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韩非子十过》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韩非子十过》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韩非子十过》含答案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答案】

10.BFG 11.A 12.D

13.(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

“遇之无礼”的主语是“君”,“礼”是“无”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彼”代指“晋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语,“彼”前断开,所以B处断;

“彼”是主语,“有时”是状语,修饰谓语“反国而起兵”,这中间不可断开,且“若”和下一句“即”构成“如果……就会……”的假设句,“即”前断开,所以F处断;“伤”是名词,意为“祸害”,做“为”的宾语,后面断开,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断。

故断句处为:BF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

句意: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

B. “出入之迂也”的“出入”,出来进去。

句意:大约十年。/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C.正确。

D.“绝世无双”的“绝世”,冠绝当代。

句意: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错误,文中“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意思是“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是让曹君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由重耳自己杀掉示众,且并没有说要“大开杀戒”。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返”通“返”,返回;“无礼”,无礼之人;“首”,第一个。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

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加璧其上”省略介词“于”;“遗”,送给。

参考译文: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釐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釐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

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群臣都说:“好。”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去依附釐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韩非子十过》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韩非子十过》含答案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答案】 10.BFG 11.A 12.D 13.(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 “遇之无礼”的主语是“君”,“礼”是“无”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彼”代指“晋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语,“彼”前断开,所以B处断; “彼”是主语,“有时”是状语,修饰谓语“反国而起兵”,这中间不可断开,且“若”和下一句“即”构成“如果……就会……”的假设句,“即”前断开,所以F处断;“伤”是名词,意为“祸害”,做“为”的宾语,后面断开,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断。 故断句处为:BF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 句意: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

(文言文阅读题)《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

《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题 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

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取材于《韩非子十过》)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适君之故适:迎合 B.少欲则能临其众临:面对 C.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任用 D.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馁:饥饿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试以心决之君其用之 B.刚则犯民以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夫易牙为君主味为人笑之始也。 D.多信则能亲邻国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 B.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鲍叔牙的为人,刚愎自用而且对上级很凶悍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共四道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二、2023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候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馀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圈出正确答案的标号,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迁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益负妈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帮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整负男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壁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题目】《论语》的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对学习的态度。请根据你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1、孔子强调了什么? 2、孔子的这段话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他的观点? 3、孔子的这段话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 第二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题目】《论语》的这段文字,讲述了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请根据你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1、孔子对“仁”的定义是什么? 2、孔子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仁”? 3、孔子的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第三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题目】《论语》的这段文字,描述了孔子眼中的“好学”者应有的生活态度。请根据你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1、孔子认为“好学”者应该如何对待饮食、居住? 2、“好学”者应该有哪些行为特征? 3、孔子的这段话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教育观念? 第四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题目】《论语》的这段文字,讲述了曾子自我反省的内容。请根据你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1、曾子自我反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曾子的这段话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修养? 3、曾子的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 第五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题目】《论语》的这段文字,描述了孔子对人生的理解。请根据大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

专题05:文言文阅读

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2023·福建漳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辨兴亡》)

《韩非子》阅读题及答案

《韩非子》阅读题及答案 《韩非子》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16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③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①师旷:盲人乐师。②衽:长袍。③太师:师旷。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臣之妻私臣(2)援琴撞之(3)面刺寡人之过(4)是非君人者之言 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D. 王/之蔽甚矣 11.请选出下列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 师旷侍坐于前 B 王之蔽甚矣 皆以美于徐公惟其言而莫之违 C 莫不私王 D 公被衽而避 莫乐为人君人不知而不愠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13.上面两段文字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邹忌、齐威王、师旷、晋

平公,你最欣赏谁?简要说说理由。(2分) 参考答案: (二)9.(1)偏爱(2)拿起(3)指责(4)这(每空1分)10. C(3分)11.C(3分) 12.(1)由此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了。(2)只有君主的话没有人违抗。(3)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每句2分)13.任选其一,意对即可,示例: (1)邹忌:忠心为国善于劝谏(2)师旷:忠心为国敢于直谏(3)齐威王:知不足即改,善于纳谏(4)晋平公:知错能改,心胸还算开阔 附: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师旷说:哟!这可不是作为君主的人应该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精准突破二文化常识题

