨或纤维结构破坏,造成椎管内的缓冲间隙减小,更加重椎管狭窄。 (2)医源性颈椎管狭窄:系手术后引起的椎管狭窄,主要包括:①手术后椎管内瘢痕组织增生、粘连;②椎板切除术后,瘢痕组织增生; ③手术导致颈椎不稳,继发创伤性骨性和纤维性结构增生;④椎体融合术后,骨块突入椎管内。 【病理】 1.先天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主要病理改变为椎弓根缩短,引起椎管

矢状径变小,椎管均匀狭窄。 2.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多为颈椎退行性疾病、外伤、手术后所致,有些系在先天发育基础上并有获得性疾患。 (1)椎间盘膨出、突出可向后压迫硬膜囊和脊髓,导致椎管矢状径相对缩小,是造成颈椎管狭窄症的重要原因。 (2)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板增生肥大造成脊髓前方受压,尤以仰伸时明显,主要引起椎管中央狭窄。 (3)椎间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凸向椎管内,使椎管横断面变扁,并可造成侧隐窝狭窄。 (4)后纵韧带增厚、骨化常可累及数个颈椎节段,从前方压迫脊髓。 (5)外伤后椎体滑脱、椎体压缩骨折、椎体骨折骨片可使椎管变窄,硬膜囊和脊髓受压。 (6)手术后瘢痕增生、植骨片可压迫硬膜囊和脊髓。 (7)某些全身代谢性疾病,如Paget病、氟骨症、肢端肥大症等亦可导致椎管狭窄。 上述病理改变可使椎管前、后、侧壁的骨性、纤维性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肥厚,使椎管容积变小而狭窄,造成脊髓受压,产生临床症状。多椎节颈椎管狭窄症,每一椎节的不同部位,其狭窄程度不一致,常需行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临床症状】 单纯先天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常无临床症状,只有在出现颈椎退变性疾患时,才产生临床症状。 临床上大多数为继发性颈椎管狭窄,多见于中老年人,40~50岁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部位为下颈椎,以颈4~6水平最为多见。部分患者颈腰椎可同时受累。 发病较缓慢,病史较长,多数为数月至数年,呈进行性发展。大多数患者始发症状为四肢麻木、发凉、无力、活动僵硬不灵活、行走不稳、脚落地有踏棉感。多数患者上肢症状出现早于下肢,表现为颈后及肩背部疼痛、双手麻木、握力差、持物易坠落。严重者四肢瘫痪、

颈椎管狭窄症

颈椎管狭窄症 【概述】 构成颈椎管各解剖结构因发育性或退变因素造成骨性或纤维性退变引起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导致脊髓血液循环障碍、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者为颈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腰椎管狭窄最常见,其次为颈椎管狭窄,胸椎管狭窄最少见。椎管狭窄首先见于1900年Sachs和Fraenkel描述采用两节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报道,颈椎管狭窄是后来逐渐认识到的概念。Arnold等于1976年将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椎管狭窄系患者出生前或生后椎弓发育障碍造成的椎管狭窄,以仅限于椎弓发育障碍的发育性椎管狭窄最常见,亦称特发性椎管狭窄。后天性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是脊柱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为下颈椎,以颈4~6节段最多见,发病缓慢。 【诊断】 解剖学和影像学上的颈椎管狭窄,并非一定属于临床上的颈椎管狭窄症,只有当其狭窄的管腔与其内容不相适应,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时,方可诊断为颈椎管狭窄症。研究表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之所以出现临床症状,通常的原因是合并有颈椎间盘退变。颈椎管狭窄症可合并各种颈椎伤病,故颈椎管狭窄无论是发育性还是退变性的,都可能是与一种和几

种颈椎伤病共存的病理变化。当具有这种病理解剖基础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常由某一其他病因所诱发。如果病因是颈椎间盘退变和继发性椎间关节退变而压迫颈脊髓或神经根出现临床症状,则为颈椎病。也即颈椎病是同退变性颈椎管狭窄或/和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共存的。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都可能同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共存。应明确:(1)骨性或纤维性增生引起一个或多个平面的管腔狭窄可确定为颈椎管狭窄;(2)只有当狭窄的颈椎管腔与其内容物不相适应、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时,方可诊断为颈椎管狭窄症;(3)椎间孔狭窄亦属于椎管狭窄的范畴,临床表现以根性症状为主;(4)颈椎管狭窄和颈椎病并存时,诊断上应同时列出。对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查体和影像学检查,通常不难。 病史患者多为中老年,发病慢,逐渐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脊髓受压症状。往往从下肢开始,双脚有踩棉花的感觉、躯干部“束带感”。 体征查体见患者有痉挛步态,行走缓慢,四肢及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四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重者出现髌、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 X线平片目前公认的诊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方法主要有两种:(1)Murone法,即利用颈椎标准侧位X线平片测量椎体后缘中点与椎板、棘突结合部之间的最小距离即椎管矢状径,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一、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 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跟、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为颈椎病。 二、一般原则 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各型颈椎病诊断原则:

除上述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分别为: 1、颈型: (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线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 (3)应除外颈部其它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 2、神经根型: (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5)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3)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05a26、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4、椎动脉型: 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型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 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症状。(5)除外眼源 性、耳源性眩晕。(6)除外颈动脉Ⅰ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7)手术前需行

颈椎管狭窄症疾病研究报告

颈椎管狭窄症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颈椎管狭窄症 所属部位:颈部 就诊科室:脑外科 病症体征:关节僵直,颈椎骨折脱位,颈椎间盘突出 疾病介绍: 颈椎管狭窄症是怎么回事?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椎管 狭窄系患者出生前或生后椎弓发育障碍造成的椎管狭窄,以仅限于椎弓发育障 碍的发育性椎管狭窄最常见,亦称特发性椎管狭窄,后天性椎管狭窄的主要病 因是脊柱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为下颈椎,以 颈4~6节段最多见,发病缓慢,根据病因疾患均属的不同,颈椎管狭窄症共分 为四类 症状体征: 颈椎管狭窄症有什么症状? 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过敏或疼痛。大多数患者具有上述症状, 且为始发症状。主要是脊髓丘脑束及其他感觉神经纤维束受累所致。四肢可同 时发病,也可以一侧肢体先出现症状,但大多数患者感觉障碍先从上肢开始, 尤以手臂部多发。躯干部症状有第二肋或第四肋以下感觉障碍,胸、腹或骨盆 区发紧,谓之束带感,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运动障碍:多在感觉障碍之后出现,表现为椎体束征,为四肢无力、僵硬不 灵活。大多数从下肢无力、沉重、脚落地似踩棉花感开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稳,易跪地,需扶墙或双拐行走,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出现四肢瘫痪。 大小便障碍:一般出现较晚。早期为大小便无力,以尿频、尿急及便秘多见,晚期可出现尿潴留、大小便失禁。 颈椎管狭窄症的体征 颈部症状不多,颈椎活动受限不明显,颈棘突或其旁肌肉可有轻压痛。躯干 及四肢常有感觉障碍,但不很规则,躯干可以两侧不在一个平面,也可能有一 段区域的感觉减退,而腰以下正常。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如位置觉、振动觉仍存在。肛门反射常存在,腱反射多明显活跃或 亢进,HOFFMANN征单侧或双侧阳性,这是颈6以上脊髓受压的重要体征。 下肢肌肉痉挛侧可出现BABINSKI征阳性,髌、踝阵挛阳性。四肢肌肉萎缩、 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肌萎缩出现较早、且范围较广泛,尤其是发育性颈椎

颈椎病诊疗指南

颈椎病诊疗规范 一、前言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二、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

椎管狭窄的检查诊断

椎管狭窄的检查诊断 很多中老年人因为走路缓慢或者走不了远路到医院就诊,除了因为年龄大、体力下降等原因外,医生会告诉患者有“椎管狭窄”。椎管狭窄是指椎管的容积变小,因椎管内壁向内突入,导致椎管管腔狭窄,压迫椎管内的脊髓、神经所致,常见于腰椎和颈椎。一般表现为腿部、手臂或躯干疼痛、麻木,肢体无力、一瘸一拐、大小便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如何诊断椎管狭窄?需要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 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中老年人的患病概率比较高,大多和患者的年龄以及生活习惯有关。这种疾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使得患者出现背痛、腰痛、咳嗽、下肢麻木等症状,严重时出现站立或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等。 椎管狭窄根据狭窄的部位,分为腰椎管狭窄、颈椎管狭窄和胸椎管狭窄,其中腰椎管狭窄最常见,但颈椎管狭窄更危险。腰椎管狭窄时,会出现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臀部及下肢放射痛,腰部后伸受限,随后出现下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严重者造成马尾神经受压,表现为小便排不干净,大便不能自控,会阴区麻木,性功能下降。最常见的症状是走路时出现间歇性跛行,具体为行走一定距离(数米至数百米)后出现一侧或者双侧腰腿疼、下肢麻木无力,当弯腰、站立或蹲坐休息后数分钟后又可以继续行走。跛行的间歇距离因病情加重而缩短,严重者行走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症状与体征多不一致,所谓体征就是医生体格检查的情况。对腰椎管狭窄而言,一般症状重而体征轻,尤其是住院患者经卧床休

