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腰椎间盘病诊疗指南

颈腰椎间盘病诊疗指南

颈腰椎间盘病诊疗指南

颈腰椎间盘病诊疗指南一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颈腰椎间盘病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

二定义

颈腰椎间盘病是指由于外伤或慢性劳损引起腰椎小关节错位,椎曲紊乱,继发颈椎小关节位移,椎曲紊乱而导致颈、腰椎间盘突出或椎间盘突出致椎管狭窄,刺激或压迫颈腰椎的脊神经、血管或脊髓而产生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腰椎间盘病有文献称“颈腰综合征”,属中医“颈肩腰腿痛”、“髓痹”范畴。

三诊断

病史

有风寒湿刺激、慢性劳损、颈腰部外伤等病史。

临床表现

该病可分为四型:颈腰椎管狭窄型、颈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型、颈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型、颈腰椎间盘突出型。

症状

1 颈腰椎管狭窄型

临床表现有颈项僵硬,一侧或双上肢麻痹无力、发抖、拾物困难、肌力下降、双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等。

2 颈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颈项僵硬,双上肢麻痹无力、发抖、拾物困难、肌力下降;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

3 颈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可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持续性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大小便障碍等。

4 颈腰椎间盘突出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项僵硬,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可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腰痛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

体征

退变性颈腰椎管狭窄症者神经系统检查可有四肢及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严重者可出现踝阵挛、髌阵挛、霍夫曼(Hoffmann)征及巴宾斯基(Babinski)征等阳性。

腰椎管狭窄症者腰部多无腰痛,而后伸或侧屈时可诱发症状,前屈时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发生持续压迫时,可出现受压的马尾神经或相应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及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如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症者可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

1 X线检查

颈、腰部X线摄片可见颈、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或反弓,呈Ⅲ—Ⅴ级,椎间隙变窄,侧弯或颈、腰椎管管径节段性变窄。

2 CT检查

可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而且可以显示脊髓、脊神经及后纵韧带、黄韧带等软组织情况,并能通过对椎管、侧隐窝等进行测量显示出颈腰椎管狭窄的程度。

3 MRI检查

MRI不仅可直接显示椎间盘变性或突出的情况,还可较灵敏地反应脊髓、脊神经、血管、韧带等组织的改变。

四鉴别诊断

1脊髓侧索硬化症

较为常见,颈腰椎间盘病因同时引起上、下肢肌力减弱或瘫痪而易与本病相混淆。但本病的全过程中不伴有感觉障碍,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肌力减弱及肌萎缩较明显,颈椎与腰椎的椎管多无狭窄,且亦无腰椎椎管狭窄症所特有的三大临床症状。

2 脊髓空洞症

由于感觉症状较多,亦易与颈腰椎间盘病混淆。但脊髓空洞症患者多伴有感觉分离及营养障碍,无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三大临床症状,易于区别。MRI检查有利于鉴别。

3 周围神经炎

大多为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毒与各种感染后所引起的末梢神经炎性改变,患者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性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且无脊髓受压及腰部三大症状,一般容易鉴别。

4 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

本病可继续于各种因素,包括医源性因素,长时间的椎管狭窄亦易继发本病。前者可根据原发伤患加以鉴别,后者则难以区别,尤其是后期病例,常需依据MRI检查加以判定。

5其它

本病还需与脊柱肿瘤、脊柱结核、脊柱骨髓炎等病相鉴别。

五辨证

1 气滞血瘀证

颈项腰背和四肢疼痛、麻木,多为刺痛或触电样或放射样疼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痛处拒按,或见指端麻木紫绀,指甲凹陷少华,甚或肌肤甲错,或见胸部胀痛,情志抑郁。舌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弦细涩。

2 寒湿痹阻证

颈项腰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项僵硬,活动受限,项部可触及条索状物或压痛点,四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感沉重、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暗,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沉迟或缓滑。

3 肾阳亏虚证

头痛为空痛或胀痛,眩晕,颈项腰背疼痛隐隐,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甚则痿废不用,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腹拘急,尿有余沥,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4 肾阴亏虚证

头痛为空痛或胀痛,眩晕,颈项腰背疼痛隐隐,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甚则痿废不用,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小便黄赤,舌红津少,脉弦细。

六治疗

1 治疗原则

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上病下治为主要措施。

2 治疗方法

理筋疗法

药熨法

药熨颈背、胸背、腰背肌肉,将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以改善肌肉功能,每次30分钟。