精准突破二文化常识题 古代文化常识概览 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骤”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 ..也。如是..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今其宗庙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 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 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 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 ..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意思相同”错误。“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 答案:A 【参考译文】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君趁重耳脱去上衣裸露身体时观看他连在一起的肋骨,当时曹国的大夫釐负羁和叔瞻侍候在曹君跟前。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对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当了君主而起兵,那恐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没听叔瞻的劝谏。釐负羁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说:“夫君从外面回来而有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呢?”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将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他身边的随从,也都将成为大国的卿相。现在他走投无路而出国流亡,经过曹国时,曹国对待他没有礼貌。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您为什么不先表明自己和曹君不一样呢?”釐负羁说:“好。”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接见了使者,拜了两拜,接受了他的食物,推却了他的玉璧。晋公子从曹国到楚国,从楚国到秦国。进入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说:“从前晋献公和我结交,各国诸侯没有不知道的。晋献公不幸谢世,到现在大约十年了。继承王位的儿子不成器,我怕这将会使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土神和谷神不能受享祭品。像这种情况我们再不去平定,就不符合和人交朋友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到晋国,怎么样?”大臣们都说:“好。”秦穆公便起兵,动用了兵车五百辆,精锐骑兵两千,步兵五万人,辅助重耳回到晋国,让他

韩非子-十过第十_国学经典

十过第十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候,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候,则削国之患也。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 奚谓小忠?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酣战之时,司马之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阳曰:“非酒也。”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而醉。战既罢,共王欲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醉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不谷无复战矣。”于是还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故竖阳之进酒,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奚谓顾小利?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君其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求假道焉,必假我道。”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马也。若受吾币不假之道,将奈何?”荀息曰:“彼不假我道,必不敢受我。若受我,而假我道,则是宝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马犹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君勿尤。”君曰:“诺。”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贪利其璧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

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不可,愿勿许。”虞公弗听,逐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处三年,与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爱小利而不虑其害。故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奚谓行僻?昔者楚灵王为申之会,宋太子后至,执而囚之;狎徐君;拘齐庆封。中射士谏曰:“合诸候不可无礼,此存亡之机也。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纟昏叛之,纣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由无礼也。君其图之。”君不听,遂行其其意。居未期年,灵王南游,群臣从而劫之。灵王饿而死乾溪之上。故曰:行僻自用,无礼诸候,则亡身之至也。 奚谓好音?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车而放马,设舍以宿。夜分,而闻鼓新声者而说之。他人问左右,尽报弗闻。乃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问左右,尽报弗闻。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静坐抚琴而写之。师涓明日报曰:“臣得之矣,而未习也,请复一宿习之。”灵公曰:“诺。”因复留宿。明日而习之,遂去之晋。30晋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酒酣,灵公起”。公曰:“有新声,愿请以示。”平公曰:“善”。”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也。及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闻此声者,必于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师涓鼓动究之。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徵。”公曰:“清徵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

韩非子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韩非子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15分,每题3分) 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③甚高,著然 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 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 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④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 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 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 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酤(gū):同沽,卖。②升:量酒器。概:古代刮平斗斛等量具的器具。③县:同悬,挂。帜:指酒旗。④社:古指土地神,民间常筑坛植树而祀,以祈 求幸福。社鼠:在社坛下掘穴而居的老鼠。⑤阤(zhì):崩塌。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焉得无壅壅:堵塞。 B.而狗迓而龁之龁:咬。 C.治国最奚患奚:何。 D.著然不售售:卖。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B.①君亦见夫为社者乎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何为其然也