息后往往无明显体征。这个时候就需要“负荷试验”来进一步检查,即请患者行走,诱发出平时的症状之后再行体格检查,往往能获得定位诊断。 椎管狭窄需要做哪些检查 一般来说,椎管狭窄可以通过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脊髓造影来进行诊断。 X线检查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平片,可以显示椎骨形状的变化情况,如椎体移位、关节退行性变等。现在X线检查更多的是作为诊断的辅助检查,X线上可以观察脊柱曲度的改变,椎间高度的变化,有无椎体边缘骨赘,关节突关节形态,有无椎体不稳或滑脱。椎管狭窄患者的椎间关节突通常会变得比较肥大,椎板间的间隙会变得狭窄。 CT扫描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在横截面上能够清楚地显示骨性和软组织结构,通过选用适当的窗宽,可以获得椎骨、椎间盘、黄韧带满意的层面图像。使用X线生成三维图像,借助体内注射的染料,可以显示软组织损伤以及骨骼问题,能够对患者的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准确的判断。通过CT扫描,可以对椎管径线、椎管横截面积进行准确测量,从而判断椎管是否存在狭窄。 磁共振成像(MRI)通过电磁波生成脊柱的三维图像,能够显示肿瘤、增生甚至椎间盘和韧带损伤。能够比较清楚地显现出神经根受压迫的程度,从而分辨出到底是哪个部位的神经根出现了问题。和其他的检查方法相比,这种检查的准确率更高,但价格相对昂贵。 脊髓造影造影剂通过脊髓时,出现造影剂流动缓慢或受阻,亦可有造影剂变细现象,这些都说明患者脊髓受到压迫,存在椎管狭窄。脊髓造

寰椎椎管宽度测量方法

寰椎椎管宽度测量方法 引言: 寰椎是人体脊柱的一部分,位于颈椎区域。寰椎椎管宽度测量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估寰椎椎管宽度的技术,对于了解患者颈椎的病理情况和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寰椎椎管宽度测量方法。 方法: 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保持舒适的姿势,常见的方法是让患者坐立或仰卧。确保患者的颈椎处于正常的曲度和位置。 2. 影像采集:使用X射线、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技术进行寰椎椎管宽度测量。这些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以便观察和测量寰椎椎管。 3. 寰椎椎管测量:根据影像学图像,确定寰椎椎管的上下边界。测量上边界到下边界的距离,即为寰椎椎管的宽度。可以使用软件工具来辅助测量,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 数据分析:将测量得到的寰椎椎管宽度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以评估患者的颈椎病理情况。正常的寰椎椎管宽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应大于一定的阈值。如果寰椎椎管宽度明显小于正常范围,可能存在椎管狭窄或其他潜在的颈椎疾病。

5. 临床应用:根据测量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发现寰椎椎管狭窄,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或其他保守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寰椎椎管宽度测量之前,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便对测量结果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分析。 2. 寰椎椎管宽度测量应由专业医生或技术人员进行,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在使用影像学技术进行测量时,应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隐私。 4. 寰椎椎管宽度测量仅是评估颈椎病理情况的一种方法,医生还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其他影像学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 结论: 寰椎椎管宽度测量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颈椎病理情况。通过对寰椎椎管宽度的准确测量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寰椎椎管宽度测量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荐读:常用的脊柱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荐读:常用的脊柱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三种方法常用来测量颈椎曲度:Cobb角、Jackson生理应力曲线、Harrison后切线法。其中Harrison法测得数值较为准确,但目前临床仍最常用Cobb法评估颈椎曲度,因其较易操作,且组内、组间可靠性均较好。据报道,通过C1测得Cobb角角度较大,而通过C2测得颈椎前曲角度较小。 各学者对于颈椎前凸曲度的正常值的报道各有不同,Grob等认为C2-C7生理曲度为24°,Hardacker等认为正常范围在10 °-34 ° ,目前大多数文献公认的曲度正常值为21 ° - 22 ° 。 •椎体Borden式测量法:C2后上角与C7后下角连线,颈椎各椎体后缘画连线,两线最宽处垂直距离。正常值为12±5mm。 •颈椎退行性变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出现反弓,患者提早发生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及椎体旋转等表现。 •Mc Aviney等发现颈曲小于20 °或颈曲达到31 ° - 40 °与颈痛有密切联系。 •对于颈椎OPLL的患者,K线可以作为术式选择的一项依据:当后纵韧带骨化灶没有超过K线,为K线阳性,此时可考虑颈椎后路手术;反之为K线阴性,此时为颈椎后路手术的禁忌症。 K线是颈椎侧位片上连接颈2与颈7椎管中点的直线 脊柱不稳 •枕颈不稳