针刺法

取颈4—5、胸12—腰5夹脊穴,每次30分钟。

推拿法

对症状较轻者可行法、拿法、揉法等手法放松颈腰部肌群。

拔罐法

取颈椎、腰椎相关穴位、华佗夹脊穴等进行拔罐治疗。

正脊调曲疗法

1正脊骨法

牵引调曲法治疗前,先行“腰骶侧扳法”、“胸腰旋转法”、“过伸提胸法”、“腰椎旋转法”等正脊手法治疗。

2牵引调曲法

选用挂臂脊柱四维整脊牵引床行四维调曲法牵引治疗以调腰曲;仰卧位颈椎布兜牵引以调颈曲。

药物疗法

七分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主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寒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补益肝肾

主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肾阳亏虚

治法:温补肾阳,温阳通痹

主方: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肾阴亏虚

治法:滋养肾阴,强筋壮骨

主方: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八中成药

可选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补益肝肾作用的中成药,如“颈舒颗粒”或“仙灵骨葆胶囊”,也可局部敷贴“消痛贴膏”。

九注意事项

1一般治疗2疗程,复查X线摄片,观察椎曲改善程度。临床疗效观察为4—6疗程,肌肉神经功能恢复靠自主练功,逐渐恢复。

2 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

3 对未排除椎管内肿瘤、脊髓受压较重、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不宜使用旋转、斜扳等正骨手法。

4 对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超过1/2者慎用颈椎旋提法。

5颈椎管狭窄者有病理体征时慎用颈椎牵引疗法,禁用颈椎正脊骨法。

6 药熨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避免烫伤;所用药物尽量选择对皮肤刺激小的,药熨后局部皮肤有红点、出现过敏反应者,需停用本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24.

[2]韦以宗等.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23,568-576,616.

[3]许振华. 颈腰疼痛综合症[J].河南医学院学报1976,6(4):39-40.

[4]王春生,常楚.颈腰综合征及其治疗[J].颈腰痛杂志,2007,03:240-241.

[5]史连和,张文全,佟占杰.中医药治疗椎间盘病临床研究.内蒙古名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6):32-35.(证据分级:Ⅴ级,MINORS条目评分:6分)

[6]熊珂.临床骨科综合征[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2-65.

[7]王秀光,韦以宗.四维悬吊牵引调腰曲为主治疗颈腰椎间盘病[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5):13-15.(证据分级:Ⅴ级,MINORS条目评分:11分)

[8]杨富坤,周雄,杨昌.手法正骨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颈腰综合征30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6):376-377.(证据分级:Ⅴ级,MINORS条目评分:7分)

[9]刘庆荣.整脊手法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中药. 2014.8(20):53.(证据分级:Ⅰ级,Jadad量表评分:1分)

[10]秦渭志,梁祖建,张志海.牵引按摩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颈腰综合征[J].中医正骨,2006,02:33-35.(证据分级:Ⅴ级,MINORS条目评分:5分)

·end·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颈椎病 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虽然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也可发生颈椎病,但绝大多数颈椎病人系进入中老年后,肝肾亏虚,筋骨退变,导致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在外因方面,颈部扭伤、慢性劳损、风寒痹着,均可引发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诊断】 颈椎病的分型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等。 1.落枕型颈椎病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发则颈项酸痛不适,延及上背部,重者俯仰旋转欠利,状如落枕。初则发作3〜5天后缓解,很快又复发,渐发展至长期颈背酸痛而无明显的缓解期。凡中年以后常发落枕,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韧带钙化等改变者,可明确诊断。 2 .痹证型颈椎病以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为多见。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而产生症状。根据主诉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作疼痛、麻木和萎缩三个亚型。 疼痛型:发病较急,肩臂疼痛较重,肌力和肌张力可略有减弱,多数为一侧发病,颈部酸痛,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偏,以减轻症状。夜间症状加重时可影响睡眠,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加高枕头的仰卧等,以求减轻症状。 麻木型:最多见,发病较慢,麻木以手指为主,或1〜2个手指麻,或5个手指均麻,少数两手均麻,或有上臂、前臂麻木不仁,致触觉迟钝,痛温觉减退。唾眠时亦可因颈部姿势、肩臂所处位置不同而使症状加重或减轻。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纵叩试验可呈阳性。 萎缩型:很少见。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均不严重,但患侧上肢肌力减弱,日久则大、小鱼际等肌肉萎缩,重则影响体力劳动。 3 .痿证型颈椎病起病很慢,先为双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肢体沉重,肢冷难温,步履不灵,喜用拐杖助行,通过治疗休息,可以缓解,形成时好时坏、逐步加重的过程,渐致步态不稳、跛行。后期可出现二便失控,难于行走,双上肢肌力减弱,形成瘫痪重症,幸较少见。