《韩非子 十过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中行,灭之。休兵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与之。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与之。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约韩、魏将以伐赵。 赵襄子定居晋阳,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弗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阳之水以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大夫羸病。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羸病,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张孟谈曰:“臣闻之,亡弗能存,危弗能安,则无为贵智矣。君释此计者。臣请试潜行而出,见韩、魏之君。”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齿寒。今知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二君为之次。”二君曰:“我知其然也。虽然,知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觉,则其祸必至矣。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因与张孟谈约三军之反,与之期日。夜遣孟谈入晋阳,以报二君之反。襄子迎孟谈而再拜之,且恐且喜。二君以约遣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智过于辕门之外。智过怪其色,因入见知伯曰:“二君貌将有变。”君曰:“何如?”曰:“其行矜而意高,非他时之节也,君不如先之。”君曰:“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而三分其地,寡人所以亲之,必不侵欺。兵之著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必不然。子释勿忧,勿出于口。”明旦,二主又朝而出,复见智过于辕门。智过入见曰:“君以臣之言告二主乎?”君曰:“何以知之?”曰:“今日二主朝而出见臣而其色动而视属臣此必有变,君不如杀之。”君曰:“子置勿复言。”智过曰:“不可,必杀之。若不能杀,遂亲之。”君曰:“亲之奈何?”智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韩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此皆能移其君之计。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国,因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以无变矣。”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智过见其言之不听也,出,因更其族为辅氏。至于期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知伯身死军破,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故曰:贪愎好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日A二主朝B而出C见臣D而其E色动F而视属臣G此必有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釜,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煮饭用的锅,与典故“破釜沉舟”中的“釜”意思相同。 B.期,指约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不相同。 C.再,指两次,与《六国论》中“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的“再”意思相同。 D.矜,指傲慢,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向赵国索地,赵襄子拒绝给土地,于是智伯暗中联合韩魏攻打赵国。晋阳城被围困三年后,城内粮食短缺,赵襄子想要投降,张孟谈不同意。 B.张孟谈暗中拜见了韩魏之君,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让他们知晓了智伯的为人,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三方合谋共击智伯。 C.智伯的军队因救水而大乱,韩氏和魏氏的军队又从两侧攻击智伯的军队,赵襄子率军在正面进攻,把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并且活捉了智伯。 D.智伯最终被杀,军队被打败,属地被分为三份,被天下人耻笑,其根本原因是贪心固执而喜好利益。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韩非子十过》(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韩非子·十过》

B.“即不幸而此病不起”与“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两句中的“即”字含义相同。C.“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与”字的含义相同。D.“愿大国之信意于秦也”与“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竖刁因齐桓王好色又好妒便阉割自己来管理宫内事务是不爱惜自身的表现,而隰朋是合适的接任者,但齐桓公并未重用隰朋。 B.管仲死后仅三年,竖刁就联合易牙、卫公子开方等人作乱,齐桓公活活饿死在南门寝宫守卫房屋里,死后三个月都没人去收尸。 C.在为韩王提出了联合秦国攻打楚国的计策之后,公仲明又识破了陈轸的计谋,指出楚国实际上并不会进行支援,但这次韩王并没有采取他的意见。 D.韩王听信了楚国的谎言,同秦国停本讲和,他催促楚国发兵,但楚国的使者来了一批又一批,士兵却没有一个到来的,最终韩国大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2)王其趣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以奉韩。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 奚谓耽于女乐?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英不宾服。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殊画书其内,绶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壁垩墀,茵席雕文。 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 ..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俭其道也。”

韩非子十过第十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十过第十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十过第十原文及译文 原文: 韩非子曰:“今欲害人之命者,以刑罚;欲夺人之财者,以刑罚;欲夺人之爵者,以刑罚;欲夺人之妻者,以刑罚;欲夺人之子者,以刑罚;欲夺人之国者,以刑罚;欲夺人之身者,以刑罚;欲夺人之生者,以刑罚;欲夺人之名者,以刑罚;欲夺人之行者,以刑罚。故刑罚者,贪人之生也。如是者,则天下之人,莫不欲杀之也。人犯法则杀之,欲以无刑罚也,岂能无刑罚哉?无刑罚则天下大乱。” 译文: 韩非子说:“现在要伤害别人的生命,用刑罚;要夺取别人的财产,用刑罚;要夺取别人的爵位,用刑罚;要夺取别人的妻子,用刑罚;要夺取别人的子女,用刑罚;要夺取别人的国家,用刑罚;要夺取别人的身体,用刑罚;要夺取别人的生命,用刑罚;要夺取别人的名誉,用刑罚;要夺取别人的行为,用刑罚。所以,刑罚者,是对人生的贪欲。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天下的人,没有一个不想杀人的。人犯法就杀掉他,是为了不用刑罚,但是怎么可能没有刑罚呢?没有刑罚的话,天下就会大乱。” 拓展正文:

韩非子的这段原文,主要论述了人们对于刑罚的贪欲和对于刑罚的需求。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想要伤害他人,夺取他人的财富、地位、家庭等,最终都是通过刑罚来实现的。他指出,刑罚实际上体现了人类的贪婪和欲望,如果没有刑罚,那么人们将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天下的人都会想要杀人。同时,韩非子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对犯法的人不施以刑罚,那么社会将会陷入大乱之中。 韩非子的这种观点,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刑罚的普遍认同。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刑罚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同时,刑罚也被视为一种威慑力量,以遏制人们犯罪的欲望。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权观念的崛起,对于刑罚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刑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刑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人们也开始关注刑罚对于犯罪者的人权是否存在侵犯。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推动刑罚改革,试图寻找更加人道和有效的替代方式,如社区处罚、强制性心理矫治等。 总之,韩非子的这段原文虽然是古代的观点,但却引发了人们对于刑罚的思考和反思。如何平衡刑罚的需要和对人权的尊重,是一个