•寰枢椎不稳 •侧位片示寰齿间隙增宽 •寰枢椎不稳 •张口位片示齿突双侧间隙宽度不对称 •下颈椎不稳 •腰椎不稳 •Panjabis法测量腰椎不稳: •A 动力位片上位椎体后缘移位角度; •B 椎体前移位>4.5mm; •C、D 关节突接触面<50%; •E 棘突间隙增宽; •F 棘突旋转; •G CT示一侧关节间隙后缘张开。 •Hanley法:前屈-后伸位X光片示椎体移位>4mm或角度变化>10 °即可诊断腰椎节段性不稳。 椎管狭窄 •颈椎管狭窄:构成颈椎管各解剖结构因发育性或退变等因素造成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导致脊髓血液循环障碍、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者为颈椎管狭窄症。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 •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 •医源性颈椎管狭窄症

血管直径测量方法

血管直径测量方法 【实用版4篇】 《血管直径测量方法》篇1 血管直径的测量方法通常使用以下几种: 1. 超声波测量法:使用超声波探测器在血管表面进行扫描,并根据回声波的时间和振幅来计算血管直径。这种方法无创、快捷、重复性好,适用于颈部、股动脉等部位的血管直径测量。 2. 磁共振成像法: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流体动力学模型计算血管直径。该方法无创、准确,适用于脑部血管直径的测量。 3. 计算机断层扫描法:通过CT 或MRI 等成像技术,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血管直径。该方法适用于腹部、胸部等部位的血管直径测量。 4. 直接测量法:使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仪等工具,直接测量血管直径。该方法适用于一些小血管的测量,但需要有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血管部位和直径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血管直径测量方法》篇2 血管直径的测量方法通常使用以下几种: 1. 超声波测量法:使用超声波探头对血管进行扫描,可以测量血管的内径和外径,从而计算出血管直径。这种方法无创、快捷、重复性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血管,如动脉、静脉和微血管等。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通过CT 或MRI 扫描,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用于测量血管直径。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高分辨率图像的情况,如评估血管狭窄或动脉瘤等。 3. 血管造影法:通过注射造影剂,使血管在X 射线下显影,然后通过测量显影的血管直径来确定血管直径。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形态和狭窄情况,但需要侵入性操作,有一定的风险性。 4. 内窥镜测量法:通过内窥镜对血管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确定血管直径。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估内部血管情况,如评估血管狭窄或血管瘤等。 不同的测量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血管直径测量方法》篇3 血管直径的测量方法通常使用以下几种: 1. 血管造影法:通过注射造影剂使血管显影,然后通过X 射线或CT 等成像技术测量血管直径。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形态和直径,但需要侵入性操作,有一定的风险和不适应症。 2. 超声波法:使用多普勒超声波技术,通过测量血流速度和血管壁厚度等参数间接计算血管直径。这种方法无创、无痛,可以反复测量,但需要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和合适的设备。 3. 电磁波法:使用电磁波探测技术,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测量其反射时间和振幅等参数,计算血管直径。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特定的设备和软件支持。 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法:通过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可