颈腰椎间盘病诊疗指南

颈腰椎间盘病诊疗指南 颈腰椎间盘病诊疗指南一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颈腰椎间盘病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 二定义 颈腰椎间盘病是指由于外伤或慢性劳损引起腰椎小关节错位,椎曲紊乱,继发颈椎小关节位移,椎曲紊乱而导致颈、腰椎间盘突出或椎间盘突出致椎管狭窄,刺激或压迫颈腰椎的脊神经、血管或脊髓而产生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腰椎间盘病有文献称“颈腰综合征”,属中医“颈肩腰腿痛”、“髓痹”范畴。 三诊断 病史 有风寒湿刺激、慢性劳损、颈腰部外伤等病史。 临床表现 该病可分为四型:颈腰椎管狭窄型、颈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型、颈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型、颈腰椎间盘突出型。 症状 1 颈腰椎管狭窄型 临床表现有颈项僵硬,一侧或双上肢麻痹无力、发抖、拾物困难、肌力下降、双下肢无力、大小便障碍等。 2 颈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颈项僵硬,双上肢麻痹无力、发抖、拾物困难、肌力下降;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 3 颈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可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持续性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大小便障碍等。 4 颈腰椎间盘突出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项僵硬,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可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腰痛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

体征 退变性颈腰椎管狭窄症者神经系统检查可有四肢及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严重者可出现踝阵挛、髌阵挛、霍夫曼(Hoffmann)征及巴宾斯基(Babinski)征等阳性。 腰椎管狭窄症者腰部多无腰痛,而后伸或侧屈时可诱发症状,前屈时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发生持续压迫时,可出现受压的马尾神经或相应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及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如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症者可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 1 X线检查 颈、腰部X线摄片可见颈、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或反弓,呈Ⅲ—Ⅴ级,椎间隙变窄,侧弯或颈、腰椎管管径节段性变窄。 2 CT检查 可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而且可以显示脊髓、脊神经及后纵韧带、黄韧带等软组织情况,并能通过对椎管、侧隐窝等进行测量显示出颈腰椎管狭窄的程度。 3 MRI检查 MRI不仅可直接显示椎间盘变性或突出的情况,还可较灵敏地反应脊髓、脊神经、血管、韧带等组织的改变。 四鉴别诊断 1脊髓侧索硬化症 较为常见,颈腰椎间盘病因同时引起上、下肢肌力减弱或瘫痪而易与本病相混淆。但本病的全过程中不伴有感觉障碍,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肌力减弱及肌萎缩较明显,颈椎与腰椎的椎管多无狭窄,且亦无腰椎椎管狭窄症所特有的三大临床症状。 2 脊髓空洞症 由于感觉症状较多,亦易与颈腰椎间盘病混淆。但脊髓空洞症患者多伴有感觉分离及营养障碍,无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三大临床症状,易于区别。MRI检查有利于鉴别。

北美脊柱外科学会: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北美脊柱外科学会: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 Preve 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的分级方法,可 以用于评价治疗或筛查的证据质量: * I 级证据:自至少一个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 11-1 级证据: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11-2 级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研究)的证据; * 11-3 级证据:自多个带有或不带有干预的时间序列研究得出的证据。非对照试验中得 出的差异极为明显的结果有时也可作为这一等级的证据; * III 级证据:来自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告的权威意见。 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 Preve 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的推荐评价标准: *A 级推荐:良好的科学证据提示该医疗行为带来的获益实质性地压倒其潜在的风险。临 床医生应当对适用的患者告讨论该医疗行为; *B 级推荐:至少是尚可的证据提示该医疗行为带来的获益超过其潜在的风险。临床医生应对适用的患者讨 论该医疗行为; * C级推荐:至少是尚可的科学证据提示该医疗行为能提供益处,但获益与风险十分接近,无法进行一般性 推荐。临床医生不需要提供此医疗行为,除非存在某些个体性考虑; *D 级推荐:至少是尚可的科学证据提示该医疗行为的潜在风险超过潜在获益;临床医生 不应该向无症状的患者常规实施该医疗行为; * I 级推荐:该医疗行为缺少科学证据,或证据质量低下,或相互冲突,例如风险与获益 无法衡量和评估。临床医生应当帮助患者理解该医疗行为存在的不确定性。 为进一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的诊断及治疗,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循证医学 临床指南发展委员会下属的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工作组对现有的临床医学证据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现将指南全文翻译如下,供各位骨科医生参考。 定义及自然病史 问题1 :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最准确的定义是什么? 椎间盘的物质错位超过正常椎间盘边界范围,压迫神经,导致疼痛,无力,肌节麻痹或皮节感觉分布 异常的一种疾病。 工作组专家共识 问题2 :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的自然病程如何? 因目前并没有对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自然病程的相关研究,工作组一致同意,大部 分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患者无论治疗与否,均能得到改善。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随着时间推 移通常会出现萎缩/ 退变。很多研究(但并非所有)显示随着突出椎间盘减小,临床功能逐渐改善工作组专家共识诊断及影像学 问题3 :何种病史和体检结果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 肌力,感觉,仰卧位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 征,对侧Lasegue 征等体格检查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 主攻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腰痛病 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 目录 一诊断 (1) 二中医治疗方案 (2) 三中医治疗效果 (10) 四中医治疗难点 (13) 五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对应思路 (13)