高考文言文断句主观题汇编(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断句主观题汇编(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懂文本的能力。2023年以前的高考文言文断句题题型为“3错1对”型选择题。一般在语意和句法结构上设错。 2023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在全国甲卷、乙卷、新课标全国1卷、2卷重均以主观题题型的形式出现。 断句三原则 1.字句意思要讲通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 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断开,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要符合情理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 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知识示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 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里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示例: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 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此句标点应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五大标志助你巧断句 一、.词性文言文中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 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常用来作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边练边悟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韩非子·十过》(节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答案BFG】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曾伤,君不如杀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 “遇之无礼”的主语是“君”,“礼”是“无”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彼”代指“晋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语,“彼”前断开,所以B处断;“彼”是主语,“有时”是状语,修饰谓语“反国而起兵”,这中间不可断开,且“若”和下一句“即”构成“如果……就会……”的假设句,“即”前断开,所以F处断;“伤”是名词,意为“祸害”,做“为”的宾语,后面断开,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断。故断句处为:BFG。

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主观题专项突破(真题解析+练习)

真题解析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①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②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坦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直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②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注释较原题有调整) 10.材料二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韩非子书 A 云夫子 B 善之 C 引 D 以张本 E 然 F 后难之 G 岂有 H 不似哉? (“画横线”原题中为“画波浪线”)

答案与解题思路 【答案】C E G 【解题思路】从解题角度看,我们仍然要找到不变应对万变的思路,形成这种思路的基础就是:确保“不读破句,保持局部句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可以遵循这几步来解题。 首先要浏览原文不加标点无停顿的原句,找出句中的动词,从而确定语句的大体意思,即: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人物之间有哪些重要的关联。这个过程要先找到句中的动作,由动作推测动作的发出者。 接着再到句中进行具体的比较,比较的重点放在间隔处的字词归上还是归下,通过不同归属方式来比较语意的连贯性。 最后,筛选掉那些可断可不断的干扰位置,筛选的标准就是影响句意的完整表达与否。 依据上述思路具体答题过程为: 第一步,找出动词。 先找出句中动词“云”“善”“引”“难”。 第二步,建立句意与关系。 第二步依据动词建立句子大意和人物关系:“韩非子评价孔子。评价孔子什么?孔子肯定这件事的行为,然后韩非子书中引述这件事,然后对这件事做出非难。”这句话的句意的确定需要结合前后文内容来澄清“引”的动作是韩非子发出的,“难”的动作是韩非子对孔子。这就涉及对前后文“小语境”中的人物关系的认识。这是考生需要着重训练的基本功。将人物关系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韩非子》+

文言文专题训练------《韩非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新方案精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 Word版含解析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练(一)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 (1)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其“仁”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发展为思想,他被后人称为“”。(2分) 参考答案:仁政亚圣(每空1分) (2)结合材料,谈谈儒家和墨家义利观的区别。(4分) 答: 参考答案:儒家重义轻利,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墨家贵义尚利,认为应兼顾两者。(每点2分) 参考译文: 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 王!何必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材料二: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1)在孔子看来,修身的最终目的是。(1分) 解析:根据第二则材料中孔子最后的回答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使百姓安定(1分) (2)综合两则材料,可以得出孔子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 解析:两则材料都涉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是由自己到他人,此外,第二则材料还涉及“为百姓服务”的观点,由此可以得出孔子推己及人的观点,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要能推己及人。(2分)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是践行“仁”的方法,要能从自己做起,到为他人服务,再到为百姓服务,逐层推进,才能达到“仁”的境界。(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材料二: 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自己为人处世严肃认真。” 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别人安定。” 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定。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定,就连尧舜恐怕也要为此犯难呢!”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1)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2)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 [注]①史鱼:人名,卫国大夫。 (1)根据第(1)则材料,子路“出仕”的目的是,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精神。(2分) 解析:“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说明子路出仕的目的是“行其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精神和品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