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椎动脉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动脉,它负责供应大脑后部的血液。椎动脉狭窄是指椎动脉内径缩小或阻塞,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准确诊断椎动脉狭窄,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一、症状 椎动脉狭窄的典型症状是头晕、眩晕、视力模糊、耳鸣、颈部和肩部疼痛等,严重时还会出现意识丧失和偏瘫等症状。椎动脉狭窄的症状随狭窄程度和病程长短而变化,因此,椎动脉狭窄的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椎动脉狭窄的重要诊断方法。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颈动脉彩超、颈椎CTA、颈椎MRA等。这些检查方法可以直接显示椎动脉的狭窄程度和位置,为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诊断标准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椎动脉狭窄,国内外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以下是常用的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1. 颈动脉彩超:颈动脉内径缩小50%以上,或颈动脉内径缩小30%-50%并伴有下列症状之一:头晕、眩晕、视力模糊、耳鸣、颈部和肩部疼痛等。 2. 颈椎CTA:颈椎CTA显示椎动脉内径缩小50%以上。 3. 颈椎MRA:颈椎MRA显示椎动脉内径缩小50%以上。

4.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椎动脉内径缩小50%以上。 以上四种诊断标准是目前常用的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不同的检查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四、治疗 椎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动,从而缓解症状。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狭窄部位、扩张血管等方法,恢复血液流动,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预防 椎动脉狭窄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2. 避免烟酒等有害物质。 3. 注意保持颈部和肩部的温暖。 4. 避免颈部和头部的剧烈运动。 总结: 椎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医学界制定的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帮助医生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同时,预防椎动脉狭窄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应该注意生活习惯、保持健康,预防椎动脉狭窄的发生。

01颈椎相关检查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颈椎相关检查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推拿科周东辉 颈椎相关检查诊断方法较多,对颈椎和颈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各具临床意义。现从一般检查、特殊试验检查、辅助设备(X线、CT、MRI、B超等)检查、名家特色诊断法(龙氏三步定位诊断法)等方面作一概述。 一、一般检查 1、颈部触诊 (1)颈部肌肉触诊主要通过对颈项两侧肌肉的张力对比来观察异常与否,可触摸到肌痉挛、肌肉僵硬感等,对病变部位和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判定有指导意义。 (2)压痛点触诊压痛点往往是病灶最直接的反应,触诊时要注意辨别其位置、深浅度、强度等指标。有些压痛点具有特别诊断价值,如枕神经压痛:枕大神经位于乳突与枢椎棘突之联线中点凹陷处,枕小神经则在乳突后下方的胸锁乳突肌后缘处。高位颈椎病特别是寰枢病变最易出现枕神经压痛。 (3)棘突触诊嘱患者取坐位,使颈部略前屈,检查者用左手掌托住患者的前额部,用右手拇指先触到C2棘突作定位。因为C2棘突较大,容易触得清楚,且定位准确。然后按顺序向下触摸,C3-5棘突比较小,不易触摸清楚。C6-7棘突和T1棘突比较大,则容易触清。C2~4棘突常呈分叉状,当患有棘上韧带炎或棘突滑囊炎时,则棘突上有明显的浅压痛。如患椎体结核、骨折及脱位时则有深压痛。对于颈椎后凸畸形的病例,触诊时不宜用力过重。触摸时注意检查棘突是否偏斜,压痛点是在棘突的中央区还是在两侧,并由轻而重测定压痛点是位于浅层还是位于深部,一般浅压痛多为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或皮下筋膜的疾患。 (4)横突触诊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由锁骨上窝沿胸锁乳突肌外缘触压横突尖前侧及后侧,同时触压横突间,由横突前结节到横突后结节之间有很多肌肉附着,又为脊神经后支的支配区,两者结合定位意义更大。如为关节突移位(棘突必伴随移位),则压痛点多在横突尖及横突间后侧,临床表现为脊神经后支支配区——颈项疼痛;如为椎体后外缘增生,椎间盘侧后突出,则以前侧压痛明显,多发生于C6、C7,并多向肩臂腋部乃至手部放射。 (5)椎动脉点触诊椎动脉点位于乳突尖和枢椎棘突联线中外1/3处的下方及胸锁乳突肌后缘的后方,在枕神经之外。此点深处是寰椎与枢椎之间的一小段椎动脉,其前是寰枢关节,其后是软组织,故能被触压。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椎动脉综合征,此处多有压痛或异常感觉。

颈椎病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颈椎病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范畴,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二)西医诊断标准 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①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②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③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④血管源性眩晕: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⑤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5.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1.肩凝病: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影象学及其它辅助检查】 X 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即使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X 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1~2开口位片和断层片。正位片可见钩椎关

颈椎病诊疗方案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范畴,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二)西医诊断标准 1。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①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②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③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④血管源性眩晕: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⑤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5.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颈椎病诊疗方案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范畴,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二)西医诊断标准 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①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②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③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④血管源性眩晕: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⑤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5.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