腰痛病 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 腰痛病是在肝肾亏损的基础上,因风寒湿及热邪侵袭、劳损等诱因,引起腰腿经脉痹阻,临床以腰腿窜痛、麻木为主症,具有病程迁延难愈的特点,好发于青壮年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从病理上分为膨出型、突出型和脱出型。临床以或腰痛、或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或跛行、或二便障碍等为主要表现,或兼见一、二,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其次是腰3~4间隙。 一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

背伸力减弱。 6. 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证候分类 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常规治疗 1. 手法治疗 (1)麻醉下手法治疗 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运用名老中医特色理筋正骨手法,充分解除压迫,松解神经根粘连,恢复腰椎生理曲度,达到舒筋活络、通督止痛的效果。 ①牵引按压法 患者俯卧,助手分别于腋下及足跟作对抗牵引或机械牵引约10

(颈肩腰腿痛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副本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病:西医称为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 一、【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湿史。大多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内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测凸,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盘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放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2、症候分类: (1)血瘀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

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减轻,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病理分型: (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检查示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 (2)双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检查:椎间盘向左右突出,并可见游离块。 (3)中央型椎间盘突出:除出现腰腿痛症状外,还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压迫症状。CT检查:椎间盘向正中方向突出。 (4)上下型椎间盘突出:大部分患者仅有腰痛症状。X线摄片检查病变椎间隙可见Schmorl结节。

骨伤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病多数发生于第4、5腰椎之间和腰5舐1之间的椎间盘。当椎间盘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者,即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主要表现为一侧腰部疼痛,经臀外侧、大腿后侧、小 腿后外侧向下放射痛,病程较长,影响劳动。 2 .发病时部分病员有腰部扭伤史,先出现腰痛,三四天或一两星期后,疼痛转至 一侧臀部,并向下肢后外侧扩散,此时腰痛转见减轻。部分病人则无明显外伤史,而逐渐发生一侧腰腿痛。个别病人两侧下肢均感疼痛。 3 .病情严重者常发生脊柱侧弯,站立时姿势IE偻,不能直立及后仰,行走困难, 甚至扶杖亦不能行走。夜间因痛影响睡眠,或不能直腿平卧,仅能屈膝侧卧。 4 .检查时,患侧的大肠俞、居醪、环跳、委中、阳陵泉或承山周围有压痛。嘱病人 仰卧位,作直腿抬高试验时,疼痛愈重者,抬高程度愈低。病程已久的患者,病侧下肢肌肉多见萎缩,小腿及足背外侧可有痛觉减退,或自觉麻木畏冷。 5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虽然疼痛严重,但无发热或食欲减退等全身症 状,髓、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多无障碍。诊断时应与腰椎结核或其他可以引起坐骨神经痛之疾病作鉴别。 【治疗】 一、推拿疗法 病人俯卧,医生于腰部、环跳、居醪、承山等痛点作按压、拿捏、揉摩等手法,然后作扳腿、斜扳等手法(见腰麻推拿)。隔日或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 二、腰麻推拿 对于病程长、疼痛重的病人,可于腰麻下作推拿。腰麻推拿操作方法:按常规作好单侧腰麻,30分钟后开始推拿。 1.病人仰卧,由医生及助手分别拉病人两足及两侧腋窝部作对抗拔伸,每次持续1分钟,作2~3次。 6 .将双下肢依次作直腿抬高至最大限度,在抬腿最高位置,将踝关节用力背伸3~4次。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 【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相对应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骨科的常见和多见病,时腰腿痛的最常见病因。好发于20〜50岁,男女之比为4〜6:lo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因为椎间盘变纤性,纤维环破裂,髓骨脱出,化学性刺激和机械性压迫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所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发生于L4〜L5和L5〜S1,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90%〜96%。 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其病理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一一 (1)膨隆型纤维环有部分破裂,而表层完整,髓核向椎管内局限性膨起,表面光滑,经适当的保守治疗可缓解或治愈。 (2)突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突出多不规则,有时呈菜花状或碎片状,突出物可与周围粘连,此型常须手术。 (3)脱垂游离型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游离的髓核碎块可远离病变椎间隙。此型神经根刺激症状十分明显,可产生马尾经症状,应立即手术。 关节髓核突出的位置可分为:

1.侧旁型突出 (1)根肩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外前方,将神经根向后内侧挤压。临床上产生神经根放射痛,脊柱向健侧弯,向患侧突。 (2)根腋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内前方,将神经根向后外侧挤压。临床上产生神经根放射痛,脊柱向患侧弯,向健侧突。 (3)根前型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将神经根向后侧挤压。临床上产生严重的神经根放射痛,脊柱生理前突消失,前后活动度小,无侧弯。 2.中央型突出 髓核向后方中央突出。 (1)偏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中央偏一侧,可压迫一侧或两侧神经根,但以一侧较重。 (2)正中央型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正中央。一般突出较大,两侧神经根广泛受压,出现两侧下肢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诊断标准】 (1)腰痛伴下肢放射痛下肢放射痛的特点有:①疼痛沿神经根分布区放射。②疼痛与腹压有关。③疼痛与体位活动有明显关系一一一般于活动或劳累后疼痛加重,卧床休息后好转。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 【概述】 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以L4-5、L5-S1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96%,多个腰椎间盘发病者仅占5%-22%。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具有腰扭伤和/或腰痛病史,以后腰痛可缓解,而下肢痛明显,或两者同时存在.腹压增高时下肢痛加剧,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卧床不起翻身困难。较多患者疼痛可反复发作,并伴随发作次数的增加而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且发作间隔时间缩短。同时可伴有小腿麻木感。突出物大且中为中央型时,可出现双侧下肢痛。 【诊断要点】 1、典型的临床表现。 2、体征 (1)腰椎曲度异常,:见为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或有侧弯畸形,反侧突的强制动作加重下肢痛症状, (2)腰部活动受限,前屈或向患侧侧屈活动明显受限,强制活动时可加重疼痛症状。 (3)压痛与放射痛,深压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体棘突旁时,局部有明显疼痛并可伴有放射性痛。 (4)直腿抬高试验和/或加强试验阳性:直腿抬高60度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疼痛消失,再被动背曲患肢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反射痛者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5)屈颈实验与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 (6)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提示L2-4神经张力增加。 (7)运动和感觉异常:坐骨神经受累时,腓肠肌张力减低,足拇背伸肌力减弱;病程较长者,常有足背肌萎缩;股神经受累时,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肌肉萎缩。皮肤感觉在初期为感觉过敏,以后会迟钝或消失,改变区域与受累神经根相关。 (8)腱反射改变:L5-S1神经根受压时,跟腱反射迟钝或消失;L3-4神经根受压时,膝反射迟钝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 (1)CT:可见椎间盘髓核向后、侧方突出,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同时可显示是否有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 (2)MRI:可显示椎间盘髓核突出及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等情况,同时可鉴别有有无马尾肿瘤椎管狭窄等其他疾病。 【康复评定】 1、临床评定。 2、疼痛评定。 3、运动功能平评定包括对患者的姿势、有无脊柱侧弯和骨盆不对称、腰椎和下肢关节活动范围(ROM)、腹肌、背肌及下肢肌力、肌张力、步态、体能等项目进行评定。

颈椎病诊疗指南

颈椎病诊疗规范 一、前言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二、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主要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外伤或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在临床诊疗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诊断 1、病史采集: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了解患者的职业、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脊柱形态和活动度,检查下肢感觉和肌力,判断是否有神经受压的表现。 3、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 二、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物理治疗、牵引、药物治疗等。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重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微创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宣教等。在手术后,需要进行细致的术后护理,包括伤口护理、引流护理、疼痛管理、康复训练等。 三、预防 1、加强锻炼:加强腰背肌肉的锻炼,如游泳、瑜伽等,可以增强腰 椎的稳定性,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2、改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坐立或弯腰,定期改变姿势,保持正 确的姿势。睡眠姿势也很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床垫和枕头。 3、定期检查:定期进行体检和脊柱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腰椎 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疗需要遵循规范的流程和指南。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科学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这种常见的脊柱疾病。我们也应该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和社会支持。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2020中国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2020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一、背景介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 放射痛和感觉异常。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生活习 惯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制定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南对于指导临床实践、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病患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概述 2020年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的制定是在广泛征求国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实践经验,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 者提供权威、科学的诊疗方案。指南内容全面、系统,明确了腰椎间 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与康复策略,有助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 断和治疗水平,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对于规范诊疗行为,改 善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诊断 1. 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和感觉异常,患者常伴有腰部活动受限,甚至出现下肢乏力或无力。患者还可能出 现神经系统体征和自发痛。在临床诊断中,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 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包括X线片、CT、

MRI等。 2. 诊断标准 根据《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指南》的相关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 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有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所见;(2)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 (3)症状可患者经过去除或者缓解了。 四、治疗 1. 药物治疗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首先应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药物 治疗、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疼痛和炎症,可选用镇痛药、 抗炎药、肌松药等。但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严格遵医嘱使用。 2.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治疗手段,包括理疗、康复训练、 针灸等。适当的物理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腰 部功能。 3. 外科手术 对于部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性的自然病程,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保守治疗症状均能得到改善。因此,非手术治疗应作为不伴有显著神经损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突出的椎间盘随时间推移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临床功能得到改善。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约为80%~90%,但临床症状复发率达25%(1级推荐)。 一)保守治疗的时间 文献报道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经保守治疗6~12周得到改善。因此,对无显著神经损害的病例,一般推荐保守治疗的时间为6~12周(1级推荐)。 二)保守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一直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与正常的日常活动相比卧床休息并不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对疼痛严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且在症状缓解后鼓励其尽早恢复适度的正常活动,同时需注意日常活动姿势,避免扭转、屈曲及过量负重(1级推荐)。

2.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治疗腰背痛的一线药物。NSAIDs可缓解慢性腰痛并改善功用状态,但对坐骨神经痛的改善效果并不明白,不同种类NSAIDs之间效果也未发觉明显差异(2级推荐)。 阿片类止痛药:在减轻腰痛方面短期有益。在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方面,阿片类药物的效果仍不明确,同时应关注药物长期使用的副反应及药物依赖(2级推荐)。 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可短期缓解疼痛,但缺乏长期随访的数据;考虑到激素全身使用带来的副反应,不推荐长期使用(2级推荐)。 肌肉松弛剂:可用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腰痛患者的药物治疗。但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是否选用肌肉松弛剂缺乏相关研究(2级推荐)。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对慢性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但目前相关的高证据级别研究较少(2级推荐)。 其他药物: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麻醉镇静药、抗癫痫药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2级推荐)。 3.运动疗法

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包括多种疾病,以下是其中一部分: 1.急性斜颈:对于急性斜颈,可采用牵引、推拿、针灸、理 疗等方法治疗。 2.寰枢关节错位:寰枢关节错位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疾病,可 以采用颈椎牵引、推拿、针灸等方法治疗。 3.钩椎关节紊乱症:钩椎关节紊乱症患者常常出现颈部疼痛、 僵硬等症状,可以采用颈椎牵引、推拿、针灸等方法治疗。 4.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常出现 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以采用颈椎牵引、推拿、 针灸等方法治疗。 5.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颈椎失稳症):颈椎椎曲异常综合 征患者常常出现颈部疼痛、僵硬等症状,可以采用颈椎牵 引、推拿、针灸等方法治疗。 6.颈椎管狭窄症: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常常出现颈部疼痛、上 肢麻木等症状,可以采用颈椎牵引、推拿、针灸等方法治 疗。 7.颈腰椎间盘病:颈腰椎间盘病患者常常出现颈部疼痛、上 肢麻木等症状,可以采用颈椎牵引、推拿、针灸等方法治 疗。 8.胸背肌筋膜炎:胸背肌筋膜炎患者常常出现背部疼痛、僵 硬等症状,可以采用推拿、针灸、理疗等方法治疗。

9.腰椎后关节错缝症:腰椎后关节错缝症患者常常出现腰部 疼痛、僵硬等症状,可以采用腰椎牵引、推拿等方法治疗。 10.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常出现腰部疼 痛、下肢麻木等症状,可以采用腰椎牵引、推拿、针灸等方法治疗。 11.腰椎滑脱症:腰椎滑脱症患者常常出现腰部疼痛、僵硬 等症状,可以采用腰椎牵引、推拿等方法治疗。 12.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常常出 现腰部疼痛、僵硬等症状,可以采用腰椎牵引、推拿、针灸等方法治疗。 13.腰骶后关节病:腰骶后关节病患者常常出现腰部疼痛、 僵硬等症状,可以采用腰椎牵引、推拿等方法治疗。 14.臀部皮神经卡压征:臀部皮神经卡压征患者常常出现臀 部疼痛、麻木等症状,可以采用推拿、针灸等方法治疗。15.骶髂关节错缝症:骶髂关节错缝症患者常常出现腰部疼 痛、僵硬等症状,可以采用骶髂关节复位手法治疗。 16.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颈脊源性血压异常症患者常常出 现血压异常波动,可以采用颈椎牵引、推拿等方法治疗。17.脊源性心悸怔忡症:脊源性心悸怔忡症患者常常出现心 悸、怔忡等症状,可以采用脊疗手法治疗。 18.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症: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症患者常 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可以采用脊疗手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分级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分级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病”范畴,中医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人群进行调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一、治疗 一般绝对卧床休息1个月为基础治疗,可达到缓解或治愈目的。保守治疗方法有推拿、牵引、针灸、中药内服外用、理疗、运动医学等,部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 其他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服务目标、流程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服务目标和服务流程。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2.转诊。 (1)上转二级中医类医院(参考)标准:经基层医疗机构非手术治疗3-5天无效或症状加重者,可转二级中医类医院综合治疗。其他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2)上转三级中医类医院(参考)标准:非手术治疗7-10天无效或症状加重者,可转三级中医院综合治疗。其他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3)急诊转诊(参考)标准: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二)县级公立中医院 1.服务目标和服务流程。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2.转诊。 (1)上转三级中医类医院(参考)标准:非手术治疗7-10天无效或症状加重者,可转三级中医院综合治疗。其他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2)下转基层医院(参考)标准:经中医药及推拿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改善,已确定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或中成药治疗方案者。其他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三)城市二级中医院 参照县级公立中医院 (四)三级中医医院 1.服务目标:同《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 2.服务流程:对诊断明确且有非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建议卧床休息,下床时应佩戴腰围保护,根据病情选择腰椎牵引、理疗、推拿、针灸、中药内服外用、运动治疗和医疗体操等综合措施康复治疗。

最新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中医整脊科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前言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发布.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提出、起草并归纳。 本《指南》由河南省正骨研究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负责起草,由鲍铁周、宋永伟、李新生、杨耀洲、毛书歌等参加起草.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鲍铁周、宋永伟、李新生、杨耀洲、毛书歌等。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由于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骨关节旋转、倾斜、错位,导致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或椎管,刺激到脊神经或脊髓;或因骨关节错位、椎间孔移位,导致神经根位移与椎间盘产生卡压,引起腰椎活动障碍、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称“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传统称“腰腿痛”或“腰骻痛”。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与护理。 本《指南》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2要求 2.1 诊断 2.1.1 诊断要点 2.1.1.1 病史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以男性为主,有腰部外伤、积累性损伤或外感风寒湿邪等病史。 2.1.1.2 症状 反复发作的腰腿痛或单纯性腰痛或下肢放射痛。棘间及椎旁有固定压痛点,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因咳嗽、喷嚏或翻身而加重.腰椎出现侧弯、平腰或后凸畸形,腰部活动受限。患肢可出现肌肉萎缩、受累神经根区的感觉减退或迟钝,踝及踇趾背伸力减弱. 2.1.1.3 体征 2.1.1.3.1 脊柱姿势患者常出现脊柱姿势的异常改变,如:腰椎过度前屈、腰椎生理曲度平直或反张、腰椎侧凸。 2.1.1.3.2 脊柱运动受限患者的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运动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尤以后伸疼痛最明显.

2.1.1.3.3 压痛点和放射痛一般在病变棘突间隙及椎旁1~2cm处,有明显压痛点,常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据报道其阳性率可达90%左右。 2.1.1.3.4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该试验阳性多提示腰3、4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但阴性不能排除腰3、4以上的椎间盘突出。 2.1.1.3.5 股神经牵拉试验该试验阳性多提示腰2、3椎间盘突出. 2.1.1.3.6 感觉改变表现为受压神经根所支配得皮肤节段会出现感觉得改变。先为感觉过敏,后为感觉迟钝或消失. 2.1.1.3.7 腱反射改变股神经受压,膝反射减低;骶1神经根受压,跟腱反射减低。2.1.1.3.8 肌萎缩及肌力减退某些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常出现患侧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萎缩。2.1.1.4 影像学检查 2.1.1.4.1 X线检查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片。正位片椎体有旋转,有时可见脊柱侧凸;侧位片可显示椎间隙变窄,椎曲弓顶距离变小甚至消失,椎曲变直。中老年患者多并有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X线检查还可以除外骨关节的破环、转移癌、骨结核、肿瘤、脊柱的先天畸形等。 2.1.1.4.2 CT检查目前已普遍作为该病的常规检查.CT检查于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可观察到突出物的直接影像及与神经根、硬膜囊的相邻关系,并可了解椎管容积、黄韧带、神经根管等情况。同时,还可从横断面图像测量椎管和侧隐窝的容积。 2.1.1.4.3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它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并可判断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硬膜囊与神经根受压的程度。 2.1.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方法较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常见的分型方法有以下几种: 2.1.1.5.1 整脊学分型法 ――椎间孔型指椎间盘突出于后外侧椎间孔部位,压迫神经根。症见单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椎间孔。 ――椎管型指椎间盘突出于后方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马尾神经,也称“中央型”。症见双下肢麻痹疼痛(可有一侧较重),鞍区麻痹,大小便无力或排便困难。部分病人有腹胀,直腿抬高试验多为弱阳性。CT和MRI可显示突出的椎间盘的形态及对硬膜囊的压迫程度。 ――退化刺激型指椎间盘退化,自身的炎症刺激脊神经,引起以腰痛为主,并单下肢放射性麻痹.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弱阳性,此类型往往反复发作。X线片椎曲轻度改变,侧弯不明显;有唇样增生,CT、MRI可显示突出的椎间盘有否破环或囊性气泡。 2.1.1.5.2 依据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分型 ――幼弱型纤维环为不全破裂,其外层尚保持完整,髓核可以还纳,破裂的纤维环可能得以愈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方案 【中医病名】腰痛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破裂,导致腰椎间盘旳髓核突出而引起本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围。 二、诊断 (一)诊断根据 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局限性,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 (1) 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旳症状,并且是多见旳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轻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旳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旳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对应旳神经根支配旳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旳髓核、游离旳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体现为急性尿潴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旳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旳椎间盘组织移人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 肢体麻木感:有旳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体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起旳麻木。 3、体征 (1) 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 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旳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旳体现。 (3) 腰部压痛及骶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旳病人,在病变间隙旳棘突间有压痛。约1/3旳病人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4) 间歇性跛行:当患者走路时,伴随行走距离增长,腰背痛加重,不得不停步。 (5) 神经系统征象:80%病人出现感觉异常,70%病人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全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全文) 定义及自然病史 问题1: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最准确的定义是什么? 椎间盘的物质错位超过正常椎间盘边界范围,压迫神经,导致疼痛,无力,肌节麻痹或皮节感觉分布异常的一种疾病。 工作组专家共识 问题2: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的自然病程如何? 因目前并没有对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自然病程的相关研究,工作组一致同意,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患者无论治疗与否,均能得到改善。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随着时间推移通常会出现萎缩/ 退变。很多研究(但并非所有)显示随着突出椎间盘减小,临床功能逐渐改善 工作组专家共识 诊断及影像学 问题3:何种病史和体检结果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 肌力,感觉,仰卧位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 征,对侧Lasegue 征等体格检查结果可以帮助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诊断。 推荐等级:A 仰卧位直腿抬高试验,并和坐位直腿抬高试验进行比较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有所帮助。 推荐等级:B

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咳嗽冲击试验,Bell 试验,过牵张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弓形试验(slump test,注1),腰椎运动度,反射消失等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方面的作用。 推荐等级:I(证据不足) 问题4: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最为合适的方法是什么?何时需要应用上述方法? 目前并没有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影像学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 病的优势。工作组专家推荐有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病史和体检阳性结果的患者,MRI 检查是最为合适的无创影像学检测手段。若患者行MRI 检查存在禁忌,或者检测后无法判断结果,则推荐CT 作为次选手段。 工作组专家共识 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并存在相对应病史和体检阳性结果的患者,推荐无创的MRI 作为影像学检测的首选方法。 推荐等级:A 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并存在相对应病史和体检阳性结果的患者,推荐CT,脊髓造影,或CT 脊髓造影作为影像学检测的备选方案。 推荐等级:A 目前电神经检查(electrodiagnostic study)用于诊断神经根压迫在临床中使用已经较为广泛,但该检查不能辨别神经压迫的原因。专家组认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首选方案仍应该是对应部位的轴位影像学片,电神经检测只能作为确定其他可能合并症的一个辅助手段。 工作组专家共识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是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或退变同时纤维环变性破裂髓核脱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多数本病患者经正规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约有10%~20%的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一、流行病学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0%,男性多于女性,这与劳动强度大及外伤有关。90%以上腰椎 间盘突出症发生在L4~L5和L5~S1椎间隙。青少年也可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明显外伤使软骨板破裂所致。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合并骨质疏松或退变性不稳导致椎间盘脱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及腰椎畸形,病情较为复杂。 二、临床表现 因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程度、病理变化、椎管管径以及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 (一)症状:

1.腰痛伴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性疼痛; 2.下肢麻木无力; 3.大小便功能障碍(巨大突出或中央型突出); 4.腰椎活动受限,姿势异常。 (二)体征: 1.立位检查:腰椎畸形,生理前凸变小、消失,甚至变为后凸,不同程度侧凸;腰部压痛点,可引发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腰椎活动受限。 2.仰卧位检查: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下肢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肌力及反射异常。 3.俯卧位检查:腰部压痛点;股神经牵拉试验。 (三)辅助检查: 1.腰椎正侧位X线片:可提供一些间接征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大致定位及初步诊断。同时为鉴别诊断腰椎其他疾病提供依据。 2.CT、MRI检查: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移位情况,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最重要的方法。 三、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较高,但真正需要住院治疗者甚少,一般早期仅卧床休息加服药物均可缓解或治愈。对需进行特殊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